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居士菩萨,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顶礼历代传承上师, 顶礼三宝。为了度化一切如母有情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愿上师三宝加持所讲契理契机、如理如法,愿一切见闻者心开意解、法喜充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同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晚上对寿命无常、轮回的过患进行了一个修学的综述,回顾了一下修学的重点。从这两天的情况来看,确实大家在前面的闻思是用了心力的,也产生了实际的效果,所以有的家庭起了很大的烦恼,这个就是你们修学得力的一种表现。在妙舍最早讲这个专题的时候,就曾经提醒过大家,如果我们仅仅是“佛学”,就是把这些所讲的内容,当成是知识来学的话,不会有多大的反应,但是如果你是“学佛”,学佛当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那么你的生活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变化,你的内心也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传承的加持力。可能有的菩萨会有觉悟,知道这是境界现前,所以就把它观照,然后把法运用起来,最后能够生起真实的出离心,那就达到我们修法的目的了,而且你生起了出离心过后,所生起的这些烦恼境界,它就不能够再令你困扰了,你会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这就是出离。但是我们还有一些菩萨,基本上没有意识到,所以境界现前的时候,一下子就掉到境界里面,甚至都不能自拔。
今天我们东北的两位菩萨到妙舍这里来,有一位是跟母亲、跟先生都发生了争执,但是发生过后,她后悔了,求忏悔了,也是有所提高吧。另外一位菩萨,昨天晚上课都没有听,跟自己的母亲发生了很大的烦恼,昨天晚上也没有睡觉,整整烦恼了一个晚上,今天本来约好要过来看师父,开始都不来了,后来她又来了,然后我们就在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一下知道这是一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就觉得那不是个事儿,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我们真的就在那个戏里面演得绘声绘色,我们的演技非常得好,演一个痛苦万状,所以就是一个觉悟的问题;法一定要用起来,一定要观照我们的现实,这个过程非常的重要。
可以说我们以前学那么久,这个菩萨说,其实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明白,但是我就是憋不住这个火儿,我就是控制不了我的情绪,所以就变成这样子了。实际上我们不知道,我们经常会这么说,道理我懂,但是境界我过不去,这个话是不成立的,为什么?我们可以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来说,如果有一个常识,比如说火是不能捧在手上的,就是说“玩火必自焚”,每个成人都知道,你就绝不会把一团火,把炭烧的红红的捧在手上玩儿,就算别人叫你捧,你也不会捧,这是为什么?因为你有一个定解,你深深的知道这个会烧手的,一会儿我又疼、皮肤烧坏了、烫伤、烧伤,还得上医院,搞不好会引起更大的伤害,所以就是有人叫你这么做,你也不会去玩那个东西,有意无意你都不会那么做。
但是如果我们跟一个小朋友说:孩子,那个火是不能玩的哦,你要注意,那会烧到手。然后你就离开他,这个孩子你走了之后,因为他从来没有被火烧到过,也不了解火的特性,听你这么一说,他感觉到挺好奇,然后他就把家里的火柴,或者打火机取出来,烧一团什么东西,然后捧在手上,这下小手烧了,疼得嗷嗷叫唤,可能还引起火灾,这就是我们这种状况。当我们说我们懂的时候,已经闻思过的时候,其实我们完全不知道,它具体是一个什么东西,从文字到现实是有距离的,一定要我们在中间有一个觉照的中间的媒介,才可以把文字和现实联系起来。
所以当我们在说火是多么的可怕,是多么给我们带来伤害的时候,它只是文字上的东西,真正烧到手的时候那种痛,那个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实际上当我们好像在字面上了解了一个道理,但是碰到这样情况,还不能够清晰地认识,也不能够从当中觉悟出来的话,说明我们根本不懂那个道理,我们真的是不了解。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闻思停留在表面上,我们的闻思没有到量,所谓的到量,就是你形成了定解,你已经深深的知道这件事情的过患,而且这件事情现前的时候,你就能认出来,所以你绝不会做的,绝不会,有意无意都不会做,不会上当的,这叫做“懂”。要不然就是不懂装懂,我们很多人就是不懂装懂,不是故意的,我们以为够了。所以修行“深入”这两个字,是实修所必须的,它跟搞“佛学”,研究来研究去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我们说梨子有多么好吃多么甜,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描述,水晶梨、鸭梨、这个梨那个梨,但是不如你去吃一口,吃一口以后,可能你说不出来,但是你就会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所以我们一定要去用啊,在现实生活当中去用,这个实修,它没多少道理可讲,就是反复的去用。
所以昨天劝那个菩萨,我说一念法到哪里去了呀?她还在讲过往的恩怨,说了一大堆,我说自业、他业、交织业不就那么回事吗?供养得了,这个时候提不起来了,这就说明用得不够,好像练武功一样,平常就学了两个花招、花拳绣腿,真正干仗的时候就不行了,就打败了,平常要练呐,一有境界就拿出来用、一有境界就拿出来用,后来它就变得非常好使。十八般武器,你没有那么多,你只有一个,不需要太复杂的练习,每次就把那一招拿出来用,非常好使,就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用啊。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综述阶段,就是你应该在出离心的修持上,要有一个果实,要能够呈现你的量的状态,够或者不够,要确定你是不是要反复地修。所以在以前这些成就者的传记里面,就经常提到他们修厌离心都要修好多次的,有的大德很厉害,一生修十多次甚至更多,他觉得他修完一遍还不到量,有些境界过不去,那又从头再修,一直到到量为止。
那怎么才知道自己到不到量呢?就是我们在实修当中出现的这些境界,就是大大小小的考试,小考试能过呢,就是我们说的月考,还有期中考、期末考还有毕业考,一定会有的。一个是借这个因缘消除你的宿业,另外一个借这个因缘增长你的观照的智慧,看你能不能认出来,第三,就是让你真实的出离心能够修出来,修出来你就跨越这些烦恼障碍了。
你可以自己检点,你不用别人来给你打分,你过得去的,完全没有挂碍的,那就是及格了。如果你还能够转境界,比如说本来是一个很烦恼的事情,跟家人吵起来了,但是如果你能够认出来,还能够去转境界,最后把这个家人还说得挺高兴,不仅烦恼没有了,还变成了一种增上的快乐,那说明你这个分就比较高,可以打高分,如果勉强过去了,心里面还是觉得有些地方做的不太好,但是也不是特别大的后果吧,像那位菩萨说的,事儿过了我就忏悔一下,我也觉得就过了,那这个差不多可以勉强及格,所以我们自己看看自己。
如果有的时候是出现比较大,很严重的境界出现,这就相当于是期末考试,就是这一科要结业了,这个时候我们心里的正念一定要强,千万不能拿世俗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情,一点点儿都不能有,因为这个迷和悟之间就是一丝的间隔,你就是差那一点儿都不行,所以只要是听哪个菩萨,一开始说这个恩怨的来龙去脉,我就知道,他掉进去了,不管他怎么说,有理无理,只要一开始描述剧情,就说明你在戏剧里面去了。如果你要在期末考试过关的话,你一定是站出来看的,你是从因果这个角度来看,你会去总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那这样就可以过关。
我们一听说生烦恼了,就马上开始解释,你不知道这件事情最开始怎么样,然后他是如何的没有道理,我又是如何的有道理,然后我们当时是怎么发作的,全部都迷到戏里面去了,这个相当于考了一个鸭蛋。或者说,我心里明白,我情绪过不去,那就是二三十分,也没有用啊,因为要了生死,一定要达到一个量的,出离心生起来一定要达到一个量。
所以说我们可以给自己打分的,说到毕业考试,那就是我们死的时候,平常你只要能过,你毕业考试指定能过,我们大家上过学的都知道,你平常小考、月考、期末考,最后毕业考试,学习好的都是一下子很顺就过了。平常的积累,到时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平时门门都考鸭蛋,毕业的时候想考一个高分,难呐!
昨天这位菩萨说:哇!太苦了。他也体会到苦,这也算有所收获了,太苦了太苦了,太不想在这世间待了;第一个想出家,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修出离心跟想出家是两回事情,一定要知道出家是什么意思,出家不等于出离心,为什么呢?出离心是我们心的一种状态,它跟你是在家的身份和出家的身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指不迷惑在轮回的假象当中,不粘着在事情的真假当中,它的是非、得失、恩怨上面,心是处于一种解脱的状态,这就是出离。
那么我们想要出家,出家是为什么要出?是逃避吗?逃避苦吗?我只要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环境,跑到寺庙里面去,头剃了、穿上袈裟,我就不再苦了吗?如果是这种认识,出家是极端错误的,因为剃了头,剃不了心,换了那件衣服,换不了你在娑婆世界这张皮;而且出家,特别是在我们汉地的大乘佛法,它都是要承担如来家业,是为佛法、为众生绍隆佛种出家的。如果只是为了自我的解脱,逃避家庭的苦难,这种出家的发心是极端错误的,你连自己的苦都解决不了,我们出家以后是要帮助众生解决苦难,不是一个两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试问你怎么办?所以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
一个出家人,他能够接受四事供养,一个是他自己每一天都在修道,在断除贪、嗔、痴,然后持戒、诵经、念佛,做种种修行,这是有为的一种现象上的;然后他在住持佛法,不管他修得如何,他现一个住持相,比如寺院里面常规的上早晚殿、五堂功课、维护常住的运转,他可以受四事供养;但是想要逃避在家的苦,然后跑到寺院里面来,你凭什么接受四事供养?大众来供养一个苦恼的、逃避的人,你怎么消得了四事供养?其他的在家菩萨来护持你,想在佛法当中得到解脱的利益,你怎么能够对得起他们?所以这是我们不思考的时候,我们觉得我很苦嘛,我就出家嘛,都不晓得出家到底干啥。
所以千万不要说讲着讲着你们大家都说我要出家,结果不是真正的、从苦当中奋发,不仅自己要离苦,看到众生都这么苦,然后发起一个无上的菩提心来出家,那就很了不起了,出生死之家,出烦恼之家,而且要发愿带领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证悟佛果,那这个法你就修成功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出家,但我们的心呐,不是真正的从三界的烦恼当中出离,只是现一个出家相,那是假的,那不管用啊,一定要心能够出离。
这一点跟大家提起来,是因为最近有几个菩萨想要发心出家,有男众也有女众,这个非常好,一下子讲课讲得大家都想要出家,说明大家是认真修了,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出家是为什么,出离心在出家当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因为出家不仅仅是需要出离心,还需要菩提心,出家是一种勇敢的行为,绝对不是逃避的行为,而出离绝对不是逃避,出离它是一种自在解脱的行为,而逃避呢?刚好是钻到轮回里面,陷得更深的一种懦弱的行为,非勇者所为。
所以昨天我们讲到从人天乘到声闻乘,那我们来看大乘,他不仅仅看到自己有这样多的苦难,六道轮回里面所有的众生都苦的不行,所以我们都希望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他们能够解脱,这超越了声闻法。
菩萨乘的教法超越了声闻、超越了人天,但是菩萨乘的教法是以声闻、缘觉和人天作为基础的,如果我们尽管天天把菩提心提在嘴上,如果不以前面思维三恶道,乃至六道轮回的痛苦,求出离的出离心作为基础的话,那么菩萨乘的教法是虚伪的,所以菩萨乘的教法一定是以声闻乘、缘觉乘和人天乘的教法作为基础,它就像一座金字塔,下面一层为上面一层的基础,它不能离开这个基础。
对于六道轮回的思维 ,我们要去思维六道的痛苦,最终达到的就是我以及轮回里面的所有众生,都希望它们出离而得到解脱,这就是菩萨乘的教法,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一种心态,当你的出离心够的时候,菩提心就会生起来的。
在净土法门里面,不仅讲厌离娑婆,还有欣求极乐,这个厌离我们要知道,它不是讨厌的“厌”,如果是讨厌,就叫厌而不离,就像说爱和恨是一对,“我恨死他了”,其实那跟爱是一样的,都是粘着在上面的,厌离也是,如果你带有讨厌的心态的话,你还是粘着在上面了,所以我们并不是让大家产生一种极端的心态,这种厌是厌什么?厌离我们六道轮回之因,就是贪、嗔、痴、慢、疑,其实你是厌这个心态的,要从这个心态当中来出离的。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三恶道是一个地方,六道轮回是六个地方,我们要从这里出来到别的地方,其实因为这些道、这些趣是我们不同的心态,不同的频道感召的;厌离娑婆的意思就是厌离贪、嗔、痴、慢、疑的意思,所以你不要说我可讨厌这个地方了,发泄你的嗔恨,那你刚好就是在培养六道轮回的因,一定要知道,其实厌离它是厌离六道轮回的心态,你不是那种心态的时候,你就是真正的出离了,你就没有在娑婆世界这样的一个频道范围之内了,这就是自然而然的解脱。
所以厌离和解脱它是一体的两面,你出离了必然就是解脱,解脱在我们末法时代,特别是处在减劫的状况里面来讲,出离三界最好的、最究竟、最圆满、最方便的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从法藏比丘的因地,还有十方诸佛的劝导,和我们现在依正的关系来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解脱来自于帮助众生的解脱,这桩事情才不会落空。
这样我们就知道以前我们学过发心的,这里面有上、中、下三品的发心,菩萨乘的发心是上品,声闻缘觉是中品,人天乘是下品,我们发心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成佛去利益众生,这是修净业行人来讲要发的心,这是属于上品的发心。
如果仅仅思维三恶道的苦,来生只要人道就可以了,人道你今后如果没有遇到佛法,你还会堕落的,靠不住的不圆满的,即使遇到佛法,如果你不能够求生极乐世界而成就,那你还是靠不住,它还是会堕落的。如果想寻求出离六道轮回,得到自己的了生脱死,那你就处在所证的偏真涅槃的状态,这是中品,求人天的是下品。
偏真涅槃有两个方面的过失。第一、你所证的涅槃境界不是究竟圆满的,不是佛所说的真正的大般涅槃的境界,不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偏空的。第二、所有的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得不到你发心的利益,因为你只顾自己了,尽管你个人出离了三界,自己的分段生死得到了解决,到阿罗汉是变易生死,但是从究竟圆满的佛道方面来看,他是没有得道的。
从大乘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离不开众生的,跟众生是不二的,没有去发菩提心,你要去求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了不可得的;所以我们的发心要求上品的发心,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一生补处,这里有一个非常强的增上缘,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作为我们的增上缘,我们成佛去利益众生才靠得住,所以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夫。
我们自己往生这件事情,不管你怎么个修法,到最后那一招,都是靠阿弥陀佛,我们平时的修持也是完全仰赖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我们成佛去利益众生,或者我们现在行菩萨道,也全部都是仰赖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这就是净土行人的菩萨乘的教法,也就是大乘的修行。
为什么我们说净土法门不是小乘,也不是人天乘,你求人天福报,你跟净土法门就不相应了,如果个人自了,也跟佛心完全都没有契入,即使往生,品位也是很低的,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还要去圆满你的菩提心,还是要发起菩提心的。当然去西方极乐世界,圆满菩提心这桩事情,它是到了那里也是任运的,但是我们在思维六道轮回的过患的时候,生起出离心之后,我们要发一个上品的心、发菩提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业之因果的修学综述。第一、轮回的因果和涅槃的因果。轮回有这么多的不圆满,轮回不圆满是什么原因来的?乃至于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什么因果关系呢?这个愿呐,一个是厌离娑婆,一个是求生极乐,实际上厌离娑婆也好、欣求极乐也好,它都在业之因果里面,轮回的过患哪里来的?我们所造的业来的,这里面有一个轮回的因果和一个涅槃的因果。
蕅益大师讲的是六信,信愿行中间的六信,他讲信因、信果,当然这个信因、信果是从涅槃的角度上来讲的,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角度来讲,信愿持名,往生之因,证得念佛三昧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果,信愿持名是因,往生极乐世界证三昧就是果,这是涅槃的果。
从轮回的因果上来看,就是染污的,我们为什么会堕三恶道,会在六道轮回当中?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如果我们今生不去求涅槃的结果,不去种涅槃的净因的话,我们无史以来所造的染污的因是非常非常多的。
所以《普贤行愿品》里面谈到,如果众生的罪业有形相的话,尽虚空不能容受,就是说我们造的罪业是无量无边的;如果今生没有出离,没有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一定会遇缘,遇缘就会感果,就会感到相应的果,无非就是在六道轮回当中。因为我们因上的六道轮回都已经具备了,每个人都具备的,八识田里面都种了无量无边的,如果没有出离,这个果肯定在那里等待你的,无论是哪一道,你都逃不过的,逃不出去。
所以我们现在遇到佛法,还有这样的因缘,如果你堕落到三恶道,一下子漫长的岁月都出不来,等到哪一天你受够了这样的苦报的时候,你再冒出头来,那时候有没有佛法都不好说了,解脱的机会就更加渺茫。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今生没有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指定是要堕落的;堕落过后呢,我们前面学了三恶道的寿命,你就知道那真的叫万寿无疆,活个人却这么可怜的短命,但是变三恶道的任何一道,你都会活得很长寿很长寿,等到你哪一天罪受够了,从地狱道到恶鬼道,从恶鬼道再到畜生道,最后再升到人道的时候,那是啥时候啊,我们想一想。
末法时期只有几千年就灭了,这一期的佛法;在地狱里面那么长的时间,等你钻出来的时候,已经进入到没有佛法的黑暗时代了,那是非常可怕的时代,众生都是十恶业炽盛,互相残杀,生存环境极度的恶劣,所以说,那时候还想解脱,解脱这两字你都听不见。
所以佛法里面讲“常住”这两个字,以后众生听到都会解脱的,现在我们不以为然的很多东西,到那个时候就变得极其的珍贵,所以我们今生一定要解脱,要不然后面是不堪想象的严重后果,就像弘一大师所说:佛法是千百万劫难遇的因缘,如果错过了,没有人能负起这个责任。
我们思维业之因果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轮回的因。我们每个人现在都具备,我们八识田中这些三恶道,乃至六道轮回的种子早就装进去了,每一辈子、每一次轮回都在加深贪嗔痴这些恶业的种子,这个功能在加强。所以《无量寿经》里面讲,“从小微起,成大困剧”,就是今天我们两个,你瞪了我一眼,然后我再瞪你两眼,下一生我们再来的时候,你可能就瞪我四眼,然后我就不再是瞪你了,我就得出手了,我就开始要骂人了,我骂你一句,你骂我两句,这下又开始升级了。再下次来呢,我打你一拳,你打我两拳。再下次来,我砍你一刀,你砍我两刀。再下次来,就直接给我杀掉了。所以我们很多人就是这样,一辈子一辈子都在增加,所以告诉大家“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这是一个修行的窍诀,一定要去做啊。
现在是境界现前,我们不随缘,第一个是不接受,以前听崇瑄法师讲“接纳一切”,我们听的时候特别高兴,大家开心得要死,结果一遇到我们认为吃不消的就不接纳了,一定要接纳啊,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你必须要接纳,你接纳了之后,就可以做到随缘,因为人就是这样,你抗拒你绝对不随缘,你不抗拒,就是它再糟糕,你能够接受的时候就随缘了,你随缘让境界现前,因为本来种了因,现在现了就是它要过的时候了,你要有这个概念,不管闹得多么厉害,总之是无常法,它会过的、是虚妄的、是了不可得的,你就别在里面再添油加醋了,你就观察它的升起、变化,最后消灭,就得了。“更不造新殃”,就是别在里面再造作什么了。
但我们一般不是这样的,当一个境界现前,我们一定要搞点什么,比如说他骂我,我一定要给他顶回去,我骂他两句,这就造新殃了,这么一来呢,你的业习种子,贪嗔痴的种子的功能就加强了,新的因马上就种下了,你种下了,因果同时,那个果就在那里等着你呢。
所以我们看看每一天,不论你是在家里面,还是在寺院里面,不论是在做世间的事情,还是现在在修道,是非取舍、爱憎分明,这是造什么业因呢?都是轮回的业因,这是非常可怕的,而且这个是现成的。天天我们都是任运在造业,这不需要谁提醒的,所以今生如果还没有下一个真正的生死决心,那么在轮回里面的时间呐,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万年两万年,是无量劫又无量劫。甚至以后弥勒佛出世,我们可能都还没有出来,是这样一种关系,这个是轮回的因。
那涅槃的因果,因也从自性当中来讲,我们都具有诸佛菩萨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德能,我们自性本自具足,但是我们开发不出来,就像有好多钱都在银行存着,没有密码,拿不出来。我们现在是通过净土法门,通过阿弥陀佛的大愿,通过他给我们设置的名号的钥匙,去把我们自性的宝藏开启出来。
所以佛开悟的时候说,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说的是这样的一个事情。我们虽然有佛性,在人道当中、在三恶道当中,这个佛性都没有变,它跟着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但是它没有办法开显出来。
我们一心具足十法界,这个十法界的功能,你开发了一个,其他的功能是隐藏起来的,但是它们是同时存在在那里的,如果你没有开发出佛法界的功能,那其他的法界得到开启,四圣法界的功德没有开启出来,六凡法界的功德就得到展现,任何一道,那么这个开发出来以后,佛法界、四圣法界等其它九界都隐藏起来,得不到开启。所以我们有佛性,有诸佛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是不能证得,这个非常可惜。
在《法华经》里面衣里明珠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乞丐,穿着破衣服,这个破破烂烂的衣服里面有一颗夜明珠,可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到处找人乞讨,受气、受冻、挨饿,就是“衣里明珠当自悟”,要自己去感通,才会发现我们本自具足。所以涅槃的因果,是要靠我们仰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但是也要真实的去发道心,真实的去为生死而修行,才能够真正的感通。
在这个上面我们也要注意,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也是个涅槃的因果问题,它还是要有一个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要不然果地觉是在那,你怎么能够开显出来呢?跟你有啥关系呢?他就是在这个因地心上面,实现了用果地觉来做因地心,这样的因种下去的时候,它就是果了,所以“因该果海,果彻因缘”,从果上倒过来,也是一回事情,因因果果,实际上都是在自性海当中。
我们不要走两种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完全靠自力,就是我自己开发我的佛性,因为你造作的这些有为的东西,堆的像须弥山一样高,也比不上无为法的四句偈,这在很多佛经里面都有这种比喻,说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供养多少佛,恒河沙七宝等等,都不如了义经典的一句偈,不如你受持这一句偈,好多人不明白,经文这么值钱吗?其实有为法和无为法是没法比的。
因为无为法,佛果地上的功德,不是用量能够形容的,它叫做无量。“阿”字就是无的意思,为什么叫“无量寿”、“无量光”?全部都是涅槃的境界,它不可以用一二三四五这样来表达的,我们的有为法全部都是数量的,数量再多,都够不着那个不要数量的;学过数学的就会知道,你从自然数一直数,都比不上数学中的一个符号,就像一个躺着的8字(∞),那叫“无穷大”,无穷就是没有量,再大一个数字,只要报得出来,这个躺着的8(∞)都会超过那个数字。
所以为什么说不要一直在功夫里面去寻找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因为无为法它既然没有量,它就是了不可得的,果地就是了不可得。《心经》里面说:“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你要得到什么东西,所以这个上面不能够从功夫里面去求往生,或者是求涅槃的境界,因为往生靠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它不是靠你的功夫,你这点够不着,因为极乐世界,“极乐无为涅槃界”,是一个涅槃的境界、实相的境界,你就是怎么用你的有为的功夫,其实你都没法真正的契入极乐世界,它是佛以大慈悲心接引你去的,所以这不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是佛的事情;但是也有我们自己的成分在,就是我们是有那一份佛性的,我们有那样的愿望,我们愿意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克服一味地在功夫上去着力。
还要防止另外一种误区,就是既然都是佛的事,我就不用用力了呗?不是说这叫无修修吗?那就不修了呗,都是现成的,我不就是佛了吗?我现在啥也不用管了,成天睡大觉呗,该吃吃该喝喝,不是到了空性,那啥都是空的,供养了,我啥都不用管了,善恶业一时无余供养阿弥陀佛,那我该造就造呗,能不能够这样呢?这是好多人一直在打仗的问题。所谓自力、他力,有的人说是纯他力,那另外的人就要去反驳,就要去诘难,就说纯他力就一丝自力都没有了,那我就躺着吧,我就等着吧。是不是就这样?所以这两个方面打仗,就是有诤,其实都是片面的,最后说到底自力和他力都是戏论,就好像我们刚才说的,我们说的再多都没有办法契入到无量,没有办法契入到绝待圆融,没有对立的东西,没有所谓的数量。
所以佛性里面它是不分自他的,只有我们这样的凡夫众生,才有一个自、有一个他,佛为了摄化我们,就进入到我们的梦里面,来跟我们一起说梦话,所以才跟我们说一个他力、说一个自力,我们一下子就抓住这个梦话并在上面做文章,我们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然后自力的指责他力的,他力的指责自力的,或者有人说是二力,就是各用百分之多少,百分之八十的自力,百分之二十的他力,这样算来算去,其实通通都是戏论,从涅槃的境界来讲是戏论。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我们这个修行是从现在的境界起步的,所以还是要落地,我们还是要权巧的说自、他,或者是交织、共业,都有得说,到了有为法层面的时候,它都是用各种名相来表示不同的层次,我们才有办法真正的去着手,这是一个修行的开始,就是说你虽然是在梦里头,你知道是梦,但是你要醒过来,你还是要懂得梦里面的规则,最后才能够超越这个梦。
前两天,我们听到深圳的居士菩萨们在讨论关于睡着了,这个时候是不是就没有修了?这个时候是不是佛性就没有办法展现了?好像说理解到是中断的一种情况;如果说到无修修,好像觉得这个时候就没得修了,我们这时候就要知道,无修修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因为如果没有一点佛法的基础理念,深圳的菩萨也是这么体会到的,没有佛法的基础的理念,其实到了果地觉这个核心的、比较尖端的、精密的东西就搞不清楚了,这个确实为什么说基础是很有必要的?你要实现飞跃的话,还是要有基础,最后才能够飞跃。
所以顿法和渐法实际上是不二的。渐法,它最后一定会实现顿超,没有天生一来就顿超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就像暴发户一样,他以为无修修就是什么都不修了,我就躺着我等着呗,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无修修是一种非常尖端的修行,它是完全消除一切有为的造作,不是平常我们讲的一定要去整一个数量、整一个样子、整一个什么形状出来,不是那样的,一切的造作在无修修这里都用不上;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本心从这里开始,这个本性是圆满清净,它是没有任何需要造作的东西,一造作,你反而遮障它了。
修行当中有句话“行到行不到处”。就说你行不行,你得行,因为性德要通过修德来彰显,但是最后到达性德,不是你修出来的,它本来就是,所以就是“行到行不到处”,不是你一直行一直行,现在很多做功夫的,完全就落到一直行上面,他以为是他走到那去的,他永远都没有办法到达他够不着的地方,能够到达他够不着的地方完全是一个颠覆,所以在果地觉的修行中有一个顿然的超越。
所以像用阿弥陀佛的愿力,果地上的功德来回施给我们,大家要从这个上面来体会,我们就是“歇心”就好了。歇心是什么呢?就是不再用一切的有为来遮障你的这颗本心,本心本来是舒展的,你不要给它拧着了;我们一开始要干啥的时候,就特别容易给它拧着,无修就是让你不要造作。
如果你随顺本性,那个随顺是自然的,不属于造作的修,但如果你要造作,就不属于随顺,所以无修是叫你不要造作。但是“无修修”,后面还有一个“修”字,它有两个“修”字,无修修虽然没有造作,但仍然是一种修,这种修就是回归自然、随顺本性、歇心在当下,说修是很勉强的,因为它本来如是,但还是要说个修,所以前面要加个“无修修”,这样来界定一下这个意思。
在实际的操作当中,现实的境界当中,它要怎么样呢?实际是一种见解修,因为时时刻刻我们的有为心都特别强,我们都特别喜欢造作,对立的心态也很强,境界一来,我们就着在境界上面,起二元对立的心;那无修修怎么修呢?当境界现前,我们造作的心、有为的心现前的时候,然后,我们要把错误的认识,调整到正确的认识上,要知道这是本自清净圆满的,一切的显现是如幻的,万法是自解脱的。
所以你有了这样的概念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去造作了,你就歇心了,你就安住了,你就全然地在接受阿弥陀佛果地的给予,说起来是给予,其实就是承认;好多人说包括接传承,我怎么接?都已经告诉你啦,还在问怎么接,当下它就是一种承接,就是去认识而已;所以包括轮回怎么解脱,并不是我们要跑到轮回外面,没有一个什么地方,就是我们错误的认为轮回是真实的,我们把这个错误的观念给它破除了,然后就over了。
所以为什么果地觉的教法、如来藏的教法,它跟空性是有细微的差别的;我们说到直断和顿超,跟一念法里面的一时无余供养是一类的修法,就是在把这些业相,认识到它的本质都是佛性,它所有不管什么样的相都是如幻的,你就可以实现直断,你就不会再受它的困扰,你就会从这里把它截断,截断这个生死流,那么顿超呢,就是把它融入阿弥陀佛的智愿之海,因为阿弥陀佛的智愿之海是无为之法,从这些有为业相,看起来都是有为的,它有相状嘛,还有自、我、他、过、现、未这些都属于相状,一时融入阿弥陀佛的智愿之海,从有为一下回归到无为,这就是直断顿超的过程,也就是大圆满最后核心的修法,也就是大手印的修法,就是这样清晰明了地见到那个本体。
所以无修修是一种非常尖端的修法,如果你没有基础,啥也不知道,以为无修修是什么也不干了,既然是佛给我们解决一切问题,那我们就躺着吧,我们就什么也不用管了,我们还是生死造业吧,其实这根本就不是无修修,这刚好是强烈的造作,造作生死业嘛,是造业去了,还等着,等啥呀?因为你对佛的愿力,还有他的给予完全不懂,你的心是一种轮回的心、一种堕落的心、一种泼皮无赖的心,怎么能跟佛心相应呢?
明虚说的对,无修修就是对本性的确认,因为我们为什么迷在轮回里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认假为真,就是这么简单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修行也非常的简单,就是把它还原了就行,但是我们是念念迷,所以我们就要念念还原,这个还原就是认知的问题。
我讲课经常举一个例子,你说你拜多少个头就能把业障给拜没了?假设你有一百公斤的业障,你就拼命拜,我拜一万个头,把这一百公斤的业障消没了,我说如果业障真的有质量、有体积的话,你拜一万个头,它就不见了?它到哪去了?它还是实实在在的呀,你有为的心没有消除,你有为的见解没有消除,你认为它是实在的见解没有消除,执实的心没死的话,你再怎么磕,都能磕一个更坚固的东西出来,一百公斤变成了一万公斤,就是被你加固的,你拜一拜再看看消点了没有?少点了没有?所以这个是很麻烦的。
我们一定要知道,见地不可是那么容易建立的,所以为什么佛,释迦牟尼佛难道不知道果地的超圣吗?所以他给我们介绍的时候,《华严经》一讲完,发现大家都听不懂,声闻都如聋似盲的,决定给大家讲小学课程,开始讲“四谛法”,“阿含”、“方等”、再进入到“般若”、最后进入到“法华”、“涅槃”、“如来藏”,这样一路的,无修修是最后“如来藏”的部分。我们现在如果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我们觉得基础不重要,甚至说自性是超越因果的,不用学这些东西了,那真的就是空中楼阁,眼高手低,真的就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最后你没有办法真正的实现它的功德利益。
谈到涅槃因果,法华涅槃,《大般涅槃经》是最后讲的,那就是非常透彻的义理了,那就是我们果地觉的义理;所以大家要知道佛要开三乘的教法,他就是接地气,把我们大家接引到那个位置,然后就实现了诸佛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彻底的心愿,所以我们现在往生论群的学习,最主要就是接地气啊,给大家补课,这个是有必要的。
我们说的那种上根利智,比如说我们这个群里面有一个是六祖慧能大师,他化现而来的,那他不需要学了,但是并不表示他过去没有学过,他已经是完成时了,他就是到这里来示现的,他可以直接的一步就登堂入室了。但是我们绝大部分的人还是不行,包括六祖慧能大师那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人都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认识到闻思就是确立见解,没有见地,修到后面你确实是深入不下去。
那天他们的讨论非常深入,觉得有这样深度的讨论,说明在深圳的果地觉的学习当中,会真正的开花结果,要到这种程度的时候,才会对教法有真正的认识,而不是觉得突然捡个大便宜,虽然也是挺便宜的,但是这个便宜并不是那么容易,还是有甚深的因缘,也说明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缘都成熟了,但是我们要知道是怎么成熟的?它仍然是离不开因果的道理在里面的。
业之因果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世间的因果,一个是出世间的因果。我们讲“正行清净”,正行为什么要清净?这就是从业之因果来看的,像我们讲正行不能随便中断,就像闻法,传承不能中断一样,听一半就不听了,忙别的事儿了,我不爱听了,中断了,那么从业的规律来说,我们本来在造一个修行的、解脱的因,结果你中间由于别的事情,你就随着轮回的、染污的因走了,你随着妄念跑了,修行中断了。
你当下修行的东西停下了,去做别的跟贪、嗔、痴烦恼相应的事情,也就是说中断了涅槃的因果,捡起了轮回的因果,跟染污心相应,没有跟净业相应,没有跟解脱相应,所以为什么正行要清净,不要中断,本来“正行无所缘”的意思是要契入到无为法,但是我们做不到“无所缘”,那我们至少要做到一心一意,在这个不事情上面,我们不要一会儿接电话,一会儿又有别的事情站起来东跑西跑、吃东西,这些都是中断,所以跟道不相应,那就一定跟轮回相应。
业之因果里面谈到的因和果,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等,这在后面我们学习因果的时候,可以再好好的谈一下。不管是你在世间的起心动念,还是你在修道的起心动念、身口造作,每一个行为都会带来果报。无记业也是有果报的,但是它是无记的嘛。
修行最开始讲“断恶修善、去染修净”,这个虽然是有为法,但它是基础,仍然是很必要的,那无修修,不是不需要断恶修善,不需要去染修净了吗?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个层面上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不一样了;我们一般认为,伤害别人是恶,利益别人是善,或者染污就是染污于五欲六尘,不染污就是清净。
我们要知道其实善恶的含义,不仅仅是这样的,善恶它的来源是什么?是来源于分别心,所以我们断恶修善,不是光指行为,不只是利益人或不利益人,还有很重要的是涉及到心上面分别的问题,所以平等心是善,分别心是恶,你这个断的时候,就是从你的心态和见地上来判断的,或者有为法是恶,无为法就是善,这个时候它的理念不一样了,所以当你迷惑的时候,认假为真的时候,那就是恶,管你在里面做好事,当你把那个“好事”执为真实的时候,那仍然是恶。所以为什么《金刚经》里面总是讲“是什么,不是什么,它叫做什么”,以一个无为的心来修所有的善法,教你要做三轮体空,做完了像没做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善,所以我们要上升到这个角度,还是要断恶修善的;染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有一丝这样的二元对立,凡事要分一个对错、是非,那就是染。如果我们进入到绝待圆融,就是净,所以还是要去染修净的,这个也就是见解修,无修修,这也是符合因果道理的。
“三殊胜”最后的内容是回向,从业的因果来看,我们所造下的业,如果仅仅是回向给人天,回向给家里面的人,《地藏经》里面讲“舍一得万报”,你得到的报。虽然也比较多啦,但是还是有限的,跟我们的菩提正道是不相应的,如果回向的心量是跟出离三界相应的,那就是声闻乘的法,如果跟菩提相应,就是上品的发心,回向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众生,这就是上品发心的回向,回向给众生干啥?就是我及一切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成就佛的果位。
所以回向有上、中、下的区分,它的这个果也是不同的。回向也是我们的一种心态,回向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大家经常在回向的时候,就会把回向给法界、回向给实际理地、回向给极乐世界、回向给所有众生,最后却变成回向给自己家里面那几个人了,前面念的都是假的,后面这个回向才是真的,回向给我孩子考试要考得好,回向给我老公身体要好,回向我妈要能够走得好,最后其实你就把无量的一个功德,缩小成就你眼前这几个人了。
所以说我们要做普皆回向,做实际理地的回向,就是要回向真如、回向实际、回向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是无限的扩大,你种的因小果却特别的大,这就是靠回向的力量,这是非常非常殊胜的,就像我们说是很赚的一个事情、一本万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今天的时间超过了,因为业之因果稍微要多一些,我们结束第一个,轮回的因果和涅槃的因果,今天就学到这里。下节课学习“思心所”,就是决定因果善恶的分水岭,讲一些唯识的简单的道理。 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从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