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一定要在自己生死问题上,真正……
全体顺性,一切作业都消融于自性之中,所以诸佛的果德全体起修之处,正是性德真实。所以他起修之处,没有丝毫的违性之性,违性之识、之念。我们旷劫迷失,就是迷失这个自性,所以处处违性,多以染著、分别执著污染自心。本来具足的自性,妄求于具足,在外面心外求法,所以不得法益。
龙树菩萨给我们开了这一个清晰地分开的这个法义,你像藏地,很多人喜欢的判别,说佛教是显密二教。那龙树菩萨就把它判成圣道与净土行持,所谓的圣道与易行道,就是难行道与易行道。这个地方我们要有个清晰的概念的情况下,就不相冲突。
这几年我感觉到在交流最大的困惑就是,大家把他两个东西混淆到一起了。因为在净土一法中的这种所谓的佛力施教中,是不管你凡圣,不管你是非的,不管你善恶的,不管你大小的,他不问你这个。只是忆佛,念佛,随顺佛,所以这是纯佛力之说。那就圣道来说,次第严格,必须得有成就者摄化于汝,或者说你必须得于圣道的行持,渐次而行,得以成就。当然也有利根者,迅速破除见思二惑的,那是无量劫以来的修证善根成熟。
就广大的因缘来说,这个时代,就是佛的授记来说,是最好的一个当机。在这个机的问题上,我们各自审思,审思自己,习法向法这个方向,这一生的问题。出家人或者学佛人,要不在生死这个大事上着眼着手,就是把摩尼宝换糖果吃,那就可能有点对不起自己的生死了。
昨天念那个“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这个地方真是希望大家一定要体会到古德们的悲悯之心。说出这样的沉重之语,猛利之语,也可能说是恶性之语,最主要的是激励大家走出来,来接受佛的教诲——回心往生。回愿即往,回生即往,回念即往,善导大师的这个教诲,比比皆是,愿生必生,因为乘借佛力故,佛力是成就力,是不假作持的力。
所以这个地方没有作持择取的对比的东西。不管你是凡圣,你都是随顺的成就力,就是佛的成就,随顺法满足。五念门上写得很清楚,就是天亲菩萨这个著作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五种成就,就是诸佛如来的成就的给予,就是没有高低大小的。像这个人,你一个人一天能走一百里,有的人能走十里,有的人能走二十里,有的小孩子一里也不能走,坐在一个载负工具上,同时达到目的地,这个地方是不管你个人的力量的大小差别的,他不管了,他也不问,他问也没有意义。大家同坐一个载负之力,同受一种载负,这个成就的载负。
所以说这个地方远离斗争,远离诤讼,你没有斗争的余地,也没有诤讼高低的余地。这才是清净平等的觉悟之回施,就是成就回施,不假修持自得圆成,所以全体顺性起修,省力得益。如此省力,的确是诸佛的悲悯给予,这个文字透视过来,能彻底看到诸大善知识的善巧与威德。
【八从生彼国时下.至往生彼国已来.正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即有其十一。一明标定所归之国】
因为一切众生,虽然无所得失,在梦幻因果中,生命必不说断灭,觉性并不泯灭。所以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佛不说断灭。那要是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就是佛,那金轮王也为佛。后面释迦佛又说,佛不说断灭,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亦不妨是佛的行持。所以以修德,以庄严具,也可以成就众生。像阿难出离,随顺佛说法,就是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生喜的。所以说佛有四法度众生,表相庄严就是一法。
那么所生之国,我们要明确地知道我们后有,你没证阿罗汉之时,没证得空性之时,这个后有是必然的。这个地方谁都推卸不了责任,就说我这色身一丢没了,那是不可能的。那这个后有怎么处理呢?那真正是大彻大悟之人,亲证于性空得以威德善巧之人,可以入佛境界,入魔境界,可以十法界任他自在的行持,乃至说自利利他,安住有情,建立幻化境界,入幻化境界,毁灭幻化境界,都是自在的。但是对我们薄地凡夫来说,我们要不明自己的后有之去向,真会心生恐怖的。
历代大德在这个地方的故事特别多。我们都知道玄奘法师,那是佛灭度以后最稀有的大善知识了。论经教,论辩识议论,在到印度取经这一段时间中,印度人都把他当成是佛灭度以后的第一人,这么说法第一人。那你说在印度,十六大国王都去礼敬他,他乘坐的是大青象,过去佛在世的时候,佛才能乘大青象,就是他们供养佛才供养大青象,一般不供养。我们都知道,象有灰象、青象、白象、香象,青象为王者乘,就是说一般王者都不舍得给别人的,特别珍贵。这个象身体光明,就是安稳,调伏,随顺人意,深明人意,就是能随顺你的心意来做事。你看玄奘法师回来的时间,驮经的象都是青象,都是这些国王们直接把自己最好的坐骑供养给玄奘法师。
那玄奘法师到最后临终的时间,稍有微疾。开始对自己:“我这一生没有啥过失,我应该生佛的净土,兜率天,应该去见论祖,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有病呢?”这个时候,就有白莲华盛开,就有人说安慰语。那样的一生,那样的威德者,在印度那烂陀寺,辩经无碍。戒贤法师以前是那里的首座,首席施教,最佩服的就是玄奘法师。玄奘在那儿,辩经是无碍的,外道来,没有一个能不臣服的。还有这样的疑虑,我们摸摸自己的脑袋,反正我知道我自己,你要是没有净土,我不知道我们何以归向啊。
龙树菩萨一样的。文殊普贤之类说:愿我临终无障碍。这不是开玩笑的话,是这些善知识给我们示施的,还是标明的、示现的呢?不管怎么个说,我们都有后有,他不会断灭。你靠自力,我们看自己怎么安排自己的后有,我们不得不认清这个地方,你要不认清,哪一天突然来个横难、横祸的——我经常给他们说,可能我们今天出门碾死了,轧死了,车撞死了,或者是人打死了,刀捅死了,都不敢担保,无始以来,你不知道你结多少冤多少仇。大家都要分析,就是说自己是不是于这个后有处生疑惑,生恐怖。
所以这个地方,“明标定所归之国”,是最为重要最为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地方没有清晰的认识,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地方认识清楚。我感到大家有福报就是这一点,就是有这个机遇讨论这个事情,在你还健康的时间,思路还明晰的时间,还可以修证佛法的时间,能讨论这个事情,肯定是个不可思议的善根。
【二明重显其行.指出决定精进者.亦是校量功德强弱】
在这个地方就是顺应大家的次第或者说善根深薄的意思、浅薄的意思来判别。
【三明弥陀化主身自来赴】
就是说阿弥陀佛随机感应,随机垂手接引,这个地方是很难得很难得的一个愿望。很多人说要生兜率天,有一个校量功德,像那个念佛镜上有一个比较,就说你往生兜率天,不是不行,你没有禅定,决定不了。为什么呢?你没有禅定功夫,你不能往生,弥勒菩萨没有发这个愿来垂手接引。你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你知道极乐世界是你的国土,你愿意往生,弥陀决定在你临命终时,示现出来,平时他不示现。
有人修持到那个地方了,自己的生死困惑的根断了,你现世他也给你示现。像远公大师之类,包括近代很多善知识在修持中,密护自己的口业,屡次见佛,只是不给大家说罢了。那生死根他除了,生死根现已除掉了,才能见佛。要不然我们临命终时,弥陀决定以愿应赴,就是乘他的愿望而来,垂手接引你。这是最稀有难得的,来做现前安慰。所以慈悲加佑,令其不乱,前后围绕。
【四明观音已下.更显无数大众等.皆从弥陀来迎行者】
这个行者,就是愿生者。实际愿生西方这个愿,就我们凡夫地的众生来说,要不以佛愿来说,也是一直在变。“听那个大德说,那有个法一修,可了不得了,三天内有感应,那感应可大了,能得见什么什么”,赶紧就去修了。早把往生不往生,早就忘到那个国度去了,“想真有点境界才好呢,能现点神通才好呢”,早就忘了。也不是不行,你真是生死顾虑已经彻底地消除了,没有后顾之忧了,不妨。因为这个善巧,弥陀三戒中有护持三乘戒、密行三乘戒的教诲。就是你这个后顾之忧没有了,说菩萨不拘后有,为饶益众生故,不妨习三乘之法,在这个地方就不相妨了。但你自己的生死尚没有一个依托,你这个习这些不及之物,那可能就对不起自己了。
假设是我们真正在弥陀这儿靠倒了,实实在在的没有后顾之忧了,习种种道种智,以种种细微善巧,修种种次第,那还真是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弥陀的教诲并不是说要我们泯灭万法,只是说让我们密行万法。因为弥陀的教化含摄万法,所以是一切法的归趣。《无量寿经》说,此法如大海,这个海就是百川之归,那一切法义都回归到这个地方。
因为一切众生只有撒手之处,都是诸佛净土,因为我们要成佛啊。文殊普贤也要成佛,那我们薄地众生也要成佛。龙树天亲,像印光大德在他的这个五经序中说,说净土法门是有由的,有出处的,并不是说泛泛的。像现在人认为是斋公斋婆之事业,那斋公斋婆之事业,斋公斋婆都是大菩萨。我们这些所谓的自以为是的大菩萨,若不做这些事情,你还可能落于斋公斋婆,斋公斋婆你都不如,法益会丢失,这是个大事情。
【五明宝宫随众】
这个宫殿,具足庄严之稀有相,会一时照见,西方净土之相,一时照见。我们现在念佛人中还是有很多的,以前在堂口的时间,我遇到很多。大家精进三五天以后,弄一个感受。实际在这个地方不安稳,信心一不清净了,又开始又不见了,又开始做恶梦,又开始颠倒了。但是往往见到一次清净相以后,身心就有轻安的觉受,这也是难免的。因为佛菩萨的这种清净国土的光明智相的加持,会使我们消除现前很多业障。所以诸佛菩萨现一些清净瑞相,光明瑞相,威德瑞相,的确可以消除我们现业,就是业习的障碍。
很多人习法呢,就是比较重视瑞相,也有人不太在乎这个,反正我不管这个东西。不管你是无畏的人,再一个是无明的人,两种人。无畏的人,他不计较这个得失,逆顺果报,他一味的就是赞佛,感谢佛恩,饶益有情了。再一类的人就是无明心,他并不知道瑞相是干啥。看到恶相,的确有恶报,看到善相,的确有善报。善报呢,就会使大家得安稳;恶报呢,使大家尽量的诵经、持戒、忏悔,把他转化,有个转机。因为众生还向往善缘,希望日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实际大家希望一切时中吉祥者,做一个这样的人,这是一切人心嘛。
那一天我们谈论,我说,没有人这么说,昼颠倒,夜颠倒,昼夜六时恒颠倒,你要是大家都在颠倒……实际说人还是怕颠倒,怕凶险的。那我们学佛之人,要真正在这个地方能看得清楚,就是说极乐世界这种庄严的相,还是稀有的。我们要是真正地如法行,的确是在梦境中、在现世中,都有好的相。
好比我们这个房间里有佛相,有灯,有花,有烛,有幡,有黄色的顶子,有红色的毯子,跟那个进监狱的人就不一样。不要开玩笑,真不是这么说的,跟那放牛、放马人的果报不一样。你不相信也不行,很多人在烈日炎炎下,在装车卸车呢;很多人在那扛包子呢;很多人在那挖壕子呢。有个警察跟我这么说,他是管劳改犯的,今天三十米的壕沟,一米五深,你挖不完,饭不让你吃,今天晚上你跪一宿。那跟我们比起来,我们的福报真就是在极乐。他饭都吃不上,还要罚一夜跪,你还不敢不跪,不跪第二天更加罚你。
那我们在这个现世,你看同一个世界,我们搭着黄色的顶子,坐着红色的毯子,点着光明的灯子,你看我们在做些什么。不是!你要不以为是福报,你肯定向往的是过失,实际这都是相。我们要是走到社会上看一看,多少人生存,为这一口饭,为养家糊口,真是在出多少血汗。这都是瑞相,我感到这是佛菩萨赐予给我们的善巧福德。
【六明蒙观音势至共执金台至行者前】
金台、银台、金刚台,什么几品,各有所台。过去人发愿说,要坐金刚台,坐金台,连银台都不坐了,感觉到冤枉了。那要是就佛的愿力来说,此人不是智者。因为啥?他在这个地方,不管什么台,决定往生。显加冥加皆是佛恩,真正在这个地方歇心,那是个大利的智,不可毁坏的金刚台,这个地方往往我们希望有个好的金台、银台来迎。
【七明弥陀放光照行者之身。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与化佛等同时授手。九明既接升台.观音等同声赞劝行者之心】
我们念佛要真正精进,像我们有时间,可以打打七试一试。你真正的好比说用七天,过去人有这样的行法,七天百万名号,或者说是三天或者几天,就是满分的行持,不休息的行持,佛菩萨就会现前来赞叹。这没有什么的,因为这是感应出来的,吉祥感应。有的人白天起欲染心了,晚上就会梦见不净行;白天起瞋心了,晚上就会打仗去。那我们要是一直念佛念佛,把自己的昏睡、疲劳都挤压到这个念佛中来,那肯定会感召出来诸佛菩萨的安慰。
过去行般舟,就是为了一日轻安的超越,再一个就是诸佛菩萨的垂手安慰。不知道某居士行七天的时候,见啥瑞相了没有?因为过去人一般七日以后就有瑞相。你七天七夜不睡觉,这个后天意识就彻底地消除了,就是我们这个障碍,实际说极乐世界我们现在以无碍的心一样可以看得到。我们有碍的心,这个肉眼肯定看不到,我们心里设计的障碍太多了。
十万亿佛土,你证须陀洹果能看一个小世界,我们啥果也没有证,你不要说十万亿佛土了。一个阿罗汉才能看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眼目不及啊,因为十万亿佛土,我们眼目不及。那怎么办呢?就是靠念佛,佛的名号,佛力加持,能使我们真实超越十万亿佛土,能得见极乐世界清净光明之相,得以无碍的照摄,无碍的摄化,现前的利益。要是真正大家有这种发心了,可以行持一下,要是谁来发心了,大家来护持护持。能护持这个用功办道的,末世真是稀有的福报。
过去他这个行呢,他有个说法,现在南传佛教,保持得很好。他是这样走的,这个地方也可以说一点吧。像修过密迹金刚的,什么学其他的一些持咒真言的,秽迹金刚也有这样的传承,他是脚尖压脚跟走的,必须一步一步压着走的。这样走呢,就是说步步不落空,行直线。他这个传乘,一些密法持真言的时候,他决定要求。要求什么呢?就是你每一个步子,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意念,每一个真言,必须得相应。他这个不能错,你要错了,就修持不成了,穿的衣什么什么……
你看行般舟,他这个步子也有要求,现在我们这个人不要求了,大家走走就乱走,乱跑。那一天,我看他们那个走路,我看得打他们,走的就这样,就跟飞,就跟游泳一样,他管不住自己了。你看他开始就没有走稳,开始就不是一步一步地走。我说你走缓一点,平缓一点,但是他走着走着,心里就有火,心火就上升,要不然就瞌睡,他就开始跑,就开始游荡。念佛,还念佛呢,早把佛给忘了。
你要是平时就走稳,开始就走稳,像打太极拳就知道,先就是很慢很慢很慢,到最后就展开了。但你展开的时候,他并不坏秩序,他是逐渐的,像飞机,“呜”升上去了,他就开始自如了。你开始一定要走扎实的,但是这些善知识们,他行的时候,我们又没有行,你又没有行你要求他,他根本不听那一套的,他道理已经听不了了。要真正认真地行,实际效果特别地好。真是要是哪位有实践这样的,我们可以护持护持,真是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因为有这个利益,再来给大家交流,就有方便了。你没有这种利益,不好交流,只能笼统地提示,所以佛菩萨对行者的赞叹是决定有的。
我们很多人都学过《占察善恶业报经》,因为你忏悔得清净相的时候,佛菩萨会来摩顶,会来授记,说法。虽然这个地方不可染,但这毕竟是一种清净之预兆。它是得戒、得禅定的善巧铺衬,得轻安的一种提示。那犹如我们打坐,坐得好的时候,突然看到自己身体是光明的,就会生喜悦;一看自己,一团漆黑,这儿痛那儿也痒,焦躁不安的,我感觉还是障缘比较深厚一些。
前几天我们在中午念了一会佛,我想站起来,我想和某师换换,后来一想算了,睡就睡吧,睡也可能该睡。实际有人说,我睡的时候我清晰呢,我这个坐的好反而不舒服不清晰了,有没有这样的因缘?实际也有这样的因缘。打七的时候,人都有这种感受,特别敏感,你离他还很远的时候,他早已觉察到你了,你这个家伙,过来了,想干我了,他眼睛睁开了,他敏感得很呢。你一走开,他就睡着了,但他这个防范意识在那搁着呢,他还很清晰。
但这不是法益,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他有一个防范意识,还是很清晰。某师在这个地方说的最多,你老打我,你老打我,你老说我,我最清晰最轻安的时候。我说那你要这样求轻安,那无记轻安,那没有力,他没有力度,你这样修持下去,你就是自己一种放逸的安乐,相似的安乐。但的确不是真正的法益,他不能增上,他有一种麻木不仁的感受,无记心状。在密乘说这个地方就是畜生,就是愚痴,越修越愚痴,思想发愚,不会转圈了,不喜欢思惟了,不喜欢跟人交流了,喜欢躲在暗处,不跟人交流,一跟人交流生烦恼,有嘈杂都烦恼,容易生瞋恨心,生舍众心。
有时间我们行行般舟,要是真是有因缘了,有三五个同志,大家要在一起策励还行,一个人真难。要是一个人,很多人一个人发心,这几年出家,遇见好多出家师父发心行般舟,行般舟现在还有行成就的,主要是大家要有发心,还要有机会,有因缘能促成这个事,真是不可思议。哪怕七天,二十一天,四十九天,哪怕九十天,那你真能行,那可以作大家的依怙了,你那威德是必然的,你能九十日不休息念般舟,你不得轻安根本不可能,那是不可能的。
你看他们心中心的大愚祖师,就是行般舟。实际过去老一代的出家人,基本上住持一方的人都必须做的事情。所以大家哪个想做住持一方教化的,也应该行持行持,这个地方是当之无愧的,你只要能行持下来,你可以依怙大家,因为啥?你的确有这种力量啊。
智真和尚还行呢,人家说话人家做事清晰得很呢,往那一坐,就是坐那儿,就是安稳得很。啥禅定不禅定,人家要坐就坐那儿了,清晰得很,一点都不愚迷,九十七八岁了,就跟小孩子一样,一坐清清净净的,干干净净的,不在了,可惜。
基本上过去净土法门的祖师,就是不行禅,不行般舟,禅定功夫也好。他们说五祖少康大师是弥陀再来,他都是行般舟嘛,念佛就口出光明,你像我们这些杂行者,你不要说口出光明,口不冒黑气就行了。真是这样的,不是我们说的不好听,实际我们想想自己,我不知道一天打多少妄想,你把好时光都丢到这个打妄想上,不去念佛。实际说,你念佛就是行持,就是报佛恩,你不念佛你就打妄想。就像蕅益大师说,你不念佛你干什么,不念佛就打妄想,你念贪瞋痴,你绝对少不了。因为众生心性无所休息,你不会休息的,你休息不了,你不念阿弥陀佛就念无记,你不念无记就念善,不念善就念恶,这都是有漏的。念佛就全体,所以念佛一法最为直接、清晰。
你看道绰禅师,他住那个道场玄中寺,整个山沟子里就是念珠子,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真是专,所以说稀有的因缘也多。善导大师在长安,有十万人随他念佛,你看我们,谁随你啊?你今天搞这名堂,明天搞那名堂,也不知道把大家引到哪儿去了。所以真是这个专修,他利益直接清晰,真是易行啊,就是报佛恩行也好,行持行也好,利益都很昭著,就是自力他力都很昭著。杂修,说哪个角度都是很难很难的,不得利。
【十明自见乘台从佛。十一正明去时迟疾】
就是有疾有缓。
【九从生彼国已者.正明金台到彼.更无华合之障】
就是坐金台上品上生,没有这个障。就是以疑惑心或者说不圆满的心,以自力心来修持的人,多是变异,就是杂毒之善,若懈慢国之类的,就有所谓的华合之障,经多少劫花方开。在这个地方是没有的,就是一刹那间,得生彼国,就见弥陀,那就是闻法欢喜,得以授记,得以成就。像我们现在现世的人,也的确有这样的善知识,就在念佛中、禅定中都能见到弥陀观音势至,乃至说法授记,得以安慰。
往往这样的善知识反而趋于平常,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像不说不闹的人,像远公大师这样的历代的祖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像善导大师,他这样的经历太多了。他到道绰禅师那个地方去,道绰禅师把《无量寿经》一给他口述,即刻就入定了。整个极乐世界的种种境像一时现前,那个善根,他禅定已经自在了,所以一引导,正受就现前。在悟真寺十年习禅、习观,后来就舍弃自力,随顺所谓的无量寿教化。因为他自力摄护很多比丘,当时他摄护的比丘还是挺多,都是出家众,就是慕名,慕他这个甚深禅定因缘。他这个禅定,他善于观察人的宿世业缘,调教于人,谁来了,他一看,你习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契入,所以当时来学随他习禅定的人很多,得三昧的人也很多。
但是就有一个比丘引发那样的因缘了,就是一个老鼠折腾他,折腾到半夜三更才睡,退失禅定功夫。这个地方呢,善导大师感觉到不安稳处,禅定为什么会退失呢?就参学到道绰禅师那儿,道绰禅师把《无量寿经》一授,他才知道佛力无退转,自力犹幻化。就次第上是有幻化的,在每一个次第上它都是幻化的,释迦佛早在经典上讲了,四十一位菩萨次第如梦如幻,就是有转有化的,唯有佛果与究竟发心,无衰无变。所以佛力无变,佛愿无变,佛智摄化是无变的,在这个地方是不退转之力,善导大师真正地把净土法门彻底地彰显出来了。为什么说善导这个教法用天亲菩萨的教诲多,因为我们依从根本教典《往生论》。
“更无华合之障”,我们现在要是有人这样行持,也会能感知到,那你不行持,那也歇心放心,不用感知,随顺也可以体会到。因为这种自他二种觉受,必是圆满加持,主要是我们是不是真正地对佛放心,真正地彻底随顺,这是个大问题了。你真正彻底随顺的时候,瑞相昭著,身心轻安。这是大家体会的事情,这个地方不能有其他因缘,只能是自己去体会。
【十从见佛色身下.至陀罗尼门已来.正明金台到后.得益不同。即有其三。一者初闻妙法.即悟无生】
那这个地方,就是亲见佛的色身,闻法得悟无生。那有的人,得见法身教化,报德回施,亦得证无生。那释迦佛是应化于娑婆,那韦提希夫人听了教诲,五百待女一时都证无生忍了,那就没有见地,就是通过释迦佛应化的施教,弥陀报德的摄化,当时证无生忍。
【二者须臾历事.次第受记】
在佛法中,闻法授记这个次第,必须得有的。要不然你这个修法,最终的利益不能现前,你不能得真正的随顺法,不能真正的随顺、彻底的随顺,就是他不究竟。
【三者还至本国.更证总持巨益。十一从是名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解上品上生义竟】
上品上生会得到这十一个方面的利益,与这三个大方面的状态,给我们一个折照,把细分给我们看一看上品上生是个什么样子,是释迦佛依经说,善导大师把这个经细分一下,让我们来体会。这个体会还得靠我们随顺佛的这种甚深功德的加持,就是所谓的外力加持,随顺行持能感知到。因为这是修法上的说法,纯粹的随顺,他不计于得失,那你要是说不计于觉受,大家就迷闷,所以干脆说行持处,说它的细分。
善导大师后面有篇文章,专门写般舟行持的方法,怎么来依《般舟三昧经》来讲。实际这个觉受对我们末世有情来说,大家还是心里向往的,否定不掉。一个好境界,欢喜得很,有时候梦见晚上拜佛了、供佛了,第二天,一天高兴得不得了,要是做恶梦,三天心就感觉到郁的慌。这就是境界上,大家觉受上比较在乎。实际我们白天很自觉的,我们在礼佛的时候真是大福报。为什么晚上我们梦见自己礼佛就会欢喜呢?供佛了,持咒了,就欢喜得要命,我们白天这么自在可以礼佛拜佛,我们为什么不欢喜呢?这实际是我们最颠倒的地方。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哎呀,昨天梦见哪个善知识跟我说法了”,高兴得不得了。但实际说,我们白天都有机会诵经、念佛、拜佛,都有这个机会的,向往善知识的教诲,都有机会,但大家都把这个当成梦。某师告诉我们,白天就是梦,梦中是现实,你颠倒过来,你白天就好好地礼佛拜佛,生大欢喜就对了。
休息十分钟,这一段文字大家提一提,看有什么说法。
课间开示:
因为像《无量寿经》所写的那一段文字,是三辈普摄的,这个地方开始写上辈了。就善导大师的教化来说,他希望大家都生弥陀的报土,也就是说舍弃九界自力的意思,但这个地方已经开始有自力了。那这个怎么辨识呢?不读《无量寿经》,很难辨识出来这个自力与佛力,我们贪自己的觉受,还有自力差别的时候,就开始有自力了,自力的运用或者有觉受的作用。但我要纯粹是报佛恩,我根本就不计较这些。当然还是有觉受的,只是不计较这些东西,不在这个地方留住。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地方是三辈普摄的。下面才说三辈,除此之外才说三辈,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前面说的上辈者,闻说这个教诲的,舍欲出家;乃至中辈者,在家能建设塔庙、斋僧;下辈者能闻大乘教诲,不生疑惑,信顺,那这三辈都是自力分了,就是说差别分。要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能辩识清楚,大家对自力、佛力就有一个很清晰的择取了,到底是依自力还是依佛力。我们自力呢,在自力的行持上就会好境界好欢喜,坏境界就生忧伤。那要随顺佛力呢,好境界坏境界,了不可得,一味佛恩,一味感激,直奔西方。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个地方要是能争论争论,那是最好最好的,我们大家能辩一辩是最好的。因为乘佛愿力之道与自己修持之道,与自己又随顺佛的愿力,又要自己在自己觉受上来感知自己到哪个地步,就是以期求上品上生者,这还是真是有差别的。
原来吴立民老居士编了一个《净土大全》,他把净土判为三类——实际历代祖师也都判——纯自力行持,半自力半佛力的行持,纯佛力行持。他的确是有这样的说法与这样的行持差别的,我们要辩识不清楚,就容易混淆,很多人把这三类揉到一起了,就是大麦面、小麦面加上米面,揉在一起了,你吃不出啥面味了,杂!主要是大家学法容易矛盾,自力有自力的路子,自力必须得求一心不乱功夫,这是决定的,如入禅定,那是必须的,你要是功夫不成片,你就不能往生。
自己修种种法来觉受,靠自己的觉受来逐渐信弥陀的接引。开始并不是信弥陀的接引,只是假弥陀的接引作为一个皈依处,或者说依靠处罢了,并不是真信弥陀。就是反正没有弥陀国,我也没有地方去,那我暂且向往他,来念佛,逐渐地靠拢,倒向他。这就是所谓的半自力半佛力,这是在我们中国最广泛流传的是这个教化。这个地方,大家要认识清楚,心里特别敞亮。弥陀慈悲,垂手接引,人人都能往生,我信得及,但是我现在还要自己做一段,我不放弃自己的行为,就是我向往善法,我也排斥恶法。可以,但是这个地方亦是以疑惑心修持。这个地方疑惑什么呢?就是不能全体信佛垂手接引真实给予,不能歇心,就是心中还有热恼,这是必然分。行不行呢?为了住持三宝,或者是说为了住持世间,顺应俗谛,也是可以的。
下面就是所谓的纯佛力了,就是一味赞佛,就像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说到自己,“忏悔业障”,没有其他说。因为十大愿王就是“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切作业莫不是导归极乐,没有其他的了。一切因缘,都是弥陀的给予,一切因缘都是弥陀的加持,弥陀的慈悲,别无他缘,都是赞叹、随顺。这个因缘就是纯佛力,就是靠倒了,睡在弥陀的这个怀抱。入弥陀的大智愿海,众罪消灭,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阿弥陀佛光明照注,身体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自然中,自然光,自然善,自然相好,自然语,人人成就,这个法义就是所谓的是甚难得,甚难得。
善导大师以他的教化体系来说,主要提倡的是这个。但是为了顺应千百年来大家的这种三乘的意向,不愿舍弃的心,所以说自力,说半自力,归结到佛力。因为啥?我们往生的毕竟是弥陀的国土,就是你先生化土,最后还要归到报土上,受佛的教化,才能真正地圆满佛果。你到边地,也称懈慢国,化土,一直都不是圆满,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归到报土上。所以四土判依善导大师所不许,依众生的应化心许。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常寂光土,报身分,化身分,应身分,同居分,他这个说法是教下之说,大家都接受的是这个。
因为每一个法都有它传播的体系,所以善导大师在这个体系上,他清晰。我们看不清这个体系,我们不知道自己依哪个路子走,把这三个净土法门的东西混淆到一起。你没有禅定功夫,你就会谤靠佛力的人;你要是有禅定功夫,你说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又毁谤他去。大家本来都是修证佛法的人,搞成相互毁谤了。但是就善导大师的悲心来说,希望我们现世入佛报土的摄化,现世即脱生死缠缚,这是善导大师的悲心。所以说是弥陀应化,这个弥陀应化应在这啊。
大家要能争论争论,能说出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或者这些祖师们的教诲,可以把它辩一辩。因为历代祖师都是这么科判的,但是到我们现代学净土法门,真是不关心这个事情,大家都混淆的比较多一些,混为一谈。好比说,佛力中含自力、半自力吧,但是自力中不见得含佛力,这个地方你可以看一看。你看,他说你不到功夫成片,你不到一心不乱,你不能往生,这个地方就不含佛力摄化,就不含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种真诚的给予,他不含,所以遮障佛慈悲。以前我写过序,就是说不好听的话,说末世邪师说法这个那个,骂人的话。实际这个地方不是骂人,就是遮障佛慈,用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修证把佛的愿力遮住了。你怎么能不许别人往生,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众生,你怎么不许呢?所以你是违佛愿行,就是遮障佛力了。
所以说,在自力分上还是许可的。我们并不是诽谤,因为这个在净土法门叫邪师了,因为你讲的不是净土法门的教诲。你讲的是你个人的自力行持,这个地方是自力所摄,你说的是自力,你有禅定,你有功夫。要是天下人都有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那你有没有这样的力,有这样的力你是佛,没有这样的力,你是邪师,这很简单的。
彻悟禅师在这个地方表现得是最好的。他先是以自力省悟,二十几年,十方衲子一时云集,干什么呢?因为他大彻大悟了,具足方便,教化威德,就是在禅堂里给大家开示,摄众坐禅。到最后了,一掉头,念佛。为什么念佛呢?出生死第一方便。肯定他前一段开悟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自力。不是他赞,历代的祖师都在赞。为啥呢?宗下的大德为了密护自己的这个法义,为了自己的法义的传乘法脉不受骚扰,所以说立自己的门庭,护持门庭罢了。你像我们现在宗下的这些大德,以前住持宗门的大德,实际说,他在行持某些东西,我们也都知道,只是你不能说,他也不能说,他也不能提倡这个。他干什么呢?他为了护持这一个法脉,这没办法。
这个地方还是希望大家真诚地参与参与。净土法门的三种行持,我看到一些大善知识那个说法,你必须得做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这个地方扼杀了很多,你本来是方便语,不应该定,因为这是激励语,只能是激励语,对某个因缘,对一些懈怠的人、放逸的人、不向往佛法的人,做一个激励,还是一时的善巧。但你要把它定死了,就是往生的唯一的正因了,这个地方肯定是把佛的慈悲给扼杀了。
所以写这种书,能把佛的慈悲彻底拿出来,还是可以的。因为啥呢?就是有毁谤他也结了圣缘,如入旃檀林,若打若拜,咸得香气,都不怕了,结个好缘。他谤的时候,他也勾上勾子了。那你要是说你这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很多人都产生茫然、疑惑了。你看一些人在工作的在职的人员,养家糊口的人员,你看他念得苦啊,成天一心不乱。像我们这些专业人员,就是我们这些出家众,不是做到做不到,我们就是真正的可能要行行般舟,才有份。要是像我一天事情那么多,你还功夫成片呢,啥也没有了,那你大家都不往生了,那这净土一法易行道万修万人去,那都没有了。
这个地方不开玩笑,真希望大家要认真面对,说诚实言的面对他,不要说委屈语。要说实际的利益,我真感到这样的利益。以前遇到一些善知识说,“你就要功夫成片,这是某某大德讲的”。我说:“大德讲的,我们也敬仰,那是一时方便之说,那你要说一切众生咸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从修持上得到,这是太难了。”随顺佛力,可以得到,但你要随顺自力,因为佛力就是不退的摄化,一安心一歇心,就是功夫成片,就可以一心,一心往生,一心利益,那你要是从你自己的修持上得到这个,实是大难!
我们可以审思这个事。好比说,我要到北京,坐上到北京的火车了,你根本就不用乱了,你再乱你就是做梦“我怎么下车了”,一醒过来,已经到北京了,那不相干了。就是你已经投到佛力之中了,有依赖依靠了,你总有反省的机会。我就彻底信顺了,我把我的一切善恶因缘,都回施到这个地方了,靠倒了,就是所谓的皈命嘛,那你肯定是决定成就。那你要是将信将疑,或者说你靠自力,实在是一个大问号,这个地方真是需要大家辨识。
这么多年来,一直也是在辩这东西,在怀疑它,修持,行持。以前我说,从我们个人的作业上来谈,我感觉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是最好行的,所以说要我讲,肯定往那上讲。因为啥呢?当时说实话,念佛念得的确就是那种心念,感觉到功夫成片不是难事。那要专业来修啊,因为那是念佛堂嘛,天天就是念佛。你把身心抛在这,就念佛了,不做其他事了,念念念,他自然就串联起来,但有多少人能到念佛堂呢?那这儿就要生疑了。有多少人能到念堂口,还得专门人去不断地敲打、引导你,激励你,你要不成片,你不能往生,天天这么敲打你。要不然你不干了,你睡觉了,你头一低,梦游去了,黄粱美梦去了,你咋办?好像以前我感觉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最安全,我说实话了。
弟子启问:印光大师讲,念佛众生全仗佛力,刚才你说自力,自力有什么力?一个凡夫有什么力?全仗佛力。
师:是,肯定是全仗佛力,肯定是全仗佛力,历代的判法是有的。
弟子启问:如果有自力的话,那还何必念佛呢?就不要念佛了,你自己往生就好。
师:他这也有根据说法的,他是以禅定发起的,以禅定发起的归向。他叫回向往生,他是这样说的,唯心净土,就是我不管你极乐世界不极乐世界,我不管你这个东西。我只是说,我所修功德,得生禅定、智慧,并不是说因为弥陀,我不管你这个,他因为这个善根成熟了,他回向往生,只是说这个。
弟子启问:……
师:你看刚才某师拿印光法师这句话,归结都归结到佛力上,就是历代祖师之所以是祖师,祖在哪儿呢?净土一法纯佛力的教诲,他是祖在这儿,他在其他地方祖不了。你好比说,修甚深禅定,于三十七道品得以成就,得以自身解脱,那是圣人,他只能归入圣人之类,他要是不回心发愿,他就不是净土法所摄。他往生净土,好比自力成就了,回向往生,好比说我求世间善法,回向往生,这都是自力。干什么呢?靠自己的善缘,攀缘于佛往生了,就是最后了,攀缘于佛,往生了。这都是靠自力的因缘,回向往生,这个地方往往是临命终时得的利益,现前是自己的行持,自己的业缘业报。
这个纯佛力之说,就是彻底舍弃九界自力,就是九界善恶我都不问了。这是大威德成就者,是大势至菩萨,就是一走,十方诸佛国土都会震动,因为啥呢?唯念佛,唯佛是念,就是舍弃一切善恶作业了。为什么我们称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就是以念佛,以众生心念佛,入无生忍,入三摩地,是为第一,他是这样行持的,他是这样的因缘,是大势至嘛。当然他还是个应化,还不是弥陀的报德力,他是个应化,他也是顺应众生分。
弟子启问:……
师:佛所摄的是三辈九品,但是归于报土是真实之教。就是弥陀肯定是他从因地至果地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报德成就,报德圆满他是希望有个圆满的回施,但是就众生分,三辈九品,大家还在执著。佛所摄是三辈九品,但是一味回施,皆是报德给予,这是决定的。取用呢,就是一盘子水果端过来,什么味道都有的,我们有的吃葡萄,有的吃香蕉,有的吃桔子,各人因缘不一样,但这一盘子才是佛果。
弟子启问:……
师:净土一法实质肯定是唯佛力的,所以净土一法的根,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是根。印光大德之所以大家称为他大德,就是祖师就在这儿,他到最后的著作都是这么说的,说决定语:净土一法纯佛力之教。你仗借自力怎么能不怵然惊,憬然悟呢?在这个地方归结出来。开始他还是说,你要念佛,他呵斥古昆,古昆法师说,“念佛不能求一心,念佛不能求开悟,念佛不能求净心,念佛……”就是四要诀,历代祖师都提倡,为什么到印光大德这儿就遮一下呢?第一要你念佛,第二让你求上品上生,为什么呢?那当时的风气,不那样提,就没法开口。因为整个中国的国度就是禅宗的教化,你没有办法了,你要不顺应说,大家直接就把你排斥到佛教之外。
净土最主要是四要诀。历代祖师都提倡净土一法是不求开悟的,不求清净的,不求不乱的,不求一心的。为什么不求呢?就是信佛愿力,信佛给予,信佛恩德,随顺佛果,就是随顺报恩。那现在为什么不敢这么讲呢?或者说遮护着这么讲呢?遮护一下呢?就是因为谤缘炽盛。大家都怕直接说他是魔说,这一下就完了,就是大家就没法交流了,这个地方就特别麻烦了。所以你看过去说法,要明宗明体,天台这个施教就是体相用,要把体相用说出来,干什么呢?还是怕大家诽谤,说五种玄义,让大家有一个依怙处。
那一般我们学净土法门,也要依一个经典的。像那个宗密大师,他提倡净土咋提倡的?先让你学《圆觉经》,所以一直到莲池大师,还是提倡《圆觉经》,干什么呢?你先睁开眼目,净土一法是圆顿之圆顿之教,主伴俱圆,一举全体,阿弥陀佛成佛,大家决定往生,没啥,结束了。你要是不看《圆觉经》,你根本没法生信。
所谓的佛力,如来随顺觉性就是佛力佛果,佛亲证之教诲。这个地方就是让人放心,歇心,于无知处不加了知,也不辨于真实,这个地方就是歇心处。所以于虚妄处、真实处、颠倒处、佛魔处,一切丢失,归于一味清净,得以真实安住。这个地方就是歇心,这就是南无,南无了就是歇心,歇心靠佛的果德的摄化。这个地方看着容易,实际真正让我们运用出来,还真需要不断地走出走出走出。我们自力分,大家千百万年来一直仰着自力分,就是仰着我执与法执。
要是我们走出自力,往往会恐恫的,会害怕的,就是会怖畏。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他能走出自力的人太少了。我们要仗借佛力,要靠倒,感觉从自己那个我善我恶中走出来,感觉到生死仗借弥陀的愿力,报德的给予。我是个贫汉子,穷汉子,罪恶的汉子,但是佛的愿力,佛的大慈悲威德,使我们一时能体会到自己本来性具,现下斩断生死根,全体靠倒,依顺弥陀给予。
你要是靠自力呢,你老感觉到斩不断,因为你习气泛衍出来的时候,你就会恐恫。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习气,有的人爱染习气深,有的瞋心习气深,有的人慢习气深,有的……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根本不一样。那犯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发慌。那有弥陀的靠倒、不退转的摄化呢,这个地方你深信这都是幻化业习,就歇下心来了,你会赞佛,感谢佛。
我感觉到,我遇到的出家人中,学净土法门的人中,我是最顽固的一个,就是最不接受佛的一个人,最不愿意接受。那你要讲到净土一法,给大家交流的时候,你不得不赞叹佛恩。刚才某师拿那个,那就是纯佛力,你没有你自己的东西。所以在交流中,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这时候才知道弥陀是干啥事的,佛力是个什么。
以前真是从我这个地方,很多善知识骂我阐提,阿阐提,大阿阐提,我听得太多了,最顽固最顽固的。我感觉像我这样的罪恶阐提人,能相信弥陀,大家肯定都能信。我真是最顽固的一个了,接受这个所谓的佛力、无碍力、加持啊,最最不信这个了。以前是不服——“你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啊?”就像印光大德说,彼是丈夫我亦尔,你拼命我也拼命,都是一命嘛。
弟子启问:……
师:这是人的宿世的善根问题了,有的人从理上可以直接契入,一闻就契入了,有的人通过行持,逼自己逼得没有路子了,再做也做不出来了,才靠倒。行持的比较细腻一些,闻理的就比较容易浮动。
我们读读《普贤行愿品》,为什么后面这些善知识们把《普贤行愿品》给放到净土里?谛闲法师把这讲得特别地透彻,那这个导归极乐,为什么导归极乐呢?他一开章的这一段文字,我看了特别震动,读到这个文字,他才开始把它当成日课,就是天天传播着嘛,大家都知道。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所以过去闭过关的人,到这儿都老实了,搞来搞去,搞个无所得。
弟子启问:……
师:弥陀这个教化是无衰无变的,是顺性果德,我们众生自力是违性的,是变异的,这是决定的。你舍弃不了弥陀根本的教化与愿力的加持,你舍不掉,你舍都舍不掉的,只要一闻,一入耳根你就舍不掉了。为什么呢?他是无衰无变的,只能说某一时遮障。你看在很多人的行持中,都有这样的例子,包括过去的祖师都有这样的例子,平时念佛念佛念佛,但是突然出现障碍了,或者死掉了,有的就受种种苦报。他这个地方,只是把弥陀这个教诲愿力……
有一次,我举那个例子,说在万佛寺,一个中阴来找我的麻烦,一个东西把我就给搞麻木了,就说“你说念佛都能往生,我怎么不往生?”这就遮障住了,他这个遮障是什么呢?是疑惑心遮障了,并不是说弥陀不摄,是他自己生的障,就是疑惑心。说怎么我到中阴身,我怎么没有往生呢?实际说,弥陀已经在放光照摄的时间,他生起了疑心,拉起了一个黑障,他开始来找你的麻烦。“你讲经嘛,你讲法嘛,你给我讲的,我怎么没往生?”他疑心而生障。这个地方,要是我们说“那你活该不往生”,那完了,他肯定生瞋恨,堕到哪一界去,就跟我们找麻烦,立一怨怼。当时我说,那是弥陀的教诲啊,决定无障,无衰无变,真实不虚啊,摄化十方,那这个地方就结束了。要不然,他就索你的命,把你这个肉体给你击碎,“你害我吗?你不是骗我吗?”
所以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就是法不障人人自障啊!那我们要在这个法不障处,彻底皈命了,肯定没有什么障碍。历来可能就是这样的,这个根性迷失不掉,因为他这个全体修持的这种大功德相已经成就,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彻底地含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无所障碍之本源力,他就具足这个力。那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得到无所障碍的往生之力,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力,你已经得到了。你不得到,你就不能称念,你称念的时候,已经具足了,听到的时候,已经具足了,只是说你疑惑遮障。
弟子启问:……
师:以前我们在一起谈这个事的时候说,不要轻易与人说佛力教诲,为什么呢?怕人疑谤啊。一点感恩心也没有是很难的,我告诉你。只是说他没有遇到感恩的机缘,就是他没有遇到难缘,遇到难缘自己没有办法的时候,就想起佛恩了。
弟子启问:……
师:逼人行法,大家都会感觉到佛恩,你修不出来个啥名堂。因为啥呢?一切作业在幻化中。这一段文字,“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于一切时,这是佛愿之力啊,“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你看学天台教的人,这么清晰地看到这个净土一法的根本。所以说现在这些大德们也真是都有清净眼目,净土法的这个教化,就是说的一切时处,导引其前,你啥都散坏了,唯有这个摄护你。因为你的业力必定散坏,善恶业它没有质,唯有弥陀的教化、诸佛的功德不散不坏,一切时摄化。这个地方,我们要是能一念靠倒,决定皈依,那你怎么不能得利益呢?就是看这些古来已久的,不管哪一个善知识,都在这儿认识得十分清晰,他们能知恩感恩,感恩戴德了。
我们还来说文字。这个纯佛力是净土一法的根,因为极乐国弥陀愿,纯是佛力所成就,这是决定无疑的。大家在这个地方能看得清晰,下面不妨自力一下,也不妨用自力,也不妨你干什么,不妨。因为啥呢?根你不丢,最可怕的是丢根,他说这话丢什么根呢?就是你若不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你不能往生,这就丢根,这是丢了弥陀这个根。这就苦,就困惑人,那我们先把根提出来。
为什么我以前对善导大师这个教诲我也有疑惑。你看在诸佛菩萨的教诲中,都是这样说的,于二乘根性,于声闻根性,于人天根性,都对机施教。但是为什么善导大师直接就把佛力给你提出来,莫不仗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把一切都给你打倒了。后面开始又提自力,又提半自力半佛力,以至又提纯佛力,是为个啥?先给大家一个根本,就是摄与不摄,一体全摄,就是全体推给你,托给你,不遮不盖,这真是大慈悲啊!就是不怕任何人的诽谤、侮辱、疑惑,彻底地回施,下面再来收拢因缘,各方面我再来弥补。
常规的教化,我们一般说都是什么样的根性说什么样的话,对机施教。这个地方他彻底地和盘先托出来,接受了,根本给你了,你接受不接受,根本先给你。所以一切往生,莫不仗借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一下就扣死了,就是纯佛力,没有啥好说的。一切邪定聚不定聚,不能成就往生彼国正因,唯依正定聚,正定聚你凡夫地不摄,那咋办呢?接受!
经典有印证,祖师给我们印证,我们再一靠倒,那这个地方,根抓住了。下面不妨你半自力半他力,不妨你自力求一心不乱,不妨。越行持,越知道佛恩不可思议。所以在这个地方认识清楚了,鼓励大家行持去。你要好好行,因为你要报恩,使佛法住世,摄伏外道,饶益有情,彰显佛法难行苦行之行,所以大家行般舟,我们肯定欢喜。
但你要不知道这个根,一行就我慢我执。你看某某写那个啥,就是我培养修罗斗士,不是,他看到的太多了,他以前经常参学,老是走动,看到越修持,打仗那个劲跟练拳一样,我是天下第一,这个劲头来了,出事了。善导大师这个教化,我感觉到最慈悲的就是这一点,遮一切众生的这种骄慢心。
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
那前面专谈的上品上生,像蕅益大师所宣化的往生与否,看信愿。现在这个地方,品位的高低那看我们的行持了,啥行持?你现前的觉受,你现前是全体靠倒、部分靠倒还是一点都不靠倒,这是品位的问题了。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
这个地方还是上品,但是他不读诵经典了。
〖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虽然没有读,但是他听闻,他不惊怖。因为有的人,真是没有机会读大乘经典,读大乘经典真是福报啊,了不起的福报。
〖深信因果〗
这是个要命的地方,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回向品中,讲深信因果,什么因果呢?攀缘于佛。所以诸佛之所以成佛,以名号照注饶益有情,干什么呢?欲使一切众生,舍诸戏论,攀缘于佛,教令众生,攀缘于佛,随顺于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远离戏论,什么叫戏论?一切菩萨行,一切众生行,一切杂行,皆是戏论,这真是有意思。
回头要是《普贤行愿品》那段文字要是能找出来,让大家看一看。要知道我们深信因果,就能彻底往生。因为攀缘于佛,就是极乐世界,就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因果法。所以近代的印光大德告诉我们,世间出世间,不离因果二字。
〖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
这个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并不见得他在行大乘,你不谤大乘,就能随顺大乘。为什么天亲菩萨那么可敬可爱呢?就是他行有宗的时候,他就是谤大乘,他说这是非佛说。写那么多论干什么呢?就说大乘非佛说。无著菩萨在定中一看,我这弟弟在弘扬佛法还堕地狱了,太可怕了。后来,一听大乘之教,心生欢喜,割舌谢罪。那要真割舌谢罪就麻烦了,所以又写了五百卷大乘论来赞叹大乘,实际不谤大乘都是很难的。
〖解第一义〗
所谓的第一义谛我们知道,法无自性,是第一义谛施教。为什么我们大家会有执著呢?会有争论分呢?就是因为在第一义谛上没有随顺。说好说坏,说得说失,不知性空之处,在第一义谛处不能安住,所以心生恐恫。要说万法无有自性,他开始心生恐恫了,他说没有自性还了得了?就是说不敢在这撒手啊。
〖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就是垂手接引。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试一试,我们每天都做礼拜嘛,我们这个地方有个垂手接引相。我们可以试一试,你在礼拜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在往生礼赞的时候,我们每天不是拜嘛,你就只拜阿弥陀佛垂手这个手,很容易得到授手抚顶的这个感受,这个觉受,它是个境界嘛,我就礼拜。
为什么我们礼拜这五个门呢?各说其利益,你不断地审思那一句话:同生彼国,同生彼国,同生彼国;或者见佛赞叹,见佛赞叹,见佛赞叹,不断地重复这个概念,就是作如此思惟、正观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觉受上的感召。这个感召会令你生轻安,欢喜的。因为大家不于法欢喜,就会染著其他东西,就会找其他因缘去了。我们拜佛的时候,你真观佛手,佛很容易就是在梦中,在境界中,在你现前就会给你摩顶,真是用语言说话,真是这样的,不过是个方便罢了。过去人就是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某一相,具体地观,一直观成了才去观其他相,容易得到一些相应的、专注的利益,就是比较针对性的利益,不妨可以试一试。
我们以前做过这样的尝试,在礼拜的时候,就观一点,不断地礼拜,不断地礼拜,就会得到一些感应。这个感应,凡夫就需要这种刺激,实际大家都需要,这个地方你不能否定。爱乐佛法味,三昧为食,你有受觉,你才能欢喜的。没有受觉的时候,你说你说,你只是说的一种理论,你感觉不到这个知,这个知就是觉受,觉受虽然会变化,但是一旦你感觉到了,你就会感觉可靠了。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
合掌这个礼敬方法,像我们见到人了,好比说有怨怼的时候,对方生烦恼的时候,对你生意见的时候,你合合掌,你听他的话,你看他还烦恼不烦恼,我们可以试一试。他如果要打你,你给他合合掌,你看他还打不打。实际这个合掌是个恭敬心,我们一般说话就……在印度,这个合掌叉手就是恭敬的意思,垂垂手,合合掌,你这个地方你没法生瞋恨。
〖赞叹诸佛〗
我们在赞佛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要赞叹一个东西会合掌的,你说善知识啊,你会情不自禁的。所以手势手印,你看那个说法印,你一比,就知道要说哪一类的法了,为什么呢?他就是印契一种心态,自然地引发出来的。乃至瞋恨的时候,就表现瞋恨;愤怒的时候,就有愤怒印;那施无畏,有施无畏印;布施誓愿的时候有誓愿印,什么样都有个印。啥叫印?只是一种内心的表达,就是里表一如的表达。我们这个叉手赞佛,大家可以感觉感觉,你叉手与不叉手的感受差别很大。
〖如一念顷〗
就像刚才《普贤行愿品》上所说。
〖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
这大宝华是多大呢?这上没有提。《无量寿经》讲得比较多,但是那是应大家的因缘,若一旬二旬,乃至多少多少……不可称计。其华之大,根据大家的业缘来显现,那就弥陀来说,这个宝莲华有多大,那写得有,我们读读《阿弥陀经》,读读《观无量寿经》写的是有的。
〖经宿则开〗
还得要过一宿,这一宿就是大家抬杠的地方。我遇到这个地方特别多,你说往生极乐世界,很多人都发这样的愿望,往生刹那顷,就返回娑婆嘛,度化有缘嘛,那这么千百年来多少人往生啊,怎么没有人来给我们垂手接引啊?极乐世界一日是我们这儿一劫,这一宿过去了,我们这人又早不知道是个啥样子了,很多人在这个地方的期盼,可能有点冤枉。
师子觉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实际那不是开玩笑,那就是示现一种教化嘛,人在这个地方不要做迷茫的期盼。死就死了,怎么没打声招呼呢?三兄弟在一起发愿,谁先上兜率天,谁得回来报告一下。结果他死了这么久,怎么还没有来汇报呢?是不是没有往生到兜率天呢?开始疑了。但是无著菩萨有禅定功夫,他一入禅定一看,在兜率外院享受五欲之乐呢,早忘了。什么还有个无著天亲,他早就不知道了,啥兄弟之情,早没有人情了,因为那已经是天人,哪还有人情。所以就是,也可能我们真正地说一舍报,早就把这些莲友们给丢弃了,唯有我们这一念心才能感召他相应。那大家要发个愿,好比说远公大师一百二十三人发愿,干什么呢?只有自己,不管哪个人往生了,肯定都是往生了,都会过来预兆的。
我遇到还是真有些预兆的,好比大家一起发个愿,我们不要舍离啊,谁要往生了,谁先往生前,要来告诉一下,就是激励后有嘛,激励有缘嘛,大家相互激励。真发这愿,真起作用,但不一定是对方的力量,可能是你这一念攀缘心感召出来的,他早就忘你了,因为啥?这一念欢喜心,早把他下面的苦难同胞给丢失了。时间差异太大,他那一念,我们这可能几百年已经过去了,因为这一劫的数字太大了,就是我们很难用多少亿年多少亿年来表达了。你看这个贤劫中有千佛出世,释迦文佛到弥勒佛这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就这么一个间隙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就这一劫到底有多大呢?所以说我们要是搞那种期盼,可能就出事了,很多人都抬这个杠,你净土法门好是好,但有几个菩萨回来?我说可能这劫早都坏了,他在那里闻法生欢喜,早可能几日几日的过去了。
我们都知道,我们要遇到一个好的法益,一坐,一天就忘了。有时候,坐得腿舒服一点,就不愿意,啥都不愿意。以前我不愿意上殿的时候,不愿意干啥的时候,多是因为腿子,一坐……或者说有个境界把你一拉,骗进去了,啥都不想动了,这时候你给我金子银子,都不想换了。真是啥都不想换了,不想要了,啥都不想要了,你给我天,我也不想要了,真是不想要了。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