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的着力点


祈问:平时我们念佛学了很多,在用的时候,在意识上面靠倒阿弥陀佛,潜在的意识是交给阿弥陀佛什么都不管。

在顺境的时候,就这个“不管”是成立了,但是遇到逆境,就会产生一个疑惑,是不是阿弥陀佛没用,或者说用的不对,或者怎么样的内容,就会产生一个疑惑。这个东西,在什么时候把它怎么样去处理?

阿玛达

佛教这个正见特别的重要,正见。

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呢,所运用的不是正见,它是被现象所左右的一种习惯,就是看到什么现象了,就会被这个现象左右。

现象左右,是我们在无明这样一个大的思想状态下所延续出来的一种重复的作为,就是习惯作为。

这个作为呢,无明这个大的思想就会给我们带来……这个现象折射出来,带来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对它会产生贪,好的东西、合乎你意的东西就想多要一些。贪,贪的这种贪念。

无明下会产生贪念,在现象来的时间会产生贪念。不合适的东西呢,嗔念;不喜欢的东西,嗔念。也不知道好坏的时候呢,痴见,就是愚痴。

或者固执于、过分地固执于贪或者说嗔,累了也会产生痴。不知道怎么来决定,不知道怎么来认知,或者过分地固执,就是痴,愚痴的一种。

当然慢、疑,你说的这个点就是疑,不正见,它就会产生这种。

佛教把它统筹过来说,六种根本烦恼或者十种根本烦恼,要把见惑延续成细腻一些,它就称十种根本烦恼。

无明在内外的现象感知中,会召唤来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种见思二惑,就是给我们心中带来犹豫、徘徊、蒙蔽、固执等等烦恼果报,就带来这些。

你说这个疑惑,就是个贪嗔痴慢疑下面的一种思惑,我们一考虑问题,不用贪、嗔、痴、慢,就会用疑。

无明,啥叫无明呢?就是看不到真相就称为无明。见不到任何东西的真相,就是被表相所左右着,不取就舍,不取舍就糊涂,不能取舍就开始糊涂,这都是烦恼,无明下面的这个东西给我们带来的果报就是这个。

你说你这个疑惑,不过是无明业习下的你认为你清晰的一种表现,就是疑惑的表现,疑烦恼的一个相续。

所谓的我们违缘中才有疑惑,实际一切时处都是疑惑的。要是我们这个疑根、疑根一除,六祖大师那个话就出来了,心生光明,那是必然的。

因为照了清晰,无明已破,人就心生喜悦。就像在什么东西都看得清清晰晰的情况下,人就会喜悦,做事就简单;什么事情都看不清楚,在黑暗中摸索,人就困难,就容易产生烦恼。

所以这个无明业习,我们所谓的世俗人未破这个无明之前呢,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德行,虽然我们会改头换面地说、改头换面地想、改头换面地表达,但那个无明还在蒙蔽着我们。我们被现象所左右就是被蒙蔽,被现象蒙蔽。

所以世尊教导我们怎么来破现象,并不是没现象,不是断灭现象,是破这个现象对我们的蒙蔽,就破一叶障目的那个障碍,使我们睁开法眼,清净地得见世间;睁开慧眼,能通达于世间;让我们睁开天眼,能远近皆可清晰了知;睁开佛眼,圆明一切无所障碍。

无明,无明业习,它真不是某一人某一事,不是那样子的。我们只要不破除这个无明,那就是大家统称的芸芸众生。

啥叫芸芸众生?就是这个样子,聚在一起就这样子,再表达、再说,跳不出这个圈子。就是我们没有正见,没有正见,没有正见这个利剑,所以我们斩不断或者说抛不开无明的这个包围,把我们裹在里面了,无明黑暗把我们裹在这里面,让你什么就是稀里糊涂地,心生不起来那种光明与喜悦。

所以他为了校正我们的知见,佛就出世。所谓的出世,就把他对世间、法界种种的看法,他运用他这个看法让我们来学习实践,根据他的知见来观察,就是所谓的入佛知见,悟入佛之知见,那道业就清净了。

没有悟入佛之知见,我们就是染业,与染业并行,受其蒙蔽,被其左右,或者说被其缠缚,就像一个人被捆绑起来一样,不得自由,没有自由。

所以佛就说解脱道、离苦得乐的一些方法,他称为生命的游戏,或者自在的游戏,或者智慧的游戏。

啥叫游戏呢?就是有作为,不染著,不计较,称为游戏。我们大家有娱乐的时间是不计较得失的,很多去玩、花钱、一些消费,他不计较的。不计较叫娱乐,计较了叫买卖、生意或者那一种交易性的东西。

娱乐,像我们娱乐的时间不计较于这些成本,也不计较于什么,那叫娱乐。他不染著、不计较于得失了,那正见指使我们,就会让我们在生命中去娱乐、去作为,不负累、不染著、不在这个取舍中忙叨,会直心道场,他就不委屈,心光普照。

心光这个光明是没办法遮拦的。心,这个无明一旦破除,正见之光——这个心光就能照耀法界,所以了了分明于现行,了不可得于心地,就是不再受蒙蔽了。

那为什么我们把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当成自我呢?无明!我们还在无明的笼罩下活着,那我们就会把贪——对某个物质的贪、对某个名利的贪、某个事业的贪、权利的贪当成是“我”“我要干什么”,就围绕这个贪去作为。

有的人就感觉到别人伤害他了,那我也要伤害你,我也要伤害这个团体,我要毁灭这个东西,就生嗔,就把嗔当成自我,来推动这个嗔,把嗔当成一个目的或者一个动力去作为。

痴,把痴业、愚痴业,就是固执一个我就是对的、我就是对的、别人就是错的,愚痴业固化自己,跟别人到处去表达自己的正确、去表述别人的过失——痴业。

慢业——骄傲、自大。

疑业,是怀疑一切,任何东西都不会生起信,他没有信,所以信德、信力、信根、信用都没有,就完全生活在一个特别浮躁、特别混乱、特别不安的一个心境下。

不正见,大家都知道了,是对邪见、对见使的一个统称,就是不正见。所以佛教它用正见来直接从见惑——见是最利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们所眼见的东西是最利的。

色法中,大家一碰到,就是“一叶障目”这个寓言,就很能表明无明业的这种习惯状态,就是来个什么事就挡着你的全部了,你就认为这就是全部。

好比说一个人做一个事得罪你了,你把得罪你的这个事当成全部了;一个人给你一点儿利益、给你一点儿好处了,你把这个好处、利益当成全部,就是说看得很短、很近。

人很容易在这个多变的利害关系面前焦虑、不安、烦躁,很多人活得就很烦躁、很浮躁,沉淀不下来,永远在那个……就是谁也不知道他要干啥,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干啥,自己就在那里面奔跑、奔波,也不知道在干啥。

不明发心,不明方向,做事情就没有一个渐次深入或者一门深入,形成在这个地方纯熟起来、清晰起来,各方面都会慢慢地明了、明朗。

无明,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这个无明,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实际就是让我们的正见树立起来了,法藏也就打开了。原来触目皆是宝藏,就是万事万物、逆顺二元皆是宝藏,就是觉悟之正机、推动者。

正见一旦安立了,所谓的发心、发心,就是让我们这个正见起作用了,知道这是正见了。好比说无上心,让我们发无上心,就是学习、运用、了解无上心,就是发心、发展、发现、运用、壮大,那就是发心的一个过程。

所以不明发心、不明发心、不知自心,我们就盲目一说修这个法、修那个法、修那个法,就是人丢失根本了还在那儿说,就是造种种魔业。所谓的魔业,就是受种种无明业的困惑,带来很多障碍。

已有的障碍在积累,不断地还在重重叠叠地增加,新的业障又再去附加在过去重重叠叠的业中,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沉重。因为啥呢?就是没有正见,或者说就是不能明晓自心,自心没有光明,活在无明、无明、无明、说不清楚的这样一个黑暗中,不知道的一种黑暗——无明。

佛教它一个首要的任务就要破无明,破无明。所以禅宗那个“疑”,它参禅那个角度,就是所谓的悟者就是要破无明。

《药师经》上讲无明壳[qiào],无明壳[ké]还是无明壳[qiào]?它是个壳[ké]壳[ké]子,像一个卵生的生命把你包围在里面了,你不把它破除,那你就是一个生命在这样一个狭隘的壳[qiào]壳[qiào]里面活着,你不能飞翔、不能走动,你不能壮大,你就制约在那样一个无明壳[qiào]中了,这样一个卵生的状态中。

这在宗下的一些公案中叫“啄破同时”。母亲要鸟孵出来,或者鸡孵出来,或是什么孵出来,就在外面啄,里面的要把它顶破,这个啄破同时才能形成。

要是我们用力早了,就把这个蛋给毁了,它没有长成的时候就去啄,它这个蛋就毁了,这个生命也就没有用了。所以要在健全的、它自己要顶破的时候,你帮它一把,那叫啄破同时。

学佛要有这样一个发心,那个发心就是破,我们要有破这个无明壳[qiào]的一个愿望。佛教那个教法就这样啄,帮助一下,它就产生一个共力,就把它破除了,破无明。

一破无明,我们就不会有这个疑问那个疑问、那个惑这个惑了,就见思二惑嘛。烦恼就是见思二惑,烦恼统称叫见思惑,惑乱我们,蒙蔽我们,制约我们,所以这个无明业习下面就是众生业。

为什么学佛要为利一切如母有情才去学佛呢?就是要破所有众生的无明,实际才能真正地破除自身执著的无明。

我们自身执著的无明就是所有众生的无明一个聚集,我们每一个众生就是这个聚集者,可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是一个业力的总集者,就是他跟每一个众生的那个业都是对等的。实际内容是对等的,那个琐碎的东西那就千差万别,但总集的无明业都是对等的。所以菩萨以利他——发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为自利方便,就是破无明方便。

无明就是我执,我执就是无明,为我、为他、为这、为得、为失,那这个无明就蒙蔽我们了。为什么人一为自己的那个私利、为自己的爱憎就会生烦恼、受制约呢?它就是无明,无明表现就是我执,我执就是无明的表达。

所以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去习法,为正法住世习法,这是破无明的方便,也是所谓的正见的一个确立。不确立,你为自己,为自己成大德、有神通、有禅定、自己能往生、自己这个……这说的你感觉都很佛教,但是你怎么做还是烦恼、烦恼、烦恼、烦恼……

所以大乘佛教呢,正见就叫为利众生愿成佛。人要树立正见,就是要发无上心,就是为利一切众生我才去修行的,不是为“我”要有什么什么什么样一个东西去修习。这个正见不立,我们学法就突不破无明,因为啥呢?你在加强、加强、强化你这个无明的表现,就是“我”的得失。

你看,我们看那佛菩萨的愿都是为利众生,没有一个说我如何如何,然后大家都听我的,我多么神奇、多么……没有那样的东西,全部是为利众生、为饶益有情,说正见。

它这个愿呢,正见我们不知道咋看,看不清楚,所以他就用一个愿来以愿标心,以心知愿、知见,知我们的正见是什么样、怎么运用这个正见;知心,怎么样知道这个发心。所以以佛愿来得见众生心。

诸佛心能破无明、破无明的一个方便善巧,原来在愿力这个支持下,就在正见的支持下,我们能破无明。

说五念门中或者《往生论》中,谈到远离三种违菩提门法,就是为自求嘛。你再修,你的口号再高明,你也是在建立、强化无明业习,你还没有离烦恼,你没有离烦恼的方式方法,你在强化你的无明习惯。这个地方呢,我们再伪装、再去努力都没有用,因为破不了无明。

很多出家师父要出家,有居士要学,我说你要是出家一定不为自求,为自求出家太辛苦了。这不是为了高尚,这就是为了树立一个正见。

很多人走般舟、修行,修、修不下去了,读经、读不下去了,念咒、念不下去了,为啥?为自求啊。

“哎呀,我似乎开始走得可轻快了,可喜悦了,可安乐了。”开始有恭敬心,有希求心,有向往心,那一段。好了,后面说,“哎呀,我怎么越走越沉重,越走越怀疑,说这是佛法吗?这是不是苦行啊?这是不是没有意义呀?”为自求了。

因为啥呢?自己那个难受、辛苦、饿、寒冷、想睡觉的习惯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为自求。只要为自求,你走不下去,念经念不下去,出家出不下去,你干什么都干不下去。

为什么干不下去呢?因为自求。那个感受就把你制约着了,因为你这个无明的感受是有量的,把你控制起来,那个量到极限了,你就受不了了。

什么极限呢?无明这个壳壳子把你锁定了,你碰到那个边缘地带你就受不了,受不了你就退回来,退回来就不要行法了,什么对佛法、对知见、对什么你都感觉到怀疑了,就是违缘怀疑,边缘了,我们走不动了。

说我为般舟这个法住世我在走般舟,那怎么的?这没有边儿,你再痛,你哪怕跌倒,你再痛苦,你再难受,你为正法你就拼命了,你去作为了,那就是为正法。

你说为正法,我疼痛,我忍受不了了,我休息休息我再去走,但我真是为正法,我并不是因为痛不痛我不行法、我行法,是我忍受不了了,那我再调整调整,这是可以的。

但你不能说我痛了我就怀疑这个法,那就完了。我忍受不了了,给我带来身心的痛苦了,那佛法是离苦得乐的,怎么给我带来痛苦呢?这不是佛法,你这是在为自求,为令自己的感受在自求着而修法。

为正法住世我出家了,为啥我说你学戒吧?你犯戒不怕,你持戒也不怕,你就去作为就行了。

因为啥呢?你是在为正法住世,你这个作为就是在为正法住世。那你就很大方,犯戒了就敢忏悔,持戒了你大大方方也不骄傲地会去作为,为啥呢?这是为了正法我才这么做的。它自然就破除了“我”的无明,什么叫“我”的无明呢?我执这个无明的现象。

我们不了解这个,很多人真是很努力,很勤奋,也很端着做,那个样子也很有,但烦恼怎么就去不除呢?心胸就怎么打不开呢?作为怎么总是受制约呢?怎么没有那个大方广的心智呢?无明啊,无明我执造成的贪嗔痴慢疑的烦恼在相续着。

说破无明,那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不是说一下就在你生命中断灭了,不是这样的,也不是说一下就不显现了,也不是这样的。是你知道它了,这是贪,这是嗔,这是痴,觉悟于此,觉悟于业相,不得了了,这一步就已经超越了众生业对你的困惑了。

哦,这是贪心,你跨越它了。哦,这是嗔,这是痴,这是慢,这是疑,这是不正见,我坚持它就会烦恼,我不坚持它我就会觉悟。觉悟就是所谓的破无明,所以觉悟一分就破一分无明。

我们为正法持一点戒就功德广大,你看出家人为什么说功德广大呢?因为他令正法住世,不是为自己,为正法住世。

那居士们为什么作为再做得好,功德就不像出家人?它是现象上这么说的,他的功德就受局限,你只能是自作有自受用,其他人影响不大。那出家人他这个形象、他这个宗教士本身就影响大,所以这个因果中,现象中。

那我们要觉悟这些我们无明业习的东西了,那你就会生喜。好比说以前我们都喜欢跟人抬杠,有的人就跟人抬杠,有的人就喜欢战胜别人,有的人就喜欢炫耀,有的人需要……种种人不一样。那他就知道,我过去这么做就是造业,劳顿自身、伤害别人,他就会觉悟,觉悟就会超越它,不再受它的制约了,不再强化了,那我们身心就在业习这个地方就会调柔起来。

人的业习越来越强大,那个就越来越刚强,越来越浑身是刺一样的,容易刺伤别人,当然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呀。那我们能觉悟它,能觉悟它,生命就变得有意义了。哦,原来贪嗔痴慢疑不可怕,它们是个名字了,你就超越它们了。

我们这个习惯中还在、惯性中还有,你已经不害怕它了,你也不随它跑了,那现行的解脱已经表现出来了,彻底不彻底先不管它。所以我们开始用为法住世、为利有情,我们在这个正见的实践下,所谓的就是正法,就是佛法。

你看在我们交流佛法的时候,大家为什么喜欢说自己的感受呢?或者不说自己的感受没有语言,不知道说什么,就是没有正见。

他只有我、我的业感的东西,他才能表述;他只能通过业感的见思惑的表述,他才能表述自己,才知道自己;他落在某个业习上他才能表述自己,他感觉这个东西他抓住了,他才能表述自己,除此之外不会表述。各称自业,以为真实,所以人学不成佛法。

佛教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做那么多解,不让我们做那么多知识想,不让我们去无限地演化它?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让我们从性空的净水中来洗除我们染著那个尘垢、执著那个尘垢。

正法明,我们了解了正法,原来你为利有情、为法住世,你好比说哪个传承哪个传承的人,他为了这个法住世,他去念佛、去表达、去交流,他不是为其他的,他就为这个法,那这个就能破他自身的无明,貌似在为法,实则自利。

所谓的自利,就是从无明中解放自我,解放自我,过去人称为大公无私或者是什么,它就来破除这种我执。

慢慢地人在无明的习惯下、疑惑的培养下呢,就会怀疑这是一种高尚的口号,一种高尚的说法,慢慢地就把它当成道理了,就是给人说、给人交流的时候,偶尔地会说这个话,但自己作为的时候还是在我执下面去作为。

辛苦得很哪,修法也好,作为也好,都是未明自心去作为,作为了liǎo就做、做、做,做到一定程度就退转了,受不了了,做不下去了,深入不了。所以不能通达于法则,通达不了的,总是那个样子,总是困在那个地方,就是被我执所困惑了、困着了,总是会这样说话:我不知道做得对不对、说得对不对、想得对不对。

因为心没生光明,看不清晰。发心不明就没有光明嘛,发心清晰了就光明照耀了,愿望清晰了你那个道路也就清晰了。

像我们驾驶一个交通工具,我们道路很清晰,你就很自由地就把它开到目的地了。要是我们不知道这个路怎么走,开着问着,经常走错路,你自己没有目的地,你或者不知道什么是目的地,就茫然于十字街头。

所以我们这个学习,实际大部分不知道无明,我执就是无明的一个充分表达,它在演、演化这个无明。我们所谓的众生之类就是被无明所蒙蔽、包围、制约,困在那儿,痴暗冥谈的都是这个无明,哪怕很细微的无明都在左右着我们,起码限制着我们。

在名词中,《大方广佛华严经》讲无量光佛刹,就是心智一旦畅明,就是发心清晰了,他就在无尽的光明刹土中得自在力,就是他看得清晰、作为清晰、无所染著,就很自由自在。

很多人读过中国的老子、庄子他们这些故事,列子啊。像庄子的《逍遥游》,他逍遥的什么呢?为什么自在、没有挂碍呢?在生命的种种现象中游历自在,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无为,无为而治。实际他这个无为听着吓人,就是他不染著的一个作为罢了。

我们的作为是染著的,染著心,染著就是说识心推动的作为,就是染著的作为。染著、染著、染著、染著,就成了壳了,就把我们困在里面了。大家善于观察、善于观察。

所以《往生论》这么讲,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什么世呢?无明世,无明世间。“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我们的心智、生命光明满足,像日月轮一样,不光是照亮自己,还要照亮法界。这不是为了描述而描述,就是正见的一个内容。

那我们有正见了,我们明白发心了,明白自心了,就能破无明,破无明叫真正的修行。所谓的修行就是破无明嘛,你那个行为你自然地就会端正起来。这个端正不是说我们那个模样怎么样,是心智的端正,不再极端,不再委屈,不再压抑,不在边见中徘徊,破无明。

所以阿弥陀佛称为无量光——破无明,无量寿——破无明于一切时处。

所以本心无量光寿,就是本是光明,本是喜悦。运用于此,原来这叫用心;运用于此,就是果觉因心;运用于此,就是发心。这个发心一明确了,我们触目皆是,就是光明所照。

说念佛者即是本尊,那就是说佛念念佛,佛、念相应。他不高举我是佛,念佛者与佛等,所以佛的法界就是净土法界,那就是光佛刹、无量光佛刹。

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我们的真心无所障碍,我们或者说用心无所障碍,你这是在念佛。

念佛,就是念与佛或者功德与我们的念对等了。什么对等呢?佛的功德与我们的念、我们的念与佛的功德对等了,那在念佛。以念融入佛法,以佛法来导引我们所有的念。

这个念,是个最简单最简单的一个生命作用力的一个表述,你能运用它,你能感知它,你能观察它,你能去方便设置它,它灵巧得很,它无色无相、无头无尾、无大无小。

说念佛人,念佛人,念与佛等,念即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不是念有个理解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念即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谓的在念佛,在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一个力用,这个念与力用的契合称为念佛。

说我念佛不起作用。因为你那个概念是你的念跟佛是对立的,你那念跟佛是隔开的,你怎么叫念佛呢?你没有念佛,你说念佛没用。

所以念佛即得往生,愿生即生,得不退转。念与佛合,那就是念佛;念与无明合,那我们就是众生。这念念本不可得是真相,说众生是名字,说佛也是名字,本不可得故,所以清净法身全体现前,矗立于法界,出生一切功德。

我们不会欣赏种种生命、种种因缘,那我们就会被爱憎这个东西牵着鼻子,你爱什么东西就会染著,烦什么东西会排斥,牵着你跑来跑去,把你搞得身心疲惫。

所以这个不为自求呢,的确这个正见是很有意思。法无我这个正见,无一法可得这个正见,很重要很重要。不是我们要执著这个东西,它是真相,它是真相,是这个样子,这个样子就是没有相的一个样子,能破一切相的一个样子,所以圆明于法界,普摄于一切,真相如是。

我们落于众生之类呢,就是口上喊着佛法、心里行着世俗。戒律上有讲,说“口中说空,行在有中”,这一类的所谓的学佛者过去称为……名字很多很多,不好听。那大家要观察观察,我们是不是在依法地实践、觉悟、了解这个世间,我们自己要仔细观察。

我执是无明的一个强化表现。佛为了破这个我执,或者为了破这个无明,他给比丘讲的就很简单,他说诸受是苦,诸行无常,法无我,涅槃为乐,来给比丘们讲最好的一个破无明的方法。

过去沙门出家,出家就成了,出家就成了,成什么了呢?走出自我了嘛!把头发、把形象破坏掉了,把世间的那种人们追求的东西都舍弃了,叫弃欲出家,实际就是弃我执出家,行作沙门,世间清净福田。

他真是就这样,他有这样愿望出家,就这么作为了,就不为自求了,不为自求,那就是三界的清净福田,所以出家道业就成了。

据记载,世尊在世的时候,前十二年说无事僧中未有制戒。啥叫无事僧呢?就是出家就证道了,出家就证道了,出家就证道了。

前十二年世尊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十二年没有制一条戒律,无事僧中无以立戒,就是他制戒没有意思,出家人真就出家了,就证道了,就是无事僧,出家了就是无事僧。

你像现在的人,大家忙不忙呢?不知道忙的啥呀?很多忙,忙得脚不沾地。所以很多居士、很多学佛者到寺院一看,说这出家人怎么比在家人还忙呢?很多不学佛的人说,我没有学佛还好,现在学佛了比过去还忙、还烦恼多呢。

我说为什么呢?他说这功课要做那功课要做、这个戒要持那个戒要持。我说你是装样子,他说怎么是装样子了?我真在做呀。我说你不由心,你不是由心而发地去作为,那你不是制造恶业吗?

想想是啊,为什么烦呢?不喜欢功课,不喜欢戒律,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不是由心而发,不是发心去作为,所以说你那都是骗自己的、装样子的,叫装模作样。装模作样给谁装呢?累得不得了,对吧。你化化妆,像登台演戏的一样,你总得卸妆吧,一卸妆人就,哇,不是那个人了。

所以佛法是我们在一切时处的一个心里的一个认知,心里的一个确定。要不然我们就自己给自己造那么多假干啥呢?就是维护那个我执,或者强化那个我执,不是造假吗?你自己好好地认认真真地观察观察,是不是在造假呢?

你装腔作势你弄了一生,最后一抻腿儿一瞪眼,变成骨灰的那个时候,你啥都不是,就你那些造假的东西伴随着你新的一生又开始了。

破无明,破无明,破无明。

我执跟无明是对等的,是个等号。

说菩萨如是巧方便回向,就是所谓的破无明的善巧。回向,把我们所有的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欲令一切众生成就清净道业,就是不动现缘觉悟现行、超越生死,那就是给予众生无上的利益。

在回向众生的这样一个过程,把佛果回向众生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了佛果的妙用,佛心的广大。原来破除无明者、梦醒者、走出我执者就是佛陀呀,佛陀不是一个特定的人,不是一个特定的物,原来一切众生心中具足。

所以我们一般不把佛陀神化,就是不把他个人化,个人化也是为了点燃整个生命的觉性,或者说为了使每一个有情了解任何一个角度下我们的佛性都没有丢失过。

回施众生,破除我执、无明,所以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身求安乐的这样的心。

一定要把这个点,一定要把这个点找得出来、运用得出来,破我执或者破无明,这是重中之重。这个一旦有所用上力了,其他的那都是佛法了,触目皆是佛法。发心明,那一切修行也就简单了,就变得十分地简单了。

你看果觉因心就直下地让我们用,用佛的愿、力,用佛的功德。用,直接来用它,也不去讲它的道理,直接去用它,或者直接去随顺它。

它怎么怎么,它九界同归,它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我们就随着照十方无所障碍这样一个力用去观察、去讲,我不去作解,就去观察,就冷目相看,不计得失,不用好坏去迎合它,就随着它这个力用去观察,无明无处安立。

用,用,不是没用,有用。是你要用,这才再谈它的作用力,我们去理解,那不叫用。因为现在人学佛,他不去学佛,他就去理解、理解、理解,理解就是徒增谈资,谈来谈去只是结缘,不起作用,你没用它嘛,只是谈资。

大家很会说,烦恼一来,尤其是这个无明,就是我执——根本的这个烦恼一旦一来,这根本烦恼的总持者一旦一来,你管不了自己,平时那所有的会说的东西都没用,会掩饰的东西没有用了,什么都没有用了,包括你再大的理解的东西它都没有用了。

这在历史上许多祖师在这里都有示现方便过。实际以前对我冲击比较大的就是蕅益da师,一场大病撂倒了。他以前对戒律学习得很透彻,对禅宗学习得很透彻,或者说他那个悟处有很多方便,天台、华严、唯识这些教理教义、判教方便也都很通达。大病一来,那些东西、过去那些头头脑脑的东西都不起作用了。

因为那种自力设置的东西,不管你多大的因缘,自力设置在违缘——就是我们病难现前的时候,那个福德没了,那个福德力没了,只有业力了,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这个难,病难怎么处理了,悟境不起作用了,什么也不起作用了,什么也不起作用了。

像世尊在世的时候,世尊为了教授比丘,给比丘一些法的方便,自己有病了也不用什么方法去自己治疗,他不那样自己治疗,他也让大夫,因为啥呢?很多凡夫僧啊,凡夫的僧人啊,他就去找大夫,大家都知道《观无量寿经》上有那个大夫,耆婆大夫给他治病,经常看病。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呢?他应化身,他在因果中表述这个。

世尊在世的时候,病难来了,他就让比丘,说某某比丘来,给我读一读七觉支,正见、择法、精进、轻安、喜、定、舍,念一遍、两遍、三遍,世尊病就好了。就是把这个正见梳理,通过这样一个法的力用跟念法的过程,他随着这个念法的力量,把自己过一遍、两遍就好了。

那蕅益da师,他念啥也念不来了,因为啥?自力念嘛,自力念中不得其益了,利益不现前了。

近代天台教的谛闲法fa师病倒了。他经能讲,他们也修观,他们的早晚课都是两个小时以上,功课做得很慢,充分地有华严三昧的修持。自己病倒了,他的徒弟就抓着话头了,你三观哪,你空观哪,你假观哪,你胜义谛观哪,一念三观哪。谛闲fa师气得拿东西砸他,观不来了,因为啥呢?违缘来了。

自力就这么大一个困境,就是你的顺缘、福德因缘好的时候,那个量能表达出来,它能支撑你,支撑着你去顺着你那个悟、解,你那个道理还在起作用;违缘一来,就是你的福德耗尽了,你咋办呢?这时候没有佛力,我们真就完了。

像这些,包括谛闲大师,后面念佛了嘛,他跟印光大师求教净土,他知道净土这个点在哪儿了。为什么净土为所归的一个法门,这么多修行人,什么法门的修行人都有,都要归于净土呢,他了解这个了。

我们自力可以修持,在福德因缘聚集的时候都可以,耗尽的时候,你所有东西都不起作用了,你那个自力不起作用了,那就是福德耗尽了,临命终时了,你再用自力,没有自力了!

就我们无始以来所有的修行都是业力,都是你的自力,不起作用了,那就是说临命终时,我们要是没有佛,我们没有训练过我们念佛的功德,我们不知道这一念跟佛相应的方法,那你那个念就会茫然了,茫然于违缘之中,就是福报尽了,在这个福报尽处,你不知道是个啥东东了,就会茫然。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呀,我们平时的修行基本上都把自己见闻觉知的业力当成自己的修行了,那么三辈往生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愿生彼国,这样奋斗了一辈子,业力尽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临终往生。

那大部分的这些不是真正地依念佛正法的实践者,或者依念佛正法的实践者他也愿意那样做,他说垂视世间,来临终往生垂视世间。

要是我们不去念即往生与佛力相应,我们的业力我们是拦不住的,挡不住的,管不住的。因为这一点是佛愿力的一个功德,佛力住持,阿弥陀佛他就以这个愿力来利益有情的。

用道理讲,愿力就是我们众生的性德力。因为我们没有证得真正的性德力之前,或者没有成佛之前我们就没有证得性德力,唯佛证得性德力了,阿弥陀佛就是性修不二,他证得这个了,我们随顺他的修德就能启用我们的性德。

他的修德的全体实际就是彰显了众生性德的真实作用,如此而已。全他即自就显的他全部的修德就是性德,这个性德是与众生性德等的,所以我们众生才能完整地接受佛的果地觉,要不然我们接受不了,有理由,有因缘。

但这一点要是我们没有那个感恩心,没有一念回归那种破我执的善巧,只要认为我、我与他相应了、我理解与他相应了,这还是我的自力,你逃不出自力的这种细微的执著,转换转换又成世俗的东西了,又变成骄慢了,又变成自我的意识知见上产生出来的自认为如是,又脱离了性德的妙用。

所以让我们来念佛,来超越自我。

实际这个性德的全显呢,就是自我的完全的超越,无明的破除。无明就是我执,这个我执它就是无明的一个表现者,没有我执也就谈不上无明,没有无明我执也就无从建立。

大家这一点可以善于去念佛观察,要了解净土的“乘佛愿力,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这个要点究竟是什么?跟得失有没有关系?一定要观察清晰。

观察清晰了,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这个菩萨正行,我们才能去有一个真正的感受、一个参与。

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何方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个返向往生的实践,或者以果觉回施众生的实践。而不是我用果觉因心,那是回施众生运用果觉因心——返向往生,那就是充分地体验了这个性德妙用了。

因为在这里面不能混淆,我们一旦混淆了,我们认为自己在用性德的时候,你那个我执、我慢、我见就生起来了,很奇怪,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惯——占有的习惯、控制的习惯、自我强大的习惯,无明就又生起来,生起来就蒙蔽我们。

所以净土这两种往生特别重要特别重要,你去体会,一定要体会它,怎么来随顺佛愿即得往生、得不退转。得不退转是它的效应,佛力住持是重要的一个缘起,即得往生是你一个回归的体验,得不退转是在现行中念佛法门这个正行的一个内容。

那要是不愿意在这儿体验,你就发愿临终往生就好了,没问题的。你这一生就尽量地念佛,发菩提心,愿生彼国,每天就要唠叨这个东西,这一生都要真正地专注于这一点,舍报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你,没问题的。

但你一定要专复专地去投入这种实践,反而不能放逸,就是你刹那间的松弛都不能有,或者说就放逸不能有,你有了你就丢失了。

为什么呢?你去实践就知道了,那就是通途的念佛方式,就是必须得不断地鼓励自己欣厌心理,厌娑婆向往极乐,欣极乐厌娑婆,平等出离。

要有平等出离的心,现世少得安稳;没有平等出离的心,自己只是想解决自己的往生问题,多是一生不安,就是有疑惑、有疑惑,有疑惑又舍不掉、有疑惑又舍不掉。

有平等饶益的心,会有个稍微的安心。要是你经常用平等饶益的心,就是九界同归的心,那你会能得到安心,那就跟返向往生是一样的,那就是净土正行了,念即生。这个念即生是全体生,非你生,非他生,非来去生,是无生的妙用,要不然我们就在无明的识心下去搞,你现生不得安稳。

不是说通途的修法不行,是你不安,一会儿信一会儿疑,一会儿疑一会儿信,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你只能在那个地方徘徊,一直徘徊到临命终时,或者有胎生,或者有化生,要么就边地疑城,要么就往生彼国,这都没问题的,但你那个时候才是真正地往生得不退转。

这是通途,大家都这么认为,这么理解,这么接受的。这不是难信之法,但是这有难信之功,就像一生得不退转,一生落了一个得不退转,这个地方是不可思议的,就是通途的修法中不可思议的一个方法。

即得往生,这根本没法思议,随佛愿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没办法思议的,说超越了一切思议法则,就是不可思议的法,是不可思议的如来法力,严格地讲就是性德力的全体大用。

全体用,就是每一个众生的用都是这样的显现,就像佛来用一样,佛见就是如来会,我们见就是众生会,性德所见就是如来会。

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就是破除一切无明,彻底顺性展示其妙用了,就是佛的修德全体我们接受了,正显示性德之不动不摇、不增不减的这个大用。

它比开悟要彻底得多,它比你这个悟、自力的悟要彻底得多。因为你再悟、你再悟,你跟佛这个依正二报对等圆满的东西,我们这一生想通过现缘突破,那简直是笑话,那是妄想。但随顺佛愿,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作用,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是佛力使然,业力使然就是临终往生。

二法中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不退转,你即得不退转是现生的利益,就不再退转;你临命终时往生彼国得不退转,那也是佛力使然,但是那个就是你的业报挣扎彻底结束了,那在通途法中亦是不可思议的,就是拼其一生得不退转,那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念得不退转,根本就没有思议的交流,就是一切世间都没法交流的一个东西,所以世尊说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菩萨就没办法去所谓的我用我的量来信这个法,用我的信解来信这个法,是不能的,所以非九界现量自力所能信解,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佛力住持故。

我们念佛人要是不在这个地方,说安心于现行你安心不了。因为你用你的业力你怎么现行安心呢?所以我们随顺佛力即得安心,就是即得不退转,即得往生得不退转。

这个不退转就是真正的安心不退转,就是在愿力、法力的作用下安心于此了,安心彼国得不退转。说即得往生得不退转,那就是安心彼国得不退转。

此心与彼国功德完全相融了,我们了解了自己真心与极乐世界完全是相融的,没有缝隙了,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所以是念佛、念生、念即生,这个念即生。

有些人们不愿意在这个地方实践呢?安心者少嘛,惶惶不安者还是多,一会信了一会儿疑了,一会好了一会儿坏了,一会儿烦恼了一会儿喜悦了,这样的还是多。为啥呢?还在等待自己的业力尽处。

二种往生很重要!要了解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个易行道到底是个什么阿鞞跋致,他的圣言量的教诲究竟是个什么,要去体验。

要是我们去总想理解,从理解这个口上去入,大部分都在徘徊,都在准备徘徊、徘徊准备,你只要不体验它,你就不能深入法义,你不能抉择于此。

佛力住持,不会有怀疑的。我们的业力一定会有信有疑。

你看你说这个话题就经常会表现出来,前念信后念疑,这是众生心,不是佛力住持,那我们没有体验过这个佛力住持、得不退转,佛力住持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这个过程没有体验过。

就是我们没有用这个东西来觉悟,觉悟我们的生命、心念。觉悟过了,你就知道,我一动念、我一动疑心,我就知道我在随顺业力,如此而已。我没有念佛,随顺业力,还是业力的习惯,你一笑就过去了,你不会再坚持这个疑,我要随着这个疑再去往前面跑跑跑,不可能的。

念即觉’——念一来就知道它了,这是疑心,这是我无始以来的习惯,凡夫的习惯,没有实质的,那念即觉。

这个念佛人,念即觉是最好培养的一个东西,他不培养其他东西了,就在这个念上、这个灵活上不断地运用,不断地运用。

为什么说念佛法门,他不说其他法门呢?他为什么把这个念佛来说净土法门的一个?

过去人大家很不容易听,就是说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摩尼宝号,就是实相宝号,出生一切功德。名号,号令的意思,就是念,念就起到这么个作用。随念,随念得入,入什么呢?入佛智海。

念即随——随顺得入,我们这个念完全融化在阿弥陀佛的愿力海中了,所以你再举心动念不离其佛愿力了,那就阿鞞跋致,往生彼国阿鞞跋致。你对这个地方没有什么疑的问题,他谈不上疑,他只有去不断地体验这个内容。疑根没了,我们已经觉悟了这个疑。

因为这个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是入无量光佛刹,破根本无明,你再生起来那个它不起作用了。这个疑,疑生起来,念即觉。它生起来就觉悟了,它不成业力了,不成业力就造不成烦恼。

烦恼来了,你那烦恼念一生起,它就觉悟了,它就没有业力,它没有烦恼业力相续了,那你就从现行烦恼中解脱出来了,烦恼显现就解脱了,说显现即解脱,烦恼即菩提这个话成立了。

关键点关键点,关键点二种往生要去多实践。

我清晰地我要实践临终往生,没问题的,就给自己定一个自己命苦吧,就要勤苦于法,必须得勤苦,不勤苦真就没有办法去体会那个所谓一生成办的一个法,体验不了。

念即成,这就不是修行的法,这是乘佛愿力的法,就是飞机带着我们从北半球跑到南半球,不是我们自己修出来的,是飞机把你载过来了,非自力所成。

净土这个“念即生”是佛力使然,佛的果地觉的功德,不是我们自己修来的,所以称为易行道。

你要想修,临终时往生,那你要把这一生打拼掉。实际就是舍自己强化自我的那个东西,舍舍舍舍,舍到最后,没了,往生彼国。舍在哪儿?舍在我愿生彼国,我念佛愿生彼国,我发无上心,不断地要提醒自己。

现在实际我们社会上基本上都是这么修行的,净土行人都这么修行,这个大家接受。有疑惑也没有问题,你只要一直渐次修行,一直愿意往生,你就有疑惑也没问题,所以最多是边地疑城,了不起了,但是还是往生,果报还是转换了,这一生还是不可思议呀,称为一生阿鞞跋致,就是这一生我能回归彼国、往生彼国得阿鞞跋致。

现生,随佛力即得往生,这只有果地觉因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它不是一个东西,你要是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去实践那个临终往生,你很难去跟它对称起来,对称不起来,你根本不去追究这个什么果地觉、什么佛力,你根本不关心这个,你关心还是我的感受,我的心念。

所以人二种往生择不清晰的时候,人都在混乱的作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净土。不知道净土,你天天在学、装模作样学净土,你就是浪费时间。

你不了解它,你不知道它怎么下手、怎么运用,你就在这个法外徘徊,就是我们心念没有去融入这个法。法外学法真是奇怪,就是心外学法。

果觉因心就是不让你在心外学法,所以它是个无上心法,过去禅宗的da德们说净土原来是无上甚深微妙禅,就讲的这么个点。

果觉因心,至关重要!那我们就能懂得乘佛愿力即得往生、得不退转,我们直下运用这个,而不是我在修什么,我在运用这个果觉为现行心,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佛的果地觉造成的一个事实。

就是飞机从北半球给我们载到南半球了,不是我们自己的什么功德什么修行,是飞机的力量。

我们到这儿,然后说你看我厉害不,你看我从北半球过来了,你骄傲的不得了。但是你自力回去,不让你坐飞机回去,你回不去了,为啥?你没那个力量。那我们乘飞机的力量,还可以回去。

佛的愿力,跟我们自身这个力量有多大的差距呢?大家去观察就好了,要不观察这一点,说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果觉因心,大家都是口号,就是不去实践,喊来喊去,说来说去,就在这个法外徘徊。

它不体验真不行,那几个点: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佛力住持,得不退转;佛力住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是最重要的。

那我们举心动念又生贪嗔痴慢疑了,你根本就知道,它生起来就灭了,为啥呢?它这个不退转的力量、佛力、往生这个力在起着作用了,就是你在念佛果觉因心,在念佛的果地觉为你现行的心,它起的作用,而不是你的现量、疑惑。

你现量就这样:我现在想回北半球,我怎么回不去了?对不对?我动念,心能回,身体就回不去了。所以业报处我们就搬不动它。为什么搬不动它呢?没有那个自在力,所以那个心念成妄想了。

佛力不然,飞机力量,你乘飞机载负过去,这不是妄想,我们随着佛力往生彼国、住不退转,这不是妄想,我们自力就是个妄想。

所以一定要实践果觉因心,不是我去说,跟你自己不联系起来,这个因心就没用过,没用过、没用过,它不相干哪;用过了,我怀疑了,你一怀疑它,这个怀疑力就破坏了,就被破了。为啥呢?佛力住持故,果觉因心故。

我实践的是果觉因心,一切贪嗔痴慢疑生起来的时候,它就灭了,为啥?我实践的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不是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为因心,生起来就灭了,果觉因心。

念佛,念法,不行了我就念法也可以,念果地觉为因地心,提醒自己,也过来了,也过劲儿了,你那个疑惑、狐疑那个烦恼也就不相续了。

你疑你就用嘛,我就用,果觉因心,我就用果觉来现在用它,怎么用它呢?它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我就随名言它也是无所障碍。我不理解它,我不管你是什么,我就随名言。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照一切业相没有障碍,我为什么在这儿设障碍呢?那是我力嘛,自力嘛,我执嘛,我执就无明嘛,无明就会生烦恼相续。你随法观察,随缘起、随用力点观察,能观察得到的。

随着法的观察,跟随着我们的妄想去跑,根本不是一个东东。它称为如来法力,如来法力,不是我们的妄想心念。妄想心念是啥?多变、不定性、惑乱,惑乱自心生诸烦恼。

(师父,这节课叫啥名?)

念这个力的着力点,念的着力点我们要找准确,对吧?“念的着力点”。

果觉因心就是给我们这个点,让我们撬动这个世界的,对不对?没有着力点你用不上,不知道咋用好。

节选自阿玛达2024年11月6日开示

《念的着力点》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