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随顺南无阿弥陀佛

弟子:

我就想请教一下师父,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运用随顺法性、随顺佛性、随顺自己的习性、随顺自己的业力,在这个地方不是很清晰。 我想请师父在这个地方开示一下,阿弥陀佛。

妙果法师:

就是怎么样来随顺是吧?

弟子:

 对。 随顺体。 是随顺性德。 随顺性德,因为有时候就是在这个地方有时候可能会……

妙果法师:

你这个可以不用说了,我知道,你不用说。 是因为我们在现缘当中,我们经常就随顺习气,对吧? 所以我们就把这个随顺,很多时候就直接成随顺了我们的习气了。是在实践当中,这个地方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去实践观察门? 因为观察呢,我们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习气现前了,还是说是我们随顺性德而产生的身口的行为和言语。 因为我们外在的表现,这个是现象,但是里面它有一个推动力。 所以这个地方呢,不为自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

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说一些话呀,做一些事啊,这些包括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基本上见惯不经的一些行为,比如说起床啊,吃饭啊,上班啊,做家务啊,处理日常啊。 那么还有一些呢,遇到重大的一些事情,我们也会去做出反应,然后我们的言语呢,也会对这些事情呢,做出相应的一些表达。 那在我们身口未动之前,其实我们是意地先动的。 大家这个观察,首先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经常说,举心动念,那个心一起的时候,你要看到这里,你起心了。 那这个起心是随顺不为自求的性德,因为性德它一定是不为自求的,因为性德无私嘛,这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本性就在这个地方,它的特质表现出来就是不为自求的。 那我们举心动念那一瞬间,我们观察到我们是随顺了自己的习气,这个习气呢,它不一定是有害的,大家也要知道。 比如说你吃饭,你要吃个饱,你说这是为自求,那从今以后不要吃饱,它不是这样的。 就是我们不伤害、不损减其他人的利益,不属于那种自私自利,正常的范畴的这个习气,其实我们也有很多。 习气呢,它同样的是分为善的习气、恶的习气和无记的习气。 比如有的人就喜欢,有时候挠挠头啊,眨眨眼啊,你不能说他这个习气是好还是坏,它是无记的。 那有一些呢,它就是善的。 有些人一跟别人相处,他总想,我怎么样能够服务于你啊,我能够给你什么帮助啊,他是心里特别善良,总想关心啊,支持别人。 那这些善的,它是符合性德的、不为自求的这个层面的。 这个不需要你说,啊,这个我的习气现前了,我不能随顺帮助你的这个习气,不是这样的。 不是说所有的习气我们都要去违逆它,我们要在这去观察它。 那我们恶的习气呢,就是会伤害到别人,同时其实伤害到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到那个对自己是有伤害的,比如说就像是犯盗、犯杀身这种事情,或者是说好逸恶劳,总想把事甩给别人做,看起来短时间仿佛是利益了自己,在这种短期利益的支配下面,但实际上长期是自他俱损的。

那这个我们要去观察。 所以不是说所有的习气啊,我们在这里我们都没有办法随顺,其实人呢是一个习气的动物,就是习气的奴隶。 我们基本上都是按照习气来做事情的。 我们只要对习气进行观察,我们不要害怕它,我们就是如实的去观察,不要掩盖,也不要减损的去观察,如实的观察。 那我们自己就是最好最好的镜子,因为你本具性德。性德除了不为自求以外,它就是有一个大圆镜智的这个观照力,这个观照力是天生的。 这就是经常我们说的与生俱来的,就是具生智。这个妙观察智,是具生的。 但平常我们不用它的时候呢,就像那镜子蒙垢,你就照不见东西了。 所以为啥要运用观察门呢? 观察内外其实都是要观察的,但是我们对于外面的观察呢,如果没有对内心的观察的基础,那基本上都迷失在外境了。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先看外面,自己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一开口就是别人怎么怎么地了,这事怎么怎么地了,我这样做是有理由的。 他没有观察到自己的内在,所以修行人呢,其实跟普通的人他的区别,就是他在这个地方会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他是内外都是明了的,但是呢,观察这个内在的这个是必须的。 如果没有观察内在,就叫做迷失。 我们每一个人天天地,不管你是修行人还是不修行人,你都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你都能通过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对于外境做出判断。 但是区别的就是,修行人他会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他知道内外的关系。心生万法,外在的现象是由内在的举心动念投射而成的。 所以说呢,观察起心动念就能够找到这个根源,就是我们一个事情的缘起,是在那个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 这个相当重要,作为随顺、实践、传播南无阿弥陀佛,你有没有随顺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的本质是什么? 一切法本来不可得,一切法本来清净、圆满、无碍,这些都是随顺我们在观察心念的时候,必须要去观照的。 这就是以阿弥陀佛作为明镜,来观察我们现前的心。 所以我们的所有的习气都在这个上面,一观察呢,就会发现有的呢,它是顺性得的。 就像我们很多人有的那一种菩提心啊,或者说在现缘当中处处能够为大局考虑啊,为别人考虑啊,甚至是舍身忘死啊,都是不为自求,舍己从人啊。 这些我们大家观察到了,那这样的习气,我们就在这里去随顺,随顺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就是同时随顺了性德。 那一些无记的呢,我们要跟它消融在弥陀愿海,因为有时候那个痴痴呆呆的那个状态,我们现在随着众生无名业的增长,这种状态也挺多的。 就像我们现在说到有些是老年痴呆症啊,那种无记业过多的时候,人累积这个无记业,它后来也会是就变成了去随顺无记业。 很多人觉得思考太艰深了,让自己做选择太困难了,那我就选择一种浑浑噩噩,无记的状态,那最后也会就变成越来越无记了。 所以这个呢,也是不可以在这里去放纵的,去随顺。 那么随顺那个恶习,这个是我们作为修行来讲,是肯定要在这里去关照的。 这一个呢,可能是很多人在这里是觉得比较逼促的,因为我们本身本来是佛,所以实际上他对于这个恶习,他自己会有一个反应。 为什么很多人要掩盖自己的恶习,要假装呢? 因为就他自己来讲,他都知道这东西是有害的,不仅是对自己有害,又对别人有害。 但是呢,为什么又抑制不住呢? 就是我们着眼前的利益,或者眼前的境界为实,这是处在一个不正见上面。 就是执实了,你那个贪呢,贪是执实过后的产物,如果不执实呢,贪是无从生起的。 所以这个是根本上来说,是邪见,邪见导致的贪。 我们又说到贪、嗔、痴,总觉得好像很羞耻这些习气,但实际上它来自于不正见,来自于不正见。

所以我们说为什么不可得的这个正见,一切法本来清净,也就是说本来不可得。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其实它内涵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一切众生呢,它在这里,它没有一个真正的可执着的东西,就是正见而已,随顺就是随顺正见。随顺的邪见就是这东西是实有的,所有的我就要占有它,然后我占有的多,比别人占有的好,怎么怎么怎么,它的根源是邪见。就像我们说,我就是要照顾我的身体,然后呢,就在这个身见上面,天天来捯饬这个身体,它也来自于认为身体是实有的。

所有我们的所谓的这些不好的习气,贪,嗔,痴,慢,疑,它来自于不正见。 所以人的六大根本烦恼,它实际上是来自于不正见,为什么说所有的修行,它不是看功夫的,它是你有没有正见,无上正等正觉,是指的是无上心,就是这个正见,一切法究竟不可得,这个是内外道的一个分水岭,所以随顺于阿弥陀佛,就是随顺了这个无上心,随顺了这个正见。那么你在这里就会看到,由于你具备了这样的一个守护,其实就是持有正见,然后这个由邪见所引发累积,而让你迷惑的习气,让它就逐渐就淡化了,逐渐就淡化了。这个地方呢,它是我们随顺。我们说到实践,其实实践第一个就是在随顺上面。你如果连个基本的观察都没有,我们就是在表面去念那一个佛,在这个内心深处没有动摇过,没有任何的改变,这个地方是真实修行处,就是在内心深处去观察你的起心动念,不管是哪一个法,不管通途法,还是说是特别法,这个地方在实践上都是不可少的。一切法不过就是心,不管你是什么法门,它都是心的问题。

那心呢,实际上就是什么是心?认知这一个,对我们净土行人来讲,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为什么念佛,它是要念它的实相义呢,要念它的光明智相嘛,我们这时候就知道念的是什么,念的是这个实质,你只有知道这个实质,你随顺的时候,你才有办法随顺呢。要不然嘴上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是很茫然的,我怎么随顺啊?我碰到这件事情,触犯了我的利益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就念佛啊,希望它保佑我这个利益不要失去,或者能够更大的获取,完全就相背离了。所以这个随顺呢,它是彻底的随顺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来清净圆满无碍,随顺于阿弥陀佛已经给予一切众生究竟圆满的佛果,印证我们本身本具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在这个地方来随顺。你用这个地方一直用一直用,它确实就像摩尼宝一样的,它就像是清水珠,它就在洗刷我们的这种恶业,洗刷我们的恶习,洗刷我们在这个就是无知沉沦当中,无意识之间积累下这个厚重的业习。所谓的洪炉片雪,也就是说这个大圆镜智的这种照耀,它有这种作用力,它就会让我们的这种各种各样的习气,它能够融化。它是融化,它不是对抗,它也不是消灭,它是融化,因为它本身就无生,所以它没办法灭,只是消融,只是消融。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在实践上面随顺得入,你看入什么呢? 入佛功德,但是你怎么样是表现了你入佛功德呢? 那就是随顺佛性的特质,佛功德的特质,那这就随顺了。这个确实是要我们把,如果是说在这上面没有深入的去观察,我们就要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这些都真正的把它放慢。对于真的开始来实践这个随顺的人,很多时候起心动念之间就萎靡了。我们经常说,已经水过山穷了,我就一直这样萎靡了很久了,突然才发现好像是这个,然后再回过来。很多时候石火电光之间,因为习气它已经成了一个惯有势力,他在指使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特别像习气的傀儡。就是习气是一根线在拉着我们动手,还是动脚,有时候张嘴,比如人家骂你了,然后你一口就还过去了,都不经过大脑,习气在指使我们。很少有人说,我考虑一下这事,我再来应对,其实我们现在是需要把我们的心放慢,慢一点,不要慌张,不要一下子就让习气冲到前面,你要观察。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先念佛,这个就是实践当中的一个,你先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你就先念佛,回到这个佛这里,令佛力住持,然后冷静下来观察一下,你刚才起的那个心,动的那个念,是随顺于佛愿的,还是说是违逆的,还是是无记的,然后我们的内心里面,在佛力住持的这种平等的心下面,心平气和的,来面对一件事情。怎么样去守护你的誓愿,去不为自求,那么这个很简单了,很多事情你这样一观察之后,发现没有什么纠结的事情。因为守护誓愿是前提,是你的人生已经决定了这个方向,那么这个方向是很清晰的,没有什么纠结,斗争,挣扎,只是看不清我们的起心动念,是这个。所以说我们看清起心动念了,你那个起心动念是想往这个沼泽地跑,是想去往那个娑婆世界的无名业习里面跑,你已经发现了,那么你就南无阿弥陀佛,把心归到阿弥陀佛这里,去做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事情。那这一念就随顺了,这也实践了教法,这也传播了教法,就真正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实践你的莲社誓愿文里面,向十方诸佛表达的这个心愿。所以随顺是第一个环节,你看我们莲社誓愿文是师父当时结社的时候,给我们,应该说也是给予我们的一个誓愿,那么我们要很认真的去实践这个誓愿,守护这个誓愿。那么第一个随顺,这是一个关卡。如果没有随顺,其实谈不到实践,我们很多人拼命拜佛,拼命绕佛,拼命的念,念念念念很多,最后还是我说了算,念了一个很大的坚固。那这谈不到实践,因为实践是随顺的前提下面。

你最后很熟练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运用这个誓愿,就是主动的了。随顺呢,它有这个一个被动的这个运用的一个过程,就是来自于我们的习气,往往大于我们在誓愿上面的这个运用的力量,所以我们的第一步是随顺。随顺习惯了,其实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力量,就像佛菩萨,他们已经完全生活在愿力里,他就是在运用。

那么传播呢,就是在你真正的随顺了佛力,实践了佛力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你在传播佛愿;否则我们天天去劝人家,你念阿弥陀佛吧,然后我们内心里面非常多的那种,就是完全随顺自己的业习的那种现行的作为,让别人一看,别人都看不上,对你所说的这些表示深刻怀疑。这是有很多人遭遇过这个的,是因为我们的随顺和实践都还没有。应该说没有,很多人都没有,还不是说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这个呢,就是我们现在如果要认真的来守护这个誓愿,就第一个就训练随顺,大家发没发现,我们最喜欢说的就是不,不管谁跟你说什么,你都喜欢说不,因为顺你的心的人也少。我们对师长也经常说:”不是这样的,师父!是这样的,怎么怎么样”。只要一指出你什么,(你就)说不是、不是,say no,no。这个一字箴言就是“不”,我们向这个世界也说“不”。我们这个乖逆的时代,我们大家很多都有这个忤逆和乖逆的这个信,那么学会随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特别重要的,特别重要的。不是说你到哪突然就变成一个大菩萨了,你在行佛的愿了。

你就你家里这几口人能不能随顺一下?就是眼前的每一个小时,比如说是吃这个还是吃那个,今天我们这个窗子该开还是关,怎么怎么样的,就非常琐碎的这些事情,能不能够随顺一下,我们会看到我们这个心里面那种地藏菩萨说的“刚强难化”。刚强就是不随顺,所以说就难化嘛,难以把你融化。你不是一片雪,你是钢铁,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所以我们要多多观察,多观察,在我们的这个起心动念处,我们衡常观察它的时候,其实佛力就住持了。因为观察本身,你只要一观察,任何人一观察,就在启用你的具生的妙观察智。平常你都让他睡着了,给他覆盖了,不观察。我们做事情都是凭习气,干,去,怎么怎么样。第一反应的全部都是习气先出来,所以我们先让我们的妙观察智现前,就是我要看看,看看我要怎么起心动念的,要养成这个习惯。

你看为什么好的修行人,他比较寂静,其实他不是啥事没干,他在观察他的心,外面的人看不出来他在做什么,他的言语比较的那种调柔,是因为他看了心之后,他再来表达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调柔了。

你看我们经常那个言语非常激烈的时候,都是不经过大脑的,一下就出去了。

所以经常在观心的人,他就是寂静、调柔。然后所有的事情来了,他有个缓冲的这个余地。然后他也能够记得起来,这个时候先把法拿出来,让法,让这个誓愿作为你生命的引导,而不要让习气,像一个就是脱轨的列车一样的,就把你拽到业力深渊里面去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而且他非常的微细,除了你自己能看住你自己,没人能看得住你,每天的起心动念,千千万万,你只有自己,在这个地方,秘密的去行持。为什么说,净土其实是密中之密,他其实只有在内在里面,起心动念那里去用,其实别人看也看不着,抓也抓不着。你说你嘴上,你念了一个阿弥陀佛,好像别人还能听见,还能看见你张嘴,但实际上他真实的运用,是在内心深处,而且是秘密守护,这个地方是不间断、不夹杂。

不间断的,是恒长的,这个地方是常精进,这个地方是不懈怠。用在这里呢,其实现缘上面,看这个人就是比较的随意,他不会固定哪一种形态去修行。就是我们身体怎么样了,我们嘴怎么样了,不是那种,就是他的内心深处,他一直在运用这个。密中之密,所以他是不需要灌顶。像这个净土法门,不需要前行,他只是在内心深处,把这个阿弥陀佛的誓愿放在这里,来观照自己眼前的一切的身口意的造作,也观察这个世界,观察众生相,他都是同时的,就是内外明彻。我们就已经是在极乐世界里面,是用极乐世界的这样一个明镜,照耀世间。我们的起心动念,跟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实际上它都是不可得的;但是你在观察的时候,这个镜子就像是越来越亮,越来越亮,它就会真正的显发出它的这种光明智相。所以为什么要与光明智相相应,因为光明就是你照见,智相就是无染。你虽然观察它,但你不染它,你不要说这是一个业习,这是一个恶业,这是我的恶业,或者这是他的恶业,然后你就在这里算账。它不是这样,它是照就了,照就了。照,了。你不照,它就蒙着;你一照,它当下就了。所谓的了了分明,并不需要我们去咔哧,就是我们说我要把这个改掉。因为它本来没有实质,这也就是《圆觉经》面说的“如来随顺决性”。它实际“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因为它不需要息灭,它本来不是真实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都是因为它本来如幻,但你要知道这是幻境,就是这个知,如实知之心,它启用的就是妙观察智。特别是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所代表的妙观察智,大家用的时候,这就是与光明智相相应;你又知道这是如幻的,同时你又不染于它,因为幻境你就没办法染。如果你认为实有,瞬间就染了;染了之后,再来做一个评判,然后就是你的各种对策就出来了,种种的。这些地方它的运用实际上是非常微细的,是越来越微细,越来越微细,所以你就越来越光明了。就是那个心就一点点不被这个阴霾所覆盖,你就会知道阿弥陀佛照十方,无有障碍是为真实。确实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他的真实功德会显现出来,最主要就是令我们的心没有丝毫的阴霾,完全在佛光的照耀下,所有事情你看的都是纤毫不差的。

这个时候确实就内心里面那种自在,一切万法在你内心里面,它不再成为障碍,它就是法界的繁荣。你内心也是不会在这个评判,分别,执着,这个上面去纠结,而是处在一种欢喜当中,平等、舍。这个是真正的进入到禅乐,我们说轻安,法喜,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生命状态当中。所以随顺呢,它不需要要到哪一个地方去修。可能我们有的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也跟自己较劲。在任何时候,有人没人,有事没事,我们都是在这个地方去随顺的,所以这个点是实践上面很关键的一个点。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