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与果地觉的关系

妙果法师

问:《往生论注》和我们学的果地觉有沒有差异,适不适合学习?差异有多大?为什么会这样?    

答:果地觉为因地心,它是就本质处、实相处,一切时、一切法都印契他本来是清淨圆满无碍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以佛的果地作为我们的因地。

 在《往生论注》上面,有大量的比较娑婆世界是怎么样,极乐世界是怎么样。 为的是鼓励我们生起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心,这个没有什么不对的。 这个差异,是它比较强调这个。为什么呢? 因为其实我们还生不起愿生心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白娑婆有哪些五浊恶世的种种的不堪,极乐世界有哪些清淨庄严的功德。 这个是引发我们的欣求心、愿生心的。 但是净土法门不是止于此。 在我们发起愿生心的时候,我们不是说愿意生到另外一个地方,而是愿意舍弃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真正的去回归到我们的本质。 而这一个地方呢,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一个实质处。

所以这两个之间呢,并没有根本的差别。 如果说有差别,就是在开演的角度上面—-它的着重点。 其实,昙鸾法师在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开演上也是有的; 但是,大量的篇幅都是用在劝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在对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描述上面,《往生论注》里面也有大量的阐述,其实这个是非常非常好的。 因为作为我们凡夫,我们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一聲阿弥陀佛怎么就可以消融无量劫的恶业? 那么他就给你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一个火,很小的星星之火,就可以把你好多年积累的柴,一把火就烧没了。 就这个,他就做种种譬喻。 那这些呢,都是方便我们这种在意识思维当中的众生,可以通过这些譬喻,去了解佛功德,去进入佛功德。

 但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呢,最重点的,他是开演果地的功德,他的譬喻反而是很少的。 就是特別给凡夫做的这种譬喻,就是跟小孩子讲故事的这种,是很少的; 直接就是实相功德的一个给予。 他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现在,如果学《往生论注》,我们可能更多时候是关注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或者是说,对于这些譬喻啊,我们来做一个理解领纳; 然后还是从”信“这个角度入的。 而《往生论》呢,他直接就从这个实相上面来展开。 就这个角度,是稍有不同。但是他们的体是一样的,因为昙鸾大师作《往生论注》,就是根据《往生论》作的。但是它是根据众生能够理解,能够信受的角度,来方便教导的。 所以这个角度,他是不一样的。 那《往生论》本身呢,他是纯实相角度,就从这个地方,全体授予。

所以我们师父,他一直都不讲什么“信”,讲从这个”信“的角度进去,他讲的是“随顺”。 把“信〞这个角度绕过去,而直接用”随顺得入“,直接入实相功德。 所以在用心的地方,它们是有差别的。 只是说他的本质没有差别,都是依《往生论》。

所以说我们要知道呢,我们现在所依是慈法法师所开演的果地觉因地心,他就是从实相角度直接受益的。 你要是学这一个开演,这个果地觉因地心的教法,应该随顺师长的授予。 如果我们觉得我们学果地觉因地心,就像刚才莲友自己去研究,那其实你不是这个传承。 他这个传承的受益,他是有特别的路子。 就像我们以前古时候学一个手艺,你锻造一个铜器,你是陈家的,还是张家的,这两家他的传承,他在锻造术上面,他是不一样的。 你要学哪一个,你就好好学这一个; 要不然呢,你打出那个东西,他就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果地觉的传承上面,因为直接受授于慈法法师,我们就按照他的教授来随顺得入。 如果我们还是走一个“信〞这个道路,信、解、行这个道路的话,那在这个上面走起来就相当的困难,也会经常觉得不相应,进进退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