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浅说往生论》02


学习内容: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篇很短的文字,把净土一法完整呈现给接受这个体系的人,使我们即生中得到佛法不可思议利益——往向与返向往生之利益;使我们安心修持,于法得到安心,得到解脱,得以从烦恼轮回苦中解脱出来。古来已久说三经一论,现在谈到五经一论,一论都是极为重要的!许多学习净土法门的出家在家菩萨,也都有实践。

在往生问题上,我们往往陷入自己业相有为或者所知有为的修持,没有仰仗或承接阿弥陀佛报德回施,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作为起步或者殊胜缘起。我们依着业力习惯修持自己的习惯,想改变自己的作为,其力量进进退退;我们仰仗阿弥陀佛报德给予,以此真实之利作为缘起,九界众生同归是无疑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同归,这是巨大的教法事实。这个教法是真实不虚的!许多人读过金刚经,其中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净土教法亦复如是,他完整设立,无疑表达了十方诸佛出世本怀,就是接引一切众生同生彼国,成就无上道业。此教法殊圣、简单、究竟、直指。

我们回顾周边实践净土修法的人们,往往会在自身业习上或者持戒、犯戒、习惯、感知、见闻觉知上纠结。而在随顺弥陀果地觉为因地心之实践中没有抉择或者犹豫徘徊,阿毗跋致就与这类人没关系。在阿弥陀经中说: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往生彼国,皆得不退转[2]——此法修持必然是阿毗跋致,即是一生得不退转。他的依据是以阿弥陀佛报德为我们现行缘起,起步高。印光法师给我们提出这是“出生即压群臣”的特别法门。出生即压群臣,不是骄慢话,不是高举话,是如实语。如实在什么地方?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为我们修行依止;不以自己的业力、功夫、感受、大小、善恶、持戒、犯戒、出家、在家等作为缘起;把诸佛如来甚深果地觉悟作为自己修行的依止缘起,抉择于此——果地觉为因地心!

这个教典要深刻地不惜代价地审视、了解与实践。九界同归必然成为修行的利益事实,而不是泛谈或空洞教法,让人苦苦地在见闻觉知上追求有为的无常无我的法则;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种圆满承接、圆满起步,就是出生即压群臣的殊胜抉择。这是来自于《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传承体系中的抉择,所谓返向往生。在净土教法中,我们若不把它提出来,就会碍在自身现缘、业力、感受、知见之中不能自拔,自误误他。那么阿毗跋致之修持成了虚名。果地觉为因地心必然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利钝全收——这个法则的巨大成果与利益不是颟顸或者笼统说法,他真实回施我们每一个依法实践净土法门的人,带来了巨大利益。

此利益唯佛与佛能知!佛亲证果德来作为一切众生缘起,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所成报德之佛,就是依愿圆成,我们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世尊是愿与现实的完整结合成就者。其根本誓愿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法界中若一众生往生有障碍,他誓不成这样的佛!他所成佛就是为消除一切众生成佛障碍、往生障碍;这样一个誓愿成就者、力量成就者,我们称为“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佛以无所障碍力成就了报土,来接引一切有碍有情;令一切有碍有情在无碍加持下、无碍布施下得以回归。或者说以无碍的果地觉回施作为殊胜缘起,而得无碍结果,称为所依力成就。

净土教法,重中之重就在果地觉为因地心!现在的念佛实践者往往以自己的见闻觉知或者感受、功夫、持戒、犯戒、凡圣等心为修持要点,这些心智进进退退,时而感到精进,时而感到自卑,时而感到骄慢,时而相应,时而不相应,时而有信心,时而无信心……在变异心智中,或者无常无我法则中,是苦的,迷失的。阿弥陀佛果地觉之回施,给我们清净平等觉之缘起,就是九界同归的缘起、无所障碍的缘起。天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给我们提出五念门与五果门,彻底揭示净土一法的完整性。

你说我来实践净土法门,就要自己色身去世时意识能往生彼国,那样我就可以了。为自身安乐往生彼国,能不能往生?在论中说有三种违菩提门,会遮障我们得生彼国之现行方便。你这种迷失的心、有碍的心会遮障你往生,我执会遮障往生。在现在修行环境中大家相互鼓励的多在临终关口,这基本上是私心。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么做,不能否认他,也不能责怪他。但要了解这种为自求而修法的障碍——你会将信将疑,似是而非,得不到究竟安心。

通过往生论学习,我们慢慢了解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作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修持,在每一个现下或当下体验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作用,体会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不可思议功德。完整体验净土教法,就会了解印光法师所说这是出生即压群臣之不可思议特别法门。此处不要草率,一旦草率又会回入普通修行方式,不得不净土法门无上大利,即是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根本结果。《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最后一句话说:菩萨如是行成就,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可思议的教法。世尊在无量寿经中是提示我们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又说: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我们现在遇到,就是福慧因缘成熟了;通过实践,其利益与作用才能在我们生命中清晰直指地展示出来。

无论在家出家菩萨,我们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或者修行趣向生起责任感。一旦有这个责任,我们会依法实践净土修行,而不是泛滥地随着习惯好恶去念佛或实践。那样得不到究竟无上大利,就是阿毗跋致之修持;或者说以佛力住持故,令一切众生于此法得不退转。我们在世俗习惯中则会进进退退,变化无量。

报国寺常住师父有这个发心,给大家有这个机会来学习、实践、交流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直指净土教法的文字。这是殊胜因缘,殊胜因缘不是某个人所说,而是教法事实内容所在。

前面把净土教法作了简单提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文字,我们在这七节课中来读诵与学习,相对条理地接触与了解往向往生、返向往生这种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法则,看看能不能改变一些以前对净土法门的认识;依此法则来实践,在现生中得到安心念佛、感恩念佛、报恩念佛、知恩念佛、利益众生念佛之回归,如佛无碍智来自利利他。因为菩萨行法以利他为自利方便,大乘教法中莫不如是宣化。我们在接触净土这个无上甚深教法过程中,如果把他变成声闻修法,那实在冤枉了教法殊胜利益;或者说消减了殊胜功德,把他变成为了自利的狭隘作为,修行不得利益。我们现在要接受返向往生与往向往生的事实,在返向与往向二种实践中圆满接受净土,实践净土,成就净土现实的功德利益。

果师父开示:

各位莲友,今天我们学的这个内容,它的核心,就是净土果地觉教法,它的所依力是什么?就是我们是依什么成就。这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果地觉实践当中时时刻刻都不能丢失的,一定在我们内心里面要认知精准、实践精准的一个核心,就是:佛力住持,得不退转。所依力是佛愿,这个就是我们所谓易行。

   刚才法平分享的很好,因为她对于自己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慈法恩师给《往生论》作的这个序,当中很多关键的东西,她是真的去用心了、去体会了。那么大家在这个上面应该说都对于本节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之所以我们在实践果地觉的过程当中,会发现有千差万别的各种各样的,对于见闻觉知的执着,都是因为我们认知净土果地觉,它这一个所依力,在内心里面缘起的时候是怎么样运用的,是不清晰的。所以师父在这一节内容里面,也举了很多很多例子。这些例子相信我们大家都有过体会,就是以我们自身的业力,想要改变业习也好,或者想要积累功德也好,或者是说总要在见闻觉知上找一点感觉,我们经常说我感觉怎么样了,我感觉这样,它就是进进退退的,而且自力修持特别地艰难。

   像妙幻在分享,她就是想要对治她的习气,这个爱买东西,她都是进进退退的。而且习气一旦你要去对治它,要去压抑它,其实这已经是把我们的关注点,把我们的心力都落到这个习气上面,所以实际上是一种加强。再加上用力不当,很多时候就会感受到习气卷土重来。然后我们自己在这一种进进退退当中,慢慢地就失去了对于自己、对于教法的信心,所以很多人在修行当中体会过的。

   那能够在果地觉为因地心,说果觉因心,果觉因心,它这个果觉一定是在前面的。这个大家虽然说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但是从我们凡夫的习惯上来讲,我们一起念,一定是从自我出发的。我们一修行就认为是自己要造作一个什么东西。我们不管是精进也好,懈怠也好,我们都在说自己,是不是这样的?精进就表示我最近念了多少了,然后我又怎么样做了很多的修持的努力;懈怠也就是说自己随顺了各种世俗的习气,那都是离不开自己的……所以说来说去,这个所依力都是不清晰的。那大家很多时候一分享的时候,很难脱开自我这个角度,虽然认知到了,但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最后落脚点还是自我。

   就像妙幻她这个分享,应该说对于这一节的内容,她知道这个是靠佛力得阿鞞跋致,这个是一个核心。但是后来在分享的时候,也是说以前是怎么一个业习,进进退退的,那么后来学了果地觉之后,她说不敢说得到佛力不退转了。这种表述哈,不是说我们来得到一个什么佛力不退转,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又把佛力安到我们自己这儿了,实际上落脚点还是落脚点在自己。所以你讲话都是说不敢,后面也说少分的、不敢说有消融,有一点点儿消融。

  为什么这么小心翼翼的呢?因为只要涉及到自我,我们都会小心翼翼的,我们就不敢大大方方的。为啥?因为就是自我在那里。所以虽然你在后来说在观察习气,就不再去对治习气或压抑习气。你在观察习气,习气也有所消融,其实这个后面都是落到习气上面。以前呢,要干点啥不安心、焦灼呀、逼迫呀,好像也消融了,有得到佛力的一少分加持。其实这个它都是落脚点还是落到自我上面,它没有办法在这里说毫不客气的全体地承担,真正的是一个大安心。

  因为虽然我们的这个体验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所依的地方完全是一样的。大家要知道在这里是不分你是先学还是后学,体验的深还是体验的浅,但我们都会在这个地方去谈到自己到底在这个上面用的多了,用的少了,怎么怎么样的,这个还是落到我们自己的业分上去了。

  特别是我们在观察我们的习气,是否在逐渐地消融。那当然了,习气逐渐的消融肯定会带来自身的轻安。因为其实习气是很逼迫的,我们大家也都有体会,习气稍微地能够消融一些,减淡一些,我们都会感受到少分的轻安。但实际上,我们如果把我们的着力点放在这边的话,那实际上还是是见闻觉知,这个是比较不容易觉察的。我们觉得我们在启用果地觉,我们不再逼迫自己了,不再要对治了,但最后我们还是在这个业习上面去观察。

   观察呢,实际上不是观察业习。我们上一节课讲到整个净土,它的一个很重要《往生论》的这个内容,观察是很重要的,但它是观察实相,就像我们说如实知自心,它是观察实相。如果我们总是去观察这个业习的业相,而不是观察业习的实相,因为业习也是从实相当中来的,那我们总之,都是落到自力上面去了,还是落到自力上面去了。我们以一个果地觉,还是来在我们自身身上做文章,你这一点要小心。

  后来万慧她分享的,她也认识到了这个不退转。其实不退转只有佛愿在这个地方住持,才是一个事实上的不退转。但是后来一说,你看哈,我们大家就是可以互相来参学一下。一说马上我这个人嗔恨心很重啊,然后就是这个打印的事情没整好啊,发脾气了,就忏悔呀,没有站在果地觉,以后要站在果地觉对治一切,这是万慧菩萨说的,跟妙幻差不多。就是我们大家还是会觉得我在用果地觉了,然后用果地觉来对治一切。我们不说对治的话,我们可能会说消融,这个好像是在用词儿上面比较巧妙,实际上还是落到业习上面。

   要知道呐,这一个佛愿它是来印契的,所以法平这个分享呢,我相信我们很多在听到的时候,会觉得心里面有非常畅快的这种体验。后面安心在问什么是体验,你去问一下法平,什么是体验?她在体验这个。你看她说什么:哎呀!这个序太好了,这个是慈师给我们一个安心的一个授受,这个安心是大安心。那不会像妙幻那样说:哎呀!这个我不敢说,不敢说得到了佛力不退转,佛力不退转不是给我们来得到的,它是一个事实,你只需要认可这个事实就好了。而这个佛力不退转是给予一切众生的,你当然在里面呐。但也不是说我们谁谁谁,是张三得了还是李四得了,不是这个,因为大家都会把一个完整的东西还是切割成,就像大家分蛋糕一人一份儿,不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安心的授受是整个法界心的授受,整个法界的授受;果地觉的授受,是整个完整佛果的授受,是一个不退转的授受。所以在这个上面,真的,她后面说的比较极致,就是死而无憾。确实你在这个上面一下领纳了,真的是死而无憾了,大事已经完成了。这个果地觉的易行,易行到你难以想象。

   因为比如说我们要怎么样地来运用,然后一点一点地消融习气,甚至像万慧说的我要对治这一切,这听起来都好累呀,这就没有办法易行。如果不易行就不是果地觉,因为阿弥陀佛为一切众生,他设计的这一个净土法门,它就是易行,它就是给予。所以一旦你在运用的时候,你发现你用不上,或者就像说:哎呀!我又发脾气了,那就没用上果地觉。用上果地觉就不发脾气了吗?那这样太难了,太难了。所以它不是这么用的,不是这么用的,不是用来消融习气的,虽然消融习气会成为一个副产品,它一定会消融的,但是一定不是在这个上面去落脚的,更不是呢时时刻刻拿这个果地觉,来对照自己是否是又有贪嗔痴慢疑了,又是觉得怎么样才可以把这个果地觉一用的时候,贪嗔痴慢疑都没有了,不是这么用的。

  所以法平她体会到了:习气不是事儿。你看她说起来很大气哈,但是这个不是狂妄,不是狂妄,而是给予一切有各种习气的——声闻有声闻的习气、缘觉有缘觉的习气、菩萨有菩萨的习气,那么众生更不用说了,都是泡在习气里面的。那我们就天天在这个习气上讲我消融多少,你消融多少,那可真是很难行呐。所以习气不是事儿,这就是易行,它不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去把自己的习气掩盖起来,或者说假装自己没有习气。而是我们的心是完全落在佛愿上的,完全全体来接纳,我们只是随顺佛愿。

   她后来举这个例子很重要,就说像打架,我们肯定很多时候都会遇到有人打架。打架先干什么?先是印契它,用佛愿去印契它。我们一般呢肯定想的是去劝架,其实劝架是其次的,这个地方法平用的很精准。其实在这个地方去运用佛愿——“南无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它印契自他、内外,这个是法界海印。如果我们说佛愿,它是一个愿海,那么用这样的一个大印来印法界之海,它一时印契一切,自他内外一切都印契,就是打架的双方,或者想要劝架的,或者看打架的吃瓜群众,所有一切这个当中起过的心念,贪嗔痴慢疑也好,或者同情,或者各种的复杂的这种情绪都在这里一时印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它这样来印契就是易行,每个人都可以用,你信不信?

   你看到一切现象的时候,你起心动念的时候,你都用这个来印契,这个是不是易行!如果我们说我要伸手劝一下架,比如说或者打电话报110,或者是说你是有武功高强的这个底子,可以去给人家一个人撂倒,弄得他们服服帖帖的,要不然是两个壮汉在那边打,你是一个弱女子,敢不敢上去,你还要考量考量,这都有难行的地方。但是从内心里面运用佛愿去回施和印契,这一念是易行的,而这个用是正用,就是这么用。所以这个是一个最大的祝福,却是最大的祝福和最大的给予。当下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任何时候就用这一招,就这一招简易到不能再简易了。但是大家都会在这个地方去关注自他的业习。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教法的核心。为什么师父在第一节课,先讲到往向往生和返向往生,这个核心就是完整体系,一定不能落下任何一部分。那么紧接着就讲到这个核心的核心,这个核心的核心虽然一再地在这个地方重锤,但是大家一用就掉板儿,一用就掉线,一下就会关注自己的业习。

   业习它是用来观察,但是它是观察实相。它不是说就落到这个业习,如果我们大家就是说我用了果地觉了,用了果地觉来观察业习,然后最后是落到业习多少?如果业习越来越少,那么就是用对了,或者说得到了加持了,少分的加持。这阿弥陀佛听了都有点心里面难过,就是全部都给你们了,只有少分的加持。因为加持是平等的,你在这个地方能不能够全体地接纳,重点是在这里。所以你越少看自己的习气,少看别人的习气,越是在这个佛愿住持,佛力在这个地方平等回施,这里去安住的时候,那就是大安心。

   所以后来安心她在分享说果觉为缘起,她在这个地方有一点点的契入,就知道什么叫缘起,就你内心真正所依是什么,你所起是什么。其实我们有时候活人一辈子了,修行了一生,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缘起,就是你起心的那一下你看不到。所以为什么说那个佛讲见缘起即见佛,你以为见佛就是光灿灿,坐在半空中的那一尊吗?见缘起即见佛。那什么是缘起?一切众生为什么就是在心心念念当中出生诸佛,然后又在心心念念当中诸佛入灭,就是我们心生的那一瞬间能看到是什么缘起。如果真的是以果觉为缘起的话,就像法平那样分享,她说其实现在啥事也没有,成天就干这一桩事儿,这一桩事儿也不是自己的,只是随顺了一下佛愿。所以她就停止了一切造作,包括要修改自己,修改别人,要修改这个世界。

   我们凡夫都有一个强烈的习气,就是想维修一切。我们修补我们的人生、修补地球、修补各种我们认为不够完美的和残缺的东西。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在里面一直不能去缘那个清净圆满的本来,所以我们就会一直在这边修补,修补就是造作。当下去印契它本来是清净圆满的,这个确实对于一个凡夫众生来讲就是不习惯,就是不习惯。所以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教法的核心上面,它与一切教法不共的地方是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怎么说,怎么用都不过分。如果不在这里重视,我们再往下学的时候,你这个大前提没有了。

   其实我们长期以来在学习和实践乃至于交流的过程当中,就这个地方是常常被忽略的。我们有时候是群体迷失,一下子大家都觉得有一个点谈得很高兴,全部都迷失了自己那个业力、多分少分这个里面去了。所以真正地停止造作的话,那这个大安心就现前了。所以这个安心在说以前自己是这种自力修持,那么她在自力修持上面就是很用力的人。因为自力修持本来就是要用力,她就是要来拼命地把自己的内在的这种力量都调动出来。这样的习气在运用果地觉的时候,可能先都要冲一阵,就像我们说踩刹车,你虽然踩了,踩到底了,它还要往前滑一阵儿,它有时候还是会有造作的习气生起来,这个也是很正常的。

   我们对于自己的习气不要畏惧,要观察它的实相,就是用南无阿弥陀佛一念就回到了这个实相,这是阿弥陀佛给你兜底的。你不管怎么蹦跶,像法平说你们怎么蹦跶,你怎么跳吧,你都没有出到如来佛的手掌心,都在他的这个佛愿的承载下,所以你蹦地高你就觉得习气重,蹦地低你就觉得习气有所减少。其实这个差别不大,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我们说从高空来看地球,所谓的花园跟垃圾堆差不多少。

   所以说呢,我们都要把心彻底地放在这一个佛愿上,在这里实现一个大平等,这个清净缘起,那我们那个内心就真的安心了,就真的安心啦。如果习气现前了怎么办呢?其实怎么办?有人说怎么办,经常问怎么办?现在整个世界都很迷茫,都在问怎么办?这个事情怎么办?那个事情怎么办?我就经常说就是凉拌,是南无阿弥陀佛。停止造作,一切回到它清净、圆满的本质上面,而且这个就是当下一念佛愿印契就完成的事情,特别特别地简单易行。

   你说就是九界同归也好,凡圣同修也好,或者你说你就在全法界,你在拯救全法界,都可以这样讲,为什么呢?因为这也不是你的事儿,你是运用佛愿而已,随顺佛愿而已。而这个呢,其实就是大用现前,就是大用现前,如果不是这个都非大用现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用,但是不是这个大用,这个大机大用就在此,就是佛愿是整个净土的一个核心的核心。

   在一切的业习现前的时候,仍然是运用佛愿,而且也不怕业习多少啊,它来了你就南无阿弥陀佛,它持续地显现,你就持续地阿弥陀佛呀,或者它拉着你跑的时候,你也没有离开佛愿呐,其实佛愿仍然在承载。就像我们说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心打了好多个筋斗,最后还觉得,啊!到天边了,赶快撒一泡尿,就还是在如来佛的手留在心撒的;或者是这个五指山,赶快找一只毛笔出来,写一个“到此一游”,要不然如来到时候不认账,说我就没有飞得那么远,其实还在里面。

   所以佛愿也是这样的,我们如果能够这样,你的生命就真正的大方了,面对业力也不觉得逼迫了,因为你看破了它的本质是什么——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给予一切众生无所障碍。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分分秒秒、时时刻刻步步走来都自我障碍呢?所以这个地方呢,希望今天这一节课的内容,大家下去以后,一定要深入地思维,就是顺这个角度来思维,来看看我们平常是不是在这里,还是说就是很琐碎的,很一地鸡毛地,就是在自己那点习气上,天天地就这么干,然后看别人也是一堆的习气,要跟别人干,就果地觉不了,这个易行肯定不了,而且不退转是根本不可能的。就像说我今天也有一点点,明天有一点点,这个跟果地觉都没有关系。你在说到你的业习的消融,这个不是我们重点的地方。

   所以后面安心她在问就是怎么样去体验。当下体验这个作用力,就是这么体验。当下,当下就是我们这个日常生活,就是我们每一天的这个起心动念和外在的日常生活,那么就在这里去体验,你就试着去这样用,不管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你觉得造作了也好,你这会儿又停止造作了,或者你安心了,不安心了,各种的你都在这个地方,仍然是南无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或者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慢慢地你在这个上面就是越用越欢喜,像这个能够真的在这一个点上去用,那么它那个作用就是大安心,大安心。你还有什么不安呢?就像佛愿这个也没你啥事儿啊,但是也解决了你所有的事儿啊,也没有啥事儿了,这个就是无事闲人。我们说到家就已经可以归家稳坐,就不再慌张,不再张罗,也不在这里去挑挑拣拣了。

    所以当下体验这个作用,它这个启用的点,你既然是体验佛愿带给我们的大安心、大安稳、大安乐,但问题你没有启用佛愿,这就体验不到这个作用。为什么好多人用来用去觉得不是那么好用,然后有各种进进退退的,或者是模模糊糊地说不清楚的那种感受,其实就是没有真正的落到佛愿上。


  因为如果我们启用的佛愿一起,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那这个是当下的,就是真的是圆顿圆超的,当下就在这个究竟解脱的彻底安心上面。但有时候我们习气现前了,那就随着习气跑了,这个也没有关系,就是在这里它的习气像我们说踩刹车,那踩刹车它也有停止的时候。那你在这里南无阿弥陀佛,就你能够归到这里的时候,你不要再揪着这个习气,在这个习气上面说:哎呀,沮丧啊!懊恼啊!或者跟别人去找麻烦,都没有必要。内外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轻轻地就归到这里,当下也是安心的呀,对吧?而且就算我们说追忆过去,不管以前有过什么都在这里南无阿弥陀佛,未来不用展望了,一切都已经在这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完成时。不管发生什么都是这样的,你再去体验这个作用。

所以一定把自己的心呐,就是我们那个心的落脚点要落到这里,要落到这里。你不落到这里,你体验的作用力都是业力给你带来的作用力。而且我们在运用果地觉的时候都觉得,你看人家运用得多好,分享多好,你看我……我这个攀比心生起来,又很麻烦。就不能够……就是在这一个地方去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这个佛愿,我们把心关注在佛愿上面,一直都是安乐的。当我们习气现前可能就忘记了。但是你要知道,就你忘记的时候佛愿没忘记你,它是佛在摄受你,佛在念你。就像那小孩有时候拉屎拉尿,但是父母都给他抱着的,一会儿给你清洗了就够了,就没有啥。不要太紧张,是要放松,歇心在这个佛愿上面,因为佛愿它也不用很紧张地去提溜着,就是总是提着,这又变成了一个自力来运作了。

    所以我们说运用果地觉它是一个勉强的说法。其实就是佛愿承载,你去体验佛愿承载给你带来的安稳,要在这里面去做一个正思维,我们说做一个正观察。这个正思维也是观察,修这个毗婆舍那,去观察,观察佛愿。所以整个的《往生论》的很大一部分全部是观察佛愿。观察佛愿就是观察实相,就是观察我们这一个内心所依这一个地方的它清净庄严,你越是在这里,你心就越欢喜。

   所以我们这一节课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是我们后面所有的学习实践和交流的一个大前提。这个前提是希望我们大家要在内心里面去一再地确认,就可以了。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