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佛、心、众生,三者本无差别,一切诸佛出世就证实了这一点。通过对极乐世界的观察,令我们的心智庄严唤醒起来,就是与佛相应,与佛功德相应。净土这个教法为什么省力呢?就是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故,它的根源就来自于这一点。“性”,一切众生同,我们用不出来,所以阿弥陀佛以他的修德展示出来了。性德一如,性无差别,这就是往生,我们的心性无差别地回归。
念佛的果地觉,念佛的愿望,念佛的依正二报,像我们现在在念佛的庄严、国土庄严,就是所谓的忆佛念佛。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哪怕刹那刹那间地运用,你用一点,你去体验,那都是等持功德,或者如来功德现前。极乐世界,就是满足众生愿所设立的,往生彼国能满足一切众生愿。
(一)观察极乐世界庄严,唤醒我们自心庄严
上节课,我们把《往生论》十七种庄严的第十二种庄严:“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我们就接着这个文字来学习。
这十七种功德呢,他是通过对这个器世间,或者对阿弥陀佛国土的十七种角度,来展示其庄严,让我们唤醒内心庄严。
一切凡夫有情的内心庄严,或者说顺性的庄严功德呢,因为我们这个无明蒙蔽,就被封印了,或者沉睡不起啊。贪啊,嗔啊,痴啊,慢啊,疑啊,不正见啊,种种所谓的五恶五痛五烧的五浊恶世的恶态,在我们这个世界充斥着,所以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
那极乐世界这种种庄严,让我们来对比,或者唤醒我们自性庄严,或者自心庄严。它的缘起就在于阿弥陀佛顺性建立的这个国土,或者说圆满依正二报的这个功德,给一切众生最直接的对接,就是性功德。所谓的“性”,就是在众生这一边不减,在佛这一边不增,那就称为本性、本质。不管佛也好,众生也好,心性也好,它的本质是没办法对立的。所以这个三无差别的本质,来给我们对接。
他这个修德的庄严,我们通过文字去观想、观察,就能唤醒我们内心这等庄严。虽然是通过种种的庄严,来描述着不同的角度,任何一个角度都未离众生心。佛、心、众生,三者本无差别。一切诸佛出世就证实了这一点,所以说佛称为圆满觉者,圆满觉者。
我们的觉悟总是复杂得很,表现得参差不齐,喜怒哀乐,所以众生的这个觉呢,就是残缺不全啊。那我们通过对极乐世界的观察,令我们的心智庄严唤醒起来,就是与佛相应,与佛功德相应。实际我们平时念佛忆佛,实践这个法则,就是与佛相应。
与佛相应,它是有理由的,所谓的理由就是大家常说的“理”。依本说,就是依理说;依真相说,就是依理说。依理说,来展示、来引导我们三无差别,佛的庄严与我们内心的本质庄严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差异的。
这一点呢,一旦我们有个认同,那就能入佛知见,或者说入佛庄严,入佛不可思议的法力功德海,或者愿力海,或者庄严海,或者自受用功德海,或者说步入觉悟法界。
因为我们的这个无明妄想习惯,已经成了一个习惯,它就蒙蔽,凡有事相就是蒙蔽自心。看到一个相,就一个现象蒙蔽我们,所谓的执著,这个妄想就会相续。
(二)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第十二种庄严,庄严主功德,所谓的“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无始以来,这个本性的住持,或者说法性的住持,或者法身功德的住持,任何一个有情没办法脱离的。
所以过去称为法身周遍,就是无处不显、不用,那就是法身功德。在我们这个无明业习的惯性下,显现的是众生业,那也没有离开法身功德,或者说法性功德。从没有离开过,称为无量光、无量寿。任何一个生命、任何一个单体的机制,他不管怎么作为,他离不开这个,离开其体,无以显现。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这个“故”,就是没有离开过。
我们现在人学佛,他用这个识心分别:哎呦,我安心了;哎呦,我见佛了;我念佛了,我这个很清醒,这个时间很糊涂。这种分别执著的六七识的作用,就是我们在这个作用上,沉浸于此了。
那我们回到阿弥陀佛“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这个角度来观察自心,观察生命,依本回归,那就自显解脱。以前念个词说“现行总集自解脱[17]”,就是一念三千,或者说一念永念,是为真实之念。念念变异是众生流转啊,流转之相。一念永念,就是无量光寿,就是六祖大师所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来具足,能生万法[18]”等等等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这个“法王善住持”呢,是真实说,是理说。那我们顺应这个理,理事不二,那就是所谓的悟处。众生悟处,无外乎是回归,就是我们常说:哎,这个事情,我心开意解了;这个事情,过去结的结松开了。净土讲就是往生,回归意,或者是自显意,无有增减,展示其无碍光明。
“法王善住持故”,净土为什么省力呢,它这个教法为什么省力呢?就是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故,它的根源就来自于这一点。
“性”,一切众生同,我们用不出来,所以阿弥陀佛以他的修德展示出来了。性德一如,性无差别,这就是往生,我们的心性无差别地回归。不管什么河的水,融到海里就是大海,回归于所谓的水应回归处,或者生命所依之处,那真相就袒露,说人人无量光,人人无量寿。为什么这么说呢?往生彼国,寿命无量,阿弥陀佛如是寿命,一切众生亦如是寿命,就是彼国人民寿命与阿弥陀佛等,实际就是回归真实。
它这个省力处,就是佛讲的无量光寿,就讲我们生命的本质作用的启发、回归、运用,所以称为往生意。
“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为什么说往生是法界同生呢?他不说张三生李四生呢?就是“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光明遍照。
现在世人为什么说这个人往生、那个往生呢?世人之心啊。佛为什么说临终往生呢?一切众生乘佛愿力,愿生彼国,皆得往生。顺应众生心智执著所取舍表述的,不这么表述,许多人依理解的这个概念上,他就会拒绝,拒绝此类教法。所以对这一类的人,钝根也好,谤疑者也好,作一个利钝全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我们一定要关心净土教法与其他教法为什么不同。
你看,诸佛出世都是一个大事因缘,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入佛知见成就清净道业,就这么一个大事因缘。要不然,他出世没有意义啊,他是为了表达比众生高尚,那就毫无意义了,那就是其他宗教的那种主啊、上帝的设置。佛他不设置这个,他要设置这个,那就与佛教的整个教义违背了。所以这个清净平等觉,是根源性的一个教诲。
为什么阿弥陀佛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皆共赞叹他呢?他这个誓愿,是他观察了诸佛度生方便,总结出来一个最简单、最方便、最直接、最究竟的教法,接引众生,摄取不舍。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在这个法界中,以报德圆满之身,以法身功德之本,摄化十方有情,令一切有情得以成就。
他就易在他眼目中,他的功德海中,一切众生皆是如来会参与者、一分子,他只是个接引者,接引大家回入如来会。一切生命得遇这个教法,就是如来会之一分子。
未接触,你也是,你只是不知罢了。不知,所以佛就以圆满的报德,以名声的传播,以自己的誓愿之力,融入心性之中,召唤一切众生,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悟深远,他所传播之处,闻名无不愿往生彼国,为什么呢?就像水归低处是一样的,水性所致。往生彼国是众生心性所致。他省力,就省力在我们一切众生生命的心性所致,就是极乐世界啊,就是性德海啊。
以前我写了一段文字,说“皆愿觉未觉,共入性德海[19]”。阿弥陀佛他就这么个愿望,或者说他发的愿,就是不管你觉悟没有觉悟,他的功德,他出世,他这个成就,就是令众生共入性德海。
我们本来就在性德海中,对,就你本来在性德海中,你不知,他垂手接引,或者说令你往生,就是共入性德海。实际就是法界有情同归安养,令一切生命得究竟安乐,称为极乐世界。这个究竟安乐,无有退转。
我们的生命,你看,我们生命中的“受”,过去比丘要观什么?“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来观这个,观这个干什么呢?“观事无常,观心无常”,观这干什么呢?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
那我们观察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这个住持法界,要了解这一点,这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际他种种庄严都是这个环节,只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阿弥陀佛“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的这样一个法界。
(三)整个佛教的教义就是三无差别
我们都知道,《华严经》中讲了很多很多世界啊,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名称,什么莲华藏世界。那我们在现世中,讲这个太阳系啊,银河系啊,多少多少银河系啊,多少多少什么什么,对宇宙的这种人为意识的描述,那跟诸佛菩萨境界——境界力、功德力、圆满觉悟力所产生的境界,它不是一个。
我们现在就是意识力,我们自己这一生以来,过去生都不相连了,你没有宿命。你记忆中过去的东西就被封杀了,或者说很多渠道、很多角度封杀了,只有我们的识心的这一生的记忆了,大部分人起码是这样子的。有过去的记忆,很模糊很模糊,突然闯进来一点信息、消息,很模糊,似是而非,就是我们被自己这一生的那个识心,极为有限的识心制约住了。所以我们观察的东西,像我们现在用科学,用现在人所修行那一点作为等等,受到极大的局限。
所以,佛菩萨说经说教,来展示他们圆满观察、了解、运用这个世间的角度、方法与内容,就是不让我们受局限。这一点呢,是净土教法极特质、极特质的地方。
实际我回忆回忆,我学净土,我一直想推翻净土这个教法。因为最初感觉到这个说法,我感觉像持戒啊、修行啊、三密相应啊等等,禅宗的说法啊等等,我感觉有他的这个……念佛,念一句佛怎样怎样……实际查了很多经典,希望找到另外一方面的东西,结果都是赞叹净土的。
我查了很多资料,种种角度,但是越查就越没办法离开这个。因为整个佛教的教义讲的就是三无差别,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为了证实这个,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就是回入圆满觉。你越查,他就是这么一个出世的正因,他没有其他的因缘出世,他不是为了其他的。
但是其他宗教,你一涉猎就知道了,那就不一样,很多说法,好比说这个世界人太苦了,他们来拯济、来救济这群人了,这样的说法比较多。出现一个先知,出现一个上帝,一个上帝之子,来救我们来了。
净土,这个佛的教法他根本不是救你来的,他让你回家!
其他宗教都有原罪。佛教没有,你没有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一切法不可得!
以前我的主要时间,实际念佛之外就去查资料。我认为我有疑心,我就要把它处理掉,就去查,不断地查。查来查去,念来念去,疑虑没有了,正信也好,什么也好,你没有疑虑了,那就会念佛了,自然就念佛了。没有疑虑了,你不念佛你干啥?
我们不念佛,你就念贪嗔痴慢疑,你放心了,因为我们的念很难息止,你停不下来。说歇心即菩提,你说“我歇不了”,刚好念佛嘛,对不对?歇不了就念佛呗,念得让它休息就好了,满足它嘛!它一天生一万个念,你就念一万声佛;十万个念,你念十万声佛。你试一试,就是一念代万念,万万念中入一念,原来一念能满足一切,念念无别啊。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净土这个教法,的的确确是超胜十方,的确是阿弥陀佛的这个超世之愿,诸佛不赞美真没办法,因为啥呢?一切众生皆得赞美,你不赞美也不可能。因为啥呢?他直显一切众生真实心性,妙用无穷,若回归者无不赞佛,你不得不赞。
佛法这个特质啊,他不是来救我们来了,说拯济群萌,这是顺应众生的那种残缺、那种压抑、那种不满、那种委屈等等,自我坚固的那个状态,设立的一个说法。干什么呢?你有那种表述,心中总是有残缺的东西。
佛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生命,佛教不是神教,不是一神教,就这么个真实讲。佛是汝心,你看,他不比你高明,真心回归。它就是无所建立的一个法则,所以说无从毁坏,你毁坏不了它。
很多宗教都有一个“结”,有一些死角,有一些你拐不过来的东西。佛教不给你设立这个,它给你讲就是生命的本性,那你去考究本性就好了,从本相入手回归,从本相认知现象,从现象回归于本性、本质。路很近,都是捷径,或者说他举心动念就未离这个。
(四)以果觉因心,入如来功德
好,我们看第十三种庄严。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眷属功德成就,实际一切众生就是阿弥陀佛的眷属,一切生命不管短还是长,都是无量光寿的眷属。那你也可以把自己尝试着,你说,我不做他的眷属,你试一试,那你是什么?
这个眷属功德展示了一切生命的真实皈依处,所以他说“正觉华化生”。《无量寿如来会》讲 ,“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故[20]”,所以彼国无邪定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21]。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所以我们现在喊的口号,提得最多的就是果觉因心。实际许多经典上有这么讲,但弥陀接引这个果觉,这个接引,垂手接引,不舍一切,那只有弥陀教法的特点,他的誓愿特点,就是他的修德,修德的特点。
我们常谈这个,说原来果觉因心,念佛、念佛、念佛,实际念佛的果地觉,念佛的愿望,念佛的依正二报,像我们现在在念佛的庄严、国土庄严,就是所谓的忆佛念佛。
“如来净华众”,我们以果觉因心,即入如来位。这个位、这个位置不是造出来的,不是在我们生命额外有个什么东西,不是。如如相应,事事相应,事事等觉于此。凡有事相、凡有因缘,展现之时,等觉于此,对等于此,不迎合,不排斥。“等持”在这个地方讲得有点弱,这个弱就是似乎缺失点什么,但也能表述,就是从我们意识中也能表述一个角度。它称如来功德,如来。
众生唯分别心,有亲有疏,有喜有怒,有喜有忧,我们看到的东西是那样子的,那不是正觉于此,是分别于此,所以远离如来功德。
诸佛如来觉悟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如来”。他十个称谓,就是他的功德的次序,所成就的功德次序。我们果觉因心,运用果觉因心,那你接引十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接引的对象,都是对等的对象,我们就能如来心智观察世间,接纳有情,所以说是如来。
“如来净华众”,一定要把这个“如来”看准,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正等于此。如来,不坏其相,不坚固这个相,不去分别这个相,了了分明,不分别于相。就是人在这个东西看得很清楚,但是没有给它起名字,没有判定它好坏、善恶、喜忧,没有判定它,但清清晰晰,了了分明。
为什么很多宗教或者说佛教,也特别提倡我们去禅修呢?或者说禅定的修持呢?因为禅定的修持中,有这样的一个进趣方便。
像我们读龙树菩萨的故事,龙树菩萨经常以他的三昧力,就是等持力来利益世间,人需要什么,他就幻现成什么。慈爱三昧啊,净月三昧啊,火光三昧啊,他用种种——就大家需求什么,能使有情得到安乐,他就会示现什么三昧力,于诸三昧得自在,他随时都在这个如来功德海中,就是所谓的接受一切。对一切的接受,他称为欢喜地嘛,初地就是欢喜地[22],接受一切,满意一切现行。
如来功德,“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正觉华化生”,所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大家一定要清晰这一点。《阿弥陀经》上怎么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果觉因心,那是什么样的善根?就是圆满的根性、种性嘛,说正觉,或者正定聚。
“正觉华化生”,正觉,如来正觉,这是我们常用的词。在净土中会经常体会到,只要你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来、正觉、等持,那我们经常会体验这样的一些角度方便。
眷属功德,那我们这个往生,原来这个“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乃至一念,愿生彼国”……他越加越多,实际我们的念随顺佛愿、随顺佛念,入佛愿力海,那“即得往生”又有啥不可以呢?
我们所有的不可以,就是我们染著于自己现量的一个业相、一个感知、一个理念,作判定,那就是五逆啊、谤法啊,成立了。
我们来了解,第十四种庄严。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极乐世界所有的生命啊,他们都是“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实际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哪怕你刹那刹那间地运用,你用一点,你去体验,那都是等持功德,或者如来功德现前,不增减于现行,就是等持于现行,现行就有加持力。
“禅三昧为食”,这个三昧呢,等持的内容,等持一切业相的内容就充分一些。为食,生命得到不断的支持。
“受用功德成就”,我们实践净土教法,实践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来愿生,随顺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庄严功德,愿生彼国,即得不退转。那你去体验,那个融入的过程,那个所谓佛的不可思议功德的作用力是些什么,就像这个眷属功德,跟这个受用功德是一样的,“正觉华化生”,这个是“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这个地方讲的佛法就是一乘法,就是佛的果地觉,就是佛愿力所成就啊,不是九界众生任何的一个角度,凡圣皆不是。这个角度,大家要善于去体验,善于去体验,观察体验,观察体验。
第十五个庄严。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实际,这世间人都追求这个。“无诸难功德成就者”,那就是大吉祥嘛,对吧?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无诸难功德成就。我们只要不是实践佛法,尤其是一乘佛法,你实践其他法,种种苦难总是伴随着呢,是不是?大家可以去了解,去实践,去对比。
“无诸难”,因为圆满一切觉,成就一切道,等持一切因缘,他不会有难缘。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极乐世界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称谓?《阿弥陀经》有讲啊,“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是名极乐。”
我们要实践果地觉为因地心,苦无处觅寻啊,佛力不可思议故。
(五)净土果报离种种讥嫌与不平
第十六种庄严。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
大义门,他这个地方作了个设置,就来给我们讲了一个概括的、宏观的,给我们举个例子。
“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这一段文字稍微有点长。实际就是让我们来对娑婆世界的种种缺失、种种讥嫌,种种所谓的不平等的事、业报、现象。
“大义门”,远离诸讥嫌名、讥嫌过,名尚不闻,况且有这样的过失呢?所以这个偈颂呢,“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你看,他提到这个,净土这个教法的特质就是平等的特质,平等的特质。
我们在这个世间,总是大家什么示现、什么表达都是不平,思惟不平、言说不平、作为不平、生活不平、寿命不平,什么都不平。实际,对得意者、顺势者、有权势者呢,他就拥护这个状态;缺失的、受压抑的人呢,内在就有反抗的这种潜在的意识。所以我们这个世间就出现了所谓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这样的阶级概念、社会概念,娑婆世界是这样的。
极乐世界,那就是所谓的净土果报,离这些种种讥嫌与不平,他举三个例子。
为什么把二乘人放到这里面呢?在大乘教法中,对二乘总是重呵。因为在释迦佛的这个教化的过程中呢,最早传播《阿含经》的这个教法是比较普遍的,就建立僧团啊什么,尤其是上座部的这个经典中,基本上都是声闻乘的这种内容。他很快地使这一群自利的或者自我善根成熟的有情,迅速就证果了。
证果,要是没有大乘心性,他们很快就取灭,证得阿罗汉果,他就会取灭。就是这些如幻的业中,大家的争斗啊,取舍啊,毫无意义,他识破了一切幻缘。寂灭为乐就是他的果,阿罗汉这个果就是寂灭为乐,这个果位就到那个地方了。
所以大乘教法,他希望人不取生死、不住涅槃,这就是所谓的大乘心性,就是无量光寿。无量光寿最充分地展示了大乘教言的精神,就是不取灭,不入众生界。他不排斥众生界啊,但是他也不取灭,他就不去证于实际理地,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广行佛事,利益有情。
一般说菩萨都是应化,最早释迦文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典上记载也是菩萨应化于此世间,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以正等正觉之功德应化这个世间。无量光无量寿,就是菩萨的真正的生命依止,就是他不住生死,不取涅槃,那他就是无量光寿。
实际整个大乘教言呢,都归向于极乐,大家读经典就知道了。以前不查经典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处处指归。许多大乘经典回归都归到弥陀、弥陀教法、弥陀国土上去了,或者净土教法上去了。
为什么呢?就是大乘精神所指,就是不取涅槃,不住生死。菩萨六度万行啊,就是他不会取灭,在浩瀚的无量光、无量寿的生命海中,他实践的就是这样一个法则。
阿罗汉他就证得三果,再一进趣他就要取灭,寂灭为乐。他证得、证实了这个实际理地,就是一切不可得,他就亲证这个东西了,寂灭为乐。世尊取灭时,阿难去问世尊,说世尊在世,我们以佛为师,世尊取灭了,我们以什么为师,以什么为住呢?世尊就说四念住嘛,也叫四念处[23],也叫四念住,那就有寂灭这个事实,寂灭为乐。
所以大乘教法,它这个独特性。现在很多南传的一些修行者,他们不认为汉传佛教或者藏传佛教是佛教,他不这么认为,所以有这个教与教之争。
大乘佛教他不呵斥、不阻碍这个声闻乘,他称声闻乘为根本乘。许多密乘的真正的大阿阇梨或者说成就者,他们也了解,藏传佛教称(声闻乘)为根本乘,就是佛法的根本。那他这个不断的广大妙用的舒展,就展示出来大乘教的这个殊胜,密乘的殊胜。这个殊胜是什么呢?就是从自利中走出来了。经教之异。
无诸难,二乘是个难缘,自利结束了,取灭了,无利生事。说声闻自利,无利他事,就是缺失悲心。
我们都知道大乘教有三个东西——智慧、慈悲、方便。这三个缺一个都是外道,智慧外道、方便外道、慈悲外道。所以很多人修偏了,他认为自己专修智慧,所谓的修空啊什么的,称为外道。什么叫外道呢?不圆满,心外立法了。
“女人”,女人这个苦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我们这个世间女性的这个苦,就是说现业报中的苦。这个对比说,作了一个对比,并不是说否定女性的什么不平等,不是这个,他就说业报,从业报这个角度,大义上粗略地这么说,广义上这么说。
“根缺”,大家都知道。实际从这个记载中啊,人寿一到万岁以下,基本上都是不健全之人,就是我们的东西不健全了,人的寿命这么短就是不健全了。你活那么长时间,受不了那个罪,那个罪让你活不了那么长时间,就是缺失的东西、不完备,人活得就累、辛苦。这一段文字呢,很清晰地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
“大义门”,不光是没有这三种受用,没有这三种体,也没有这三种名。彼国呢,连诸恶名听闻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它是名极乐、极乐国土。
那我们在这个世间呢,要是不运用果地觉因地心,到处都是这些讥嫌,相互讥嫌啊,不满啊,指责啊。
(六)往生彼国能满足众生一切愿乐
最后一个庄严,十七种庄严的最后一个庄严。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为什么这么讲呢?极乐世界,我们读四十八愿,他就是满足众生愿所设立的。从“我国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从三恶道来说起,“往生我国不复三恶道”开始讲,一直到“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得不退转”。
过去就是说,这四十八个大愿中,把众生所有的愿乐,恶道众生一直到菩萨,所有的愿乐都安排满了。大家读读四十八愿就知道了,彼国土是依四十八愿建立出来的嘛。所以他这个地方讲“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说“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那我们回顾四十八愿就行了。
修行者具足五眼六通啊,三明四智啊;他方众生闻我名号,即得二种忍啊,即得总持啊,我们就能随顺、实践果觉因心这样的誓愿。
修行者,渴求神通者,宿命者,渴求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受用,寿命长久者,“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就是把九界众生的愿乐呢,通过四十八愿的设立,圆满了这样一个,他这个国土都能满足四十八个愿这个角度中的内容,就是众生愿乐,说往生彼国能满足一切众生愿。
有几次跟大家交流净土的时候,有人跟我这么说,说其他的都好解决,情感没有了结,没有解决掉,这一生要留个遗憾,情感这个事,过去就过去了;有的人呢,认为自己的事业,我不趁着这一生去做,以后做,谁知道以后是啥样的?就是要拼命地把自己缺失的东西来补缺。
像这一类的,没有问题,往生彼国你可以建立别愿,就是短誓嘛,二十二愿中有讲啊,说他方菩萨往生彼国,你要是有愿望呢,你可以发短誓愿,完成你这些事情。往生彼国以后,你来完成你的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返还此土,能吗?能!不能了,那一切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他满足什么呢?他那四十八愿,真是每一个角度都考虑到了。
我感觉大家比较认为这一生的缺失,他需要补上,很多人我告诉你,补不上,越补越多,越补越多,尤其是痴情的女子们要小心,越补越多。因为那个东西呢,它就是个波动性的,你可能是越认为你缺失,你后面受到的伤害越大。
我们要是真是坚守那个东西了,也一定要发愿此生要往生,你回来再做那个事。往生彼国,不违安养入娑婆嘛,不是有讲啊,你再去完成这个事。唉,说这话也挺生涩。
那这十七种庄严呢,它用这个作了一个结,第十七种庄严是作了一个总结。你观察彼国啊,观察这些庄严、那些庄严,就是为了满足一切众生的需求,众生的愿乐,故称极乐。
十七种庄严。他后面会讲啊,佛的庄严啊,菩萨的庄严啊,他为什么要分开讲呢?让我们多涉猎一些角度。
这十七种庄严呢,最后这个所谓的一切能满足,或者说一切所求满足,这样一个设置来作了一个总结,极乐世界的设置就是满足众生之需求,众生之愿乐。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没事了搞个什么事,他为了满足十方一切有情的愿乐,设立了这样一个国土,就是顺性设立嘛。他不为自己,就是顺性设立。
这是十七种庄严的一个结,收尾。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这语言啊,这些论师的语言特别有力,他翻转过来很有力。
“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利益、满足十方一切众生的愿乐,是阿弥陀佛自身利益成就。他把十七种庄严功德的这种“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这种大功德成就。“大”呢,扩及到一切众生因缘上来,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大功德成就。所以就是利益他功德成就故,那就是第十七个庄严讲的,“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来利益一切众生,满足一切众生愿乐。你往生彼国,就能满足你一切愿乐。
刚才说,你往生彼国后再来倒驾慈航,或者返回娑婆,完成你的未了情、未了业、未了缘,那是假设,你先去再说。你去了你再来看看,你自己都笑自己了,对吧?猴子捞月嘛,我们不是猴子感觉到猴子可笑,但你要是猴子的时候,你还会去捞。为什么猴子要捞它呢?它以为真实嘛,它才捞的,它要是知道那是水的倒影,它也不捞了,对不对?我们以为有实啊,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以为有嘛,你才去捞,你才去抓它嘛,对不对?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实际我们想抓的东西,那里面都有,极乐世界。就是所谓的“利益他功德成就故”,他这是不虚作的,不是一个虚夸的,后面会讲“不虚作住持”。
那这十七种庄严功德呢,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作了一个简单的提示。大家下去了,没事了可以读一读这些文字、文句,它真是给我们很安稳的一个文句的指导,文句法身,文句实相,文句印契。要相信它是印契了,你就方便了。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满愿。极乐世界是满一切众生的愿,佛的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下课!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