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17

本讲内容:

导学17-1  发愿-愿生彼国

导学17-2  无诤立誓文

导学17-3  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每天都是赞新的

《闻记》导学17-1

发愿-愿生彼国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31页-第132页)

「主讲」慈法法师:

那么已发愿也好,今发愿也好,当发愿也好,这个愿是我们顺着性德,顺着每一个有情本具光寿的回归,照亮了我们无始以来被无明蒙蔽的一切业相,实际就是九界的业分。它就是一个大无明场:三恶道的人纯粹是在梦中做着坚固的梦,那是一个完全被迫的梦,完全被梦所昧着了;我们三善道的有情,虽然有少分自觉处,但大部分还是被无明蒙蔽着;三圣道—声闻缘觉菩萨们,虽然于觉悟法界已得自在,在轮回之中已得出离,在无量无边的生命中已经称为圣者智者,但细微的、尘沙的那些惑、那些蒙蔽,还隔着他们,没有真正十方圆明。

我们来愿生彼国,实际就是真正启用本具光寿的一个事实的抉择,那是真正的皈依处,生命真正地展示了他的实质内涵,完整地展示他的作用。所以当发愿愿生彼国。佛导引十方有情,同归无量光寿,这样一个佛刹,实际从业报作用力处说,从心地现象说,从性德说,都是一如说。我们不能把它隔开,不能把性德与修德隔开,不能把理事隔开。我们隔开了,这个作用力在我们生命中就不能真正地展示出来。

就像三种不退一样,我们在第二节课学到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个不退全是佛力住持,所谓佛的修德住持;纯粹是性德住持,就是法尔本然的事实,无有退转。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去随顺于此,我们就会体会到这个力的作用,它对生命的支持,对生命内涵的展示,令生命得到真正的大自在,各个单体生命的大自在。

佛度众生,因为他眼中没有众生,所以佛得见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认为有众生可度,因为我们有业力的执著,有无明的蒙蔽。我们了解了无一法可得,无一众生可度,众生未度是已得度,破除我们无明的自我蒙蔽罢了。就像一个睡眠的人,在昏睡之时做了一个噩梦,六道轮回像做梦一样,种种苦、乐、得、失,人一旦醒来,一切最多就是一个残留的记忆,没有实质。

明悉法师:

好,我们今天学这段内容讲的就是这个发愿。

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个愿它是顺着性德,顺着每一个有情本具光寿的回归,能够照亮我们无始以来被无明蒙蔽的业相,也就是这是一个顺性的愿。

这样一个顺性的愿,它的作用力是极其强大、不可思议的,它是能够让我们无始劫来的一切蒙蔽业相都在这个愿的照耀下,得以看清楚它、得以有一个回归的这样一种选择。

那这个愿呢,它其实是引导我们从迷失当中醒过来,从这个大梦当中醒过来,从迷失当中觉悟。

其实佛法它就是一个觉悟之法,佛陀就是大觉者。(音频卡顿)过程当中立了这个大的菩提愿,就是阿弥陀佛因为发的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大愿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得以从这样一个无明大众当中彻底醒过来了。而我们也是这样,我们要想从无明大众当中醒过来,就是随顺弥陀的大愿来发愿,与弥陀的大愿来契合。

在轮回当中,我们实际上都是在做着种种的梦,但在这些梦当中有苦,是很多的。

全部是苦的这种梦那基本上就是三恶道了。三善道虽然说有一些少分的乐,其实它还是一场梦。这个梦里面呢,我们每个生命都很逼迫,也很当真,就是大家牢牢地执著梦中的山河大地这些景色、这些人情、这些事物,在这里面贪染,这个其实也是在无明蒙蔽下的一场大梦。

三圣道呢,其实他已经有了觉悟的资粮或者说觉悟的这样的一个进趣,但是他离彻底的醒梦还差一些,所以他仍然有无明惑和尘沙惑。

那只有佛陀他彻底从一切的无明大梦当中醒过来了,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每一个念佛人在随顺阿弥陀佛这个大愿来念佛的时候,我们也要运用这样的正见来透视我们人世间的这一切有为法,它的本质就是一场梦。无论好坏、顺逆、家庭啊、事业啊、包括所谓的出家、建立佛法的事业呀,其实它都是一场梦。

都是一场梦,那我们就什么也不用作为了呗,我们就想干啥干啥吧?其实在梦里面是有因果的。你如果在梦当中继续作恶,继续放纵自己,他就会越来越沉溺于这个噩梦的境界当中,他是醒不过来的。那只有你随顺佛的愿,只有你逐渐地来与自心本具的无量光寿的事实去相应的话,我们就有机会醒过来,有机会彻底摆脱这个大梦之苦。

所以虽然是梦,但因果不虚。虽然是梦,我们也要大作梦中佛事,发大菩提心,去唤醒那些在梦中执著的人——就是可怜的众生。但其实这些众生还是我们的梦心所现,所以念佛就是醒梦的这样一个方法,所以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它不是一个业力所现的梦,它是性德真实功德所展现的。那它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指方立向,就是给了我们一种引导我们出离九界大梦的一个方向,一个很明确的这样的一种所依。

我们通过这个极乐世界的向往,通过对极乐世界的认知、了解、熟悉,越来越亲切,其实我们就越来越能够有那种直观的领悟到“这个世间是一场梦”这样的一种觉照力,或者说这个正见就会时时刻刻生得起来。

所以大家念佛,它能够唤醒我们这样一个正见的运用。往往我们不念佛,我们会把这个梦抓得牢牢的,黏著得很深很深,就是你摇他他也不醒,就是特别的那种心染著在里面。

但是我们只有通过念佛,通过这个立愿,你就越来念佛越深入的时候呢,其实你越来越不会把这个世间人们在乎的那些事情当真,你就其实是不会在乎它的,不会在乎世间的名利、得失、身体健康不健康、寿命长、寿命短,或者说别人认不认可你、名声好不好。世间这些无非就是八法嘛,世间八法其实你如果能够知道它是一场梦的话,那你就会得大自在,得大解脱。

所以念佛法门是一个很实际的修行的、很踏实的一个修行的理路,你只要你这样去实践,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自由。这个自由来自于什么呢?就是我们心不再染著于一切的有为法,不再染著于我们在轮回当中在乎的这些游戏、在乎的世出世间所有的一切你染著的这些东西,你都可以从里面超越。

比方说我们学佛人,我们可能会容易放下对世间法的粗分的那些染著。比方说你一学佛了,你就可以吃素了,不吃肉了,五欲六尘你也慢慢地变得淡了——世间人都是过节就去花天酒地啊、喝酒啊、唱歌啊,你可能都不做了,你就是天天修行、诵经、念佛、跟着佛友去转道场。但是我们不知不觉会不会在修行圈子里就建立起了另外一套染著呢?其实是很容易的,很普遍的,对吧?

我们再建立一个小团体,建立我们这一伙儿都是学净土的,我们这伙儿都是果地觉的,然后你在这一伙儿的人里面就——谁学的好啊,谁学的不好啊,谁得到师长的认可了呀,对吧?就有这些东西就出来了呀。然后,哪一天你最尊敬的师长骂你一顿,说你,你看你学这么多年,怎么怎么样……你一下就受不了了,你觉得我世间法我都不要了,我一心一意学佛,结果我在这个团体我得到啥了呀?我啥也没得到,就灰心丧气了。

其实这个都是把梦当真了,都是把这个梦当真了。比方出了家了,你有没有一个大的道场啊?住持一方啊?眷属如云呐?这些如果我们仍然染著的话,其实还是在搞轮回,还是在搞轮回。这个地方就更难于觉察了!

或者你觉得我发大愿啊,我要度众生啊,那众生不让我度,我就,唉,众生难度!自己就觉得没劲了,提不起精神了。那其实我们染著了“我们要度众生”,对吧?我们染著了“众生需要我来帮他”。其实它还是颠倒,还是颠倒。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要通过念佛去觉悟的,去觉悟这些染著,觉悟这些仍然是把梦当真了、仍然是把这个梦境当真了。

或者在这个世间我们一看,哎呀,正法这么衰微,大家这么不好乐法。你就天天没劲了,天天就是情绪低落,看上去好像是悲心,其实我们是染著。我们染著这样一个实有众生可度,我们染著末法衰落的这个相。其实这个相不还是一场梦吗?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都在弥陀大愿的承载下,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九界同归,这是个事实啊!那我们只要去知道这一切还是了不可得的,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实际上这个大愿已经为一切众生作得度之因缘了。我们内心也不要染著众生没有得度的这个业相。所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就是一个普遍的授记吗?对吧?

我们所以说我们站在佛的角度来想呢,其实众生的往生是没有障碍的,众生得度的因缘其实都已经在弥陀大愿的承载下了,只是它显现上有早有晚而已。这样你心就放松了嘛,放开了,内心就对一切众生是放心的,给他们最美好的祝福。

最美好的祝福,就是你确认他都往生无疑,这是最美好的祝福。你确认他本来是佛,你内心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不是最美好的祝福吗?对吧?

所以其实这里面,这个教法就荡涤了我们所有的一切的染著、所有一切的执著,那你不就得大自在了吗?其实你相上可能你啥也没做,你仍然天天还是过着最平常的生活,就是念念佛、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但你心已经安住极乐了,这样你心已经得大自在了。

所以净土这个教法它的修行不留痕迹,它这个不留痕迹其实是一个最不可思议的修行方式。你要相比其他通途法门,它都会显现一些超于普通人的东西。比方说你有禅定,那别人没有;比方你有神通,那别人没有;比方说你一入定就十天二十天,那是大修行人了。那净土呢,你外相上看还是这样子,但你心已经转法界了,就切换了一个法界,切换成弥陀这个法界,切换成佛愿承载一切的这个法界。

其实它是无相的一种最究竟的一种生命彻底的这样一个大的觉悟,所以相比来说,你在你自己业相上有所改变的那种修行,其实它更加地彻底,更加地彻底。

比方说你在一般的情况下,你如果不是修净土的,那可能你都会在某种业相上得到一定的改变,某种业相上一定的改变。你可能原来是个在家人,这回你出家了,对吧?原来你没持戒,现在持了菩萨戒,它都有很大的转变。原来你没有禅定,你现在有禅定了。

但净土这个地方呢,其实它是从凡夫肉眼凡胎看不见的那个地方,来彻底地接受阿弥陀佛的回施,在心地的本源来开启这个无量光寿。

其实这一点呢,由于这个缘起太深了,所以说一般肉眼凡胎、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分别心是很难观察到的。所以它只有佛陀的一个授予和善根成熟的一个接受,它产生的这样的一种作用,而这个作用就是会产生得三种不退转的作用。三种不退转——得究竟的安心、不离当下而得往生、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凡夫可入阿鞞跋致这样的一个利益,这是生命中会得大自在。

所以这一点呢,大家还是要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实际去体验。其实每个人你都有你执著的那个习惯,你就在你执著的习惯所显现的那个境界中去用这个法,这是最重要的。

好,这段就说这么多。

《闻记》导学17-2

无诤立誓文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32页-第134页)

「主讲」慈法法师:

我们来分享阿弥陀佛修德的事实,同样随顺着这种功德,回到性修不二这样一个实质内涵上来,就是圆满生命,圆满人生。那我们就会觉悟生命,觉悟人生,使我们出无始以来的大梦。什么大梦呢?若是三恶道的梦,若是三善道的梦,若是三圣道的梦,乃至说度众生的梦、修行的梦、神通的梦、变化的梦、自在的梦等等。醒来,你再去运用所谓的度众生,所谓的修行,所谓的作为等,皆得真实的力用。我们还在梦中,说梦话,想梦事,毕竟是梦。

九界众生业分中最大的一个概括就是无明。诸佛如来彻底把无始以来的无明揭示开来,称为光明藏、光佛刹,没有任何阴影,没有一丝蒙蔽,那就是无量光,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之本源心智。这个心智人人拥有,就像千里江水千江月一样。那比天上的月亮一点不少什么,因为它来自于天上的月亮。诸佛如来所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德,所展示的这种圆满、清净、无碍,照耀众生觉性心分中一如无别。

我们要有这种认知,就有相应运用的机会。我们要是有所谓的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彻底休息、随顺回归的修持,或者是感恩心,或者被载负的喜悦,那很容易体会到阿弥陀佛与一切众生同具无量光寿这个巨大的事实。那就是弥陀念弥陀,古弥陀念今弥陀,今弥陀念古弥陀,原来就是弥陀念弥陀。这个光寿非是来自于内,非是来自于外,本不生灭故,一切众生本来安住于此座。因为无明的蒙蔽,以蒙蔽业相为事实,所以虽具有这样的财富,而不能善用。我们具有这样的财富,不能善用于当下,枉受其苦。它的根源就是无始无明,蒙蔽世间,导致九界众生不得圆成圆显圆用自心。这个自心就是无量光寿的自心,被阻隔了,真是无隔而隔。就是无明的习惯、无明的感知、无明的守护,无隔而隔,不得其用,顺着业习不断流转。

我们经常会提到“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名词,那我们说发愿往生彼国,觉得很有距离感。那么永真师给大家提到了“无诤”誓愿,今天我们也读一读,尝试着换个角度来发愿,愿往生彼国,那是本家本国,我们来看看佛陀的自受用。我读一句大家随一句。我们读三遍,有一个印象,我们再来提示。(注:慈法法师领大众读诵三遍。)

无诤立誓文

祈请十方诸佛世尊、无量寿如来会上佛菩萨证知我等:

无诤出生世出世间一切功德。阿弥陀佛无诤內誓,直显一切众生本具性德大用。我等随顺于此,共十方有情亲验世尊自受用庄严,如是守护—

尽未来际,于一切教法无诤;

尽未来际,于一切现行无诤;

尽未来际,凡我同誓,不相舍离;

尽未来际,唤醒有缘,咸入本誓。

祈请金刚护法、天龙八部监督作证,勿令违失!

南无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九界众生业分中最大的一个概括就是无明,诸佛如来把无始劫来的这个无明揭开,称为光明藏、光佛刹。

其实我们读这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它里面处处讲的都是光明,“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其实这个光明并不是说我们心外有个什么光,它实际上就是揭示了一切众生心本具之光明。

这个心性本具之光明,它不妨碍极乐世界所显现的这些光明,它就是性相一如的,性德与修德的一如。这个无量的光明揭开了我们心地璀璨的这样与佛无二无别、一如的这种光明。

那么我们就可以坦坦荡荡地,不畏惧一切业相,一切时处都能从业相的染著当中回归到这个心地无染、心即念佛的这个守护上来。这就是时时处处都可以弥陀念弥陀,顺性运用这个自心的光明。

这个光明,大家不要把它想象成一个我们眼见好像一直放光的一个东西,它是一种名言的一个说法。其实就是你心地本来没有二元对立,没有被分别心所遮蔽的赤裸裸的这样一个心的活泼泼的,但又无一法可得,你不要觉得是有一个东西——有一个光明相,知道吧。

其实我们这样一个心呢,它觅之了不可得,但它又时时处处都在启用。

那我们净土就是顺着佛的这个大用、这个大愿、这样的清净光明的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我们有所安住有所归投,来顶戴来感恩,充满着对极乐世界的喜悦。在这种喜悦、向往、感动、感恩中,其实就自然而然得从大梦当中醒来。

那我们就可以行于世间无有挂碍,身在娑婆心在极乐。其实无有挂碍无非就是你不把这些业相当真而已嘛,对吧?就我们刚才罗列出来的种种的执著——三恶道的执著,三善道的执著以及三圣道的执著,包括修行的执著,度众生的执著,神通的执著,变化的执著。

其实当你内心觉得缺啥的时候,你就执著啥。你想想是不是?你觉得缺钱的时候,你就真的觉得自己缺钱,你就执著钱了;你觉得自己感情没有得到满足,你就执著感情了;你觉得你自己修行没有功夫,其实你就执著功夫了;你觉得你自己身体不好,你就执著这个身体……其实当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如幻、都是因缘法、你心是本具的,那你就休息了嘛。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你执著我没有做过方丈,我没有自己的庙,我眷属不够多、名气不够大,这都是执著,对不对?你执著你的团体被人拆散了呀,被人诽谤了呀,这都是执著。其实这处处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运用这个本具。

这个本具呢,恰恰就是不需要你造作,它本来就是具足的。不是说你要变成什么样才是本具,你当下的心本来就没有生灭,它本来就是圆满的呀,只是阿弥陀佛的大愿把它照亮了而已,把它显示出来了而已。不然,我们自己怎么能认知这个本具的心呀?你无从认知。

你只有随顺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只有随顺这样一个依正庄严的功德,你才知道,啊,原来这就是本具,这就是我们的心,你的心最圆满的状态就是这个。所以你心作佛的时候心就是佛了嘛,对吧?你把这个当成是你唯一的守护的时候,那你现在还会守护刚才那些你认为缺欠的东西吗?你就不会了,所以你就会处处安心。

处处安心,那不就是处处是解脱吗?处处安心,不就是自受用具足吗?是不是?别人怎么看我们不重要,我们自己内心怎么去认知生命的价值。

所以其实一个学佛的人呢,他在这个世间,一个真正的念佛人,连鬼神都看不到你的痕迹。如果你是一个在“有相”上修行的人,那些鬼神、有他心通的人,他一看就能看出来你是一个造作的修行人,他就能看到你的痕迹。

但是如果你在这些造作的修行上都休息的话,他找不到你在三界当中染著的痕迹,明白吧?因为我们以前染的是恶法,我们修行了,我们染的是善法。当你染著善法的时候,实际上你那个修行是出不了轮回的,所以鬼神是抓得着你的、看得见你的。但如果你心真的休息下来了,你对善法也不染著,那其实你已经就在极乐了,你在生死簿上已经除名了,对吧?

这其实就是念佛人可以横超三界,但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功夫做到的,不是靠你的功夫很深,只是靠你抉择佛愿,只要你愿意老老实实地、踏踏实实得来守护这个方法,就是不马虎、不自欺地去用。

因为这个只有对自己心负责的人才能用。你自己用不用,别人是看不见的,除非他对你很了解、很了解、很了解,又是很同频。他跟你很同频,就是他也要用法他才能看到;如果他根本就不用法,其实他是看不到的,或者他是修别的法门的,或者是他跟你因缘不那么深的,别人都是看不到的。那其实只有自己知道。

我们为什么只有自己知道,还这么认真呢?因为我们深信因果,我们深信一切唯心造,我们深信境是由心现的。你自己未来的生命只有你自己心造,任何人代替不了,那你这个时候你就能够真正地认真起来。

所以古人说,在没有人的地方,他仍然能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嘛,古人不是有这样的话嘛,屋漏暗室之中可以这样。因为他就是深信因果,他敬天地畏鬼神。那这种世间有道德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学佛人、学净土的人?对不对?我们是要出离九界成佛的,所以的确这个地方要认真!要认真!

有时候我们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认真不起来呢?其实我们把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外在的事情上去了,太把这个世间当真了,你就在内心当中是认真不起来的。太把这个世间当真,你注意力全是散在——诶,今天这个人说啥了,明天他那个又发生了什么事了……就是心都是攀缘在外面的,他在心地上的用功就不会那么地深。

你不认真的话,教法学得再久,它也是很粗的。你不认真,这个地方别人代替不了的。所以这个地方呢,师长推动我们在自己内心当中守护,就提出了这个“无诤立誓文”嘛。你看这个“无诤立誓文”,其实它就是让我们在心地当中,在自受用当中,去给我们一个传承的方法。

首先要祈请,就是你自己内心守护誓愿这件事情,要让诸佛菩萨为我们证明。诸佛菩萨为我们证明,因为诸佛菩萨是正遍知啊,他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而且他是有不可思议的威德力,要祈请他们证明。这样一个祈请,你就与他们产生了感通的关系。

就是我们本具的那样的一个心,它被埋没的太久太久太久了,它需要一个强缘把它引动起来、把它唤醒、把它作用给揭示出来。所以这个强缘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已经觉悟的这些诸佛菩萨了,因为他遍计在我们的心中,他不舍我们,念念不舍我们。你要不向他祈请,你这个边跟他打不通的话,其实你埋没得再深,他念我们,我们仍然是麻木不仁,仍然是如聋如哑,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无量劫一直轮回一直轮回。

但我们再怎么轮回,佛也不舍我们。那这一刻这一生我们知道,哦,原来还有无尽的佛陀他们在忆念着我们,你向他们发出呼唤、发出祈请,让他们为我们证明,证明我们这一生我们要真正地觉悟了,我们要开始立誓了,而且这个立誓不是说要在这个世间建功立业,立个什么我要当皇帝呀什么的,不是这种誓,是你自己心中要发出这样一个震撼法界的誓言——就是随学诸佛,守护诸佛的誓愿。

这个诸佛的誓愿,它就是在自己心地当中,尊重己灵,尊重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在干什么。那我们这个起心动念就不能再让它那么地信马由缰的、那么地不负责任得去造作、生烦恼,我们要在一切的时处运用教法。

那他教我们怎么样在一切时处用呢?就是尽未来际,于一切教法无诤;尽未来际,于一切现行无诤。这一个是说在法则上,不要坚固法执;一个在人我上,不要坚固人我执。

你看我们所有的烦恼,我们所有的二元对立,我们所有的染著,它其实可以统摄成这两大类:一个就是坚固对道理的、对教法认知的执著;另外一个呢,就是我们坚固在事相上的人我是非,“我”和别人这样的一个对立。其实就这两大类,你想想,是不是吧?我们其实就是所有的染著都是在这两大类里面。

那我们就要发这个愿,就是在尽未来际我们不再染著于这所有的从人我执和法执当中产生的对立,那就是守护这个无诤。守护无诤就是守护一切法本来平等,守护一切事相都是了不可得的,都是因缘法,这个我们要守护。

我们一旦有一个“立”,你就有一个……就是一旦你认为有一个事,这个事还有另外一面,对不对?你认为科学是好的,你就排斥所谓你认为的迷信;你认为民主是好的,你就排斥所谓的专权;你认为东方文化是好的,你会排斥西方文化;你认为中医是好的,你就会排斥西医……其实我们所有这些都是二元对立,对吧?

这个地方你要观察到,你观察到其实它都是因缘法。当然在作用上确实是有增益的、有减损的,但本质上其实都是因缘法,都是业感缘起,都是令我们觉悟的。

它没有实质,它都是因缘法,只是你的先入为主的概念,你就认为哪个是对你有利的,你就执著哪个。那“我”本来都没有,哪还有一个对我有利的东西呢?这点你要看到,就是我们所在意的这一切都是因缘法。

这个“一切法皆是因缘法”这个正见要确立起来,你确立了这个正见你才能谈得上守护无诤。不然我们现在天天大家都知道说无诤,其实说到最后都落到嘴皮子上了。啊,你跟我吵我不跟你吵,我要守护无诤。我们把无诤理解得这么的肤浅,就是我不跟人家吵架就叫无诤了!别人跟你诤,说这个茄子好吃,那你吃我不吃!那我们就叫无诤了?

这些它只是一个很表面的,其实无诤是我们心地在一切二元对立处你能守护这个本质的平等,能够看到你内心在二元的世界里你染著了什么。

你染著了什么,你看到它就是觉悟啊。你如果不看到,你就是一直相续、一直执著。执著久了,我们性格就会变得很固执,就是固化在一个思维观念里,然后还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有道理的,这个其实就是内心于这个无诤内誓没有彻底地去用。

那佛陀呢,佛陀他是彻底守护这个“一切法无我”的正见。一切法无我,所以佛陀——每一尊佛入灭,他都会咐嘱《付法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就是诸佛对真理、对实相的守护,叫做内誓。

那我们念佛人其实也要守护这样一个真理,守护这个实相。

那这个守护呢,我们同时它这样一个是带着悲心的守护,就是“凡我同誓,不相舍离。唤醒有缘,咸入本誓。”其实这个就是悲与智都有了,智慧是无染,悲心是大乘的不舍一切众生的这个心。

当我们有了这个誓愿之后,我们还要“祈请金刚护法,天龙八部,监督作证,勿令违失。”你这样上求诸佛为我们证明,以诸佛为师,发与诸佛同样的这样一个无诤内誓,就是弥陀的无诤内誓,然后又这么具体地说到怎么去用,就是在一切教法和一切现行当中去无诤,同时又推及与一切众生,“唤醒有缘,咸入本誓。凡我同誓,不相舍离。”同时又祈请金刚护法、天龙八部监督作证。

那这样,你的修行其实在整个法界当中都涵盖了呀。就是你这一念心,法界当中都知道了,诸佛也知道了,金刚护法也知道了,然后你的愿也这么明确、这么的究竟,那你的整个生命就以法为生命了。我们从此以后以法为生命,不再以这个色壳子为生命,不再以这个轮回当中的游戏为生命。这是惊天动地的一个事啊,所以叫“立誓发愿文”。

你看佛都是这么成的,我们也要这么成!对不对?那这样的话呢,这样的念佛真的是太究竟了!

真正的念佛人要在心地当中用功夫,别的都不重要,一切有为法都会散坏的,都不重要。你在这个世间建立再大的事业相,其实最后都是一场空。只有心地默默地用法,才是真实不虚的这样一种能够导引我们走向觉悟、走向光明真实的力量。

《闻记》导学17-3

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每天都是赞新的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35页-第137页)

「主讲」慈法法师:

这个誓愿是阿弥陀佛在他因地中所宣化的一个内在的自我守护,就是所谓的内心庄严,是阿弥陀佛自受用的一个内心的庄严状态。这个状态,它有细分说,我们因为以这种显说来宣化,就把它这样平白开来。过去人的内誓,就是自己守护的东西是不与人说的。大家这样的交流模式实在出于无奈。因为许多念佛人不知道在念佛什么,不知道念佛以后,佛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一个庄严,怎么样一个内在的功德、内在的事实、内在的守护,没有办法碰触得到。要是没有交流,没有传递,没有启发我们,我们只是外在地寻求着功夫、感知——谁念了多少遍佛号,谁磕了多少头,谁少吃了多少饭食,谁布施了多少金钱,谁印了多少经书,谁读了多少大乘经典,谁去学了《弟子规》,谁帮助了多少人,谁见人会鞠躬……那这跟阿弥陀佛有没有关系呢?全然没有关系!这跟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来与阿弥陀佛相应有没有关系呢?全然没有关系!

那不过是世善罢了,那不过是生灭法罢了,那不过是给人看的东西罢了,那不过是传递一个善的消息罢了。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决不了烦恼问题,解决不了善恶蒙蔽你自心的问题,解决不了你骄慢与自卑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发愿。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往生。因为你感觉到你念佛不见得能往生,所以你做很多事情,就是为了往生,就是一片私心。这是你一种缺欠的私心罢了!那这个起步就是焦芽败种,这个起步就出问题,你怎么能结出来佛果呢?

我们今天读这一段文字,是阿弥陀佛自受用的内在的心智。那我们守护着这样一种心智,去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内心是充盈的,是圆满的,是清净的,是具足的,是有法可以遵循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参照的。那我们再去放生,再去印经书,再去读诵经典,再去帮助他人,再去学《弟子规》,再去做善人,你不用在你心口上写一个“我是善人”,背后背一个大大的“善”字,不用!

你内心充满了善,充满了无诤的充盈,内在的喜悦与真实,不必要标榜的。所以他这个自受用的东西是从不标榜的,是在内心深处去细化它,是在每一个行为的缘起中看自己的思想状态。我们这样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有理有据,与佛相应。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了知阿弥陀佛的内心世界,与阿弥陀佛的内心世界共鸣,那就是弥陀念弥陀。我们不光会感动自己,还会感动一切有情。就是所谓的自利利他,圆成佛道,起行必然。

这一段文字实在是想导引大家,回到这个性德的守护上来、随顺上来,安顿自心,以佛的受用为自受用,来享受、认识、理解、融入佛的自受用。

刚才那段文字上写了,阿弥陀佛的内誓直显众生的性德大用。因为他这个性修不二是没办法割裂的。一切诸佛如来的性德与一切众生的性德无二无别。他以这个性德完成了他的修德,他的修德与我们的自心也无二无别的。全他即自,这不是盗取,本身根源一如,就如百川归海一样,大海是一切水的回归之处。这里面没有浊水,没有净水,没有毒水,没有甘露水,融入皆是大海水,平等一味。

明悉法师:

世人的修行呢,如果不在无诤内誓,或者说不在这个心地的起心动念处,有一个清晰的法则所依的话,有一个清晰的誓愿所守护的话,我们一定在乎的就是事相上的这一切——功夫多少啊、磕多少头啊、念多少佛号啊、每天做多少功夫啊、布施了多少钱呐、印了多少经书啊……都是在这些有为法当中,积累式地来建立功德。

所以就像那个梁武帝嘛,我这一辈子度了这么多的出家人,我建了这么多的庙,印了这么多的经书,做了这么多善事,问达摩祖师“我有没有功德呀?”达摩祖师说“你没有功德”,他就恼了。你看,他如果真的能够在无诤内誓当中守护的话,就算人家说他没有功德,你也不用恼啊。你不还是已经染著在这个上面了?那肯定你就是没有功德,对吧?所以我们念佛人呢,其实是与这些没有关系的。

你念佛人如果靠这些东西来积累一个你往生的资粮,你积累到哪年哪月是个头啊?你一切的有限,它加起来还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无为的功德它是无尽的,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你就是靠积累的方式,你这一生百年,你能积累多少?你再积累也是一个有限的。所以心地本具的功德它是无量的,称为无量光寿嘛。

这个地方只有一念回归,你本来就是,你才能够一念相应一念佛。如果你认为你本来不是,你认为你本来就是一个业障鬼,就是一个缺欠,你就拼命地积累、拼命地积累,其实你别说你积累百年了,你积累万年、积累万劫,你还是个积累啊,你能跟虚空一样广大吗?对不对?所以虚空这种无尽的广大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实际上也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心。

你只有在这个点上,在这个无诤誓言的引导下,回到这样一个心——在一切有为法当中不对立这个缘起上来用心的时候,那才是无量的。它是无量的,就像我刚才说那些鬼神都看不到你的痕迹,因为它无量了。世间那些凡夫眼也好,鬼神眼也好,他所能看到的还是有量、有限、有为,对吧?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无诤内誓它的深意,它真的是法界心啊。

法界心就是佛心,就是我们要守护的无诤心。所以它不是一片私心,不是一个欠缺心。你用一个私心来修行,你用个欠缺心来修行,它是焦芽败种,种子都不真,果能真吗?一个焦芽败种能成佛吗?是吧?

我们念佛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圆满的种子来启用。平等缘起,南无阿弥陀佛!清净缘起,南无阿弥陀佛!对吧?

在这个缘起下,其实你做什么都可以,你放生也可以啊,你印经也可以啊,但你做了只是一个随缘去做,你不会去染著它,对吧?你是善用这个方便而已,知道它是个方便。包括出家也是,你善用这个大方便来利益众生,但你不要染著它。你要染著这个出家,其实你也苦死了。你出不成,你就天天的唉声叹气、哀怨。你要出了呢,出了你染著这个更麻烦,别人顶礼你一下,你就觉得自己你看我是出家人,我多么……你那个高慢心就起来了呀,对吧?我是三界福田,你们都供养我,这不就是染著出家法吗?所以,一切善法都不能染。

那这个不能染,那你说你讲的这么高,谁能做到啊?那我们把它讲到禅宗那儿去了?它不是,它是靠净土南无阿弥陀佛的誓愿来实践的,这个就是易行,我们都能做,它对根器没有要求啊。

对根器没有要求,只要你愿意去做,你愿意去如实知,你愿意去立誓,你在一切现行来的时候,你能想起来念佛,是吧。你染了也没关系,你念佛一念就回归了呀;你执著了也没有问题,你想起来你的誓愿就行了呀,对不对?他没有要求你说你要开悟、你要念念地落在这样一个无分别上,他没有这样要求你。

所以这块儿呢,大家要知道净土它的易行,它虽然容易,但是它又究竟、又彻底。

这样一个性修不二的事实,大家要善于去守护。全他即自,我们反复地讲全他即自、性修不二、滴水还海,这个你会越来越觉得有味道。

如果你去实践的话,这些话你会觉得越来越有味道。如果你不实践呢,其实你学一段时间,你就觉得反复说的不都是这些吗?我不用再学了,也差不多了,再学也是这些东西。你光看文字,你光靠理解,这东西学一段时间就没有味道了,对不对?只有你真正实践的人,你才能够不厌其烦地,觉得有味道,觉得字字珠矶,觉得百试不爽,就是你每次讲都是未曾有的,每次体验都是很鲜活的,每次带来的都是法喜。

我看好多菩萨都是法喜充满,我真的还是很随喜大家的。一个真正用法的人,他的生命会焕发一种活力。因为没有活力了就是染了嘛,染的越深,慢慢就越没有活力了。

它这个染就是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积累,慢慢地你这个人就会变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觉得好像自己很老道,其实是那个鲜活的、生命的鲜活、未曾有的那样一个赤裸的赤子之心已经被遮蔽了。就是我们不知不觉当中,你如果不再去不断地去用的话,你这个积累,它是日积月累,就把你淹没在业海之中了。

所以还是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每天早上要先念一下你的誓言,然后以一颗未曾有的心过好这一天。又是一个崭新的一天,你生命又在弥陀的这样的一个滋养下,快乐地成长一天。

也不要觉得日子会永恒,其实一天你就当成最后一天来过,那每天都是崭新的,它就是祝福。这样的话呢,实际上我们的心就会怎么样呢?它就会不断地抖落掉你过去的那些负累带来的积累,就不要当回事嘛,一切都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