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师父,我就是安居营,后来在那个实践,就是一个拜忏,还有往生礼赞,因为往生礼赞这个版本,正好是师父以前在报国寺也讲过传授过了,我就觉得也是很好的一个缘,而且我当时也参与了,我觉得夏天能够实践,就是多拜也对自己身心都比较好。师父,大概有两个月了。拜的时候其实还是感觉挺好的,然后人也有喜悦啊等等,但是就是每次切换的过程就比较困难,因为天气又热,然后自己身体体力又不是太好。就是每次要拜的时候,总觉得唉呦,我要出汗啊,累啊,但是呢,你看我也知道,就是你这个心嘛,你这个心在抉择,你转过去就转过去了。所以每次拜的时候他当时怎么觉得这个拜就那么痛苦了?实际在拜的时候又不是这么个状况。请师父提示一下就是这个用心啊,这个中间这个抉择,都是一颗心,你看我就落在这个身体的感受中的时候,就觉得拜很累,但是你拜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回事,反过来拜的时候看当初,你当时为什么觉得会那么累呢?也自己想象的嘛。但是到第二天,拜的时候,我现在可能拜一天有三次四次,总会重复这种情况。就是向师父请示一下,在这方面怎么样用心?能够在这方面实修过程中切换就能够比较自在吗?
慈师:没问题。先说这个,我们说八识九识的问题。眼耳鼻舌身,这是五识,对吗?分别,意识,执着第七识,八识阿赖耶识。你以为你这个累是你阿赖耶识的一个记忆。那个场景啊,你还没有拜你还没有拜的时候,你阿赖耶识搬出来的东西就是你的记忆。搬出来你的记忆,我身体不好的记忆,我病的记忆,潜在我拜了会累的记忆,就是你很多记忆附加,你现前运用的是你这个附加积累的一个意识,用这种心去作为他一定会累,反复的用就是你的一种习惯,就是你习惯了用阿赖耶识那个记忆搬出来啊,通过六七识给它搬出来,你想运用它,你一运用它真累。所以我们要去回观我们这个识,识的来源,是吧?本净识。我现在要用。我这个色身,我不管它了,无始以来的业我不管它,我就是,口号呢,“我不管,不管它了”。提醒自己不能管它,我依本净作识,这个性空缘起,依无量光寿作缘起。对这个有很多菩萨交流,因为很多人就好比说遇到困难了,遇到嗔心了,遇到不顺心的事生烦恼啊,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忆的一个反复罢了,那我们动念即无量光寿,我不管你其他的,起念就是净识,不是有没有,一概我不管,也不问,提醒自己。依本静心来做这个礼拜,礼拜不重要,就你这个发心。那礼拜都不重要,礼拜是执行发心的一种自我的审视,我这个发心真不真呢,我的发心纯净不纯净啊,这个发心会有什么样的一个相续啊,如此而已。你要是把礼拜过程中,当做我发心的一个寻找过程呢,那就会有累与不累,那我发心就是,我动念就是这个。我安排的,动念就是无量光寿,动念就是本净,我管你起来都是打岔胡的,那就是本净缘起。我在拜的时候那个本净缘起起作用了,本净缘起在引导着我一拜一拜又一拜,那我速度就很坦荡了。慢一点慢一点啊,快一点快一点,你想怎么拜就怎么拜,因为他有一个准确的引导的,我不再逆发心了,我不再寻找感觉了。本净相续故,那就是修行,称为发心,发心修行。昧失菩提心,那作为就是所谓的魔业,啥叫魔业,无名业,积累的业习相续的就是无明业。我们的习惯性是这个累啊不累的,这个考虑重复,实际是我们起步这一课刻中,自己把它在这个性空缘起上,本净缘起上,无量光寿缘起上,弥陀报德缘起上都可以作为。驱动者是本净,驱动者是无上心,驱动者是无一法可得。发心,就是这一点是我们修行的缘起,是我们真正步入佛法的必行之路,一定要抉择它们。实际开这一节课,我就们现在这一节课,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谈这个问题,因为呢在大家随意讨论,没有实践法的时候就会碰到这个点,累,迷茫,不清晰。怎么天天这么做,为什么还是老样子?还有习惯等等。就是这个发心,这最初发心,就作为之始成为最初发心,大家都一样,在这里这个地方一旦预约了,心智清凉,它不用保持,不用保持什么修行状态,它不用的,你知道用这个发心的,一动念你就能找到它,一举心你就能找到它,所以大乘修法呀,就三细处,三细中嘛,在动念能所中我们就能发现它了,不在六粗中用功夫了。动念,我们就能知道把它消量会,这是真正的说,这个心智之始啊,就是运用。我们锻炼自己心智的最初开始,这跟道理一点关系都没有,这跟道理没关系,这个呢是我们所有的修行人都应该关注的一个点,让我们去观想龙树菩萨,其实都是为了把自己的心明确起来。
师父:对,师父。就是你说的这个发心啊,嗯,这个理明白。
慈师:不,这不是道理,就是你现在的心,你现下的心。跟道理没关系,跟理解没有关系,我理解了我做不到,这都是胡扯的,这个不是理解,就这一刻,这一念,不能理解。
师父:师父,用的过程中是不是还是有个熟悉的过程?
慈师:对。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就是天亲菩萨在实践法则四个过程。就我们真正实践法则,就像我们这个认知啊,我本净缘起,这一点我认识很清晰了,我这个作为是不可得的,我要去实践一个不可得的作为,不为自求的一个作为,本净的一个作为。这个称为初发心,很清晰的,我这个作为是不可得的,很清晰的,我是不为自求的。很清晰的,我不是为了在乎自己的见闻觉知的,我要超越自身的见闻觉知。很清晰这一点呢称为初发心。很清晰的,称为初发心。就是我的作为一定不是明白的,是我实践它的。实践这个心,实践本净,实践无量光寿,实践不为自求,实践无一法可得。我要实践呢,称为因心。这个种子在推动他成长,成为因心,要最初发心,在整个大乘教研中呢,就是称为初发意菩萨,当然我们要有那个意识认知,干什么呢,我要去实践,以这个意识来实践它。而不是说我理解了算了,理解了算了没有用,那我认识到了,我去实践了,称为初发心,也称为因菩提心。初发心这样的一个状态,天亲菩萨说在这个进去过程中就开始主动地运用。但这个心念它不会说我要用本净,不会。他直接就是用本净了。做事情直接用本净了。好比说我烦恼来了,我身体痛苦了,他知道他直接就用什么呢?本来清清静静的,我这个感受是我在意它的。我若不在意它,好比说病苦,无理性,我在意他,我滞留在这呢,这个业把我拴住了,我当真了,拴着我了,控制着我了,我了解它,我了解它的,实际上就运用本净,不是我意识中存在本净,不是这个的,我直下就运用了,成为行菩提,才称为慧菩提,慧生菩提就是我们已经主动地运用了,不是在提醒自己。开始可能说我的作意啊。我做什么事我离不开本净,离不开无量光寿的照耀,此心无量光寿。我再去光照,破一些无明,再去安顿一切不安稳,他不需要这个,不需要了,他直下就运用,来什么就是,那无量光就直接照耀这个。我为什么要执着这个感受?为什么我会滞留在这个感受上?为什么我把自己当成个病人呢?我讲我把你当一个出家人在家人,为什么不是性空?为什么不是没有位置?就是我们始终在心里业相上面,这样就了解了,所以它成为伏烦恼。初发意,初发心,它只是在实践这个法呢,它没有伏烦恼的这个说,这个呢,慧生菩提就开始,烦恼一来他就把他伏住了,烦恼不会相续的,原来的菩提心的作用是认识烦恼伏烦恼,后面断烦恼,圆成菩提。他的第二步就是慧生菩提,是吧,我们就直接就用了。习惯了,因为那个初发心,我们又慢慢地,用的习惯,一动念,你要作为之始,我就知道无量光寿的运用,这心念不在心意上用,不在人我是非当中用,那个都跟我没关系,我实践果觉因心的。这一点清晰无疑了,初发心。我再也不用其他的记忆,我是什么人,是凡是圣,是好是坏,一概都不问了,是出家在家,是病人还是健康人,不问。此心清净圆满啊,清净无量光无量寿啊,我用这个来初发心。就像《拔一切业障得生净土陀罗尼》里的第一句就讲的这个,归命无量光寿,如来,我要运用这个心智。归命啊,契入无量光寿,现行如是。他一句就这么教导我们的,或者说依无量光寿摄服一切心智,摄服一切心相,都没有问题,我们在这个地方抉择了。我今年的发心哈,就希望在这个地方给大家交代清楚,所以离不开诸位善知识,离不开那个给大家提问题,一定会盯到这个地方的,为啥呢?这个地方是我们修学人的普遍的关键的问题。很多人就是这个地方呢,就是他实际说我理解了,我们理解就带过去了,一到业报,违缘一来,违缘占上风了,习气占上风了,见闻觉知占上风了,我们这个理解的初发心不用了,果觉不用了,果觉因心没有用了,所以说就偏离啊,我也理解我怎么就就就用不上力呢?结果是没有用力,是没有用它,就是事来了我们要用它,起步要用它,动念起步要用它,作为起步要用它,我们要用它,那就是菩提心导引我们的菩提道业,没有理解,这个地方没有法理解,不能理解,只能用初发心初发意来实践,我们不断的提醒啊,无量光寿是我因心。什么叫因心呢?起心动念离不开它,这是因心,抉择这个东西了,我们是净土的修行者,我们开始学习净土了,没有问题了,这一点要放松,这一点要放松。
师父:师父,他就是掉进取以后好像要再爬出来。
慈师:这一点,我们就是决定念,决定念我就是皈皈命,我不会扯你什么习惯不习惯,我不管,有没有,我不问你,我重新做,重新做,因心嘛,就重新做,心生,我才不管过去呢,奋不顾身的,不管这一套。
师父:师父,这个还是要有点气魄啊。
慈师:跟气魄没有关系,跟你受不受教有关系,别人给你指路你就照着这个路走就行了。你就想这个路对不对呀?这路能不能安全呢?能不能达到目的啊?那你不执行。决定,这是唯一的途径,我必须这么做,我的新生由此开始了,觉悟由此开始了,伏烦恼断烦恼禁烦恼从此开始了。这个话题就是必须认真的地方,因为我们很多年很多年他都会忽悠着。理解了,大家这个理解,嚓地就过去了,理解就过去了,没有去实践它,所以呢在意识上就穿过去了划过去了,一到违缘一来,违缘就是强缘嘛,我们听的教诲,我们理解的教法,甚至所领悟的东西,不是法,成为一个理解的理论呢,跟我们没有关系。法是要跟我们的生命有关系的,说这归命无量光寿。归命无量光寿,把命用上来了,哪还有畏惧啊,哪还有保留啊?一次一次实践啊,越实践越安全越实践越感觉到啊,这是唯一的途径,越实践越决定,决定性越强。举心动念不离无量光寿的,你本来是没有离开无量光寿的,我啊训练训练,我原来举心动念皆在无量光寿中。无量光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法性功德如是啊,无量寿载负众生,安稳众生本来如是。只是大家对自己的那个偏执的一个果报,偏执的一个感受,偏执的一个身体状况限制住了,我们回到真相中来。“阿弥喇都婆毗”那个就讲的说我们回到真相,这个无量光的光明中来。初发心很重要。后面我们要认识这一点了,慢慢的这个烦恼一来就伏住了,伏久了就看透烦恼了,烦恼一来就断,烦恼一来就断,再深入一点,烦恼即菩提,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所有来源皆生喜,这个说的。所以这个凡是所见皆是如来啊,皆是圆明啊,皆是安顿皆是如是。说九法界皆是如实如是,就是说的平和啊,平等清净啊,那个圆满什么等等都是。啊,任何语言都能直接啊,对称的,我们能得大等持,入三摩地。这个实践很重要,我们那交流的时候,我感觉你需要一些作为,活动,不是需要理论,你不需要理论的,所以说这个对我们有那个功课的有交流的,那你要是,像你现在要认知清晰了,那我每时每刻都可以用了,我不管我的业力,果觉因心,就是我现在的心。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或者法性的功德,就是我的心,心所依,心所成,心所用。那这个就是实相念佛的,这个说上势念佛最殊胜方便,那我们这个念佛就很简单了。不是口,不用喊名号,也不用起心动念,也不用去造作任何形式。这跟禅宗参禅还不一回事,这里我们直接有个参照,无量光寿做我因心。它简单啊,取相不取相皆有方便,取相有方便,不取相也有方便。报德所致啊,体相用是一如的,阿弥陀佛的报德所致,体相用是一如的,我们取相取用皆能得到完整之体,清净之体,这个是由于这个果觉最有意义的,这个报德最有意义的点就在这个地方。如乘舟船,这个舟船的作用力,它载负着我们,不像我们自己的修持,我们会在乎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状态,自己的限量,不是,全然不是。果觉因心。没有道理,一定不要讲道理,在那边讲道理就啰嗦,不讲道理,用了就好,用了就吃了,吃到这个梨子的滋味,就知道了。不要理解,理解太难了,理解太没意思,那我们的生命从这个点就开始起步变化了,所以说呢,我们经常用,像你以前这个于法则还经常用,但是没有认准他盯死他,说法性不改,在我们心目中安稳了。那个不成问题了,只要彻悟,那我就是小我,碰到一点顺性的喜悦,顺应法的喜悦,但后来就过去了,生决定见,没有杂质的初发心,挺有意思。所以天亲菩萨,四种发心中,这个对我们能步入行菩提,啊,才能去了解不退转菩提,啊,就是断菩提,那我们就断烦恼那就很彻底了,嗯。所以这个行法方便,自然现前。我们与法这四种无畏都会现前的。说善法无为啊,无我无畏啊,行法无畏,那他就会得自在的。因为这个初发心给我们带来无畏的方便,所以说唉呀这行不行啊,或者怎么样,会有对身体的担心啊,他考虑不到这些东西的。果觉因心这不是口号,因心是我践行,践行就是因心嘛,对吧?佛以果来筹我们的因,我们来实践我们的心智及无量光寿是个什么样的一个体验,唉,而不是体验我们的想象。不再体验想象中的东西。
师父:师父,说到这里,看到这个用心嘛。因为当时我看到师父,在那几年,我自己觉得自己在那里有确认了。然后我就会去实践其他的东西。但是这次生病,就感觉实际上这个确认好像一下子就靠不住了。
慈师:这个病,你告诉我病是什么?病是真相吗?是常相吗?是有事实吗?你能不能告诉我,病有事实吗?病有不变的东西吗?
师父:肯定没有。
慈师:那你为什么是因为我有病了就推翻过去的所谓的我的知见呢?它没有实质。它动摇不了你。不是说跟用不用都没关系,是你的理解。你没有用,你就开始理解你认为我的身体这么不好,我用不上。
师父:对,理解得多用得少。理解成障碍了。
慈师:所知障。你在所知的问题上探讨那个法义,而没有在我这个身体力行上去作为,你没有把果觉做因心,你把你的感受做因心呢。
师父:师父,在这个阶段,其实还是要有一些方法,比如是往生礼赞啊,或者一些就是念这个往生咒啊,有些具体的方法的,可以在这里给你力量嘛,确认以后。
慈师:不对头。你这纯粹颠倒了,你认为你有病你都用不上力,那你这啥佛法呢?什么佛法呢?你把心给倒了,你不相信这个佛法,你认为你实践过你验证过的才是佛法,那这还得了啊,把发心给扔掉了,你找你的感觉去了,这个我们是违背圣教了,缘起出问题了。昧失发心,你的作为是啥啊?要通过行为来证实发心,这不是颠倒了?
师父:师父,你说得非常对。谢谢师父。其实,这个发心,在传承中确认以后就不能动。
慈师:不是不能动,是从来都动摇不了了。不可得,你能动摇得了吗?性空,你能动吗?无一法可得,你认为你身体病了,你有法可得了,你才动它。
师父:师父,我感觉你身体也是经常说不好啊,但是就感觉不出来,师父你也以前交流这方面嘛,你的身体不好啊,那我这边始终是一个疑问吧。
慈师:我跟你讲,我最瘦的时候四十公斤,八十斤,嗯,走路,说句实话,走路就抬脚都很困难。嗯,那时候居士呢,就是我去那个讲课的时候,他们给我提鞋我就不反对,为什么呢?我弯腰提鞋就很困难,只是说我没有粘着那个,黏着那个,我可能一次我都不会去讲课的,因为啥?对,我身体不行了,我走不动了,那我可以在家养病就行了。的确走路都抬脚都很困难,但我一定会走过去,所以基本上也是提前半个小时往那个讲课的地方去走,实际用不了五分钟,唉,这真走了就三五分钟就到了,唉,但我准备是半个小时的路,就我说这个假设我走不动了我就提前走。就是我不会盯着它,不是说没有病,我那时候可能离死亡啊,我感觉到就是差一个概念了,我自己要问自己这个这要是没有法则啊,没有给大家法的交流,大家没有这个法的需要我这个住世也没有意义。对吧?拖着个疲惫的身体太没意思了,我自己问自己啊,对呀,所以说就保留那一节课。对。走不动路了,菩萨,没法吃东西,牙齿掉了,胃不行,眼睛瞎了,耳朵聋了。眼睛看不到了。
师父:师父,你这个时候都没有动过念头,用医疗的办法来调节吗?完全就彻底在医疗方面不会动这个念。
慈师:也有啊,大家说治疗,给我药我也吃啊,那最后不是还回国内去做手术了嘛,治疗我不反对,但你要说我专门为这个事治病去,我感觉没意思,治病不是我的主体,不能作为主体。作为主体,我感觉太浪费生命了,这个我要是就是为了维护这个破烂不堪的生命去活着太没意思,太没意思了,太辛苦。所以我在山上的时候,疾病很多的。只是说那时候那个劲提着呢,啊,像个是这一次呢,是所有老年人都有的嘛,耳朵不行了,眼睛不行了。这个牙齿不行了,胃不行了,唉,血糖高什么都来了嘛。那时候就是你感觉就是唉呀这个身体真就是必死。我感觉就是还给大家有一点点的法缘,就大家这个问题,就今天我讲这个问题,就是初发心这个问题啊,不解决真是感觉不能放手。这样,《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的动力是来自于这个地方,唉,就是我们那个初发心。所以初发心最重要,啊,我们把这个我们实践法则得到什么利益最重要,那就是丢失菩提心了。
师父:实际上这个初发心主要是弥陀的印契,我们的发心,是弥陀印契之后,就是自他不二。但它确实是从弥陀展现出来的,而不是我们这边世俗的一种。
慈师:它超越了你的身体,超越了生老病死,超越了我们的感受,超越了我们的见闻觉知。在这个地方呢,我们的见闻觉知随顺佛力来体验生命,来体验法则。要不然我们见闻觉知称大啊,见闻觉知引领我们的,那不是佛法引领的。出现了一个引领者的错误,就是发心的错误,你把业力当成你的发心了,它就引领你去到那样一个误区。我病了我难了,我用不上功了。那释迦佛就不应该死,释迦牟尼佛不应该有病,释迦佛比一般人早死二十年,对吧,人寿百岁他八十岁就去世了,还不如普通人呢,对不对?不能那么看哪。“执相而求,咫尺千里”这个弘一法师在他临终时写了几句偈偈子嘛,对吧?
师父:嗯,感恩师父。师父,您这种身体力行的实践,对我们,对我,我们大家是一个最大的力量和加持,啊,其实这个教法的话,它的力量也是展现在这里。心情其实也是好多也是。师父,你这样来实践,能够身体力行的实践,带来的一种信心啊。
慈师:我那病啊,要是靠我自己的心理啊,那是没法挽救的,我就自己想一想,自己还有点事要给大家要把这个初发心问题解决了,起码把这四种菩提心就是行菩提心的这个过程给大家讲一讲啊,要不然这个生命太苦啊。为生命而生,太苦了。
师父:师父,感恩您!希望您保重法体。我们也是在刚刚实践中,学了那么多,其实实践才刚刚开始啊,我自己是深有体会。
慈师:一定要认真,嗯这里边呢,法身慧命。
师父:您老人家要长久住世啊。有问题,我们不知道问谁了。就是刚开始。我现在就是把整个的看书都放下了,然后我在实践的过程中,在看师父在报国寺讲的《往生论》,我想别人不实践,他们不是这里的缘,是持名念佛的缘。我觉得我正好来实践。实践以后,要向您老人家请教。不然找不到人问。我们找不到,因为现在这个传承这方面引导的人就没有相应的,所以还是希望老人家您一定要保障法体。我们要好好地实践,不辜负这个教法,不辜负这个传承。
慈师:教法很难得啊,对教法很难。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个对法的实践,这样,我们生命的价值真正能体现出来。我们这些生老病死都是我们的导师来帮助我们啊,推动我们对法的实践,对生命的超越,对生命的运用,善用生命啊。觉悟生命是善用善待生命啊,要不然我们会虐待这个生命,把这个生命搞得太苦了。
师父:师父,谢谢您!您这样的在前面引导实践啊,我们就是对教法本身,也没有不实践的理由啊,其实不管以前自己学到多少,其实都把它归零了,从头开始,实践嘛,其实介绍的方法已经很多了,所以我觉得这一次安居这个缘嘛,也在实践过程中觉得这个时候有问题讲出来呈现出来,师父,您老人家也能观察到嘛,我想自己我们大家在实践中也会一步一步地提高的,有所转,不辜负师长。
慈师:没问题,好的,时间到了。好,阿弥陀佛,感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