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浅说往生论》01


学习内容:

1 慈师《往生论》序

此偈天亲菩萨直述净土五门修法,示乘佛愿力即得不退之易行,诠弥陀教法核心,随顺彼果觉作有情现行心,印契启用众生本具无量光寿于当下,演化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安心一切时处,惠利十方九界众生究竟功德,圆显生命无委曲大用,故凡见闻者,仗佛慈力,悉生极乐本家本国,成就无上菩提,以此,吾等当传诵实践弥陀誓愿自他受用,报佛深恩尽于未来。

2 《浅说往生论》内容:

1、完整体系往返往生,果觉因心九界同归

我们开始学习往生论。往生论原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在文字中十分精炼地提出五念门与五种果地门,导引一切有情来实践净土法门。在中华大地上,念佛实践者或者参与者很多;而真正以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作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修持者不太多。这也与我们传统的封建社会体制有关系——每到战乱时期,寺庙与一些传统体系就会受到极大冲击。净土教法历代祖师不是口耳相承,是以经论指导作为根本依止。一些善知识的修法,基本也是以文字记载来转述。

在国内,净土一法完整建立理论支持,比较公认的是从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依止往生论等经典,著有《观经四帖疏》,于中明确提出楷正古今。我们在这个时代实践净土,若不了解往生论,对净土法的完整修持就没有清晰依止。在净土法之实践中,大部分人会谈到往生二字。往生论中提出往生,有往向往生与返向往生二法,也即入功德与出功德二种修持。在现在的主体修法环境中,大部分是讲临终往生;于返向往生或者说出功德,则少于学习实践。这造成净土一法实践的不完整性。

净土教法有完整修行体系。其缘起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接引十方有情,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同归之殊胜教诲。这个教诲就在于凡圣同修、利钝普摄、九界同归——他所依的殊胜教典我们不能遗忘!为何能使九界同归?我们作为佛教徒,从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九法界中是同归极乐的;皆因阿弥陀佛殊胜愿力,普摄十方,令众生往生彼国,一生成佛,毕竟不退。这个不可思议的教法有其完整性,就是往向往生与返向往生二种教法,或者说入功德与出功德二种教法。

如果单一为自求,所谓临终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个提法造成净土教法的一种沦陷、衰败,使许多人以私心来修法。当然我们厌离娑婆世界与三恶道之苦,以惧怕轮回心欲出离,得以往生彼国,这不可非议。但我们要了解:阿弥陀佛教法中有三根普被之实质内涵,单一在临终往生问题上修行净土,会走一个很窄的路子,使许多人修行净土而不得安乐;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我们于现行中就不能得其真实利益。

在大乘教法中,实是珍惜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言说、每一个作为,所谓一念及一时。《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一论,无疑是给我们在现生中得不退转,实践往向往生与返向往生的完整教法体系,这个体系是自利利他的。尤其返向往生教法,直指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之大纲,是净土修行之根本利益所在。他无疑地揭示一切凡夫可以仰仗佛报德的给予,接受佛报德的给予,清净平等地起步,完成一生成办这样一个大事因缘。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出世的一个正行。

3 明果法师开示:

各位莲友:
今天非常的高兴,能够跟大家一起,重新地来学《往生论浅说》,这个传承的学习是一个殊胜的因缘。

那么今天在我们念诵全程之前,有跟大家念到慈法恩师作的《往生论序》。这个序,他把《往生论》它的骨架、结构在这里点给我们,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纲领。这个算是一个加的内容,因为这个是合集本出的时候,师父应大众的祈求写的。所以这是给大家这一次加的一个内容。因为在二零一七年的时候,这个内容还没有出来。

这个《往生论序》——“此偈天亲菩萨直述净土五门修法”。一开篇师父就直接指出了这个偈颂,天亲菩萨是直述。就是他没有拐弯抹角,也没有说是很隐晦地,或者说是一种很庞杂地论述,而是直接地就说出了净土五门修法,所以这一句是非常重要的。说到往生论,它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直述净土五门修法。所以这个五门是它的主要的内涵。

那么是“乘佛愿力即得不退之易行”。那五门修法它的内涵是什么?“示”就是他示给一切众生,示现给一切众生。核心是什么?“乘佛愿力即得不退之易行”。句句话真的都是金刚语、如实语,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净土法门的核心。“乘佛愿力”这个是全偈的一个总持。不管五门修法它是怎么样的一个内涵,它全体都是乘佛愿力,所以直接是在这里承载着五门修法的一个核心。

那么“乘佛愿力即得不退”。“即”是当下的意思,就是乘佛愿力当下就住于不退,这个阿毗跋致是一切菩萨之所希求,是一切的大乘了义法一个最核心的,就是得到不退这样一个妙用,这样一个殊胜的利用。

那么“之易行”,这个也很重要。因为净土它的特点就是“易行”,如果不易行,非净土。所以这个易行,它是乘佛愿力即得不退,这个是一个易行的保证。为什么是易行呢?因为是乘佛愿力得到不退转的这样的位置,在通途法门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漫长的一个修持。但是乘佛愿力即得不退,它成了一个易行,所以这就是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殊胜功德的、得到十方诸佛赞叹的一个所在。

所以这些都是法门的特色,也就是不共于一切法的这个特色,这个大家要能够把握住。比如说,不是乘佛愿力的,这肯定不是净土法门的正修行;那么不能够即得不退,那也不是这个法门殊胜力用的表达;那么它不易行,它特别的艰难,那肯定也不是净土五门修法。这些地方大家都要来作为我们净土的一个缘起力所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硬性的一个部分。

那么“全弥陀教法核心”,这就是师父点出来,这些都是来诠释弥陀教法的核心。所以我们要把握一个传承,一定要知道这个传承的核心是什么。

“随顺彼果觉作有情现行心,印契启用众生本具无量光寿于当下”。这些都是特别需要我们在这里去跟随师父的金刚语,对于净土法门的核心,我们如何的去实践,有一个把握。

“随顺彼果觉”。第一个就谈到的是“随顺”,所以它的实践其实就是如何随顺。随顺什么?随顺“彼”,这个彼是指的阿弥陀佛;果觉就是果地觉,就是阿弥陀佛性修完整不二的一个授受。

那么“作有情现行心”。这个现行很重要,因为前面我们学到“即得不退”就是讲的现行,不是说我将来、临终、未来世我乘愿再来等等的,都不是。“现行心”这个就直指当下,这个就是即得不退之“即”也。那我们就知道在实践当中随顺彼果觉作有情,有情是谁?就是我们现前大众、九界众生。现行心就是当下,它不会推给别人,也不会推到未来,这一个是实践当中非常重要的。

那么“印契启用众生本具无量光寿于当下”。这个是指的它的作用力,它是印契。印契什么?我们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这就说到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其实我们是同质的,就是我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阿弥陀佛就是一切众生本具无量光寿、完整显现的这样一尊佛。我们在这里去印契,我们在这里是无二无别的,就在当下、就在有情现行心的当下,它是用印契的方式来启用我们这个本具的作用。这些讲的都是在实践当中,我们怎么样来实践运用的。这个最重要,大家一定要细细地体会,如是地去运用。

演化“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我们如果能够在现行当中,去印契启用众生本具无量光寿,这个时候就是演化。“演”实际上就是我们说表演,你也是表演,表演什么?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化”这个跟应化它是一个作用,演化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也就是你运用无量光寿,你就如化佛一般的。

“平等安心一切时处”。因为你启用的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果觉,是一切众生的本质,它就是平等安心的,在一切时处。这个“一切时处”就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入于一念,也就是在现行心这里。

“惠利十方九界众生究竟功德”。那不仅是我们平等安心一切时处,它在同时也在惠利十方九界众生,而且是以究竟的圆满功德来惠利的,这个地方也是它往向、返向都是同时的。

“圆显生命无委曲大用”。它是圆满彰显了一切生命,没有委曲的大用,是什么大用?就是佛之用,我们这个本性之用是圆满彰显。这个圆满彰显是全赖佛的性修不二之功德,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乘佛愿力。因为我们一切众生,我们如果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我们在彰显生命之用的时候,它或多或少的都有被遮障,用不出来的,这个就是委曲的,而不是彻底的、圆满的彰显。因为这个大机大用,这个大用它就是指的是佛之用,非凡夫众生之用,也非声闻之用,也非菩萨之用,是佛之用。

“故凡见闻者,仗佛慈力,悉生极乐本家本国”。所以只要是见闻者都能够仗佛的慈力,也谈到这个往生的依止,就是它是仗佛的慈力,悉生极乐。就是会同生极乐,全部生极乐。“悉”它是没有遗漏地生极乐,极乐是我们的本家本国,也就是回归本心呐。

“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是指它的去向,它最终的这个结果也就是说果觉,它直指的也就是果觉。

“以此”,就是因为这个,“吾等当传诵实践弥陀誓愿自他受用”。是因为有这种自他二种大力,然后“吾等”,就是我们现在在接受传承、在学习交流实践的莲友们,“当”是应当,义不容辞应当承担的,“传诵”,传播、读诵、实践弥陀誓愿自他的受用。像这个“传播”,传播什么?传播传承;“诵”呢,就像我们在这个之前,我们来读诵;“实践”,就是大家运用在一切时处弥陀的誓愿,最后会有自他的受用。就像刚才大家分享的这一些,都是我们在传诵实践弥陀誓愿过程当中真实的自他受用。

然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报佛深恩。”因为我们一切都仰仗佛恩,我们能够有这个自他受用,全部来源于佛恩。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报佛深恩,其实没有第二件事情。没有说我是在这里去怎么样的修行,然后我又修到什么样子,或者是说我有能够利益到别人的地方,其实只是报佛深恩。那么时间就是尽于未来,无有终尽,这是一个尽于未来的誓愿。

这个是师父给《往生论》做的一个序,也是把我们学习的重点、核心、纲领在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来,应该也是作为我们这一次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下来大家如果有这个法本,因为这个就在上一次放光寺倡印的《佛说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这个合定本,在《往生论》前面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把它反复地读诵、甚至说记忆,最后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来贯彻、实践,这个是这一次给大家补充的一个内容。

今天有四位菩萨进行了分享,分享的很好。妙开是第一个。讲到了她对于这一次学习内容的一个体会。总的来说,大家对于我们这一期学习的内容的体会都是比较准确的。因为我们整个的学习,就是先要准确地认知教法,要知道这个教法它传承到底讲了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实践。我们的整个分享内容,都不离本次学修的内容和我们如何实践这一部分的这种自受用或者是他受用。

这个学习的内容,这一次也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就是我们不是按篇章,就是每次学多少页、或者每次学一节。因为《往生论》其实我们学了很多遍,那么就会发现师父在讲这个《往生论浅说》的时候,他有非常非常多重要的内容。以前因为都学的比较的快,有好多的内容忽略了,或者说比较粗糙地就这样去学习过了。所以在实践的时候,其实有很多地方它是不清晰的。

那这一次我们采取一个,就是不是按照每一次学多少篇,或者是固定的一章,而是就师父的浅说的内容,它具体的一些重点,每次只学一个重点。比如说我们一开篇师父谈到了这个五念门,然后马上提到这个传承是往返往生的这一个完整体系。因为师父在这个时代来开演果地觉的传承,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就是因为我们把《往生论》中间往返往生的这样一个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净土传承,很多在净土的实践当中的行人,其实都不是按照这个完整体系的传承来实践的;而是绝大部分都只谈往向往生,就是提到返向往生,也说的是将来以后自己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然后乘愿再来,回到娑婆世界,那个时候再谈返向往生。

那这样一来,这个返向往生就已经被我们大家忽略了,那是以后的事情,所以现在我们最主要是考虑往向往生。所以大部分的净土行人都是在怎么往生。最后,怎么往生又落到了临终,就是它越来越……,师父用的是“沦陷”,完全就把这个法门把它降低了。就是这样一个究竟了义的果乘的法,结果降到什么?降到只有一半儿,而且这一半儿本来就是为自利,那么这个自利就最后落到了临终,它不仅是沦陷了,而且变得狭隘到就是死的那一刻了。

这个是对于整个传承一个极大的误区的一个传承,也是很多人也在传播,但是它确实是一个误区。而这个误区,都没有谁能够在这个时代,出来给予它一个正本清源的一个正说。

所以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下面,那师父他是以大悲心来做狮子吼,依传承的本愿力故,在这个世间来开演《往生论》的完整体系。这个时代的意义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所以这个点就是关于完整体系往返往生的这一个点。

果觉因心,九界同归,不是你能往生,他能往生;谁能往生?谁不能往生?也不是说你有功夫,他有功夫,或者谁怎么样。这一个是我们这次第一节课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没有把其他的内容再装进来。

本来如果按照最开始如慧说,那我们就是第一节。一看,其实(它的),就是可以再看出来里面它要强调的东西很多。那么这一次因为我们是细学,不会管是要学多久,但是这些点、就是师父他特别重点地在这里开演的这些点,特别是针对时弊所开演的,那我们一定要一个一个地学。

所以每一节课,我们像这一节课,因为它是开篇,它就有这个传承的授受,然后师父的一个提纲挈领的一个《往生论》序的这样一个学习。然后接下来我们再学到《往生论浅说》的正文的时候,它只学一个内容,就是关于完整体系是往返往生的这一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树立起来。

不管是老修还是新学,我们在内在里面、在我们心里面,一想到净土的时候,马上就应该是知道:这是一个往返往生的完整体系。我们要形成这样的一种对于传承的认知,要检点我们内心,不要说我都差不多了。

比如说妙开,她分享的时候说到五念门啊,往返往生啊,就是对于我们本期学习的内容她的一个表述,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后来在谈到她的实践的时候,就说到她这一次住院的这个因缘。当然她说了,没有去责怪别人,而是接受这个因果。然后要知道要靠佛,所以念佛,后来住院有很多境界。当谈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不能说太多了,就自觉吧,接纳一切。其实你看你在用的时候,基本上自觉是属于入功德,在这个地方靠佛是没有错的,我们在这边念佛那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其实它确实不是只管自己,或者说,其他我不能多说。那这个言下之意是什么呢?说了要咋样?得罪谁了还是怎么样?说的是我们是在果觉为我们现行一切的因地,看别人都是佛,但是用的时候其实别人都是不敢得罪的凡夫。

所以住院其实是非常好运用的。除了接纳自己的因果,一个念佛人住在医院里干点儿啥?是把佛的功德普照法界。当然这个近者先得,在这里不仅仅是说接纳自己的现在有什么,出现什么身体上的问题,这些因因果果的,然后念佛靠佛,不靠佛出点事儿咋办?它里面还是有一个在自我的这个角度来看待一切问题,处理一切问题的一个隐微的心态。而不是真正的在这个地方,运用传承的往返往生的完整的果觉因心,把这个阿弥陀佛的功德在这里普摄一切众生九界同归。当然肯定包括医院的所遇到的一切众生,人或者非人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话,其实不存在那种说:不能说多了,要不然谁得罪了之类的问题。是很大方的。你一旦超越,你对于自我在这个因果上的承担,和对于别人的忌讳的时候,其实内在里面它就是在运用这个传承,自利利他视为一个事实。

不管你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走到哪里,甚至走到医院这样的地方,或者其他的地方,都是在用佛愿,就是依靠这个佛愿来自利利他的,那这样来实践往返往生是在一切时处都可以实践的。

那这就妙开这个分享里面,我们就要来对照我们自己,是不是将我们所学的东西运用出来了。很多时候我们认知是一回事,一运用,我们的内心里面所起的东西,它就没有真正地安立在我们所学的传承这一个“随顺”上面,这个地方是不容易觉察的。

我们这一次学,其中一个就是要细致地来学习传承。要把这些点,就是师父在讲课当中所提出来的这些重要的点,我们都要细细地来消化到我们的心里。第二个重点,可能跟我们其他一切的共修不共的地方,就是被抽签到的幸运的莲友,会在这个地方对你们心里面真正实修的状态,做一个(就是大家都可以在这个上面来)观察,然后来交流,来互相地提携,互相地支持。

所以不仅仅是说认知的问题,是要你在实修当中非常精准地在这里去实践,而不落于信解。因为后面明定她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次是我们这一次共修《往生论》,为什么说所有的菩萨,只要是说你有这样的意乐,有这样的发心,要来给大家供养你的认知和实践,那么其实你得到的一个反馈,就是你能够在认知上更加精准,在实践上更加精准,能够把这个法门真的在你的身、口、意、智、方便智上面运用出来。这个是跟以前可能是有所不同的地方。

因为我们这次学,新学也有老修也有。新学大概更加的需要在这个认知上面,来解决对于传承接纳的问题。那么老修其实更加重要的,就不再是只是认知落于信解,而是要真正的落到你的心里面,让传承融化在你的生命当中,用出来的时候直接就是传承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所以愿意陪大家一起,我们共同的共入弥陀愿海,是用这样的一个方便。

明惟她在谈到对于传承重要性的认知的时候,也谈的很到位。其实我们在学净土这个大安心法门的时候,为什么学的那么努力?包括送往生那么辛苦,为什么不能够安心呢?甚至让人家对净土反感、抵触,其实就是没有传承。

所以后面明定说,他谈到师父的这一个法本里面的插图让他很感动。因为第一个就是传承,这个传承太重要了!因为只有是传承,它不是自己处理过的。然后根据凡夫的狭隘的自我认知处理过的那样一种教授,然后给众人带来的误导,最后你不安心,你都不知道是因为啥不安心。因为你已经按照教授非常认真的去学习和实践,但是越来越不安心。其实原因就是他的这种教授不是来自于传承。不管他名气多么大,不管随从的学习的人有多么多,他都不是,而是说是否是来自于传承!

因为传承的根是在阿弥陀佛那里,阿弥陀佛建立了这个愿,传承的传授者是十方诸佛,十方诸佛都在他们的刹土讲净土,因为这个是唯佛与佛乃能知的;而阿弥陀佛的愿力里面,他就有十方诸佛都会称赞他,称赞他的意思就是都会传播净土法门。所以这个传承,为什么我们最开始都是:祈祷阿弥陀佛加持?因为传承的根是阿弥陀佛,是他建立了这个净土法门。那么接下来祈祷释迦牟尼佛加持,在本土是由释迦牟尼佛来给我们传授了净土法门。然后历代净土的祖师代代相承,然后传到我们这里,慈法恩师给我们的传承。

所以我们的祈祷的这个顺序以前有些菩萨说,中间又加一个祈祷三宝、祈祷龙天、祈祷什么什么。他不知道这个传承的这个祈祷顺序,它就是一个菩提树的一个顺序。就是有很多修过密法的菩萨会知道,在我们的观修的皈依境里面,它是一个菩提树上面坐着历代传承的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上师,最后是你的依止。这一个传承的顺序,是我们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传承的一个皈依境。

所以大家在祈祷的时候,这个皈依境都要现前。它是十方的以阿弥陀佛为究竟本尊的一个坛城,这个也是跟大家做一个说明,就是明惟她的体验到传承的重要性。顺便给大家在这里做一个说明。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这个地方一边祈祷,因为每次上课之前都一定要祈祷传承的加持。因为我们在学习传承,不是我们有多么的聪明、多么的会学,而是全部来自于传承对我们的加持。当我们的内在去做祈祷的时候,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乃至历代传承祖师,和慈法恩师都一并在加持我们。安立于我们的这个头顶十方虚空当中来加持我们。因为这个本来是他们的愿力,那么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那么明惟在谈到对于本期内容学习,他是也认知的挺到位的。特别是有一点就是说到这个往返往生,其实是不出一念心的,就不出一念心这一个地方的认知。

一定要打破我们以前认为往生就是死了——舍掉这个报身,就这个业报身,然后神识到了极乐世界;返向往生——就是将来乘愿再来,又投胎到娑婆世界,然后又从这里来利益众生。他就会是在一个现相界上面有来有去的,这样一个往向往生和返向往生。那作为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来认知的时候,就会带来实践上面一个巨大的偏差——就是我还没死呢、我还没到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时候,所以现在不用去实践返向往生。那么啥时候乘愿再来谁知道啊?以后情况谁知道啊?他就会不去实践传承这一块儿。就是很多人因为是这样来认知往返往生的。

因为以前也听过一些法师讲《往生论》,但是他们往返往生都讲成这样了。因为讲《往生论》是肯定要讲到返向往生的,只要涉及到回向门都是有这个问题的。但是大家一讲的时候,都会讲到是将来的问题。要知道这个传承他这里他没有讲到什么将来不将来的,他直接就是在一念心当中,你就完成了这个往向往生和返向往生。这样是凡夫都能做得到的,实践的人都能做得到。如果不是这样来认知的话,那大家都得死了以后再说,那就不需要讲什么返向了,现在那都是去讲一个往向。

所以这也是大家认知往向往生和返向往生当中的一个误区。它的一个原因是什么呢?他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在心内完成的,而是觉得一定要在现相上是那样的。所以我们什么是在本质处不动摇,什么是在现相上有往返?我们要有一个认知,就是什么是我们一个究竟义的一个认知?大家需要在这里有一个精准的认知。

那你在一念心当中完成的时候,他的易行就在这里显现出来。所以很多的时候,我自己往生不往生不知道,那么能不能够利益众生更不知道。其实这个不需要,就是在一念心当中,乘佛愿力“南无阿弥陀佛”就完成了。所以我们说仰仗佛力,即得不退的易行,就在一念当中就完成了。

后面明惟谈到这个随缘不着相,内心里面得到安稳。其实就是因为这个传承的实践的一个直接带来的作用力,它就会慢慢的你从造作心歇息下来,歇到佛愿上,最后随缘不变,内心里面这个不变是说的不动本心,但是又在现缘当中能够随顺一切因缘,这个就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达到的一种自利利他的作用。

后面明定分享的很好。这个菩萨真是对于我们所学的内容,她的认识的精准度是很精准的。就是说这个完整体系、往返往生、果觉因心、九界同归,这个是我们整个的这一小节学习的一个核心内涵。

明定也谈到这一次学习的形式很殊胜,确实这次学习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加持吧,也是承着我们上一期九江智慧光莲社学习的这一个殊胜的加持力,然后开始了本期学习。它确实遵循净土法门的“平等缘起”的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挑选、不捡择,而且就是不遗漏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在分享上面采取抽签来分享,尊重大家的意乐,采取不同形式的这种学习和分享的方式。

这种学习的方式,它也是符合净土的这个传承的特点的。那么这些也都是让我们在学习当中能够更加的有意乐,更加的能够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当中受益。

因为学习的方式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以前可能都会局限在某一种方式当中。现在确实觉得随着大家对于传承的重视、学习的深入,它这个学习的方式,也能够更加跟净土法门相应。

特别是在师父的这个讲法当中,因为他是针对于时弊来做了非常多的对比的表述。这个就比较像昙鸾法师做《往生论注》的风格,他都会做对比。因为如果不给我们点出来,这些重要的地方来给我们做对比的话,我们的心是很粗糙的,我们就不知道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师父把这些对比的地方一提出来,我们一下就知道:原来我们的问题是出在这里。原来整个净土的在现行当中的传播,哪一些是跟传承不相符合的。

因为这个是大量的发心在现行当中的,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这里看到这些现行的现象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然后我们再学传承,就会知道,哪些地方如果不是依照传承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一个现象,它会出现什么样的一个结果。所以对大家学习传承的精准度,如何的看待处理现缘当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就更加的能够有一个对应的重点的学习。

特别后来明定呢,他说对于现生中不退,这个也是我们长期在净土的修行当中,其实很难在这里能够有现生中不退之利益的获取。因为本来净土就是现生中得不退,但是大家觉得这个是不可能的。就我们天天的都是一会儿高兴一会不高兴,一会儿状态好,一会儿状态不好,怎么能够呢?所以大家都认为不退,是往生之后的事情,就是舍此报身到极乐世界之后的事情。那么带来的一个效果,就是在现缘当中烦恼炽盛,但是没有办法。

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念佛行人,烦恼来的时候是没办法的,很烦恼,就只能寄托于死了以后再说,到极乐世界就高兴了,现在反正就是不高兴。所以就只能说念念求往生也好,或者是说就求临终往生也好。现生中不退的这种大力就丢失了,这个是非常可惜的。

明定老菩萨是随着自己学习实践,她能够感受到这个利益是很真实的,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很重要的。果地觉之所以跟一切其他现在正在传播的这种净土的修法,他尊重传承所带来的现身不退的利益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刚开始学的人,其实就能够在这个上面去实践,这个是不可思议的。

后面就是说到这个手机的问题,手机丢了马上要分享了。而且我们知道明定老菩萨是第一个来发心来读诵的,然后她对于分享也非常的重视,结果手机不见了,这个真是阿弥陀佛的给予是吧?那她马上就能够知道去运用教法,首先要接受。

其实我们这一个,是很多人都在这个上面的这种运用不够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所有一切的现象,其实它都是一个果报。那么也就缘生缘灭的话,这一个现行我们首先要接受,接受就是随顺。所以说,随顺,不知道怎么随顺,接受就是随顺。但是大部分(人)我们都说怎么有这种事情?然后要怎么样、怎么样。接受,但是接受不执实,要知道它是如幻的。同时自己也是有一个祈祷:希望这件事情还是能够不要耽误学习分享,因为这是大众的事情,最后有一个确认。所以这些运用法则,都是运用的相当好的。

我们基本上说哪壶不开提哪壶,也是生命中经常是不如意事,刚刚就在最急的时候它就来了。这个时候看我们还能不能够在现行当中运用教法,而不只是说我们有一个短期的目标,我们必须要达到,不能的话就生烦恼,没有这样。所以后来她得到了众位莲友、众位菩萨的帮忙。今天的分享也分享的好,读诵也读诵的很好。所以说这个刚好是阿弥陀佛一个加持,你看大家听了都很感动,这么多莲友做不同的角度的一个帮忙。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这样的一个学习,不仅仅是我们个人,所有的这些莲友菩萨们都在关心,都在支持,确实让我听到都觉得好温暖。

至于说后面提到这个问题,就是信解和随顺。我们这个果地觉,确实它学习的内容,我们对于什么是果地觉?一定要认知清晰。这个地方你认知清晰,那么在你的内心里面,你启用的时候它就不会有偏差。

那么如何避免落入信解,这个很重要。因为认知和信解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就好像说:这个东西它是一个什么样子,那我去认知它的时候是完全符合它本来的样子,然后这个叫认知。但是我说它是什么样子,是我用信解的,我把它处理了,不是它原来的样子,是我以为它的样子,它的出发点是:从我认为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比如说就像我们说色盲,红绿灯都分不清楚。认知红绿灯,认知红灯就红灯,绿灯就绿灯。但对色盲来一看,他说是灰色的,你也不能说(错)——他说的,从他那个角度,他看的就是灰色的。但是红色是红色,绿色是绿色。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啊不要落入信解,是不要用自我的世间的常识理解。就是我能够理解,那这样我就觉得这是对的,我不能理解,那过不了我这一关,那不行,那肯定不是那样的。

比如说现身不退这个东西是很难信解的。从通途法门来讲,要获得这个不退,要八地菩萨以上,那你这些具缚凡夫你怎么能够达到呢?你念了两句阿弥陀佛,你就达到了?所以这个是无法信解的,这个东西是无法信解的。你说我信阿弥陀佛!他是这么发愿的,那就是肯定是这样了!我信了!其实它也是一个仰信。但是你说你要解,解就是你要把这东西掰碎了,说这一加一等于二是咋回事儿,你要把它论证出来,通过你自己这个逻辑思维、推理,最后就这玩意儿我就能够给你把它解释出来。我这样一解释,大家说,你这个是把它弄得太透彻了。

但实际上凡夫是永远不可能通过信解来认知净土法门的。所以我们认知,它是随顺佛那边——佛的金刚语;他是怎么说,你就这样去认知。比如说净土法门是往返往生的一个完整体系,你就不能说不太可能,现在你还没有往生,你怎么就返向了?那这就要说落入信解了。

那么说到果觉因心九界同归,你说这还好多人在轮回当中,怎么九界同归?肯定是修的好的人就往生了,修的不好的人就没有往生。要落到信解当中,都是会从自我的角度——你能理解、你不能理解这些地方去……。所以认知,它是随顺佛的,是随顺佛的——随顺佛的金刚语,随顺佛的如实语,这样来认知就避免落入信解。

这个就是一个接受传承的一个心态,就是传承是怎么授受的,我就怎么接受,这个就是认知的一个角度。然后作为我们凡夫来讲,信解心有没有?有。有没有错?也没有错。我们也用不到什么明心见性啊,开悟过后啊,于实相上面完全是体认的这种方式,我们用的是信解力。但是你这个信解力,你是从哪个角度去?这就是认知和信解的差别。

如果我们随顺佛的角度来接纳,来在现缘当中去印契,那这个是属于认知的范畴。但如果我们在这个上面去信解,那就属于处理的范畴,是处理过的。就像有时候师父讲课,那么他就会跟我们开演。但是我们听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拿自己的信解去处理。所以经常师父说我讲完了,你也处理完了。最后他讲的是一回事情,你信解的是另外一回事情。

所以我们希望自己不要在这个上面去动自己的意识心、差别心,就在这个地方反复的去运用信解,而是完整的来接纳传承,在这个地方去随顺于传承来认知。

比如传承是这么说的:是果觉因心、九界同归,你信解不了啊!那怎么办呢?我就在这个地方去随顺,然后在现缘当中去运用的时候,是运用这个果觉因心、九界同归。一说到传承,你要落到这里的时候,你这个认知就是对的。就是怎么来认识净土法门,是果觉因心九界同归,返向往向完整体系,这个叫认知。

但如果说,我要在这个上面我自己来处理一下,那就是信解。所以只有认知精准才能实践精准,因为你是按传承来实践的。如果说我信解的非常非常的美妙,然后我说的特别到位。但是一用的时候你马上就会从自我的角度去,这就是非常麻烦处理不了的。我们在现缘当中,有时候经常也会说一些菩萨给他们戳的就是都非常难受了,就是因为他永远都是在信解上面来处理。看起来好像也没有啥,但是在用的时候他从自我的角度一用,那就差的很远很远了。

这一个就是明定老菩萨在实践当中比较细致了,所以她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也希望,那种真正的实践,它就会带来实践当中细致的问题出来。那么我们对于传承的学习就更加的深入了。

最后万慧菩萨分享的也挺好。你是初学,所以很高兴你能够对于你学到的这个第一节课,有什么样的一个体会,能够非常简洁的表述出来,我觉得非常好。第一个首先知道要果位思考,不要从业力方面,这个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这就是随顺了佛的角度,随顺了果觉因心的这个角度。这个别说你是初学,好多老修在这上面都要一念堕入自己的业习的这种信解。不会从果位去思考,而是都想着我要咋办。第二个,你能够知道我不是临终往生,这是指自力。就是对于往向往生和返向往生在这个地方有一个突然的对比,然后就会知道我以前的认知可能是狭隘的,可能是偏颇的,那应该回到这个传承的完整体系上面。后面知道能够重在用,这个也算是抓住了重点,那么你就可以一边学的时候就一边用,因为这个它完全都不妨碍我们学多少用多少,并不是说学完了才用的。

好。今天我们这个时间也比较长了,因为今天是开课、开始,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始,非常的随喜大家。

今天就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