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渐次,叫圆顿之教,非渐次教。渐次之教——三乘、五乘,乃至说三十七道品,乃至说声闻教四向四果,乃至说菩萨四十一个次第,都是渐次修持。说加行位、暖位、顶位、忍位、世间第一尊胜位,都是渐次。这个地方没有渐次。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这段文字是让我们修行,不是让我们学习的。学习是让我们修行,修行才来学习,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知识,是为了指导我们行为,我们才坐到这个地方。这是千金难买、万劫难遇啊!你买不到!世间的金银财宝可以买种种物,但无上殊胜之法,没有大福德因缘难以相遇。“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重宣者,是再一次重复地于我们提示。觉在幻中亦不动,在不动中亦不动。何以故?无差别故。诸佛如来用不动智,可以出现种种三昧。所谓三昧即是幻化境界、自在境界,可以入正受。什么正受?于诸幻境界得以自在运用而不染著,是为正受。我们一到幻化中就流转无穷,被境所转,不叫正受,叫业流。
这个地方要审视。要不然说三昧是不是在我们烦恼之外?是不是在我们幻化之外另有佛法?非也!若众生法一灭,佛法亦灭;若无众生,诸佛亦无出世正因;若无污泥,亦无莲花。所谓“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远离幻——我们不要随幻流转就对了,就会产生方便。不是断灭幻——现在许多人修法要断灭它。佛这个“永断”与凡夫的“永断”不一样。佛的永断是活活泼泼运用,所谓入无量三昧得自在游化,游戏神通,教化摄护,是为佛的永断方便。众生的永断是断灭的断,是邪见的断,是颠倒的断,所以又流入新的业流、虚妄业流。诸佛如来是真实教化,真实利益。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火是依木而生,木尽火亦灭。假如众生尽了,佛法也就灭了。所以灭众生者即是灭佛者,众生不可灭。普贤行愿品云:众生无尽,烦恼无尽,我愿无穷。众生业流也是佛法寿命。若不如是,佛法何以住世?现在许多人都在众生业外去找佛,是了不可得的。六祖大师说:离世间法另求佛法,佛法如兔角,觅不可得。“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前面有文殊普贤二菩萨,一问如何产生正见,一问如何依正见而行。下面我们看普眼菩萨如何来开我们眼目。文殊开我们大智慧,使我们建立正见,普贤使我们发起大行,普眼菩萨给我们干什么?前面说修行的法,什么叫修行的法?离幻即觉,无有渐次,是为顿法。这个地方普眼菩萨是开我们方便眼,使我们出生眼目,来说渐次。
“云何思维?云何住持?”这和金刚经中说的差不多了——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我们是未悟众生。反正慈法是未悟,这一点决定无疑。未悟者怎么作方便?就是给众生怎么作方便,悟者不需言说了,未悟者怎么开导?“普令开悟。”大家都有开悟因缘呀!今天我们遇到这样法会都有开悟的因缘!你不想开悟吗?学佛人还是要开悟的。开什么悟?要了生死的,要破梦幻的,要出业流的。
普眼菩萨要给我们一个渐次,要给我们一个思维、住持的因缘,使我们开悟——普令开悟。这话真是大威德啊!因为有些开悟方法是上根性人可以开悟,这个地方叫普令开悟,光明遍照,一明皆明,一亮皆亮!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维,闻佛如来说此三昧”,没有正确思维方法,听说这样不可思议的教化,“心生迷闷。”我第一次看圆觉经时,如看天书,不知从哪儿下手,也不知写的什么,一会悟一会幻的,与大家今天心情可能差不多。但是看了三五次以后的确欢喜无量,如贫者得宝,如病者得瘥!像久病者突然健康了,像贫瘠者突然得到无量珍宝了,像浪子回到家乡了——流浪于无穷无尽的苦难中没有依托,突然回到自家,衣食丰足,眷属圆满,欢喜无量。真是那样的!过去宗下大师说:十字街头遇见亲娘老子,欢喜得很!要不然我们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
佛的教化为了使我们悟入,并不是谈玄说妙,夸张其辞,高推而使众生不能及。是为使我们悟入佛之知见,使我们得清净利益!使我们得到佛一样的功德。这是佛出世本怀,也是佛最慈悲、最大恩德所在!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为现在我等大家。“假说方便”,权说,说一个权机,使我们认识到就可以。给我们一个路子、下手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爲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我们无以言说,只能说:善哉,善哉,奇男子,大丈夫。为一切众生有开悟因缘,为一切众生有入渐次方便,为一切众生能悟入佛之知见,为我们殷勤三请,真是奇男子!真是我们大导师!真是我们末世善知识!我们应该顶戴普眼菩萨,应该赞叹供养啊!要不然,今天这样的殊胜教义我们没法听闻。
“善男子!”真是善男子啊!能启教圆觉经的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此人不可思议,闻此经题也是不可思议!这样可以使佛法殊胜了义之教住世传播。法无以自彰。法虽住世,恒常不坏,若无人弘扬,必生断灭因缘。所以大家能启教圆觉经,不可思议!不光我们欢喜,整个法界一切含识皆因此法而得饶益,皆因此因缘得以出离生死苦海。
这么说你不要认为说得大,这么说是真实之语,莫生谤疑!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心性都是个法界!善哉!大家有这么好的因缘,我真替大家欢喜。你听得懂听不懂我不管,我是欢喜的,有这样因缘我就替大家欢喜,必为诸佛诸菩萨所摄护啊!必为一切含识所赞叹拥戴啊!
我们能听到这样因缘,即是如香熏染。我们点的有檀香。大家久久熏习,自然心生香气,入香光庄严。你不知道你走出去了,别人一闻,说你身上怎么有香气呢?久久地熏染。熏染什么?殊胜圆满之教化,无上菩提之熏修。所以我们身上有点香气,懂不懂都有香气。因为一张嘴,说我们学圆觉经了,大方广圆觉经——这经题一出口就在放光动地,就是香气普熏,法界有缘咸得饶益。你说大不大?真实不虚。所以说我们大家有福,我们到大圆寺学习《大方广圆觉经》真是了不起,地名与经名相应,我们身业相应。能不能相应我们慢慢看。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维住持。”不光思维修行,还要使这个法住持下来,这是我们的任务!护法是成就信心的第一善巧。大家要护持圆觉经,要使圆觉经教化源远流长,布施于未来,摄护一切众生、一切有缘、一切含识,咸成无上佛道。
我们要有护法心。今天我们能学这个因缘,要发起护法心,使圆觉经发起更大的流通与宣化,使无量有情皆能了晓此教义,由此成就无上道业,那真是不可思议!许多人说护法不好护——也好护,有的人是直接以自身利益与佛相应而发起护法——以法护法!终南山沣峪口有净业寺,是道宣律祖的寺院。以前那里有个甘露台,道宣律师在那传戒。有个牌匾是“以法护法”。就是与法相应者,随顺法度,回施摄化有情,这样叫护法。
另一类人,虽不能了晓法义,虽不能与法相应,但是弘扬这样的经教,推广这样的经教,与人结法缘,这样的人也是护法。有人自己听不懂,做后勤工作,说大家听法去吧,那个地方在讲圆觉经,可以使人心地开明——自己虽未听未闻,乃至未有相应,但是间接的相应,叫远摄不舍,一样会究竟得以利益。给大家做饭,给大家烧水,给大家做后勤。所以说种种法会都有无量善护。
像今天我们能坐在这个地方听,有无量善神菩萨在摄护我们。要不然外面大门“砰”地打开,可能有人进来了,让我们打麻将去。或者家里有这个事情那个事情了,或者这个出家人有这个事情那个事情了,或者生这个烦恼那个病了,或者有这个业障那个业障了……就是让你听闻不成。
我们的听闻因缘要去掉无始以来的业障缠缚、烦恼缠缚、种种杂缘缠缚,才能有这个听经的殊胜因缘。所以大家都是不可思议的因缘,要欢喜尊重。
“乃至假说种种方便。”假说,予我得饶益因缘。“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我等皆可说是新学菩萨,也可说是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原来远离诸幻,正是正念之发起。前面讲的正念、正见、正思维。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所谓奢摩他,就是止、定,以系心一处,无事不办,发生利益。我们众生若是恶法流转无有出离,不妨先知善法,作增上利益,也是善巧入手之处。所以止、定、奢摩他就是使我们制心一处,成办圣事。
“坚持禁戒。”形容如来这种远离幻化的奢摩他,依止,止流转因缘,不随种种虚幻境界流转,成就奢摩他。成就这个前提要坚守禁戒,就是应作不应作要分明。要不然我们作业不能成就,杂乱无章,无明业流还会使我们流转无穷。所谓禁戒者,给自己规定一个功课、作业范围,制定一个善法应行、恶法勿作的戒律,使我们得到善法保护,能修证善法,向往一乘,究竟成就一乘。若不如是,无有最初发因。
我们学佛的人,一开始要三皈五戒,乃至十戒、八关斋戒,或者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或者菩萨戒,种种戒法皆是为摄护我们成就无上道业。
毗卢遮那佛在梵网经上讲:我百劫修持心地法门[6]。就是戒品行。金刚宝戒、金刚戒也是摄护众生之戒。不管是威仪戒、摄善法戒或者成就善法戒、摄众生戒,或者叫三聚戒。一是律仪戒(威仪戒)、二是摄善法戒、三是饶益有情(摄护众生戒),如是三聚戒都能使我们得以正定。若不如是,我们无以发起正行。所以戒、定、慧是学习佛法的渐次行持,解脱、解脱知见是渐次行持的果德。
我们一定要知道渐次因缘。有圆顿也要知道渐次。因为悟者顿悟,行者还要依次第而行。释迦佛在楞严经上反复举这样例子。
“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合和。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浓血、精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这是讲四大和合之相。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把这个四大都还归其本源,我们这个身又在何处?要敢问自己。这一问是不是我这个身体就消灭了?不要怕!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这是一时四大和合暂存之假体、幻体、梦体、病体、罪受之体。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
“和合为相,”原来是一时的和合幻相罢了。病相、苦相、不净相,摸摸是不是?九窍常流不净,生老病死常作压迫,种种颠倒知见如影随身,称为和合为相。“实同幻化。”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六根有六识,六识出六尘,而生十八界幻相,于我等作生死轮回之虚幻业托、虚幻业体、虚幻境界。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其下幻出相应的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和为十八界,即是佛教常讲的十八界。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这都是缘缘假和。根是四大种,慢慢产生幻化因缘。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我们认为这个呼吸,捂着鼻子出不来气就是生命,生命在运作,在流转——妄有,以妄有而产生。如梦幻中得种种珍宝,醒来无一物可得。众生生命幻相亦复如是,醒来之人,知无一生命具体所成,但是幻化,妄有所现。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似乎是有,摸一摸,敲一敲,也有痛、有痒、有酸、有麻。这是触觉,所谓色、声、香、味、触、法,不出六根六尘,不出四大假合。你超越不了这个地方!超越就能离幻,离幻者能得自在。在汉地,让我们燃顶、燃指、燃臂,就是让我们出离这个色幻的色身,让我们警策、警觉自己。我们可以在这段文字上审视。
“假名为心。”这种内外聚集,相似之相,假名为心,是虚妄之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把这一去,你这个妄心何生何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我们这个四大、六根、六尘的和合因缘,所谓色相身,把它分解开,就是离幻。这是一种暂时的假合、虚妄的因缘,所以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它毕竟要散灭,只是一时的缘缘和合。究竟要散灭,我们为什么要强执它?还要为它服务?这是认贼为子,家产总是建立不起来,圣法财永远完成不了。有漏之器!你再加注它终是漏尽,它会漏掉,不得法益。“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假使我们把四大各还本原,不要了,这个色身不可得;把六尘、六识、六根各还本原,还于四大,我们真是空净光明啊!“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有幻灭之感、有幻灭之觉、有幻灭之因,亦要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一切幻化境界不可得。“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像磨镜一样。过去的镜子是银镜、铜镜,隔一段时间要磨。所以过去有一个行业叫磨镜,就是镜子隔一段要磨,不磨不行,镜子每天还要有人擦拭。现在我们用水银与玻璃加工出来的镜子不用那样处理了。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你敢这么做吗?把自己身心作为一种幻垢,把它舍弃。舍弃不是那种认为的死掉——不是!不执著它,超越它,不为它作种种虚妄服务了,只运用它发起清净法益。这个地方差异很大,一个是轮回,一个是自在。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假如我们瞪着眼睛看法界,了无一尘一法之差别可得,清净之心、广大无碍之利益自然生起。这样道理能明白也是不可思议的人。那么你能破除四相,得清净无碍,能得见如来,所谓清净法身、不动法身、无差别的法身。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寳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如是摩尼宝珠,随众生心性所需发生种种给予,称为如意摩尼宝。如清净摩尼宝珠,映出五色——宝珠可以应五方因缘,映出青色、黄色、黑色、赤色、白色五种色。五方五色,皆因五方的分别而幻现,随方各现,五方现五色。
“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若是愚痴之人,认为真有这样五种颜色。像白色也可以析出来五种色、七种色,不是实有的。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我们的圆满觉性像摩尼宝珠一样,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大家各个运用差别,但都没有出圆觉净性——众生没有出离,我们都没有出离。这真是给我们开法藏啊!为我们打开宝库啊!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愚痴者,强执认为净圆觉性还有另外一个觉相,这是不知佛法真实利益。有人修行佛法,认为修到某种状态会进入某种形体——不是!本来具足故,非增减故,非有所得故,只是彻回本源罢了。“由此不能远于幻化。”包括如来圆明觉性,你执著实有此相,也会堕入新的梦幻中,所谓如来觉相幻化境界,亦是虚妄之心。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若能超越种种幻垢,可以说是菩萨。如是菩萨远离四相,远离差别,远离众生与佛的差别,因为一切差别毕竟不可得。
“垢尽对除”,对者,就是有佛有魔、有善有恶、有是有非、有彼有此、有人有我、有男有女、有是有非……无量差别是为有对。垢尽,对也就除了,生起清净智、光明智、不动智、无差别智、平等智。这个智就会产生无对的清净、无垢的利益。
我们的心是不是有垢?自己可以想一想。有人说我要除我的罪恶作业——这个执著于除的心,本来已经生垢。若说不生这样的心,我怎么修持善法?所以过去说罪业生起之时因业而发明忏悔叫作事忏。无相忏就是知一切法毕竟空寂,一切善恶毕竟不可得,是为正忏、根本忏、无相忏。“即无对垢及说名者。”这个法也不可说。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证得诸幻灭影像——亲证于斯,一切有对在这此崩溃,一切垢障在此消除,如大圆满镜放大光明,普照于法界,才得见一切毕竟无有差别。以此因缘得见如来,是名菩萨。菩萨能自觉觉他,知一切法非生非灭、非修非证,以此因缘发起殊胜圆满回施。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者,不择上下东西南北,十方不可得,五方不可得,一切不可得,但是圆明之地、清净无差别之地、光明安稳不动之地。所以叫无方清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能知法界本是一体,举心全体,一念即生,一念生起,法界为之一动——一念贪,法界为之全体为贪;一念瞋,法界为之全体为瞋;一念清净,法界为之全体清净。以此大威德之心是为佛心、善心、不可思议之心。所以一佛愤怒,诸佛愤怒,一佛欢喜,诸佛欢喜,这叫法界心,也叫法界心相。以此因缘消除差别,消除心垢,得无方清净利益。
“觉圆明故。”圆明,圆明无碍,普及十方,称为不有。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