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闻记19

【十从是为已下.总结。斯乃宝树连晖.网帘空殿。华分千色】

你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看着极乐世界的境相,佛不给我们说这个经典,我们死都没门,都不知道极乐世界是个啥样。我感觉到净土三经是最不可思议的宝藏,就是说为我们开如来的法藏、庄严藏,这是秘密教才有的,我们薄地凡夫上哪儿能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呢?

某师那年我们去那个莫高窟,进去了,那窟里面就是庄严啊,一看人就生欢喜,到处都是佛像,画得也比较朴实,那也是用石膏画的,朴实,但是要是佛不说出来,你编个啥?他这画的是变相图,还不是如实的表述出来的,你要观想成功了呢,我见他们观想宝地成就了,宝地观熟了,他要是敢说,你说“瞎扯,你观的啥东西?”“那这佛国清净啊,我跟你说不来,你说咋办?”我说“我不知道,你知道就可以了,不要乱说,要密护口业,你不要乱说,会给你起大烦恼的”。那太清净了,那不允许你说任何玷污他的语言,肯定是这样。

我们要能观一观,它对人的色身、依报都有个特殊的调整,依报调整特别强。以前我作过那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随像观,身体特别糟糕的时候,一般的观一遍佛,不太复杂。好比对方有病,他哪个地方有病,你就观哪种好,或者你教他观哪种好,也可以调整,头痛的人观白毫相,观绀青色,无见顶相,脑如琉璃色,十七支脉,十七支光明,每个脉络四十支光明,四十支脉络,一个脉络有四十支光明,一百九十六个光明,回向入顶,然后……你自己特别轻松,对方头痛迅速减弱,的确是这样的。

过去佛法就不是乱修,他有意义的修持的时候,他有针对性的修持,都有效果,他有兴趣。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病,那你也可以观相好了,好比说有人有脚气,烂脚,那以后观观你那脚相,什么没有踝骨,什么脚是龟背,脚底是平的,放什么样的光明,如万辐轮,那脚气都会好的。因为啥?饿鬼不敢依附了,他这观佛相好的时候他自然就把这东西逐渐逐渐串习串习好了。我以前出家的时间,手脚一到北方全部都像脱壳一样脱一层皮,这几年去的多了,实在是退皮受不了就观一观,慢慢的,去的时候提前先观一观,它就不退皮,就是手脚整个要揭掉一层皮,不知道咋回事,不允许我去还是咋的,特别难受,像脱皮一样,退壳一样,第二年就没有。所以这观一观,对我们有特别不可思议的利益。

【果现他方。上来虽有十句不同.广明宝树观竟】

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可以直接体会到弥陀的果德的给予,念佛的名号虽然是间接的,也是直接的,但是观者,的确是可以提携,主要在用,不用的人我们是空口白说。有人真是作过观的情况下,大家要是这一个房间有十个人有病,你这个人没有病,你作一遍观,让大家静一静,你作一遍观,以这个依报庄严来观,对大家特别有好处。像这种光相,虽然是言词从你脑袋瓜子过一遍,对大家的加持力都是不可思议,因为这就是佛力,不是你的力,是佛的果德力所加持,我们世间要相信这啊,你不是医王也是医王。

我感觉到是这样的,很多出家师父我们在一起走动过,我出去走动这些出家师父都给我说这个,的确很多出家师父有病,胃呀什么不好,我们就在一起呆一段,的确就过来了。这个地方信不信我们倒不管他,最主要的是这个观想的问题,养成习惯了,你这个悲心,对方一难受,你就不由自主的随着这个熟悉的观想方法去观想一遍,这个因缘就转过来了,或者有意识无意识就调整了。出家人修法得有一个动力,要不然你笼统,你靠自己的力量都很弱很弱的,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力量都很弱。

课间开示:

休息十分钟,大家可以在这个地方议论议论。我们自己个人串习的力量都弱,包括禅定功夫,佛的一句话,佛的一个观想的方法,教给你,你不可思议,主要是串习成就了。刚才小伙子过来的时候说要翻车了……实际说你要是稍微用一点思惟的东西转化一下,那可能你心里有个感觉,所以我们自己要不封闭自己,真是可以跟佛的这个因缘打开这个开关。

跟地方有关系,跟发心有关系,跟经典启发有关系,都有关系。这个主要是缘,缘由心,正缘必须得现前,就是要有归命处、依命处、告命处,你把你这命得有一个靠倒的地方。我们现在学法呢,就是四不沾这个意思。

就像在飞机上不能打手机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能打手机呢?他怕干扰航空线是一样的,你要是环境好了,他就可以消除干扰,你这个脑波、这个意识波比较稳定一些。我给大家介绍的这几个地方,大家真是可以去实践一下,它的确不一样,我走过一些地方,像这些有人虹化过的地方,你往那一坐,你再……你要不相信,要是思想特别散乱的人,他为什么到寺院欢喜呢?很多人说“到你们那个光明堂特别欢喜”,一烦,坐一会儿就好了。大家在那念佛,做功课,真言加持嘛,久了嘛,那它就有一种力量。

这有个故事,有个印度的一个喇嘛去修一个法。他上师说,“你需要到黄河,黄河能成就你”,就是说大概用七天时间就可以成就了,他的法缘地。他说“我在上师旁边不能成就吗?”上师说“你非得有这种地势不可”。他就去沿着黄河走,走走走,感觉可能是这儿吧,他就坐那了,啥也没有感觉,又走走走,还没有感觉,他把黄河走完了也没有个啥感觉。他回去找他上师,“没有啊”,上师说,“我让你去南岸,你怎么去北岸呢?”就是这话没听清楚,把黄河走个遍了也没有得到利益。他就说“那你给我说个具体的地方吧,大概那个地形是个什么样”,他按那个地形,在当地问问问,到那一坐七日,自然就是神通自在,一切都现前了,就他那个身体状态必依那种因缘才能成就。这是机会到那了,非得那个火候才可以。

很多人不服这个东西。你说蜂窝煤炉子能炼出一万吨钢铁吗?那是不可能的,那肯定炼不出来,你那温度不够,炉子也不够。我们这个就是说用的容器、方法不够,就根本不行,真不行!好比说一些修法的内力挖掘不出来的时候,你必须得用抛吸,就是把身体抛起来时才能呼吸,那时候你才能知道人这个体内能量有多大,你看现在我们这么呼吸还感觉到还想睡会觉对不对?你必须得用把身体抛起来才能吸才能呼,才能碰到某种因缘,把某种心结才能打开。那你说我用平常方法,你就打不开,你没有办法,因为啥呢?不可能的。无始以来大家的心结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就是不服,我就认为怎么样怎么样,那不行,那你就白练。所以佛法这个东西还是很认真的,修法这东西特别认真,是什么就是什么,一点都不会差。

观经观熟了特别有意思。宗密大师他是念佛,也是作观想,当时西安有瘟疫,这瘟疫死得一批一批人,就是人就没法医治,一个村子死得剩几个人了。他说这可不行啊,赶紧,那个东北有个山,下面有个洞,那有一个老师父在那住了多久多久了,我们赶紧赶紧去求他去。宗密大师跑到那个地方就念佛去了,他就在那观,他那个山洞是面对着东方,每天观日,去了,人进到山洞心就轻安了。“那答应救我们啊,不光要救我们,我们世间感觉到是难了,你要救大家”,他说“你们坐一下,静一下,坐下来念念佛”。大家开始还不信,认为不行,他就抓泥巴,就分给大家了,泯在身上就好了,就避开了,实际说那都是假借的,就是给人一个信心。所以这个观想的利益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直接的东西。

我们还接着念吧。因为这些观想我们现在还没法去实践,也没法大家一起实践,似乎不合适一样的,不知咋个观法。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

这个观想很了不起,有的极乐图前面有一个大水池,水池上有一个珠子,这个珠子上面溢出了光,水相。

〖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

“六十亿”,这个数字肯定不是个决定死死的数字。

〖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十二由旬我们算一下,我们看看我们这个鸡足山有没有十二由旬,这样的莲华让我们这样的人能坐多好。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这个感觉太好了,这个水是如意的,可以循着树上上下下,在这个花上来回的流动,有光有声,让人感觉真是太好了,你看我们这水就是往山下流,它不会爬树,从树上往下流,真是水花如意。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这个树自然会发出这样微妙的声音,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法。苦空无常无我,四念住这个法是我们一切修法的基础。

〖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就是跟这声音一样的赞佛相好的声音。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

这跟《阿弥陀经》写得有点另外一个角度的东西了,来折射一些事情。

〖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真是能不能坐下来观一观呢?水观可能好观一些,水观大家直感的东西多一些,放光寺日观是最复杂的地方了,早上九点多太阳才能出来,晚上太阳早早就落下去了,在这见太阳的时候是最少的,它两个口都挡,东面这个口挡太阳,西面这个口也挡太阳,就是九点多至晚上六点多这一段时间观日的机会,太阳最亮的时候你看了受不了。能不能大家做十分钟、二十分钟的观,观个啥东西,谁要是观过啥,以前观想成就过呢,可以引导大家一下。我现在一点观想力都没有,以前跟某师吹牛的时候还有点本事,那时真是还可以,那到你师父那参学过嘛,那时候坐那还可以观点东西,现在的确是不行。

弟子启问:……

师:七宝色不是想象的,它是次第观出来的,你看前面有次第嘛,你没有次第,你的黑障、黄障、白障没有消除之前,这东西想不出来,你想都想不出来。你看那个云彩就念那个真言,那都跟障碍有直接的关系,没有障碍跟有障碍就是不一样,你没有办法,有障碍的时候你就闻都闻不见,你习都习不来,就是一句话,这个障碍各有浅薄,各有不同,我试了好多次,的确是这样。你遇一个真言,你要是有缘的一听就会了,没有缘,没有办法,真没有办法,真一点办法都没有,实在是没有办法。所以障碍这个东西,我们现在主要是可能是障碍多,要是有人观想成就了,可以带一带,就有一个人有契入点,可以带大家一下,就根据你自己的观想力引导大家就可以。

弟子启问:……

师:那就是黑障,昏沉了,他要用观法也会生喜悦的。你看我们坐在这昏沉实在是浪费生命,我给大家说个方法大家试一试,特别简单,随时都可以观,关键说的确得观,可以用一用,这个地方随时随地可以用。你说太阳,今天没有太阳怎么办呢?随时都可以用,一盏灯,一个香,一个蜡,一点光,针大一点光就可以,一定要特殊的地方,一个黑点一个红点一个白点,只要特殊就可以,这个点,就是说只要醒目就可以了。好比拿一盏灯放那中间就可以,最直接的方法,特别简单,放在桌上,放在中间就可以了,好比说这有一个火苗,特别简单的观法,很容易出现这种……就是心容易静下来。

这个亮点就作佛的白毫相,你不要着急,你不要管它,管它佛不佛,你不要管它,就是佛的白毫相放出来的光,你不要管其他是不是,人最怕说他不是,你瞎哄人,那就麻烦了,那就特别痛苦了,说它不是佛相好,那我没有办法。它就是白毫相放出来的光,这个白毫相与你的白毫相实际是一体,那你闭上眼睛就可以,马上就可以静下来,只要真能,一定要作这个想,这个想特别重要了,这就是佛的白毫相,你闭上眼睛看,很容易契入,随时都可以观这。

观白毫相特别好观,那观就可以了,你一定把它观成佛,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好比说你喜欢哪一尊佛,那么就是这尊佛的白毫相,特别容易生喜悦。过去说我感觉到观想就是集中一点,白毫相是最好观,最直接,可以试一试,五分钟就可以了。你只要生起这种尊重心,马上就可以心中静下来。那么看见星星了,可以了,月亮也是这个,太阳也是这个,什么都是这个,就是佛的白毫相放光了,你不管看到什么样的光明,哪怕是荧火虫放的光你也这么认为,养成习惯了,处处见佛的白毫相,一定要养成习惯,就怕你养不成。你要先用否认的心那就惨了,那我们就不好说了。

当这光相在旋转的时候,你可以顺向旋,什么五转,什么八楞可以试一试。要是心里没有静下来,我直接把它观成白毫相,我不管它,就是具足的白毫相,特别容易生光相,特别容易生喜悦,去昏沉最直接的方法了。你可以试五分钟,就这样坐着观,特别容易生喜,因为佛像是佛嘛,佛在放光嘛,白毫相在照着你嘛,你与佛的白毫相相应了嘛。他是把它做成一个报德转化的东西了,不做间接因缘,你一定不要做间接因缘,你说我这是泥容我要求真容,泥容转真容,那就惨了,那利益很难,就是我们这个分别心给我们制造的障碍太大了。

特别容易使人心静下来,主要是习惯,只要是光明,就是佛的白毫相,只要见到光明就这么……这习惯养成以后,你看到什么就会生这样的感觉,慢慢看到什么都逐渐看到佛相了,你好比念哪一个佛也如是。这个地方不违背本尊教诲,好比说阿弥陀佛的相好,你看到的就是阿弥陀佛,他不违背这个东西,不相违背,不远离这个东西,启发你自心的真实相应罢了,恭敬心的相应,不二心的相应,比较简单一些。后面善导大师有说观这个白毫相,因为我看大家基本是坐着,一坐着就睡着了,太容易了,白毫相最容易消昏沉,昏沉障最主要是脑袋瓜子木了,就是没有光相了,气血不足。

【五就宝池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七。一从次当想水已下.总举观名.即是牒前生后。此明宝树虽精.若无池水.亦未名好。一为不空世界。二为庄严依报。为斯义故.有此池渠观也。

二从极乐国土下.至如意珠王生已来.正明池数.并辩出处.即有其五。一明标指所归之国。二明池有八数之名。三明一一池水七宝所成。正由宝珠映彻涌出八德之水.其体即是七宝.故名宝水也。四明虽是七宝.体性柔软。五明八池之水.皆从如意宝中出.即名如意水。此水即有八种之德。一者清净润泽.即是色入摄。二者不臭.即是香入摄。三者轻。四者冷。五者软.即是触入摄。六者美.是味入摄。七者饮时调适。八者饮已无患.是法入摄。此八德之义.已在弥陀义中广说竟。又赞云.极乐庄严赡养国.八德宝池流遍满。四岸含晖间七宝.水色分明映宝光。体性柔软无坚触.菩萨徐行散宝香。宝香宝云成宝盖.宝盖临空覆宝幢。宝幢严仪围宝殿.宝殿宝铃垂珠网。宝网宝乐千重转.随机赞叹宝宫楼。一一宫楼有佛会.恒沙圣众坐思量。愿此有缘常忆念.舍命同生彼法堂。

三从分为十四支下.至以为底沙已来.正明池分异流.旋还无乱。即有其三。一明渠数多少。二明一一渠岸.体是黄金。三明渠下底沙.皆杂色宝。言金刚者.即是无漏之体也。

四从一一水中下.至寻树上下已来.正明水有不思议用。即有其五。一明别指渠名.显彼庄严之相。二明渠内宝华多少。三明华量大小。四明摩尼宝水流注华间。五明宝水从渠而出.寻诸宝树上下无碍.故名如意水也。

五从其声微妙下.至诸佛相好者已来.正明水有不可思议德。即有其二。一明宝水华间流注.微波相触.即出妙声.声中皆说妙法。二明宝水上岸.寻树枝条华果叶等.或上或下.中间相触.皆出妙声.声中皆说妙法。或说众生苦事.觉动菩萨大悲.劝令引他。或说人天等法。或说二乘等法。或说地前地上等法。或说佛地三身等法。

六从如意珠王下.至念佛法僧已来.正明摩尼多有神德。即有其四。一明珠王内出金光。二明光化作百宝之鸟。三明鸟声哀雅.天乐无以比方。四明宝鸟连音.同声赞叹念佛法僧。然佛是众生无上大师.除邪向正。法是众生无上良药.能断烦恼毒病.令法身清净。僧是众生无上福田.但使倾心四事.不惮疲劳.五乘依果.自然应念所须而至。其宝珠前生八德之水.后出种种金光。非直破暗除昏.到处能施佛事。

七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明宝池观竟。】

【五就宝池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七。一从次当想水已下.总举观名.即是牒前生后。此明宝树虽精.若无池水.亦未名好。一为不空世界。二为庄严依报。为斯义故.有此池渠观也】

极乐世界不是顽空之相,给你把种种庄严描述出来。

【二从极乐国土下.至如意珠王生已来.正明池数.并辩出处.即有其五。一明标指所归之国。二明池有八数之名。三明一一池水七宝所成。正由宝珠映彻涌出八德之水.其体即是七宝.故名宝水也。四明虽是七宝.体性柔软。五明八池之水.皆从如意宝中出.即名如意水。此水即有八种之德。一者清净润泽.即是色入摄。二者不臭.即是香入摄。三者轻。四者冷。五者软.即是触入摄。六者美.是味入摄。七者饮时调适。八者饮已无患.是法入摄。此八德之义.已在弥陀义中广说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解释八功德水就比较直接一些,直接从经典上说,玄奘法师译的《阿弥陀经》中,八功德水,他是这么讲的,“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这八种功德,跟善导大师讲的还是有点差异,但是善导大师把它简单化了。会有人问我们八功德水都有哪八种功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讲这八种功德: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这八种功德。

【又赞云.极乐庄严赡养国.八德宝池流遍满。四岸含晖间七宝.水色分明映宝光。体性柔软无坚触】

我们现在不敢光着脚板子,我们都知道过去的出家师父都是光着脚板,释迦佛在世的时候都是光脚板子,到我们中国呢,因为中国的气候各方面让大家穿鞋子,现在南传佛教穿拖鞋,出去托钵还是光脚板。你要是说天人穿上鞋子干什么?他没有荆棘石地,你说他穿鞋子干啥呢?他没有那个因缘,所以天人都是光着脚板子。我们穿鞋子实在是因为这荆棘丛生,石砾伤脚,才穿上这鞋子,这不是福报,是障碍。极乐世界的宝都是软的,就不会有鞋子了。

【菩萨徐行散宝香。宝香宝云成宝盖.宝盖临空覆宝幢。宝幢严仪围宝殿.宝殿宝铃垂珠网。宝网宝乐千重转.随机赞叹宝宫楼。一一宫楼有佛会.恒沙圣众坐思量。愿此有缘常忆念.舍命同生彼法堂】

这是善导大师的话。善导大师讲一个故事就要来一个偈,过去人都这么个风范,就是念一段文字以后心生激动了,喜悦的赞美词就会来一段,说偈诵,长行之后就是偈诵,佛说经典就这么个次序,长行,偈诵。因为现在人的心智不开了,我们只能念一念,哪位善知识的心智开了,也可以给我们说一段长行或者偈诵来赞美赞美,他的确是从心性流出来的。

某师说他念九十六句偈子的时候,经常有一些好的感应,实际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美好的语言会使我们引入这种美妙的思惟意识中,串习也好,六七识的串习也会引发出来这种串习的妙相。像我们今天想个坏事,某某某谁好谁坏谁颠倒了,晚上就开始做一些颠颠倒倒的梦,那你白天念佛念得专注了,你被一个东西……很多人初发心为什么那么多好的瑞相呢?尤其出家师父,大家都是精进,背功课,没日没夜的背,一会梦见佛了,一会梦见菩萨了,出家久了,好了,三年两年以后不要说佛菩萨了,鬼神都见不到了,见的都是黑乎乎的东西,颠颠倒倒的闹起来,为什么呢?不策励自己了。所以这个地方还是串习的东西容易观想。

【三从分为十四支下.至以为底沙已来】

十四支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说七,说十四,说二十一,说四十九,这个数字在佛教有着极特殊的意义。像我们现在诵经,一般来说我们念七遍真言,我就念一遍,念一遍就不行,为什么呢?力度不够,就是凡夫地的人,还是真言,但是你力度不够。你看你那个是取十四分一分,七分一分,就是你这个信心只有那一分,你念七遍念多了,你就是没有信心,念七遍也生信心了,就是说信心与真言相应了。好比说你念大悲咒要念四十九遍,我信心不足,你不足你念四十九遍也信心足了。因为啥呢?你已经念四十九遍了,这四十九遍就是你不足你也念足了。这个地方特别有意思,就是说他以数字使你信心足,得到信心足的利益。好比说我们念那个念珠子念一百零八遍,人信心不足的时候念一遍都不愿意干,你说“你必须得念够一百零八遍”,他念一百零八遍有啥好处呢?圆满啊,他就念,一遍两遍……念了就圆满,你知道不知道都圆满,为啥呢?这个数是定的。

所以这个数特别重要,那十四、七、四十九,对我们人类修法来说都特别重要,在这个地方要当真的。你看凡夫地你要念一遍真言有时不顶用,那你要念一百零八遍呢?不行,念三十万遍,看咋样;不行,一千万遍。你看蕅益大师,这个真言一千万遍,那个五百万遍,那个十万,大悲咒一念就是十万,一念就是十万,不吃饭,四十八天水斋天天就吃点水,干!他没有信心也有信心了,我命都搭上了,我还没有信心吗?没有信心也投入了,没有信心也成就信心了。啥叫真?啥叫假?整个生命投入还不真吗?

为什么不要居士诽谤出家人,你骂啥?人家头都剃了你还……他不真吗?你说“心不真”,心不真是凡夫,头已经剃了对不对啊?你不信你剃头你试一试,真不真呢?形象都真了对不对啊?外表已经取相了,所以这个地方他已经取相了。七、十四这个数字都是这样的,你说假,你看人家还给你磕那么多头,你还说人家假?人家都忏悔了。实际说很多真言是佛的名号、菩萨的名号、忏悔的真言和意向给我们表达出来了。

十四特别重要,因为我们这个脑袋瓜子开明的时候就看到十四支光明,远公大师在他的禅定功夫中一见到阿弥陀佛,就是前面是个水就溶入水,有某一珠就溶入水,水就分十四支,上下就发出美妙的声音与光,这十四支有特殊的意义。

【正明池分异流.旋还无乱。即有其三。一明渠数多少。二明一一渠岸.体是黄金。三明渠下底沙.皆杂色宝。言金刚者.即是无漏之体也】

还是讲无漏之体,所以我们作观想,你要是有漏心智中你根本没法观想。佛说的都是无漏的宝相,让我们沿着这无漏的宝相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境外无心,只以境显心,心境不二,得以相应,真实安住,那当下就会归入佛力,真实解脱的利益。

【四从一一水中下.至寻树上下已来.正明水有不思议用。即有其五。一明别指渠名.显彼庄严之相。二明渠内宝华多少。三明华量大小。四明摩尼宝水流注华间。五明宝水从渠而出.寻诸宝树上下无碍.故名如意水也】

我们知道世间这个水,水肯定是往下处流,极乐世界的水就可以循树而上,现在可以用人工加持一些东西,喷泉,但还得落下去。极乐世界是如意之水,《无量寿经》解释的比较多,说欲使冷者即冷,灌顶者灌顶,灌身者灌身,没足者没足,没膝者没膝,没腰者没腰,冷暖随意,太自在了,真是不二之乐,真是自在。

【五从其声微妙下.至诸佛相好者已来.正明水有不可思议德。即有其二。一明宝水华间流注.微波相触.即出妙声.声中皆说妙法】

现在我们听到放光寺这一带有阿弥陀鸟,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听了现在也就惯了,刚来的时候听,“哎呀,这鸟都会念佛!”极乐世界的鸟也会念佛,真是鸟也能念佛,实际说我们要信佛,啥都能念佛,要心在念佛啥都在念佛。

北京有个佛学院学生,他们说他跳楼死了,他们问我这个事。从佛学院来几个学生,“你来给大家来谈谈这个事,你们这好念佛,你们都教大家念佛,念念念,念跳楼了还念,你念啥佛呢?汽车开过来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风刮过来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鸟叫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还念呢,你再念你不是也跳楼吗?”我说,“不是,那个不是,他念的风也念了,鸟也念了,什么也念了,这个时候他不染著,他不说出去的时候保证是好的境界,稀有难得,要是说出来了,他染著了,炫耀了,下面的事是必然的了,这伤害了,他不密护啊!所以汝等观佛三昧也好,念佛三昧也好,若得甚深不可思议境界一定要密护,要不然就会出现障碍、障难,鬼神围着他”。

我有个师兄弟也是念佛念的全是南无阿弥陀佛,别人走路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听到什么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后来说了,我说“最好你不要给我说”,好爱说,就是好奇,想让人证实证实“我这是不是得三昧了”,就那个意思。后面那生烦恼,那可大了,因为啥?这个增上慢心,未得言得的心,一定坏此清净法益,本来是了不起的因缘,挺好的,但是这一著染不当紧。我们后面会学到这个地方,观佛三昧,佛会有交待的,现在我们念佛人吃亏最多的就在这个地方,不得好境界还好,一得好境界就给你说,一说还要证实,一个人赞,第二个人赞,第三个人就把他废了,增上慢心,结果下面一个难缘接一个难缘。所以我们听见闻法声、说法声,有的人会观想,在这一定要注意。

【二明宝水上岸.寻树枝条华果叶等.或上或下.中间相触.皆出妙声.声中皆说妙法。或说众生苦事.觉动菩萨大悲.劝令引他。或说人天等法。或说二乘等法。或说地前地上等法。或说佛地三身等法】

佛说八万四千法,这个地方是顺应众生所需而说的,《无量寿经》说佛出一音声,众生随类而闻,随类而见妙相,实际我们现在都是在这儿取用。有人说一句好话,但是反对他的人,心里对他有意见的人,仇恨他的人就会把它想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对他随顺的人,赞叹的人就会明白他的话;智慧的人就知道无得无失,只是名词,无好无坏,无挂无碍。那个人的启发就是跟个人的心智有直接的相应,虽然同是一声,真是不一样,个个有所得,个个有所失,这个地方无所得无所失。所以一个音声说,到底谁来用,谁来取呢?谁得利谁不得利呢?这个世间真是有意思,闻法如是,说法如是,听法如是,行法亦如是。这个世间真是虽是一世界,有无量妙用,无量差别,个个具足,种种法跟我们的发心是相应的。所以我们闻到什么样的法,基本上都是我们发心映照出来的。

我遇见过一回事,就是大家在这课堂说话,说一句话,我看觉性,这个人什么表现,那个人什么表现,下去征求意见,有时故意挑个事,挑个事看人,人的心地干干净净的人,就过去了;有的人感觉到你这说错了,就应该这样或者怎么怎么。这一个人为什么呢?就是发心的问题。

所以说以愿标心,我们要有个愿的情况下,一个真正清净的跟佛一样的愿,那你遇到什么样的事都在说法,都在饶益有情。那我们要是不明这个心的时候,有时明白了,有时恍惚了,有时如法,有时不如法,一会对了,一会错了,一会服气,一会不服气,一会斗争,一会不斗争了,就是这个心杂乱,肯定是外境在描述内心,实际在映现你的心态。

这一个音声实际说的是八万四千法,就是八万四千众生顺应,诸佛说法顺应。我们现在听法,听善导大师这些文字,亦复如是。你用圆心,圆人闻万法皆圆,声闻人用万法就要有次第因缘,但人天之人、善恶之人各有需,所以各自审思。

【六从如意珠王下.至念佛法僧已来.正明摩尼多有神德。即有其四】

从四个方面来谈。

【一明珠王内出金光。二明光化作百宝之鸟。三明鸟声哀雅】

这哀雅是感动人,清明感动人,能使你听了,很多契和起来。我第一次听一个和尚出家师父唱那个“往昔所造诸恶业”,我现在想起还要掉泪,一想起那个调子一起就想掉泪,真是感觉到往昔所造诸恶业一时涌现出来,那种感受震撼人。就是哀雅,人震撼,直接就把人心给掏出来了,让人融进去了。

【天乐无以比方】

像我们这个梵呗之音,大家有时唱个赞子,很多人轻看我们汉地的汉传佛教,以前我也有这种心理,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我们汉传佛教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就是梵呗。汉地的梵呗特别地漂亮,你要真正专注了,真正用虔诚心、护法心唱,真感动人!为什么我们中国在汉地很多焰口,放焰口大家欢喜得很,就是唱,一听往那一跪一拜流泪啊,的确是感动人,所以以妙音声说法饶益有情。

我遇到一个善知识给我这么说,这善知识眼弱,我到朝阳一个地方,他们就跟我很远,站那给我唱一段,说“法师,我啥也没有供养的,我给你唱首歌吧”。从藏地学过来的,汉地学过来的,给我唱一段,大小伙子。末法时代,大家以美妙音声教化众生,我挺感动的,现在想起来还挺感动的。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心里郁闷忧愁,所以以音声传播佛法,以音声感化于人,方便。所以大家在这个地方,我们这九十六句偈子,从背唱,真唱,念唱,真多少人为它掉泪啊,真是为它掉泪,基本上哼一遍大家都会了,像这样的因缘你唱三遍就感觉心里不知啥感受,唱七遍是啥感受。实际音声的确可以使我们的心智超越自己的那种痛苦愚迷,直接的归入佛法的赞叹,得第一义谛善巧。

很多人认为修法肯定是什么样子,不见得,你的心智要能脱落,能欢喜,诸佛欢喜,得以自在,的确在修法,大利于当下。所以十大愿王的行持特别简单,行住坐卧都可以行持。很多人认为坐那不动,眼一闭,一坐三天三夜这叫行持,不见得,一样是轮回之途。也可能有人一天晃晃悠悠念南无阿弥陀佛了生死,也可能晃晃悠悠唱一些了生死,也可能你天天坐那你背一身债,因为你发什么心……马祖一坐就多长时间,他师父就拿块大砖头就磨去了,“你磨砖干什么?”“那你打坐干什么?磨砖不能成镜,那打坐就能成佛了?”

现在在我们汉地,一看能坐的人都是这样,能念佛的人花子一个,那你不见得,谁也不敢说谁是啥。学佛重在发心,重在启用,形式上的东西莫自欺,莫欺他。但你得到利益,禅坐当然能利益世间,不可思议,所以现在就扭曲了。济公活佛出世,的确是为了宋朝那个枯木禅害人太多了,冷水泡石头,泡了多少石头,就像那个婆子烧庵子是一样的,养了一个闲汉养了二十年不知道冷暖,庵给你烧掉,这类故事太多了。现在修法很多人是修无记心,像压墙的枯木一样的,那就行了,那有啥用啊?我们这房屋枯木多得很,坏灭佛法世间法。所以说这个音声,我们大家在这个地方要看一看。

【四明宝鸟连音.同声赞叹念佛法僧。然佛是众生无上大师.除邪向正。法是众生无上良药.能断烦恼毒病.令法身清净。僧是众生无上福田.但使倾心四事.不惮疲劳.五乘依果.自然应念所须而至。其宝珠前生八德之水.后出种种金光。非直破暗除昏.到处能施佛事。七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明宝池观竟】

这一段文字是宝水宝池的观法,希望大家一定要参与。我们这个读肯定是外缘的激励,外缘的增上,下去自己用功夫决定是真实的,因为一切处一切时是你自己的用心方法。这个地方就是说大家相互的激励一下也好,用功夫利益不利益全在于自己。

昨天把宝池观那一段文字大家在一起有一个读诵消文的过程。文字看着是很简单,文字无异于实相,文字无异于佛的报德,文字无异于总持门,文字也可以表达一切众生的本源心地。那我们要是把它当成文字,那也可以说就是文字,那你当成是无意义的文字,它就作为无意义的文字。所以用者当体即是,是个什么,我们大家自己所用,能用,能用所用要是消归于当下可能就是全体,我们自己用善知识的指引来审视自己的因缘,审视自己的发心。

学习是个很简单的外缘、助缘,也可能是正缘,最主要的引发我们现下的一念是不是能把三千融为一念,一念能不能回施于三千,能不能在这个地方真正的自在地运用它,只是个启发了。我感觉到是个启发,用得上用不上,自己来审思它。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是所谓的总观想,天鼓不鼓自鸣,诸乐器不鼓自鸣。我们都知道在我们这个世间,可能是用上电了,很多乐器用电,放放磁带什么,一般的像我们的钟鼓不鼓还是不响的,琴没人弹还是不响的。那天鼓是可以不鼓自鸣,天乐的确是这样,有这样的妙用,那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殊胜,非他方人天的福报所能及,这是从阿弥陀佛这种无漏心智中、大威德光明中流露出来的善巧,这种善巧莫不回施于众生念佛念法念比丘僧的法益。

那我们现在念佛法门,大家能念佛,能不能真正的自己让他自念呢?这是个大问题了。虽然都明白一切众生的自性与佛不二,自性清净具足,那么自然能不能流出念佛念法念僧的妙用呢?这是个大问题了。我们从自性中流出来的是什么呢?是贪瞋痴呢?还是念佛念法念僧呢?还是智慧慈悲善巧呢?真是用在当机。虽是无差别,用处处处显别,此无别老别,这个别可能是众生分别,大家能不能把这个分别消下去,或者说回施清楚,识得清楚,能不能回心一念,那可能是正观的这种根本发心。我们看善导大师怎么来解释的。

【六就宝楼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一。初从众宝国土者.即是总举观名.牒前生后。此明净土虽有宝流灌注.若无宝楼宫阁.亦未为精。为此依报庄严种种圆备也。

二从一一界上者.正明宝楼住处.地界遍于彼国.楼亦无穷也。

三从有五百亿宝楼者.正显其数。一界之上既然。遍满彼国亦皆如是。应知。

四从其楼阁中下.至作天伎乐已来.正明阁内庄严。

五从又有乐器下.至不鼓自鸣已来.正明楼外庄严。宝乐飞空.声流法响。昼夜六时.如天宝幢。无思成自事也。

六从此众音中下.至念比丘僧已来.正明乐虽无识.即有说法之能。

七从此想成已下.至宝池已来.正明显观成相。此明专心住境.悕见宝楼.克念不移.自上庄严总现。

八从是为已下.总结。

九从若见此者.牒前观相.生后利益。

十从除无量下.至生彼国已来.正明依法观察.除障多劫.身器清净.应佛本心.舍身他世.必往无疑。

十一从作是观者下.至邪观已来.辩观邪正之相。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明宝楼观竟。】

【六就宝楼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

这是善导大师先把这个文字举出来,给大家找出来,次辨别它的细分,然后作一个总结,这三个过程。

【即有其十一。初从众宝国土者.即是总举观名.牒前生后】

承前启后那么个概念。

【此明净土虽有宝流灌注.若无宝楼宫阁.亦未为精。为此依报庄严种种圆备也。二从一一界上者.正明宝楼住处.地界遍于彼国.楼亦无穷也】

我们现在到北京、深圳或者厦门、上海,这些比较发达的地方,楼阁林立,但是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楼阁还是没法比的,这个楼阁随人意是七宝成,我们这个国土的楼阁还是水石花台钢筋水泥之类,还是不能比的。极乐世界的宝阁随人意,欲大则大,欲小则小,也可以随人身自在。我们走到哪,只能住房子里面,房子不能随着我们走动,还是不如意。极乐世界的楼房还是不一样,种种依报种种圆备,极乐世界这个依正二报这种圆备,我们可能是用自己想象,要是没有佛的介绍肯定是没法想象的。因为一切众生都为了满足自己的那种情绪所需,费了很大的努力,像我们这个娑婆世间盖一幢房子,高的十几个亿,几十个亿,小的几百万,几十万,或者几万,总是要费很大的心血的。

我印象中在六七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左右,遇见一些农村的同学,他们盖房子一家人真是,有的一家人累得吐血,有的为孩子盖房子,高中快毕业了要讨媳妇了,就盖房子,就东借西借的,一两千块钱盖一幢房子,但要费很大的劲,有的一家人都累得,家长都累坏掉,很费力很费力,这孩子再不孝敬父母,感觉到特别的……听他们讲这些事情,东拼西凑的,给孩子买家具盖房子。就是我们这个世间的人用一点什么,不是自然具备。

极乐世界这种所需也好,所用也好,尽随人意。我们要做一个贵宾到一些特别的地方,受过招待的人就知道,那尽你所需,尽量地来招呼你吃啊、用啊、住啊,有的人说条件比较好了,虽如是还有许多不如意。极乐世界的一切因缘呢,行住坐卧之处衣食都是随意,像我们要是到化乐天,衣啊、房啊、舍啊都随意,我们知道波旬的魔宫都是七彩的,都是七宝的,要有人发菩提心,成就道业,魔宫就会散坏,或者就会污染掉,他就不安,他就要出来找你麻烦。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看有的人狂妄说大话,一说大话魔就来骚扰,不相信我们任何人都可以试。很多受过戒的人都是知道的,受戒人上戒坛了,你要是做恶做过失多,就那么个因缘,就是让你戒不了,不是病倒了,就是这个事那个事,有的是看你怎么都不顺眼,噼呖啪啦打一顿,现在人口业也是乱说的多,我们这一一音声从土地一直传,一直传,一直传到……

诸佛如来得自在,他知道我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必然会有这样的果报,清晰明亮,所以得自在。凡夫不知道,就是妄说妄作妄为妄意,那就会出现未来的种种异熟业,自己不能把握的业力,你不得自在。所以你看这些大善知识诸佛菩萨都立一个愿,尽未来际展现自己的生命,展现自己这一念觉性的真实,回返于一切有情,直接运用得见自己本源清净的那种大善巧。

那凡夫就是一日三变,你看现在很多人说,两个人谈一谈,“明天我们干什么去”,今天谈好了,明天就变了,凡夫心性,今天发誓赌咒的,后天就不知干啥去了。现在人为什么家庭过不安稳呢?也是发誓赌咒的,明天就变脸了,不知道是个啥样子了。现在为什么说安居这个因缘就特别稀有了呢?起码说你发誓不发誓,赌咒不赌咒,你不能坏这个事,坏这个事你过失大,就是用大过失来拦你一下,给你带来个安稳,实际真是了不起的事情。你看现在社会上的人,一说要是没有大的经济效益,他宁可蹲那坐一坐。所以这个人心多变,就是说不能自制,那佛菩萨给我们带来的能自制这种圆满、圆备。

【三从有五百亿宝楼者.正显其数。一界之上既然。遍满彼国亦皆如是。应知】

一般人到过比较大的都市,感觉到挺震撼的,连连绵绵上百公里,很大,像现在上千万人的这些都市,的确都是很大,还是可以预计,可以看到头的,坐上飞机看跟蚂蚁窝是一样的。到过非洲的人见过大蚂蚁窝,那蚂蚁窝垒很高很高的,一个一个的,也像楼房一样,要是放大放大,可能也是楼房。

【四从其楼阁中下.至作天伎乐已来.正明阁内庄严】

观楼阁里面不能空空洞洞的,具足庄严,比如娱乐。

【五从又有乐器下.至不鼓自鸣已来】

乐器不鼓自鸣,我们看到许多人画的西方极乐世界图,有些菩萨还在弹唱,为什么呢?这就是凡夫心流出来的。天鼓是不鼓可以自鸣,为什么能自鸣呢?福报所成就,那极乐世界亦复如是。那我们人间呢,要是这个鼓哪一天没有人击,响起来了,大家肯定出事,这个地方会闹其他因缘了。

有些时候到一些家庭,他们说他们那个房间,这个地方响,那个地方动的,他们就一家人就坐立不安的,为什么呢?是不是招鬼了?或者是心里养鬼了?心里没有鬼也不招鬼、养鬼了。那不鼓自鸣这个意义在我们这个世间,因为我们这个次报世间就是有作有为,你看这个人世间就是这么个状况,要不然他不能鸣。

【正明楼外庄严。宝乐飞空.声流法响。昼夜六时.如天宝幢。无思成自事也】

不假思惟,不假运作,报德如是,弥陀的报德如是,到处是说法、念佛念法念僧之意,饶益有情,说八万四千法,自然的受到教化。那在我们这个世界能不能成立这样的因缘呢?假如人真正的安心下来,接受弥陀的报德的回施,的确可以看到这个世间的好好坏坏、是是非非、天地人我,风声铃声莫不都在说法,只怕你是安不得心,若安得这个心,不出娑婆也得安乐世界的大悲大庄严。因为啥呢?歇心故,安心故,自心具足故。在这个地方能真正的运用得上,虽然依报不圆满,但是因为正报心会影响摄化这种因缘,以弥陀的心愿、圆满的心愿为自心心愿,那么来顺应世间,那不假修持自然成就,所以无修修,无时不修,无念念,无时不念阿弥陀佛。

过去的善知识说,根无利钝,存在于当机。你运用这,你要运用这个地方,即心即佛,那的确就是从现在起当下的一念整体都南无阿弥陀佛,把自己的依正二报彻底回施给阿弥陀佛圆满的给予,投入到阿弥陀佛这种大智业报之中,投到他的业报之中,把我们自身的业报放下。能不能放下呢?说实话,大家审思自己,看是个什么因缘。再钝一点你也知道心作心是,我说好有好报,说坏有坏报,缘佛有佛报,缘恶还有恶报。那再弱一点,说佛力不可思议,必定影响你,极乐世界毕竟殊胜庄严,对我们有一个引导、一个向往。你像那说不鼓自鸣啊,自然流出念佛念法念僧这样的妙境界相。

现在很多人修法真累啊!我到一个地方,他们说“一个法师修,现在每天就不休息,念佛”,我说“敬仰”,他说“你去参学参学”,我说“我不参,敬仰我不参学”。为什么敬仰我不参学呢?我说这样的行持者不可思议,但是不休息,要是说从行为上不休息,不可思议,心地上不休息,不可思议,但要说执著的时候呢,还是有尘劳啊,要尘劳做佛事,了不起!但是大家人人能这样做,那了不起,但是人人能这样做真是太难了。我真希望大家得一个安稳的因缘,要是真正知道本源清净,弥陀的这种究竟的回施,发起这种清净的修法,弥陀摄化的修法,的确是省力处才是真正的庄严处、行法处。

今天中午我们休息的时间,没事翻翻大慧宗杲祖师的禅语,不是在讲禅,我喜欢看他的东西。他经常这么讲,“省力处就是精彩处,就是用力处”。净土一法决定亦复如是,若是安心的修法,安心的行持,知恩的行持,决定省力,决定得大利,决定得大安乐,决定能上修行正路,不热不恼的行持佛法,不急不躁的自他二利,要不然可能是其他的。省力处真是精彩处,有的人念佛是挤牙膏;有的人念佛的确往外涌,像喷泉一样往外涌,这种喜悦是荡激出来的,有什么东西马上就映照出来;有的人念佛就是逼自己的时候喜悦,一松手的时候就生恐怖;有的人念佛的时候似乎还安稳,名号一丢就受不了。

我见过这样一个善知识,走路就是机械性的,我不能说他好,只能说他那种业缘,精神分裂了。他认为“我要不听见佛号,那我这个人不能往生了”,我说“谁告诉你的?”他一天二十四小时,耳塞子不摘,因为别人告诉他,“有的善知识这么说,你一天念二十个小时,那四个小时你怎么办?”他说,“那我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听佛号”。这话是激励人的话,激励人修持,但修持要不从自性中归结与启发,这种二十四小时听佛号把人听误了。眼睛发直,脸色乌青,走路像个机器人一样,面无表情,至于说啥,“你不要给我说,我要听佛号呢”。吃饭的时候,就是说怕佛号掉了,我们在一起吃饭,后来别人说“你真对他有点影响,现在敢把耳机摘下来了”,我说“我犯罪过了,让他不听佛号”。产生一种病态,修法固然好,但是真是方法、发心不明确的时候,的确出故障,让人看到特别奇怪的一种现象。

以前在出家人中我遇见过那个事,感觉到以前自己也干过,干过但不是那样干。看到一些出家师父个个精神分裂状态,不敢睡觉,不敢吃饭,就是恐怖心修法。实际恐怖心最初修法还是了不起,一直保持那种心理那就出事,就是说有个出离心、向往心,在佛法找一个安住的因缘倒也可以,要一直这么个怖畏,人长时间成了精神分裂状态,所以这个引导特别重要,无师自成。所以佛对比丘说法,“诸比丘,我法无修修,无证证,无念念,无觉觉,无见见,无知知,如是正知正见正行正念正修行”。但是现在我们大家都是违性修持的多,引发的多,你有修修有证证有念念有觉觉有知知啊,都在“有”上深深的著上了,所以不顺性,违性发起,处处自他受障,造成很多心理障碍、修法障碍,与佛教相违背。天亲菩萨告诉我们,“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希望大家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佛来作,一定不要随顺自己的想法,随顺自己的想法常生怖畏。

今天有个知识去我房间坐一会,谈了一个问题,如何是安心。他说“你现在安心是情绪好啊,就说你轻闲,要是四大分割的时候怎么办?”我说:“你这不是真安心,他分割与不分割实不相干,生时与死时实不相干,相干是我们的凡夫心,法性实不相干,佛性实不相干。你在这个地方久久运用,你深知不相干,亲证不相干,所以了无生死可脱,了无生死可泯,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话虽是大话与小话,起码在这个地方你要理上、事上你要去做,你要去不断地实践,要不然我们自己扰乱自己。”

现在很多善知识不知道过去善知识的一些激励善巧,摄化中的善巧,好比过去一些大善知识教化自己弟子的时候,这么教化,是弟子为什么是弟子呢?他不敢撒手,一撒手他知道把人害了,他要这个人成就。这个人说,“我昨天二十小时,就是有四个时辰在念佛,有两个时辰不能念佛”,“那你还不去磕头,你这样不堕地狱吗?你这样你怎么能往生呢?”那把头都撞破了,因为他要激励他,行进,行进佛法,行进来行进去,对他有个印许,但是决定是方便语,我们说有几个人能二十四个小时念佛呢?

我每年基本上都用一次,今年我还要做一次,我说有因缘了、有这个福报了再做一次。二十四小时我真是念过,一念二十四个小时就是平平静静的念,但是说实话呢,众生业就是生灭业,要是缘了自己的业还是苦,就是你念佛也是苦,你就是我好心,赞佛心,身体还是苦,意识还是累。这个地方你认不认都是一样的,除非以感激心、赞佛心、感觉到自己回报佛恩不足心,这时候才会有欢喜心,这时候才不知道累,要不然就是个累。反正我念二十个多小时就开始苦,我就对自己发脾气,第二天保证都是这样子,那到以后,慢慢的说自己要搞出名堂来,执著于自己的色身了,不是感谢佛恩,是在修持了,才苦了,这是活该苦,就是自找的,自己不是要打肿脸充胖子吗?

就像有的人打饿七一样,有人打饿七干什么呢?就是感觉到父母恩难报,养育恩难报,把自己的饮食回施给无始以来的一切含识,使一切含识得以温饱。这饿七,他感觉到值得,为啥值得?没法报恩哪!有人打七天像饿鬼一样,第三天要是能吃点东西才好呢,开始修饿鬼法了,就是这个发心太重要了。大家可以实践,我希望大家实践,依教实践实践,为教实践实践,不要自以为是,依经典实践实践,依善导大师说的实践实践,依现在方便语,善导大师说的究竟语特别多,就是直指到根本上。

所以佛说二教,权教与实教,权教是有所遮的,就是说还不接受的时候遮一点,一下子给你,万一吓跑了咋办呢?长者之喻嘛,他让你掏粪,扫地,做佣人,看仓库,然后告诉你仓库有多少钱,最后再说“这是我的孩子,这东西都是他的,本来都是他的”。这时候你才能接受,以大家给你作证作证,你自己看看,穿的用的也差不多了,敢接受了,敢面对了。开始是个花子,一下给你了,这一下就吓跑了,“这是不是要找我的麻烦呢?”

《妙法莲华经》这个故事大家都看过,但是我们不断地还在演习这个地方,你要谁说一切家产给你,马上你就说他是魔,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怎么办呢?所以说有方便语,“来来来,大家猜猜这个,这个猜得着,给你顿饭吃,保证叫你吃饱肚子”。要饭的一听,“太好了,这主人对我太好了”,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这个地方的主人。像我们三宝的弟子,佛的弟子,寺院本来都是我们自己的家,但是老想这是别人的家,反正我在这混一天,我有一张桌子有一张床,可以了,差不多了,不愿意做主人。

【六从此众音中下.至念比丘僧已来.正明乐虽无识.即有说法之能】

实际一切无情物也可以说法的。鸡足山的鸟,有人说阿弥陀鸟,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实际哪儿的鸟不会念佛呢?我们心中没有佛,肯定它都是六道中来,我们心中有佛的时候,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是也可能是阿弥陀佛应化身所现。真是阿弥陀佛,大家心是阿弥陀佛,真是阿弥陀佛。那他们当地人说的是“洗手烧香”,但是我们所见弥陀鸟就是“阿弥陀佛”,真是心里有什么它就是什么。那阿弥陀佛这个无漏国土给我们展示的都是说法、念佛念法念僧的声音,有这种能。叫的特别地清爽,他当地人说的是什么呢?叫洗手烧香,为啥?保你平安。你看我们说是弥陀鸟,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你心圆满,他发心就圆满。

【七从此想成已下.至宝池已来.正明显观成相。此明专心住境.悕见宝楼.克念不移.自上庄严总现。八从是为已下.总结。九从若见此者.牒前观相.生后利益】

他这承前启后,承前的相,启发后面的利益。

【十从除无量下.至生彼国已来.正明依法观察.除障多劫】

境相现前决定能除障,境相有可见境相,有心智境相。像我们知道六祖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从理上来直接启开的心智,那就是以所谓的心智光明启开人的心智,佛的这种教诲的圣言量,直接把他的心量打开,是如来藏性给打开了,无尽的宝藏。

那我们薄地凡夫呢,执相一贯,硬执,执著习惯了,什么庄严相、粗相、细相、罪恶相、佛相、魔相,分别得极为的炽盛了,就运用于这一点,以相消相,直归于无相,那么得相相庄严,宝相庄严。要不然我们这个相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极乐世界这个相是从无相庄严中出现的光明相,光明相可以消除我们的心里障碍。

【身器清净.应佛本心】

那极乐世界这种报德庄严,也是我们自己清净相所见,若见得这种庄严,本来就是自心清净。所以读《观经》者,即得三十二相,即得八十种好,即得信心庄严,就是你没有这么观想成就,这个观想也在你面前,在你心里已经涌发出来了,要不然你没有这样的善根,没有这样的因缘。

过去说闻《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典的名字尚不可思议,况且是能读诵经典呢?况且能依法行持呢?那我们读《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乃至读《往生论》《无量寿经》那都是不可思议的善根,都是佛力的加被,也是自身的这种佛心的再现,要不是再现,你何以得见呢?所以古来善知识说“境外无心”,那文字外也无心,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外面还有没有心呢?你要说这文字是文字,我心是我心,那这文字肯定启发不了我们,对我们来说还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舍身他世.必往无疑】

善导大师每一个结,他都这么的先举次辩后结这三个过程,每个结都是必生无疑,所以予人以究竟的教诲,就是授记,就授这么个记。善导大师这种讲法决定真实,决定清净,决定安稳,你只要能依教行持,决定能得到毕竟的解脱,现世的利益,他每个结都结到这个地方。“舍身他世,必往无疑”,这是依正二报彻底圆满。

【十一从作是观者下.至邪观已来.辩观邪正之相】

要是违背了这样的观,你自己编排一种观相方法,那就是邪,所以我们任何没有传承的法,就是自己没有授受的法,自己想出来的法,自己想要怎么修的法,都有邪法,都有虚妄因缘,都会出事情。为什么我们刚出家的沙弥,除了几个特殊的事情之外,非要白师不可?那刚发心的居士为什么要授受三皈依,顺师教呢?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越来越少呢?师资越来越少,授受的因缘也越来越少,轻慢、疑惑的心越来越重,因为贪瞋痴慢疑到这个时代,慢疑二罪,慢疑二种缘,炽盛到极处了。

所以很多汉地的出家师父到藏地一看,特别震撼,说“那几千人几万人怎么能拜一个人呢?”这种感觉有点不能忍受。不管是你,是他,是所有的,大家都趴地上拜,在我们汉地,这个东西是很难很难的,似乎是特别难,大家这种心性的启发特别弱。

说到这个邪正的问题,若是违背了经教,违背了历代的传承,你自己没有一个来源的修法,一定要警策自己,早点反省,早点放下。自己听到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的事情,不是究竟解脱的教化,不圆满,一定不要去用它,徒增妄想,徒增疲劳,徒增颠倒。所以受法不清净的时候,东听一句西听一句的,真是拾垃圾,会扰乱自他,不得真正的法益。像这样的因缘特别地多,就是杂缘炽盛,今天这个,明天那个,朝三暮四的,这样的习法无益,毕竟是无益的。

所以希望大家对自己要有一个正面的认识,当然你要是博达无碍了,真正的识得本源心性了,那真正得到安住无疑,那万法也只是利益,就是有个善巧。要是没有达到那种状态,没有真正的慧力归入那种善巧的时候,老老实实的在一个法门深入踏实下来,真正的无畏无惧,那有个方便。要不然呢,其邪业必行必成,轮回业实在难逃啊!因为你不当真,关键口你用不上,什么关键口?生死大事,违缘一逼,你就不知道谁是谁了,识不得啥是啥了。

所以很多善知识悲悯我们,“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过去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很多老年人,没有文化的人,喑合道妙,为什么呢?直奔王家。就是他没有啥本事,也没有啥招法,就是我也不要啥开悟不开悟,也不求啥了,反正我年龄大了,也活不了几天了,就一个劲念佛,相信佛回家就对了,反而这样的人暗合道妙。像这个脑袋瓜子这个本事那个本事,这个算计那个算计,不安稳的人呢,这个想法那个想法的,反而不得,装一大肚子东西,结果烦恼比一般人不少还炽盛,没有一点真东西,没有发一点真诚心,因为学的东西不真,发的心不真,用的方法不真,就没有南无之身了。

所以密乘的修法,四皈依是第一,你没有受四皈依,上面下面不要说,加行圆满还得受。干什么呢?就是让你来毕生地投入这个法,要不然你不投入这个法还是不行,那一样一样,就让你毕生的南无,归入这个法,运用这个法,依靠这个法。净土法门亦复如是,你不把你毕生的精力,乃至尽未来际的生命南无,你今天想这个招,明天想那个招,后天想那个招,你说阿弥陀佛救你了,你自己都不救你自己,你自己都不饶你自己,上哪儿救呢?就自己都不愿意随顺这个法,谁也不救你!因为啥?你自己不愿意承接这东西。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审思的,实际这是现前利益,一切众生必因此法而得度脱,这是决定教诲,我们自己用不用,不用,还是用自己的业流,必然六道轮回,必然是在这儿荡漾。

所以这个邪观与正观,邪修与正修,大家一定要审思。佛怎么教我们观的,那我们就如实的观,你不要把他写得简单复杂,要真正的依这样的因缘去观就对了。好比说现在《观经》这十六观它是第六观,那你第一观一定要观进去,一步一步看自己付出时间因缘,看你付出多大的心血才能得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安稳。因为善导大师讲到最后给我们一个落脚,他每讲到个最后都给我们个落脚,那佛的愿望究竟是什么?在密乘的教化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明白其得,皆为方便”,就是空中楼阁,种种庄严相,稀有相,妙相,坛城相都是方便,大乘的方便,接度的方便,这里也是一样的,所以观法也是方便,那大智者因此而入究竟,所以依方便而得以度脱。那你要是观不成,那没有法;你观得成,那你好好的观。有大善根,有善根因缘的,通过观直入究竟法益,得现世的安稳,了不起;你归不入呢,佛有异方便摄化于我们。我们试一试,这个地方两种因缘都可以启发。

【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明宝楼观竟】

宝楼是不是能安慰我们呢?我们能不能观得进去,各人观察自己,这个地方任何强求都没有意义,自己可以审思自己的业缘、修持,也可以发起修持,那太稀有了。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必须得有佛说授受,“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特别重要的文字,如是我闻,依教奉行,都是特别重要的文字,现在的人一般不是这么干,必须老老实实这么干。

“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也让你解,但是佛替你解说,让你随顺。“除苦恼法.汝等忆持”,不需要你发明,也不要你自己的妄想修证个法,搞什么名堂,的确是佛在经典上,此法都是这么传下来的,历代的善知识也都这么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不敢增减,不敢妄解。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