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21


本讲内容:

导学21-1  如实知“一心”

导学21-2  安心的关键是守护佛愿

导学21-3  守护佛愿,一定要多观察自心

导学21-4  参学,发心是关键

《闻记》导学21-1

如实知“一心”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66页-第167页)

所以从翻译文字的缘起上,我们可以看到凡圣是有别的。就是经典中出一妙言“一心不乱”,众生各各随类而解,随类取用。有的人取用于安乐,就是安乐者,就是随顺得入了。好比经典中对“一心”有如是解释:寂灭即一心,如来藏即一心,无用心即一心。若对一心不相知,感恩心即一心。我们感恩于佛陀,赞美于佛陀,随顺于佛陀,就可以得到一心。那我们再念“南无阿弥陀佛”,赞美阿弥陀佛,就可以得到一心。像十大愿王中,礼敬供养,常随佛学,请佛住世等,都可以在“一心”中得到不乱的加持、不乱的摄化。

若我们一定强制着用蕅益大师对入贤位的菩萨们、入圣位的菩萨们判定的一心,来对照自己,无疑对自己是一个挫伤,是一个打击,那无疑会摧毁你的信心,起码说摧毁大量人的信心,因为方法不得当。

“随类而解”的这个“类”—你没有把自己判定清晰,你是具足烦恼的凡夫有情!那你用对圣者、贤者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你一对照,感到自己丑陋不堪,你信心全无了。 

我们要给自己一个定位啊!你是不是具足烦恼的凡夫啊?具足见思二惑的凡夫啊?要是这样你反而踏实了。善导大师对自己有一个定位,说我等决定是具足烦恼的生死凡夫!决定是!

我们这里面有决定是吗?都不是!都想找一心不乱,就要修到理一心事一心,结果越修越对不上号。好了,信心找不到了,改修密吧,改参禅吧,改学教吧,我们学南传去吧……为什么?深入不进去了,你做不到啊!

明悉法师:

好,我们看今天这一段文字。从翻译文字的缘起上凡圣有别,经典中这个一妙言“一心不乱”,众生随类各得解。

的确是佛说法众生随类而解。

佛入灭之后,经典记载了佛陀的圣言量。而在经典的翻译过程中呢,其实文字它文以载道,那么这些具量的善知识把梵文翻译成我们中国人的这个语言文字。文字一旦形成了,的确就是有一定的文字本身的局限性。

其实佛陀所宣讲的教法,它的义涵是无量无边的。那我们如果执著于文字,死在这个文字的内涵上,的确就容易造成什么呢?本来这个教法是活泼的,本来佛说法是应一切众生的根基,众生都会对称于他自己相应的根基而得到法的受益。

但是佛陀这样一个遍知的、圆满的、具备一切功德的圣者,他入灭了,那我们只能依佛的经典来修学。如果我们对经典的理解限制在了某一个狭隘的角度的时候,的确就会造成什么呢?造成修行上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局限。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为什么对“一心不乱”作这么多的一个辨析和认知上的一个推敲呢?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我们现在大家普遍来说,修净土的行人比较重视的就是追求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可以说后来在蕅益大师这个《弥陀要解》一出,包括后面的祖师的这样一个赞叹,大家对净土的修行,他就有点儿走向了一个追求功夫、然后以功夫来换取临终往生的,这个唯一的一条路上来了。

其实这样一个修行方式,它是有随类而取用的一个特点。就是像蕅祖这样的人,他们比较倾向于入贤位这样的一个圣者、或者说趋向于圣者的一类人能够实践的一个标准,那对于普通凡夫来说的确是很难,很难达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

所以“一心”有更多的一些理解,这里面列了一些。比方说,寂灭是一心,如来藏是一心,无用心是一心,感恩心即是一心。那如果我们能够从多角度地来体会这个一心,可能我们就能够找到自己相应的那个角度来实践这个一心。

比方说,我们从感恩心即是一心。那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不用去逼迫自己的,要达到自己、拔高到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得到佛法利益。其实你就是感动于佛陀的恩德,感动于三宝的恩德,那我们自然就能够与佛的、三宝的功德有一个相应。

这一点,其实所有人都可以去体会,就是从对三宝的恩德这个地方,对阿弥陀佛的恩德这个地方,我们用这颗至诚心去碰触。

举个例子,比方说你到了圣地,或者是到佛陀曾经宣化教法的这些佛像啊、有佛遗迹的地方,你就自然会感动,自然会想到佛的对我们众生的无尽的这样的悲心、无尽的这样一个功德力。那你在感动于此的时候,其实你就在念佛了。

你念佛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受用净土教法的这个利益。所以净土教法它没必要设一个很高的门槛,没有必要。

那这里面还谈到说像十大愿王礼敬供养、常随佛学、请佛住世等等,它其实都可以是一个“一心”的运用,你虔诚地礼拜也是一心,你一心地供养也是一心,你一心常随佛学,这都是一心。

所以,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个“一心”限定在,念头不能动、然后“事一心不乱”、然后所谓的“理一心不乱”、破除二边、契入中道的那样的一个高度上去呢?如果是以这个唯一的标准作为一切众生修行的一个大方向的话,那就会把很多众生的信心给破坏掉了,因为你修来修去,你也达不到那个标准。

那还不如说回到净土它的这个大机上来,就是净土的易行。

佛陀出世,是予一切众生无上信心的,这个大原则。尤其是净土教法,它是予一切众生无上信心,给一切众生往生没有障碍的这样一个支持。这是阿弥陀佛的愿。我们顺着阿弥陀佛的愿,来给一切众生无上支持、无上信心,这样就能够让教法可以回归到它平实的一面,回归到它支持一切众生、九界同归的这样一个原点上来。这样一个净土的大机,它就能展现于这个世间。

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众生所面对的一个修行的大环境,比起来蕅祖那个时代,那又不知道变化了有多大了。我们每一个在这个时代的人想要求道,想要修行,其实都不容易。

那恰恰净土这一法,阿弥陀佛他这个慈悲的大愿,它的确就是早就为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考虑到了。阿弥陀佛在因地五大劫思维,他其实就是要思维一个平等普摄一切众生的一个易行法门。

那这样一个易行的特点,我觉得要不遗余力地把它彰显出来,不遗余力地,大家要认知、要相互地有一个启发,在这个地方就是要清晰,不能含糊。

一旦含糊,其实这个……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心中都有很强的一个自我增上的习气,就是我们很大的一个思维习惯,非常强,就是想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好,达到某一个标准然后才能够……才能怎么说呢?就是才能让自己满意,然后认为这样才能达到这个佛法的利益。这种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往往一般我们遇到一些善知识,我们很容易就陷到这样一个思维方式里去,而且很难觉察它就是一个自力的思维。

所以净土它这个“九界同归”这个大原则,这点就不能放松,这点不能撒手。这点一撒手,立马就回到这个通途的那个角度上去了,净土的大利就失去了。

所以其实所有的境界,我们面对的境界,包括我们参学,我觉得作为一个念佛行人他参学真正的价值,对于念佛人来说就是来检验你能不能守护住你的发心,能不能守护住自己这个不共的缘起,能不能在一切时处能够平等安心。这一点还是挺有意思的。

否则你在一个圣人面前,在一个有胜功德的人面前,或者说你遇到一个能够一心不乱的人,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就不行?自己就欠缺了点啥?会不会还是回到佛力住持?回到这样一个一切业相你不顾的这个缘起,这个才是念佛人的真功夫。

所以这块儿大家要知道,经典它是随类而解的,一定有这样一个认识,经典是随类而解的。所以对经典的认知,的确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一个……怎么说呢?就是一个全方位的,或者依着经典的这样一个传承来去认知经典,依着论、三经一论这个传承来。否则的话,我们对经典就很容易偏到一个角度上去,偏到一个很权威的一个说法上去。

这块儿大家要注意,就是怎么看待经典?其实经典本身它是有无量义的,经典本身是有无量义,因为佛陀一音演说法,有情随类各得解嘛。

所以在这个“一心不乱”这个地方,的确蕅祖他这个角度,他不能代表所有人都只有这一个角度。他这个角度肯定没有问题,对那个时代,对他当时的一个机和他本身的一个学佛的背景,他是从天台教理这样的一个角度给开演的。那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但不能说只是唯一的一个角度。

再有,就是说我们自己要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你能不能如实地看待自己的水平。就是人一旦如实了,他才会踏实。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不甘心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具足烦恼的凡夫。不甘心,那你就一定愿意拔高自己。一旦我们愿意拔高自己,其实我们的心一直是悬着的,就是有一种逼迫。我们可能会认为这种逼迫就是精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先要如实地接纳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一个状态,就是我们能够接纳自己是一个具足烦恼的凡夫,同时也接纳我们处在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五浊恶世。自己真实的状况和我们的依报环境的真实状况,都要有一个如实的接纳,那才可以如实地去起修。

一个人不如实,其实谈不上起修的。所以你会看上去很努力地修行,也很精进。实际上当我们还没有做到如实的时候,我们那个修行带有很多自欺的成分,自我拔高,自我包装,装成一个什么状态,或者说努力地维持在某一个状态,它不是你一个如实的状态。

那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如实。如实知自心,如实地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水平,那我们就能够如实地去接纳一个真实的教法。

凡夫有凡夫对称修行的教法,圣者有圣者对称修行的教法。你一旦如实了,你就能够赤裸地坦露自己的真实状态,那你就接受阿弥陀佛的回施,如实地这样子去忆佛念佛,对吧?那这个时候我们念佛,它是真诚的。一个人不如实,他就很难真诚,你修行也很难真诚。

所以大家也要在这个地方,依善知识的这种开示,对自己修行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在一个教法上得利。

这两点跟大家做一个提示。不然的话,你在修法上——如果我们这个缘起不清晰,所谓的缘起不清晰就是你自己不能如实、然后用某一个外在的标准来拔高自己的时候,这个时候你那个修行的发心和起步、那个缘起是带有自欺的成分,那它最后就会导致什么呢?修了很久,最后就会很挫伤,就是你的信心会受到挫伤,你对修行这条路会失去意乐、失去信心。那他就会退,就觉得好像这个法门有问题,然后就去改修其他的法门。

其实你改修哪个法门都不要紧,不是说我们学净土的就排斥修其他的法门。但是如果你不能如实而错失了这个大利,那真的是很可惜的。

《闻记》导学21-2

安心的关键是守护佛愿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67页-第168页)

这个没有问题的。净土教法三根普被,利顿全收,凡圣同归。这个起步我们一定要看得到,这个信心我们要有,不能把圣者的事相放在凡夫身上扛着,把自己压垮。这样我们就去除了自己的障碍。

所谓的障碍就是什么呢?不管事一心、理一心,我先不管你,我知道信愿念佛必然往生,我先把往生心安顿下来,我再去实践,实践到哪一步是哪一步。实践这个法则的功夫不是我的愿望,往生是我唯一的愿望!唯一的趣向!方向不能改变!净土修行的方向一旦改变,变成了一个去证悟,去明心见性,去达到所谓的入贤位、入圣位菩萨的功德,那方向完全变了!大方向一旦变掉,净土的优势荡然无存!

这样一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一生成办无上菩提的教法,就变成了一个“我要证悟”的另外一个通教中、普通法则中都有的修行方式,遮盖了佛陀真正的悲心—普摄九界众生的悲心!遮盖了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转的阿鞞跋致的即下利益!遮盖了这个利益!当发愿今发愿应发愿,愿生彼国—这可是真真重要的地方!我们能做到系念,若一日二日三日地系念,能在此抉择安心,就是往生抉择安心,不乱的心必然现前,就是安心极乐,归命极乐。那我们就会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管是理上还是事上,都是给我们一个支持,而不是障碍!

明悉法师:

所以说你先不要去管它什么事一心理一心、功夫到什么程度,你先要把净土的这个大方向确定清晰。

净土法门这里面说到“信愿念佛必然往生”,其实它关键还是在于愿,像蕅祖也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才是持名之深浅。”这个愿,它一定是随顺佛愿,在佛愿上安心,这个愿。

我们说到信愿行,很多时候会把信愿行这个“愿”没有建立在一个随顺佛愿的大前提,那还是你自己的业力上你要信到什么程度,你在自己的业力上你去评判你的厌离心生起了多少、你出离心达到了多少量、你那个愿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这样的一个还是难免落到造作,难免落到自力,难免不能安心。

所以这个愿是最关键最关键的!净土的大方向,一定要先把它搞清楚。净土的大方向是什么呢?就是佛愿承载,九界同归,随顺佛愿,一念即得往生。

这个大原则到任何时候不要丢,一丢的话,净土的优势荡然无存。我觉得这一点真正能够守得稳也是不容易的。因为有时候我们不老实,所谓的不老实就是很容易被别的强缘所牵动。

大家可以看一下善导大师他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怎么来说的——一个净业行人应该具备的心行。他就说,突然有一天你在修行的过程中,达摩祖师现前了,跟你讲,我有一个直指人心的法门,你要先把你这个九界同归放下,我来教你直指人心。你仍然不为他所动,你不羡慕他那个直指人心的大法,你就向他顶礼,说我已抉择弥陀教法、毕竟往生这个愿不动摇。过一会儿,登地菩萨又现前了,又再跟你说,我这个法超胜,可以授予你,你仍然不为所动。过一会儿,释迦牟尼佛现前了,说我当时讲的这个净土法门只是方便说,现在很多人都这么说,净土法门就是一个方便说,我现在有一个真实了义的教法,一生成佛,我可以教授你,然后你仍然向他顶礼,说我已随顺你的教法,我不会觉得佛陀所说的教法前后会不一样,就一心求生极乐。这是一个老实念佛人。然后十方诸佛也现前,你仍然是已经随顺佛教,我已在这安心,不为所动。

你看善导大师用这样一个过程,让我们去体会一个念佛人应该守护的这样的发心。

我们现在的人要对照一下自己的心行。我们遇到他宗他派的善知识,很清晰地告诉你怎么样能够明心见性,怎么样能了生死,然后也能够看到你的水平,你心这么散乱,对不对?那你在这个时候会不会觉得,我这个法门还是有点不圆满,我要补充一下,然后就随着他那个角度就去了,丢掉了你这个安心的缘起。

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自己心行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还是要回到你的信仰上来,你这个愿才是关键!

其实净土法门它那个下手处、它那个着力点,跟一切的通途有不共的地方。所以净土的善知识就把这个最不共的地方反复地来给我们敲,反复地给我们开示,让我们在净土它的这样一个大机、它的这样一个大的优势上,就是三根普被、凡圣同修、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样的一个不共的缘起上,能够生起决定心。

可能你在这个地方生起决定心,你还是一个从外相上来看,你又没有人家那样的通力,又没有人家那样的功夫,那可能很多还是老太太念佛,那你能不能踏实?你的内心能不能踏实?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就是不羡慕所谓圣道的这样的殊胜功德,在净土这个念佛行人来讲,的确你随顺佛愿,于此仍然可以不顾。

所以净土经典,大家要多去串习它的圣言量。你看佛在《无量寿经》里面,佛就跟阿逸多菩萨讲的那些话,我们要把它记住,自己这样地去勉励自己的心行。

佛跟阿逸多说,如来所作已作,汝当随顺,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大宝积经》:阿逸多,如来所应作者,皆已作之。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学,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阿逸多成就的功德,在净土这样一个佛恩授受的法门,这个无上大利——名号功德回施给你的这样一个大利来看,如果你守护你那个东西,你不去随顺它的话,佛仍然说你住珍宝成就牢狱。

这块儿我觉得善知识给开演的这样一个净土缘起,是太难得了!难遭难遇的这样的一个甚深的因缘!

而且,这点它的确是难信。因为它不是现量能证得的,就是佛功德给我们、我们来用这样一个缘起,它不是你现量功德能证得的,所以它就是难信。

难信,我们可以去实践它呀,你实践它就真正能受益!这个利益是太大了,一生不退的一个无上的利益。

这块儿就是净土的点眼之处,也是佛陀真正的悲心,普摄九界众生的悲心。

《无量寿经》为什么是我们念佛行人的根本经典呢?因为它里面从头到尾,你去读的时候,就会不断地被阿弥陀佛的这个悲心所感动。释迦牟尼佛在此世间说此难信之法的那样一个无尽悲心,你被这个悲心所感动。像《无量寿经》刚开始就讲,“如来有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它是一法来拯济一切群萌的这样一个无上大利。

你像有的法,其实它无法拯济群萌。所谓群萌,就是有的人够条件,有的人不够条件。其他的法门都是这样的,你够条件的人能得利,不够条件的人怎么办呢?不够条件的人,那他只能结个缘,然后希望你未来生你受个三皈、来生好好做人、修十善五戒,来生做人再修,他只能这样,没有办法,他今生可能不够条件就是没法修了。

但净土这法确实是在这个地方就是不共,阿弥陀佛的无尽悲心,它是平等给一切众生的。

可能有的时候也太便宜了,我们就太不珍惜了!这个利益——

在佛那边呢,它确实是这么样一个大悲的菩萨思维五劫,又经历了无量劫的修行所成就的这个缘起,毫无门槛地,无条件地,以彻底的悲心展现在一切众生面前。

而众生的心量狭小,他就难以去体会。往往在众生的分别意识当中,可能一个越难得的东西、越珍贵的东西,好像得来不容易才对,这是我们常规的思维。你觉得得来这么容易,可能我们凡夫心一旦起来,识心一旦起来,就会怀疑。

但净土善根成熟的人呢,他在这只有感动,只有感恩,只有赞叹,只有南无,只有不顾一切地去随顺它,在此之外其他的一切其实都不会再牵动你的那个心。所谓的不会牵动,不是说你对它就漠然不关心,是你的愿不会再被牵动了。

你其实是可以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去对比、去观察,这都没问题,但是你自己守护的那样一个本分的、念佛行人本分该守护的那样一个佛愿安心,这个东西不能丢,这个一丢,无上大利其实就擦肩而过了。

《闻记》导学21-3

守护佛愿,一定要多观察自心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68页-第169页)

我们要相信一切诸佛世尊、一切善知识,都是予众生无上信心的一个引导、一个起步!这个无上信心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这个根源所在,不可摧毁,不可动摇!九界同归是佛修德的证实、接纳、摄化。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真实不虚的根源所在!这个根源中没有什么事一心理一心。这个根源与佛无二无别。一定依止于此!缘起于此!干什么呢?性德中,佛陀的修德中,而不是我们自己现在的业力状态,就是在非量与比量的状态中去迷失自心。

我们把自己的现量一时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中,重罪消灭,而不是你自己去消灭你的重罪!我们靠自力消灭重罪,改变自己,增上修持,那是旷大劫的相续修持,才能得到阿鞞跋致。欲一生成办,缘法性,缘佛的报德,我们融入于此,把我们的一切业分九界同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中,以佛的愿力功德住持故,令九界同归,皆得不退!

此处当明必明,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不是我们这个九界众生在改变自己什么。不需要改变!百川入海,皆名大海。不是在百川奔流的过程中,我们要净化,要这样处理、那样处理,不需要处理!归入大海即是!

这个地方不敢含糊!一丝都不敢含糊!现在我们对这个“百川”的评价:这个是浊水,这个是净水,这个是污水,这个是清水,有赞有谤,全然没有意义!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百川入海。我们要了解净土就是九界同归!九界必归!就是所谓的佛力住持,佛愿所成,皆予无碍的功德,摄化十方九界众生。我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心量就不是念佛者!没有顺性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随顺佛的愿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滞留在九界的业力差别上,那你在念业力,没有念佛!没有系念于佛!这个“不乱”在什么呢?对法性的存念,对弥陀报德的存念,此处不可动摇!不可变异!唯佛是念!

明悉法师:

这一点,再次地强调这个地方不能含糊,不敢含糊,一丝都不敢含糊。

哪个地方不能含糊啊?就是我们到底是念佛愿,还是念自身业力的差别。这一点,确实是要反复地、反复地去观察,反复地去观自心,是不是说我们习惯于又去念业力差别了?

就是该关注的地方,我们没有关注;对一个净业行人,不该关注的地方,我们一直都关注,认为自己这个时候是在修净土。这样的一个误区,现在是极为普遍的,非常非常普遍。

所以这个法门这么的殊胜,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很让人痛心的。大家可以去观察,可以去观察现在这个时代,净土的一个修行的真实现状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们纷纷都落在了业相上的比较和计较,对自己的、对别人的要求,认为达到一个什么标准才能够怎么样。这个是非常非常普遍的。

这个跟通途的思维习惯又有什么差别呢?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标新立异。

净土法门它本身的设置上是佛设置的,佛设置这个法,它的缘起就是不共于一切法门。历代的祖师都是这样讲的,印光大师说这是一个特别法门,从龙树菩萨——第一个祖师判教就判了这个易行道。

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判?为什么要这样讲?完全是出于对教法的责任和对众生的悲心。因为众生在这个关键点认知不到的话,你怎么能够受益于净土这个法则呢?你怎么能够真正地安心呢?如果不在这个佛力住持、一切法性平等这个地方安心,你说我们怎么样能安心?

你看善知识他不厌其烦地在这个地方说,说了这么多年。但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在这儿是不是真的接受了呢?很多时候境界来了,我们看一看自己在这儿守不守得住?

尤其学佛之后,我们在这个时代很容易就接触到非常了不起的有修行的人,因为这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到处跑、都可以跑。其实很多的说法,往往择法如果不清晰的话,你接触得越多,其实越容易没有信仰。这个还是挺普遍的一个现象。

看多了看久了,好像我们既看到了一些表相上其他法门的一些优势、殊胜,同时也看到了教内很多的问题、很多的乱相。如果你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择法的话,自己没有在一个法门上能够很得力的、很对称于自己的根基、对称于时代因缘的话,这个时代学佛太难了,太不容易了!就是被种种说法弄得不知道修行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每个法门都说自己的法门的优势、自己法门的好啊。

那你到底是依于什么来抉择呢?所以这块儿我们既然已经遇到了净土,既然已经遇到了这样一个佛为末法时期所开的一个特别法门,那我觉得对这个法门特别之处用点心,专一地在这个点上能够内心与它碰触。

不光是说我们理解到了,现在大家听了一段时间这个净土教法,多少都会说一些净土方面的话,法性安心呐、佛愿安心呐、九界同归呀,都挂在嘴上。

但是你内心在这个地方,我觉得用点功夫。就是真正地碰触到了,真正地感动于你的生命了,你真正在这儿信心欢喜、抉择,那才会面对于这样一个末法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我们学佛能够不辜负此生,能够得到佛法的大利,能够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大利。这块儿还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地方。

因为我自己学佛这么多年,也接触太多太多的法门,也学了很多。其实真正让我自己踏实下来的,就是净土法门;而且也是真正让自己感动于佛的恩德,也的确就是净土法门;也是在净土这个地方,能够彻底地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

不是谦虚,这地方没有故意的谦虚,也没有故意的傲慢,就是能够如实地看到自己的水平和时代的因缘。我觉得这一点,其实还是仰赖于善知识,仰赖于净土这个传承。

就是你在这么一个浊乱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选择很多的一个时代,我觉得一个人最庆幸的就是在于内心的信仰、内心笃定的这样一个守护,你能够看到它越来越稳定,越来越真实地能够安稳下来。

一个人能够安稳下来,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或者说面对自己、面对时代、面对一切众生种种的业习,都可以坦然地去面对。那其实这个就是靠什么呢?靠你接受佛愿的这个缘起,在净土这个特别法门上,在这个地方踏实下来。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我觉得这个才是不乱,这个才是不乱。

这个不乱是说什么?就是我们那个发心的缘起不再乱了,不再动摇了,彻底地安心了,这个是不乱。

但你从自己的业相上来说,其实我们每天还是有很多的妄想,甚至每天还是有很多情绪的生起,但是这个不妨碍你作一个老实的念佛人,不妨碍你能够在这一切因缘当中安心,以一个究竟彻底的法门坦然地面对这一切。

就是你有方法了,有一个可以切实可行的方法、百试不爽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不是靠自己的功夫,不是靠把自己状态调得有多好,而是对佛恩的回施,对这一点感动不已,在一切境界当中。尤其是在很多的逆境的时候,就是越是在自己不行,越是在自己很差,或者说生烦恼、生重病,越是能够感受到佛恩的浩荡。

所以这个净土它确实很特别,确实是非常特别的一个法门。它这个特别之处,那样一个重中之重的那个点,就是善知识给我们点眼了。

否则你的关注点一直关注在“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关注在每天我功课做了多少,关注在这些上的话,你不在这个关键点上关注,那其实你修净土也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在修净土,实际上内心那样对净土相应的那个地方,它并没有相应。

那这个就是蛮可惜的了,说是修净土,其实还是拿这句佛号当成一个工具,内心真正想要达到的是自己的证量,是自己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禅定啊、还是你自己的智慧开了多少啊,那这个其实它就不是在修净土。

净土那个发心的所缘是不共于通途的。这块儿确实很细,大家要反复地去观察,它是比较不太容易看清楚的。

《闻记》导学21-4

参学,发心是关键

明悉法师:

大家有什么要交流讨论的话题吗?有问题吗?

莲友:

我们既然守护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教法,我们就在这儿守护,我们也不去参学其他的教法,这种方法是不是极端呢?

明悉法师:

参学它是个因缘法。有的人有因缘,他就参学;有的人没有因缘,你默默地自己实践自己的教法,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要从一个现象上来评判,说它极端不极端。

我们实际上还是要从内心,就是你心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这个才是关键。世间所有的现象,它只要是存在,都有它的因缘。这个不能从现象上评判。

那你自己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我只学一个法门、别的法门我不接触,你是怎么想的很重要,你在怎么样一个阶段当中,这些都是要自己去观察。如果你就是自是非他的一种想法,我这个法门是最好的,别的我都不屑一顾,不需要去接触。那这样一个想法肯定是有问题的,是一种极端的想法。

有时候我们可能的确是容易像暴发户一种心态,就好像是说我就是老大了、一个山大王的那个心态,这整个山我就是老大。那样一个心来学一个法,其实它就是很极端的一个思维。

有时候教法是很究竟,很圆满,见地也很高,但是见地高不是说让你变得自己就很了不起了,自己就啥都有了,对于其他的就藐视,这其实就是一种极端的心态。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只是一个随缘,那我现缘就是这样,那我就安住这个现缘,也没有觉得缺陷点啥,没有觉得不学别的我就缺了什么,那这样一个心态就不是极端的心态啊!

所以还是从自己的发心多去观察,不要用一个现象问别人。你一个念佛人、一个学佛人其实要自己如实知自心,多去观察自己的心,还是要用一个清晰的法则作为标准,作为一个观察的一个依据。

观察也不是说自己胡乱想,我们要先把法的这样一个理路、正见多串习。你有了正见,你就有机会去依这个佛法的正见来观察自心,看到自己的习气。那再去怎么样面对这个习气,这才慢慢就进入到了一种如实修行的过程。

所以,其实所有的境界、所有的因缘,在净土这个法门来说,都是你觉悟的对境,你都可以依法去思维去观察。好吧。

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师父的开示,就是看自己的发心。感恩师父。

明悉法师:

对。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是什么样一个想法,这个最重要。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