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药师如来第二大愿


我们上午把药师世尊第一大愿读了一读,希望大家像药师佛一样在本因地发无上菩提心。所谓自身成佛,身光表里,映照十方,照耀无量众生,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像文殊菩萨所发大愿一样: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大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佛愿而行者,广利有情,无所畏惧

我们发与佛陀一样的愿,要有体会。佛是那么不可思议,十号具足: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能做得到吗?一定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一切诸佛因地与我等决定没有差别,如有差别我们也成不了佛,佛也无以成佛。所以佛本因地如我等无异,我等因地与佛本因地无二无别,但依大愿,依大愿而行,必得成就。

你说我依佛愿,不管他成不成,我能不能这样实践?你要是没有佛愿一乘这种果地加持,或者说这个大目标,就不会生起喜悦与爱乐,不会有喜悦的增上引导,就是佛报德差别对我们的呼唤。药师琉璃光如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乃至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有成就都是在报德上与众生显现差别。我们也有报德,我们的报德是现在各人的各个样子、各个世界的样子,这些样子千差万别,种种种类,四生九有之类。人类是胎生,还有湿生、化生、卵生,众生生命太多了,我们的差别就是这个,差别太大了。

四生九有的差别是报德差别,我们的本质没有差别——这是我们成佛的基础与源头。往往我们学佛人会忽略这一点,忽略我们原本与佛无二无别的心性,就是本性,或者说自性,或者说无自性性。若忽略这一点,我们与外道没有差别,与信鬼神没有差别,你就会求他;跟信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没有差别,与无神论也没有差别了。由于我们本性与佛不二不别的本质,我们才能发佛陀一样的愿望,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像佛那样真正具足修德——顺性起修的修德,是具足的、是无畏的、是自在的、是究竟方便的。

我们做一点事就会累,就会有阻碍,就会有烦恼,就会有沉淀,就会有厌倦状态。我们读《普贤行愿品》中说“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诸佛愿也是这样发的,这个愿是无量寿无量光,他是顺性发的,不会坏掉。我们这一生发的愿,好比说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吃饱了就好;七八十年代,住房好就好了;到九十年代,能住上楼房就好了;到二十一世纪,大家说有车子有什么就好了……这个愿望不断在变,实际上好不了,还在变,永远没有止境。这个愿就不叫愿,是一时需求罢了。

我们发像药师佛第一大愿这样的愿,这个愿是寿命无量的,是恒长恒古不会变的。我们可以长久地随顺这个愿望,运用自己生命,你会得到莫大的安慰、究竟的喜悦,你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省力,生命越来越有智慧、越有方便、越有通力、有无碍力、有广大力。我们为自己的违性的、违背了自性的作为,那种自私狭隘的一时的愿望,它在无常中一时满足了,又变掉了;一时满足了,又变掉了;满足了,又变掉了……

我们发像药师佛这个愿望: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这样的愿望可以尽于未来际恒长的、细致的、不断的、不重复的实践,因为这个愿望不会重复。何以故?他不是造作的,不是因为自私狭隘的得失心来做,他是为了令一切众生光明遍照、一切众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愿望不会重复,所遇到事情也不会重复,所以他没有尘劳感、没有厌倦感,越做越喜悦、越明了,越做也就威德善巧越具足。所以顺性发的大愿就会有顺性设立的报德,圆满这个大愿就是药师佛。

我们这个色身、父母所生的凡夫身,以佛愿而行就是佛愿力的实施者。虽然是凡夫身,可以做佛事;虽然是凡夫人,可以转身做佛应化事。佛也在世间应化,谁来应化啊?以佛愿而行者,应化于世间,广利有情,无所畏惧!即是世间的游戏者、利益者、布施者、安慰者,不是世间的逼迫者、掠夺者、伤害者。大家相互倾轧逼迫,争那一点世间的幻化的财、色、名、利,很快就坏掉了、变掉了。那些拼命争夺的人很苦,有的人很有权,没有权用;很有财,没有财使。为什么?他有权还需要更大的权,贫瘠!有财还需要更多的财,贫瘠!

中国人讲知足常乐,在佛的大愿中他不知足,但他也常乐。不知什么足?欲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应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故;唤醒众生,即为福德;唤醒自他,即为圆成。这种事不会有劳顿之感,不会有厌倦之感。

一真皆真,光耀十方,全体即是

世间所有愿望的满足都是稍微用点力就可以得到。很多人说我求很多事都做不到——做到了你也感觉到没意思了。你想想你这一生中,很多事情你努力做,做到了,最后感觉没啥意思。你可以回忆回忆,可以想想,可以感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去观察去感知,这样我们就可以认知一个事情,什么事情?世间的一时的短暂的生命自私的需要,不会长久,实在没有太大意义。

那么我们世间的需要是不是彻底放弃,一点不要?不是!该正常生存的还要生存,只是不再因生存而苦恼;我们运用佛法来生存,一定生存得更加喜悦、明快、健康、有智慧。所以佛陀发这个愿我们要思维观察,他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会给我们正常生活带来庄严、清净、喜悦、无畏。

有人说学佛怎么学得这么苦?学得那么颠倒?学佛学得这么难?不是!那是个人业报,不是因为他学佛,是因为业报的成熟、业报的延续,业报不断的。我们过去作的业现在已经受报了,智慧的人把现在受报当成一种感恩,当成实施佛法与体验佛法的机会。贪嗔痴慢疑、健康不健康、好坏生起来了,都在实践佛法、运用佛法;愚痴的人就在怨天恨地,怨这个怨那个,怨社会怨家庭,怨佛教怨周边人……越怨自己路子越窄、越苦、越没有意义。

我们学佛人面对任何事情现前,顺者莫骄慢,逆者莫气馁;顺者善观之,是过去所作善业之果报,不生染著;违缘来了莫生卑贱想,莫生怨恨想,亦是过去所作不善业现在成熟。我们在这个成熟中正确地面对它,喜悦地面对它,因为我受一个就少一个,我受一个就能体验到善恶报应真实不虚,我就能逾越一个善恶果报,我就了知善恶果报无有自性,从逆缘中学到了智慧,学到了出离。所以莫畏惧逆缘,莫染著于顺缘,我们人生就会很光彩、很丰富、很踏实、很具足。

因为逆顺二缘是人生的全部,所以真正以佛愿来观察世间,逆顺二法皆为成佛资粮,皆是珍宝。我们要是不依佛愿,往往会贪于顺缘、排斥违缘。何以故?众生无有承担恶缘的心愿,所以凶事一来就逃之夭夭,就怨天恨地。那样增加新的恶缘,新恶缘之机又成熟了。主要是没有清晰的慈悲智慧的愿望——智慧不染,慈悲了知自性乃至苦难之来源,我们就会走出来,对自他都有慈悲心。

所以这第一大愿就是让我们了知法界之心一时成就。我们自身成就之时,一切法界众生也都成就,因为一真皆真,光耀十方,全体即是啊!一真皆真!诸佛如来亲证法界性就是一真皆真。我们在凡夫位上就是一妄皆妄。怎么妄?现在我们被贪蒙蔽了,就用贪来当这个世界人都贪;嗔来了,我们用嗔心面对人,就嗔害;慢心来了,就卑视有情;疑心来了,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什么都不信了,邪见就生起来了,苦逼自己。这就是凡夫延续的状态,若我们不走出这个感知,永远没有出离机会。

所以佛陀世尊唤醒我们,召唤我们。召唤我们什么?认知本来与佛不二的本性与自性,依自性而修行,依自性而观察,依自性而设立大愿。凡夫不会立愿,诸佛如来给我们立了一个愿。像我们读《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也是佛帮我们设立愿,我们自己不会立,自己设计不了,不知道怎么立愿。药师佛亦复如是,给我们立这样的愿。

第一个大愿就是让我们体现法界性,一真皆真。我们现前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妄也没有本质,也是真。所以说妄处见真妄亦真。若是我们在真中迷失,真亦妄啊!我们用得起用不起?这个地方要善思维、善观察、善运用。

成佛圆满自他受用的广大妙用

我们看看药师佛第二大愿: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二大愿就有特定说法了。第一大愿彰显了法界性一真皆真的真实。一真皆真了我们还做什么?有人说成佛。成佛有什么意思?一真皆真。一真皆真不是没意思了?那是个终极知见,后面讲一真皆真以后的妙用。这个大愿说我来世成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清楚,成佛像琉璃一样,内外明彻,清净无暇,光明广大。像我们读到《观无量寿佛经》中说阿弥陀佛身光照百亿国土,就是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自身圆光普照百千万亿三千大千世界,令一切众生入佛光明,得究竟解脱。

药师琉璃光如来世尊呢?光明广大,功德巍巍。功德巍巍就是他在大光明藏中具足自受用、自身的安乐、威德、通力善巧,广大庄严,真实具足;用一切语言教导一切众生类,若湿生、若胎生、若化生、若欲界、若色界、若无色界、若浊染世界、若净染世界,一切不可思议世界皆能趣入,广利有情。所以说“功德巍巍,身善安住”,坐于金刚菩提座,光耀十方,随机感应,莫不周遍,度脱众生,不动本位。

你说成佛有什么意思?这里就说了成佛的作用。要不然我们念佛、拜佛、成佛,说一真皆真了还有什么意思?就要有意思、有作用。如果没有作用,我们凡夫有情平时充满了欲望或者贪嗔痴慢疑的感受,这些感受没有了,人会受不了。所以说自他受用具足真实。有两种受用——自受用和他受用,都是真实不虚的,广大无碍的,清净通达的,无所畏惧。入佛境界,入魔境界,入众生境界,入幻化境界,入庄严境界,入清净境界,乃至入一切自在境界,不可思议,凡夫心力所不及,我们亲证之时一定知啊!

我们读华严经,诸佛境界,从第一品一直读到第八十一品,处处说广大究竟,妙相庄严,广大究竟,真实妙用,分身无数,尘刹之中,各转妙法轮,度脱无量无边不可称说之有情,令无量不可称说之有情种类一时得以度脱,成就无上菩提。那是什么境界?若以我们的思想言说,不可及;若以诸佛自在力,可及。言说尚不可及,佛力自受用,具!他受用给予,及!就是做得到。所以令我们一切有情向往、随顺、趣入、亲证这样的利益。

所以学佛有无量的妙乐、胜真的喜悦、真实不虚的功德与利益,不是泛泛之说,不是轻许于人,不是蒙蔽于人,不是宗教鸦片,是真实不虚的!是欲令我等享受体验真实生命的广大自在之力、庄严之力、清净之力、威神之力、悲智之力、神通光明之力!

“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我们会知道月轮清凉、日轮温暖,照耀大地。我们到来第一天很晴朗,太阳照射大地,给人带来暖洋洋的感觉;我们在世间想做什么,可以在太阳下进趣作为,看得见,摸得到。超于日月,为什么?日月之光我们知道,一切幽暗一时消除。尤其太阳光,能除幽暗之冥,令幽暗有情一时得到光明藏,充满了生机,免除幽暗之害。在幽深处人很苦,人类对于幽冥的伤害有畏惧。鬼神多在幽暗中,他不怕幽暗,但是他不能度脱,多于阴性之害。

“幽冥众生,悉蒙开晓。”诸佛如来出世,不是为了享受庄严广大、真实安住这种自身受用——不单单为了这个,是为了广利十方,令一切无力自拔的有情得以出离。幽冥众生,欲以幽冥除幽冥是除不掉的。我们真正发这样大愿,愿我们成佛时具足这样的光明善巧,度脱幽冥众生。这就是成佛的利益、实际的妙用。

经常听到人说学佛成佛干什么?有些不学佛人说人人都是佛嘛!你若没有这种广大妙用,你还需要真正实践佛法,尽未来际赞叹佛法,随顺佛法,随顺佛愿。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受用,你的报德相尚不相应,你还要进趣修持,勿懈勿怠!要不然你没有进趣心,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知道了,我可以睡大觉了,放逸了……你报德跟不上,那是堕落的心、放逸的心,没有意义。

我们要知道性德,佛陀是回施我们性德平等,本来不二。我们修德中要进趣性德,一如爱乐,不贡高不下劣,清净、平等、自尊地延续着自己的感知,修持着自己的周边因缘,使自己的依正二报究竟圆满。

“随意所趣,作诸事业。”令一切众生安住于光明藏中,以得自在。一真法界中一真皆真,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泯灭了,也不是所有事情完结了。因为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境界。你要在南传佛教中,要修四大,修火之遍大、空之遍大、地之遍大,修曼达。修空之遍大时,全部是空相;地遍大,是地相;色遍大,是色,比如红色就全部是红色,整个法界都是红色,没有第二个对待。这样产生什么妙用?在佛法中的妙用以佛愿建立,令凡夫有情了知,令凡夫情智可知可见,就是让我们情智中能了解。

随顺佛愿进趣究竟,切莫自许自慢

佛陀世尊若不说出来,我们学佛没兴趣、没味道。你感觉我学来学去,成佛有什么意义?像现在很多人学佛感到没意思就搞世俗去了。为什么搞世俗?他感觉没有意思,以为就这些事情吧。因为他没有深入!好比说有人学佛学到一点理论,他没有住禅定善巧,没有通力善巧,没有语言无碍善巧,没有实相波罗蜜善巧,只会滞止在当下。滞止在什么当下?把自己整个生命机制滞止在当下,不能圆满清净的相续,不能发起广大妙用。有人学佛学了一个慢心,学了一个自许心,少得为足啊!

像《妙法莲华经》中,为何那么多退席之人?少得为足!以为自己见到的是全体了,听到的那一点就是全体了——不是!佛法无量无边,不可称说啊!

许多人读过龙树菩萨传记。龙树菩萨是世间第一聪慧者,清净梵志,把世间一切学问技巧透达已尽,他认为世间没有什么了;乃至后来出家,通过九十天读诵,把阎浮提所有文字,不管是佛教的还是外道的,一切知识都读尽了。他觉得佛也不过如此,世间也不过如此,我就做新佛吧!他就想自己做新佛,在娑婆世界。怎么做新佛?改僧人服装,建立新的戒律,设置新的僧团。

这时候龙王菩萨悲悯此有情——过去守藏的龙王、护法神多是十地菩萨、八地菩萨。当时龙树菩萨只是初入欢喜地,断除烦恼,于一切言辞生欢喜罢了,尚未得到究竟功德。龙王请他到龙宫去阅无尽藏、诸佛的功德藏、教言藏,审思无尽法藏。他到龙宫一看:此经典,阎浮提人类所见于其中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乃至不可称说分之一也不可及,太少太少了。他读诵后带回来《大方广佛华严经》下本中的十万诵。因为中本、上本非阎浮提有情心所所能及——你的心所都不及,不要说读经典了!就是经典量的数字都记不来,我们记这个数字都记不来,还怎么记他的文字或者内容呢?

所以诸佛如来广大教言无穷无尽,不可称说。龙宫如是,天宫更是不可称说,一直到摩醯首陀罗天王宫,各个所收藏的诸佛如来教化的广大教言非是我们心力能涉及,甚至你都想象不到!

所以我们作为薄地凡夫,虽闻诸佛如来法性与我等一如,心佛众生本质无别,但是我们要知道旷劫以来,我们在一点一滴的事相上自以为是,丢失了广大尘数的功德、广大法界的功德、广大平等一味的功德、究竟无穷无尽不可称说的功德——我们丢失在某一相、某一染、某一身份、胎生、湿生、化生某一原则中,或者自以为知、自以为是中,对广大究竟不可称说不可言及之功德尚未涉足。所以我们要顺性起修,顺大愿来广延自己生命,令自己的生命发起广大究竟如佛不二的妙用。

佛要是不以愿来回施我们,唤醒我们广大清净究竟觉知的心用,我们无以了知,少得为足——以为自己学到什么了、证到什么了,以为了不起,什么都不是!我们自以为足的时候已经堕落,已经狭隘,已经被一尘一叶蒙蔽了。虽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也可以像佛一样立大愿,但是我们毕竟没有圆满这样的愿力与功德。所以我们要进趣修持,无懈无怠,感恩于佛,知佛广大,知我等报德之微劣;应该随顺佛愿,进趣究竟,切莫放逸,更不可自许、自慢。

诸佛如来甚深悲心啊!欲令我等发起无尽妙用,如诸佛无异,安住世界种子海,以无量刹土中见诸境界,运用诸境界,成就诸境界,以一切神通自在方便妙用中安立无尽无穷的分身、尘数身、无边身、光明身、通力身。我们现在是什么身?分段身!你就以这个色身为我,十分狭隘,分不得,变不得,动不得,一天天就老了、死了。我们不能不知道自己的状态,又不能安住这个状态,应该知道自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本质,应该顺愿实践,莫留步,莫自足,莫自许!

佛这个愿望就起到这样作用。佛不来给我们畅明,我们永远没法思维。佛陀广大究竟真实智慧与妙用、自受用与他受用,凡夫如井底之蛙,不知天空之广大——我们已经被自己的知见深深陷在井底,看到碗大的天,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诸佛如来证知到广大究竟遍一切法则中的真实功德与利益,所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不是虚设的,是真实真如的,在这种真如的功德中,庄严巍巍,不可思议,非凡夫心所能思议。

凡夫就可怜在凡夫心理上,凡夫就可怜在自以为是上了,凡夫就痛苦在自卑心上了,所以我们能顺愿发心,不卑不亢,平和真实,如实修持,那真是佛子!那真是佛子啊!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大愿,佛如是发愿,我们也如是发愿,佛成一真,我们也一真皆真,广泛示于世间,普利于有情。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师领众读)

世尊发这样的愿,我们也这样发愿。

第一愿和第二愿的差别我们要知道,第一愿是令我们一切众生一真皆真,入佛境界,入佛愿望。第二个愿是佛利益世间的真实功德,就是佛后心。你说我凡夫怎么能用佛后心?你要不知道佛后做些什么,你就会迷茫,说我成佛干什么?你会假设这个东西。经常听到居士说人人都是佛,我们干什么?这是妄语,是无意义的话,是骄慢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告诉我们本质,让我们随顺本质,透视现象,逾越现象,运用本质,这个过程是延于未来劫的实践。说人人都是佛,我就可以随心所欲纵容自己凡夫的业习——那是不能成就的,是无意义的。

我们知道一切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再看看自己的业报、自己的习气,就会生起惭愧,就知道自己从未立过大愿,没运用过自性,昧失了自性,丢失了真实愿望。今日得闻信愿之真实,顺愿来延续生命,实践生命,把一切事情的本质表达在生命每一时刻,我们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真实的佛子,做悲智具足的善巧者,而不是纵容自己的习气、放逸自己的习气,我们就做真正安立在佛法中的人!

我们把他读三遍: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师领众读三遍)

诸佛如来发这样的愿,药师佛发这样的愿,我们来诵药师经,念药师佛,也要发这样的愿,以令我们的心与药师的心相应。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药师的心,药师的心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现在的业习心、感知心、六尘十八界这个心是不如实的,是一时的染著,是偏执的。所以药师佛大愿证实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用佛的愿心来念自心、念佛心,心心相应,就是真正打药师七,念药师佛,成药师佛,人人药师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