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一直到所谓的自在行。原来自在行,都是在这些地方来表现的自在。
为啥说色声香味触法,说眼耳鼻舌身意,说眼界、意界,说无明,说苦集灭道,说智说得,最后提到一个“以无所得故”?我们要是没有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等等色,那时候你说空,就是顽空。
此处说空,此处说不可得,是体验这样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而无染著,所以就是“以无所得”。无染著就是智慧行,智慧行就是观自在菩萨行,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就是度一切苦厄行。
度什么苦厄呢?度对眼耳鼻舌身意的执著,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著,对意识界、对无明界、对生老病死、对智、对苦集灭道等等的执著!
这都是不可得的,但都是可行的。可行,无染,就是智慧行,就是观自在行。
他就更加细致的,更加把度一切苦厄的苦的这种执著,就是对色受想行识的执著,对眼耳鼻舌身意的执著,对苦集灭道的执著,就是法上的执著,对生老病死的执著,超越了这一切执著,就是“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那是真正的观自在菩萨行,这是观自在菩萨行深的一个表现、一个表达、一个味道,这个味道在于此。味道!这就是味道。
什么味道呢?这一大摞子话,我们从开始,一口气把它读下来的味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这整个讲的,前后关照得到了。前面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讲的是所谓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那观自在菩萨行就是以无所得的这样的菩提萨埵之行为。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他把它细分了。“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那这个“观自在菩萨行深……度一切苦厄”,就是以无所得的这样一个菩萨行为。这就是讲眼界、意识界、色受想行识,乃至说声闻乘讲的苦集灭道等等,皆不可得。
所以在天亲菩萨的著作中提到,法无我,作用有,就是“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体清净,展现种种法,就是展现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无一法可得,但是有色受想行识缘生缘灭之作用,过去说,业力和合展现的一个无常作用,幻生幻灭的作用。这个作用呢,是无常的,是缘生缘灭的,是刹那刹那的一个表现,这个表现没有实质,所以称为不异空。缘生缘灭无所得,称为不异于空,即是空。
那我们知道一切缘生缘灭的现象,不管是色受想行识,不管是生老病死,不管是色声香味触法,不管是苦集灭道,皆是不可得的,皆是缘生缘灭的无常现象。这就是菩萨所正行的,所谓的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就是依真正的智慧,就能观察到如是、体验到如是的内涵。
这一点,希望大家听一听,不需要理解,需要大家用心去品味。品味这个法界心,品味色受想行识、生老病死、苦集灭道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苦集灭道、色声香味触法等等等等等等。色受想行识即是空,苦集灭道即是空,眼耳鼻舌身意即是空。
那为什么要把色受想行识,或者色法、色表达,然后再说空呢?或者说空,还要说色受想行识呢?这大家一定要警觉。它俩不是矛盾,它俩是一个体、用之支持。有此用就现其体,有其体就知其用,不是矛盾,不是世间的矛盾看法,不是世间说色就色,就把空给填满了,说空就断灭了色,不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色受想行识支持空,或者即空,空即可显用于色受想行识的世间作用表现,但是毕竟不可得,即是空,无有实质,就是“以无所得故”。
——全文收录于菩提眼网站
“专题开示-心经-心路”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