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一个名号,不为自求,所谓的不为自身的安心也好,利益也好,定力、禅定也好,身体也好,不为自求,这个不为自求你会体验到所谓的法喜,或者说我们超越自我执著的那个轻安,如是实践法则就很容易得到喜与轻安。
一旦为自求,为自己的安心啊,禅定啊,福德因缘啊,为自己什么,不管为什么,一旦这个东西生起来,后面相续的就会沉重,轻安喜悦十分困难。因为你举心动念就在我执或者无明相续中,你那个举心动念就是一个无明的种子,你以无明的种子为中心,土壤越肥,无明就长得越大。
所以菩萨发誓愿,六度万行普利有情,诸佛如来为利有情所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就顺真相而发心,超越了众生无明我执的这样一个动念或者最初的一个因缘。那很容易得到所谓的法喜,法的喜悦,法的洗礼,洗礼我执的尘垢。
所以往往不明发心者就是为了自身,为了自身的安乐,为了自身的往生、功夫,一切一切都为了自我。改头换面说了很多的名言、很多的句子,但根本还是我执,结果修法无益。
很多人实践法一年一年一年的,为什么修行的多,真正体会到法益的少呢?就是我执,或者为我某个角度某个愿望如何如何。
这个愿不是顺性之愿,皆是所谓的在这个虚假的自我中,建立一个所谓的安乐也好,福德因缘也好,禅定也好,功夫也好,通力也好,虚妄生起这样一个妄想,以妄想为因,在相续的作为中产生诸多的恶果。
很多人很费心啊,很费力啊,不是不用功夫,很用功夫啊,结果“我怎么修来修去还是个烦恼呢?还是个沉重呢?还是个嗔恨心、怨恨心、迷失心、不满的心呢?”就是不明发心,不明自心啊,修法,那个无明业、那个我执在相续、在壮大。
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提出来“从明入明”,果觉因心就是从明入明,他的缘起就是果地觉,就是光明啊,具足啊,就是利益一切啊。
念念十号,十名号,或者说我们可以实践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好比说现在这个世界战争多,在战争战火下面的人们生存是个问题,居住环境啊,衣食啊,生命啊,都没有保障,乃至说诸病难缘,瘟疫难缘啊这些有情,饥馑哪这些有情,那我们念念佛,念十分钟的佛,来回向给他们。
你真要发这样的愿,你真要这样的认知,认知这些在战火下,在瘟疫中,在疾病饥馑中的有情们的这些苦难,就像在其中那个位置上是一样的,在那种因缘中是一样的去念佛来消除这些,或者说来回向于这些有情,令他们得安乐住。
去念十分钟的佛,比你求功夫成片、求禅定、求安逸、求健康等等,你试一试,是不是从明入明。
要实践,不实践不行,光想象,一想象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乖戾心理:你说东,大家想西;说为众生,你说高明。要实践的,实践才能了解这里面的内容。不实践,我们第一个概念就是乖戾,你这么讲,那么想。实践。
所以佛教的传递交流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欢喜奉行,去实践这个法则。
因为这个六字洪名也好,什么也好,很多人念着念着思想就会容易跑,十号的念诵很难跑掉,就是你那个想法很难跑掉的,你坚持几分钟是很容易的。就是我们这个执著习惯的心,你坚持几分钟很容易的。
但我们要是不为自求呢,就是刚才我举那例子,为这个三灾八难的有情念佛回向,令其安乐、得安乐住,或者令其成就菩提,或者回到真相中来,脱离现象对他们的制约,我们发这样的一个心去念若干分钟的佛,去体验体验。
你可以对比对比,你过去你念这个、念那个,为了自身这个那个,它的结果效果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有差异,有差异了你应该怎么来选择。
十号。这不是为了摄心,是为了满我们这个想法,我们去念这个佛。什么想法呢?欲使三灾八难的有情得安乐住,成就无上菩提,我们念这个,念若干分钟、念若干时间。
我们念这个东西,就是为了满足这样一个想法,为了这个想法,我好比规定念五分钟,我就念五分钟,为这个想法去念这个十号功德,去实践我这个念诵。
顺性修持不是一个话题,是必行之路啊!但是我们那个个人的安乐,个人说坐得舒服,身体健康,能得禅定,或者说功夫成片,或者说什么什么,不管你修什么,只要是为自己,你那个再好的名声、再好的说法、再好的修行掩盖的都是无明我执的一个种子,培养的都是无明那个种子结果,结什么果呢?苦果。
许多莲友修行不是不用功,用功夫,用用就走上死胡同了,说那我也很用功啊,读经啊,什么磕大头啊,这个加行、那个礼拜呀,为什么做做就不愿意做了呢?
因为你在为自求,为自己的安乐在作为,为自己的功夫在作为,为自己的某个目的在作为,都是为自身,所谓我执相续的一个作为。坚持不下去,深入不了法则,得不到喜与轻安的支持,得不到定的支持。
所以很多人都半途而废,或者很多人实践一点,实践一点,最后落入烦恼。说不修行烦恼,修行一样的烦恼,为什么呢?会自求故。
说菩萨行此巧方便,是智慧心,慈悲心,方便心,这个心能生“妙乐胜真心”。
天亲菩萨这么讲,我们要不这么实践,就会堕入无明我执,我执无明,无明我执在引导着我们去作为,那结果一定是无明我执的一个结果,就是烦恼,不能深入。
所以道业无所成就,不在乎其他的,就是发心未明啊,行诸法则,堕入迷惑。
说我也做啊,我也实践啊,我也很认真实践啊,我也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啊,我也参访善知识啊,如此如此。
在不为自求这个地方,没有用过功夫,就超越不了自我,或者超不了我执无明;我执无明在引导着你的作为,你产生的结果一定是我执无明下造成的所谓的种种烦恼业力、业果。
发心、发心,这不是个提倡的问题,这是法则的唯一途径,不明发心,修法无益。
你那个我执的心再去修、再去实践,就像我们那个包装里面是一个脏东西,是个煤块,你把外面包的再多再多的干净的东西,里面还是一个黑色的东西。因为你那个因在那放着呢,再换包装、你再换作为,都没有用,你那个种子出问题了。
过去说出家人,说如来种性。授记啊,释迦佛所施教或者诸佛所施教的、设置的这些应作不应作的种性,以此因缘改变了你的种性。
为什么这么说?印度人就有种性制嘛。种性,发心就是种性的一个依止啊,什么种性什么发心,什么发心就会产生什么种性。
顺性发心就称为“如来种性”,说我们这个戒律的时候无漏戒、具足戒,就是如来种性。不为自求的法则,就是如来种性,顺性的一个作为,说佛法不顺性无以起修啊!
十号,就是我们以前也讲过,今天再次提一提,十号的这种念诵很方便,你可以拿出一段时间来为这些三灾八难的有情去念一念,回向给他们,尤其是无上菩提的回向,是顺性回向,是真心回向。
我们试一试,不为自求,明确地不为自求,实践几分钟,体验体验,是不是从明入明的一个法则,或者说从乐入乐的一个法则。
你为自求,就像人引领自己投向黑暗、更黑暗的地方是一样的,其结果必然是黑暗,无明啊,幽暗处,我们可以下去实践实践。
其他都是一样的,我们什么都是,生命的本质自性是一样的,种种现象作为是一样的。唯有不一样的就是所谓的发心,这三界六道,九界有情,就因为不同的发心,所造就出来的事业相,心如工画师嘛。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在画他自己的,或者自编、自导、自演着一个人生。人生的舞台都是我们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人生这台戏,大家善于观察就行了。
我们要是不善于了解我们的自心,就是不自觉,往往就把这个“我执”当成自己的爱憎守护,全来于此啊!
人际交往、人际作为都是依那个东西来的,所谓的学法、习法都是依那个东西来的,结果用了一生一生又一生,未跳出无明,未走出无明,所以无明蒙蔽常以为伴,光明自在不能现前哪,轻安喜悦不能现前,所以负累、沉重、迷失、困惑常依为伴哪!那就是为自求所带来的。
所以在我们汉地功课中,文殊菩萨那个誓愿,天亲菩萨所写的三种违菩提门法,就是说你再实践,你是违菩提门的,你跟道业是相违背的,就是所谓的为自身求安乐嘛,无有饶益众生心嘛!你实践得愈多,你那个我执越坚固,无明业——那我们这个无明业的投入,越深广。
早晚课中,出家师父都会念到,“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这是一个修行的缘起啊,所谓发心嘛,发心就是修行的缘起,就是举心动念的一个缘起,就是我们作为事情的一个基础啊。
果觉因心,那不是不为自求吗?阿弥陀佛整个誓愿中,没有一条是为自求的。所以我们不能坚信,就是这个我执啊,我执把我们困在其中了,我执把你困在那儿了,死死地困在那儿了。
我执跟无明是划等号的,那我们就是在用无明业推动着自己的生命,推动着自己的思维,推动着自己的言说,那无明业流浩浩荡荡的。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
念一声十声、三声五声,为饶益三灾八难的有情离苦得乐,究竟成就菩提,以此因缘,念十声八声,念十分钟、二十分钟,体验体验,要去作为。
现在打七,很多地方道场打七,开始大家都会热情很高啊,要打七、打七,这么多年这个现象经常见到,“哦,我要打七。”
结果打着打着人就没了,打着打着人越来越少,这个事、那个事,这个事情、那个事情,为什么呢?为自求啊,为自己的安乐呀,为自己怎么舒适啊,为自己怎么自由啊,不是为了一个所谓的世间有情来投入,念佛、修行、实践都是如是啊。
一个私心,一个为自求的心,就把整个修行的路子给堵回到无明业海中去了,堵住了,把这个路堵住了,回流于无明业海。
说菩萨发愿、诸佛发愿干什么呢?就是不为自求,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众生所愿,就是为自求。
所谓的众生若是不为自求,那就是菩提萨埵。无智亦无得,他还为自求干什么?他了解了实相、真相,何以为自求呢?所以不为自求者,那就是菩萨。那我们发一念心不为自求呢,亦是菩萨。
谁众生,谁菩萨啊?皆是名字,没有实质啊。那我们行菩萨道,我们行诸佛甚深功德,那是名菩萨,是名诸佛;那我们行无明业,为自求,那就是众生业。
哪个众生,哪个佛,哪个菩萨呢?都是种种业缘所显现,因缘所生法呀。“说名众生,是名众生,即非众生”,真实不虚呀。
实际我们现在修学最大的障碍、最大的困惑就是这个为自求的问题,人不愿意直下地面对,总是回避它,担心的特别多,所以点滴的尝试都很少,那就很难步入。
以前我遇到天主教、基督教他们传教的传教士,我们聊天说这个。他们很多很多在传法的过程中都受益很大,但他们一旦稳定下来,熟悉这个环境了,熟悉了自己弘法这个环境因缘了,人都熟悉了,开始想自我的时候,突然感觉到整个过去的作为很傻,这念头一生起,过去所有的法益、受到的加持,全部都荡然无存了,开始产生疑惑、烦恼。
当然在佛教徒中也是这样子,很多刚刚接触佛法,或者说刚刚接触弘法的这个事业,去传播的时候,那满心的是为这个法则的时候,为他人的时候,的确有不可思议的法益。
沉淀下来了,熟悉了,环境熟悉了,利益、利害关系现前了,亲疏关系现前了,为自求的东西慢慢地建立了,法益一时就消除了,一时就退失了,世俗的怀疑呀,乖戾呀,猜疑呀,烦恼啊,都来了。
为自求是个……我们每一个有情在这个地方是行菩萨行,还是行诸佛行,还是行凡夫行,我们自我择取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顺性还是违性,如此而已。
为自求,不过是违性的一个作为罢了。不为自求,不过是顺性,所谓性本具足啊,性本不可得呀,性本自清净啊,我们顺性实践法则,那就是不为自求的法则。
违性就是为自求,你认为你自己缺失这个、缺失那个、缺失什么,你就拼命地索取。有人缺失禅定、智慧、因缘、福德、财富、事业等等等等,不管你认为你缺失什么,你就得拼命地为那个东西,填补那个东西,那就是违性作为啊。
依现象违性作为,就所谓的无明蒙蔽着你了,让你在这现象上当真,就来做违性之作为,背道而驰嘛。说背道而驰,我们不能把背道而驰当成你修行这个那个。
很多人为什么对佛教、对同参道友、对善知识、对教法、对周边的因缘那么多埋怨呢?因为是违性的作为陷得太深了,不负责任,自己对自己的作为、果报不负责任,承担不了自己的果报了,恶报现前,自己心理、身体、意识都承担不了了,就开始责怪,推脱责任,埋怨,对其他人发狠。
为什么呢?自己承担不了自己的恶果、恶报了,承担不了了,累积得太多了,所以开始造违性的恶业。不是违性的一般的行为了,造诸恶业,身口意造诸恶业,不以为过。很多人很猖狂啊,在这地方,结果呢就会受到不可思议的自我伤害,甚至夺去生命。
悖性而为!所谓的我执无明,悖性而为,以减损相、不圆满的东西、缺失的一个状态以为是“我”,所以要填充那个“我”的缺失。
说果觉因心就是让我们了解“一切众生都不缺失”,这样一个事实,让我们来起修这样一个佛观、佛见、佛的所谓的佛业、佛的功德力。
我们心中那个坚固的“我”缺失这个、缺失那个,缺失的状态就是我那个执著,就是我们把自己定在那样一个业力的十字架上了,怎么不痛苦呢?你把你自己的业固定在那儿了,你怎么不苦呢?不苦才怪呢?
所以诸佛菩萨、贤圣有情、一切凡夫、苦难有情皆是名字啊,没有实质啊!就是我们以为有实质,把自己固定在那儿了,把别人固定在那儿了,但这无常变化、缘生缘灭,谁都挡不住啊!
没有实质的真相,人人真是垂手可见哪,垂手可得呀!不愿意运用,那我们就被现象蒙蔽。
久劫以来,我们一直被蒙蔽着,还不够吗?在其中受多少苦、多少难哪?多少伤害自身伤害别人的话语、意识、言说?有多少言说、多少意识?浪费了多少时光?人生这百年,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一百年才多少天?几万天时间。几万岁差不多,几万天时间,很快啊!
举心动念,举心动念。实践法则,不过是把我们举心动念——我们主动运用一个方式方法,把自己的举心动念,自己去主动地运用它。好比说念十号,好比念阿弥陀佛,好比念一个什么经,念一个什么真言,主动地去用一个方法观察运用自己的举心动念。
哪一天举心动念不为自求了,不在自身的得失、是非上用功夫了、用力了,你就解放了自我,如此而已。
十分钟、八分钟都可以去实践实践。实践实践你就知道,为什么那些为法捐躯的da德们,为什么那些有成就的人那是为法捐躯的人,他们整个生命跟法契合了,就是在法上有所成就,超越了色身、业力对他们的制约,他们就超越了生死制约、无明制约,成就了种种的所谓的功德。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的,龙树、天亲、善导、远公之类的,为法捐躯,我们是为无明捐躯;他们是顺性起修,我们是违性轮转、轮回。
大家可以体验体验,就闲下来用几分钟体验体验,清晰自己一个愿望去念,不为自求的一个愿望去为某个事去念、念、念若干声佛,试一试。
不断地去在生活中放大,一个事、两个事,就是不为自求地去做一做,去实践实践,看看是什么样子?一点一点地做,看看是不是从明入明、从乐入乐?
那我们要依无明,就是为我去作为,看看是不是从暗入暗、从苦入苦,自己去体验就好了。不体验,永远就是一句闲话,与自己不相干啊!
太长了我们不习惯,短一点时间,自己去把它记录下来,去做对比,慢慢地,我们就会喜于顺性作为了,远离违性的作为;喜于破除我执或者破除无明的作为,心智明了地、明亮地去作为,心生光明地去作为。
心智光明、心智喜悦地去作为,那就是所谓顺性的作为;心生幽暗,心生痛苦,迷茫无明,迷茫无奈,那都是违性的作为。
一旦为自求就是违性,你好好地观察可以,为自己没问题,但你要明明白白你是在为自己,看看结果是什么。
一定要看看这个结果,我们要是清晰这个结果了,人没有不好乐于法则的;不清晰这个结果,就在似是而非中迷迷糊糊地,或者在私心中强化自己的私心理念。
我们在幽暗中徘徊得太久太久了。世间人的这个我执也好,我见也好,大家在这里面主要是太久太久,所谓的太久太久就是太熟悉,所以它特别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啊,引起人的相互牵制啊,相互引发啊,引导啊。
顺性的作为呢,我们没有去认真实践过,或者偶尔地碰见一次、碰见一点,人一带而过,不熟悉。不要说精通了,不熟悉于此,不能深入于此,所以多在非法处行法。
见了很多菩萨很认真地实践,实践这个那个,一说就是没有啥受益,就是这个我执的问题,昧失菩提心,行种种业,受种种苦。
我们要经常去读一读那些贤圣们的修持过程,他们就是为法的一个概念、一个因缘,一旦引导成熟,那作为就是所谓的菩提萨埵,就是勇猛无畏啊。
那么为自求呢,做着做着就疲惫了,做着做着就厌倦了,做着做着就感觉到没有味道、没有意思,那就是为自求啊。做着做着,投入到无明的疑惑中了,到这个无明蒙蔽的法界中,无聊啊,没意思啊,没劲儿啊,没有杀盗妄淫不正见的刺激了。
就是说没有满足自己某些欲望,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都是欲望啊,满足不了,就感觉到没味道。你不知道满足你这欲望,那欲望更加地深、更加地广、更加地大,你越来越想去满足它,越来越难满足,那就造成了所谓的业不匹配啊,与自己所谓的愿望不匹配,造成更大的失落、痛苦。
现在人追求的都是这个,世间人追求的都是财富、事业啊,就是违性的一个追求,逆性的一个追求,不满足嘛。说世间人,大家共同掉在这个苦海中了,就是违性的苦海,相互地诤讼,相互地斗争,相互地危害,相互地剥夺,相互地霸凌。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饶益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成就无上菩提。
念一句,有这样的概念,你试一试,两句,三句,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你体验体验,真要体验,真要体验,要认真,没有这东西,我们总在法外啊!
所以一切经典、一切教法都要劝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尤其大乘教中,一定要劝发无上的菩提心。
所以净土教法就直接让你果觉因心。念佛就是果觉因心嘛,佛就是果地觉嘛,直接让我们来念这个无上心的成就,来指导我们的因地,就是指导我们的现行,指导我们的当下,指导我们每一个起步。
常话呀,“不明发心不行”“没有顺性实践不行”“违性是造诸恶业”“我执造诸恶业”,这都是很通用的名词名相。但我们一定要实践,才能知道里面的作用、它的内在的作用,我们才能受到所谓的法的加持,才能了解如来法力,破除无明对我们设置的障碍、无明给我们带来的情绪烦恼。
南无阿弥陀佛!
许许多多的莲友们都是想度化别人,度化别人的心都比较强,但是自度的心很差,自觉的实践很差。
对其他莲友、对其他人的要求很多,对自己实践法则的要求反而不多,存在着一种危险,就是利生无由啊。想利生,不知道从哪儿利生,就多诸责怪,多诸看别人的过失,多诸陷于业相。
这两天接触许多莲友,跟我来就是,哎呀,他哥哥怎么的,她妈妈怎么的,他妹妹怎么的,能不能帮助这个这个那个,就是帮助别人的心念都很强,但自身就没有去认真解决自身的问题。
不为自求,是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所谓行地的一个实践,一定要认真于此。
不认真,我们就很无力于这个无明业力、无明我执,我们对这个东西很没有力量去除,你对它是没有办法的,它对你是处处把你给制约起来。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来法力不可思议,如来愿力不可思议,我们要用如来的愿力这个第一力,一切力中这是最不可思议的力,来导引有情、导引自心,顺性观察、顺性起修、顺性处理一切因缘,就是一切缘合乎于性啊,回归于性德。
弥陀报德的彰显,清净、圆满、无碍地彰显,无外乎令众生顺着他这个圆满、清净、无碍的因缘,融入到自性海中,回归到自性海。他彻底的顺性的成就,我们再顺着他这个果德,就能了解自性妙用,回归自性究竟安乐。
果觉因心,让我们直下地运用真相,直下地了解真相,直下地传递真相。
揭示法界的真相是那么重要一个事情,揭示生命的真相是那么重要的一个事情,真相能让我们破除真正的所谓的无明蒙蔽啊,真相就是一切智智。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