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愿心庄严


导读: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的庄严,四种菩萨正行庄严,这二十九种庄严来告诉我们,果地觉的依正二报,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让我们来了解愿心庄严,让我们彻底地了解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就是阿弥陀佛愿力所产生的事业相。

我们随顺他的果地觉,融入这样的功德海中,体验这个功德的作用。我们随顺佛的愿力,观察、体验、融入,所谓的依佛愿念佛,依佛愿了解佛的果地觉,依佛愿庄严世间,庄严有情,庄严法界。

(一)八种佛庄严功德成就

上一节课,我们把“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这一大套,十七种。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作了个总结,小结。这十七种国土庄严,来描绘无量寿佛国土第一义谛殊妙境界。什么妙境界呢?前面说那十七个方面,来谈论这个妙境界,就是所谓的“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自他二种利益,以利益他成就为根本,来描述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

“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这十七种庄严来次第给我们展示极乐世界国土庄严,描述众生心地庄严,或者说世间真相庄严。

我们继续下面的文字。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我们通过前面十七种国土庄严功德成就,学完我们来接着学习,来观察阿弥陀佛的主庄严功德成就这八种,来观察他这种所谓的情世间庄严。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来揭示阿弥陀佛的这个座功德,本起功德。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所谓的缘起安稳、殊胜。阿弥陀佛这个无量,无量佛、无量光,无量的这种功德。这个无量,来破除一切众生有限、有量的所谓众生心智的这种约束,来作一切众生学佛功德印契自心的一个殊胜缘起。

“座”,载负一切,承载一切。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地方写的“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为何这么写呢?为何这么讲呢?阿弥陀佛这一寻,是他自身的这个伸臂,两臂伸开,这样一个圆形称为一寻,是阿弥陀佛他这样的一个“一寻”。

“色像超群生故”,超群生,这个“群生”是十方九界众生,所谓的众生之类,超越一切众生之类。相好,身业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阿弥陀佛口业功德成就,微妙闻十方,梵声悟深远。阿弥陀佛名号若不能广传者,誓不成正觉。广传什么呢?若一切时、一切处有障碍者,他不愿意成佛。所以他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他以他这个广传的愿力名号,也就是所谓的阿弥陀佛的功德力、实相力、报德力,这种名号功德广传十方,无不通达。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口业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心、法界心、真心、实相心,同一名词。这个地方的心业成就,就是所谓的他的愿力成就的这种无一法可得,“同地水火风”,遍布法界,普利一切,平等安住,平等普利。

“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阿弥陀佛的这个广大圆满的报德,又称为平等清净觉,清净平等觉,远离一切分别心,成熟圆满觉,普利于十方,说“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大众功德成就。彼国的种种天人啊等等,“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皆正定之聚,无有不定聚及邪定聚,“清净智海生”。一切天人,所有的来源,皆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阿弥陀佛的果地愿力接引十方有情,“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描述上首功德。我们谈上首,多谈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上首功德,谈二菩萨的这种功德,“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他的上首眷属。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第七个,他的主功德成就,所谓的大众围绕,瞻仰礼敬。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所以整篇文字在这个总结处,一到第八种佛的功德,它就会作个总结,什么总结呢?不虚作住持功德。

“观佛本愿力”,我们学习《无量寿经》有“其佛本愿力”,我们平时念诵的有“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这个本愿力是一个内容。

“遇无空过者”,我们遇到的是佛的本愿力,而不是我们的想象力,也不是名言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他本愿力的作用,“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个“功德大宝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二)观佛本愿力使然,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这话的分量就比较大一些,内容也就包括得比较多。

“即见彼佛”,前面八种功德就是让我们观佛见佛。你说我没有见佛啊,他那八种功德就是佛的内容,就是我们见佛的内容,观佛的内容。尤其是这第八功德,“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这就是“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我们见的什么佛呢?是法身佛,还是报身佛,还是化身佛呢?这八种功德,从各个角度来给我们介绍,来让我们见彼佛,“即见彼佛”,观彼佛就是见彼佛啊。

很多莲友会把这个见佛,自己作了一个设置。这个地方的“见彼佛”,就是让你观彼佛的愿力,观佛的种种功德,从他的座功德、身业功德、口功德、心功德、大众功德、庄严上首功德,乃至主功德、不虚作住持功德,来见佛。

所以这就称为“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这个要接前面的句子,“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个地方谈得很清晰,是“观佛本愿力”,我们要观佛这个本愿力使然,使什么然呢?“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未证净心”,过去这个净心菩萨称为入得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三贤,三贤十地,三贤就是所谓的净心菩萨。未证净心菩萨就是普通人,“毕竟得证平等法身”,因为啥?佛的愿力使然,就是所谓的阿鞞跋致。

“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那个寂灭平等无有退转,实际就是不生不灭的无生忍、无生功德,回入无生法界,“寂灭平等故”。

佛的愿力是什么?大家读过“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讲的就是这一段故事,“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就是所谓的往生见佛。

这个地方就是观佛愿力,“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就是佛的本愿力使然。

现在的人念佛呢,往往就观察自己的业习、业力,执著现象的习惯,来评价自己所谓的见佛也好,修行净土的利益也好,往生、未往生也好,而不是说“观佛本愿力”“其佛本愿力”“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或者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都是佛的本愿力功德的随顺,观佛、随顺,融入于此,所谓的“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这一段文字很用力,大家要没事了,可以多读一读。因为这种菩萨善巧呢,就是说天亲菩萨的这种善巧呢,很容易让我们随着这个文言,导入真实法益,把它当成法则来导入真实法益。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这八句是来讲如来主功德的一个角度,这个角度。

“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自利利他,世尊这个功德,自受用与他受用是具足的。自利利他,他这个自利就是利他的完成,也就是自利的完成;自利的完成,也就是利他的完成。就是他本愿力的功德所示现的这种内涵,所谓的自利利他功德庄严。

所谓的庄严,就是成就,就是事业相,我们也称为报德。他这个主,主功德的八个角度的报德所显,就是功德庄严。

“次第成就,应知”,就是一个一个地来谈。从佛的座功德、身功德、口功德、心功德、大众功德、上首功德,乃至说主功德、不虚作住持功德,这八个方面来谈论,所以称为“次第成就,应知”。

(三)果觉因心,不为自求,做菩萨四种正行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这个地方的文字,它有很仔细的引导,“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那这个利益,得到这样的利益,或者作这样的观察,作对佛八种功德的观察,见彼佛,未证贤位菩萨的,行位、住位、回向位这些菩萨们,未证这个位置的菩萨们,已证这个位置的菩萨们,与登地的菩萨们,都同得什么呢?寂灭平等。

这些菩萨们有些什么作为呢?

“观察彼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大家要观察。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说菩萨往生彼国,行佛所行,广利众生。

“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第一种正修行,所谓的菩萨不为自求。不为自求,那你的作为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学习《往生论》,来实践菩萨四种正行,就是所谓的返向往生,你做些什么呢?不为自求就是返向往生,就是出功德啊。出功德,那我们念佛实践净土,干什么呢?有四种正修行。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

于无量世界,安住极乐,身不动摇,遍满十方,来化作所谓的佛菩萨,如须弥住持世间。

“开诸众生淤泥华故”,令一切于浊恶世间烦恼众生呢,花开见佛,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于烦恼中成等正觉,“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这是菩萨四种正行啊,不为自求者,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什么悲心呢?作种种佛事。

“安乐国清净”,那就是不为自求啊;“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不为自求者,念佛人一定是普利法界啊;“开诸众生淤泥华故”,我们要是念佛人,不为自身利益,不为自身得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那你的念佛、你的所有的实践法则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令众生出烦恼、成菩提,“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

这一切作为都是不为自求,不为自求的前行下,所能成就的这样一些法益,所谓的这个“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清净国土,不为自求啊,念佛修行,那就是转无垢轮,作诸佛事。

“二者彼应化身”,我们念佛不为自身,那生命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我们念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阿弥陀佛,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佛的功德的作用,我们念佛人都在激励、传递、表述这种作用,所以果觉因心,佛的果地妙用,广传十方。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很多人:我念佛不为自身,那为什么呢?念佛不为功夫,干什么呢?不为往生,干什么呢?所以这个返向往生中有讲,菩萨四种正行中有讲。

为啥说正行呢?就是让我们这些念佛人去实践的,去观察自心。你说你做不到,做到做不到你不要管,你随佛的愿力、随着果地觉去观察自心,随着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观察自心妙用,观察果地觉妙用。

他在展示“安乐国清净”的这种功德,菩萨在这安乐国土中做些什么呢?做些不为自求的事,拔一切众生苦,开众生淤泥华故,这个能灭除一切众生苦。

“不前不后”,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不去追求某个人那个苦、这个苦,哪个苦,不为自求,心无所执,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向一切众生,“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

因为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光照十方,遍至十方,教化众生,不舍不弃,说种种方便,“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你不为自求的念诵,它就有这样的功德与作用。佛的果地觉,在众生运用实践融入的过程中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所以,“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这个寂灭平等的妙用不可思议,展示了菩萨四种正行。

“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五念门中的第五门,所谓的为利有情,为利有情运用果觉因心,来实践教法,菩萨正行由此而生。

佛的本愿力,融入佛的本愿力,体会佛的本愿力,随顺佛的本愿力所产生的功德,庄严功德。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

开众生淤泥华故,拔众生苦,这“一念及一时”地来一切世间普照诸佛会,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这是广大殊胜供养。

“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果觉因心来展示它的这个不可思议的果觉内容,随顺这个内容,消化这个内容,体验这个内容。这个内容是什么呢?“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

“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所以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是为供养一切诸佛,是为恭敬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是为“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是为“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菩萨的这种正修行功德,处处依佛的本愿力而展示菩萨如何正行。菩萨的正行是什么?所谓的不为自求,不舍一切苦恼众生;随顺佛的果地觉,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不舍一切世间,不舍一切法界,利益一切众生,拔一切众生苦;供养诸佛,赞叹诸佛,礼敬诸佛,无有分别,无余地供养。

“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说我们一切净土行人,当如是随顺佛本愿力,观察佛愿力庄严,就是他的修德庄严。随顺他的果觉,我们来作因地心,来体验、来融入这种不可思议的开众生淤泥华,拔众生苦,恭敬、供养、赞叹一切诸佛如来大会。

我们要作为一个为自利,随顺自己的凡夫的烦恼作因心,那这些文字跟我们没关系,丝毫的关系也没有,你一读,啊,这不是我们应该行的。

说“不为自身求安乐”,所谓的往生已毕,或者说入功德已毕,随顺佛的愿力,体验佛的果地觉的不可思议的庄严功德,菩萨当有四种正行。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

这又作总结了,这些菩萨干什么呢?最重要的汇结到这个地方了。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那我们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往生彼国干什么呢?哦,佛的因地功德,佛的圆满报德作我们因地的缘起。因地的缘起,四种菩萨正行把它展示出来了。

因为我们念佛,不为自求念佛干什么呢?这四种正行告诉我们都是什么些内容。你不为自求,或者说入功德这个法已经不需要再实践了,那我们就来做菩萨四种正行;或者说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就会有四种菩萨正行的功德的展示。

尤其是第四个。过去学习净土,他们出家人、居士拿名片,他们也给我印了几百张。他们说印啥啊?我说印“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到哪了,别人说,你叫什么啊,什么名字啊?干什么啊?就把这个卡片发给别人,“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所以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不为自身安乐,欲令众生得离苦啊,那是果觉因心的一个实践者。所谓的返向往生,行持方便,就是菩萨四种正行。要不然我们不知道,哎呀,不为自求,那我们干什么呢?不为自求做什么?让我们观察彼国菩萨,所以“观彼菩萨”,就是往生自利解决了问题,自受用已经解决了,说“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很多人念佛就是:啊,为自己念还行,说为众生得离苦念,他就没有参照啊,没有参照,不知道为众生念有什么意义啊?那这四个正修行功德呢,就是它真正的内容。

“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

哦,果觉因心,如是妙用;回向门,或者说返向往生,如是妙用。我们念佛,念佛实践法则,果觉因心的实践,原来有这样的作用。

“开诸众生淤泥华故。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

哦,原来人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离什么苦呢?拔一切众生苦,灭除一切众生苦。干什么呢?我们念佛,一念,一心一念。因为阿弥陀佛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就是他的报德。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我们念佛,种种念佛的方法,种种忆佛的方法,不为自求,实践净土,只有这样的事情,开众生的心源,灭除众生苦。

“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

“无余”,那我们念佛不为自求作为,原来是来为一切。

“照诸佛大会”,一切法界中的一切诸佛如来这个法会,我们都能无余地去供养,去礼敬,去赞叹。

“雨天乐华衣”,就是所谓的无余、普遍的供养。

“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对,无有分别心故,不为自求,原来这个菩萨,所谓的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就是不为自求。凡夫不为自求不行啊,所以有前四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让我们回到自利功德海中,自受用中。那这个地方呢,回入自性海中,所谓的二十九种庄严,让我们回到这个自性功德中,干什么呢?了解自性功德圆满者的作为。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菩萨四种正修行功德,这大家一定要看明、深明这一点,要认清这一点。虽然还在观察门中,这是第二十九种的后四种观察,就是菩萨庄严功德,就是正修行功德,也就是所谓的彼国菩萨他是这样作为的。

我们作为果地觉因地心的实践者,果地觉,那也就是所谓的入功德海;因地心就是入功德海,怎么来实践净土。

我们天天念着说果地觉因地心、果地觉为因地心,很多人说果地觉为因地心,但是自私得不得了,比世俗人还自私呢,你说他是不是果地觉因地心的实践者呢?自己要问问自己,别人评价没有意思,自我观察、审思。很多人不学佛法还好,学佛法比其他人更自私,更专权,更加残酷,更加心狠,更加偏激,那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小心。

所以我们这个果觉因心的实践,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来所谓的不为自求,不为自身求安乐。这四种菩萨正修行功德,像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实际就是菩萨正行者,菩萨正行者。

你感到自己作为果觉因心的这个为自利、为自安心学,那你多关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四门,多观察,多在这里面运用运用。尤其是菩萨四种正行,让我们看看果觉因心是怎么实践的,走出自利的这样一个坚固的、细微的我执,或者说粗重的我执、细微我执,能消除这种烦恼、这种执著,来令自身得到解脱,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们学习果觉因心,不是没有事情就一个口号一个口号地喊,让别人提示。我听到有菩萨来参学,周边的其他人对我们学佛人的评价,说这学佛的人比其他人都自私,更加自私,更加什么,举了很多例子,相互不帮助啊,遇到困难,遇到障碍、难缘了,大家都躲起来啊,视若无睹啊,看见别人受难、有障缘,不去帮忙啊,不去管啊,等等等等很多事情。

我们这个果地觉因地心的学习者,一定要警觉啊!是不是我们真是学了这个东西,反而更自私啊?变得更加,不要说慈悲,更加夸张的这种世俗的自我守护啊?我们每一个人要自我审观,看别人没有用啊,要观察观察自己。

这个菩萨提出来以后,我说这真是个菩萨,需要我们来反省反省,我与大家都需要反省、观察,都需要,不是吗?要不然,我们学这些跟自己有啥关系呢?

好,我们把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所谓的观察门,作了一个这样的读诵。

实际为啥这一次说《无量寿经》和这个《往生论》,都说读诵呢?就是读一读,让大家能有一个教法的依止,实践教法的依止。不知道这,你讲来讲去、讲来讲去什么呢?哦,依经、依论,他们讲些啥?经典上讲些啥,圣言量讲些啥,《往生论》讲些啥?我们去参照着实践,提醒提醒,所以是读诵。也避免别人说那些非法的话,或者说相互疑惑啊,诋毁啊,所以跟大家一起学习读诵,这是比较简单的方法。

(四)情器世间二种清净,来清净自心,清净法界

好,看下面的文字。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这个果觉、果地觉给我们讲出来。阿弥陀佛的愿、愿力,就是他的愿心嘛,愿心庄严。原来这二十九种庄严,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就是果地觉究竟是什么呢?讲他的这种国土庄严、眷属庄严、佛功德庄严,这二十九种庄严来告诉我们,果地觉的依正二报,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让我们来了解愿心庄严。

阿弥陀佛愿心如是,干什么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也发这样的愿。原来是愿心庄严,就是愿心、心地的报德、心地的这个事业相所成熟的内容。原来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庄严、四种菩萨正行庄严,就是让我们彻底地了解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就是愿力所产生的事业相,阿弥陀佛愿力的事业相。那我们随顺他的果地觉,也就是他愿力的事业相,融入这样的功德海中,体验这个功德的作用。

我们去观察它干什么?就是融入、印契,就是二十九种庄严来庄严自心,令心庄严。所以我们随顺佛的愿力,观察、体验、融入,所谓的依佛愿念佛,依佛愿了解佛的果地觉,依佛愿庄严世间,庄严有情,庄严法界。所以非自力,非自力的这个设计、想象,非自力所能及。这一点,大家要观察得清晰。

“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让我们回入无生法界,回入清净法界,回入平等安心法界。出入功德,唯一大事因缘,入佛功德,佛的功德印契众生,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如来所作应作,我等随顺安住,是不是无生无作呢?是不是无为法身呢?

这“一法句”,法者,妙用于此,称为句。什么妙用呢?“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它展示了无为法身妙用,使一切众生回入“法本法无法,无法无非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的一个清净法界,有为而不染的一个无为法界,生生灭灭无所得的法界,说的法身功德,“无为法身故”。

我们一说果觉因心,就成一个泛泛的名词了,那我们通过这二十九种功德的观察,通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前四门的实践,我们了解了果地觉的二十九种庄严,了解了礼拜、赞叹、作愿融入的这个过程的妙用,观察彼二十九种庄严,依彼依正二报庄严来了解阿弥陀佛的愿力庄严功德,使我们融入阿弥陀佛愿力功德海——果觉因心。那我们再说果觉因心,你就不是一个泛滥的、没有内容的、抽象的、空洞的果觉因心了。

那我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入功德,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皆有皈依处、印契处、安乐处,发挥它的妙用。什么妙用呢?果觉因心的妙用,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妙用。

“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这么多这么多语言,总结起来说,就是令一切众生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把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转换成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融入果地觉,来以果地觉作现行缘起,那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的妙用,或者说回到清净法身这个智慧,“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让我们回到这样一个功德海中。

它这个引导,这种礼拜、赞叹、作愿,尤其是观察门,这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器世间的观察、情世间的观察,让我们了解主、眷属的功德,来了解佛的果地觉的种种内涵,就是依正二报的内涵,我们再对这个果地觉因地心就不那么空泛了,有所依止,有所观察。

以前说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那我们不为自身干什么?这有参照了,菩萨有四种正行,我们能了解了。果觉因心。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器世间、情世间的二种清净,来清净众生心,使我们染污的心有所回归,“开众生淤泥华故”,让我们清净回归,拔众生苦,消除众生苦。这种不可思议的利益,说果觉因心的实践,我们要在这地方有清晰的认知。

“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我们观察十七种庄严,彼国土庄严功德,来清净自心,清净法界。阿弥陀佛报德的清净,他这个报业的清净,我们来实践果地觉,来令我们的报业回归于此清净。

主功德成就,菩萨四种功德成就,众生世间清净,来令我们所有的意念、作为回归这清净义,所谓的清净缘起,平等安心,清净缘起。那我们再做事,果觉因心原来就是清净缘起,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有的作为不染不著,利益世间。说无为法身,就是清净法身。

它这个地方呢,法身就讲的清净,法身义也就是清净义。还归于清净,还归于法身,“法本法无法[24]”,付法偈就讲的法身功德。

以佛的报德摄一切众生回归法身功德,所以未净心菩萨与净心菩萨、登地菩萨、上地菩萨,皆能毕竟归寂灭法身。寂灭平等,这个平等义,平等法身,清净法身,我们经常会念这样的词,要了解。

好,这个时间又到了。

我们今天就把二十九种庄严,观察门,作了这样一个读诵提示,希望我们每一个实践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莲友们,来随顺教法实践净土,来随顺天亲菩萨,乃至《无量寿经》所指导的方式方法,来实践净土,不要去编造自己实践净土的故事,那我们就能迅速地了解,净土教法指些什么?讲些什么?让我们实践些什么?能体会些什么?入其不二法门,就是于佛的报德,所谓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于果地觉作不二的回归。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