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浅释06


《阿弥陀经》浅释(六)

明悉法师

开示时间:2025年5月5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诸位法师,诸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

我们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上次课我们学到经文的部分,“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蕅益大师对这一段的注解非常精彩,给我们详细讲了这个三种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具体的内涵。在通途教法来说,能得到三种不退转是极高的一个殊胜利益。就净土来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拔致”这样的一个甚深利益,在佛陀一代时教其他的经论当中鲜有提及。

佛陀所有这一生开示的种种法门,唯有净土法门是一生即得不退转的这样殊胜利益,而且是所有的众生。这里面他没说上根利智的人啊,或者是圣者啊,没有任何的门槛,就是“众生生者”,只要是众生依这个法门修行,都得不退转。所以蕅祖说:“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这个利益是不可测度的。

“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蕅祖在世的那个时代,他都说“天下古今”,从古至今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利,都是信的少疑的多、接受的少否定的多。虽然有很多注解,但是“辞繁义蚀”,都说不到点子上,是这样的。

我们再回观现在这个时代也正常,现在这个时代大家之前也听过对净土各种各样的不同说法,都是站在自力的角度来说:你要这样才能往生啊、那样才能往生啊,你不一心不乱怎么能往生啊,你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往生啊……这叫“辞繁义蚀”。然后对净土这个带业横超、佛力住持甚深不可思议的利益,我们都是用凡夫心去揣度,认为极乐世界,他是要在世间先把人做好然后才能往生。

其实人做好跟往生这件事情没什么关系,就没有丝毫关系。它这个是完全是佛力住持,令一切众生往生没有障碍,它指向的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这个事实的一个相应。你按照世间的标准,你说世间什么样的标准算人做好,什么样的算不好?古代有古代的标准,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标准。你按照古人儒家那些标准来做,他不等于就是符合这个时代人们认为的好人。这些叫作“辞繁义蚀”。那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理解这些说法呢无非就是站在九界自力的角度而已,站在九界自力的角度。

所以蕅祖他就唯有剖心沥血地把净土的点眼从头到尾,你看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里面,他就是站在一个很清晰的缘起上来开演的,没有丝毫离开这个缘起,就是全他即自,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随顺佛力住持,是佛的大愿大行作众生多善根、多福德之因,信愿持名皆具这样的善根福德因缘。

他其实讲的就是这个,他虽然说把“信”讲得看上去好像挺复杂,其实并不复杂,他只是告诉你这个法门下手的缘起是什么。这个法门下手的缘起,就是随顺佛力住持,随顺法性安心,这是它的缘起。你在这个缘起下,他后面就会讲到这个具足深信切愿即得往生,这样的一个深信切愿具足就是无上菩提心。

何为无上菩提心呢?以佛心为己心嘛,随顺佛力呀。其实净土历代的祖师都是这么讲的。你在这个缘起下就是万修万人去,所以他就是一切众生皆得往生,一切众生皆得往生,这里面经文就说了:“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我们继续看经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地方佛就开始劝舍利弗,就是众生闻者,就是汝等众生,以舍利弗为代表一切的众生,闻到这个无上的大利,如佛亲自宣化的无上大利,应该发愿,愿生彼国。为什么呢?因为与“如是”,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些一生补处俱会一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个“上善人”是指什么?其实就是罗汉都未必算是上善之人,这个唯有一生补处、位居因位中的极位就叫作上善人。什么叫因位中的极位啊?唯有佛是果位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是果位。那从佛往下都叫因位,都是在因地修行当中的。因地修行当中的从凡夫一直到等觉菩萨,那位次最高的是谁啊?就是等觉菩萨。所以他这个叫作补处,是居因位中的极位的,这就是上善者,上善之人。

你想想,我们的一个凡夫可以和等觉菩萨俱会一处,这样的利益,净土法门甚深不可思议。佛看到这个无上大利,就殷勤劝请,劝这些他的座下弟子、未来的这些众生、他所教化的娑婆世界一切有情,都应该往生极乐世界。佛是没有一点点私心的,他不会想:你们都是我的弟子,你不能跟某某师父学。他不会有这种想法吧?他把他娑婆世界的弟子,都让他们去亲近弥陀导师,这位法界当中的佛中之王。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弟子,就是孝顺,就是顺从师教嘛,本师的教导,我们顺从就好了,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就好了。也有很多人现在他不求生极乐世界,他就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来度众生。愿望倒是很好,随喜赞叹,但是自己到底是几斤几两?我们释迦本师都劝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一个凡夫在轮回当中想生生世世来度众生,这个就是在经论里面讲,就好比说你用一个很高很高的雪山,你用一盆热水想把它融化掉,你泼上去之后,它那个雪山不但没有融化,它又厚了一层,因为迅速就把你这盆水给冻在上面了。

我们在轮回当中呢,想靠自己这一点禅定功夫、这点修行的力量,在这边生生世世去度众生,其实不是我们度众生,是众生业习就把我们给度了。你怎么能做到生生世世菩提不退呀?这个转隔阴之迷,连菩萨都尚且有隔阴之迷,何况我们一个未断凡惑的凡夫众生?一转生之后,那真的不知道你会随业流转到哪里去。

那你说我这一生修这么多功德,那祖师不说了嘛,那叫“三世冤”。三世冤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今生修的功德,可能就是作为你来生造业的资本。如果你今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修行,指向于往生极乐这样一个大方向回向,那我们所有的一切善都会感召在轮回当中,就是你位居高位。

你看现在这个地球这么不安宁,不都是那些位居高位的人今天发动个战争、明天挑嗦一个什么两国之间的矛盾,都是他们搞的呀。一般普通老百姓,你谁能发动战争啊?都是美国那些人搞的。他们如果没有努力地修善,他哪来这么大的福报啊?所以实际上在轮回中,你要不出轮回的话,我们所修的善业搞不好就是第三世的冤,堕的比普通人还要深。

所以在这个地方要随顺佛的教导,佛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就随顺佛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真正的依教奉行,真正地孝敬师长,不要在这世间去说大话。

有一些善知识的确是引导他的大量弟子都不求生极乐世界,来生再来,再来干嘛?做慈善事业,这就是佛教现在的现状啊。鼓励民众捐器官。这不是凡夫能做的事啊,当然你舍头目脑髓这是好事,但是这是菩萨——他具足忍力的菩萨,对空性有所契入,无生法忍。普通的我执未破的人,你临终的时候你又没有仰靠佛力,全凭你自己的业力,然后你又在最危险的时候,拿那个手术刀割这割那的,你能一点嗔心不起?我们烦恼未断呐,你别说临终了,你平时拿个刀子割你,你烦恼能不起吗?那你那个时候不靠佛力,靠自力,那烦恼一起,那去哪里啊?很危险的。

所以实际上大家一定在这个见浊的时代,要看清楚生命真正的出路在哪里。佛早就为我们末法众生,为他所教化的这个弟子,整个娑婆世界,通通劝导我们要发愿生极乐世界,“得与如是诸善上人俱会一处”,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有的人就是这样批评净土,说批评我们这些念佛人,说你在这个世间这么多的众生苦,你不来救度,你跑到极乐世界去图享受。他们怎么来理解净土?这我觉得不了解净土的真义。净土真正是让你快速成就无上菩提的,它是仰凭佛力来广利有情的一个法门。不是说求生极乐世界就不是菩提心,而你在这个世间去做慈善事业才是菩提心。

现在佛法这些说法都很多,非常多,那我们一定还是要回到经论的学习上来。经论的学习真的是不足,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知见混乱的时代,尤其是这些传统的经论学习得不足,所以各种说法就充斥在世间。普通的人呢也没有一个择法眼,不知道如何择法,东听西听,听了一大堆混乱的东西,生命大方向理不清,就觉得人家那么有影响力,人说的肯定没错。你去效仿吧,吃亏的是你自己。这些呢说起来没完。

我们还是要有一个择法眼。七觉分第一个是择法觉分,八正道第一个是正知见,一定要树立净土的正知见。这些净土的正知见,你不能离开经论,不能离开这些祖师苦口婆心“辞繁义蚀,唯有剖心沥血”。他剖心沥血写得这个《弥陀要解》,那我们后人真的重视了吗?我们现在大家也都在喊“信愿行”,我们所理解的那个信愿行是祖师说的吗?都有很大的问题。

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重视起来,那一旦我们学的人多了,正见确立下来了,正法的眼目打开了,我们才能利益有情啊,才能引导更多的众生走向这条光明大道,出离轮回,人人都可以实践的一条路,人人都可以的。那这个才能把这一期暇满人身的真正的作用力发挥出来,这就是学习的重要性。

那这个地方,我们导师殷勤劝导舍利弗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因为得与这些大菩萨们聚会一处。所以蕅祖在这个地方也作了一些开显,他说“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下凡众生就是我们普通的带业凡夫了,他就通过随顺佛力达到念不退,他就超越了四十一个因位。四十一个因位,这个是大乘经典《楞严经》里面讲到菩萨修行的四十一个阶位。他横超这些阶位啊,从凡夫直接跨越到等觉菩萨的这个不可思议的一个行列当中。

如果说是凡夫吧,他“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就是如果你说这样的人呢,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众生,你说他是凡夫,他不是,他就不经过一生一生的这个步步的进趣,直接补佛位,“与观音、势至无别”。但是呢你说他是一生补处吧,他也不是一生补处,他“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因为什么呀?他带业往生的人,他毕竟还是烦恼种子未断呐,你不能说一个烦恼种子未断的人是等觉菩萨吧,那不是瞎说嘛。

所以这样的一个利益,他说:“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一切教网所不能收,三藏十二部典籍汪洋浩瀚的教网,“所不能收”就是没有这么一个特别的利益,没有这种说法,只有净土法门;一切刹网所不能例,尘尘刹刹的无边世界,无边的世界海,都没有跟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利益同等的世界,就“一切刹网所不能例”。

然后蕅祖开始赞叹,感慨道:“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就是我们众生啊最大的最难的事情,就是这个分段生死难出,同居一关最难过。我们昨天不是讲了吗,你把这个烦恼断得一丝一毫都不剩了,你才能超越这个凡夫入圣流,这关是极难。别说一般人,就是历史上那些开悟的大祖师,他们也要一生一生地再来,再慢慢修,生生若能不退,佛道决定可阶。

那个“三昧水忏”,大家知道那个公案吧?“三昧水忏”那个公案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一个高僧,他十世为高僧,十世啊,转世每一世都是高僧。这第十世呢他就做了国师,叫悟达国师,国王就赐给他一个檀香木的宝座,让他讲法嘛,坐那个檀香木,他坐在那个宝座上就起了一念,觉得:诶,我还不错,你看国王都这么尊敬我……这一念傲慢心,他过去生十世之前的曾经一个冤家就找上来了,就附在他膝盖上,就是一个人面疮,就是冤亲债主就讨债来了,疼得他天天睡不着觉,天天折腾。

你说一个国师多么地……业障现前了,业障现前就算你是国师也不行,就特别痛苦,怎么修、怎么医,国王就请整个王宫里面这些御医给他看,纷纷没办法。他就想起他在早年修行的时候,有一个病僧,他曾经护持他,给他各种照顾,那个病僧是个高人——高僧,他后来病好了,他就说你以后有什么危难的时候,你去哪哪哪找我。

他就突然想起这个事了,他就到那个地方,结果到了那儿之后呢,他就看到一个泉水,他用那个泉水一洗他这个膝盖,当时这个膝盖的人面疮就开口讲话了。这就是冤亲债主,而且就可以直接跟他对话,说因为你出家的功德太殊胜了,而且你修行太精进了,过去生呢你欠我一条命,你劝一个皇帝把我给杀了,当时咱俩结下了这个怨,我一直追着你想讨债。但你持戒的功德,戒法的护法神根本靠近不了你,结果你这一世你起了一念慢心,护法神远离了,就有机会来讨债来了,但是因为你生生世世修行就放过你了。要不,就要他命了。

你说在轮回中,蕅祖说:“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同居,就是说你还没出生死,你没有真正地入到圣者的那样一个国土,还是在凡圣同居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地。而极乐世界呢,一旦你生到极乐世界,你一切的这些恶缘一笔勾销,无量劫的冤亲债主他再也追不到你了。因为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一切三恶道的、六道的缘全部一了百了。这个利益是太不可思议了!

所以蕅祖就说,能够了知这样不可思议的殊胜大利,我们才能深信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这一切的利益是我们自己能做到的吗?完全不是啊,全都是佛力。佛力令一切众生、念佛众生,给我们这样的保证,给我们入不退转的保证,给我们必得往生的保证,给我们临终没有障碍、现前接引的保证。

全都是佛力,“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弥陀愿力不可思议故,所以功德名号不可思议故。然后呢,信持名功德,方信什么?“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你看他最后还是回到心性这样的一个本具上来。净土法门它最后落脚点,还是回到你自心本具的功德不可思议。因为佛的功德印契我们自心本具,自他不二。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你又具足这样的知见,这样的随顺,这样的抉择,你必然能够发起无上的愿。就是随顺佛愿而愿生彼国嘛,抉择这个愿。然后他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九个字: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你在这个缘起上抉择,在这个缘起上发愿,确定了我们生命的大方向必定往生安乐国土,那这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无上的菩提心就是净土的指南,整个净土法门它的指南在这里。

这里蕅祖没说你先把好人做好,没说你临终的佛号落到正念上,没说你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他统统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说你先具备多少多少资粮,什么三资粮都没说。他就说,具此即是无上菩提心。

你如果具备深信切愿这无上菩提心呢,十念一念你绝对往生。如果你不具备这个缘起呢,你不是在这个地方抉择的话,纵使你将名号持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你也是跟往生没关系,这就是净土指南。

所以往生全凭什么?愿生,全凭你愿意顺着佛的引导,接受这个净土的大力,在这个地方抉择“我愿意去”,它就是往生的条件,没有在这之外附加任何东西。

所以只要你们在座的,你们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这有经论有依据,那是佛说的,我承认;那我也想好了,在轮回中唯有这一条路——佛力住持,靠自力是很难很难的,那你相信佛力住持,随顺佛力,下一个决定的知见——必定往生。其实你的往生已经保证了,它这么易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么易行,要不怎么叫作“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还是说你愿生是没有障碍的,愿生就是一个回归的事实。所以在这儿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功夫深浅,无论你过去造的业有多深,净土是平等普度的,你都要在这个地方得安心,真正地生起得生想,确定无疑。

你这样,你就是一个知恩的人,才能彻底领纳佛恩。佛给我们这个恩德太大了呀,但我们接受过来就是一个真正知恩的人,你不接受呢?不接受,你就不是知恩的人,就是一个逆子。

一切法门,大乘法都是以孝、顺为它的入手,就是不叛逆于佛陀这种说法。现在主要是人都是容易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各逞高明,搞得很多说法出来,就把这些传统的净土法门本身的这些东西慢慢就淹没了,慢慢就淹没了,以至于大家修行无从下手,不得力,不知道怎么修。因为说法太多了呀,这个这么说,那个那么说,那你还是要看祖师们、佛是怎么说的。这个是再次强调它的重要性。

那好,我们接下来看经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它这句呢,它不是说你众生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那我们就去按照我们想的那个积善根、积福德、积因缘。他说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你只有一个方式是往生之正因就是持佛名号,这个是往生正因,除此之外都叫“少善根福德因缘”。

他是接着后面这句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他把这个正因说出来了。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地方,有的人就说了,这个经典不是说到一心不乱吗?那为啥你还说不用一心不乱就能往生呢?大家不要“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祖师不是有这句话吗?“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这个“一心不乱”,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个,就是说你念佛不能打妄想,念到一个妄想都没有了叫“一心不乱”。不是这样子的。所谓的“一心”呢,就是你这样本具的这个心,与佛无二无别的心,它是一心。“世尊我一心”嘛,你看我们学的《往生论》,世尊、我同一心嘛,“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你顺着这样一个本具的一心,发起了这样一个往生的大愿:“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归命,把你的生命归投于此,“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发起了这样一个决定往生的大愿。这样的心,它不再被其他见解所惑乱,这样的心呢不再被你凡夫的各种知见、对世间的这些贪著所惑乱,就是生命大方向确立清晰,这个称为不乱。

生命的主题清晰了,愿望清晰了,专修专行。

善导大师不讲了嘛,“专修专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杂修不至心者,千中难得五三,百中难得一二。”杂修不至心的,其实就是乱,就是你今天按照这个缘起修一修,明天又按照那个修一修,后天又去按照其他的缘起,修来修去的,那这个就会乱了。如果你“毕命为期,誓不终止”,唯一以这个缘起作为你的修行下手处,这就叫不乱。就生命的主题清晰了,不再晃动了。

但是我们是人,我们不可能没有想法,不可能说我们啥都不想,只有一句佛号,一个妄想也没有,这个叫一心不乱,这个谁能做到啊?我学佛了这么多年,我还没见过哪个人真正做到他说的那个一心不乱。没有人真正能做到什么也不想,只有一句佛号,一个念头不起。

所以这个地方呢,与此同时在我手上还有一本书,就是我一直在给大家提的玄奘大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个《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通过直译的方式来翻译经典,他对这一段的翻译更贴切一点。

罗什大师他是从意译的角度来翻译,他的语言很精炼。语言精炼,对我们汉地人有个什么好处呢?因为他来到我们汉地,发现我们汉地的人好简,中国人的特点,所以他翻译经典他也译得很简略。

你看同样一个梵本《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在文字的数量上比《佛说阿弥陀经》能多三分之二,它(《佛说阿弥陀经》)就是这么简略。所以简略有简略的好,就大家容易受持,你看《佛说阿弥陀经》在我们汉地流传很广,都定为晚课,就大家很喜欢诵。

但它有一个问题,有的地方太略了,我们凡夫容易理解不精准。比方说“一心不乱”这个地方,就造成了我们现在普遍的一个误解,认为好像是一心不乱就是你的功夫要达到一心不乱,你通过你的功夫,临终的时候你才能够阿弥陀佛现在其前,你才能达到往生的标准,这个是一个极大的误会,以至于净土大方向现在目前来说,它跟经义的本身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那我们来看,参考一下玄奘大师是怎么翻译这段的,你再来回观这个地方,就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了。我给大家念一念。

“又舍利子”,在这个地方他管舍利弗叫舍利子,像《心经》也是,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就是一切的众生,在佛这儿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阿弥陀经》里面,说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它这里面是说,“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然后呢,“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它多了一句极乐世界功德庄严;这里面,罗什大师是把这句省了。他是闻到了这个名号的功德,无量寿佛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同时闻到上面所说的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闻了之后怎么样呢?“闻已思惟”,你看他用的是“闻已思惟”,思惟什么?思惟佛的功德,思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功德。

然后“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就是你闻到这个功德之后,你只是想着他,系念在这个地方,从一天到七天。然后,“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你看看他怎么说的?因为你这么做了,所以你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率领他的声闻弟子菩萨众,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来到你面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这跟你自己功夫没啥关系,你就放心地怎么死都行,你到临终的时候就随因缘就行了,到时候他是保证现在你面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的。“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他这说的很明确。

而且这样的一个翻译,我觉得虽然说他文字比较复杂,但是它跟《往生论》里面讲的净土修法是紧密结合的,完全是契合的。《往生论》里面,因为《往生论》我们刚讲完,它被祖师定为三经一论,说明它在净土法门的修行所依的经典当中是极其重要的,极为重要。唯有这一论称为论,它明确地楷定了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

《往生论》里面讲到,修行净土它从五门下手,而最大篇幅的就是第四门——观察门。观察门就是通过思惟,思惟什么呢?极乐世界依报的功德和正报的功德,完全对应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你闻到了佛的依报的功德和正报的功德,你看这个地方说“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这是他的正报功德,就是无量寿佛的功德,以及凝聚在他名号的功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极乐世界就是依报啊,它十七种庄严就是依报,八种庄严就是正报。那这个地方就是依正二报,然后“闻已思惟”,就是顺着《往生论》说的这个观察门的观察。

这个,人人做得到,人人做得到,不是说你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你想象的那个“一心不乱”才是往生的标准,完全不是,这有经典依据啊。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澄清,因为这个关系太大了,关系甚大!太多太多的念佛人不安心,念到绝望。很多老菩萨那是真干啊,《无量寿经》诵三千遍都背下来了,从早到晚念佛念几万呢,我到徐州去,那些老菩萨七八十岁的说,他们之前一天念佛能念十万。赞叹,真是赞叹!但是还是觉得自己不能往生,还是紧张、害怕、担心。不是说担心到牙疼睡不着觉吗,这都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普遍发生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真的是错解了佛经的义,以至于才会把净土修到了这么一个艰难的地步,没有出路啊!净土这样走下去,真的是没有出路。因为你这样的不受益,而且大家看到的都是一群不受益的、一群逼迫的人在修净土,而且都是老人,都是怕死啊。那这个净土,它还有生机吗?还能够被现代人所接受吗?

不关心的是当下的这个生命如何觉悟,如何去舒展我们的心性,如何展现一个佛弟子的智慧、慈悲、方便、解脱,这些内涵通通没有了,就是逼着自己要一心不乱、要临终落在正念上,变成这么一个狭窄的状态、这么一个不堪的状态,以至于这样修下去,谁一心不乱了?那就万修一二去啊,纷纷就觉得是万修一二去。

那这个佛法就变成这样,是不是很可惜呀?佛法衰落至此了,最后就搞成净土法门全都是去搞助念去了。早些年那助念团是一群一群的,因为什么?不能一心不乱,最后就靠别人帮忙,临终怕自己糊涂了,别人帮我。你把你的生死大事交给别人,这不是很可笑吗?交给谁啊?他们有没有不乱啊?他都没不乱,他能帮你啊?这不都是悖论吗?是不是很可笑啊?把一个这么安心的法门修成这个样子,的确是值得我们反思。

问题就是出在我们对经论的学习非常地缺乏,以至于我们误会成这个样子。其实本来是一个人人皆可往生的法门,人人皆可得无上大利,而这个大利远远超过通途多少倍啊,远远超过那些通途的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结果教内教外纷纷都是误解。

教外的人就不说了,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佛法,他以为佛法就这样,谁来学净土啊?年轻人就没人学了。教内的人呢,纷纷说净土不了义。这些专业学佛的纷纷都在批评净土,说这个净土法门如果这样的话,这哪是佛法呀?然后就站在自宗的角度来,有的大德就说净土不了义,净土就是一个方便说呀,净土就是一个着相的修行。他们都这么说,为啥?就是看到我们修净土的人都这样,他们其实也没有闲暇工夫来深入研究一下净土的经典。

因为说实话这个净土,你要把这个从这么迷乱的一个现状回到它的源头上去,把这个传承梳理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本身这个法门实践起来是很容易的,你把这个法门的实践方法把它拎清楚,这件事情并不容易。

所以干这件事情,靠真正的善知识。我要不是遇到净土我的师长,给我把这个东西梳理清楚,我自己也理不清楚,为啥呀?因为经论离我们现在太远了。

我为了把蕅祖《要解》想要学明白,还得去学天台。早些年又去学天台,你说你绕了一大圈,本来净土法门当宗就是三经一论,但是祖师是站在天台的文字框架上来写的,你就是看不懂。看不懂,你要先懂得天台再来看净土,结果绕了一圈。他又写得很丰富,点眼就那么几个地方,其实还是搞不懂,以至于我们现在人修行起来太难了。

但是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别人再走嘛。这个法门本身是很清晰的,如果能够把《往生论》学清楚,把三经关要的地方学清楚,它实践起来是极其容易、极其省力、极其地精彩,而且人人都能够得到安心,的确是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法门。祖师说的一点没错,大家一定要相信祖师的。

那我们在这里一旦你能够抉择的话,真是庆幸,我们真是多劫的善根成熟。你看蕅祖这个地方还有,说得很好,我继续给你们分享。

这里面就说到善根福德因缘这个地方,蕅祖说:“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他先楷定一下什么是善根、什么是助缘。他说:“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就是声闻独觉那些圣者们,从净土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大般涅槃的境界来说,佛的报土来说,他们仍然是属于善根少。他如果不回小向大、不仰仗佛愿的话,他与这个也是不对称,所以他是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你看人天有漏福德少,都不能生净土。以前某某大德引导那么多学净土的人都去学《弟子规》,暇满人身呐,佛法难闻呐,明明人家都归依三宝了,你去引导人家去学《弟子规》,把人又导到外道的修行上去。而且《弟子规》算什么呀?人天有漏的福业,它怎么能生净土呢?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唯有信愿持名,唯有随顺佛的功德,称念这句无上摩尼宝号,全体接受佛的功德,这个才叫作“多善根福德”,这个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

所以宝贵的人身啊、无常啊,我们刚学过人身难得、无常,你一定要把这有限的这一点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要对净土本身的经论所提出的修行方法,要一门深入地实践,在这个地方去抉择,不要在别的地方浪费,那都是浪费。这个地方他就说了,唯有这个是真正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他是自然而来的,这个不用担心。

所以他说“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那就包含一切了呀。六趣,六道;四生,胎卵湿化。

“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这真是金刚语啊!“但闻佛名”,就是只要你听到了佛的名号,我们现在听到了吧,欢喜听闻这句佛名,就是你多劫的善根成熟了,不关你自力的好坏,不关这个。就是你听闻佛名号,他说“五逆十恶皆名善”,五逆十恶都能往生,这是经典说的,蕅祖说的。因为什么?因为他听闻了佛名,随顺了佛力,一切众生皆得往生,这是净土真义。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昭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是正行。”说得太清楚了吧,你这样来念佛名,你能不安心?佛为我们作的保证,这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在这个之外,你还要去说我先把人做好,这句佛名才能怎么样……根本就没有那些说法。就是你闻佛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个善根福德因缘不是从你自己积累的什么来说的,你自己今生去多放生,你去多学世间的儒家,你再去多修十善业道,转了一圈儿你再来念佛,黄花菜都凉了!你心都散到那个上面去了。你就是一心专念,毕竟往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这个是他的抉择。你在这个地方抉择,不妨碍你去行一切善法,但是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知见在这儿不抉择,修一切的善法你都是为自己积累资粮的心,都是一个小心小量,说我资粮不够、我要去积累,你不是一个交换的心吗?是不是?交换一个临终往生的一个积累的心,这哪是真正佛的正义呀。

而你在这儿抉择之后,你是报恩的心回馈世间,报佛恩。这两种心行完全不一样,不是为自求的心,是不是啊?所以你要先接受佛愿,先接受佛力,在佛力处抉择、安心,你完全真的就是不为自求地去行一切善法,支持一切世间,它不坏世间一切法。但是你要先在这个点眼处立住。

现在问题就是出在这儿,广大的信众在净土上修这么多年仍然是这么一个状态,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点眼的地方没有搞清楚,全都是落到自己去积累资粮去了,因为都是觉得自己善根不够、福德不够、资粮不够、业障深重。这些说法没有依据,没办法安心。

多少算够,请问?按照你自己的方式修,多少算够?你能拿出一个标准来吗?修到什么程度算够?你说修到清净心算够,清净心你有吗?你达到什么样算是清净心啊?全都是一些含糊的说法,含糊!

佛法是没有含糊的,真正的传承,佛陀给我们的这个法脉传承是没有含糊的东西。这里面蕅祖讲的没有一句是含糊的,他说五逆十恶皆名为善,不含糊吧?但闻佛名,即具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信愿持名,皆得往生。这没有一句是含糊的。

所以,净土法门真正的正知见善知识都是给你安心的,给你决疑的。我们自己要在这儿清晰抉择,跟你自己的功夫真的是没什么关系。那你说我就不做功夫了?没有谁不让你做功夫,你的发心缘起要先清楚,你在这个地方发心不明,一切修法无益,皆为魔业。

发心一旦清晰了,你做一切的法都是导向解脱的,你广修一切善法都是导向解脱。那你当然以持名为正行了,这个大方向不变。但是这个持名,你持得不是越多越好,你为一切众生来持,这不是功夫吗?你守护自己的愿不动摇,这不是功夫吗?都是可以的呀,但是要先找准方向。方向找不准,就妄谈自力的东西作为往生的标准,那就会自误误人。

连那些弘扬净土的人都说万修一二去,那你说普通的老百姓咋办呢?普通老百姓如果有智慧,他还用听你这些大德讲吗?就是老百姓一般的人没有择法眼,所以纷纷被这些说法就搞乱了。那我们一定是要知道依法不依人,依经论,这些金刚语,这是真正的佛眼亲见,祖师们留下的著作不能辜负,对吧?那这段就说到这里好了。

然后呢,佛又开始重劝。佛说完这段呢,继续来劝:“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佛亲眼见的,佛眼所见,究竟明了。“是利”是什么利?横出五浊之利,圆净四土这样一个功德,直至不退位这个利,这个不可思议的大利,只有佛能亲见。所以就是众生只是接受的份,你问都问不出来,他就是直接告诉你,用佛亲眼所见无上大利告诉你,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以舍利弗为代表的,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如果有众生听到这个佛所说的,“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一切众生都应当发愿。

所以净土法门在我们汉地,真的汉人很有福报,在整个的这个地球上,娑婆世界这个阎浮提,唯有我们汉传佛教净土立了一宗,大旗举起来。一宗,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法门,其他那两系没有,它都是依附在别的。南传就不用说了,它主体就是小乘佛教。藏传呢虽然他们也有极乐法门的修行,但是净土法门全都是依附在它那个主体修行体系当中的一个支流,或者说一个兜底的。你大圆满修不上去了,你今生可能即生成佛不行,那依净土来保证一下吧,学个破瓦法什么的,他没有真正把这个法剥离于一切通途之外,把它正义显现出来,并没有。不信你们去了解,我是有所了解的才这样说。

所以唯有我们汉传把这个净土的……因为你宗立起来了,这个正义才能显现于世,就是完全是依净土本宗本身这几部经所开显的一个弥陀为教主施教的法门,它是不共于化身佛其他施教的,有很多不共的点,所以称为易行法。那只有把这宗立起来,我们才有机会专修,这个净土的大利才能彻底彰显,完全彻底彰显。

那在我们汉传就是这一宗,这是我们汉人的福报。而且各个宗派都以净土为归,各个宗派都是,那些禅宗的祖师其实也念佛,律宗的、天台、华严、唯识、中观通通都念佛。只是我们汉地人对弥陀教法有甚深因缘。

所以佛呢,他就劝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其实都应当生彼国土,这个就是佛再次地来劝舍利弗,第二次劝说“应当发愿”。

劝了之后怎么办呢?佛真是慈悲到家了,太慈悲了!因为这个利益太大了,佛也知道,众生因为他自己现量,他看不到这样一个利益。别说舍利弗看不到了,就是菩萨的智慧也不能完全了达佛的智慧,他就把十方佛都搬出来了,十方佛各出广长舌,一起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件事情是真实不虚的。

因为我们顽固嘛,众生知见顽固,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信呐,或者怀疑啊,或者不愿意去啊。佛就是太慈悲了,这个利益太大太大了,他就希望我们所有的众生都能仰顺佛语。他就跟舍利弗说:“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他只是列举了几个名字作代表,其实是恒河沙的诸佛。

“各于其国”,每一尊佛都教化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他的国土。所以这些佛呢都在他的国土当中“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什么是广长舌?这是佛的一个功德相。平常人呢三世不说妄语,你的舌头就能舔到鼻尖。在座有没有能舔到鼻尖的?我真见过有舌头能舔到鼻尖的人,我的戒和尚他的舌头好像就能舔到鼻尖。这是三世不说妄语,就会有这个舌相。

藏教的果佛,因为天台分藏通别圆,在藏教里面依藏教法而修到极处的那个果头佛,他是三大阿僧祗劫不说妄语,他这个舌伸出来能把整个脸都盖住,就是舌尖能舔到他的头顶那个肉髻,这是藏教果佛。

唯有这种圆教的这些佛、究竟圆满的佛,他这个舌伸出来能够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就不是说只三大阿僧祗劫不说妄语了,那就是无量劫不说妄语,他就显现这么一个果相。

这些佛他同时出广长舌,就是舌相伸出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他们干什么?不是表演,他是来证明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啊。同时,阿弥陀佛的功德震撼法界,把法界一切佛都震动了,一切佛为他来出广长舌,来告诉所有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功德真实不虚,不可思议,正在说法,你们一定要都往生啊!是这么一个用意。所以这些佛一时出广长舌相。

那你说释迦牟尼佛,他咋知道的?他是成佛了呀,佛眼遍观一切,他在我们本土赞叹阿弥陀佛的同时,十方诸国也同时在赞叹阿弥陀佛。一切法界当中,所有的十方诸佛同时在赞叹这一尊佛,这真是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说完东方之后,又说南方,说:“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他们都在说诚实言,汝等众生要相信,这都是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后面会讲什么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那继续说西方,“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些诸佛所护念经。”

哎!感慨我们的本师,这么地悲心深重啊,在宣讲阿弥陀佛功德的同时,告诉我们。其实六方佛就是十方佛,只是一个广略的开合不同。在这本经里面,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十方佛,大家下去读。这一切佛呢同时出广长舌,在他的国土一起来赞叹佛力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然后佛就问舍利弗,说:“于汝意云何?”你怎么想的?“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为什么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你看就是你们在座的善男子、善女人,闻到了这个经而且受持,闻到了佛的名号,“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有的佛都护念你。其他的法门可没这么说啊,其他法门真的没有,只有净土这一法,所有一切佛护念你。

然后你就怎么样?你就“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是给我们一切众生一个成佛的授记,从此所有的人给你一个授记,皆得不退转,保证你不退转了,保证这件大事不退转。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既然利益如此地大,你一定要信我呀,“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佛三大阿僧祗劫修行,以及无量劫舍头目脑髓,利益我等有情,他最终成佛了,他一定是把最好的、最究竟、最圆满的利益告诉我们,一定是这样的。佛因为他是没有一丝的私心的,才是成佛。

成佛有多难呢?释迦本师在因地修那些苦行多难?他说,在整个他教化的国土娑婆世界,用他的佛眼遍观,没有一寸土不是我曾经在因地抛头颅、洒热血、广修供养,跟众生结菩提缘的地方。每一寸土啊!就是我们现在每一寸土,都是佛陀因地曾经在这个地方舍头目脑髓,为未来他成佛能够广度我们积累资粮的修行场所。他这么辛苦才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了之后,他一定是把成就全体佛的功德,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圆满得到,这是佛的无尽悲心。

佛以无尽悲心成就佛果出现于世,宣讲教法。在他一生的教法当中,只有净土这一法——阿弥陀佛这一法,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反复地说、反复地提,因为这一法的利益太大太大了!

祖师说这是“畅佛出世本怀”的一个法,“畅”就是彻底地显扬佛出世想要给众生最究竟利益的一个法则——净土。《阿弥陀经》这一部经,别看它这么短,佛无尽悲心所说的一个法,所以他要重重地劝呐:你们要信呐,要信这件事情啊——不可思议功德。十方诸佛,我们的导师怕一尊佛说我们不信,十方诸佛一起搬出来各出广长舌。这是无尽的悲心,那无非是这个法门的利益太超胜、太超胜。

一个利益太超胜的时候,我们就被震住了,他就不敢确定:真的有这么好的事吗?成佛,难道真的我从此以后就不退转了吗?一旦你回到那些不了义的说法的时候,你觉得:那个合理呀,对呀,人都做不好,能往生吗?对不对?对呀,你没有点功夫,就这么便宜就往生了?因为那些思维是我们习惯的。

而这个不假修持,全体接受,当下即得无上大利,这样的一个利益是我们凡夫思维不习惯的。是不是不习惯的呀?世间人思维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世间人的思维。你不付出点努力、不扒几层皮,才能够得到一个利益。世间哪怕你就是获得一些生活资具,那都要从早忙到晚,何况我们要成佛。

但是佛的悲心深重,它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思维了这么一个法,以他的成佛的果德回施给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往生没有障碍,这个悲心太深重了!

他思维这样的一个频道,站的那个眼界和所依不是这个世间的东西,明白吗?我们这个世间是一个堪忍界,他在因地修行已经达到了无生忍位的一个大菩萨。他观察二百一十亿国土,那很多都是净土,没有这么多的苦难。我们娑婆世界是一个苦难聚集的地方,所以娑婆世界人的思维习惯,他都是要集资粮,要攒,自己努力攒,才能达到一个结果,这个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因为我们太苦了嘛,太苦了,就是这种打工仔的心。

而那些心怀法界的那样的一个境界当中的人,他的智慧、他的那个角度不是我们想的,你只有随顺,放下你那么局限的,就在一个小小的地球上建立的那一套东西要放下来,你才能随顺。你要固执你那个东西,你是无法随顺的。

固执你那个我执我见——我理解的、我认为的、我所学的经论怎么怎么样,通通都无法随顺;唯有仰信佛语,接受净土的这个传承,依净土的经论打开我们的心,在这儿安心,个个决定保证入不退转,个个都能往生,人人皆能往生,别说人人,九界一切众生往生都没有障碍,这是佛的本怀。

好,那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随喜各位的善根。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