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早不等你了,我们这个时间概念没有的情况下,就会误解佛教了,说这个佛法不实。你看释迦佛授记我们说,在此阎浮提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你没有算,反过来一算,这样我们一算,那可了不起了。我们在这要是真正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他方佛国的一百年是我们这里多少年,那折算过来就厉害了。所以我们这个地方用功办道,那可就了不起了,念佛一生,不可思议。
在其他世界念佛太简单了,是正常事,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就是家常便饭了。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念佛一生,就是稀有难得之人。很多人认为释迦佛这个话有点过誉,实际一点都不过誉,你看《观无量寿经》就是这么说,若人念佛,与观音势至等,是观音势至的胜友,当坐道场,生如来家,这是真实语、诚实语啊!我们不知道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念佛因缘甚薄甚薄的,我们现在念佛因缘成熟了,实是不可思议,实是旷劫以来的善根成熟,实是这样的,这是诚实语啊!
“佛告阿逸多,汝闻无量寿佛名,吾助尔喜”,包括弥勒菩萨这样的大菩萨,都在这个地方,龙华三会的大菩萨,闻到无量寿佛名,释迦佛都替他欢喜。你说我们天天在这谈论阿弥陀佛,大家还不欢喜,是不是出事了呢?或者念佛,或者拜阿弥陀佛,肯定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真是大家在这个地方要是随顺佛语,深信佛教,你真是生大欢喜。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
贤圣之人,走路之时脚踏莲华,我们作为凡夫之人,脚底下踏的是什么不知道。的确是这样的,说释迦佛一诞生,生下来,十方走七步,脚下有莲华,这个莲华是清净法益成就之相,这个地神就会化作莲华,不使他的脚来踏这个污染之地。我们这些人,我感觉到像我一样的人,无常大鬼常随其身,你还踏莲华,随时都给你烧掉了,是不是这样的呢?当然有的人可能是说真是踩着莲华,步步轻盈。
〖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上品中生,由于不谤大乘,随顺大乘,所以说,所有闻法都是第一义谛教诲。那我们现在呢,希望大家都是在第一义谛中得以随顺,不要生谤,这样就是因缘稀有,所遇的因缘都是大乘之教。
〖即下金台.礼佛合掌〗
经一宿之后,经一夜,第二天一看,就有这样的相,这样的貌,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因缘。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能看到这样的境界,肯定是释迦佛所威神加被,能使我们看到,虽然是通过文字,一样是在看,发起正见正思惟,瑞相得见。啥叫瑞相?很多人说梦见了是瑞相,实际依文字亦得瑞相,这个地方,大家能信得起,信得及啊,所以喜欢读经典,你就会不断地听,要把《观无量寿经》会背了,你天天见瑞相,瑞相常随你了,要知道文字都是瑞相的引导、瑞相的加持。
〖赞叹世尊〗
所以我们第二门见佛同赞叹,你要不见佛,你怎么能赞叹?你赞叹什么?你赞佛才能见佛,见佛才能赞叹,你不见佛你赞叹啥?
〖经于七日〗
极乐世界的七日可真是,我们的七劫就过去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七劫,太漫长了,但是在极乐世界就七日。
〖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个地方是说行持差别,大家一定要小心这个地方,上品中生。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所以这个上品中生,欲得无生忍,还要一小劫的行持,这肯定不是弥陀的报德给予。大家一定要在这儿真正审思这个《观无量寿经》,这个观字很细腻的,他在这个地方有自力分,有佛力分,有纯佛力分,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分得很清晰。
〖是名上品中生者〗
我们看到在上品上生之前,若人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何者为三,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就是现下的上品。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有这样的说法,希望大家引起重视,我们有这个重视就会思惟,有这个思惟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要不然这个地方就会产生一些过失。
你这上品上生者发三种心,这三种心具,就是现下的利益,不具,就是上辈上品,具者,就是三品不摄。为什么不摄呢?具嘛,现前利益,这跟《无量寿经》是相应的。大家可以下去看看文字,结合《无量寿经》,我们来审思一下。因为这个自力、佛力、纯佛力,我们不得不审思,不审思的时候容易迷闷,因为跟别人交流或者自己行持,就不知道以什么方法得到直接利益。
第二十八讲
净土一法是在我们阎浮提,释迦佛施教的一个特别殊胜的方法或法门,他所对机是十方九界有情,若是没有亲证圆满的佛的果德,无以启问,不要说是来施教了。我们遇到善导大师的教诲是特别难遇难得的,因为这种教化,没有诸佛威神的加被,也是大家的善根没有真正的成熟,是很难有机遇的。这个机遇的确是离不开佛的威神力、愿力、禅定力乃至光明力,若离开这三种力的外力的这种慈悲加佑,从凡夫心力是没有这种动源的,就是向往最上乘。何以故呢?一切有情不能亲见、亲知、亲证最上乘,那亲证、亲见,那就是佛,那就是世尊。因为我们不能亲见,所以诸佛以威神来加被我们,有这样一个机遇,闻法的机遇,那就有个亲见、亲闻乃至亲证的机遇,或者说强缘、增上缘。
我们学到《善导大师全集》,尤其是《观经四帖疏》,他就是最上乘的一个善导、引导。要是没有一个强缘,我们这一生欲了生死,实在是大难之事。因为我们处在释迦佛已取灭,弥勒佛尚未降生的这一个八难的时代,减劫时代,就是增上缘少,使我们堕落的流转的因缘特别地炽盛,或者说处处时时多是违缘,顺缘极为地稀有。
善导大师这个教诲,是真正的我们出离生死苦海的增上缘,那么大家来学习,就是增上缘的现缘成熟。我们都知道学习佛法有四缘——因缘,缘缘,增上缘,无间缘。这个无间缘是因为我们这个心缘成熟才能有这种有增上缘,没有因缘我们也不能学习,善根成熟是因缘。这个地方要有一种欢喜心,那就比较容易接受。
【次就上品中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八。一从上品中生者者.总举位名.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
二从不必受持下.至生极乐国已来.正明第六第七第八门中.回所修业.定指西方.即有其四。一明受法不定。或得读诵.不得读诵。二明善解大乘空义。或听闻诸法一切皆空.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暗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虽闻此说.其心坦然.不生疑滞也。三明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此等因果及诸道理.不生疑谤。若生疑谤.即不成福行。世间福报尚不可得.何况得生净土。此即合第三福第二第三句也。四明回前所业.标指所归。
三从行此行者下.至迎接汝已来.正明弥陀与诸圣众持台来应.即有其五。一明行者命延不久。二明弥陀与众自来。三明侍者持台至行者前。四明佛与圣众同声赞叹.述本所修之业。五明佛恐行者怀疑.故言我来迎汝。
四从与千化佛下.至七宝池中已来.正明第九门中.众圣授手.去时迟疾.即有其五。一明弥陀与千化佛同时授手。二明行者既蒙授手.即自见身已坐紫金之台。三明既自见坐台.合掌仰赞弥陀等众。四明正去时迟疾。五明到彼止住宝池之内。
五从此紫金台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由行强故.上上即得金刚台。由行劣故.上中即得紫金台.生在宝池.经宿始开也。
六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下.至得不退转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不同.即有其五。一明佛光照身。二明行者既蒙照体.目即开明。三明人中所习.到彼众声所彰.还闻其法。四明既得眼开闻法.即下金台.亲到佛边.歌扬赞德。五明经时七日.即得不退。言七日者.乃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此间经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七从应时即能飞至十方下.至现前受记已来.正明他方得益.即有其五。一明身至十方。二明一一历供诸佛。三明修多三昧。四明延时得忍。五明一一佛边现蒙受记。
八从是名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解上品中生竟。】
【次就上品中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
这是善导大师他这个文字的一个次第,先来表明,再来辨识,最后给一个最终的归向,或者说利益的回施。
【即有其八。一从上品中生者者.总举位名】
实际三辈九品非佛本怀,众生各有其所缘之法,所行之业,所取之用,显现三辈九品。那净土一法是畅佛本怀之教,若不随顺众生说,单畅佛本怀,众生无以接受、领纳,那么就有随顺说分。三辈九品是随顺我们这个差别心来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机回施的接度或者善巧。
若但说一乘教,说一切贤圣皆往生阿弥陀佛报土,无差无别,那就会舍弃很多惯于差别心性之有情,他不愿意接受这个弥陀的圆满的报德,清净平等的回施,一味的回施,不二的回施,那就会产生一种乖离之心,违背圣教,以法谤法,产生伤害。所以于这一类有情,不作第一义谛说,作随顺方便,增上引导,说三辈九品,以诱导此类有情得生彼国,愿生彼国,随顺佛教,成就最上无上菩提心。若不如是,就会使许多的这一类比较固执或者说我见、我执比较炽盛的人,就会逃离释迦佛的教诲,或者说弥陀的摄化,产生逃逝心。在我们平时学习净土法门中,这个因缘是比较具足的。
你要单讲弥陀的报德,就是广大不二的回施,就会产生一些不应该产生的对立面。你说三辈九品,基本上大家都能面对,也就很坦荡地接受,就是什么因什么果,大家感觉到很坦荡。要是说一味的平等回施,个个成佛,全体往生,蜎飞蠕动一时成就,这个地方是说一举全体的教化,就会使许多的过去世未曾供养诸佛,未曾授记者,多生恐恫,认为是魔说,那就会认为是断灭因果,或者说是邪见,产生极大的谤法因缘或者谤法的心理,是特别容易的。
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特别善于观察,审思,因为《观经》是佛所说,本来说的是一乘教诲,为什么委屈说三辈说九品呢?因为畅佛本怀的教诲,本来没有此说,这是顺应我们大家的人情也好,法情也好,来作一个对机的顺应人情的给予吧。这个地方我们要审思,要不然呢,很多人说这个《观经》不是了义教,净土一法不是最上乘教诲,是什么方便说,这样就会使很多人对净土一法产生疑惑。因为三辈九品,人家一说,与圆教就相违背了,实际不是,其实质内涵是决定无疑的,是圆满的,所谓的了义之了义,圆顿之圆顿,径中之径,绝对是最上乘的方便教诲,普利群萌的教化,决定是一个大机大用大善巧,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就会产生一些疑惑。
【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
因为前面的这些善知识,就是说教下的大德们,把这个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乃至说一直到下品下生,都有所判,我们前面已经一一的学过,善导大师一一都给予驳斥,以佛的本怀,以佛的愿望来说此教不立。何以故呢?佛一味回施故,佛的果德无有二种用心故,真实究竟故,非是差别心中流出来的善巧,是如来藏性中给予的决定,是无分别的施教。
因为大家不能接受的情况下,释迦佛把弥陀的这种教化通过委屈的方法就是顺应大家的这种能接受的因缘,分辨出来三辈九品,实质内涵决定是一,就是千里江水千江月,究其月来是一月。弥陀的教诲决定是一,个个得生报土,究竟成就,那就在往生的过程、接受的过程中千差万别。所以湖来湖见,河来河见,那你露水也有露水之见,都有光明之微尘,这跟自己的因缘有关系,跟发心有关系。
“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就是说不是像那些祖师所判的是入地菩萨、四地至七地菩萨或者初地至七地菩萨,为什么不这么判?就是说,贤圣不需要,入地菩萨不需要,因为他在十方国土,随意地自在游化,任运往生,不需要韦提希再来祈请,所以是针对凡夫来讲的。
【二从不必受持下.至生极乐国已来.正明第六第七第八门中.回所修业.定指西方.即有其四】
他这是把这几个门判成十二个因缘,给我们作一个启发,就是每一品中他都判成十一门。
【一明受法不定。或得读诵.不得读诵】
这个地方就是读诵与不读诵的利益都是一样的,主要是于大乘心,于大乘施教,不谤,不疑,不诋毁,能随顺,那不读者亦是接受者,读者是运用者,可以得到同样的利益。
【二明善解大乘空义。或听闻诸法一切皆空.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暗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虽闻此说.其心坦然.不生疑滞也】
就是说不生这种障碍,不生疑惑,不生恐恫,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凡圣法,罪恶法,颠倒法,皆如梦如幻,必不可得,在这个地方真正能踏下心来,那就是所谓的于第一义谛,于空性第一义谛,得以随顺,这样的人旷劫以来的善根不可思议。
虽说容易,听闻很容易,真正要接受、面对,坦然地面对这个事情,那你这个生死,不会被生死所缠缚,生死不惧,要是我们只是一种听闻、理解,也是不可思议的。
【三明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此等因果及诸道理.不生疑谤】
深明因果,那是学一切法,习一切法的根本善巧,因为啥呢?一切诸佛不以空为方便。以空为方便呢,无以度化众生,所以随顺众生,标立无量的法义,发无量的大愿,虽无所得,饶益有情,知诸法如幻,炳然建立万法,饶益有情,自然行持万法,行持善法,出世入世,不住断灭。
一般在我们这个汉地大乘教所用的,一般一说性空,就归入冷水泡石头,枯木禅,就是那一种所谓的断灭心,那样呢,法益不增加,福慧不增长,利益不现前,那就会生邪见心,现前的利益往往不能显示出来。
【若生疑谤.即不成福行】
因为坏因果,好比有的人说性空,毕竟无所得,那就妄生断灭想,毁灭世间因果,坏于俗谛。这样的人,现世果报也很苦,未来堕入地狱,叫无间地狱,因为邪见故,无有出期。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切世间出世间,一切庄严非庄严处,莫不是因果,离不了因果二相。
【世间福报尚不可得.何况得生净土】
那就会堕入这种所谓的邪定聚之中,因为对因果不能随顺生信,多是断灭之心。人主要是因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这个果报是很惨的。
【此即合第三福第二第三句也。四明回前所业.标指所归】
知道我们这个学习净土一法,皆是以极乐世界的这种利益为昭著的,所谓经一小劫,能得无生忍,现前授记,上品中生的利益,要有一昼夜,方能华开,闻佛说法,得第一义谛教化。
因为净土一法本来是极圆极顿之教诲,为什么说往生之后经一小劫以后,方能得无生忍,现前授记呢?我们现在学习的当下,能不能面对这个事情呢?所以《无量寿经》反复地告诉我们,能发无上菩提心,没有发无上菩提心,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至心信乐,乃至一念回心,那即得往生。这就是现前的所谓的随顺无生法忍,能随如来三业,即得不退转。
所以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就包括无生法忍,包括信忍、顺忍,这样的大利,是我们各个取用的问题了。四十八愿最后一愿,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那就是说现下,闻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威德名号,具足名号,成就名号,果德名号,圆摄一切的名号,当下就能身心脱落,随顺回归,得见得用,至圆至顿,那么利生时也好,往生时也好,成佛时也好,一时得见,一时圆成,所以圆闻,圆修,圆成。
为什么会有这个所谓的经一小劫方得利益呢?让我们来判别自己的发心,判别自己的随顺因缘,或者说是哪一品位,这因为是随顺众生分,让我们自己判别、审思的。就佛的愿望来说,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是现前一念之说,所以一念具三千,一念是为具足,获得无上大利,如《无量寿经》说。那我们不能接受,那就你往下排自己的因缘了,看是哪一品哪一类。
因为在上品上生之类,或者说三品不摄之处,信心欢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教诲中,往往人心生恐恫。佛为了摄化我们的信心,增长我们的信心,给予我们一个决定的信心,所以不让我们逃逝,设立这个九品之说,自己可以判定自己的因缘,那就于现生得以出离生死苦海。那么我们大家要审思自己的发心,用心,随顺心,净土一法是随顺之教啊!
就像我们自己的作业,也可能是说日行百里,那要是乘佛菩萨的神通力,那是不可称说的。我们乘上飞机,一天还可以飞几万里几千里,坐火车也可以跑几千里。就我们自己的力量,就有一个限度。佛菩萨亲证的果德,佛的圆满果德的威神,不可思议的力,我们很难用自己的情计或者说限量来衡量他的,因为我们的限量,往往是非量分,就是很难去衡量圣量所具,圣量的给予,诸佛亲证的果德的真正内涵,我们若以情计是不能随顺的。那怎么办呢?只有以佛的增上摄化引导,使我们各以期修上品,这种心性来做增上的提携,使自己的善根迅速成就,能随顺佛的教诲,随顺佛的果德给予。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