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内容:
导学11-2 果觉因心角度下的信愿行
导学11-3 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是下手处
导学11-4 抉择顺性起修还是违性起修
《闻记》导学11-1
学法不要落两边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75页-第76页)
翻译者翻译、润文,都有它不可思议的一些角色。像我们读的经典,从梵文翻译到汉文这个过程,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思维、意识、方法不一样,他翻译出来的文字、表达的东西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近代有一部分研究梵文翻译的人,对古代这个翻译疑虑很大,像玄奘法师的时代,大家对过去的译文就疑虑很大。为什么呢?很多梵文拿来一看,根本不是这样说的啊!他说:“不行,我得再去把梵文拿过来重新翻译!”所以他去印度十几年,带回来那么多经文,还是丢掉了很多,有一部分在雪山就过不来,要不然玄奘法师把经典都带回来,我们这儿全得很!显密教法周全得很!就是有一些法不适合汉族人,到达雪域就雪崩了,把六头大象驮的经书全部埋没了。一头大象能驮多少书哦!大象不是马匹哦!就不该过的!一个民族区域有一个民族区域的土地、山神、守护者,是那个地方的东西就过去,不是那个地方的就不让你过去!我们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能说他译得准确不准确,在那个时代一定是准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更,他就感觉到:怎么这样译呢?对不对?现在我们要是自己都有梵本,肯定会感觉玄奘法师译得也有问题。什么问题?时代变了。因为罗什大师跟玄奘法师已经有一段距离了,这个距离就造成他说“这译得真是……我们重新去译吧!”所以就会有直译、意译的差异。
我们现在读到的经典,实在不是为了哪个准确不准确,最重要的目的是揭示我们内心的庄严!让我们圆满地觉悟!让我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直指人心本来是佛的事实!其他的文字都是个借助啊!都是一个实相的传递啊!东说西说就是直指人心说!东说西说就来表达我们的心本自圆满、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你怎么把它弄出来?给你个方法。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非常感恩法师精彩的开示!
刚才有位法师特意提到解释一下“乐至报国寺”这几个字,怎么解释呢?他给我们的解释是:“乐”就是极乐世界,“至”就是到达。大家来到报国寺,就是到达极乐世界!我们在极乐世界、在报国寺恭聆法师的法音,是大家无上的福报,无上的功德!让我们期待明天的精彩!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好,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段谈到一个译经的问题。
经典的翻译不是一件小的事情,的确也不是说某一位善知识个人的事情。它是整个的一个译场,在古代一个译场那是很大规模的,经历一个非常严谨的翻译过程,往往都是上千人,在玄奘大师那个时代翻译。
所以翻译经典这件事情非常庄重、非常严肃,包括这些翻译经典的善知识们,他们其实都是有宿世愿力的,也是有诸佛加持的,所以他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能够保证文义不失,能够保证译得不错。
像鸠摩罗什大师,他在临灭度的时候发了一个愿,他说我翻译的经典跟原义如果有差错的话,愿我火化之后,我的舌头就会烂坏;如果我翻译的经典没有差错的话,让我的舌根不坏。结果他火化之后,他的舌头完全是化成了一个舍利。这些其实都是以他的功德力,包括他这样一个愿力,以及诸佛的加持,能保证我们这一方的众生在受持这个经典起到一个圣言量的作用。
圣言量,是不能有一丝一毫地对它的质疑、怀疑,或者觉得它本义上已经变化了。所以其实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只是在翻译形式上有所差别,在翻译的方法上有所差别,但是不会说把佛经原来的义涵给弄错了,这个是绝对不会的。
所以,大家对这一段的理解不要误解,不要觉得这样一说,那经典不可靠,那我们现在的人怎么修啊?
其实它是可靠的,经典对我们任何时代……为什么叫圣言量呢?圣言量就是可以说一直到法灭尽,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地球上,在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一个法运——一万二千年,都一直保证能够依经典而得度,乃至于法灭的时候特留此经止住百岁,若有众生值斯经者,皆当得度,他都可以是得度的。
它只是对机,比方说有的人他可能看直译的经典就比较相应,有的人看意译的经典就比较相应。所以说看直译经典相应的人可能对看意译的经典会有一些,就像这里面提到的说“怎么会这么翻译呢?”
他个人的不相应并不代表经典本身有问题,这个大家要知道。经典绝对是不会有问题的。时代的变化呢,的确我们在文字上有的时候会感觉有一些隔阂的个人的感受,但这个不是问题,大家对这一段不要有误解,它绝对不是问题。
作为我们中国来说,汉传佛教这么多年——两千多年的积淀,一代一代的善知识在不断地翻译经典,完成了我们汉传佛教的浩瀚的经典经论的依止、依据,它其实是很完备的。虽然说有一些梵文的经典没有翻译过来,但是就我们本土的因缘来说,与我们相应的、与我们这一方的众生能够根基相应的,该翻译的其实都翻译了;如果与我们根基不相应的那些法,其实没有翻译,对我们来说也没有问题,也没有问题。这一点大家要知道。
所以我们要对我们汉传佛教的整体的这个法脉传承,无论是八宗所依的典籍,要有绝对的信心,不要有任何的丝毫的怀疑。这块儿希望大家能够清晰。
再有一点谈到,其实所谓的经典也只是一个印心的方便。就是一切的言说只要落在相上、有为法上,它其实都是标月之指。不要认为心外实有什么法,它无非是一个印心,无非是揭示我们心地庄严的一种表达。
所有佛陀一切的开示——法,都是如筏喻而已,它就是一个标月之指、过河的一个船,开启我们自心本具的功德,它是一个开启的方便。就像我们不知道月亮在哪里,明眼人会指给你,顺着手指的方向就能看到月亮。所以经论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它是标月之指,不要以为这个本身就是月亮。
如果你执著于有一个法是实有的,执著这个法本身就是没有回归到自心上,把它执实的话,那你永远是迷失的。
我们学法不要偏激,不要落两边。所谓的两边,就是要么我们认为——经典不重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翻译得不准确。那你靠什么修行呢?你如果没有经论的依止,你就完全没有依止了。所以,这个是一个误解。再有一个,我们也不要就把它着实,不要认为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它只是一个标月之指,真正的目的是我们看到月亮。如果你把它执实的话,那也就产生了法执。法执也会遮蔽我们觉悟真理。
这样,大家就能够比较正确的一个态度来认知经典的重要性。
三皈依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法指的就是这些经典,从住持三宝来说。所以所谓的皈依,你不能有根本的动摇。
《闻记》导学11-2
果觉因心角度下的信愿行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77页-第81页)
「第三讲」
但得诸乐,无有众苦
开示时间:2016年3月12日 开示地点:四川乐至报国寺
「督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昨天我们学习了《弥陀要解》第二部分。昨天法师着重给我们开演了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不可思议,九界难信,唯佛方能究竟。九界难信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在内,要对这个净土法门悟入深信,也都存在不圆满、不究竟的地方,唯佛才能够完整悟入。昨天还讲到,我们作为凡夫众生怎么才能生起坚固的信心呢?我们作为凡夫众生,这一颗生灭的、变迁的、无常的、反反复复的、经常被烦恼覆盖的凡夫心,怎么来接纳这甚深微妙的难信之法?从究竟了义上来说,这个真实的信心是很难建立的。那怎么办?
法师给我们指出—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一方面我们要接纳自己,我们自己是生灭的、变迁的、无常的、反复的这么一颗凡夫心,同时我们又要看到自己的本性跟佛是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来承接世尊的教法,来承接这个净土法门。我觉得法师在这方面的开演,对我们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能够让我们当下安心,让我们的心安住在弥陀的愿海中,安住在佛圆满的、根本的、究竟的功德里。法师告诉我们“性修不二”,我们本心是佛性,与佛无二无别。那么我们修行,既然本具,我们怎么去修呢?拿什么去修?我们要回归本家,可以根据“性修不二”去深刻地体悟,悟入性和修之间无二无别、本来圆满、佛自一如。这是昨天法师给我们开演的一个重点。
第二点,昨天法师给大家的开示,套用密宗的话叫“窍诀”,我们修行不能投机取巧,但是应该有很多方法、很多窍诀。窍诀能够让我们当下直接面对问题,解决烦恼,这里法师谈的就是誓愿力。我们净土法门也强调信愿行,那么愿力非常关键,由愿导行,愿力大过业力。
有居士在课后说,法师的开示非常好,但是我用不上,烦恼还是烦恼。法师指出来,关键是我们的内心一直停留在我们的业力相续当中,投注在烦恼当中。法师开示我们要从这种业力烦恼的串习当中跳出来,高屋建瓴,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我们能够以佛的果地觉、以佛的愿力、以佛的本性、以佛的真如这样一艘大船—我们坐在上面,可以安享佛陀智慧的本怀跟我们自身的相应。我们先在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把心安住了,再去慢慢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就好像佛教中有个比喻,说我们被一支毒箭射中的时候,最紧要的是把箭拔下来,不要先考虑这箭从哪里射来的,是谁射的。这里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主次的问题。所以法师开示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以誓愿力来对治我们的业习与烦恼。
昨天护法居士送来一本书,叫《净土传承与誓愿》,书上有一段话,叫“无诤立誓文”,也有居士在问这个。那么我先把这个誓愿文念一遍,供养大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请法师对这个誓愿文作进一步的开演。
下面我们接着《弥陀要解》第三部分进行学习,有请隆实法师。
「辅讲」隆实法师:
请大家翻到《弥陀要解》第十六页。我们今天从“(甲)二正宗分三”开始,还是我来读,大家默默地跟读。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明悉法师:
我们从《弥陀要解》的正文这儿开始学。我们先看正宗分三这个地方,就是蕅祖讲到“信愿行”是此一经之纲要、要旨。
我们前面就这个“信愿行”在“立宗”、“明宗”那个地方详细地梳理了一下,我们会发现,其实蕅祖所说的“信愿”其实指的是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角度来念佛,这个角度来发心,才称为他所讲的这个信愿。
所以这个里面说,“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句话也被后来的祖师经常地引用。那就是往生的正因其实在于你的发心,在于你的愿,而这个愿是不是以佛果为因心这个缘起,那它决定了往生与否。
这样一个认知是符合经义的,你看我们这次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不是说“彼国人民皆正定之聚,无邪定及不定聚”嘛,因为这个邪定及不定聚“无有了知建立彼因故”。那这个邪定聚和不定聚,其实就是不是以佛果为因心的这样的一个缘起的话,那它就是有进有退。
如果你按照自力修持,其实就是有进有退。你从你的业力这个方向,执著自己的业相,那就很难完成这样的一个退转的缘起;那如果是说以佛功德为依止,以佛的功德为缘起,仰信佛力,那它就是一个不退转的缘起。
这样的一个不退转的缘起,它是佛愿为己愿,佛果为因心,那它就能建立彼因。跟这个地方蕅祖讲的“往生全由信愿之有无”是一样的。
所以其实蕅祖他们这些祖师还是独具慧眼,他能够看到这个经里面真实的内涵,真实所要传递的修行纲要。那只是说我们后人对这个信愿还有所误解,后人所理解的这个信愿、认知的这个信愿,它跟蕅祖想要传递的这样的一个往生之正因有偏差。这个地方希望大家能够清晰地去择法,辨析清晰。
我们依文,依它这样一个依据——就是蕅祖这个《弥陀要解》,因为后人说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它出处就在这儿,你直接回到它的原文上去理性地、平和地、平实地、如实地来看待,你的确发现他讲的这个信愿不是说我们自身业力分的那一个信——我们自己没有仰靠佛愿的那个愿,不是讲的那个。
所以他前面说到“全他即自,自他不二”。佛力,那样一个以佛力住持为因,那就是信他;以自性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性德为因,那就是信自。这个信他、信自其实完全讲的就是一个性修不二的缘起,这块儿大家要看清楚。
所以这个就叫作“慧行为前导”,这里面是蕴含了一个什么?蕴含这样一个智慧的抉择、择法,正知见,所以它称为“慧行”。那后面“行行”,其实就是你持名。持名你要有发心,你这个持名才是正行;你如果发心不明,这个持名很难称得上是正行。
所以说佛法其实关键在于发心,发心为首,“入道要门,发心为首”——这个发心一定是关键之关键。
如果能够以这样的一个清晰的发心来持名的话,那它就会产生必然往生的事实。
行,有深有浅。这个的确,大家同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有的人实践的深,有的人实践的浅,对吧?那就会在因果上会有差别,就是无差别当中有差别。
所谓无差别,就是大家同用佛果,同享佛果。
所谓无差别当中有差别,就是你同享佛果,有的人可能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这个佛果的受用下,他就契入得很深,有的人契入的浅一点儿,但是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同用的是佛果。所谓的“持名之深浅就有品位之差别”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要把往生正因搞清楚就好了。
下面说到“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这是经文。这段经文,“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段经文所开示的内涵还是蛮深的,因为经文它都是具备无量义的,祖师把它的内涵开显得很丰富。
所谓的极乐世界的“乐”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乐?我们不能很肤浅地看一下,就认为它是这种苦乐对待的乐。其实它这样一个“乐”,是超越了我们娑婆世界这种苦乐对待相对的这个乐。娑婆世界的这个苦乐相对的乐,其实它本质是苦的。极乐的这个乐跟我们娑婆世界所感受到的乐,它本质是不一样的。这一块大家要有所了解。
娑婆世界三界所经历的一切的受都是苦,全都是苦。身心逼迫的那种称为“苦苦”,就是你感受上特别难受的,无论是身是心那都是叫做“苦苦”。你感受上挺舒服的,感觉挺快乐的,它叫“坏苦”,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久住,它是无常的。极乐世界的这个“乐”,它绝对不是坏苦,它是恒常的,恒常的乐。
所以实际上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你在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你用二元心是无法去理解它那种乐,也无法去体会它那个乐,你只有彻底地超越二元这样一种对待,回到法性的安乐上来,通过佛愿力回归这样一个佛愿印契自心本自的具足,才能与极乐的乐有相应。
这个娑婆世界它其实一切的感受,它的本质是无常,无常就叫作迁流变化。非苦非乐其实它也是苦,非苦非乐,你这时候处在一个也不难受,但是也没有觉得很快乐,那它叫“行苦”,因为它本质是迁流变化的。
所以这个三苦涵盖我们一切娑婆世界的状态,它都包含在这个三苦当中了。
那彼土它永离三苦,它既没有苦苦,也没有坏苦,也没有行苦。它与此土的苦乐对待是不一样的,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这是一往而说。
如果详细说,它就从前面所说到的那个“四土”来辨析。
所谓的同居就是五浊轻,无分段八苦,没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他没有这些苦。但受用的是什么呢?他是“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这些经典里都有描述,你在极乐世界飞行自在,动一个念头就可以随意地去他方世界,可以到处的游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的周围都是善知识、善道友,诸上善人聚会,这些乐。
同时,它也没有沉空滞寂之苦。沉空滞寂,就是说你修法上的方面偏于空、寂这个方面,就是著空,体会那样一个空性的,没有从空而出妙用、从空而展现出种种的庄严,他没有这样的一个体验,那叫沉空滞寂。
极乐世界它一切往生的众生,都会享受大乘的法味之乐。它是佛功德令我们能够直接从“妙有”这个地方,空性所展现的妙有这样一个地方去感受那样的游戏自在,所以它就叫做“游戏神通等乐”;是从“有”下手的,从“有”这个地方相应的。所以极乐世界,它的依正庄严都是妙有,它就避免了沉空滞寂之苦。这个法门的殊胜方便是在于此。
再有就是他没有“隔别不融之苦”,他受的是“无碍不思议乐”。隔别不融,其实对应的就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如果你的见地没有达到圆融圆满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渐次的见地,渐次的见地它就是有隔别,一地一地、一层一层的那种修行,达到最后才会达到一个究竟的圆满。那它就是不能圆融,不是一个彻底的圆融的一法涵盖一切法、一即一切这样的一种无碍的体验和受用。
极乐世界它就远离了这样的一个苦,它就是一即一切,一切都是无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于一尘中能够现宝王刹,在极乐世界的一花一草一树都能照见十方法界,这样的一个没有障碍——知见上也没有障碍,心行上没有障碍,所现的境界也都没有障碍,就没有隔别不融之苦。
最后,没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这就完全是受用佛的功德,佛的果地觉。因为佛的果地觉是圆满的,佛所彻证的这个法性、法身是圆满的。如果按照自力修证,你对法身的证悟只有到了妙觉菩萨才能彻底圆满,否则你都要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那你这样一个破无明见法身的过程中,你没有圆满的时候,它就会有这个“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这是菩萨微细的苦。
在极乐世界,由于他是乘佛愿力受用佛果,所以他其实起步是圆满的,所以他“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就是极乐世界所展现的依正的功德,就是你感受全部的一切果报——宝树啊、宝花呀种种庄严,它都是一个称性圆满的展现,它不是一步一步你修证出来的,所以它叫作称性圆满究竟乐。
那有这样的一个认识,我们要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很难得,它是不共于一切通途法门的。所以说,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蕅祖这里面讲。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那就叫作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它能够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所以“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这个也就是,极乐世界其实这样勉强把它分成四土来说,但是同居土同时又可以圆净四土。那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不隔的,虽然说有相上的一个分别——四土,其实它是相互交涉的,就是同居土也能受用四土一切的功德,那其实这个分别也没有实质的不同。
为什么说这个殊胜呢?因为它既能够从往上说凡夫能够受用佛功德,那同时也能够跟十方的其他因缘作比较。比方说它可以跟我们娑婆世界作比较,娑婆世界的众生如何、极乐世界的众生如何,这样的一个对比你就有机会步入,这是它殊胜的地方。它可以接引我们凡夫有情去步入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它殊胜在于这个地方。
如果说像其他的一些教法,它有的也是只讲很究竟的,但是它如果没有接引凡夫的方便那它也谈不上殊胜。你说你谈那样一个佛的境界有多么多么的圆满报德怎么怎么样,但是它没有办法跟一般的娑婆世界、普通的世界较量、比较,有相应的东西的话,佛的功德再究竟,那跟我们没有关系,你步入不了。
所以这个地方净土的殊胜,它既是一个圆满佛果的展现,同时它又能够接引十方的有情,又对一切的普通的众生都毫无条件地、毫无保留地可以去步入这样一个体验,就是“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这样的一个不可思议。
所以你看他对这样一个经文解释还是很细腻的,“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我们这样来体会极乐世界,体会果地觉为因地心它的超胜,你会建立起无上的信心。
《闻记》导学11-3
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是下手处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81页-第81页)
(己)二约所受用释(此亦转释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故。下广释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明悉法师:
好,这一段,“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里面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以及四宝,它都是表法的。就是佛经里所有的这些看上去是相上的东西,其实都表的是法。
那表什么法呢?七重,表七科道品。七科道品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这像一个修道的品类,称为七科道品。
四宝呢?它表的是常、乐、我、净四德。因为一切众生都具足这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性本具的功德。在《涅槃经》当中用常、乐、我、净四净德来表达,也就是心境不二,身土不二,依正不二。
众生之心是本具这一切功德,那它展现在依报上,其实展现的就是圆满的一个环境,圆满的这样的一个国度。那这个国度呢,它也不离你的心的本具的功德。其实极乐世界是把我们自心本具的功德彰显出来了,全体地显示出来了,显示在依报的庄严上。
那我们何以了解自心本具呢?其实你去了解它所展现的相的功德,就是在了解自心本具,这叫作性修不二,叫性修不二。其实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念的就是自心本具。我们在随顺于这些种种庄严的时候,就在如数家珍,就在开启自心本具。
这个方便不可思议啊,这个不可思议啊,这是佛施设的大方便。如果没有佛的功德所呈现出的这个极乐世界,我们谁能够开启自心本具之宝藏呢?
只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开悟,彻底彰显了自心本具的功德,成佛了。从佛以降九界的众生,于自心本具的功德多多少少都有遮蔽。菩萨是少分的遮蔽,我们凡夫六道众生是全部都遮蔽了,声闻罗汉是少分地开启。
所以我们要知道极乐世界所描述的这些庄严,不是说像天界所展现的那些快乐,也不是说像我们人间这些树好漂亮啊,都不是,它其实是一个心性圆满地彰显出来的一种境界,所以它是不可思议的,其实是不可思议的。
它就是表法,表心性本具之法。这个地方要这样去体会它的性修不二。
下面这些讲的其实都是天台的教理,我们没有学过天台的也没法解释,那我们就略过去就不看了。因为蕅祖他本身自己是天台通达的一个人、这样的善知识,所以他在注解这个《阿弥陀经》用了很多天台的语言,这个的确是对于没有基础的人来说基本上是看不懂的,要学过天台的教理你才能一点一点地去了解他在说啥。
但没关系,我们把他的精神把握住,大的方向认知清楚,不妨碍我们修行就好了,不要落在文字相的一个知识的积累上。这个也是慈师这次在讲《弥陀要解闻记》尽量要避免的一个误区。
就是后人学法,尤其是我们中国,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到这样一个误区当中,就是拼命地去理解,拼命地去钻研这些文字,而忘记了修行的大方向、净土的大方向。
净土的大方向,其实是引导你下手的,引导你去行的,不是引导你去解,浩瀚的这样一个文字的理解,这个是一定要搞清楚。
所以我们这次学,也是要把握住这个大方向。我们既然学这样一个文字了,我们也多多少少能够把这样一个修行的理念把握清楚。至于说那些繁琐的文字,那些容易冲淡了我们大主题的这些可能性就要避免,这个方向一定要把握住。这一块儿我们就跳过去。
看最后那句,他说“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 说的是啥意思呢?说这样一个性德和修德是不二的。寂光理性就是性德,一一庄严是修德。这个理性如果不具足庄严,那你那个理性不就是个偏真法性了吗?所以性德一定与修德是不二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及《往生论》,其实都是从修德的展示处下手的。
前面开示里面讲到,净土的下手点一定是知道这个修德的差异,就是从修德的功德下手的。修德的功德就是佛圆满的报德,就是佛愿所展现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佛功德。
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就是念这个佛功德,就是念佛这个圆满的修德,这是它的下手处。如果你不从这儿下手,那就不是念佛法门了,那就是参禅去了,你从性德下手就是参禅去了,对吧?那就是自力了。
它之所以是一个佛力的法门,就是它从佛的报德、佛的修德,从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下手处。所以你看《阿弥陀经》一上来就跟你讲佛的极乐世界的功德、依正庄严,先讲依报再讲正报,先讲这些国土的庄严,对吧?讲完了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就讲到了佛的正报。其实它都是从这个修德上来展现的。
他讲这个修德,其实讲不离一切众生的性德,就叫性修不二。所以你在被佛引导的时候,你在随顺于佛展示的这样一个修德庄严的时候,由于我们对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一个究竟的依止,不会怀疑他,所以他所说的那你一定是接受他、一定是随顺他、一定就是相信这样的一个极乐世界的存在。那你这一刻就接受了这样一个修德的回施,你内心像这样一个修德的圆满你就敞开了,你就会忆念他了。
你在忆念他的时候,就是这个法门的下手处,就是念佛。去思维它,去观察它,去忆念它,都是念佛。
当你这样去念佛的时候,就印契了我们自心,因为它本身就是性修不二。你在修德的地方与它相应,那你性德自然就开启,这叫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它是非常非常方便、容易下手的一个法门。
《闻记》导学11-4
抉择顺性起修还是违性起修
明悉法师:还有十分钟时间,大家有问题吗?
莲友:阿弥陀佛,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是性修不二,那我们众生是不是也是性修不二的呀?佛的修德是圆满的性德的彰显,他把他圆满的修德又圆满地回施给我们,我们一切众生那个性德跟佛的性德是一样的,那是不是我们的修德跟佛的修德也是圆满一样的?请教师父。
明悉法师:
那就是你到底是顺性起修还是违性起修了。
你要是违性起修呢,虽然说你性德与佛无二无别,但你所有的造作,所有的作为都是无明、造业、感果、受苦。那你这个性修肯定不是不二,你性德被埋没了,彰显不出来,它显现的全体都是业力,这个业力,就是我们谈不上有一点点修德,你根本就没有修德,根本就没有。
那你没有修德,那个作用力就展示不出来,就是自性本有的功德就彻底地埋没在了这样的一个无明当中。所以众生他是理即佛,他只有那样一个理上是,理上是本具,事实上其实啥都不是,就是一个可怜的众生。
所以佛出世度化我们嘛,佛施设这样一个八万四千法门。施设这个法门,无非是让众生顺性起修,让众生去展现这个从修德下手、然后慢慢地回归性德本具。
那在这样一个顺性起修的方向上,佛施设了很多法门。施设很多法门,无非引导我们从一个丝毫没有修德的状态,慢慢慢慢地去圆满这个修德。
那就一点一点地、一点点地修啊,修善呐,持戒呀,六度,各种善法呀,法门无量誓愿学,对吧?这些其实都是从修德的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积累。一旦你修德三大阿僧祇劫的积累圆满了,你的性德就圆彰了,这就是一个成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因到果的过程。
但是在一切法门当中,它有一个特别的法门,那就是从果到因。从果到因就是佛用他的修德来给予我们众生,来满足我们这样一个无力修持的九界众生。但只要我们愿意去随顺,用佛的修德而填满了我们这样一个自力不足的这种情况。
就是你不再用自力的方式、去积累的方式来彰显这个性德,而是站在佛果地上起修,随顺于佛的这个修德来起修,那这个时候它就是顺性的一个修德的展现,就顺性起修,翻转我们无始劫来的这个违性的作为,变成一个顺性起修。
这地方一定要我们彻底的转身,就是你以前你天天念的都是业,对吧?你天天都是念轮回这些事,人我是非呀,谁好谁坏呀,念这些东西。那现在你不能再念这些东西了,你要去念佛,而且你要唯一地抉择,彻底地去念佛,摒弃对九界业相的执著。
这个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去完成的话,那怎么完成呢?你就身口意三业呀,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对吧?从这个五个角度来替换掉我们以前的——身业,杀、盗、淫;口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业,贪、嗔、痴;观察更谈不上了,我们都是邪知邪见,那肯定会没有正思维;回向,我们也没有什么回向,天天想的都是自私自利。
通过这个五念门的行持,你就是一个顺性起修。五念门通过这样的一个方便来与佛的修德产生一个链接、作用力、一个相应,同频共振!
同频共振,其实它就是——由于性德是一如的,所以其实佛的修德它也不是说佛他自己有的,它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来用,就是他是家长,他把他家产继承给你,你接受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你可以来接受。
那有的众生他就说,我不能接受,我只相信我自己干,我一点点积累,我觉得这个比较踏实。你说让我一下接受,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吗?有这么好的事吗?那他不接受,那只能说他善根没有成熟,他只相信自力的因果,不相信佛力住持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因果。那这样人就是靠自力去修了。
你自力修,你就慢慢积累去吧!你要让你的修德圆满,那就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从自力的角度来说呢,凡夫真正其实只有性德,他没有修德,修德太微弱了,太少了,太欠缺了。
那你要是仰靠佛力呢,佛的修德就是我们的修德,这里面就叫作“全他即自”,蕅祖讲的“全他即自”,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他处处讲啊,你看《弥陀要解》里处处都有这样的话,“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这都是他老人家说的。
所以他老人家讲的这个《弥陀要解》,他是从佛果这边讲的,就是直接摄佛果为自功德,这样来念佛。这样的一个念佛呢,它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它就是往生之正因。那这个也就是佛的修德你拿来用。
我们一直讲、一直讲,就讲这个。一直大家学了这么多年了,不断地辨析自力和佛力的差别,不断地让大家去从这个点上去修。这个其实就是净土的正法脉啊!净土这个法门不共于通途法门,其实就在这一点,它不共的地方就是在这。
而恰恰这个不共的地方,它难信。你要说你靠你自己来积累这个修德,这好信呢,谁一想就明白,对吧?这不用说,它很容易信。你说佛的修德,我们一念就拿过来用了,你要靠你的理解你很难信,你几乎是不可能理解到的。你理解不到,那它就难信。
但是它易行。因为它是佛设置的,你去相应就好了,你用就可以了,它就易行,易行这个作用力就展现出来了,它是一个事实。所以其实这个法门的下手恰恰不要从理解下手,它要从行下手,你就直接去念它,直接去用它,不用你去琢磨它怎么回事。
佛的修德,我们能不能用啊?你想它没有用,你要是顺佛,佛这么讲了你这么接受就行了,你去体验就可以了。对吧?不光佛这么讲,历代祖师都这么讲,那你有什么好自己瞎琢磨的呢?你就听话就好了呀,老老实实地去实践就好了。
千经万论都指归这个法门,历代的善知识都依这个法门得以成就的,已经有无数的众生都往生了,经典里所说“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往生,那我们——你能跑得出去吗?你跟他对抗也没有意义,你只能接受!
你只有接受你才能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你才能是法王子嘛,就印光大师说的“出生贵压群臣”嘛!他贵压群臣,就在于说你用的是佛功德,你才会贵压群臣。
佛功德,就是你用佛的修德,圆满我们的性修不二的这样一个事实。你这时候再念佛,其实佛的性修不二也是我们的性修不二,它是一致的,这叫弥陀念弥陀。对吧?心作心是!这样讲没有问题了吧?
莲友:没有了,师父听明白了,感恩师父。
明悉法师:
大家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抉择!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抉择!
观净土,其实关键就是你在这个点上抉择,其实你就会得大安心;你在这个点上不抉择,你就是一直是心不安,一直是犹豫徘徊,一直是靠自力,一直是继续积累,一直是想:诶,我今天能不能往生明天能不能往生,今天功夫好一点明天功夫不好了,今天信了明天又疑了,今天愿切不切明天愿又不切了。这样的一个心行跟往生没有关系,知道吧?它是不定的。
净土如果你们在这个地方抉择,你是不退转的。它所谓的不退转就是你心在这儿不晃动了,你心与这个性修不二的事实契合了,它哪有什么退转呢?
佛的功德会退转吗?你只是融入而已,你只是与它相应而已,你只是一念抉择而已。抉择你就受用它,等持,你就等持于这个功德。
那你如果在这一点——这个命脉、法脉上,你不抉择,你不抉择,你就是用你自己那套东西、自己的修德去积累吧。
所以现在大家把信愿行讲成三资粮,那其实都把大家导到积累那边去了,是不是,菩萨们?你资粮你就是慢慢地积累啊,你今天攒一分,明天再攒一分,后天再攒一分,攒到临终的时候,你资粮就够了?谁能保证你资粮就够了呀?所以你怎么能安心呢?你说是不是?
你要用攒资粮的心来修净土,它能符合蕅祖讲的这个东西吗?蕅祖这里面处处在讲全佛即生、全他即自、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他没有让你去攒资粮啊。
大家在这地方一定要辨析清楚!一定要辨析清楚!不然,法就被我们人给处理了,那众生就惨了,那真的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就耽误了。明白吧,菩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