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往生论》主体的五念门跟五种功德门,稍微有一点点差异,一个是所谓的念即得,一个是讲五念门这个方向的引导,来让我们成熟后面“念即得”的善巧。
汉地的修行者,持名号为方便,所以这五念门都可以作持名想,持名来作愿,就是我以这种愿心来持名——我们念佛就是毕竟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二十九种庄严观察,是我们成就往生彼国愿望的落实。“观彼”以了晓自心庄严,真心庄严,一切众生真实心中生起的庄严。因为阿弥陀佛代表一切生命的根本相貌,或者说一切真实的一个样子。
回向为首,把念佛,以佛愿的功德,以佛无碍的功德、圆满的功德,回向于一切有缘,令一切有缘往生安乐国土无所障碍。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是为了自己往生,也不是为了什么,是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无所障碍,就是回向为首。
(一)身业礼拜,为生彼国意故
好,我们继续这一节课。安居这个时间很快,我们看看能不能把剩的一点儿文字说一说。
上一节课,我们把九十六句偈子作了一个结束,然后依修多罗章句,天亲菩萨作了一个讲解,念到了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往生论》主体的五念门跟五种功德门,稍微有一点点的差异,一个就是所谓的念即得;一个是讲五念门这个方向的一个引导,来让我们成熟后面所谓的“念即得”的善巧。
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大家一定要观察到,天亲菩萨他讲这个法呢,好比说身业,讲身业的一个作为,他作为是个什么呢?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礼拜结果是什么呢?为生彼国意故。他这个作为一定有一个过程,有一个结果。有过程,有结果,“为生彼国意故”。
(二)口业赞叹,与阿弥陀佛种种光明相应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赞叹门就句子拉得长一点,“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如来名。”
很多人念佛,说我念佛,念什么一句佛号念到底,或者佛号念不下去啊。你看他这个念佛是什么呢?“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南无阿弥陀佛——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阿弥陀佛光明名号,阿弥陀佛有十二光明名号 ,我们学习《无量寿经》,说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乃至不可思议光佛,十二光明如来,来让我们了解阿弥陀佛是无量光这样一个如来。这个如来啊,种种功德、种种法力、种种善巧,就是他这个名号中有如是佛的修德成就。
光明智相,如彼名义,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往生论》讲尽十方无碍光,那都是阿弥陀佛的名义。在《阿弥陀经》中讲,为什么称为阿弥陀佛呢?“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与阿弥陀佛的种种光明相应,与彼名义相应,这样,我们称如来名是以赞叹门,就是以口业赞叹来称念佛号,印契众生,说“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赞叹不是为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为了就这么个念,念多少遍,或者念个什么。这个地方讲得很简单:与彼名义相应,与光明智相相应,与光明智相相应!文字很简单。
大家知道这个念佛方法,“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个“相应”,很重要很重要,要不然我们就没有实践这个赞叹门,就我们这个念佛不名念佛,或者说,这个口业称名号就没有意义。
(三)心常作愿,毕竟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作愿门,系念、心念,身、口、意,这是意业。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作什么愿呢?九界众生毕竟往生。毕竟往生,这个“毕竟往生”是个什么样的理念呢?就是我们常谈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常讲的“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是咸得往生之意,就是佛愿力功德如是,我们也发这样的愿,实际就是佛常发愿。
像我们这个功课上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我们也作如是的誓愿”,干什么呢?“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这要做作愿门。若作持名,持名来做作愿门,就是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当做常作愿毕竟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那也可以以持名来做作愿门。
因为我们汉地的修行者,把这个念佛法门呢,持名号为方便,所以说这五念门也都可以作持名想,持名来作愿。就是我以这种愿心,来持名——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我们看到天亲菩萨的文字中,他不讲生死,他不作那样的交代。他只作:一切众生你谁礼拜,谁礼拜那是为生彼国意;谁赞叹,是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相应,与彼名义相应,这个是赞叹;或者是持名念诵,我们持名念诵,心常作愿毕竟往生,我们念佛就毕竟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生死,他不谈这个东西。
实际在修法中,谈生死这个边缘事的很少。那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为什么谈这个生死事呢?大家要注意,就是一个所谓的临终往生,这是个特别一个点,就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点,容易理解的点。所以,为了利钝全收,三根普被,利益一切有情故,实际还是照顾大部分人这样的心理接受的因缘、执相接受的因缘,来宣化净土,(临终往生)它是这样子的。
那我们要了解天亲菩萨他那个时代,正法之际刚过,他是像法时代的,也有说他是正法时代的七百年,是正法之末。那时候人的善根就相对地……因为离佛还没那么远,相对还是很成熟的。所以他这个讲法呢,大家就普遍能接受。
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呢,说临终往生,大家就普遍能接受。所以,“随愿力往生、一念往生、愿生即生”这样一个心作心是的法则,人执著于现象的这种取舍呢,就把这个路给堵着了。
说“一念往生”,他就要求你这个相、那个相、那个相,所以就用相来阻碍这个法义的展现,取相来一叶障目。这个,我们大家要观察得到。
“如实修行奢摩他”,就是说止九界众生业,唯归如来会。净土的教法就是令一切众生入如来会,令一切众生同入如来会。他还不是说前后次序,他说“勿落人后”,像菩萨发愿都是“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顺性展示生命的根本妙用,就是超越一切现象的制约,超越一切现象的制约。
所以这个地方的奢摩他,这个“止”,是止九界众生流转,唯归无量寿如来会。说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就是把所谓的清净法界或者一真法界如实展现,就是真心庄严啊。净土就是真心庄严的一个妙用国土,或者繁荣国土,“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四)智慧观察,正念观察,了晓一切众生真心庄严
“云何观察。”
前边这三个门呢,一句话、两句话就把它带过去了,实际他讲得就很直接。他着重这个观察门上了。
像这个“念门”注重于观察门,因为不观察彼国的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如来法力善巧,大家不知道为什么要往生彼国,或者说心地庄严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无量光寿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依正二报,或者情器世间什么样的一个真实的样貌,我们看不到。说心无所回归,还在自己的妄想业相中流转,没有一个皈依处,所以那个愿生——“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让我们种种的观察,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使我们成就往生彼国的愿望的一个落实。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
这一句话很有分量。大家认为的观察,就是用我们的眼,执著于世俗的习惯,看这个现象、那个现象,不是。这个地方智慧观察,实际就是清净心观察,或者说远离一切分别执著的这样一个习惯观察,就是直下的观察,或者是无染著的观察。
“正念观彼。”
我们通过对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的观察呢,使我们校正自己的心念,称为正念善巧;对阿弥陀佛主功德的观察,我们心智守护的这个正念,当依附于此,或者说印契于此;菩萨四种正行,那我们就以这个菩萨正行,来倒观我们平时的思惟、言说、作为,使我们立起正念。
“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毗婆舍那”的翻译,最简单的是“观”,奢摩他一样,就止观二法。内观,把奢摩他翻译成内观的比较多。内观,讲智慧观、正念观,这个智慧观与正念观就是所谓的内观善巧。原来极乐世界的这个观察,是我们内心功德的,或者说通过外相——极乐世界的这个相貌的观察,了解了内心庄严,这就是内观。或者说无内无外,以所谓的观察彼国庄严,庄严自心,就是说的内观庄严,心智回归,使我们的心有所归向,就是归向安乐国土。
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通过观察、观察、观察,种种角度的观察,器世间、情世间种种庄严,种种真实功德,我们有一个了解。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就是我们观察彼庄严从三个角度:国土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就是主功德庄严功德,眷属庄严功德就是菩萨庄严功德,以庄严自心。就是智慧观、正念观,“观彼”以了晓自心庄严,或者真心庄严,或者一切众生真实心中生起的庄严。因为阿弥陀佛代表一切生命的根本相貌,或者说一切真实的一个样子。
那我们观察阿弥陀佛,就了解生命的真实样子;观察菩萨行为,就是他的眷属,正觉华化生的这些眷属们未离佛愿所成,他们的作为——四种功德,大家后面的文字会读到。
“彼佛国土庄严”,情器世间来庄严自心。
谁来庄严自心呢?智慧观察,正念观彼者。
谁来往生呢?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谁来往生彼国意?建立往生彼国意?谁礼拜,谁建立。就是说实践这个法则,与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相应,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谁来实践,那就谁这样的作为。观察者亦复如是,亦复如是。
“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五)回向为首,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成就大悲心
“云何回向。”
那是第五门。观察门是第四门,第五门“云何回向”。
他在介绍这个五念门,大家要知道五念门是个什么样的角度,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那第五门就是回向。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
这个时候也可以持名。观察彼国庄严,能不能持名呢?也可以持名,就是持名观察、回忆,过去叫忆佛念佛。我经常听到人说,“我只会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说忆佛很重要,他不知道怎么忆佛。
观察彼国土,回忆彼国土的种种庄严,我们读了经典以后,或者读了《往生论》以后,有记忆:“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那你持佛名中,你就有这种回忆。你说我念着佛名还回忆吗?有的人念着佛名可以回忆,就是念一句佛名开始回忆。不念佛名,也可以回忆,也跟念佛名功德无二无别。
所以忆佛念佛,“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实际我们大量的时间要是有忆佛念佛,没事了就念一念这个偈颂,心系于佛,如香熏染,入香光庄严。没事了,持句名号;没事了,忆佛念佛。
你打妄想的时候,你念念佛,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跟别人比高比低、想是想非的时间,念念佛、忆忆佛,又有啥不可以呢?
他这个回向门讲“心常作愿”,作愿干啥啊?“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往生安乐国土干什么呢?回向为首。毕竟往生,回向众生;毕竟往生的功德,回向众生;毕竟往生、无所障碍往生,回向众生。实际就是说,以众生本性功德,或者说觉性,透过一切众生障碍现象、现象的障碍,令众生往生无碍。
“回向为首”,那我们交往一个人,说你能往生吗?你有往生的因缘,你有破相的善巧吗?你了解“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吗?不了解,那我们就把这个功德回向给此类有情。那我就回忆种种有缘、种种有情,回向为首,把念佛,以佛愿的功德,以佛无碍的功德、圆满的功德,回向于一切有缘,令一切有缘往生安乐国土无所障碍。
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是为了自己往生,也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无所障碍,就是回向为首。
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求一心,不求开悟,不求神通,你什么也不求,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无所障碍,那就是回向。所以,“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成就大悲心故。
所谓的返向往生,就是说“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无碍的愿力,圆成世间的善巧,令众生入如来会的这个殊胜誓愿,回施众生,以此愿力回施众生。就是往返于一切无佛法世界中,或者说无佛法的世界,我们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展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功德。
这五门呢,天亲菩萨给我们作了很详尽的解释。大家欲实践《往生论》,因为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口授、提醒,那你再去实践,就很方便了。
我以前学这个《往生论》,自身讲就有障碍,一个老和尚就帮我提醒提醒,提醒一下,一下就没有障碍了。就是自己自我设计的那个疑虑就丢失了,那就随着这个传承力,别人这一句话的力量,或者说这个教法、文字、法卷的力量,就可以认真去实践了。
第五门,“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很多人认为我们念佛,自己还管不了自己,怎么帮别人呢?这就是,帮别人的时候以利益他为自利,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就完全地了解了“同生安乐国”的这个事实、阿弥陀佛的愿力善巧,所以这是出功德门。前四门入功德,这一门呢出功德,告诉我们怎么来回向众生成就大悲心。
大悲心,所谓大悲心就是建立往生彼国之正因啊,你自往生、他往生,这里面都会成熟。令一切众生毕竟往生,回施阿弥陀佛的圆满的愿力,那我们自身还会有什么障碍呢?障碍不成立了。所以,这个超越了我们识心思惟作解的那种处处有障碍,能生不能生那种自我假设,群体业力的假设,九界业力的自设障碍,突破了那个障碍。
所以在这个完整的净土修法中,有入功德自往生,或者说实践法往生;或者说有这种回向一切众生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回向修持,不为自身,完全是不为。这个回向功德,就是不会为自己什么禅定啊,什么神通啊,什么一心不乱啊,什么见佛啊,什么都不为,就为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这样的一个悲愿,把阿弥陀佛的愿力回向一切众生。
(六)佛国土庄严是一切众生心地的本质庄严
那把五念门作了介绍,他下面就细致地讲这个。因为前三门呢,他一带过了,讲了这五门,他又开始讲观察门了。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
怎么来观察阿弥陀佛的庄严功德呢?实际为了庄严众生自心,或者令众生自心得以庄严,或者要了解一切庄严本无差别,就是清净庄严。所以佛国土的庄严,是一切众生真实心中生起的庄严。我们因为无明业习蒙蔽自我,不得此庄严,被蒙蔽,被业相所蒙蔽故,被无明业力所牵制,流转于六道。所以这个地方他就教导我们来观察。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
什么不可思议力?以佛庄严庄严众生世间。
学了五念门,学了天亲菩萨的这个引导呢,我们就很容易轻易地接受乘佛愿力、愿生即生的这样的一个佛法教诲。而不是取相地去分别,我念了佛了,我怎么这儿没有琉璃宝地,大家怎么没有光环,没有这个、没有那个,就不会依众生的业力、业习思惟来作修法了。你就会根据他的教诲,来了解“愿生即生”的这个事实是什么,原来愿生即生是心智回归,佛力使然、法力使然、真相使然,破一切相,见真实功德。
破一切众生所执著的现象障碍,那就是所谓的国土庄严,我们自然得见国土庄严。这个“见”,非我们的眼识见,非你的识心见,称为不可思议力,成就不可思议力故。把我们那个妄想,无始以来执相、颠倒妄想的那个执著的习惯,接引到不可思议的清净国土,或者清净的教法海中,或者智愿海中。
说诸佛如来的功德法力,大家不了解,只是按照自己的妄想、执著习惯去判定一个东西,结果习法不得其利益。“念佛即得往生,我怎么还心不安?”你看,把念佛跟自己的不安……不知道自己这个不安是无常的,不知道念佛随佛的功德,你这个不安能销融在佛功德中,你能了解你这个不安的现象是虚妄相、不可得相。这个了解了,往生之意自然就现前。所以这个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力。
众生所有的障碍就在识心思议、识心执相颠倒相续,令我们迷倒于世间现象,迷倒于爱憎、是非、凡圣等等二元法中。这一点,大家要善于观察。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这一点,这个摩尼宝“如彼摩尼如意宝性”。这个摩尼宝在佛教中很多地方都会谈起,它会称(chèn)众生意乐而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若要财宝者,它降财宝;若要知识、什么物件、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器皿,摩尼宝自然就会出生这些种种众生需求,种种能满足,所以它称为相似相对法故。他跟这个摩尼宝是一样的,他不可思议力就像一个摩尼宝。我们说清净缘起犹如摩尼宝,或者说不动心智犹如摩尼宝。
不动心智,大家常谈说“心生万法”这个真实心,就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心能生一切法,就是摩尼宝性。因为一切事业相,一切出世间相,一切功德,皆来源于法性功德。
摩尼宝,摩尼如意宝性,它能称众生意,就是“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个话呢,就叫摩尼宝性。
“相似相对法”,像我们照镜子一样,你心理动态像照镜子一样,心理动态就会出来,这个不可思议。所以心生万法,心生,种种相生。
那开众生法藏呢,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海,让我们乘佛的这种国土的庄严、眷属庄严、主庄严,来让我们回入不可思议法界,了解心相光明,本质一如。就是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是一切众生心地的本质庄严,令我们照见自知,如镜照物,我们照一照。所以这个称为相似相对。
相似相对,如镜照物。就像戒律一样,出家人为什么修行容易呢?他的戒律细致,他戒律很细致。
你看在家人的戒律,就比较宽泛。五戒,甚至你听闻了五戒,菩萨戒你听闻了以后,你很难有学习、实践细致的机会,没有,很少。因为你没有那个团体,或者你没有那个深入学习的福德因缘。再一个,它的细分不够。
出家人的特别细,它细致到什么呢?走路、着装、吃饭、念头,它很细致。你看它这个两种,像五篇七聚,七聚的两个戒条,它就是动念的问题了。你动念了,没问题,你动念忏悔就行了,它给你一个方法,你怎么动念,你动念多久,怎么来相续,怎么来忏悔。意念怎么忏悔,意念犯过失了,你意念怎么忏悔。最简单的称为越毗尼、(突)吉罗,就是很细微的很细微的小过失,动个念头,没有其他的作为,动个念头,它有方法,教得很细。
过去说上座、下座、走路、吃饭、托钵、洗漱、上楼、下楼、入聚落、跟人交往,托钵时间六默然,每一个地方都有教授,它细致得很,称为相似相对法故。就是世尊是这么做的,让你通过戒律照见你自己的行为,你要根据这个行为去做,那就是如法的,你就在行佛事业。你不这么做,那你就在行你自己的业力。它称为相似相对法。
它讲得很细,越细,他就越好做。我就学得细致一点,我都学得很细致了,那该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就特别容易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很容易引发禅定。为什么呢?他不费心!它讲得很细致,每个点都给你讲到了。
像女众的三百多条戒,那讲得更细致了。着装内衣怎么着,讲得很细致很细致的,你这个生理状态、什么状态、什么状态都给你讲到。所以容易修行,容易成就。
(七)观察彼国,打开心地庄严法藏
那我们念佛观佛,观彼世界的种种庄严,成就不可思议的力。不可思议的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观察彼国,像摩尼宝性一样,跟我们心地相对……
我们去观察,像四种菩萨正行“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让我们观察自心,观彼庄严,观彼菩萨所正行,来令自心正行。所谓的不可思议功德,就是把彼菩萨的正行当成镜子,来照见自心,照见自行,或者引发自身的这个行为参照,“相似相对法”。
因为我们的观察能开我们的法藏,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无量光寿的国土是什么,我们不了解真心、生命的真实状态这样的国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生活内容是什么样子的。他把这十七种庄严,国土庄严、菩萨庄严跟诸佛庄严来让我们看到,来了解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要展开它的作用是什么样子。
所以这个成就不可思议的力,因为观察彼国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就是为众开法藏。这个法藏,要通过佛的庄严功德来打开,让我们来观察了解,慢慢地我们知道自心庄严是个什么样子的,或者真心庄严是什么样子的。
那你这个真心庄严,就把你那些妄想设计、虚妄修行,虚妄的自我的一种所谓的修行目标、状态,给你引导到正行上来,智慧念、正念念这种功德海中来。
因为这个观察呢,使我们的智慧啊,使我们的正念成熟起来。就是正观正念,或者说无染著的观,你观着观着,你这个染著的习惯就被它洗礼了,被它代替了。我们以前妄想设计的习惯,对现象执著的习惯,就被这些净观、正观、不染的观来洗礼。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这一点呢,就是大家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观察。要不然呢,这些文字这么长,观察来观察去,观察它干啥,人就没那个耐心啊!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
他把这十七种给我们作解释。
“何等十七。
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
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
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
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
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
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
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
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
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从十七个成就——彼国土庄严功德成就,来给我们从十七个方面来讲,讲解它的庄严,让我们去观察,以成就不可思议力故,成就我们心智不可思议力故;为我们打开法藏,或者打开极乐世界庄严的这个大门,让我们去观察彼国。
下面的文字,他就解说十七种庄严功德。十七种庄严功德,文字挺长的,因为这观察门的量比较大。
今天呢,我们就把十七种庄严功德的名字念一念,下一节课我们把十七者庄严功德的偈颂内容,大家一起学习。
好,今天学习到这个地方。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