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业力与佛愿随顺

问:师父,弟子觉得人生轮回确实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也希望能够很好地取舍因果,因为因果不虚嘛。但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智慧,不能明辨因果。比如弟子这两天住在庵里,就经常会有时候违背庵里的一些规定啊什么的,弟子就会觉得很微细的因果就会造成一些恶果。比如说,有时候弟子病痛的时候就会想,那是以前所造恶业的一个结果,那然后因为这个痛苦是很现实的,那个时候内心就会有纠结和徘徊,就会觉得一定要严格地守持戒律,我又没有智慧去取舍这些细微因果,所以就会有纠结徘徊在里面。师父,想问一下,这时候该如何运用这个果地觉和因地心?

师:这个说是出世也好,是入世也好,这个因果分,是在我们称为入世的这样一个事实中。因果是没问题的,因果是相续的,因果如幻不实但它是相续的。为什么呢?六道轮回都是因为因果,十法界也没有离开因果,因果是通达出世入世的。世间人昧于因果,会计较于因果,记以为实,他就执持这个东西,所以在世间生生世世地轮回;或者说不信因果,就是迷失于因果;或者昧于因果,在因果中不知道怎么清楚自己。那有的人明晓因果,他也是入世的,他也是在世间的。明晓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去禅修,就有什么天人之报等等。

说不昧因果,不昧,就是逾越了因果的制约,回归到法性的无得的这样一个事实上来。这个无得并不是断灭因果,它是从因果的本质上了解了因果的事实,所以不昧因果而无所得,在无染上真正地来运用功夫了,或者说成就了一个随顺佛愿、随顺觉悟之力、慈悲之力、方便之力的这样一个不为自求,或者说不染著的事实。不为自求就是超越了自己的业力的纠结、得失的纠结,就是随顺佛愿,不昧于因果的一个很简单的修行方式。所以这个教法是对佛愿佛力的一个随顺,而不是对我们自业、他业、共业、交织业的纠结。

纠结,就是昧的意思。因为我们的生命的这种无常性啊什么的,纠结于此,在这个地方永远是搞不清楚的。有的人说,我一定要纠结这个因果的,好比说我现在肩膀疼了,为什么要肩膀痛,过去的因是什么,我一定要去查清楚它,可以不可以呢?完全可以的。我为什么眼睛小?为什么眼睛大?鼻子高?鼻子低?头发长、头发短的?我都要把它搞明白,完全是可以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有我们修行的,没问题。

但这个地方,是不是我们解决生死轮回这个事情更大一些、更有意义一些呢?要是这样呢,那我们来随顺佛愿,此一生往生极乐世界。还像去年讲的一样,我们真正地往生极乐世界,获得生命的、获得不昧于因果的这样一个无所得的回归的事实,再到无量的世界中,去解决自己的未了因、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未了愿等等,那样,你是可以操作的、可以把持的,可以运用的。但要是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中、极为的沉沦迷失之中,你的很多的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反而成了一种负重的业力,永远还不清的债务。这个我希望大家有一个观察。

刚才这个菩萨提的问题,就是我们说的九界自力的一种纠结罢了。我们要是随顺佛愿,就不昧于现在的因果,当然也不断灭因果的。你看释迦文佛成佛以后,一样有因果的记录,释迦佛本生的故事中,记载了琉璃王去灭释迦族的一个特别特别大的一个故事。

琉璃王也是释迦族的一个外孙,他妈妈本来应该是个公主的,因为琉璃王的父亲想娶一个释迦族就是刹利王种的一个公主。迦毗罗卫国的这些贵族们、或者说王族们,看不起琉璃王的父亲的这样一个小国国王——就是一个小城市的一个小国的国王,看不起他,就偷梁换柱地,把一个什么人比如一个宫女啊,打扮以后,说这就是我们的公主,嫁给他来了。后来琉璃王来到迦毗罗卫国王宫,要去王宫的那个宫殿的一个祭祀的地方,这个守卫的人员说:去,奴婢之子。就是一个奴隶的儿子,你来这儿干什么?他一下就生起了那种极大的嗔恨,他就去问这是为什么。就有人悄悄地说你妈妈不是公主,原来就是一个地位很卑劣的这样一个什么人。他就生起了杀意,说我长大以后一旦得到王位,一定把你释迦族杀掉。那就有琉璃王灭释迦族的这样一个大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族的一个圣人嘛,牟尼就是圣人,你说这释迦族的圣人怎么不保护你的释迦族呢,对不对?但因果成熟了,释迦佛三次阻拦,阻拦不成,第四次还是发生了,一次性屠杀就屠杀了八万释迦族人。我们去尼泊尔的时间,见到一个老年的比丘,是释迦族的,他给我说他是释迦族的刹利王种出家的。我说我也是释迦族的,他很惊讶的看着我,我说:“你看什么?你姓释迦,我也姓释迦嘛,对不对?”但是我们血统不一样,我是出家以后获得的名号,人家是出生时间就这样子了。我说:“你现在释迦族还有多少人呢?”他说:“大概现在还有十万人。”

讲这个故事不是其他的,就是说佛陀也不坏于因果。因果成熟了,他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极大威德善巧方便,但是他不拦阻众生的业力因果,你事实还是成熟了,他不拦这个东西,他让大家觉悟这个东西。因果,不可思议。刚才那个菩萨讲我这痛那痛啊,这个没问题的。这个因果,无始以来我们已经造成了这个生命现象,你觉悟它,随顺佛愿来觉悟它而不昧于此,那你的人生就变得很轻松喜悦,就有调整的这样的喜悦,就没有昧于因果的忧伤。我给他们短期出家的说,有喜,无怨,调整。这样你就有很方便的善巧面对人生了,那我们念佛就十分地有意义。今天我跟他们提出,说你要能善觉善观世间,那你就更方便一些。这一点一定要知道不管出世入世,因果不会灭掉,是觉悟于因果、运用因果、超越因果、还是昧于因果、迷失于因果、还是无端地制造因果?就这么些差别,我们就是要善于观察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