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13

本讲内容:

导学13-1  但得诸东,无有众苦

导学13-2  依传承去实践

导学13-3  用如实知的心坦荡地面对一切现缘

导学13-4  发大心,有一种教法的责任感

《闻记》导学13-1

但得诸乐,无有众苦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92页-第95页)

「主讲」慈法法师:

这个经典是指导我们实践法则的一个精确的参照。像《阿弥陀经》,尤其今天消的这一段文字,就是“舍利佛,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他讲到“彼国”—我们现在因为在这样一个二元世界,就是父母的世界、天地的世界、凡圣的世界、觉迷的世界、明暗的世界,这种二元世界里出生的人们,对这个“但得诸乐,无有众苦”,可能会有种种认识、想法。   

那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我们就要回到现在念佛人即下利益的问题了。实际这个即下利益并不是十分遥远,或者说不可及的一个实践、心理或者作为。法则很重要!法则,世尊说法有了义与不了义,有权教,也有究竟的教法。我们前面都读过,蕅益大师提到净土教法是“了义之了义”,是极为圆融的一个究竟法则。那么这个究竟法则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或者说我们依止这个究竟的教法来实践人生,那就是所谓的“彼国众生”。依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就是“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必然事实。了义教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一真皆真”的揭示,就是对我们现在的“生、老、病、死”,它会揭示着无异诸佛的这个“常、乐、我、净”四德。它们本身是一如的,了义教一定揭示这个一如的现象、一如的实质内涵。

刚才永真法师提到“对治”的问题。在一切声闻教法中,是以出家法则来对治世俗染著轮转的;以出家的无为无作来对治世间的染著造作;以寂灭为乐来对治多欲的烦恼。在究竟教法中不然。所谓的“全他即自”,就是说十方法界同一法性,这个缘起要认知得到!在这个教法上一定要揭示“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这个“但得诸乐”的法则、依据。它的缘起就是一个“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事实。什么事实呢?果地觉为因地心也好,顺性也好,随顺融入阿弥陀佛的修德来彰显全他即自,来彰显我们“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一个缘起。这个起步,要是我们用分别执著的心,那“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是不成立的。你是净土的修行者,“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是一个标准,那你要接受这样一个“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教法。从这个地方的缘起上,产生了我们对过去的苦苦、坏苦、行苦的一个彻底的否决。实际就是出娑婆的这样一个法则,出娑婆的一个理论依据,出娑婆的一个接引。那就会有一个巨大的事实,就是“其国众生,无有众苦”。那我们依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是往生呢?实际就是一个全他即自的回归、印契,就是一个性修不二的抉择。佛的性德、修德展示出来了;我们自身的性德与佛的修德、性德是不二的。

明悉法师:

好,各位菩萨,我们今天看这段开示。

这个经典指导我们实践法则的一个精准的参照,也就是《阿弥陀经》它的文字本身就是指导法则的一个依据。

我们通过文字会得到一些修行的启示,比方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这样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实揭示了极乐世界本质的状态。

那么我们众生是生活在二元的世界里,生活在一个对待的世界里,有对待就有苦,有苦乐相对其实就是有苦。

那极乐这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一定是超越对待的,一定是超越二元的。那么超越对待超越二元,那一定是顺性的,就是我们的性——一切众生本具的这个性德,它本身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那么苦是从何而来呢?苦,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迷失了性德。我们在一切法本来平等本来清净的这样一个事实,缺少了解和认知、没有去运用的时候,我们就被我们的分别心、被我们的无明遮蔽,这样就建立了这个二元的世界。建立了二元的世界,我们就建立了轮回,建立了苦。

所以说,了苦它一定是一真皆真,了苦一定是回到这个事实上来,回到一切法本来平等、生老病死与常乐我净本来一如,回到这样一个顺性的法界的缘起上,依性德的圆满来认知生命,依性本具来体会一切法。

在这时候,生死与涅槃不二,极乐与娑婆不二,众生与佛不二,它展现了这样一个一如的功德,那这才是极乐世界它要揭示的一个究竟实相。我们念佛人要在这样一个缘起上去抉择,抉择“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样一个事实。

所以说念佛法门,它这个见地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了义之了义之见地,是一个圆顿的见地,是一个称性起修的见地,顺性而起修的一个见地。

所以实际上实践净土,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心和见地的守护。可以说是依圆教的见地来起修,不是依声闻教法、渐次教法那样对待的一个见地。

在一些我们容易接受的一个二元对立的观念当中,我们来看待修行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接受的就是一个用好的去对治不好的,用善法去对治恶法,用无为法去对治有为法,用出家法来对治世间的贪染,这些其实都是对治的法则。

对治的法则其实也是佛法,但是它还不够究竟,它不够究竟,所以佛在四依法当中讲“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个了义指的是见地,指的是你见地要了义,而不是说“那你这样我就不用出家了,反正一切都平等”。

你从相上可以选择出家、选择在家,但是你从内心的守护上呢,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佛子,我们要守护这个究竟的见地——一佛乘的见地,就是无对待的、顺性的这样一个回归的认知来实践净土,那么它就能够契合这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事实。就是全体来用佛的圆满的修德,回归于自性的本具的开启和印契,叫全他即自嘛,彰显我们“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的这个缘起。

从这个起步要知道,要是用我们的分别执著的心,那“但受诸乐,无有众苦”是不成立的。因为分别心当中就是二元对待,二元对待就有取有舍,有取有舍就有苦,就有不自在。

我们在这个地方,其实我们就可以在生活当中去用这个法则了。用这个法则最终落实在哪里呀?其实还是落在一个誓愿——无诤誓愿的守护。你守护无诤的心,其实就是守护这个点,守护这个不取不舍不对待。

有的人说,那你这样不跟禅宗一样了吗,禅宗也不取不舍不对待?净土它跟禅宗的差别在哪儿呢?其实净土的差别它是从誓愿下手的,它不是从自力的一个功夫下手的。

就是你随顺于佛的愿,念佛的功德,而这个佛的功德带起了我们自心的这样一个圆满,佛功德让我们从业力的执著当中超越出来,让我们从念业的这样一个纠缠当中脱颖而出,以佛的愿力来彰显这样一个圆满,这是净土它最殊胜而不共于禅宗的地方。

但是它回归的这个点,回归的这个清静,回归的这个圆满,回归的这个事实,其实就是性德的本具,回归这样一个实相的性修不二的缘起。那这一点,它指向了一个大乘了义法的究竟处。所以说无论是禅宗还是净土,它最终都回归到实相这样的一个抉择上来,一切法皆是清净、一切法皆是圆满、一切法皆是无碍的这样一个清净缘起上来。

所以你看六祖大师开悟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能生万法。他实际说的就是这个性德本来的清净、本来的平等这样一个事实。但是从下手处来说,禅宗它极为地高,它对根器的要求极高。

净土它在于方便易行,就是随顺佛愿,守护这个誓愿。守护誓愿就是守护这个无诤的心,也就是守护这个“无有诸苦,但受诸乐”这个缘起。

因为你从心念上、从起心动念处,我们就消融了这样一个对立的心,消融了这样一个与法有诤的心、与现缘有诤的心,那它就能够从根源上达到这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事实。

也就是这一刻,我们是与佛功德相应的。那所谓的这一刻,我们在受用着佛的功德,在受用着极乐世界全体的这样一个自他不二的展现。那这一刻,我们就在往生当中。我们在佛的功德的摄受下,在佛的功德的印契下,它就是往生啊,是不是?——仰仗着佛的功德,令我们从众生无边的苦海当中、无尽的这样一个二元分别当中、九界一切的业相当中得以脱颖而出,这就是往生啊!

所以,这样一个果地觉因地心它是什么呢?它产生的效果就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事实。

《闻记》导学13-2

依传承去实践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95页-第97页)

但是我们往往迷失在自己现行的果报上,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所谓的“修”。我们那个造作的业分,我们在习惯中、意识中会确认于它,那就是苦苦、坏苦、行苦,三苦必然,八苦相伴,那是没办法逃逝的。你说“但得诸乐,无有众苦”,那跟你没有关系。为什么呢?你依据的是你无始以来业分迷失的造作、造作的习惯、造作的所执,你怎么能“但得诸乐,无有众苦”呢?

实际这一段文字在它的正宗分中就是来启迪我们的信。什么信呢?信娑婆世界苦,信极乐世界“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这个事实,让我们来抉择这个究竟的教法,随顺这个究竟的教法,往生彼国。不要把这个往生当成生死变化,实在是一个回归。生死变化实不相干,因为生死变化也是个二元法则,亦是一个苦苦、行苦、坏苦的驱使,是众生业分。所以说远离生死造作,你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死对待,习惯于分裂的法则了,那是这样子。

你要步入这样一个“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极乐,这样一个法则,那一定要借助这个究竟的教法功德来接引我们。没有这个教法,后面的愿我们就生不起来,行就不能达成事实,所谓往生的事实。这个“往”是往西的“往”,是故有的,是本有的。天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不断地提到这个“故”字。什么叫“故”呢?已有的功德原本具足,不是我们后天造出来的。诸佛世尊性修不二的成就就是他远离了造作,回归了,把一切作为与性德完全地契合了。我们现在的作为是背性而行,当然也是在法性功德的推动下,只是蒙蔽着,无隔而隔的一种蒙蔽。这种蒙蔽令我们的心智不够通畅,多生畏惧,自我保护,自我坚固,自我强大,结果造成更多的痛苦。

那我们欲“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这个究竟的法则是一个必然的、必须的途径。我们离开这个途径,是没有办法得到无有众苦的诸乐的。因为在对法中,如是因如是果;在无对待的究竟教法中,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一个种子、一个缘起,必然会产生彼国众生无有众苦的一个事实。所以皆是正觉化生。我们在未来际的相续业分中,一旦依止了这个教法,就必然会产生无有诸苦的极乐功德,实际就是顺性功德。因为这些东西很生疏,虽然我们内心世界跟性德是很亲切的,但在修德上我们离性德的圆融、清净、平等、无碍,我们的觉知性中很远。这个远就是一种习惯性的遮蔽,实际不存在这些事情,是我们坚固自我、欲望炽盛、造作繁琐,造成的这样一个苦苦、坏苦、行苦的事实内涵。

明悉法师:

好,这里面说到,其实我们往往迷失在自己现行的果报上。

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所谓的“修”,这个修是一个造作的修,是我们从业分、自身业力这个地方试图通过造作的方式让它有所改变,或者有所对治,或者有所压抑等等这些所谓的造作,或者把自己逼成一个什么样的样子。

比方说,我们习惯于逼迫自己,让自己不起妄念,让自己达到自己想象的那种心的清静,所以觉得自己某个习气不好就一定要做到一个什么样,这些都是属于我们一种造作方式的修。它的前提是建立在我们认为自己的果报不够好,就迷失在了自己的现行的果报上。

那这个跟念佛法门确实不相干呐。念佛法门不是在我们自身的业力上怎么修修补补,而是在佛的功德上来抉择回归。这一块儿要看清楚,这一块儿是修净土的一大误区,有多少的人在这个地方都绕进去了,陷在这里面不能自拔,一生都不安心。所以他这个苦就一直相伴着,修行也很苦。

不安心就很苦啊,对吧?三苦、八苦、无量的苦,没有办法逃脱这个苦,因为缘起不清净、发心不清净、认知不清晰。所以这样你念佛,这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跟你没关系了。因为什么?因为你是以无始劫来的业分的造作为你的守护的,嘴上念着阿弥陀佛,内心守护的是自己的造作。

正宗分它其实启迪我们这样一个清净缘起。所谓的信,其实就是对清净缘起的回归、一个抉择,对这个事实——极乐世界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一个圆满功德、一切生命一个圆满回归的性修不二的功德的事实。对这一点我们要去抉择它。

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无尽的慈悲,实际上是让一切众生看清楚这个事实,看清楚这样一个生命的本质它是圆满的、一切众生本来是往生的,要看清楚这个事实。

诸佛出世之本怀,就是让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揭示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净土亦复如是,它只是通过这个极乐世界来揭示一切众生本来的清净心、本来的圆满心、本来的无碍心、本来与佛无二无别的自性。它是这样的一种方便。

念佛无非是念这一颗觉悟的心,以佛愿来印契自心。这样一个回归,它跟众生二元对立的世界不相干的。就是说你执著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其实你就没有念佛。你要是回归这个佛的功德,其实你再来看一切众生所展现的这些相,其实它的本质都是一如的,它本质都是一如的。

那我们再来看生死,你就会有一种超越生死的心,你不会再执著于把生死当真。那你不执著于把生死当真的话,你还能执著临终往不往生这样一个伪命题吗?你还会把这个生死幻相抓得死死的吗?

就是强烈地排斥不好的,要那个好的,有身体我们就想健康不想生病,这是一种贪呐,如果修行以这个为缘起,那它怎么可能是一个清净的缘起呢?有身体呢,我们就怕死贪生,这是一种对立的心,对吧?

所以念佛,实际上它是在一切的现象本质处着眼。那这个现象的本质处,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本具的性德,你在这个地方去抉择。所谓的抉择也就是皈依,把我们的心安住在此,抉择于此,守护于此,皈依就是完成了。

你南无,这一念南无,它其实就是皈投,皈投这个无量光寿的事实,皈投这样一个法界本体无量光寿的事实、以佛的大愿所彰显的这个九界同归的事实,这样我们步入这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

这样一个法则引导我们,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往生、所谓的往生其实是回归本具、回归故有的家乡。所以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当中,他不断地提示这个“故”字。为生彼国意故,这个“故”就是我们本有的家乡,我们从一个违性的造作回归了一个顺性的安住,这称为往生。

这一念回头就往生了,一念从对立心当中超越出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往生了。这一念抉择就是蕅祖所说的“信自”,信我昏迷倒惑,无始劫来这样一个分别执著,但是我们本具的心未曾丢失过,所以我们这一颗心与佛无二无别嘛,“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之极乐。”是不是?这句话说得很精准,就是我们这里面说的“你这一念回归,回归自心本来的圆满、本来的清净的这个事实,回归生命的本体,那它就是当下往生的事实。”

那这个如果你能抉择了,你说的信也没问题,你用信自来表达也没问题。

如果你不能抉择这个呢,你天天喊再高的口号,说我要信愿、我要信愿,你光嘴上喊这个信愿,有很多的修念佛的人他把这个信愿弄得就是一种很情绪化的东西,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打气,那种情绪很激动地“我信呐,我要愿呐”。

这跟佛法没有关系,这不是一个对真相的抉择,这不是一个对生命本质回归的守护,而是一种从情绪鼓动,鼓动自己的情绪,鼓动自己这样一种情怀的东西,就是把那个情绪调动起来,造作出来一种好像自己很崇拜什么东西的那个信。这是一个误区,这是一个误区。

净土如果修成这样的话,那不就是宗教狂热分子吗?很多人把净土修成真的就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缺少这样的一个佛法的正见,跟那些外道徒、信上帝、信真主安拉什么什么那样一个信它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们不是为了一定要区别什么而标显一个什么,而是佛法它真的不是一个心外求法的东西。佛法它是一个生命的回归,是一个真相的安住,是一个觉悟的法。阿弥陀佛是引导九界众生回归觉悟,回归自心的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的本怀。

净土教法不是一切佛法之外的一个单独的东西。如果净土教法脱离了佛法的实相印,脱离了唯心——心生万法的这个佛法正见,净土教法脱离了超越二元对立的誓愿的这样一个守护的话,那净土不就偏了吗?净土不就偏到哪里去了呀?

所以大家学习净土要一定要有正知见,一定要依经依论来真实地实践这个法门,这样的念佛人他才会展现出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念佛人才不会让众生畏惧佛法、害怕净土。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学净土,很多年轻人觉得一提到净土,“都是送死的法门”,就逃避。为什么呢?不是说净土法门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实践真正的净土法门,我们这些念佛人是不是说,因为我们实践的偏差而造成了佛法的衰弱,净土被人误解,造成了这个净土教法的世俗化,甚至老龄化,甚至变成一个送死的状态?

如果这样来看待净土法门的话,是不是很可惜呢?是不是很悲哀呢?佛法变成了这么一个越来越没有内涵了、越来越与性德的这样一个回归不相应的话,那这个法则是不是大家要反思呢?所以我们通过学习,通过学习《往生论》也好,或者说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也好,其实你看看祖师们是怎么开示的,他是怎么讲的,跟我们凡夫处理过的那样一个净土,是不是差别很大呢?

现在大家天天都是信愿行、信愿行,从早到晚说的都是信愿行,但我们所谓的信愿、我们所认知的这样一个信愿跟祖师这里面开示的有多大的差距呢?祖师讲的这样一个信,其实是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仰仗于阿弥陀佛的大愿所开启、所回归的一个抉择。它是在当下的生命、当下这一念心来展示出全他即自的功德,全他即自的守护,圆顿中之圆顿,了义中之了义。

以这个缘起来发愿,以这个缘起来念佛,那它念念都是相应的呀,所以蕅祖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其实你在这个缘起上它没有不相应的。你不在这个缘起上,蕅祖说“即使你把这句名号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跟往生没关系”,这说的不就是在缘起上你要清晰吗?说的不就是你要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才是往生之正因吗?

你这个因没有搞清楚,你光追求一个功夫,那与往生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我们看看现在念佛的人,有多少人都在追求功夫,追求自力的那个功夫。不明发心,不了这个法的传承,不知道全他即自、性修不二的抉择,那你那个根那个种子是一个错的,能结出什么果实呢?那不就是缘木求鱼吗?缘木求鱼,最后我们就都是说不安心,不安心最后就担心临终,担心临终不能往生。

这不就落到苦当中了吗?这不就是苦苦、行苦、坏苦吗?这哪有一念“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呢?所以大家修的都是苦哈哈的,明明是一个乐的法门,是一个极乐的法门,修成了一个苦行的法门。你看修行人,有几个、有多少内心是舒展的、脸上是带着微笑的,对吧?是光明璀璨的?有多少呢?其实都是板着个脸,苦的不行,又不能往生,担心、不安,这个真是一个大问题,是不是?

所以菩萨们呐,这个法呀、学法特别特别重要,认知法门特别特别重要,尤其是对法的认知,对法的认知!所以善知识们苦口婆心的开示啊,一代一代的善知识都是这样苦口婆心地开示,开示我们了解这个法的真实状态,依它这个法本来的样貌去实践,那这就是传承。大家要依这个传承去实践!

《闻记》导学13-3

用如实知的心坦荡地面对一切现缘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97页-第99页)

现在人又在追求着乐,包括出家师父、学佛人,一切人就是为了离苦得乐。怎么个离苦呢?这苦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生灭造作,颠倒妄想。那阿弥陀佛顺性起修,圆成这样一个修德,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一个榜样。让我们真正了解无苦的快乐的事实,远离苦苦、坏苦与行苦。刚才隆实法师给大家做了一个文字的提示,讲得十分清晰了。就是我们在这二元世界中,三苦必然。这不是消极,而是准确地告诉我们:这世间就是苦。为什么苦呢?我们所依止的—在无我中想建立我,在无所得的法则中想建立一个有所得,在无乐的世界里、意识中想建立乐。这个“想建立”的概念,在不净中寻找净,在无常中寻找常,形成四倒法,令心颠倒,苦苦相寻哪!那要是我们不依着究竟的教法,欲得这个“无有众苦,但有诸乐”的实际利益,无疑是走了一个弯路。

所以净土教法这一段文字给我们一个抉择。你要信这个“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极乐世界的教法是真实不虚的。你可以观察的,你可以对比的,娑婆世界就是苦苦、坏苦、行苦。一般我们对这三苦不太关注,八苦我们比较关注,生老病死看得见,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我们都看得见摸得着,每个人都体验得到,它比较直接。那在我们常规的意识中,包括不了义教法中,这八苦人人难逃。在大乘教法中,就不是这样的,所谓的烦恼即菩提,所谓的佛法现成,所谓的就路还家。让我们每一个苦的当下就是觉悟的正机,每一个苦当下的展示就是一个法性的舒展过程,让我们但得觉悟之乐,远离造作迷失之苦,享受一切现成,这样一个清净的回归与安住。让我们来体味每一个业力当下的觉悟的喜悦,安住在每一个当下现成佛法利益的事实上来。

因为我们心里的造作习惯,是久劫以来所培养、所熏修。久劫以来的习惯,绝非一生一世的建立。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是不警觉,我们有了义的教法、圆顿的教法,想“但得诸乐,无有众苦”,那一定就是个名言,是没有事实的。这个了义的教法,就是让我们在了义圆满的功德中去运用它;这个现成的利益,就是来提醒我们每一个众生性具的功德,本净本具的功德。因为我们了解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性德的事实了。那我们还不了解,就看阿弥陀佛的修德,刚才讲到极乐世界,什么七重栏楯、七重罗网、八功德水等等,所有的内容无外乎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什么事实呢?极乐世界“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为什么呢?彼国皆是正觉华化生,彼国皆是以性德而彰显的。那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心分与阿弥陀佛这个修德是无二无别的。我们一切众生的性德与他的修德是无二无别的。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了解,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性,这个法性是一如的。他就是顺性起修,圆成了性修不二这样一个无上正等正觉。他这个无上正等正觉彻底彰显了性德在一切时处的作用这种对称性,就是正等正觉的对称性。

明悉法师:

我们凡夫众生在这个世间其实人人都想追求快乐,这是一切生命的一个本能。本能,所有的众生都是趋乐避苦的。这个趋乐避苦的心没有错,只是说有时候我们在没有一个正见引导下,我们寻找快乐的方法出错了,我们回避痛苦的方法出错了,所以造成了我们在轮回中,我们不断地去抓取快乐,不断地去逃避生老病死的这些苦,那这个就叫作缘木求鱼。

就是你方法错了的话,你其实是在轮回中培养了强大的二元分别心,培养了这个贪、执著、抓取,不断地在制造苦因。就是我们本来是想要得乐,但是我们却由于不了真相,没有佛法的引导,我们天天都在制造苦的因。

这就是众生可怜的地方, 可怜就可怜在我们其实是自己造作,不停地造作、不停地造作苦的因,然后又要逃避这个苦果。所以这就一再地受苦,是这么来的。

你看看众生是不是这样?造因的时候拼命地贪,贪各种的享受,一旦苦报来了就怨天尤人,就吓得不得了,就起嗔恨、起对立,就不敢面对。所以说这样轮回就永远无休止。

这里面就把轮回的众生这种真实状态讲得是很清楚。因为在轮回的世界里,我们建立了四颠倒嘛,四颠倒是什么?就是一切无常的法,我们认为有常;一切无我,我们认为有我;一切不净,我们认为有净,就是执著于常、执著于乐、执著于我、执著于净。

那这个执著于常、执著于乐、执著于我、执著于净,其实是与那个无常、无我、不净那样一种对立的心而建立的一种虚妄的执著。就是在一切有为法当中,其实它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有为法它的无常,我们就有一个常见。

常见,比方说我们不希望死,希望自己永远活下去,求长生不老,这是一种常见。我们本来是五蕴合和的身体,它是无我的,但我们强烈地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我见。佛说一切法无我,我们执著有我,佛说一切无常,我们执著有常,这都是颠倒;就是知见上的错误、知见上的颠倒、知见上的迷失。

佛说身体是不净的,这样一个五蕴的色身它是不净的,种子不净,受身不净,七孔长流不净,它从里到外都没有净的,但是我们却执著自己色身很干净,天天洗得香喷喷的各种擦,各种花大量的时间来把自己身体弄得好像很干净一样,去贪染自己的身体,贪染别人的身体,你看这不就是贪心建立起来了吗?你看我们对异性的贪著,其实你就是没有看到他的不净,你把他想象得很美,想象得很干净,想象得他那个肌肤多么白怎么怎么样的。其实它都是一个幻相,都是一个假相,全是我们贪著心投射出来的,这个就是于不净当中的执著一个净。

于苦当中,我们执著有乐。因为整个三界轮回六道当中,它都是有漏的,都是有漏的心建立的。所以由有漏的心建立的这一切的果报,本质都是苦的,三界中没有一点点真实的快乐,三界之中没有一点点真实的快乐。包括生到天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天,寿命八万大劫,你看上去是乐,其实是苦。但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执著它是乐。人间其实这么苦,我们都天天执著它是乐,何况那个天界呢?

所以这都是颠倒,我们看不到这个真相,就生起了四种颠倒。所以现代的人为了追求刀头上的一点点蜜,我们不惜把自己的舌头割掉了,不惜赴汤蹈火去贪著那一点点五欲的乐。你看世人是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子的?为了一口吃的,我们拼命地去杀生,无非就是口腹之乐,但它是乐吗?为了一点儿男欢女爱,我们各种的疲于奔命地去赚钱,买房子买车,这一切无非是啥?无非就是要在这个世间换取异性的认可,然后你能够拥有一个你认为的美满的家庭,其实根源还是淫欲嘛。

这世间就是这么建立的,你要把这点看透。

你说我们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快乐,我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像那个驴在拉磨,它一圈圈地转,它永远转不出来那个圈圈,就被一个套子套住了,而这个套子是什么呢?是我们贪浊五欲,这个套子是什么?是我们自己建立的这个四颠倒。

无始劫来我们就是这样建立的,这样抓取,这样颠倒,这样循环,在轮回中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是不是?世人这么地苦。

所以佛施设这个出家法,其实是让你从这里面出来,让你彻底看到世间都是这些东西,有什么好追求的啊?在这里颠三倒四的天天就这样循环,哪有一点点快乐呢?所以佛施设出家法,出家法是当下让你从这种颠倒当中解脱出来。世人所追求的,你不再去追求了。

世人追求它无非是种苦的因。这个追求快乐的心是一个贪心,以这个贪心来驱动,建立了世间。你看这个贪心驱动我们建立的世间,共同所形成的世间人的价值观其实都是颠倒的。追求高效率,追求高速的增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的贪心嘛。以这个为驱动力建构了整个商业社会的运转,以利益来引导你“刺激消费”,你看用这个词,就是刺激你的欲望、刺激你的颠倒,然后才能消费呀,你消费了才能拉动经济。然后就是让这个轮回的轮子转得更快啊,这就是世间人。

所以出家就是从这个颠倒当中出离,展现这样的一种解脱自在的一个生命的样子。那净土这个教法,它是从整个这些大的颠倒当中都要出离。出离回到哪里呢?回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这样一个真相上来,这样一个没有颠倒、没有对立、没有染污,完全是一个性德圆满的展现,回到这样一个频道上来。那这是大出离,出离九界,出离九界一切业相。

所以《往生论》里面说“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这个毕竟往生就是一定抉择,不动摇地去抉择这个。所以这里面讲到这个抉择非常重要。

那你抉择这个顺性所展现的极乐世界,它就超越了这个二元对立之苦,超越了我刚才所说的这样一个轮回模式,你的思维、你的认知、你的行动都从这里面超越出来了。那你的思维,你的认知,你的行动,它替换成什么?替换成忆佛念佛。你从此以后身、口、意、智、方便智不再去追求世间的各种颠倒,不再以这个为驱动。

那我们以什么为驱动呢?以佛愿为驱动;以随顺佛愿为驱动;以利益一切众生为驱动;以“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为驱动;“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以这个为你生命的驱动。

那这样一个生命的驱动,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就是以佛愿为己愿来超越所有的苦,透视所有的苦。那你才能够怎么样呢?这样才能够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悲悯世间,饶益有情,自利利他,圆满菩提。

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个大机大用的法门,是一个大方广的法门,是直下回归、启用本具的一个法门,你可以在这个缘起上觉悟一切现行。觉悟一切现行,就是说你不再迷失于刚才我说的那一套轮转模式了,你以一个觉悟的心来觉知它、了解它的本质,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你都去南无阿弥陀佛,去觉悟它,如实知你的起心动念。

这样的话,我们就是以阿弥陀佛的正等正觉、这个无上的正等正觉来彰显性德,彰显性德在一切时处作用,它有这样一个对称性,就是正等正觉的对称性,就是佛的正等正觉彰显一切众生觉悟的这个心。那你念佛人也是一个觉悟的心啊,觉悟于现行的这样一个心。

佛者,觉也,我们念佛就是用这个“觉”,用这样一个“如实知”的心,坦荡地面对一切的现缘。这个法门其实是很究竟的,很彻底!

《闻记》导学13-4

发大心,有一种教法的责任感

明悉法师: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莲友:就是师父刚才讲到的这一段,世人追求明明苦,然后但是他坚持就是有乐。

当时讲了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去年冬天的时候,我从大理回去跟我朋友有一次聊天,我就跟他讲我们这些人看着现在二十来岁,挺年轻的,但是我们总有一天会死的。但是我那个朋友当时听到这个问题突然一下就很暴躁很暴躁,他就说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想这个问题,我们每天把自己过好就行了,好好工作,好好赚钱。

讲到这一段的时候,确实就是他没有一个法则去把握自己生命的时候,他只能通过不断地在外面享乐啊、认真工作啊,刺激自己的生命和感知来麻痹自己,好像我不需要去想这个死,我只需要过好当下,感情是这么地美妙,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这么的好。

这是刚才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一点点那种感想供养给大家。

明悉法师:

对,世人共诤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世人就是这样的,都是很可怜的,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很多人说学佛是逃避现实,其实不学佛才叫逃避现实。学佛是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真相,找寻生命究竟的出路,是真正的大丈夫。不学佛呢,其实他不敢面对生老病死,不敢面对无常,不敢面对这个世间的真相,不敢想,只能让自己不断地用五欲来麻痹自己,来填补这个空虚的心。

好,大家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莲友:师父,今天我们过去关怀的一个小群,这个群里有一个人他的妈妈是我过去关怀的。因为学了果地觉以后,我就不去了。今天他在群里发了一段文字,很感慨,他觉得人生现在竞争如此地激烈,弄着弄着把自己弄没了。我就回了他一句,我说“你本来是佛”。他回了我一句,他说“我想活着。”

今天师父刚才讲的就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觉得净土法门学到这一天就太悲哀了。人们一提到念佛,你本来是佛——你可以在真相里安住,一念回归实相。你要去说这些东西,好像还是没法去跟他去做一个很好的联接。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怎么去陪伴他,然后给他引到这个果地觉上来?

我没法回答,我只说你本来是佛,不影响你美好的人生啊!我就没敢跟他太深地去交谈。他认为,念佛我就得死了,他是这样想的,我只要念佛我就往生了。就是我们怎么去面对这样的一个很大的群体呢?

明悉法师:

现在众生对净土的误解太深了,甚至说对佛法的误解也太深了。那面对这样一种整体佛法衰落的一个现实的话,其实我们要发大心嘛,每个人都要有责任心来……有一种教法的责任感吧。

你说怎么面对?我每天都在面对呀,我觉得我每天都尽我自己一分能力,在这个世间发出一点声音吶。所以,你讲法你就没有疲厌呐,对不对?因为众生都这么颠倒,教法越没人说,它就越来越偏、越来越偏。那越来越偏,众生就越来越没有没有机会了解正法了呀。你像他们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他就很难再有机会去了解正法。

那就是需要我们有无数的念佛行人要树立正见,无数的念佛行人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心,我们要把这个净土的真实内涵要活出来,你自己要把它运用出来。如果这样的人多起来的话,那他就慢慢能够改变这个大的一个趋势。这个其实是,它也是无自性的嘛,它越来越多,积少成多嘛。

那种误导也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它也不是说一下子就这样。就是一个人这样、两个人这样……然后形成一个群体效应,大家都这样,大家慢慢已经形成共识了——念佛就是一个送死的法门。一说往生,你别给我提这个,我还想活呐。这不就是一种颠倒见而已吗?

我们要发长远心,发长远心也不求一时的急功近利,或者说想短时间内要把别人改变成什么样子,这个其实也是造作。

所以要发长远心就是,不要只看眼前的一点点效果,然后就灰心呐、丧气呀、觉得无能为力呀,也不用。从长远来看呢,生命是尽未来际的,我们尽未来际都要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这“何等世界无”无非就是没有佛法的地方。那你说这些从这些邪见的颠倒的人的世界里,它其实就是没有佛法的地方,是不是?他们其实在他们的世界里,他没有一个真正的净土的正知见,那就是没有佛法。所以你在这样一个世界,那你就要发愿了——“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要在这样的因缘当中,去展示真正的净土教法,传递真正的净土教法,守护弘扬真正的净土教法。

这恰恰就是在加持你要发愿的呀!所以你这样来想呢,其实它是加持你的,它是让你回到这个愿望的确立和守护上来,坚固这个愿望。它越加持,你愿越清晰;它越加持,你越觉得这个愿太重要了,我一定要深入净土、实践净土,尽未来际来传播净土。

那你就把他当成佛菩萨的加持。你把他当成佛菩萨加持,你就不当真,就是你说了呢,他能听就听;他不听呢,你也不当真。这就是无染,无染清净心。但同时又有悲心,这个悲心就是你要发这个愿、发这个大愿——利益一切众生、传播教法的这个愿。所以,它既有无染清净心,又有安清净心,又有乐清净心,那你这刚好就在念佛,刚刚好就在这个因缘当中你实践了教法,你完整地实践了净土教法。

其实这个时候你就无形当中就在传递了,无形当中他其实已经跟你结上了这个缘了,你的话他已经听进去了其实。他可能一时没有转过来弯来,一时没接受;但是由于你的发心是纯正的,所以你这个缘呢,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借着你这个缘,就跟他结上缘了。他这个金刚种子就毕竟不退了其实,毕竟不退!那你就对他放心了呀,你从此以后就对这个众生你就放心了。

所以你说怎么面对?就这么面对嘛,你依法则来面对。这样你都是正思维来面对,你这样思维来面对的时候,同时就在传递,就在利益众生,这确实是在利益众生。

你要放心啊,你真的内心念佛的话,它就在光照法界,一切与你有缘的众生冥冥之中都会得到这个教法的加持,只是有显有冥而已。显呢,就是他当下就能接受,这是显;那冥呢,他其实是现在没有接受,他的未来这个种子种上去了,他一定会在尽未来际的生命当中得到这个往生的大利。

所以其实都往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嘛!对不对啊?他就都往生。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个心去面对这个现缘,就这么来面对,同得解脱,平等祝福,平等安心,同归极乐,就这样来面对。好不好?

弟子:感恩师父,知道怎么用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