2025年夏安居往生咒开示
第16课 圆满实践净土
2025年7月5日
好,时间到,我们继续这一节课。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我们学习了若干节课,希望大家能……我们持诵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等等文句呢,有一个多角度的一些观察、了解、认知。
要是我们对这个真言没有多角度的观察、了解、认知呢,就会很多人念着念着就念不下去了。因为多角度地或者说比较全面地来认知、了解这个陀罗尼句,就是这个总持的法则,那我们就知道这一念心的重要性,就现前这一念心的重要性。
严格来说,我们现前这一念就是陀罗尼,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前这一念就是陀罗尼。现前这一念呢,在引领着我们,在展示着我们所缘,它的种子,就内因外缘的一个状态,内因外缘接触的一个状态,或者说相互纠缠,或者相互等持,或者相互排斥,相应不相应法的这样一个状态。那它都是,我们这一念都可以说来总持着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现下的一切因缘,那就是陀罗尼,就是总持。
总持的种类虽然分了很多,它主要为了让我们观察,好比说四种陀罗尼。它是从语言真实,那就是说的咒陀罗尼,那我们这一念就是咒语,那就是这一念念什么是什么。忍陀罗尼,我们所谓的这一念,随着无生忍、随着真如,展现它的所谓的实相的一念。或者说义陀罗尼,或者法陀罗尼,各展示它的,所谓的我们顺性它的教义、教理、行持,或者说来接受它的教义、教理不忘。那这个陀罗尼,我们这一念,现在这一念,究竟怎么用呢?用在哪一方面呢?
昨天有莲友来,我们就来谈论这个现前这一念的问题。这个顺缘中,大家的的确确这一念比较冷静、理性,我们基本上都能比较恰当地运用我们现前这一念,或者依法则呀、依正见来思考啊,来运用啊,来调整啊。但一旦是有违缘,减损我们的因缘,特别强烈地、反复地减损了你的名誉、你的事业、你的利害关系、身体,特别逼迫地让你累积,就是不断地当真、当真,累积到一定的时候、一定的状态下,那现前这一念就失控了,现前这一念就不知道怎么来安排了,就会随着偏激的、敌对的、嗔恨的、染著的、坚固的那种情绪意识去,那用我们这一念总持自己的生命了。那就形成了嗔业、贪业、痴业、慢业、疑业、不正见,就表达出来了,那我们就形成了所谓的业障。业障现前,烦恼现前,嗔恨现前嘛,骄慢现前嘛,那就没有所谓的安心,没有随顺真如法性,没有随顺弥陀的无量光寿的功德,迷失在业相中了。
那我们许多莲友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道理也明白”,到这个关口了,谁说啥就是,好比说有病了,“你没有得病”;或者说违缘来了,“你没有违缘”;或者说什么得失问题,“你没有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放在你身上如何如何”。大家交流时候会这么想,自己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一个业、一个相,去对抗啊,去生嗔啊,去固执于此啊。
我们反复地谈这一点呢,实际就这一点,就这一点,我们能不能如法行,能不能作为一个弥陀教法的信仰者,是觉是迷?就这个当口。这个当口,我们反复实践清晰了,就知道,哦,原来我们真正地实践法则了,有一个初发心,就一个真正认真的东西了。所有的认真,一切业相就不真了。我们随顺无量光就能照破一切现缘的不真,就所谓的凡有诸相,皆是虚妄;凡有言说,那皆是妄说。
为什么这么判定呢?让我们歇心啊。那我们就能随顺佛的报德——无量光无量寿的报德、功德休息下来,在这种种业相面前休息下来,那就所谓的归命无量光寿,不再归命、不再把生命运用在种种烦恼、种种业障、种种现象中了,不再被那些现象、烦恼、迷失所牵制。
我们学法,不是为了学什么更多的东西、什么知识,我们每个人现在的知识都够多了,一生你用不了你多少知识,尤其我们中国人读书、读书、学习,那个量都很大。但我们一生中真正能关照着我们、支持我们的生命,能清晰觉悟地、次序地生活下去的东西并不多,大部分都跟我们的生活没啥关系,跟我们的工作生活、跟我们的觉悟没啥关系。
很多都是负担,要么学得很多很多的,骄慢心很强,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能,结果真是生老病死一来,烦恼一来,没有一个起作用了,尤其是违缘一来,沉沦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不是个知识,它不是个知识的交流,它是一个法、一个方法的交流,就是我们可行,可以学习,可以实践,可以有所成就。好比说“契合无量光寿”,那就是个成就啊。
我们的生命归命于无量光寿,这是归顺真如的一个接引、一个标志、一个印契。那我们学了以后就能运用这个法则,来针对自己的所谓的一念,现前我这一念怎么来运用?这一念就可以扩展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处,称为“一念及一时”,我们都能清晰地、自主地、不费力地来照耀我们的现行。
要是大家学法,可以实践,那这是法;要是不可实践,来学习什么,那徒增烦恼,就真是不需要去在这儿浪费时间。要是感觉到的确自己学这个东西可以去实践,就是我们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我们怎么来接受无量光寿这个阿弥陀佛的报德的给予,实际就是把我们的报德融入其中,或者说彻底地置换我们的报德。就是我们现在的所谓的业障,所谓的无始以来的业、障,怎么让它销融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中,安顿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中,这个就是方法。
我们过去的因因缘缘呢,就是大家的因,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阿赖耶识的记忆,无始以来我们作为积攒下来的,通过六识的分别、七识的执著,搬运到我们这阿赖耶识,这个常说的识,这个八识的这个作用,储存下来,我们现在搬来搬去、搬来搬去。那这是个因,阿赖耶识这个因、这个种子我们储备了很多,就所谓的六道众生的种子。
因为这个阿赖耶识呢,这个量,法界有多大它就有多大,如来藏有多大它有多大。那我们把无始以来的阿赖耶识这个种子作一个彻底地转换,就是果觉因心。把阿赖耶识的内容呢,交给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了,交给阿弥陀佛的无量寿了,无量光来照破一切我们无始以来的业的无明执著的那样一个黑暗,无量寿来接引一切生生灭灭的不安稳,来安顿这些种种无常业相的这个记忆,使它归入无量光无量寿,或者说我们把无量光无量寿作为我们现前的种子。
这一点呢,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的这样一个真言的内容,或者说总持的内容。我们念“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那就是所谓的归命无量光寿,得到这种法性不动转的安住,实际就是种子,我们的种子彻底改变了。
归命于此,那我们所有的业、所有的因缘就融化于此,百川归海嘛,这是个比喻,净土教法用这个比喻多,如空回空。为什么这么比喻呢?就是我们那一点儿业注入了大海,与大海全然地融汇在一起了,所以这个“南无”有五重义中,它就有契入,契入之义,就是回入。
所以我们学这个不是知识,“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就是我们直下地,把无始以来的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置成了、转换成了“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就是通过弥陀的报德回归了性修不二的清净法界,这个叫“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那我们阿赖耶识所有的东西置换成一个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就是所谓的“唯佛是念”是个戒了。归命于此就是戒呀,契合就是应该就是这样子啊,就是如是如是。它这个摄受就有被佛摄受,以此法摄受有情,自他摄受。那我们称念,就是被佛的果地觉摄受,把我们无始以来的记忆、种子,彻底地置换成无量光无量寿,它这个教法全然地就这么展示出来。
所以念佛的人为什么易行呢?就是拿佛的果地觉来用,圆满一切现行,清净一切现行,无碍于一切现行。就是以佛的三身功德来作为的,这个上面讲的有四种功德,以不动的法性功德。不动、清净、圆满、无碍,是我们阿赖耶识的种子了,任何东西现前,我们去观察、去回施,都离不开这个四种功德,那这就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的完整的内容。
文字特简单,但我们要把其中的这个法的作用——法力,我们要接受这个如来法力,就要知道这个关键就是顺性回施。佛证得性修不二了,顺这个生命之性、法界之性回施众生,令众生认知、了知我们可以回到同一法界。我们愿意缘佛的果地觉,就回到佛的果地觉这个法界,因缘所生法。出世入世,因缘所生法最容易认知得清晰,实践得方便。
那为什么我说这个净土教法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这十五句话,把整个《无量寿经》的这个以佛力这个平等缘起,以果觉、以佛的果地觉来作平等缘起的这样一个净土的正教,它完整地、简洁地把它陈述出来,让我们学习、实践、认知,让我们大家所有的莲友在这个平等缘起上、清净缘起上、圆满的缘起上、不动的缘起上不断地实践,觉悟人生。
这是一个大事情!所谓的大事情,就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生死烦恼、善恶业障,让我们步入无碍法界,步入清净法界,步入不动法界,来圆满生命,或者圆满地运用生命,就是佛的报德的模样。
让我们把这个“念”,这一念的实践、认知,远远地超越了我们对五蕴的执著、五蕴身的执著、对法的执著。那个执著就是实际现量自我、现量他人,这个现量给我们带来了困惑、带来了烦恼,就像监狱。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监狱,世尊在《无量寿经》中也比喻那个王子关进珍宝的监狱。我们有我执、法执就像监狱一样,我们的意识法界就被它控制起来了,就是所谓的现量中,我们那个量中,只有那个量中,被不同的量拴在这个牢狱中了,或者三界火宅中了。
那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所谓阿弥陀佛所运用的性德的真正的功德、修德,他以他的修德来展示,我们可以归入无量光无量寿,超越无始以来我们记忆中的有限有量的那种烦恼、那种生死轮回的局限,让我们解脱出来,那作为一个具足智慧、慈悲、方便的觉悟者,所以佛出世的正因就显示出来了。
那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就要实践佛出世的正因,就是他出世要干什么呢?令一切众生了解“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这个事实,或者“本质与佛无别”的这个事实,让我们归本,觉悟现象、善用现象,归本,称为大用。就是在无量无边的法界中,令生命、心里彻底地舒展开来,依正二报舒展开来,清净、圆满、无有障碍。让我们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这样的一个超越执著的方便,超越自我局限的一个智慧的妙用。
无始以来有情的苦恼,就是把什么都抓得死死的,坚固我执法执。因为净土这个教法呢,阿弥陀佛这个修德的回施,破除了我们人法二执。破我执,本来要依所谓的自我修持,破我执就需要一段的实践,需要很好的阿阇梨的教授;那要破法执,那需要累生累劫地、久远地修持,那自力上就是那样的一个相续。自力就让自己慢慢地建立所谓自己的财富、事业,从自己每个人不同、每个生命不同的因因缘缘上,去建立自己的这个佛国,那就要久远地积累,久远地、如法地、不退转地作为。
退转了,那《无量寿经》讲啊,有一亿菩萨因未闻净土教法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人有进有退,累生累劫啊,不得大善巧,不得究竟道,尚在轮回中,尚在迷惑中,尚在微细惑中。
我们现在学这个法呢,是阿弥陀佛把他的报德通过他的愿力,顺性,他立了愿,就是“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这个“诸群苦”就是九界众生,诸群苦诸类有情,若凡若圣,若恶若善,若胎生、湿生、化生、卵生,一切生命他都作平等的回施,就是所谓的“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他不是救济某一个人、某一类人、某一层面的有情,他是救济诸群苦,普利诸群苦,以无上道回施诸众生,所以我们接受就是阿鞞跋致,莲友们共同地来接受。
所以这个教法呢,我们一回向就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不是某一人、修行者、念佛者、我们有信仰净土的人往生安乐国,不是这样子的。所谓的佛心,我们要用佛心,把我们阿赖耶识那种思维模式、观察模式、言说模式,彻底地置换成阿弥陀佛的观察模式、思维模式、言说模式,就是“唯佛是念”,这就置换我们阿赖耶识的一种。南无、归命,就是来置换,来彻底地融入阿弥陀佛的大愿海中。我们再举心动念,就是以佛的愿力住持,形成了我们所谓的“唯佛是念”的这个守护,这样一个自然的守护,就是我们是净土行人的一个守护,就果觉因心的守护。
所谓的“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就来有这样一个法则。说提醒,那有点弱。说唤醒我们内心的这个无量光寿的作用,来破一切无明我执,来破一切无常苦、无常畏惧,就是生死变化的畏惧,来安顿有情。就是你任何的变化都是不可得的,莫畏惧于此,莫执著于此,它的底色就无量寿。这对执著有情呢,做了一个,大家执著于相,世尊就给大家一个无量光寿的以相消相的善巧,以无量的相、无量的安稳、无量的光明来安顿我们这些有限有量的现象的执著,来融化我们现量的固化的苦,执著的苦,纠缠不清的苦,越陷越深的苦。
那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那就是所谓的我们顺弥陀的报德、归命弥陀的报德作为我们的阿赖耶识,那就“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那我们再举心动念所依就是无量光寿二种功德,来拔除一切众生的业、障,无明业障,对生死无常变化的畏惧的烦恼业障。我们顺应这样一个真言、这样一个总持的法则,这一念的法则,就能使我们阿赖耶识,或者使我们所有无始以来的记忆融入无量光寿,就是“即得往生”,过去的九界的所有的记忆皆归入了无量寿如来会。
那就形成,我们再来念佛就是返向往生,就是所谓的还向往生,就是所谓的“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哦,这时候念佛,不是为了自己往生、他人往生,不是为了自安心,不是为了三昧耶,不是为了神通,就是为了回向一切有情,把阿弥陀佛的修德圆满地、清净地、无碍地回施一切有缘,令一切有缘同入如来会。
要紧!因为这一句话要紧,所以说呢我们就多几节课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反复地提醒诸位莲友来实践,如实地去实践它、体验它,了解、观察、实践。
那我们再念“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我们就能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尤其应该了解这样一个平等缘起,就是唯佛是念的平等缘起。就是把我们无始以来的人我是非、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无量无边的业力的记忆,甚至诸多的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回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佛刹,接受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二种功德,能令我们得见性德之真实,就是所谓的清净不动、清净安乐、清净具足、清净缘起。
那我们再举心动念就离不开这个清净缘起了,妄想什么来,什么什么现象来,那你就会用平等缘起来面对它,清净缘起来面对它。那纷纷攘攘的,从我们自心生、从外面生都没问题了,你就了解它。因为阿赖耶识你决定作一个置换了,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殊胜的大愿、依正二报的成就来作为我们阿赖耶识的内容了,就所谓的如来藏功德、法藏。我们过去的阿赖耶识变成了法藏、弥陀信仰的功德藏,无始以来的九界业皆归命于无量光寿。
这就是置换的一个方法。这一念,你去置换它了,它就置换了。你不置换,你认为我的业就是我的业、他的业就是他的业,你认为这个业有所属,坚固于此,那你还要去坚固。不坚固,这个阿弥陀佛的回施我们接受了,那我们这个阿赖耶识就置换。
置换就是“南无”,就是契入、归命、摄化。那我们称谓这个“南无”,就是我们契入了、契合了,我们的阿赖耶识完全契合了法性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的这个修德无量光寿,被安顿下来了,照破了我们无明的那种执著,不在那儿迷失了,不再不安了,那就说阿赖耶识作了一个置换,那我们再去念佛。
这个入功德,前四门的入功德,《往生论》入功德就提到这样一个所谓的归命无量光寿如来,法性不动,就是所谓的“妙湛总持不动尊”。我们就了解了《楞严经》所念那个词儿讲的是什么,所谓的法界一心之真实,“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那样呢,我们像阿难一样,就很自然地来阐述这种不动的功德,就是所谓的法性功德。我们也都知道“不历僧祗获法身,销我亿劫颠倒想”,那阿弥陀佛的这个无量光寿,我们接受这个回施了、回赠了,把自己无始以来的业、九界的记忆,彻底地融入了阿弥陀佛的大愿海中,那就是入功德。
就是我们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接受了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海的功德。我们这一点点的过去无始以来散杂的记忆、多诸妄想都融入了那个大海中,就是种种水,这个不净的水、那个浊水、这个清水、大水、小水全部融入浩瀚的大海,就是佛愿海,或者性德海。
那入功德,那我们再来念佛,再来作为,回施众生,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穷尽。那弥陀教法源远流长,那我们就实践这个法、学习这个法、传播这个法,在我们这个现行中,真正成为一个弥陀信仰的一个完整的守护者、实践者、传播者,无愧为一个念佛人,无愧于我们遇到了净土这个教法、这个希有教法。诸佛悲心出世的唯一正因,我们接受了这个正因。
佛的正因,我们接受了,就是佛果我们接受了,化作了我们的现行指导——那就是“身”,法身、报身、化身,那就是所谓的“身”,就是作用、现行作用。我们接受了佛的法、报、化、法性功德,把我们无始以来阿赖耶识的那些记忆彻底地置换了,它彻底地融入了或者说归命了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
那我们这个自利利他,虽然是个凡夫身、父母生身,习惯业报都很重,但我们接受了阿弥陀佛的果地回施作我们的因地心,缘变了。我们无始以来没有接受阿弥陀佛的果地觉这个因,作为我们现前的引发现行作为的这个因,那我们在那生死轮回中,那就是所谓的因缘所生法啊,你缘的生死因缘、循环的因缘,那就是生死循环;我们现在缘阿弥陀佛的这个果地觉为因,因缘如是,改变了,我们的因缘都改变了。
过去的因缘是什么呢?过去很多人修法修法,把阿弥陀佛种种教法当成外缘,他没有当着内因,所以修法不易。通过外缘慢慢地改变内心,那挺不容易的,就所谓的渐次十分不易。因为你要慢慢地熏修才能改变自己的,所谓阿赖耶识的那些东西慢慢、慢慢地调整,就你那个因心的转变是很慢的一个过程。那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直下地,就像一个父辈的事业,它是个巨大的事业,直接给了自己的子女,那你子女接受了这个事业就可以了,不是你奋斗来的,是你有这个缘,有这个给予者,有接受者就成立了。
那我们自己呢也可以去做事业,但那要很久远地积累,因因缘缘的作为,很漫长的一个实践过程,所以那称为难行道。不是不行,就在这个佛法中就有这两种,净土所判的教嘛,难行道、易行道,圣道与净土。善导大师作这个宗教判嘛,龙树菩萨作这个判嘛,最早是龙树菩萨在他的《易行品》中有这样一个判,判定。
我们要是说着喊着自己是实践净土的这些莲友们,不去把佛的果地觉来作因,说是念佛人,就变得……你又不能去讥讽他。所以说“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我们就没有力量。那我们依着佛的果地觉来作因地心,“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那就是诚实言、真实语,我们体会得到,我们观察得到。因为啥?佛的果地觉来,就像佛眼看世间,那就不是我们过去的具足烦恼的那种眼光、分别执著那种狭隘的思想能接受的东西了。
这样的人不能往生,那样的人不能往生,那样的人能往生,那样的人不能往生,这跟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回施众生作因地的这样一个净土修法,就是所谓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同归,凡圣同修”这样一个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净土教法是不是相应呢?
你用你自己那个业为因,缘佛的种种教诲也好,什么愿望也好,你想慢慢地改变自己,所以说呢“复有三辈”,佛也把它放在净土这里。因为他有往生、临终往生这个愿望啊,一生念佛,愿意往生;发无上心,愿意往生;修诸功德,回向往生。它不像佛这个教,果觉为因地心才三根普被呀,利钝全收啊,九界同归啊,佛力使然哪。你没念佛,你把佛的那个教诲当成一个缘,你内因、内在的心,每个人的因心不一样,参差不齐的,那若生若不生,就是若临终若生若不生。
那这个我们依佛力呢,善导大师这个判定就是同生报土。因为我们以佛的愿来作因地心呀,种子如是啊,就是正定聚作缘起呀,说“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这在《无量寿经》佛有讲呀。那众生这个业分中,我们各把自己的心当成因地心,那不是邪定聚就是不定聚,那个心怎么建立往生正因呢?所以他要缘佛,缘佛不彻底,他就生不了。
所以我们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要归命,要契入,要了达这个完整的摄化、摄伏,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完整的摄化,没有遗漏的。像太阳出来了,它不能说我照谁我不照谁,一出来,阎浮提一时就照亮了。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以是名无量光啊,是为阿弥陀啊。
这个角度,莲友们要耐住我这个重复,要耐住我这个。这一点我们要是十分清晰地条理地接受、实践,接受、实践,那果地觉为因地心、发无上心、随顺佛的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我们就不去盲目地否认它。
我们用自己的心作因地心,无始以来阿赖耶识作记忆、作修行,你就会否认“即得往生”这样一个净土教法的佛力摄化的一个正定聚的给予,正定聚的接引,正定聚的回归。我们就会拒绝这个,去拼命地说我如何、他如何,拼命地在自己如何如何上去所谓的做自心的努力,而不是接受佛果,接受佛愿,让佛力来住持、来置换我们无始以来的业,让我们无始以来的业来融入阿弥陀佛的功德海,以佛的果地觉来作因地心,而不是以众生心作因地心。
去年我们安居的时候讲二种往生,《无量寿经》讲的二种往生。说一个是正法,正法往生就是随顺佛愿、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一念往生,就是佛力使然,佛果使然,性德如是。
一个是种种发心不同,若出家、若作诸功德、若做平常的因缘但愿生彼国,临命终时往生彼国。那就是外缘,佛就是个外缘。你内心还就是你愿意出家、愿意作功德、不愿意作功德,但你都有愿意往生这样的心念,说众生去实践念佛也好、修行也好、作为也好,舍报的时候,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那也离不开佛力,只是啥呢?大家认为要全靠佛力,那不行啊,或者接受佛的报德、佛力来住持,自己不敢那样去做呀。
为什么十八愿有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为什么说“乃至十念,即得往生”?或者“乃至一念”“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他讲的那是个什么内容呢?大家要是不关注佛力与自力的差异,我们拼自力,那就是临终往生或者不生。那我们要是随顺佛力生彼报土,大家是同称莲友,皆是“正觉华化生”,非业力生,佛的愿力所接引故、所成就故,那这是要点。二种往生。
今年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我们要把这个佛力的作用认识清晰。就是果觉因心,因心,我们的阿赖耶识置换了,我们的记忆一生起来没问题,生起来什么因缘都没问题,外在的因缘,什么因缘来了也没问题,它不出九界嘛,什么也没有问题。我们要了解了,我们归命阿弥陀佛、归命无量光寿,就像天亲菩萨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就是印心嘛,印命!把命“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依这个报德,性德同显。归命于此,就是把阿赖耶识的所有记忆都回到了这样“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说“心生安乐国”“愿生安乐国”都可以。
那就是一心归命那一刻、那一时、那一因缘、那一念,就是置换,彻底地接受了佛果为因地心。那我们再所有的举心动念、所有外在的习惯都没问题了,那就是我们应该依佛果来面对九界众生的因缘,不管自他共业,说得不退转,以此因缘,念佛回向众生,圆成佛道。那这就是自他二利,我们在实践净土中呢,自他二利就会一时现前,就是所谓的“念佛时,成佛时,度生时,往生时”。
过去的这些祖师们,像彻悟禅师他提出这样的一个功德,就他们这种所谓的祖师呢就亲……他实践了这样一个法则,接受了这样一个教诲,所以大家认为他的功德昭著,就是把这个法阐述清晰了。
要是印光法师没有对净土三经、四经的判定,没有对《无量寿经》这个净土教典的根本,就是所谓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他要没有这个《无量寿经》的判定,或者《无量寿经》的这个教法的根本判定,那我们现在这些交流都没有意思了。所以说我们就称印光法师为第十三祖师,为啥他是祖师呢?他把这个教法根本的内容传播出来了。
大家要仔细,这个地方要仔细,要细细地、认认真真地。
那我们知道这个下手处了,哦,原来果觉因心是这么样子的一个作为,这样的一个教诲、引导,我们随顺这个教诲、引导去实践了,那就是初发心。我们就能体会到伏烦恼、断烦恼,就是我们不用去故意处理伏烦恼、断烦恼,我们的烦恼就会被伏着、断它,这个同时伏、断。果,那这个“果”的作用就突出地出现了,佛的果地作用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来处理一切业,就是伏着一切业、断一切业,它的根没了。因为啥呢?它的根,就是因变了。我们把那个因、无量劫的阿赖耶识的那个众生九界的记忆,同归阿弥陀佛的愿力海中了,同归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中了,归命于此了。
那这个就是净土行人,这个往向返向、入功德出功德二种受用、我们念佛的佛的二种受用、我们实践佛的二种受用、自他二利的二种受用就具足了,那这个法门就圆满地展示出来了。就是我们实践净土无亏无欠,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去弥补,它就完整地展示给我们每一个接受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样的弥陀信仰者,就是归命无量光寿者,入正定聚,就是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所以我们的因是佛的果地觉,就是起步于佛的果地觉,改变、一改通途的教法,众生现在的业、现在的因缘就是他们的因地。所以我们以佛的果地觉以酬还,以果酬因的这样一个方式,我们接受了他的果来作我们的因,把无始以来阿赖耶识的记忆融入了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光,没有边际不可称说的寿就是命,来安排的一个究竟圆满的法则。
我们实践这个法则没有缺失了,就是大圆满觉悟于世间。大圆满觉中我们来入众生觉地,若入所谓的一真法界,了解一切幻相,就是说一切众生梦,我们能允许一切众生梦,甚至不干涉众生梦。因为众生梦可能就是众生的一个自我期盼。
转相教化,有因缘,就开始交流;没因缘,回向于众生。因为众生法性不改呀,法性不改,你念佛就回向众生,方便、真实、踏实。
希望莲友们呢,我们在这一节课的过程中,能来实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个法,这个方法要入心、入念、入我们的业,把我们的业能承接到阿弥陀佛的圆满报德中,我们来体验法性功德不可思议。
好,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