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出世唯说一乘,普令众生如佛无异

我们一如既往礼敬三宝,来祈求加持!

我们继续这一节课——种性的现行作用。我们对这个地方如果没有彻底认识,对自身作为就不会有充分责任感或者明确择取。对择取,所谓因缘所生法、缘生缘灭的缘,我们会忽略。缘忽略了,对种子出现的结果,人的自我责任感就不能真正成熟,或者说不能对自身作为果报相续真正负起责任,这个单体生命也失去了自尊、自主的健康机制。很多单体生命变得迷失、沉沦乃至堕落,在六道轮回中趣向恶趣。在生命现象中令人受到诸多不白之苦,冤枉于这个生命的择取。若是有良知的生命,不会令自己迷失困惑在苦难业力中。

现行的种子对每个有情都是那么重要!觉者自有觉者之路,圆用自有圆用之本质,迷失在无始无明的业力中,我们也会有种种果报。这种种果报中就是重复,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困惑、疲惫、厌倦,由之而生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都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生活在这里面,要是没有得遇佛法、得闻佛法之胜缘,我们此一生短暂地在这个五浊恶世,沉沦似乎难免。

佛法难闻,佛教难遇,这是不可思议之事!这并不是世尊有意识地在自传法则中或者在佛教传承机制中夸张教法——他是揭示了万事万物的本质,把生命与器世间的本质作了透视,完成了生命的究竟功德,所谓圆成佛道。他所实施传递,如在《妙法莲华经》中所宣化:欲使一切有情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一切诸佛皆依这样一个大事因缘。这个大事不是夸张的大事,实是一切众生单体生命中应该珍惜认知的一个特质。

因为每一个生命的单体性,一旦我们对自身失去自尊、自主、自觉、责任感,就会在放逸或者无明业力蒙蔽下、不正见指示下重复诸多轮回业,即是苦业。这一点我们可以透过生活心理意识观察得到。遇到佛法之不可思议,是能使我们在这诸多勤苦贪欲中有终结方法,所谓有涅槃道之修持,即是解脱道修持。当然也有菩萨种性广行六度,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行诸善巧;也有善思维善观察者,像利性声闻能于十二因缘中善观世间,从因缘中直出生死苦海。

以一切诸佛出世正因来说,还是说佛种从缘起,唯宣一乘教是一切诸佛不委屈说。不委屈说就是我们前几天谈到无余地展示生命本质,是生命极致圆成的善巧,就是不亏不欠的善巧。我们称为佛陀世尊,用十种名号赞美他,给他这样在法界中传递。十号功德大家会念,那是无余的德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他对生命完成式的运用与功德描述,是对生命无余的责任。他完成了生命最美好、最真实、最善巧的殊胜功德,称为世尊,为一切世间生命所顶戴,是一切世间生命的极致回归与圆满展示。

我们说九法界莫不归向,就是皈依佛——人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一个生命都有这种觉性。觉性之圆满,唯佛与佛真正彰显出来。所以九界莫不回归,像百川归海一样自然。生命的趣向若是认真起来、清晰起来、良知发现,莫不归向,即是无余回归。要是我们真正观察过十法界,了解一切生命生生灭灭、缘生缘灭这种种因缘展示出来的差异,择取无上菩提一定是一个责任,是认真的、智慧的、圆满的择取,就是皈依的择取。皈依,一定是无余才能起到真正作用!要不然你的生命意识会割裂,达不成皈依的事实。就是我们的命运得不到彻底改变,有诸多戏论,诸多退转与变异。

我们作为学佛者或者佛子,认真回顾对整个生命、对自身生命的责任,就是不负己灵的做法,择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则是必然选择。这个选择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就是圆成佛道。也是令生命没有任何残缺、任何遗憾,让我们的生命得到真正舒展。我们平时看到自己的心智、作为、业相、事业、感情等等多有压抑、不自在、不自尊、不自主的东西,这些东西给自身带来很多烦恼,带来无量无边重复的业,业与业习不断倒来倒去,称为妄想执著颠倒,不断重复于此。

为什么遇到佛法或者智慧的教法之前,我们世人都沉浸在妄想执著颠倒的生活状态中?大家可以观察——如实地观察,不夸张任何一个法则地了解我们的过去生命状态。真正仔细观察过,就会了解三皈依不过是智慧的择取罢了,是认真者、有良知者的一个择取。因为无余回归,这个择取令我们对生命有仰俯无愧的作为、结果与事实。

所以种性还要从缘依止而产生。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有四句偈子人们常传诵: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但是很少有人在乎这个缘起。不在乎这个缘起,我们就被无始以来的无明业力习惯推动,不断地重复轮回。那样辜负了自己生命,辜负了得遇佛法的机遇。至少我们现在很多人挂名还是佛教徒,不管出家在家。但要是不依三皈依、不依这个教法,虽然我们穿着这个衣服,也可能被人恭敬着、供养着或者怎样认为,但是没有受到法益,那实在是遗憾,有负于我们的心智。这个负,是的确有不可替代性,就是单体性。单体性不是绝对割裂,但固执可以把它割裂——我们每个人的坚固知见、坚固习惯、坚固认知可以把它割裂,至少在执著的自我认取中把它割裂开来。

佛陀教法不择取任何一个生命群体,普利一切众生,于一切众生作真实、平等的回施。像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九界同归,咸得往生,无一遗漏——他不遗漏任何一个生命在这个法中回归的机会。不管这个生命是什么样作为,他都给他评判成在如幻业缘中一念回归、即得往生。

意识法界中如此自由方便!但我们在意识法界中因为坚固自己的业习、所知、习惯等等,形成一种被迫性。这种被迫者不知道,还以为是我的守护、我的爱护或者我的什么意识。像我们中国人谈话,喜欢说我怀疑这个东西、我疑虑这个东西……他把自己这个怀疑当成崇尚的自我标榜,实际是慢心驱使自己的表达。这类疑虑者不过是疑烦恼相续的表现,疑烦恼是贪嗔痴慢推动出来的结果。这个结果给自身带来很多障碍,就是割裂自身与佛一如之性德。性德被自身习惯所执强行割裂了,强行割裂我们与佛一样的俱生智,所谓法界体性智、大圆满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我们强行把他割裂开,变成执著、分别或者八识、九识等等说法,使自身迷失在分别、执著、妄想的习惯与重复中。

世尊善观于法界,运用于法界,于情、器世间皆得自在。他自在运用称为大自在方便,与自在天魔不是一个,他是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得究竟自在,不是为自在而自在的一种自在方便。他这种自在方便能令一切众生顺性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他的大自在!不光自身亲证无上菩提,亦能令一切有缘毕竟成就菩提道业,这是他的大方便所在。所以诸佛出兴于世,所传递法则唯是一乘,不作委屈故。佛不吝啬,也不嫉妒于人,也不夸耀——他早尽了我慢嫉妒等等过患,所以他把圆成菩提之平等回施一切有缘。

我们现在学的是三乘教法,人天教法也是广传。尤其在我们中国,有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等说法。民国时期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说人成即佛成。其后他的弟子,像印顺法师等很多法师,就完全演变为人间化的佛教机制,逐步趋向于退出对十法界的认识,逐渐完成在人类做一个善人,或者说人格完善就能成佛。这使佛教迅速萎缩在一个生命现象的特质上。这种现象是不是佛教?人有意识地使之人天佛教化或者人类佛教化了。世尊教法传到中国两千年来,本土化与世俗化达到极致!这个极致,慢慢地人们很难完整地彻底地了解一切诸佛世尊出兴于世的愿望,而把做人或者什么样特质做到一个状态就行。这是五乘说中人天乘说。过去说五乘佛教——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有五乘说,也有三乘说。

世尊出世,畅佛本怀者,唯宣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欲令一切众生如佛无异,成就无上菩提。这是诸佛出世之正因。这种无余,佛陀无余予众生回施功德是佛真正的慈悲的唯一的理由,就是一大事因缘!

我们现在许多人没有把“学佛”当成一个大事因缘。可能是当成茶余饭后我有机会来接触接触,还能学一些生活技巧、做人技巧、去除烦恼技巧、增加世间福慧的技巧,或者远离一些怖畏,像对心灵的安慰或者按摩一样。没有真正完整地了解世尊无上道的给予,就是大自在究竟教法的给予——欲使一切众生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诸佛出世的本誓。他们出世的本来愿望就是欲令一切众生如一切诸佛世尊一样。

我们读药师琉璃光如来第一大愿,他就是说:设我来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照耀无量无边无数世界,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他这个“如我无异”是一切诸佛出世之本誓,是诸佛的根本愿望。一切诸佛,不管他说不说这个愿望,他都有这种愿望。没有这个愿望,他成就无上菩提的机制不成熟。欲成熟一切众生完成无上道业,这是诸佛出世的根本大愿!我们很多人读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一切诸佛世尊所守护,他们完成这样内在修持与外在传递的内外一如功德,圆成一乘依正二报,而成就无上的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

我们在这个世间,尤其在人类世间五浊恶世之时,人贪欲炽盛、刚强难化、自大骄慢,又常被自卑折磨、压抑,经常令心不自在——到这个时代,一乘教法恰恰是其机制。因为一乘教法揭示一切众生原本平等成就佛道的机遇,就是一乘佛教的机遇。尤其阿弥陀佛平等给予、平等安心、平等接引众生的教法,能使我们这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有大的平复机会,以总持一切业相平等回归得以方便。他因为总持一切心,令一切有为幻业一时回归于实相功德或者说本质功德中。

说起本质,就是诸佛亲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之事实。我们又回到这个说法上来,蕅益大师说“知心是佛,常生惭愧”,就是我们的心与业产生了差距——心是实相心、功德心、真实心、善心,反而演化出来我们现业的迷失、习惯的迷失、不断轮回等等,所以常生惭愧,让身心一如,真正来觉悟世间,圆满运用生命,再来看看就会生起“众生是佛,心生慈悲”。这个慈悲是什么?就是尊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