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浅释05


明悉法师

开示时间:2025年5月4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众: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学习《阿弥陀经》。

我们昨天说到“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一句。这一句蕅益大师的一个注解还是很重要,他说“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蕅祖对这个“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注释。这样一个功德庄严是一切众生自心都如是功德庄严,是由佛的功德所带起,带起我们自心的庄严,这个大家要清晰,不是说靠你自己的功夫、靠你自己的断恶修善的这样的善业感召了极乐世界的庄严。

我们凡夫的有漏善业是无法对称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都是佛的无漏功德所成,也是我们自心本来佛性的功德所具,只有顺性才能展现这样的功德。所以往生的正因全在于什么?全在于是,随顺佛功德是往生的正因。

所以有的人读《阿弥陀经》,读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用凡夫知见来错解,认为既然佛都说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那我现在可能修行不得力就是因为我善根积累得少、福德不够、因缘不够,那就按照他自己想象的去积累善根,做很多世间的善法呀、善事啊、修种种的苦行,就是自己瞎折腾嘛。结果呢,你这些凡夫从自力角度所修的一切善业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你越是这样修,越说明你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唯有随顺佛的功德、随顺佛的大愿,这是众生的“多善根之因”;随顺佛的大行,是众生“多福德之缘”,这个说得很清楚。

往生,全在随顺佛力念佛功德,这是往生这个法门的关要所在。这个大方向大家要搞清楚,不然你是无法安心的。你自己凭着自己的功德积累,你积累到什么时候能安心呢?它是没有头的。你到什么时候算是多呀?没有标准。一个没有标准的东西,怎么修啊?而这个地方它是有清晰的一个所指,就是佛的功德、佛的大愿作一切众生多善根、多福德。这块儿大家清晰就可以。

我们接下来往下看下一段经文,“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段说,佛又告舍利弗,说:彼佛国土经常天空中鸣出,自然鸣出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这样的一个恒常,虚空中会散出无量的妙华、曼陀罗华;其土的众生常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就是用他的盛华的器皿叫“衣祴”;盛这样的华干嘛呢?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在他“食时”就是吃饭的这个功夫,又还到他自己的国土,饭食经行。

这里面就描述极乐世界的有情做佛事的一个过程。这样的一个佛事是什么?就是:天乐,天乐对应的是声尘,就是耳根所对的天乐;黄金为地,地是色尘,是色,物质嘛是色尘;华,华是色香二尘,就是你既能对应的是眼、眼识,也是鼻闻香;食呢,食对应的是味尘,“即以食时,还到本国”;盛华、散华、经行,这个是触尘,对应的是这个脚对应大地,就是触。

所以众生这个五根对五尘,它都是以佛功德来呈现的一种利他的、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是产生的都是微妙法乐。在这个过程中,就能“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所以在极乐世界这个六尘——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全体都是法性功德展现出来的一个妙用,众生都能在这里面去上供下施。

首先,他就是用衣祴来盛这些妙华来供养佛。因为“供养”在修行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法门。我们在娑婆世界,有的时候我们想修点供养,其实还受限于我们的业力,不是你想能供随时都能有这些供具,随心所欲地去供养。但极乐世界就能够随心所欲地供养十方佛,而且这个过程中,只是一顿饭的时间就能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没有任何限制,时空的限制都没有,“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是一个随意自在的一种以各种六尘做佛事的一个微妙的境界。

所以此文呢,它显示极乐世界“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极乐世界它每一个微尘、每一个刹那,都与十方的三宝贯彻无碍。就是他在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三宝,他是没有任何障碍的。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想供养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是没有障碍的,一弹指顷就可以做到,常遍十方。

所以我们生在一个有碍的世界里,我们娑婆世界是因为我们业力的局限,我们习惯了在这个业力的世界里靠自己的双手、勤劳的双手去赚取一点营生的资具,再辛辛苦苦地拿出一点钱买点花做供养,都是很艰难的。娑婆世界这一切都是不容易,它是苦苦,充满着苦。

但极乐世界它是没有任何的艰难,没有任何的辛苦,是随意自在、任运而为。“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成就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功德。

下面呢,“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一段在说极乐世界的耳根所对的声尘的一种受用。它以这些鸟来说法,而这些鸟它不是真的是恶道的众生,它只是阿弥陀佛所化现的一种功德展现。因为极乐世界它已经呈现了一个依报与正报彻底圆融的一种境界,就是佛所示现的一切的依报环境都在演说妙法。那在这个国土当中就化现很多种鸟,这些鸟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都是取我们娑婆世界鸟的名字来表达、表法而已。

“昼夜六时”,这个昼夜六时也是随顺此方而言。因为在极乐世界没有黑天这一说法,它不会像我们,娑婆世界它是一个日月绕着须弥山形成的一个业力世界,它分昼夜。但是在极乐,它整个国土都是充满光明的,“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它是“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整个都是一个光明的世界,但是随顺我们此方的说法就说“昼夜六时”。

这些鸟就出和雅音,它这个音声就在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这些妙法,那里的众生听闻这样的音声就会念佛、念法、念僧。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这是对一切法类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可以说三十七道品概括了一切的法,那这个三十七道品是什么?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奋,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首先说“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现在如果有机会大家去上座部佛教参学的话,他们主修的就是四念处,就是观“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这样一个定中,在禅定的训练中,以毗婆舍那,来观察他身是不净的;观察这个受,一切受都是生灭无常,都是苦;观察心念也是,心念的起伏都是无常的;观法无我。这样就是与空性正见相应,就能破除我执,这是“四念处”。

“四正勤”,就是已生的恶法令断,未生的恶法不令生,未生的善法令生,已生的善法令增长,这叫“四正勤”。就是一种精进,就是我们说的正面正向的一种精勤,那就应该在恶法上要断除,善法上要令其增长。

接下来就是“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和思维如意足,这叫“四如意足”。这个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这是“五根”。

像我们说一切的善法都是由“信”这样一个善法所生长的,它称为“根”。“信”是什么?就是信佛的功德与佛的十德能,佛的功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就是你深深地忍可佛的功德,心生起无尽的好乐,它会令你的心趋于清净安乐,这样的“信”。由于“信”,我们就会正向地去精进。精进,那怎么样精进?就是在正念当中去念所相应的善法,摄心在这个正念当中就是定,然后在定当中起慧观,定、慧、等持。其实修任何的法门都离不开“信、进、念、定、慧”这“五根”。

当“五根”不断增长的时候,就会产生“五力”。信根增长就会产生信力,念根增长就会产生念力,等等等等,就不详细说了。这是“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就是我们常说的“七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和念觉分,这是“七觉分”。七觉分把“择法”摆在第一位,也就是你要离开了择法,没有一个正确择法的这样一个智慧观察,你后面所修的一切都会出问题。

所以像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呢,我们一定要首先有一个择法,有正见的一个择法。你要找准那个修行的缘起,那个缘起要清晰,否则你就乱修一通最后不得力。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闻思经教呢,学《往生论》、学《阿弥陀经》?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择法的过程,越来越清晰往生之正因是什么,是随顺佛功德就是往生之正因。

那这个,你看祖师的开示。历代的祖师都是这么讲的呀,都是这么讲的,“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不是靠自力这样的一个积累方式。

那我们从这个心态上就能去择法,择“以什么安心”。以这样一个法性功德的事实来安心,自心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以佛的大愿来安心,这都是择法。

你在这个法则上决定,那你有了择法,你才能够真正谈得上是精进,不然你就是邪精进,就是无意义的那些苦行。很多修行人也是这样,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但是与法丝毫不相应。我以前跟大家讲过我自己那个例子,就把自己念得都快死了。你与法不相应,你就是真的是把自己逼死也没有用。这就是真正的精进要从择法开始,如果一旦在这个缘起上搞清楚了,这个时候你的精进它不是说拼、不是说逼着自己,而是与法相应才名为“真精进”。

精进它有四种力嘛,以前跟大家说过,其中,有欢喜力,有息止力,还有正见的那样一个抉择——智慧。真正的精进,它不是我们想象的,它里面有欢喜的内容,有意乐,有于法的抉择,它也有适当的这样一个调整。

精进,不是说不睡觉就叫精进,它要平衡,就是与法的一种相应,这其实都是真正的精进,大家要有所了解,它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就是你心在法上相应,会产生一种彻底的安心、放松,又是智慧的明了,了知你的心念,在这个观察力上会越来越清晰,与法的相应上越来越清晰,这是真正的精进。这些都是修行比较重点的地方。这个是说到精进(觉分)。

择法(觉分)、精进(觉分),然后是喜(觉分)。喜就是“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这个名“喜觉分”。有时候我们闻到这些相似的东西,我们心生欢喜,或者像世间人听到那些倒见会生欢喜,这个喜它与法是不相应的,它不称为真正的这样一个“七觉分”里面的喜。

像大家听到正法,听到佛所宣说的这个实相之法,会心生欢喜,这是这里面说的“喜觉分”。所以有时候很随喜大家能够听闻法,能够生大欢喜。所以在《佛说无量寿经》里面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它这是与法真正相应的“喜”。有时候凡夫众生由于没有正知见,就喜欢听一些迎合自己世俗知见的东西,那种喜是跟法不相应,它不能称为这里面所说的喜觉分。

“除觉分”呢,就是除掉这些虚伪,虚伪的不相应的习气、习惯,这是“除觉分”;而不是真正地损坏我们的善根,这名为“除觉分”,就是当除的你要除,不当除的不能除。其实它都是要先知道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什么是与法相应的心态、什么是与法不相应的心态,不相应的那个要及时除掉。

这个一定要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才能够辨析你在修行用功当中怎么样来用心,怎么样的心态是应该舍弃的。大家念佛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体会啊?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知这样一个念佛法门它的用心重点在哪儿,那你就会放舍、除掉我们以前相似的一些说法、相似的一些用心方法,这就是“除”。

“舍”呢,就是住平等舍。于你所舍的这些境界呢,比方说你有一些好的境界,你不要贪著,在修行用功当中呢出现一些相应的,你要随时能够学会放手。“善于觉了所舍之境皆虚妄不实”,就是再好的境界、再好的感受,你都不要再去追念它,它过去了就过去了,心要无住,住平等舍,这是“舍觉分”。这个是说到“七觉分”里面。

下面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定”。定呢,就是“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它这个为什么每一个都叫“觉分”呢?就是这里面是有智慧的,无论你修哪一法,它都是有智慧的观察。就当你在“心一境性”与一个善法的所缘专注的时候,你也能够“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就是不会贪著在这个境界中,这叫“定觉分”。

我们这个“定”和“慧”平衡,善能觉了平衡;或者如果你这个心沉没的时候呢,就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如果心浮躁呢,就用“念、除、舍”这个三觉分来摄持,调和适中,这个名“念觉分”。所以这个“念”它就是定舍、定慧平衡。这里面很多时候还是从我们善调自心的这个角度来开显,怎么来让这个心与道相应、与法相应。

“八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就是八圣道。

无论“七觉分”也好,“八圣道”也好,第一个都是要有正见,在这个法上抉择。那后面你一切的思维啊,观察呀都是有相应的一个参照、参考,就依法地思维。

所以正见还是最重要的。有了正见你才能去调整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嘛,你就会说相应于法义的话就是“正语”,你身体所行叫“正业”,身口意三业。然后我们从事的行业呢,也要“正命”,这都是跟戒律有关系。然后在正语、正业、正命的行持下呢,我们心念与法相应就是“正念”,在这个频道上精进。

这一切无论大小乘呢,其实它都离不开这个三十七道品。当然,你从通途教法来说呢,这些都是要次第去修的,一步一步地去相应的。

但从净土这个教法来讲呢,净土它是一个总持的法门,所有这一切道它都融摄在了弥陀大愿当中,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缘起。你只要能够找准这样一个点,就是“以佛功德为己功德”来念佛,随顺佛力来念佛。

就像我们学的这个《往生论》,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它所对的都是佛功德,都是以佛功德来安心。只要你这个点找准了,它这个前面讲得这么细致的一些用心的东西全含摄在了这个随顺当中,你不会偏颇的。

一旦这个点你找不准,你就落到一个自力的修行当中的时候,你就落到了什么?就落到了难行道。落到难行道,你这些想要真正每一个都相应是很难的,是很难的。所以这个难行与易行的关键,要找清楚。

我们学净土呢,重点不是说在你怎么用自力的方式来调我们这样一个凡夫心,把它尽量调得定慧等持,这个是不容易的,而是怎么让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去怎么去融入弥陀大愿,融入这个智愿海中,以佛功德托负着我们,以一个歇心的状态来念佛,安心的这样一颗心来念佛。那这时候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歇心妙用,它也就自然与道相应。这个地方也就略略地说一下就行了,大家也不用说太在乎这些名相。

下面说,“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佛就继续跟舍利弗说,你不要认为这些鸟它都是罪报而生的,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的。阿弥陀佛在四十八大愿当中,第一愿就是我国土无三恶道愿嘛。那彼佛国土,尚且连恶道的名字都没有,何况实有这些恶道的事实呢?所以,这些鸟呢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而变现的,它全体都是性德的一个展现,如来究竟功德所现的一个胜妙境界。

我们继续往下看。然后说:“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是讲的是无情它也会宣妙法。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前面说到这些鸟在宣说,现在又说微风吹动,它的诸宝行树及宝罗网都会吹出微妙的法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就是很多很多种乐器同时演奏,这样的声音呢它宣的是妙法,令闻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因为一切的法门都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它说到这个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其国的众生闻到这样的法音呢,就会自然与性德相应,与自心的一体三宝去相应。

众生他是随类各得解,极乐世界众生会因自己的喜好啊、他的根性啊,他所能够刚好听到的都是对称于他需要的。这是自然而宣的一种妙法,所以这一切都是佛功德所成。这就具备了无作妙用任运而展现的全体都是一个法会,极乐世界的法会。

其实众生恒常处在这个法的熏习中,那你会不会觉得他总听法、总听法会不会听腻了、听厌了?不会的,因为所谓的“法”就是生命的真相,所谓的“法”就是能让你产生与真相相应的那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是来自于去认识生命的真相,远离迷惑颠倒,这是快乐的根源。所以它一直是滋养着你的法身慧命的一个法音宣流,就一直会让你内心产生法性快乐的这个事实,就是受用自性带来的一种法性之乐,所以它称为极乐嘛。

而所有的苦,都是你违性了才会有苦。所以我们如果不闻法,我们不随法去行的话,那苦就一直会会不停。娑婆世界这个苦,它是一直不会自动停下来的。整个这个世界红尘滚滚,天天全天下人都在忙,他没有一刻会停下来。就算他五一在休息,躺在家里睡大觉,但是他那个意识流也不会停,是不会自动停下来的。就是串习的这个种子,像瀑流一样,它都是烦恼,无量劫熏习的烦恼种子。

那你说如果没有法把这些烦恼种子转为觉悟的、无漏的种子的话,其实我们的苦是永远没完没了的。就是你违背了真理,违背了真相,被无明遮蔽之后,他其实随时随地都处在烦恼中。

有时候众生烦恼习惯了,他就不觉得自己那是一种烦恼。你要认真学习一下佛法里面对烦恼的分类、界定,你就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那种状态都是烦恼的状态。比方说昏沉呐,迷迷糊糊的,它也是一种烦恼;掉举啊,就是东想西想的,想得自己挺嗨,其实是在生烦恼。这些都是在不断地制造痛苦的因。

极乐世界,它就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是一种大悲所展现的全体的功德。他对众生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无微不至的摄护,就是让他整个的生命全部泡在这样一个功德所呈现的世界里,所以他们所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全体都是链接他自性的三宝,全体都是能够把他从这样一个对五欲六尘这样的一个攀缘心转为彻底接受的都是三宝功德的熏习,转成这样一个妙境界,这就是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在生到极乐世界与这个因相应的时候,我们这样的一个果它就会呈现这部经里描述的这些功德相。就是你的生命是从此以后,它是一个彻底的翻转:从一个娑婆世界的苦难的、违性的,完全翻转成全体都是心性的舒展、心性的妙用、心性的功德的一个内外一如的呈现。所以,它就会描述得这么地美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大家要知道啊。

所以呢它就重重地来结示,“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十方诸佛各出广长舌,都是这样的赞叹。

然后蕅祖说,“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都是阿弥陀佛愿力“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它既是佛功德所成,也是我们一念心所感。这两者同时具备,同时具足。就是以佛的功德印契我自心的本具,而呈现的这个不可思议的一个生命回归的事实,所以他说是“导师愿行所成”,也是“吾人净业所感”。

你一念念佛的心,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心是不可思议的;它随顺着佛力而展现的这个心性的回归,这个是不可思议。所以由不可思议的心,展现了不可思议的境,彻底呈现出我们性德圆满的一个境界,这叫“唯识所变”

所以说“佛心生心”,就是佛的心和众生的心“互为影质”,互相地感应,互相的这种交融,就“如众灯明”,就像一个房间里有这么多的灯,这些灯“互遍”——光相互交融、相互交摄,就形成了一个整体。

阿弥陀佛的功德跟我们一切众生心也是这个关系。阿弥陀佛功德是法界当中最圆满的一个已经成就的功德,他这个功德揭示了一切众生自心的功德。

所以当众生念佛的时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一时念佛的时候,那实际上一切众生的心全都被佛的功德点亮了,全都被佛的这个功德托起,托在这样一个性德展现的一个频道上,那就光光交摄,光光交融,就像摩尼宝珠一样,一个摩尼网,每一个宝珠都映射着其他珠的光芒,互相交融。这是极乐世界它最不可思议的,所以它是一个重重无尽的法界。

一切众生往生之后,都是如来会,都是如来会,每个人其实都是佛。这个“都是佛”这个,我们在娑婆世界都是佛,只是说我们理上是佛。事上,如果你不去修行的话,那事上都是颠倒的凡夫。猪狗猫羊,理上也是佛。那到了极乐世界,把你这个理体是佛完全彰显出来了,在事相上彰显出来了。

就是我们可以彻底真正地庄严我们的法身功德、报身功德、应化身功德,一时都是因为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全体把阿弥陀佛的摩尼宝号这句功德摄到我们自心当中,我们自心就呈现了这种庄严。

所以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它就具足了圆满的佛的三身功德,而庄严我们自心的三身功德。所以我们个个都是如来会,个个都是一生补处,这是甚深的一个法界缘起。这个法界缘起的深妙,让十方诸佛都共同来赞叹,所以叫作“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所以从这儿开始,往上都是依报庄严,他已经重重地来赞叹,用很简略的语言,佛给我们宣说。他就一再地告诉舍利弗,一再地告诉,告诉他这样一个法界的缘起,九界众生凭自力是无法看到的,佛只能用他的佛眼所见,亲自告诉你。“舍利弗”也是代表我们一切众生,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这是一个法界当中最不可思议的缘起,最不可思议的一种生命的庄严。你可以怎样?你可以发愿。

然后下面就开始进入正报的一个赞叹了,那正报就是阿弥陀佛了。所以“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这一问一答,佛为什么叫“阿弥陀”呢?就是他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以叫阿弥陀;又是寿命无量,所以叫阿弥陀。

阿弥陀是一个梵文的音译,它具足了“光寿无量”二义,收尽一切无量。这个光、寿只是一个略略的一说而已,“光”指的是横遍十方,“寿”就是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个能听懂吧?“横”就是从空间上来说,遍十方法界,它的光都能照耀到;“竖”就是从时间上来说,过去、现在、未来,他都是寿命是无量的,是贯通的,是无尽的,这个就是无量。而这个“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就是法界的理体,法界体,实相嘛。

实相是一切大乘经所揭示的理体,那也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心是实相。我们这一念心也是光寿无量,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举此体作弥陀的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弥陀的身土和弥陀的名号全是这个法界体、实相体它所呈现的一个果报,一个果相。

以这个无上的摩尼果号作为众生因地心的所缘,这个就是始觉和本觉相合,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因为你的心本来也是光寿无量的,佛呢,他是把这个光寿无量的功德圆满呈现出来了,他用这个果德来带起我们本具的光寿无量,所以这里面就告诉“阿弥陀”的真正内涵。

这样你来持这句名号,你就能印契我们自心亦是阿弥陀,自心也是光寿无量,这叫作印契。念佛实际上是一个印契、开启,那它就是当下,在当下念佛,当下来承担这样一个开启自心光寿无量的一个无上的菩提大道,来修这样一个无上的法门。

然后说到佛的寿命和他所光照的这样一个世界。

先说他的光明吧。十方一切的诸佛他在法身上来说,法身是没有分际的,十方诸佛同证一法身。阿弥陀佛的法身和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是一个法身,是没有两样。那佛的报身,报身光明,他是跟法身功德是相应的,所以实际上十方诸佛的报身,它也是佛佛道同。

只有应化身,阿弥陀佛的应化身就超胜于其他诸佛。你看在《无量寿经》里面就讲到:“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唯有阿弥陀佛,他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他在这个点上是跟其他佛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

十方诸佛在因地有共的部分,有不共的部分,就是有总愿和别愿,他别愿是不一样的。所以成佛之后,佛与佛之间道虽然相同,但是度生的方便不同。这就是因不同,所以果也不同。

果上不同,那十方诸佛都推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不有这种赞叹吗?“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这“第一”,不是说他就比别人高一头。从法身功德来说,从所证的实相功德来说,是一如的;只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发愿超胜,他发了这样一个超世之愿,所以他在成佛之后,他这个化身的寿命是超过其他佛的,他光明的遍照也是超过其他佛的,所以这里面就称他为“无量光、无量寿”。

我们因为有了佛无量光无量寿的缘起力,仰仗佛不共于其他佛的这个缘起力,才展现了我们修行的易行。修行这个胜异方便,可以横超三界、可以入不退转,这样一个殊胜大利,这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恩德,阿弥陀佛不共于十方诸佛的恩德。这个地方要认知清楚。

那我们修净土法门,就是一个随顺佛力的一个修行,接受佛力,随顺佛力,从始至终不离这个缘起,不离佛力这个缘起。所以这就这两段讲的。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这样的话,就是持佛名的众生也会得到佛这个光寿无量的加持,来开启我们自心的光寿无量。那古人就说“弥陀念弥陀”嘛,“古弥陀念今弥陀,今弥陀念古弥陀”是这个意思,是真正的念佛,是这样的一个缘起来念。

你站在这样的一个认知下来念佛,和你说站在“我是一个业力的”、著在自己的业相上的那样的一种方式来念佛,它缘起就不同。你著在自己业相上的那种念佛,那你跟佛这种高低、这种彼此、这种对立、这种对待,它是无法消融的,你总是感叹自己不相应啊,感叹自己业障重啊,总是看自己业相不够好啊,它就是这种心态。

但是你能够如果随顺佛力,随顺佛所揭示的这个性德圆满的这样一个缘起来看,那你一念佛,它就消融了自心与佛的这种对立,消融了众生与佛的对待,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这种隔碍。在你内心当中,你就念佛这一刻,它是一个全体相应、全体承接,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那当下往生已成事实,你就会产生决定见、决定的信心,这个正见就树立起来了。

也就是,像比方说“七觉分”,你这个择法清晰了,那你后面的都顺理成章;那像“八正道”,你的正见立了,那后面的也是会顺理成章,就会与道相应。如果你这个择法不清晰,正见未立,你就是再怎么拼命、再怎么去修,它不在这条轨道上。不在这个修行的轨道上,那就在你业力的轨道上,在你盲修瞎练、下很大功夫不相应,学到最后说佛法没有用。不是佛法没有用,是我们没有用佛法,你用的是自己的业力。

那说“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这个地方就接着给我们讲,佛呢,他是已经成的一尊佛,他成就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已经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生到极乐世界这些声闻,他们不是定性声闻。大家知道什么叫“定性声闻”吗?什么叫这个不定性的?就是他可以转,回小向大,就不叫定性声闻;不回小向大的那样的声闻,就取证涅槃,就叫定性声闻。

定性声闻是生不到极乐世界的,因为极乐世界是一个大乘的国土(dù),是一个称性所显现的一个佛法界。虽然它能够普摄九界一切众生,九界也包含声闻界、缘觉这两界,但是定性声闻他不会回小向大。回小向大就是舍弃他的自利心,发起利他心,这就叫回小向大。但一旦你堕到那个声闻的境界里的时候,回小向大是很难的。因为那样一个自解脱的功德,让你觉得太舒服了、太享受了,你就懒得去度众生,就会这样。我们现在因为没有体会到那种圣者所体验到的那种“寂灭为乐”,所以我们还有机会发大心。

你看有的人,他就自己修行有一点相应,比方得到一点禅定啊,得到一点自受用啊,他就往往就不太愿意管别人了,自己就总喜欢跑一边去修,去打坐、去闭关、去住山,就容易偏到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中。因为他自己的境界比别人高太多了的时候呢,他再去教人就得发很大的慈悲心才行,再去教这些没有禅定的,就得发很大的慈悲心。

所以你这样去想,就是那种已经证果的,尤其是证得偏真涅槃的这种,一切烦恼寂灭,以寂灭为乐。也有神通,各种快乐,他的确是在面对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都要去救度啊,都要无量劫地去修,修布施啊,甚至像菩萨舍头目脑髓啊,他就很难再发起来了。

所以佛在大乘经典里就喝斥这些二乘人,就是定性声闻。但阿弥陀佛呢他这个大悲愿力,他这个名号的功德,他也有这个作用,就是能够催醒这些声闻人的大乘心。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功德一旦成就,他这个国土一旦成就,他彼佛初会的声闻就无量无边,这都是从他方被他这个名号所摄化、光所照射。这些声闻就被唤醒了他的菩提芽,他们也是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他们都生到极乐世界,这就是彼佛的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是这样的。他生到极乐世界已经不是声闻弟子了,只是随顺他之前那个因缘而叫“声闻弟子”,生到极乐世界的全是大乘人。所以这里面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无量寿经》里面,佛就说了,像大目犍连这样有大神通的人一起来算声闻众的数量,都不能算它百千万亿分之一那么多。就是太多太多了,这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佛的伴,说“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也是不可思议的。

说完这些声闻,又开始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这段很重要,谈到的是什么呢?谈到了“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这个法门的关键。因为前面在判五重玄义第四个里面讲到这个“力用”,就是说往生“以径登不退”为力用,是这一部经的力用,在经里面这儿点出来的。就是佛告舍利弗,极乐国土的众生他生到彼国都是三种不退。这个“三不退”,我们前面说过,念不退、位不退和行不退。

所谓的位不退,就是说他已经入圣流,不再堕到凡夫地,已经入圣流了。我们现在都在凡夫地,如果没有净土这个法门,我们想要超越凡夫地入圣流,这个门槛是很高很高很高的。高到什么程度呢?你要广学教理,你才能知道它高到什么程度。就是你在轮回中,想要出离这个分段生死而进入到圣人的行列,要断尽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漫长的一个修行的过程。

我们很多都很羡慕开悟,开悟的祖师他不等于说他就能够入圣流,懂吗?他只是一个大心的凡夫。什么叫大心呢?他心已经跟佛,就是见性了,见同一体性,但是他烦恼未断。但有极特殊的人,他悟的当下就是证,那是千万的人之中能有一二,就过去世的善根极深,搞不好就是菩萨再来。通常情况下,他悟只是一个起步的开始,就是你悟了、你见性了,但是你没有断烦恼。那从悟后,不断地去消融烦恼、对治烦恼,然后极为地精进,在你这一期生命当中,你能把烦恼分分都断尽了,才能入圣流。入圣流,就是你不再会退转到轮回当中,这是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现在人别说开悟了,别说断烦恼了,开悟了的,全天下人才能找出来几个呀?老一代人,像我师父那一代,净老啊、本老啊,这都是公认的开悟的大德,他们那代人走了,现在谁敢说谁开悟呀?所以这个入圣流是极难极难的,极难的。

那净土这个法门,它第一个保证就是你不退到凡夫地,就入圣流。这不是靠我们自己达到的,是佛力保证的。你于佛这个功德,你随顺佛愿,去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他就有这样一个保证,不会再退到轮回当中了,保证你这一生是轮回最后一生。你会有这样的一个信心,这是第一个叫位不退。

第二个是行不退。行不退就是恒常地度众生,不再堕在二乘地。按通途来说呢,就算是你入了圣流,你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小乘的结果,一种选择是大乘,这两条路。小乘的果位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嘛,初果就算入圣流了,然后不断地趣向到四果,就是小乘的圆满。那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走大乘这条路。

大乘这条路,那就是三大阿僧祇劫,这就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那往往大心,就是心力很强的人,他就会选择走大乘。走大乘,他就要悲智双运,不光是要修智慧来断烦恼,他同时要修慈悲心。慈悲心也是很丰富的一个修行法门,就是不舍众生,在一切众生当中修,六度万行都是慈悲、悲愿所展现出来的行门,他在这条路上走,才能够保证不退堕到二乘地,那这是很艰难的。

当年舍利弗在因地修行,他不是也发了大乘心嘛,想度众生。他刚发大乘心,天子就来考验他。他(天子)化现成了一个穷人,哭哭啼啼地找舍利弗,说:我家的老母亲生病了,她这个病很严重,需要人能帮她救治,我看你这么慈悲,能不能帮帮他?舍利弗说:我可以啊,我发大乘心了,什么病,你说吧。他说:她这个病呢,需要一种特殊的药引子来治,什么药引子呀?需要人的眼睛,而且是活人的眼睛。这把舍利弗惊到了,他二话没说,刚发的心很猛啊,自己用手就把自己眼睛抠出来了一个,就给他了。这个人呢接过来,说:你这也没等说完呢,你就抠。她说得是右眼,你抠的是左眼,左眼做不了药引子,右眼才行。舍利弗一咬牙,又把右眼抠出来了,两只眼睛都抠出来了给这个人。这个人又闻了一下,把它丢到地上了,说这么腥臭也作不了药引子。这舍利弗一下子被打击得不行,太伤心了,众生太难度了。

他就从此不发菩提心,就直接退到二乘当中。你说退到二乘当中,他经历了多久?经历了无量劫又无量劫啊,又感召到佛出世,他还是个声闻人。这真是从小乘跨越到大乘是极难极难的!

因为大乘发菩提心不是嘴上说一说,他要真干呐,真的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一度你都要修圆满,你才能够进入到下一度。每一个阶位都要专修,兼带的修其他度。你要专修布施度,那布施就是内外财,光舍外财不行,还有舍内财,那个要有忍力,就是对空性的契入,对自身色身的贪爱这样一个舍弃,这都要修啊。所以搞不好真的就会退,一退就退到二乘那边去了,一退到那里就无量劫,就是无量劫,尘点劫又尘点劫。所以,这都是修行的难关。

那在净土这个地方,它行不退,就保证你恒常地不退菩提心在极乐世界,这就是易行。极乐世界度生,不是说要这么难去度,它就是顺着佛的大愿,在那种极其快乐的保护下让你度生,不退这个菩提心,这是叫作行不退。

最后一个念不退,就是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就是佛的一切种智海。心心念念都是与佛的一切种智海相应,为什么能这样呢?还是佛功德的保证,佛的全体果德作为你一念心的所缘,接引我们这样一个回归。它佛力住持,佛力令我们能够产生这个效果,这全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致。所以它就是三种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就是你既然三种不退了,那就肯定不会再经历转世投胎一生一生的这个过程。他就是一生直趣阿鞞跋致,直趣证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他都是无量寿了呀,你到那儿寿命是无量的,就保证不退。所以他只有一条路,就是成佛。那一生能成佛,那不都是阿鞞跋致吗?都是这个一生补处吗?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一生补处。

为啥说“多有一生补处”呢?有的众生他悲心特别重,他“修短自在”。修短自在是什么意思?他就是没等在那儿成佛呢,他就要乘愿到他方世界去度众生去了。那这一类的众生呢,他就算是生到他方世界,他也不会再迷,他仍然佛力摄化他,仍然能够让他实现度生的愿望之后,又回到极乐世界。其实他还是不退,只是他会经历这样一个形式上的转化,所以叫作“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这个在四十八大愿当中也有,好像第十五愿修短自在嘛(寿命修短随意愿)。

所以极乐世界通常情况下,你到那儿就一生成佛,就直趣佛果,其数甚多呀,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就彼国的人民,受用这样三种不退的人多到无法数,多到无法算。这就讲到的是极乐世界这个力用是不可思议的,这种作用太不可思议了。

蕅祖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赞叹,这段赞叹很重要啊,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附(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他说,按照通途的教法,“然据教道”,就是佛陀一代时教的这个教理来判析的话,如果你是凡夫,你就不是初果,你凡夫就是凡夫,初果就是初果。如果你是二乘,你就不是菩萨。在通途就不可能有错位的。而净土呢,通途就是说你是凡夫,就不是初果;是初果,就不是菩萨。

那“躐等则成大妄”,“躐等”就是说你凡夫说自己是菩萨、说你是初果,就是大妄语。“进步则舍故称”,如果你进趣了,你已经成为罗汉了,就舍掉那个凡夫的身份了,这是通途是这样讲的,这没得说,都是这样。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唯有极乐世界的人民,他一切都不是,也一切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既是凡夫,你又是阿鞞跋致。他把这两个完全不同境界的这样的一个存在拉到一个频道上,就这么一个存在。

你看我们带业往生,我们在这个世间烦恼未断的通通都是带业往生。那天有菩萨问什么叫“带业往生”?就是说你凡夫未断烦恼,你又能出离生死,又能够入佛的报土,这种生命的存在现象,它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存在,所以叫作“带业往生”。不是说把你的业从娑婆世界带到极乐世界,是说你的业习种子没有真正靠自力断尽,仍然有这个种子,但是我们随顺佛力而得以横超三界入到佛的报土,它称为“带业”。

而这样的众生,他具备了两重身份:一重身份就是说你既有业习种子,所以“彼国人民”,他只能说是人民;但同时呢你又是具备三不退的这样一个受用。它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状态。而这个呢,这里蕅祖说“一切俱非,一切俱是。”所谓“一切俱非”,就是你说你是彻底的一个凡夫吧,还不是,你已经入到圣流去了;但他又不是,你已经不再是轮回的众生了。又是“一切俱是”,说你真的是阿鞞跋致八地菩萨吗?你还不是八地菩萨。

这个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十方一切的佛土,一切的通途教理、通途教法都没有这样的名相,这样的阶位,这样的法门。

附(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然后他说:“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由此?”就是如果不是你自心本性是有无量的功德,这个被彰显出来了,“持名之奇勋”,持名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以及弥陀大愿的不可思议,这个三点不可思议合为一个事实,就呈现了这个结果。哪三点呢?我们自心本具被开发出来了,本具的如来藏佛性;靠的是什么?靠的阿弥陀佛的大愿;大愿呈现这个名号功德,印契了我们自心。这个不可思议的因产生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果,而这个果的作用在一切通途教法当中是没有的,一切通途法门是没有的。与一生补处等,与弥勒菩萨等,极乐人民一生成佛。

附(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这样的大利,在释迦一代时教当中,“惟有《华严》明一生圆满”,只有《华严经》讲的是一生成佛。但是《华严经》中的那个一生成佛,他是善财童子,他不是说从凡夫一生成佛,他是善财童子这样一个圣者一生成佛的一个过程。“而一生成佛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然后蕅祖感叹说:“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他就感叹了“凡夫例登补处”,补处就是例登补处,就是文殊、普贤这样的位次。你凡夫靠你这一生念佛,这一生的修行就可以一下子跨越这么多的阶位,与一生补处的菩萨同样受用这个三不退,这叫“奇倡极谈”。在所有佛陀教法当中,是没有这种事的,叫“奇倡极谈”。

所以为什么那些人他不接受净土,他会批评呢?这也正常。因为他们所学的教理是没有这种说法的,他站在他自己的那个体系当中,觉得念佛人你这么讲是不符合佛陀一代时教的理论的。所以有的人他不信净土,他批评,这都是很正常,因为他站在自力角度永远无法理解。但是呢这个恰恰是佛说的,恰恰《阿弥陀经》是佛说的,是佛亲眼所见这个不可思议的大利。

所以它就叫“难信之法”,他只能一再地告诉舍利弗、舍利弗,是这样这样这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舍利弗连问都问不出来,他是一个二乘的罗汉,他问都问不出来这个利益,只有佛的亲眼所见,“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

《华严》,一生成佛的一部经典。真正的一生成佛,是靠《阿弥陀经》来保证的。华严是谁都能修的吗?不是啊,那是华藏海会的境界。而《阿弥陀经》是三根普被,一切众生皆能修,皆能一生成佛的一个法门。

蕅祖就说了,“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信的少,疑的多啊;“辞繁义蚀”,虽然有那么多的著作,写的都浩浩荡荡,但是义理很蚀,“蚀”就是写错了,乱说嘛。“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我只有把心剖出来,把这个《弥陀要解》告诉大家:净土的利益如此殊胜。

蕅祖是了不起的,独具慧眼,能看到这个法门它不共于一切通途法门这样一个无上大利。它这个无上大利的正因,这里面也讲的很清楚,就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这样的修因,才能感这样的果。

你靠自己业力来修,你根本就感不到这个果,感不了这个果。业力来修,你别说你“例登补处”了,你业力来修你能断烦恼,在这个世间都极难极难。你说我们如果修净土法门,修到了一个自力上去,你去学《弟子规》、你去修一些善法,你就想换取一个往生,那肯定他不安心。因为因果不对称,你那样修,不就走偏了吗?

所以修学净土一定是随顺这个点眼,这个点眼就是“佛功德为自功德”这个缘起,随顺佛愿这个缘起。那一切众生都必定往生,一切众生必定都入不退转,起决定义,就在这儿就能得大安心。

好,那我们今天就学到这。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好,随喜各位菩萨。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