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五念门》02


大家今天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劳动辛苦了。(注:沙弥出坡劳动)

我们接着昨天第一门的学习。第一念门我们通过几个角度,昨天作了一个提示,这个提示无外乎是引发我们大家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说对净土法门,或者对我们生死大事,做一个契机的修行、作为、思维乃至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也很必要,因为生死无常,在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周边自然地弥漫着。

我们有三种面对是很现实的:人人都会死,这是一种必然;但是什么时间死,很少人能知;以什么方式死,也很少人知。必死、死的方式与死的时间这三个问题实际是很困惑人的,若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生死没有归向,那我们在生死业海中就会受到极大的困惑,那我们的意识、生命就会不自在,我们的依正二报就会约束我们,使我们的身心遭受这种不自由的缠缚。为了我们的生死大事,世尊说这样一个稀有难得的法,让我们一切得遇有缘可以来实践,来学习、认知,乃至亲证,这是十分重要的。

那我们大概地把昨天学的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我们从念门与果地门作了一个提示,作了法界观的增上与回归的必然认知。阿弥陀佛的教法中使我们认知到必归性,一旦我们有这样的认知了,那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乃至说身、口、意、智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的意乐就会产生事实。那意乐——行为的意乐——是事实,我们做起来就超越了我们平时世俗的困惑。世俗所以困惑我们,就是我们的意乐认识不清晰,所以多贪图自己的习惯的作为,而不知其后果,往往增加了我们的一些业习,造成了新的困惑,那它不是意乐,就是它不是智慧所行。所以意乐我们判定为智者所行、智慧行。

(若)没有必归的认知,这个意乐是很难建立的,我们就会在茫茫业海中去寻觅、去作为、去浪费自己的生命,它有不确认性。我们通过这样的认知,来达到这种意乐的成熟,我们的修行、正行就会代替我们的业行。

所谓的正行我们称为念佛行,业行我们称为习惯或者放逸之类的作法。业行会造诸苦,正行会得到解脱之乐、意乐。所以放逸是愚者所行苦,这是必然的,当然还有苦苦、坏苦,行苦是我们尽无际中产生的习惯,它还是个苦。念佛之正行必然生起种种意乐,乃至究竟涅槃、大般涅槃的究竟快乐。整体的认知要有。

我们学佛了生死不是一个泛说,是一个很实际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体可做、可行、可知的法则,这法则离我们很亲近,没有距离,我们要把这距离打破。我们在没有真正接触到佛法的传承教言中,我们会把佛法高推或者低就,没有亲切感,我们学这个五念门,最主要是把这距离打破,不管是高推低就的距离。

昨天我们把第一门“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作了个提示。昨天的提示,我们有一个印证,希望大家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个简短的认知,像口诀一样。所以我把“以弥陀故得生”做了一个套定性的抉择。为什么说“以弥陀故得生”呢?我们把它简捷化了,因为果门的修持是一种印契。第一种(五种念门)是念门,第二种(五种果门)是契门,这是印契契合的方法,不是让你有“念”的次序与思维,不需要的。

所以他这样讲: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

我就把“以”提出来了,“以”作为缘起,当然也作为因果——即因即果,也作为发心——发心即成,等等,你契合就对了,如印印文,文成印坏,是同时的过程,不是一个前后次序了。说缘起,实际是我们有一个观察的方便罢了。在契门中或者说果地门中缘起说也有些迟疑了,当然也可以暂且这么说,必然地我们还是有一段这样的空间。

所以“以弥陀故——得生”。

昨天我们把“得生”比作运用、安住等等,安住什么呢?“故”,“故”是性德,“弥陀”是修德,“以”是缘起。以弥陀的修德来显我们本有的性德,直接来印契一切众生,得以安住与使用,所以“得生”。那么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就比较容易从心底、事相、现缘中有一个契机。这样我们就会无疑地安住。无疑,因为疑的烦恼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深厚的,无疑十分重要,无疑是清净相,也是本净相。所以这是无疑安住的印契。

(今天下午是阴天啊,上午阳光明媚嘛。)

我们大概地作了一个回顾。我们来看第二门,时间定了四节课,不敢迟缓了,今天一定要把第二门、第三门讲完,要不然可能来不及。不过这是补课,大家不要太当真,太当真就比较严肃,不容易放松。

二者赞叹门。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我们最亲近的身业,我们已经不管它了。那么下面是口业,因为这是念门,我们从念门来步入、观察、思维、运用。

那么我们平时的口业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们大家可以简单地回顾一下。以前我批评过某某沙弥,在山上批评得很重很重。由于我们在悬崖边沿走动,他就说谁掉下去、谁跳下去,我说:“恶口!”——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业,但是我们平常不把自己的口业当成业,因为我们口业无忌啊,这个地方没有忌讳,什么话都可以说的,它不是真实言、如实语。要是真实言、如实语那会伤害多少人呢?因为它是虚妄语、不实语、颠倒语,所以我们无忌,不在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表达一些自己的妄想,所以说我们成就不了陀罗尼,成就不了真言的修持,成就不了威德的善巧。为什么呢?你无忌讳故,不能产生力用。产生力用,那我们就无端了。平时我们的口业是无忌的,是没有忌讳的,是没有限度的,基本上在随心所欲的状态下去表达,很少人在乎自己的语言。意业我们先不提,对口业的认知在意的人十分少。

但是(大家)不知道我们这三业中口业是最易造的,造业一张嘴就是,但我们往往不受其报,因为是妄,因为它业浅、力微、妄、不实,因为不实所以往往当时显现不出来,但并不是说没有业,在因果律中你是逃不掉的。那你说:“这不是惨了吗?我们啥话都说过呀。”那你得谨慎,三业千载万劫是不坏的,遇缘熟必然就成熟,这是不饶人的,业一成熟人人受报。很多人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好,那么有优势,有的人有天大的优势,有的人身体优势、智慧优势、福慧优势,有的人作为有优势,有的人事业成就很简单,有的技巧很简单,有的智慧善巧等等都表现得一些超常,这个地方只能称“业力不可思议”。为什么说业力不可思议呢?是我们造出来的,因为在空净的法界中本无一物可得,人人在无所得的法界中不断地造就着三业的种种表现,尤其是口业。过去人说小孩子童言无忌,因为他幼稚,但是这业力不坏的。

我们学佛人虽然知道因果律,但又知道因果无自性,所以我们可以善巧地来完成自己生活的主题,好比说我们得用于弥陀的二德——修德也好,性德也好——我们得用了,就是所谓的往生、得生——成熟这个主题。我们生活的主题解决了,那这些三业就会变成善缘,还是(业),它不会散坏,但成善缘了。我们骂了过去一个人,结了一个恶缘,别人会找我们麻烦,那么再找你麻烦时,因为你二德的具用成就了,那你就会回施他一个殊胜的增上、意乐,给他带来不可思议的善巧与方便,这是学佛的极大优势。很多人说:“因果不坏,我们学佛有什么意义呢?”因果不坏学佛才有意义;因果变异可以调整,学佛有意义;从哪个角度都是有意义的。

所以口业我们很少注意,不注意它也有不可思议的业力。你是不注意,(其实)这业力不虚。我们有这种认知了那下面就好做了,我们就看看自己的口业应该做些什么。

“身业”我们提到了,我们这个身无始以来,杀盗妄淫,真是无不行为的。无始以来,此死彼生,生生灭灭,但很少有自在力。那我们因为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意,这意是故有意,是顺性意,因为阿弥陀佛应正遍知,展示了一切众生的本性、佛性,所以礼拜之时具性修二法。性修二法如实安住,我们就能解脱无始以来身业的沉沦,那么口业亦复如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有认知了,我们再来看我们赞佛的口业。那这个业力也是不可思议的。看看它怎么不可思议。文字是这样写的: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他把口业写得十分明白,口业赞叹。我们以前很少在乎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等,我们不把业当成业,因为什么呢?我们忽略了自己的作为,所以没有真正地尊重,或者说价值观没有。我们没有对生命的价值观,这么做那么做,为所欲为的,认为没有啥,别人比我们还坏呢。我们会这样认为:“我还做得挺好的,比坏人还是有点余德吧,虽然比好人不足。”但是这样毕竟是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有问题。那我们不要跟上下比,还是得跟法界观中佛陀比,那是真正生命的价值。究其价值,真正的意义所在,或者大自在所在,究竟的归依所在,我们还是要尊重这些价值。

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

这个不要马虎过去,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称名。我们举美国的例子吧,不举中国的例子,中国的例子不好举。美国的总统第一大,是叫奥巴马吧。奥巴马是他的名字,那么称他的名字,每个人的作用力差异太大。他父母叫他,那就是儿子奥巴马;他的子女称他就是父亲奥巴马;他的国民称他是总统奥巴马。那这“奥巴马”是什么东西呢?一会儿是父亲,一会儿是儿子,一会儿又是总统,他到底是什么呢?所以名称中,“称”有对称义,这对称是心理、是业报。儿子叫他父亲,那就是父亲奥巴马,父亲奥巴马就是儿女的对称;他的爹叫他,他就是儿子奥巴马,这是父母的对称;国民称他,那就是总统的对称、国民的对称。对称为什么说称念呢?这“对”特别重要。

我们回过来说称阿弥陀佛的名,阿弥陀佛是法界的总统啊,你怎么称呢?你是儿子、老子还是臣民?大家说怎么称呢?一定要认识清楚!这个不敢马虎哦。这个一马虎我们就出大问题了,很多人念佛就出这个问题,就在这地方出问题了。“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也不知道是儿子,也不知道是老子,也不知道是臣民。阿弥陀佛是他的总统吗?他不知道。阿弥陀佛是他的老子吗?他也不知道。是儿子吗?他也不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念啥啊?念谁啊?“阿弥陀佛”;念谁啊?“阿弥陀佛”;烦恼,后面说累得慌,喉咙也干了,嘴也干了,脑袋瓜子也烦了,舌头也痛了。干啥啊?因为啥呢?他没有对称!这很重要。

业要有对称的东西,菩萨,这一定小心,这是关键口。念门念门,你不知道是老子,你也不知道是儿子,也不知道是臣民,你念“阿弥陀佛”念来念去干啥?奥巴马说:“我们要打仗了。”人家就发个命令一签就可以打仗了,几万军队就可以开拔了,多少亿的花费就可以投入了。那其他人就没门儿,对不起,你签字不生效。那这奥巴马就是权力的象征了,有威势,就有经济,就有力量,就是他的报德的对称。

那我们还要注意这一点,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金钱的对称,还是权力的对称,还是军队的对称,还是炸伊拉克的对称啊?还是制造航天飞机、停飞航天飞机命令的对称?那么这彼佛名中含有业报的内容,含有权力的内容,福德因缘的内容。菩萨们呐,我们平时念这名字也太空洞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太没有内容了吧。

弟子:不对称。

师:对,不对称,OK,原来我们念得不对称,你看中国人念奥巴马不对称,念得像戏言一样,不对称。那要对称了就不得了啊,一对称这名字可不得了啊,有无量的威德善巧了,可以使儿女成长,可以为父母尽孝,可以保护国民,也可以打仗杀人。念了半天不知道念的啥,念得不对称。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对称呢?(指着阿弥陀佛画像)白纸上画些黑线条,这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昨天这个人跟我说:“我拜阿弥陀佛没感觉,还不如拜你呢。”我说:“那就拜吧。”拜我有感觉,因为啥呢?有对称。——小心啊,学佛不小心就掉到无事坑去了,学来学去没有意思,干啥呀?在这儿混啥呢?混来混去没混出个样子。遇到总统了你又帮不上忙,你看看这出大事了,那谁还能帮你呢?法界之主,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比奥巴马准确得多,但我们还是不对称,念来念去,我念阿弥陀佛啥呢?

我们看看下面是怎么对称的,你想了半天也没有对称的东西。他开始讲了,他这样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好,有对称了。这可不得了,这就发生大事了,这在法界中有大动作了,我们把阿弥陀佛给调动了,这“军队”可不得了,小心。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这回找到对称了,找到对称就好了,我们就不用学了,一对称就知道了。对称什么呢?我们的口业来赞叹彼佛名,“如彼名义” ,“称彼如来名”,称,对称,对称哪呢?“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这个“故”,我们还说是性德,必须把这提出来,这前面是名义、光明、智相——1.2.3。

菩萨们啊,这对称不敢丢啊,这要丢了我们学佛学的是啥呢?跟这些对称:跟光明对称,智相对称,名义对称。如实修行相应故,这个“故”是我们本有的平等法性,是让平等法性、佛性起作用,德性起作用,那就是相应故。这修行是印契,此处修行只是契,非是增减。契——印契与回施,你不要认为你有啥,它不会给你个啥,你也搞不来个啥,就简单了,这样比较简单。为什么呢?你本来具有这样的性德。回施与印契,让你起什么大用呢?对称!而不是修来的。一个“修”字,把很多人都给误导了,认为我不睡觉、不吃饭。

今天那个小和尚,从昨天我就去看他,我推开一次门,哥们儿就在睡一次觉。推了四次门,没有一次不是我把他叫醒的。相应了,人家念佛念得相应了,我说:“你平时睡不了这么多觉,那么精神,这次一天睡十八个小时没问题。”可逮着机会了,大睡特睡。昨天两点钟我推开,睡;早晨推开,睡;上午推开,睡;刚才我过去,还是睡。这般舟走的,真“对称”。(众笑)人都在修相应法,种种相应,他需要嘛就相应嘛,睡觉也很好。

那我们要知道,“称彼如来名”就是为了跟他对称,让对称的角度发生作用。在哪儿作用?通过口业起作用。我们很难知道口业就会起作用,因为我们平时的口业不起作用,这时候马上让口业起作用,口业就是光明,就是智相,就是名义。一会儿是老子,一会儿是总统,一会儿又是儿子,不管它,它都起作用。所以你要换不同的角度去称念名号,赞叹阿弥陀佛。从儿子角度、老子的角度、臣民的角度,当然也可以从相应的角度,因为我们讲性德平等,这是相应的角度。这相应是啥呢?是完全的对称。

这故事很多的,放光寺出了两个故事,这里面有好有丑,好的就让人赞叹,丑的是啥呢?以前我们放光寺的人念佛可精进了,这儿出家师父大概最少最少平常人可能一天要念几万声佛号,不管多少学习他肯定得完成。这是风气,大家都那样做,一个比一个。有人念得到林子里哭鼻子也得念。为啥呢?他要是不念,他感到站不住脚,没法生活,大家都那样干的,对不对?这中间有人就出戏了,出什么戏呢?与光明相应了,但是没有与智相相应。什么叫与光明相应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念得突然有一刻钟,“啪——”。有些居士睡觉的时候,有些出家人打坐的时候,有些人……一看,这个人怎么——哎哟,不得了啊,成精了,相应了嘛,这不得了啦。有人就跑来说:“某某又哭鼻子又磕头。”出大事了。别人说:“你是佛啊。”这人说:“嗯,我是佛。”这就出大事了。有其光明,没有智慧,为什么呢?智慧上不对称。智慧无染故,行一切法而得方便,无染无著,饶益有情而得威德善巧。这一认账就出事了,下面啥事都出来了。

这是发生在放光寺的真事啊。那你说这不好吗?我告诉你:一点都不好。佛给这样的人授个啥记:“此人入魔道,做魔眷属,坏一切清净法则。”为什么呢?他自己认为自己得到了。相应啊,我们是平等佛性,本来具有的,你只让它起下作用就过去了,你得啥了?所以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但是说那些人,别人看到了,是瞎子吗?不是,是偶遇,相应,偶然碰到的。

我也经过这些事,以前有很远的出家师父来了,往地上一跪头磕得一大包一大包,说“你了不起啊。”我说:我不过是念佛对称罢了,对称啥呢?有相应的东西,在某一刻、某一时。后来居士出家人遇到的很多,来皈依什么的,说梦见法师如何如何。我说:没有用,假的。不过是人在念佛名,有对称的业罢了,丝毫跟我不相干,那是你的福报,是你的因缘。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是口业。你说这是佛所加持的,是你的口业;你说你自己得到的,也是你的口业。你“得到了”那个口业,最少是个增上慢,最多是妄语,就是未证言证。

那我们要知道“称彼如来名,与彼如来光明智相名义相应”。( 注: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相应”是自相应,不相应是性德起作用。但性德起作用,你也不能说你证得了。为什么呢?在这地方不能说证得,只能说使用、印契、契合。为什么呢?一旦说证得就出问题,就是未得言得,为什么呢?这地方是没有法可以得到的。平等,它不于增减处起作用的。若于增减处起作用一定是众生业相,那就是妄语了。所以于平等处,平等智相、光明智相、彼十二光明功德智相等等,乃至无量名、无量功德智相、四十八愿的智相、名义等等,这些内容实际都是平等性所展示。所以众生(把)“分别染著、若得若失”丢失了,则平等性现前,光明相现前,智相现前,诸佛誓愿功德现前,能利益世间,无所前后,没有前后。这个地方我们一定不会说自己有所得没所得。那么这个文字我们要有个理念。

休息十分钟,大家放放松,看看这个地方能不能转过劲来。

对称是个大事。那个例子很简单,你要是不对称,你这个念佛效果啊。现在很多人修行呢,就在门外修行,不对称。没有……的东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烦。那我们找一点点对称就行了,若于光明,若于智相,若于誓愿,若于他的慈悲方便等等,这名义后面有他的三身功德,有四十八愿,有无量的内容,所以说名义功德,这里面的内容是最大的了,我们可以去审视观察。这时候我们再念佛就有感觉了。念佛人就像佛陀一样清净,平等,安乐,像佛陀一样具足光明智相,像佛陀一样具足四十八愿的悲智方便。但你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你若以为你得到则全部就失去了,失去了清净平等光明智相,就得到了众生业份,染着分,迷失分,固执分,有漏分,这个一定要谨慎,念佛人要谨慎。稍微不谨慎就掉进去了,别人一说就以为自己咋地了,就染上了,染上就落到凡夫的烦恼业习上了。

口业。

弟子:念佛好像有所得,得到清净……

师父:得到清净就麻烦了,下面马上就不清净了。实际这个对称是一种消融。光明消融了我们的执着,执着的障碍,烦恼。智相令我们无染。名义就是具足悲智方便,像四十八愿的作用一样,令我们安乐。你根本没有什么可得的,一旦有所得,就是凡夫心,凡有所得那就是凡夫心。凡有所得就会落入魔窟,就会受大伤害。这世间法中大家都是知道的。一有所得就会骄慢,无所得就会自卑,这个平等安住没了,丢失了。

弟子:虽然无所得,但还是要念佛。

师父:念佛是无所得中的清净安住。你要认为有所得了,不过是转换一个业相罢了,由此业相转到彼业相。所以称为清净魔。南传中有解脱窟,有智慧窟,窟是什么?就是巢穴的意思,你掉到里面了,那你就很受伤害。

弟子:师父念阿弥陀佛就相当于念自性一样?

师父:关键是你念自性不起作用。我们讲了以弥陀故嘛,以弥陀故得生,你又开始忘了,你又往自性上拱了,又自性弥陀上了。若没有弥陀修德的印契,我们的性德不起作用,你不知道啥叫性德,空谈性德罢了。性德是个空泛的东西。“以弥陀故”你应该多念念。以弥陀故得生彼国。

弟子:借助弥陀……

师父:不能说借助,他俩没有差异,性修二德具,二德具你才起作用,二德不具就不起作用。昨天一直讲这个事情,又落到我们中国人胡扯的那个口上去了,光谈自性弥陀,性来性去,性不起来了,迷失了,性修不二,性修二具起作用了,要不然不起作用。小心啊,这昨天讲的课今天就惹麻烦了。我们对性的认识就是泛空,迷失,胡想,乱想,乱猜一气。以弥陀的修德来印契成熟我们性德的作用。性修不二,方起作用。你要是丢了修德就出大事了。修德是弥陀所成,弥陀回施。

弟子:可以说以弥陀的修德来激活性德?

师父:不可以这么说。这样说有时候会偏颇。二德具。

弟子:就是一体的?

师父:一体的你现在就这个德行不行啊。我们讲“一二”,一二是凡夫知见,相应与一二的问题。古德们是这样讲的,这个“一”,若说一体,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会坏于因果,说“一”你还有因果吗?讲!

弟子无语。

师父:说一体就没有因果了。你的因果怎么办?

弟子:我们就交给阿弥陀佛,消融在他的愿海中。

师父:你说消融,但不能说一体。一体之说法,容易造成坏因果的诱惑,会把人导引、导向坏于因果,说“反正一体了我可以为所欲为了”,那这就出大事情了。

说“二”,无佛可成了。你要说我们跟佛是二个,那坏了,你永远觉悟不了啦,你永远是这个德性了,你跟佛是对立了。

所以古人不这么说,他不说一也不说二,他说“契”、“印”、“法印”、“契合”、“相应”,不说一二了。小心乱犯错误,这个地方容易乱犯错误、导向错误。

我们第一不能破坏因果,会让人迷失;第二我们还要有佛法可成,那怎么办呢?所以佛陀的教言中印契相应之说就比较如实,我们也容易接受。

弟子:师父,“愿以法王之心成法王”这是作意,那么现在“法王长养于我,而后自己做法王布施有情”,这样作意可不可以?

师父:这是本尊修法,这地方要坏掉了,成本尊慢。本尊慢你就会堕到只能做护法,死了以后你可以做护法,什么样的护法呢?就是本尊的护法。好比你修弥陀本尊的,你死了以后你会护持弥陀,但你绝对是个护法,就是你做不了佛,你没法觉悟。为什么呢?有慢,这个慢就是我,佛是无我成就者,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过去要破本尊,修到这个地方一定要破本尊,就是你那个思维必须得破除,不破除就落到护法上去了。三头六臂,我是护法,哇呀呀呀……因为你没破除这个。

弟子:那应该怎样作意呢?

师父: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这样作意,但使用了要密护、消融。这么说吧,好比你看到一堵墙挡我们路了,你说:“我是个坦克车,把它推倒了。”然后你就不要再做坦克车了,你就变成自在的生命就行了,要不然你就成个坦克车停那儿了。慢,称为滞、滞留,我慢都是滞,滞留的意思,死在那儿了,这得破除的,不破除不行的,世尊讲法如筏喻也是破这个的。

弟子:先期的话可以这样做?

师父:对,可以作用,法如筏喻嘛。

弟子:后来就得——

师父:必须得破除掉,不破除就出事了,滞在这儿了,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很多人很苦啊,修修修很苦很苦的,苦啥呢?滞在某个地方了,(师作十字架状)你看钉在十字架上苦不苦?钉在那儿就苦嘛,很慈悲,但他钉在那儿了。

所以“不一不异”。不能在“一”上模糊,模糊就出问题。

今天一定要把二门和三门这两课讲完的,要不然我们赶不上。

弟子:师父讲这个太了义了。

师父:了什么义啊?一点儿都不了义。大家要“了”!要“义”!

这个角度我们一旦认清楚了,第二门还是比较好修行的,比较好作为的。与名义、与智相、与光明,这是我们应该对称的称呼,是老子、儿子、国民,我们要有对称力,这样它就起作用。那你说:“我念阿弥陀佛我不能做老子吧?”你可以做光明,光明可以出生一切功德;可以做智相来念佛,这里面也出生一切功德;也可以以四十八愿来忆佛念佛、来赞佛。释迦文佛说“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是释迦文佛对他的赞叹。“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你看,释迦文佛对他的赞叹,他的角度。那我们用什么角度呢?你找准角度再去念,不管是智相的角度,不管是本尊的角度,利生的角度,四十八愿的角度,光明无碍、圆融一切的角度都行的。你找到对称了,就是是老子的位置、是儿子的位置、是国民的位置去念,有一个角度能体验到了,体验到“奥巴马”了,就可以了,它就起作用了,那无量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用,那就有意义了,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赞美他,那太自由了,那太好修行了!原来我们的口业对佛的赞美有无量无边的,所以以无尽的妙言辞,以无尽的舌根,以无尽的语言种类,尽于未来劫来称誉弥陀,无有穷尽、无有休息、无有间断,那你就可以赞叹去了。

啊,原来你得有个入口,有一个方便。你碰到了,你说:“奥巴马,我们是哥们。”那这一次找到对称了,哥们有哥们的作用,老子有老子的作用,儿子有儿子的作用,伴侣有伴侣的作用,这个作用你找到一个,那下面的作用都很简单了。现在最主要是很多人念佛找不到弥陀的作用,这就是最麻烦的!没有对称的作用,念了很久,这关键问题还不解决,就是没有枢纽,转不动这个法界。什么法界呢?赞佛的法界转不动。

弟子:但是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找到跟他相应的角色?

师父:对,一定要找到。找到以后就方便了。

弟子:师父,我找角色的时候是跟自己喜欢的十二个名字吗?

师父:都一样,对称,称名、称彼如来名的这个“称”啊,是我们自己满意的一个状态,让满意起作用,就是你认为这个地方我就满意,就起作用。怎样满意?你是他的老子,你是他儿子,你是他的伴侣,你是他的臣民,都行,你只要满意就行。满意就容易切入,起作用。

弟子:名称后面有内容……

师父:对。很多人念佛念得是个啥啊,干巴巴的,干巴巴的阿弥陀佛。

【南无五种意】

弟子:请问师父,“南无”两个字我们念的时候应该怎样作意?

师父:“南无”有五种意:归依、如命、降伏(自他烦恼)、本如、自在方便。

1. 归依,过去说叫礼敬;

2. 如命叫归命。——你说归依和归命有啥区别的?(归依)这个有礼敬供养的意义,(归命)这个就像性命一样不可动摇了;

3.(降伏)这个就有降伏自他烦恼;

4.(本如)这个就有本有的清净;

5.(自在方便)这个就是说本来是很自在方便的。

实际“南无”是个借口。你不找借口门都进不来,你推门要找个借口。(师作敲门状)“谁啊?”“我。”这就南无嘛。“进来吧。”有个借口啊,要不然没有借口。学佛人连个借口都不会找,你还学佛呢。干啥交往你需要个借口,南无是个借口。

这是我给大家胡扯的五个角度,但这五个角度你可以去分析的,实际多换几个角度南无就行了,这也是对称啊。与彼名义、与彼光明智相——对称。

这一门大概问题应该不大了,比第一门要学得轻松得多了,感觉轻松了,昨天我感觉到第一门的学习还不太轻松。第二门对称的是什么呢?对称的是——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我们因为第一门就得生了,那么得入大会众数是无疑的。所以受用无量,参学方便了,这时候你所有周边的业相都是清净大众的如实安住,所以说“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那我们就在此世界中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为什么呢?你得生了,你得以使用性修二法、性修二德。那我们所有的作为,周边的一切恶缘、善缘都是诸上善缘了,为什么呢?你都是清净回施了。所以以性德清净安住,以修德圆满安住,所以圆满清净,所照的周边都是诸上善人。这话很好讲,小心,看我们周边有没有善人。

他的主题还是“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以”、——“随顺”这两个字不得了。

以随顺名义——光明智相故——得入——

小心啊,我们还要翻译一下,跟昨天的方法一样的。

以,发心或者缘起都行,说发心最简单。

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

“以——随顺——故——得入”,这儿的要点词、关键词一定是“随顺”,不要以为你有啥可修的,菩萨,这个地方一定要小心哦。

昨天第一门是“以弥陀故得生”,这里是“以随顺故”,随顺弥陀的光明、智相、名义。一定要小心,这地方不小心就出问题,——我们性德不性德地又开始了,又找麻烦了。——这个关键词“随顺”!净土修法很奇特,十分奇特!

“以弥陀故得生”,这第一个问题身业解决了。

这个是“以随顺故得入”——小心,这个地方不小心就出问题了,我们又开始拿架子了,又开始造作了——

弟子:怎么随顺呢?

师父:你现在坐在这个地方,你随顺着垫子给你带来的温暖,相信吗?

随顺——随顺名义、随顺光明、随顺智相,三点嘛,对称。

弟子:找一个相应点进去?

师父:找一个相应点,我们就得方便了,随顺方便,随顺得入弥陀智海。这个话可以提出来:“以弥陀故得生,以随顺故得入”,一定要把它提出来,不提出来你到时候用不上,一动就又迷了。这关键词很重要,就是枢纽工程。枢纽工程一坏我们全部都死了,定局死了。

净土法门是一个很奇特很奇特的法门。

弟子:师父,这三点取一点都可以吗?取光明也可以吧?

师父:嗯,光明、智相、名义。

弟子:名义是誓愿吗?

师父:名义的内容还很多:阿弥陀佛、因地,他的整个故事全部都可以说是名义,没问题的。名义的内容是最多的,名义是总结的说法。光明、智相是简单的说法、角度的说法。名义是泛的说法、广泛的说法、总摄的说法。

哎呀,我们大有长进,学习有长进。

净土的修法跟其它方法不一样,若泛泛地去搞就麻烦。有的很多年就这个弯转不过来,就这两句话:“以弥陀故得生”,“以随顺故得入”。入啥呢?入佛光明、入佛智相、入佛名义。随顺!

佛法有味道,要会品味,要反嚼反嚼。这两门都没问题了吧?还得串习,不串习又开始犯错误了,又性德性德的开始了。

“以弥陀故得生,以随顺故得入”,要诀!

弟子:生是第一步,入是……,生和入实际都是同步的?

师父:你不要想那么多。那(是)第一门、第二门嘛。第一门是身业,“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那个话题,对不对?不讲了。所以第一门“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以彼弥陀得生彼国”,所以“以弥陀得生”,一定不敢出问题。这里面有性修二法,往往我们偏于性或偏于修。偏于修也容易迷失,我们就自卑;偏于性我们就泛空,我们就一身业力。所以性修俱用,二德具足了,活了,就可以起作用了。

昨天我们重点就讲这一点,你不要忘记了,还要回忆回忆,下去看看你的记录,这是要串习的,因为那太生了,你知道吗?三天都烧成砖了,这不得了啊。一般烧砖得三个月,最少半个月。现在三天要给烧成。所以回去要看看,要不然我们太生了,回忆回忆。但这个要点给大家提一提。

弟子:师父,这做功夫的时候,是不是先以弥陀得生,再以随顺得入?

师父:身业、口业,——开始又忘了啊——你没有先后的,你说我若以口业入,若以身业入,那我们还没有讲意业呢。那我们下面讲意业。

弟子:开关开了,但操作还不熟练——

师父:不熟练。拿着开关说:“这能亮灯吗?”别人说“拉一下,拉!” “哎呀,我不敢拉,会不会亮啊?”要去实践,啪一拉,“哦,就是这玩意。”好了,结束了。

第三门

我们看第三门,我们对身业、口业作了一个了解,下面是意业了,意业是大门。

意业在整个净土法门中是一个很特定很特定的关键口了,那你说:“我们身业不重要吗?我们口业不重要吗?”我告诉你:那是过路财神。这个(意业)不是过路财神,这个意业不得了!一般我们称它为意根。你小心啊,这个东西可不得了啊,悄悄地扎根了,其它的你说完、做完就过去了,这个扎根啊,小心!

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当然口业容易忽略,但那实是无记罢了——但这意业往往人装着别人不知啊。所以伪的东西在这个意业上很多,伪善、假家伙。心里恨死这个人了,嘴上说“你好,你好”。看着前面那个大坑:“继续走,继续走”。哎呀,坏得很。意业出问题了,这个不得了。

所以我们的意识一般表示了潜在的东西,那佛陀不是潜在的,他没有潜在的东西。佛陀表现得很直白的,我们就说他的意愿,意愿里面表示他的愿心,愿心表示他的因地也好,果地也好,他的因果。那么这意业不得了。

我们平时的意业90%都潜伏下来,10%的表现都没有,就是一个人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意业的,10%都不够。大概要是按百分比,可能99%的东西都在那儿藏着、潜在,1%能明显化就不错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伪善,我们受的教育、人际关系、得失问题、习惯问题、承受问题等等会造成我们的伪善,就是不是这样表现这样。

那我们认识到我们平时意业的危险性了,那你想想它的结果是啥。就是99%是潜流——什么叫潜流?就是未来——潜流流到哪儿呢?流到未来,未来海嘛。未来受什么报?99%的报。我们要小心啊,每天有多少想法啊,都是未来受报的,这可不得了啊!实际是很吓人的。你想想你一天多少念头,大部分你都不表现,你表现的基本上是你能承受的,别人能承受的,习惯的、教育的、你认为过得去的那一点点,其它的都悄悄地流向未来了,那就是说我们的未来不得了啊,你要小心你的未来啊。这99%的未来我们在干啥呢?

所以过去的善知识说希望我们忆佛。意业忆佛是十分方便的,但我们很少用忆佛的东西,忆佛很散杂,忆佛哪一点呢?相好光明?刚才说光明、智相、名义;有人念佛愿;有的人忆佛威神善巧,什么都有。那么我们这个科目怎么讲呢?它不讲这个,它在意识上作了一个焦点性的回归,就是在愿上。

我们来看文字的提示——

因为我们要知道我们平时百分之九十几的想法就流于未来了,所以我们的未来,往往我们很多东西是没办法晾出来的,很多人很直,可以晾出来,但是他自己都会嘲笑自己,别人也会嘲笑,自己也会感到不尊重,但是还得去做,为什么呢?就是意愿不究竟、不彻底、不圆满。

弟子:刚才说的口念极乐心念娑婆呢?

师父:潜流嘛。实际潜流是不自觉自己的因果罢了,不尊重自己的因果与未来罢了,不确定自己的未来罢了,把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罢了,你说得再好也是不负责任,你把自己的未来推向娑婆世界了,你负责任吗?你说“不负责任我也那样做了”——那谁也没有办法,那你就继续流转吧,那谁也没办法,那我们也只能尊重,但你这未来毕竟是苦苦相续,尤其在娑婆世界的减劫中苦苦苦……越来越苦,一直到人寿十岁,苦到什么程度呢?刀兵劫,见了面以后你扎我、我扎你的,那就更苦。

我们回头看文字。

意业是个大门头,是一个大的原则,我们一定要关注这个,因为意业是我们平时比较虚伪的地方,比较隐蔽的,是隐形的业相,它是隐形飞机,它是潜流,它是未来。我们的未来我们自己在操作呀!我们自己在打点自己的未来。你在打点未来啊,你要负责任啊!自己要负责任啊,你要承担啊,你不负责任也要承担啊,菩萨们!我们要承担的,最后要承受的,菩萨们!自己还是要承受自己的隐形的东西的。这一点我们要关注。

刚才某某讲这个话“我心里想的还是娑婆世界”,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一定要知道这是自己的未来,自己靠自己来打点,自己负责的,最后要承受的,你怎么打点你自己要承受的,这无能替代,这一点是没有人能替代我们的。那你就自己抉择吧,无能替代者,要能替代佛早就帮我们替代了。这个一定要谨慎。那某某说:“这很正常啊,很多人都这样子啊。”那没问题,你自己要细细地思维,你要观察,是你自己负责,自己承担、承受的,是没有人能替我们的。所以意业十分隐形。

刚刚遇到一个小孩子,你感觉到孩子很可爱,为啥呢?他能把自己潜流的东西拿出来,他不隐形,他表达出来了,你感到那个人很亮堂啊。实际他说了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但是他还是未来的业,他虽然把它彰显出来,但那还要小心啊,自己还是要承受,还是自己的未来。你负责不负责都是你的未来。你说我不负责任,你的未来就不负责任,你的未来就是那种受觉;负责任呢,是那种受觉。那怎么负责任呢?我们看看阿弥陀佛怎么来引导我们负责任的。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第三、云何作愿?

你看这个意业给我们讲清楚了,意业,未来嘛,愿就是未来啊,当然当下是起步啊。那你说:“我心就享受娑婆,这就是我的愿。”我不相信,那不是愿,大概是意识的一种习气、习惯、意习,要真正说是你的愿望那是不成立的,那是我们的一种习气罢了,你要真能从你的愿望去审思,不会是愿望,只能说是个习气。习气在推动你的思维,而不是你的愿望。你要说“我就那样了。”那这人不可救药了,对不对?

弟子:主要是极乐的乐我没尝到过,娑婆的乐有感受,所以就……

师父:我不相信你说娑婆世界乐,娑婆世界你说乐,我不相信,只是说你认为乐,我说是习气罢了,没问题。这么说吧,大人从美国带回来一盒巧克力(给)一个孩子,说:“给你盒巧克力,这是白色的,这是黑色的,这是紫色的,这是滑口的,这是涩的,这是苦的。”这小孩子就很满意。十年以后已经长成大人了,人家又带回来一盒巧克力,说:“你来吃巧克力吧。”(对方)说:“我不吃了,我有事情,我要应酬。”应酬什么?他去喝酒去了。他的意乐、他的习气改变了。相信吗?你那个乐是在变化,你知道吗?你说:“你给我带一瓶威士忌,我不要巧克力。”因为什么呢?现在需要酒了。这能叫愿吗?——那不叫愿,那叫习气。习气是变化的一种觉受的对称,变化的一种觉受的索取,变化的一种“愿望”,——那也是“愿望”,那个“愿望”是变化的。

我们说的这个愿呢,它的“作”要看得到,就是它有意识地观察,有意识地通过各个角度观察,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对比——究竟不究竟,了义不了义,真实不真实,变异不变异,虚妄不虚妄——我们称为“作”。

你那不是“作”出来的,你不用作,小伙子,你那个根本不用作,你随手就来了,一动念就来的东西那叫妄想、习气,那不是作意。作意是我们静下来了。

所以在比丘戒法中、很多戒法中,人一热恼,说“我不干了,我舍戒。”——不算。因为啥呢?你是习气,烦恼习气上来了。有人就说一些过分的东西,做一些过分的事,说他在热恼中。有人甚至犯了很大的过失,他因为热恼失心了,就不算。

所以你说的是失心的话,热恼了。失啥心呢?你没有去作意,你没有去观察,没有观察、没有对比的,单一的业习的说法。这是你那个比较单一的习惯的说法,不断在变异。

弟子:只有不断地作和观察,才能真正地生起真实的愿望?

师父:OK。这是妙观察智啊,菩萨,这有观察的妙。

弟子:没有作的过程,谈愿意往生就是空话?

师父:没有意义。我们这不是在学净土吗?他们学的不是净土,他们那是喊口号:“我往生,我往生,我一定能生!”结果到最后了,“我想吃肉”,你们不要念佛了,能不能给我大馒头吃。完了。

弟子:师父,以前我们的成功学也是这样,成功学不是激励吗?“我要成功!我要成功!”喊口号,最后越喊跟内在越来越矛盾……

师父:越虚,发虚啊。

弟子:越虚,所以我们开始念佛的时候也有这个感觉。

师父:所以我们念佛不能喊口号。

弟子:这个作也是修的过程吧?

师父:对,妙观察。

弟子:我们从来没有作过这个动作。

师父:要有这个动作,要不然你就经常在失意的、单一的业习状态推动下随波逐流,你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意乐。不是意乐,这只能说是我们自己业习的流荡,就是污泥浊水的随波逐流,随着业流而流转了,所以我们过去称为流转,变异与流转,你没有其它东西。

弟子:流转的时候跟畜生差不多吧?

师父:这叫行苦……

弟子:他没有自己的观察。

师父:你说的都是行苦,哪个不行苦?再加个坏苦。苦苦我们先扔一边,因为你还没有体会到苦苦,哪一天给你苦苦相逼你就知道了,到时间苦苦相逼你就找到了。

弟子:师父,我举这一个例子是不是,就像蛆在粪坑里它不会觉得粪是难受的,但如果我们跳出来从我们的角度去看蛆的话就知道这不是真正的意乐,但如果我处在蛆的状态下,就是……

师父:它埋没在里面了,就是失心了,没(mo)在里面了。我们一般被业力埋没了,我们会不警觉自己,还以为这有乐,所以有坏苦,有苦苦、行苦。一般的苦苦我们都认识得到的,生老病死之类的,但是坏苦不行,那一刹那的乐他都抓住,乐、乐、乐……(然后就)坏完了,好好一个女人变成罗刹女了,要吃你;好好的一个环境,大家仇恨相待了,对不对?这事儿太多了。

我们把作愿,以我们平时意业的流转有个认识了,——那很好,我们迈了一大步,——我们就确定了业力的流转,习气的流转,作意的引导与妙观察的胜功德。妙观察是胜功德所成,这个(指失心等)是惑业所成,因为这里面不得自在,这(指妙观察智)里面有自在胜功德,能胜世间忧。所以妙观察本来就是胜功德,能胜世间的苦与忧。妙观察对我们来说,我们一旦体会到了世间的乐,推你进去,你得想一想:“我得检讨检讨再去做。”为啥呢?很苦的。那两个是不相类同的。就像某某举的例子一样,粪坑里的蛆要真是变成苍蝇了飞起来,它都不愿意再拱进去,再拱进去就淹死了。我们要是学会飞行了,我们就不愿意再去蛹动。那你说:“我就要一直蛹动下去。”那是不可能的。蛹动到一定时候壳就硬了,变成苍蝇了,飞到一定时候就死掉了。我们变异的业就像这个是一样的,你不可能坚守在某个业相上,所以我们作意的东西就很重要了,妙观察对我们来说,这个胜功德就在召唤着我们。

我们做了这个对比是很关键的、很重要的。这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流转,一个是作愿。作愿是冷静稳定地观察,流转是无奈地随波逐流。那是一个作意安住的次序,这是无次序地业力的无明流转。那我们就知道了,原来业习的所谓的在世俗的意乐原来是流转性的、变异性的,是苦苦、坏苦、行苦所展现。那我们作愿呢,因为是冷静的、是理性的、是彻底的、是多方位的、是随顺佛愿来观察。不一样了,分量不一样了。从一个贫瘠的人突然变成了跟一个富贵的人要坐在一起去谈判事情了,谈判什么呢?这个作意就是谈判,就是我的生意能做多大。那你说:“我一穷二白,我就在世俗中混呢。”不行,这一次要跟阿弥陀佛大财团谈判:你的愿力有多少,我看看我能做多少。开始坐下来要谈判了,这是拉着阿弥陀佛谈判。

好,我们看看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它的潜流、潜在的东西是我们的未来。未来有两种:一个是随着业习的流转,是苦苦坏苦、业习所成,我们也认为短暂的乐必然会坏,会在行苦中丢失。而作愿是胜功德,能胜世间忧,能使我们安定、次序,能使我们主动。所以被动者业习所支使、随波流转;作愿者主动观察、智慧观察、随佛愿而观察,而得妙观察智的胜功德方便,来制伏世间之忧虑。

那我们就方便了,我们来看我们怎么来承担、运用自己的未来。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一心专念”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一说“一心”,大家就会出现麻烦事,说“一心不乱”的问题了。

这“一心”就是“归本”的说法(师在黑板上写:归本、抉择、作意、正念、如实),可以写一万种说法,但是这个一心没那么复杂。

我“抉择”了。我说:“你妈妈是女人,这个地方你是不是一个心念?”你说:“我还要再想想她是不是女人”吗?为什么你不会想她是男人呢?因为你抉择了,你怎么抉择呢?你出生那一刻就抉择了,我不相信你相信你妈妈是男人的。这归本、抉择,就是以这个事实来说话了。

作意如实了,怎么作意呢?就是这个地方拿不住了才说作意,才说正念,如实是它的德相。所以一心专念就是抉择:我就这么……。

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实际就是他要念的东西,抉择这个东西。

这个愿实际就是佛愿,抉择随顺佛愿,前面讲的“随顺得入佛愿,随顺得入弥陀的大会众”。这儿“随顺佛愿”,实际就是抉择,就是一心,随顺佛愿就是一心,这个没问题的。

我可以试一段,我就试一试,就像确认妈妈是女人一样地我去用,用什么呢?“一切众生都能往生”这个角度去看众生,去思维、观察自己周边所有的作为、业相,我们就会得到一心,什么一心呢?毕竟往生。

时间到了。这地方大家下去了可以在一心上用用功夫,随顺佛愿的抉择就是一心,体验体验,明天我们再去探讨。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