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浅示21


「一生起行。乃至七日一日。十声一声等」,这个地方就有差别了。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很细微,但对菩萨发的愿都是闻名即得。我们读读四十八个愿,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的具体内容,这个力是什么?所谓上品上生者,一闻即入无生忍位,一闻即得不退转,闻名即得,不假其它方便。读读四十八愿,那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就有这样大的利益与善巧。

就象六祖大师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就得到心地常生光明,识得本心就是个大光明心、圆满心、具足心、无亏欠的平等心。那么我们通过南无阿弥陀佛的听闻,知道真心不二,与阿弥陀佛的光明绝对的相应,真实的皈依。不相应,皈依可以吧?南无可以吧?南无是不是相应呢?南无是真正的相应,如水投水。

“一生”与“一声”这中间的过程是九品的差别,就是说人根性的行持差别了,或觉受差别,佛的回施不是此类。「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这是阿弥陀佛的真实愿望。他的大愿的根本利益就在这个地方。就是太阳一出,黑暗消除,佛成佛了,众生决定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了,众生决定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名号的真正的内涵、究竟的内涵,也就是佛的果德的究竟圆满所在。佛的圆满,任何亏欠都没有。所谓的平等者,任何差别都没有,这种差别不是佛给我们的,是我们自身的差别心。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差别心极强,所以就苦难,差别心越强的人,苦难就越大,执著心就越强、越刚烈。你的心越平等,也就越圆明,也就具足万德,具足慈悲。圆明的心也就是智慧的心,那就会平等地饶益一切有情,这就是一个解脱相、安稳相,会得大休息的。一遇到任何杂缘,你不会为之所动,不会为之惑乱,何以故?心地圆明故,也就是归命阿弥陀佛的万德故。

②明心见性

这与禅宗的行持方法不一样。我们知道禅宗不明心见性不行,你明得心、见得性,要以明心见性因缘发起,顺性修持。

净土法门明心见性就是阿弥陀佛,你愿往生就是见性,你愿往生就是菩提心,你愿往生就是所谓的开悟,悟什么呢?人人都能往生;悟什么呢?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悟什么呢?阿弥陀佛所谓成的佛是标志着一切众生的智慧德相,阿弥陀佛成佛的国土就是我们大家的本家本国。这个地方不悟,就得悟的利益。不见性,自识自性,法性圆明。

在这个地方顺着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给予、光明的遍照来行持,来照化一切世间,这不就是顺性起修吗?这样的起修极为地方便,有佛力的摄护,直使我们成佛,无有退转因缘。为什么呢?我们已缘上佛,怎么不能成佛?你已经生王家,你是太子,怎么能不坐王位?所以念佛人舍弃一切杂缘,就是说也不作县官,也不去作省长,只作太子,一生即压群臣。

净土法门就是这样的教诲,一念佛,知道佛的这种究竟功德的给予,一发心即是太子位,就是未来的王位。这不是比高低的,一切众生皆亦复如是,没有高低,这个法门就是这样给予的,佛的果德的给予、王位的给予、无尽宝藏的给予。这给予是启迪我们众生的法藏罢了,或说是惠利,怎么惠利呢?佛不标出来怎么能得见、得用呢?有无尽宝藏,但封于地下、海底,不能引发、不能得见。

阿弥陀佛成佛,站立起来,让我们看自己,这就是你的真实面目,光明遍照的身相,清净的国土就是你的本家。哪个不生,哪个不去?这个地方要反复地认识,若不然我们还会走九品的

路子、修持的路子。

③滴水入海

修持,不是不好,不是不行,但不是净土法门。

净土一法是惠利的法门,《无量寿经》一开经就这么告诉我们,「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是佛果,菩萨果不能称为真实,它不是究竟故,声闻、缘觉不究竟故,况且我们凡夫的善恶有对的作业?更是不可及。

我们打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每个众生就象是一杯水,一碗水,你把它投到池塘里,它就是池塘水;你把它投到河流里,它就是河流水;你把它投到湖泊里,它就是湖泊水;把它倒在地上,就会被大地吸收;我们把它投到大海里,它就是大海水。我们这一杯水不要乱倒,倒的不是地方就会丧失大利。你把它投到大海里,永远不干枯。

这个念佛法门,就希望我们这一滴水投到大海里去,不要投到湖泊里去,你说湖泊够大了,够好了,水够清了,但也可能干枯。大海不会干枯。佛证的果德就是不可散坏的果德、究竟的果德,一切法益的究竟所向。

《无量寿经》还告诉我们“此法如大海”!就是一切果德的最究竟的归结处,这究竟的归结处,一次性地告诉我们,究竟地回施给我们。现在许多人都用一个分别的、情执的、取舍的心,就是投到池塘里了,投到湖泊里去了,那你不能得见大海的这种利益,亦不能融入大海。不能说没有利益,一杯水倒入池塘里,也比这一杯水要保持得久,也许千百年不干枯,但它不知道大海之博大。

我们希望用大海这个比喻对比一下,若不然我们经常用分别心、取舍心、有对心,就象我举那个例子,“他就不愿意往生了,这是庇护恶人的方法”,不是那样子的,若是家里有个病孩子,父母就把他扔掉吗?不会吧,我们作一个人就不会,佛的确是偏重于苦难众生,在岸上的众生,就是菩萨贤圣,有善巧、有自立能力,佛可以暂时不管他,尤其是象我们末世的人,行法不知法,不知什么叫正知正见、无依无托的人、无家无归的人,阿弥陀佛偏重于接度、教化、回施给我们,我感觉到这正是佛的慈悲,就象父母对自己的病孩子特别照顾是一样的,这正是好父母;若是自己的儿女有病了,把自己儿女弃掉,可能这不是好父母吧。

佛是大慈悲者,一定不要用自己有量的、有限的那种人情分别心来衡权佛的无尽大悲、究竟的饶益、平等的饶益、无差别的饶益。九品的差异是争论最多的地方,近代印光法师在这地方讲的最多:“若凡若圣同时修行”,这句话内涵特别地深刻广大,就是一次性地打脱我们众生差别心,这本身就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若凡若圣同时修行,咸得往生,等蒙摄受”,这三根普被的教化就是平等觉。

「命欲终时愿见佛者。若现生乃遇善知识。行人自能心口称念弥陀佛。佛即与圣众华台来现。行人见佛。亦见圣众华台等。又以此经证。亦是弥陀佛三力外加故得见佛。故名见佛三昧增上缘」。

一定要明白佛的这种三力是果德的外力,阿弥陀佛的大愿力、禅定力、光明力皆是果德,这果德的回施是佛的外力加持、恩德给予、惠利真实,若不然我们没有办法见佛的,若是没有太阳,我们没法见太阳的光,这是决定无疑的。没有阿弥陀佛的加被,我们决定不能见阿弥陀佛,这也是决定无疑的。很多人在这地方疑惑,认为自己念的是自性佛,若没有阿弥陀佛,你怎么知道是自性佛呢?你怎么能运用自性佛?自性佛是怎么样的运用呢?什么样的功德善巧呢?众生不见不知,没法发生利益。

第十种见佛三昧增上缘:外内因缘和合故即得见佛

原文:又如下经云。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经。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又以此经证。亦是弥陀佛三力外加。致使凡夫念者乘自三心力故得见佛。至诚心信心愿心为内因。又藉弥陀三种愿力以为外缘。外内因缘和合故即得见佛。故名见佛三昧增上缘

①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又如下经云。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经。汝等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现身,实际我们在观的时间就是得见。得见这种应身虽弱,报化无异,只是不知罢了。我们用平等心、圆明心观一个佛像,就可以见佛的三身;我们若以平等心、清净心、圆满心看一花一草,皆是实相身,佛的这种法王身。你若是不以光明圆满心,你就是看到佛,也丧失利益,不能见佛。

佛在《金刚经》上反复告诉我们:「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是法身如来呢?还是报化身如来呢?「诸相非相」,我们见这尊佛像,把这个像的因缘回施到一切众生,处处见佛,那是不是见报身佛?以无相见一切众生、见一切相、破一切相、不染著一切相,是不是见法身佛?见一切相种种平等施化,转化一切相,是不是见化身佛?

「见诸相非相」,可以见法身佛。见诸相、见一相,平等回施饶益一切相,可以作报身相,处处圆满。以圆满心平等对待一切有情,转化一切外境,成就应化相。这是一相具足三相,本来不二不别,为了施教,使大家有个增上的利益,有个引发的利益,有个接触的因缘,可以令我们见佛。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我们往往以色身为身,不知清净身,往往不以清净身为身,不知清净心。若是众生运用大悲心,此是观世音菩萨现身;若是运用智慧心,那就是大势至身。我们现在说印光大德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因为他一生持念佛名,单提佛的正印,大家都称他为大势至菩萨再来。是不是呢?有没有实际的利益呢?决定有,你认为是大势至菩萨再来,那么你念印光法师的名号,就可以得大势至的摄护。你认为没有意义,直接念大势至的名号,也可以得大势至的摄护。

我们的色身能不能实施诸佛的教化?藏地的教化比较多,说某某活佛是观世音,某某喇嘛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某某是某某菩萨的转世,他就代表这个因缘,你只要礼敬他,就会得到他这样的利益摄护与给予。他也是个色身,所以色身可以表法身、报身这样利益的给予,作提携增上因缘。

我们见佛的相能不能作增上因缘?一样可以作。我们见一切众生都作为是大悲的使者,你可以处处见观世音菩萨,人人观世音。你见一切念佛众生,感觉到都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感觉到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三身功德,当下就可以具足,得见不得见呢?这个地方我们要深思,要把我们常规的思想、常规的意识放一放,就方便一些。

②自三心:至诚心、信心、愿心

「又以此经证。亦是弥陀佛三力外加。致使凡夫念佛者。乘自三心力故得见佛」,佛的三力外加,使我们自己发起三种心,就是自三心。这自就是与佛相应而引发的三种心,所谓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至诚心、信心、愿心,为内因,我们凡夫贪嗔痴慢疑的作业往往没有至诚心,没有信心,也没有愿心,这内因不真,那就引发不出来利益,佛外力的加被引发我们自己的至诚心、信心、愿心,还是佛力的给予,若不然引发不出来这种相应。

「又籍弥陀三种愿力以为外缘。外内因缘和合故。即得见佛。故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善导大师在他的《观经四帖疏》中把这三心给我们作了一个解释,他告诉我们至诚心者——至为真,诚为实,真实心就是至诚心。怎样叫真实?就是一切处、一切时不作变异的运作,一切处、一切时都是一样的运用,那叫真实心。若不然你对张三用的是慈悲心,对李四就不慈悲了,你对善人用慈悲心,对恶人就不慈悲,这不叫真实心,是有对待的心。

至诚心是个真实心、不二心,也就是光明平等心。这样的心,我们有没有?凡夫本具,但是不知,以分别执著丧失了这清净平等的至诚心,以佛的外力加持可以引发出来这种心,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这种平等的智慧、圆明的智慧引发自己的至诚心,来运用这种至诚心。若不然,就会发起这样过失。

善导大师在他的文字上是这么说的:「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什么叫内怀虚假?内还执自己的得失有对、善恶是非,不去归命一真光明,这就是虚伪处。有对就是虚假、有漏、有为,它就是虚假的生灭法,不是至诚心。「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什么是奸诈?老在变,老为了迎合自己的善业、善缘,伪装自己。道宣律祖有一个《静心戒观》的文字,希望我们真正学习佛法的人看一看,主要告诉我们末世许许多多所谓的善人,为了自己的善而外现善相,内怀虚假,这个地方对佛法的危害特别的大。

「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是名杂毒之善」,外面看着很善,心里却不真实。我们若真正地看看自己,若是不念佛的平等圆明万德具足,我们的行为基本上都是杂毒之善,为什么?有取有舍,有对有恶有善;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坏;对这个人爱,对那个人恨,这都是杂毒。认识不清楚,这地方对我们学佛危害特别大,清净平等觉不能现前,那个万德具足的真心是不能发露出来的,光明遍照亦会被黑暗所遮蔽。什么黑暗?取舍的黑暗,爱憎的黑暗,善恶的黑暗,就是有对的黑暗,这叫虚伪心,不叫至诚心。杂毒心就是虚伪心,这是善导大师给我们判的,感觉还是比较真切。我们凡夫的作业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这个地方要严格地审视自己,若不然,我们不敢超越自己,或者不愿意超越自己,往往自己有一点善都不愿意舍弃,那叫珍宝牢狱。佛在《大宝积经》无量寿会上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就是菩萨执著自己的法,不愿意舍弃的时侯,不愿意南无阿弥陀佛的时侯,也是珍宝牢狱。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