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丁酉年二月十六日(2017年3月13日)
【都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是我们学习的第四天,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今天学习第四部分。首先有请隆时法师为我们消文解字。阿弥陀佛!
【辅讲】隆时法师:
请大家翻到《往生礼赞偈》这本书的60页,从第四部分开始,然后大家念的时候,因为我们昨天拜的是“得入莲花藏”,我们念的时候就选这一句“愿共诸众生,得入莲花藏”,然后就把第四部分念完。大家念的时候,因为《往生论》好多同修都比较熟悉了,但大家还是尽量念得从容一点、慢一点,好像第一次念一样,把心念安住在文字上。
第四谨依天亲菩萨愿往生礼赞偈 二十拜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与佛教相应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梵音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一念及一时 利益诸群生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赞佛诸功德 无有分别心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哀愍覆护我 令法种增长 此世及后生 愿佛常摄受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清净大海众
愿共诸众生 得入莲花藏
好,还是翻过来到第60页。我们今天第四部分是天亲菩萨作的礼赞偈,这个礼赞偈的内容都取自于《往生论》,就是我们净土宗经常说五经一论,这一论是《往生论》,又叫《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是它的汉语的译名。那么我们就是如果大家长期修学净土的或者跟着师父修学时间比较长的,《往生论》应该都比较熟悉了,甚至大家都背得很熟,有些人能够倒背如流。那么我们这一次再来学,大家不要因为学过了就把他忽视过去了,每次学都像第一次学一样。
那么关于《往生论》,师父讲净土那么多年,主要是按照《往生论》的传承讲的,比如2011年安居讲的五念门,12年的五果门,还有以后的净土生活等等,传承自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所以大家有时间的,报国寺有这方面的书,大家有时间的可以去请。那么关于这个偈颂的内容它是来自于《往生论》,所以内容我们今天就不一一的来诠释了。
我们来先看一下《往生论》原文,大家把这本书翻到《净土经论选集》中160页。我们因为这个经题,最开始的经题是“往生礼赞五门修法”,那么五门修法是传承至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那么我们前面是偈颂,这个礼拜的也是引用《往生论》的偈颂。那么长行部分,关于五门修法它的经文的来源,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文字,以唤醒大家的一些记忆。161页论曰的第三行。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五念门,叫五门,就是这五门。还有大家注意,五念门这次就是师父也讲了,我们普通以前念佛,大家就把念佛把它固定成一种模式,就只有持名念佛,一句佛号,像整个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是念佛,都是念佛的方法,都是念门,念的方法。
那么下面就是具体讲什么叫礼拜:“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是解释礼拜。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
第三门作愿门:“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下面:“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下面观察哦,前面的偈颂就是观察有三种,观佛土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和菩萨的功德。
下面翻过来,“云何回向。(第五门回向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这就是五门,五念门的内容。经文上有个印象。
那么下面再看,看到171页,前面讲到很多内容。第五行:“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这个其实就和前面的五念,就是第一门礼拜门是身业,我们把身的作为变成礼拜,口的作为,口业变成赞叹,意的作为变成作愿,智业观察属于智业,来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方便智业就是回向门,我们要利益众生要有方法,要有方便,方便智业属于回向。
好,大家再看下面:“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那个是念门,这个是五种结果,五种事实。哪五种门呢?“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好,那么第一门叫什么:“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那么礼拜门,前面念门的礼拜门,这里是一个果门,一个功德的结果,一个事实,他就入第一门,就是近门。
第二门:“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以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这个就是入第二个大会众门,那么和前面的五念门第二门对照,与第二门赞叹门相应。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花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前面的意业作愿门相应,入莲花藏世界。属于宅门。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故。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即是屋门,这个是和前面的五念门的观察智业的观察相对应的。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第五门的园林游戏地门和前面的方便智业的回向门相对应。
那么整个的五门大家注意看,这个是代表说啊,第一个是礼拜生极乐,所以和身业的礼拜和五果门连接。见佛同赞叹是口业赞叹门和第二个门相应。第三是得入莲花藏就是和第三意业的作愿门相应,入第三门。第四门是受用法味乐,受用法味乐是和第四门智业相应。最后一个是回向门和我们的方便智业,回向门平等施一切,把这些所有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然后自己愿意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教化一切众生。我们这个五门的来源就来自于《往生论》,《往生论》的长行部分,大家有一个印象。
同时大家翻到,前面《往生礼赞偈》,善导大师讲的第二页。我们来看一下,善导大师怎么讲的:“又如天亲净土论云,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何者为五。一者身业礼拜。”解释身业礼拜是什么回事。“二者口业赞叹”,口业赞叹是怎么回事。“三者意业忆念观察门”,后面解释,“四者作愿门,五者回向门”。那么善导大师,大家细心地看一下,他是把第三个门和第四个门交换了一下,所以他观察门放在前面,因为有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观察,所以才能够作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次序上善导大师做了一个调整,有这样一个不同的地方,所以和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有所不一样,所以大家在文字上有这样一个印象。
好,我今天想讲的就是给大家这样一个提示,阿弥陀佛!
大众:好,阿弥陀佛!
【都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非常感恩隆时法师。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天亲菩萨。那么我们都知道天亲菩萨是《往生论》的作者,那么天亲菩萨也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天亲菩萨他也是一个很大的论主,在佛教史上有千部论主之称。这个天亲菩萨最开始他是学习小乘的,我们知道他有一个,有一个好像是他的哥哥,那么是学习大乘佛法的,那么当时天亲菩萨他是比较讥嫌这个大乘,他的哥哥很担心他,后来有一次他的哥哥假装说他生病了,要他弟弟回家说快要临终了,有一些事情,这个天亲菩萨就回去了。那么后来他哥哥就跟他说,其实我没有病,我最担心的是你诽谤大乘。当然天亲菩萨也是非常根利,听闻之后他就发了大忏悔心。他说那怎么办呢,我要忏悔,我把我的舌头割下来算了。那么他的哥哥就跟他说,你不要把舌头割下来。因为这个天亲菩萨也是很有修证,很有才。他就说你可以用你的这个(舌头)来赞叹大乘。从此以后天亲菩萨他就回小向大,做了很多大乘的论述,包括唯识方面的。
那么这样一位大菩萨,还有这个《往生论》,刚才隆时法师说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是天亲菩萨晚年时候,他的造诣、他的修为各方面都非常圆融非常成熟时候的一个论著。那么在这个论著里面提到五念门,开示这个五念门。那我看我们这个,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仪轨,最开始在前面也提到,我们这个仪轨是根据天亲菩萨的五念门和这个往生礼赞偈集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仪轨当中,这个五念门自始至终是贯穿在往生礼赞里面的,虽然从头到尾都是在赞叹,但在赞叹当中我们有作愿、有礼拜、有观察、有回向。那么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的时候,怎么样把五念门能够融入到我们这个仪轨当中,把这个五念门融入到我们的修持当中,融入到我们对净土的信心当中。那么在这个里面,在我们五念门与修学之间微妙的这种法益上的地方,我们有请法师为我们做开示。阿弥陀佛!
【主讲】慈法法师:
我今天进入第四天的学习,因为这个仪轨是过去许多人都有这种实践。因为这些修行的方式方法要有一个经典、论的一个依止,刚才隆时师、永真师给我们都有一个提示。
那这个《往生礼赞五门行成就修法仪轨》,我们要注意到五门行成就是一个很特定的一个提示。这个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行成就。果地觉为因地心他的缘起是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依止阿弥陀佛的成就,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做此有果事。就是在阿弥陀佛的果地觉的基础上,或者说融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认知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就是所谓的行成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果地的成就,我们在这个成就的因缘、缘起上,来实践出、入功德的两种法则。前四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是入功德,就是自利分,也称为自受用分;第五门出功德,就是所谓的回向门,就是利生利世门,就是利益世间的方便善巧。那这个五门行成就,他的依止就是天亲菩萨《往生论》中所开显的五念门与五种果地门。
刚才隆时师领着我们大家把五念门与五种果地门做了一个读诵或者说一个提示,那怎么来在这修行仪轨中来体验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体验他怎么融入阿弥陀佛的修德呢?或者说阿弥陀佛的圆满果地觉呢?那就是让我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我们认知阿弥陀佛果地觉,在这个果地觉上来运用,来实践,来观察,来礼敬,融入于此。这个修行仪轨他的重点就在佛的果地觉的基础上,我们实践自己的这五个角度,身、口、意、智、方便智的五个角度,让我们能深入的全面的,从身、口、意、智、方便智、出功德入功德、自利利他这些角度中,去一句佛号念到底,或者说使这一句万德洪名真正的广利世间,有所内容有所内涵。这样的修持的内涵十分的简洁,就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身口意,过去说智业有两种智业,也就是在凡的智业与方便智业,在圣的方便智业与智业。我们作为普通人,常规所涉猎的就是身口意三业。智业、方便智业作为普通有缘不是太涉足的。菩萨行、奢摩他、毗婆舍那,有止观善巧、止观的二法的修持,能伏烦恼,生正智,就是由智慧来指挥、指导、运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的前行方便,称为智业,对凡夫有情来说一般不谈智业。
这五念门充分表达了近代的人,或者我们近代的善知识们提出来九界同归、凡圣同修,我们都知道这是印光法师依止着净土中的前一代一代的这些传承者,把它充分地凸显出来,这个净土教法的特定法门、稀有法门的特质——就是凡圣同修。这个五门修法行成就修法的仪轨这个成就一定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这一点在净土行人中一定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或者说决定清晰的认识。除此因缘呢,九界众生的业都不是我们赞、谤、在意、用力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唯佛是念的一个修行方法,就是念佛法门。我们通过念佛步入这样一个法门、实践,就是缘佛成佛的一个法门,不是其他的方法。
我们往往在许多的修持中可能有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人天善法,那在这个许许多多的方法中,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乃至人天善法中呢,这在净土修法中的缘起上说,皆称杂缘!这个唯佛是念的特质就是行成就!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是一个完成式,是一个圆满的一个功德的这样一个从因到果,圆满的一个实践过程,就是所谓的我们常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简的翻译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完成式。净土法门的修持,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在阿弥陀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正等正觉的无上功德上,是我们所存念、礼拜、赞叹、观察、回向的内容、依止、缘起。
这个法门的精准的缘起——唯佛是念的缘起,会给我们带来阿鞞跋致的修持结果。那九界欲远离阿弥陀佛,欲远离一切的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人天善法,欲一生成办,欲一生得阿鞞跋致,那是不对称的。所以说唯佛是念是正行缘起。其他的九界杂缘、九界的所有的法所涉足的东西,在这个法门的修持中称为杂缘、杂修,那想一生成办,那跟念佛、唯佛是念的修持我们可做一个正面的对比。缘起清净,那相续的结果、因缘必然清净。因真那就果真,若不然呢,果遭迂曲。
我们这个题目,就是往生礼赞五门行成就,这个成就二字是佛的果地觉,是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往生论》中有清晰的提示,我们观察彼国二十九种庄严——情世间器世间,就是依正二报的庄严,自他二种受用的具足,皆是阿弥陀佛的成就,非菩萨、声闻、缘觉、人天善法。那我们现在在社会上,乃至我们心目中比较普遍的净土修法夹杂了大量的人天善法的修持,夹杂了大量的声闻缘觉菩萨法的修持,不是依止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缘起,所以说就有争论,许许多多的争论。要是九界众生皆缘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九界无诤,同归极乐世界。现在争论的所有的杂缘,就在于谈论把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人天善法揉进了这个唯佛是念的法门,使我们耳目熏染的东西庞杂无章。那就开始产生分别、执着、对错等等建立。这个世间,净土一法原本就是忆佛念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一个简单的缘起,被搞得纷纷攘攘,一个金光大道上充满了荆棘。
这一点呢,我们在这个题目的认知上,在这个角度上给大家再一次重申这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皆是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依止,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为依止,阿弥陀佛的愿力为依止,非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人天善法、圣法所杂揉的功德。所以善导大师在他的五门修法,乃至说《观经四帖疏》,反复地提示,就是专复专的这个专的问题,实际就是佛的果地觉这一点一定要深思熟虑,就是他所揭示净土法门的特质:一切往生皆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没有第二条路,只有此一路。这个念佛法门的特质就这样的标立、设立、确认下来,那我们的修行就易得易行。要不然我们再把九界的业缘杂揉其中,就很难辨识,也很难在这一生中令自己的身心得到究竟的安乐与依止。
因为我们的人寿太短暂,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人已经老、亡将近将至,百岁人的寿命在这生命的长河中就是弹指一挥间。那在这样一个短促的生命的过程阶段中,释迦文佛把阿弥陀佛这一生成办的一个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准确的教法因缘,回施传递给我们,实在是无尽的悲心,悲悯我等这个生命短促的、善缘薄少者,让我们剥离杂缘,唯依佛陀的功德为守护,不做第二个缘起。所谓的唯佛是念,一定是净土法门的这个独特之独特的这个独特的特点。那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凡圣之说、对错之说、正邪之说的这种所谓的九界的杂缘之中的谈论实践作为中,那我们这个短暂的一生,可能还没有辨识清晰,你就被盖棺定论了。
这一点那我们就重申一次,希望大家有一个这样一个认识。
好,休息十分钟。
整理:圆晓、如心、慧凡
一校:慧修师
二校:观心
三校:明哲
四校:明良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