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则名为净觉随顺。”随顺净觉,净觉随顺,是为有无俱遣、善恶俱遣、是非俱遣、佛魔俱遣、一切差别俱遣,是为圆觉性发起。以此因缘是为善巧,是为最初作业圆明,是为顺性起修,是为光明安住,是为善哉善哉,自利利他,是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十种波罗蜜。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不动者,就是光明藏,就是照法界。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我们可以看我们刹那刹那的心念,刹那刹那地在劳作生灭,在是非幻化,在种种虚妄中、执著中不能自拔,在如是无量缠缚中不能得救,不能自在。所以我们被亲疏所缠,被爱憎所缠,被是非所缠,被有无所缠,被佛魔所缠,被你我所缠,被无量差别缠缚,不能超越。这就是苦啊!有起有灭。
“无知见故。”诸佛如来无知正遍知。众生有知而偏执一处,染著不能出离,不能无碍。诸佛如来正遍知,清净无知,正遍知一切处,广大发起而无所知,以此因缘是为清净觉地。此处甚深甚深甚细微,我们要深深思维,切莫一带而过。要随顺觉性来思维,思维光明,思维正受,思维利益,思维解脱,正思维!以此因缘发起修法正行。若不如是,无有修法因缘,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佛法的修证,修的是知见——我爱我恨、我亲我疏、我是我非、我魔我佛……都是事相啊!堕入边见邪见之中,不得法益。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法界性是圆满的。我们众生的本心、诸佛的本心亦是圆满的、清净的、无作无起的、无生无灭的、究竟安住不动的。我们觉性本来如是,觉心本来如是,就是圆觉性,就是诸佛心性,也是我们一切众生本源之性,决定无二,本寂光明。在这个地方大家要深深地思维、维系,善自思维。吃饭可以没味道,睡觉可以不睡,走路可以不知路向,乃至一切作业可不生爱憎,但此处不能不思维。深深思维者,是名善男子、善女人,是名菩萨,是名摩诃萨。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徧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 修此免邪見】
“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知彼如空花——若知一切善恶是非流转差别,皆是空花幻影,流转之因就无由生起了。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生觉性与诸佛觉性本无异,但为执著分别而偏拘一点、偏执一面,堕入二边,或者起种种差别见,不能遍于十方,成就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所以佛法非修非证,毕竟无所得,是为佛法真实利益。亦无证者,亦无修者,毕竟空无所得,是佛法根本所依。以此大威德,建立无上教化、无碍教化、圆满教化、究竟教化,亦是诸佛清净教化,是最上教化,是一切众生毕竟所归,究竟所归,最后所依。“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这个地方要深深地归依、殊胜地归依、究竟地归依。在这个地方发起运用,不是断灭。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我们经常讲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无智亦无得是菩提心的根本,亦是菩提心的相貌,也是菩提心的运用。不动法界就是大菩提心的光明,是我们众生的本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因为文殊大智能启迪我们正知正见、智慧知见、方便知见、究竟知见,远离邪见,使我们归入一乘,所以说文殊大智、大智文殊,最先开启这样的启教因缘。这一段文字主要是引发我们,使我们远离邪见的伤害,迅速归入正知正见。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如是恭敬、归命、供养、赞叹、成就,是为右绕三匝。叉手有和合义、随顺义、相应义。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不修大乘,闻此教会多生怖畏,多生退懦,多生诽谤,多生疑惑。修大乘者必发此心,必行此道,方能完成无上一乘教化。所以这个地方讲修大乘者。闻此境界:无有修证者,究竟无所得,觉性本圆满故——闻到这样道理了,不堕邪见,怎么修行?下面普贤菩萨来发明怎样修行的因缘,就是依正见而发起修行。
【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衆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我们身心世界,幻幻化化,无有休息,皆是众生无明业病幻现出来的梦幻作业。“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我们色身是幻,作业是幻,那么怎么修证?“若诸幻性一切尽灭”,若幻性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这是大问题!你说究竟无有众生可得,一切法犹如空幻花——要是证得这种实际,一切幻性灭尽,无有心,谁来修行?这是我们众生最容易生的断见。
这个地方,普贤菩萨替我们、代表我们提出来,我们要深思!我们提不出这样问题。有时恍惚会想一下,但真让你提你又提不出来,所以菩萨代我们提。无有心,谁来修行?以幻修幻,若是证得幻性灭尽,谁来修行?要小心这个地方,要在这个地方思维!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你要是说有心、有心识,为什么又说是修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假使大家不假修持,于生死幻化中长居不能出离,又不能了知这是幻化境界,则无由了生死。这似乎是矛盾的问题,前面说证得空性就无心识了,那么怎么能修?谁来修?后面说要是不修,众生怎能出离生死?因为他不了这是虚幻境界,长居虚妄而不能得以解脱,在妄想中不知是妄想,所以说无有出离生死之因由。这不是一对矛盾问题吗?
虽然佛说的是正见,我们听闻这样正见了,知道究竟无所得,一切圆觉性本来安稳,一切法本来无作无起——证得这样的因缘即是无心,那么谁来修持?这是第一个问题。再一个是说,若说不用修持,众生本来不用修持,本来圆觉性圆满,本于生死中长居幻化,不能了知这是幻化境界,那么居妄想心中云何解脱?怎么出离生死?
这是一对问题。要把这个问题善于看明,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所谓入正思维。看到这个地方,往往我们心力不及,往往我们会堕入一边,堕入一边就执著一边了。若说无修者——好了,我就放逸吧!没有修证者,不需修证嘛,本来圆满——就堕入断灭因果之邪见中,我断灭了,这个断灭因缘发生了;或者说我随顺因缘发生了,就不知无明,无明众生就无法解脱、得度、了知现前这个境界。因为他沉浸在这个梦幻之中不能自知啊!
这是相对的两个问题。要不修,自己不能觉知,不能了知虚幻境界,不能从妄想中走出来;要是修证,没有心识怎么修证呢?无起无作怎么能修证?这是大问题啊!可能我们以前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审思,就知道佛法何以修证了。要不然你走的都是弯路啊!许多作业都是于佛教背道而驰,往往我们不信。善导大师讲日夜六时疾走疾行,亦是杂毒之善,不能成就往生正因,不能了生死[4],因为你路头没有认清楚啊!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即为学习佛法的这个因缘。“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怎么渐次修习与认识?“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看那些菩萨为我们请法,礼拜、述说、绕佛,然后再礼拜、再说、再绕佛,如是三请,终而复始,殷重为法忘躯啊!要没有普贤菩萨等十二圆觉菩萨给我们启教,《圆觉经》这个本子是没有的,我们今天根本不可能有这样殊胜因缘。听闻这样的文字极为稀有!我读这个文字很认真的,平时我没有这个心的。这样的文字极难得极难遇!你们不要看是小因缘,我从来不敢作小因缘。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爲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人众生。”是为我们。清楚地告诉我们:问者与答者都为我们,一定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外。今天上午他们说这个地方不懂,我说主要是我们太生疏了。我们懂的是什么?是贪、是瞋、是痴、是慢、是疑,可以看看是不是这个东西?是颠倒、是妄想、是无明、是好坏是非、是善恶大小、是有边之法、有漏之法、有为之法、生灭之法——我们熟悉那个。这个不熟悉,我们要慢慢熟悉;没有说一下子熟悉,一切成就是大菩萨再来,倒驾慈航,在那放净光明的。久久熏习,能懂得,能用得,就太好了;用不得也作菩提种性、真实利益——这真像金刚种子,种下去永不散坏了,待机缘成熟就萌发出来了。
“修习菩萨如幻三昧。”要是知道如幻三昧就会得普等三昧之正受。如幻三昧就是能晓了一切世间如梦如幻,一切差别境界皆是幻业产生,如病眼目见空中之花及第二月,了不可得。以此因缘于一切善恶、是非、大小、亲疏不作取舍,自然解脱,自然不动,自然进入光明安稳,得所谓种智、无师智,乃至一切智,乃至道种智,乃至种种差别智,或者不可称智、无上无伦最胜智,种种智慧由此而出。
“方便渐次。”方便,就是入手处,给我们一个入手处。现在我们很多人学佛法没有入手处,随自己的心,师自己的凡夫颠倒心。佛在《四十二章经》中告诉我们:汝心不可信,汝意不可信,未证阿罗汉汝意不可信。不到阿罗汉果,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为后有”——不是这样的人,汝意都不可信,汝心不可信,靠不住。
但是我们都靠自己的心,信自己的心,就是生死轮回的心,来造生死轮回的业。没什么好说的,自然而然,因果丝毫不爽。所以说这个地方给我们讲,靠诸佛菩萨的因来成就佛菩萨的利益与功德。
“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我们现在无由出离诸幻,因为不识诸幻故,不知如是诸幻差别境界是我们幻业幻心所产生出来的梦境与病态,非健康之本心所成就,就是本心不动、不动本心的真实利益,也就是法界心,非是法界心的光明藏。
“汝今谛听。”大家要深深洗刷自己无始以来的执著分别心理来谛听,善思维,随顺佛教,发明佛因,成就佛果。若不如是,苦哉!轮回无穷,哀哉!一切诸佛不能救拔。何以故?不随顺佛教故。你不能了生死,那就太苦了。“当为汝说”,为我们各个听法会、与法会之众来说此无上教义。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奉教者,必生大喜悦。奉贪、瞋、痴或者自己愚迷之心者,必颠倒、无记、无明,堕入掉举、昏沉、无记之中,随业流所转不能自在。“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为什么大众默然?衬托普贤菩萨欢喜奉教的因缘,以发起共同利益。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非一种幻化。像我们人类,在同一时有喜者、有怒者、有哀者、有乐者,有行杀、盗、妄、淫者,有做好事者,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者,也有偷盗抢掠者,也有毁破佛律戒者,也有懈怠放逸者、畋猎嬉戏者,也有无明业流强执者……在同一时刻,同一天之内,这样因缘都是有的,所以说有无量差别幻化。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话甚深甚深啊!我们种种幻化差别的根本来源,亦是如来圆觉妙心。(师说到此稍停顿)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一切众生的作业差别,亦是如来本妙觉心。众生不知,妄执分别,而产生幻化业流。诸佛如来,自在方便,种种幻化三昧,广大回施,摄化幻化众生,出离幻化境界,而于诸幻化境界不作染著。是诸佛如来与诸菩萨自在方便,无碍之力;众生在此沉沦、堕落,流转无穷。
同一幻化,但是运用的差别太大了。我们这世间有人拿钞票可以作广大善事,拔苦济难;有人拿钞票可以作无量罪恶。有人用核反应堆可以发电,使人照明,远离黑暗;有人用来制造原子弹,毁灭人类,残杀生灵。同样东西,其运用差别是极大的。
诸佛如来依种种幻化因缘入幻化游戏三昧,度脱幻化众生与幻化境界而不染著、不留住,得以自在力。众生在幻化中以幻化为实有,堕入幻化业流,无明所遮,不能出离,不得自在。像核反应堆一样,可以发电使一切众生得种种受用,作电扇、作空调、作电灯等种种因缘,为人类服务;另一类人把它制造成原子弹,可以毁灭城市、毁灭人类、毁灭生命,同是一个物质。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一切幻化,幻幻化化,但是空性不坏。一切众生妄想执著,但是觉性不坏,觉性无失。我们每一个人的觉性与诸佛如来的觉是等无差别的,虽然我们执著。所以绝不可心外求法!诸佛如来显现法身、报身、化身,种种显现,若有相,若无相,种种提携,但是方便,非真实之处。何以故?但予众生归命此处,成就此随顺法性罢了。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幻心幻灭,势在必然。有病是有病之壅塞、有病之作业、有碍之结,所以我们称众生的病为结使。“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诸幻不灭,觉心亦不动,所以觉心本圆,无染无著,不生不灭。虽有无量幻化欺辱众生,众生随幻化流转,叫随境转,堕落于生死苦海。诸佛如来出幻化境界,所以说觉心不动,放大光明,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我们每天早晨功课都会念楞严咒这个偈子,来赞叹我们的大哉觉性、本圆觉性、光明觉性。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假设依幻说觉,则觉亦为幻。何以故?是对衬之法,如此不动觉心,无以言明,但以假说不动,于幻化业流作对比说。所以这叫依幻度幻。佛本不说法,佛不为佛说法,但为众生说。何以故?众生在梦幻境界中,诸佛入众生梦幻境界提携众生,不住梦幻境界,还归于真实,是为教化方便。若不如是,说实有幻,就实有觉——有幻有觉,皆是说幻,皆是幻业,皆是生灭之业。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若说还有觉,那还是没有离幻!所以佛教导我们说:我法非修非证,非念觉知。这是如实说。诸佛如来正遍知,实无所知,非是断灭。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你说无觉者,说无知,那是断灭相。说正遍知,你要是执持正遍知,亦是堕入所谓觉相,亦是众生相,亦是幻业。这是根本纯净说。在这地方没有任何可抓的东西,没有任何稻草。众生无始以来,总想抓一个东西,要依一个东西,要拽一个东西。我们每时每刻都丢不掉一个东西,总要依一个东西;不依一个东西,顿生恐慌啊!你马上会生大恐怖的,没有依托。所以总要染著个东西。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一切有对顿时不可得。觉与觉者、不觉者,都不可得。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爲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这叫离字诀、无字诀,过去宗下大师喜欢用这样教化。一个“无”字单单提起,什么来也是随他去、随他去……自然而然归入纯净光明。是为参话头。“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离幻远离之心,亦需远离。
“得无所离”,究竟无所离,无所不离无所离。以此因缘,“即除诸幻”。我们看自己是不是这样行持的?我们总要抓一个理、一个事、一个作为因缘,离不开。在离不开的情况下,就无以修证无上佛法,多堕有为之中。有为必有漏,有漏就不是无上殊胜之因、无上殊胜之缘。这个缘、因没有,不能成无上菩提!说无漏业发起,有为也可以发起种种因缘——是发起,但不是究竟运用处。染著是为有漏、有为。无染无著是无漏无为之清净法益。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释迦佛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古代人没有打火机、火柴或电源,用木石来钻木取火。两木相因——两个木相磨擦,速度一快,火慢慢就生起来了。火燃了,火把木燃掉,木化为火,木亦不可得。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这是比喻以幻修幻。我们众生的业力亦复如是。这个缘与因也是幻因,也是觉者、未觉者、能觉者、所觉者、运用法者,如此因缘,就象木与木相磨擦然后会产生智慧之火,究竟照明法界。以幻修幻,亦复如是——
“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这个地方要小心!佛在金刚经上讲得特别多。说须菩提,世尊能以三十二相所得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后边世尊又说佛不说断灭法,佛法不是断灭相[5]。但是现在众生不执著“有”就执著“无”,就堕入二边,非佛教啊!一说无,就取顽空、断灭空;一说有,就执持于有,堕入因果之中,被因果所昧,不得出离。一切因果皆是幻相、幻化、幻化境界,但不可取断灭。何以故?众生无尽故。虽是幻化,佛法教化亦是无尽,毕竟不可得,是佛亲证。运用幻化度脱众生是佛大愿,是佛悲智,是佛方便。如是运转,佛法不断,佛法究竟运作,一切众生必得出离。这是佛法与世间法的巧妙结合,也是第一义谛与俗谛的完美运用。若不如是,会取断灭,或者取一个有,堕入轮回业流中,不能出离。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善哉!这个话看着很简单,知幻即离——这真是不作方便之方便呀!我们要看到什么都作幻业。宋代大慧杲禅师,有一次别人说:你给我说一个实用之法,我不想学谈玄说妙的东西,你给我说一个实实在在的运用。他说:你不妨把白天当成梦幻、把梦中当作真实来运用。我们大白天的确是个梦。
你要知道这是个幻,你不作取舍,离它就离了,舍它就对了,就会得利益。在这梦中,不作取舍,是为离,是为无。因为梦幻境界无作无起,自然会生清净光明之心,自然得无量的清净法喜。这句话很好运用。但要是执著一点就很难下手。
“知幻即离”是口诀!在佛教中有口诀之教,密教教化主要在口诀上运用。什么叫口诀?怎么说你怎么做就对了,没有啥理解的,你没法理解。前面讲很多道理也是为了理解,实际说不理解的运用是最直接的善巧。若说我理解再运用可不可以?也可以。要是善根深厚的人,特别容易理解——随顺就是理解,善思维,善随顺理解。若是用自己的妄想心来强执理解,很难!
“离幻即觉。”我们这个法会也是个幻境。一时大家的要求和合因缘,我们福德因缘成熟了,幻出这个景象。能不能离?方便用!这个地方可以各个研习。
“亦无渐次。”如此离者,顿出生死苦海。即身成就,不假方便。这是顿教、顿说——行得来了能顿出,即身成就;行不来,称为顿教;再行不来,称为顿说、顿理。圆顿之教,我们能运用就成圆顿之法,成就圆顿之功、圆顿之果。若运用不起来,圆顿之教也只是个教理。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