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早不等你了,我们这个时间概念没有的情况下,就会误解佛教了,说这个佛法不实。你看释迦佛授记我们说,在此阎浮提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你没有算,反过来一算,这样我们一算,那可了不起了。我们在这要是真正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他方佛国的一百年是我们这里多少年,那折算过来就厉害了。所以我们这个地方用功办道,那可就了不起了,念佛一生,不可思议。
在其他世界念佛太简单了,是正常事,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就是家常便饭了。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念佛一生,就是稀有难得之人。很多人认为释迦佛这个话有点过誉,实际一点都不过誉,你看《观无量寿经》就是这么说,若人念佛,与观音势至等,是观音势至的胜友,当坐道场,生如来家,这是真实语、诚实语啊!我们不知道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念佛因缘甚薄甚薄的,我们现在念佛因缘成熟了,实是不可思议,实是旷劫以来的善根成熟,实是这样的,这是诚实语啊!
“佛告阿逸多,汝闻无量寿佛名,吾助尔喜”,包括弥勒菩萨这样的大菩萨,都在这个地方,龙华三会的大菩萨,闻到无量寿佛名,释迦佛都替他欢喜。你说我们天天在这谈论阿弥陀佛,大家还不欢喜,是不是出事了呢?或者念佛,或者拜阿弥陀佛,肯定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真是大家在这个地方要是随顺佛语,深信佛教,你真是生大欢喜。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
贤圣之人,走路之时脚踏莲华,我们作为凡夫之人,脚底下踏的是什么不知道。的确是这样的,说释迦佛一诞生,生下来,十方走七步,脚下有莲华,这个莲华是清净法益成就之相,这个地神就会化作莲华,不使他的脚来踏这个污染之地。我们这些人,我感觉到像我一样的人,无常大鬼常随其身,你还踏莲华,随时都给你烧掉了,是不是这样的呢?当然有的人可能是说真是踩着莲华,步步轻盈。
〖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上品中生,由于不谤大乘,随顺大乘,所以说,所有闻法都是第一义谛教诲。那我们现在呢,希望大家都是在第一义谛中得以随顺,不要生谤,这样就是因缘稀有,所遇的因缘都是大乘之教。
〖即下金台.礼佛合掌〗
经一宿之后,经一夜,第二天一看,就有这样的相,这样的貌,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因缘。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能看到这样的境界,肯定是释迦佛所威神加被,能使我们看到,虽然是通过文字,一样是在看,发起正见正思惟,瑞相得见。啥叫瑞相?很多人说梦见了是瑞相,实际依文字亦得瑞相,这个地方,大家能信得起,信得及啊,所以喜欢读经典,你就会不断地听,要把《观无量寿经》会背了,你天天见瑞相,瑞相常随你了,要知道文字都是瑞相的引导、瑞相的加持。
〖赞叹世尊〗
所以我们第二门见佛同赞叹,你要不见佛,你怎么能赞叹?你赞叹什么?你赞佛才能见佛,见佛才能赞叹,你不见佛你赞叹啥?
〖经于七日〗
极乐世界的七日可真是,我们的七劫就过去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七劫,太漫长了,但是在极乐世界就七日。
〖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个地方是说行持差别,大家一定要小心这个地方,上品中生。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所以这个上品中生,欲得无生忍,还要一小劫的行持,这肯定不是弥陀的报德给予。大家一定要在这儿真正审思这个《观无量寿经》,这个观字很细腻的,他在这个地方有自力分,有佛力分,有纯佛力分,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分得很清晰。
〖是名上品中生者〗
我们看到在上品上生之前,若人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何者为三,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就是现下的上品。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有这样的说法,希望大家引起重视,我们有这个重视就会思惟,有这个思惟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要不然这个地方就会产生一些过失。
你这上品上生者发三种心,这三种心具,就是现下的利益,不具,就是上辈上品,具者,就是三品不摄。为什么不摄呢?具嘛,现前利益,这跟《无量寿经》是相应的。大家可以下去看看文字,结合《无量寿经》,我们来审思一下。因为这个自力、佛力、纯佛力,我们不得不审思,不审思的时候容易迷闷,因为跟别人交流或者自己行持,就不知道以什么方法得到直接利益。
第二十八讲
净土一法是在我们阎浮提,释迦佛施教的一个特别殊胜的方法或法门,他所对机是十方九界有情,若是没有亲证圆满的佛的果德,无以启问,不要说是来施教了。我们遇到善导大师的教诲是特别难遇难得的,因为这种教化,没有诸佛威神的加被,也是大家的善根没有真正的成熟,是很难有机遇的。这个机遇的确是离不开佛的威神力、愿力、禅定力乃至光明力,若离开这三种力的外力的这种慈悲加佑,从凡夫心力是没有这种动源的,就是向往最上乘。何以故呢?一切有情不能亲见、亲知、亲证最上乘,那亲证、亲见,那就是佛,那就是世尊。因为我们不能亲见,所以诸佛以威神来加被我们,有这样一个机遇,闻法的机遇,那就有个亲见、亲闻乃至亲证的机遇,或者说强缘、增上缘。
我们学到《善导大师全集》,尤其是《观经四帖疏》,他就是最上乘的一个善导、引导。要是没有一个强缘,我们这一生欲了生死,实在是大难之事。因为我们处在释迦佛已取灭,弥勒佛尚未降生的这一个八难的时代,减劫时代,就是增上缘少,使我们堕落的流转的因缘特别地炽盛,或者说处处时时多是违缘,顺缘极为地稀有。
善导大师这个教诲,是真正的我们出离生死苦海的增上缘,那么大家来学习,就是增上缘的现缘成熟。我们都知道学习佛法有四缘——因缘,缘缘,增上缘,无间缘。这个无间缘是因为我们这个心缘成熟才能有这种有增上缘,没有因缘我们也不能学习,善根成熟是因缘。这个地方要有一种欢喜心,那就比较容易接受。
【次就上品中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八。一从上品中生者者.总举位名.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
二从不必受持下.至生极乐国已来.正明第六第七第八门中.回所修业.定指西方.即有其四。一明受法不定。或得读诵.不得读诵。二明善解大乘空义。或听闻诸法一切皆空.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暗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虽闻此说.其心坦然.不生疑滞也。三明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此等因果及诸道理.不生疑谤。若生疑谤.即不成福行。世间福报尚不可得.何况得生净土。此即合第三福第二第三句也。四明回前所业.标指所归。
三从行此行者下.至迎接汝已来.正明弥陀与诸圣众持台来应.即有其五。一明行者命延不久。二明弥陀与众自来。三明侍者持台至行者前。四明佛与圣众同声赞叹.述本所修之业。五明佛恐行者怀疑.故言我来迎汝。
四从与千化佛下.至七宝池中已来.正明第九门中.众圣授手.去时迟疾.即有其五。一明弥陀与千化佛同时授手。二明行者既蒙授手.即自见身已坐紫金之台。三明既自见坐台.合掌仰赞弥陀等众。四明正去时迟疾。五明到彼止住宝池之内。
五从此紫金台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由行强故.上上即得金刚台。由行劣故.上中即得紫金台.生在宝池.经宿始开也。
六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下.至得不退转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不同.即有其五。一明佛光照身。二明行者既蒙照体.目即开明。三明人中所习.到彼众声所彰.还闻其法。四明既得眼开闻法.即下金台.亲到佛边.歌扬赞德。五明经时七日.即得不退。言七日者.乃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此间经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七从应时即能飞至十方下.至现前受记已来.正明他方得益.即有其五。一明身至十方。二明一一历供诸佛。三明修多三昧。四明延时得忍。五明一一佛边现蒙受记。
八从是名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解上品中生竟。】
【次就上品中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
这是善导大师他这个文字的一个次第,先来表明,再来辨识,最后给一个最终的归向,或者说利益的回施。
【即有其八。一从上品中生者者.总举位名】
实际三辈九品非佛本怀,众生各有其所缘之法,所行之业,所取之用,显现三辈九品。那净土一法是畅佛本怀之教,若不随顺众生说,单畅佛本怀,众生无以接受、领纳,那么就有随顺说分。三辈九品是随顺我们这个差别心来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机回施的接度或者善巧。
若但说一乘教,说一切贤圣皆往生阿弥陀佛报土,无差无别,那就会舍弃很多惯于差别心性之有情,他不愿意接受这个弥陀的圆满的报德,清净平等的回施,一味的回施,不二的回施,那就会产生一种乖离之心,违背圣教,以法谤法,产生伤害。所以于这一类有情,不作第一义谛说,作随顺方便,增上引导,说三辈九品,以诱导此类有情得生彼国,愿生彼国,随顺佛教,成就最上无上菩提心。若不如是,就会使许多的这一类比较固执或者说我见、我执比较炽盛的人,就会逃离释迦佛的教诲,或者说弥陀的摄化,产生逃逝心。在我们平时学习净土法门中,这个因缘是比较具足的。
你要单讲弥陀的报德,就是广大不二的回施,就会产生一些不应该产生的对立面。你说三辈九品,基本上大家都能面对,也就很坦荡地接受,就是什么因什么果,大家感觉到很坦荡。要是说一味的平等回施,个个成佛,全体往生,蜎飞蠕动一时成就,这个地方是说一举全体的教化,就会使许多的过去世未曾供养诸佛,未曾授记者,多生恐恫,认为是魔说,那就会认为是断灭因果,或者说是邪见,产生极大的谤法因缘或者谤法的心理,是特别容易的。
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特别善于观察,审思,因为《观经》是佛所说,本来说的是一乘教诲,为什么委屈说三辈说九品呢?因为畅佛本怀的教诲,本来没有此说,这是顺应我们大家的人情也好,法情也好,来作一个对机的顺应人情的给予吧。这个地方我们要审思,要不然呢,很多人说这个《观经》不是了义教,净土一法不是最上乘教诲,是什么方便说,这样就会使很多人对净土一法产生疑惑。因为三辈九品,人家一说,与圆教就相违背了,实际不是,其实质内涵是决定无疑的,是圆满的,所谓的了义之了义,圆顿之圆顿,径中之径,绝对是最上乘的方便教诲,普利群萌的教化,决定是一个大机大用大善巧,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就会产生一些疑惑。
【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
因为前面的这些善知识,就是说教下的大德们,把这个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乃至说一直到下品下生,都有所判,我们前面已经一一的学过,善导大师一一都给予驳斥,以佛的本怀,以佛的愿望来说此教不立。何以故呢?佛一味回施故,佛的果德无有二种用心故,真实究竟故,非是差别心中流出来的善巧,是如来藏性中给予的决定,是无分别的施教。
因为大家不能接受的情况下,释迦佛把弥陀的这种教化通过委屈的方法就是顺应大家的这种能接受的因缘,分辨出来三辈九品,实质内涵决定是一,就是千里江水千江月,究其月来是一月。弥陀的教诲决定是一,个个得生报土,究竟成就,那就在往生的过程、接受的过程中千差万别。所以湖来湖见,河来河见,那你露水也有露水之见,都有光明之微尘,这跟自己的因缘有关系,跟发心有关系。
“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就是说不是像那些祖师所判的是入地菩萨、四地至七地菩萨或者初地至七地菩萨,为什么不这么判?就是说,贤圣不需要,入地菩萨不需要,因为他在十方国土,随意地自在游化,任运往生,不需要韦提希再来祈请,所以是针对凡夫来讲的。
【二从不必受持下.至生极乐国已来.正明第六第七第八门中.回所修业.定指西方.即有其四】
他这是把这几个门判成十二个因缘,给我们作一个启发,就是每一品中他都判成十一门。
【一明受法不定。或得读诵.不得读诵】
这个地方就是读诵与不读诵的利益都是一样的,主要是于大乘心,于大乘施教,不谤,不疑,不诋毁,能随顺,那不读者亦是接受者,读者是运用者,可以得到同样的利益。
【二明善解大乘空义。或听闻诸法一切皆空.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暗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虽闻此说.其心坦然.不生疑滞也】
就是说不生这种障碍,不生疑惑,不生恐恫,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凡圣法,罪恶法,颠倒法,皆如梦如幻,必不可得,在这个地方真正能踏下心来,那就是所谓的于第一义谛,于空性第一义谛,得以随顺,这样的人旷劫以来的善根不可思议。
虽说容易,听闻很容易,真正要接受、面对,坦然地面对这个事情,那你这个生死,不会被生死所缠缚,生死不惧,要是我们只是一种听闻、理解,也是不可思议的。
【三明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此等因果及诸道理.不生疑谤】
深明因果,那是学一切法,习一切法的根本善巧,因为啥呢?一切诸佛不以空为方便。以空为方便呢,无以度化众生,所以随顺众生,标立无量的法义,发无量的大愿,虽无所得,饶益有情,知诸法如幻,炳然建立万法,饶益有情,自然行持万法,行持善法,出世入世,不住断灭。
一般在我们这个汉地大乘教所用的,一般一说性空,就归入冷水泡石头,枯木禅,就是那一种所谓的断灭心,那样呢,法益不增加,福慧不增长,利益不现前,那就会生邪见心,现前的利益往往不能显示出来。
【若生疑谤.即不成福行】
因为坏因果,好比有的人说性空,毕竟无所得,那就妄生断灭想,毁灭世间因果,坏于俗谛。这样的人,现世果报也很苦,未来堕入地狱,叫无间地狱,因为邪见故,无有出期。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切世间出世间,一切庄严非庄严处,莫不是因果,离不了因果二相。
【世间福报尚不可得.何况得生净土】
那就会堕入这种所谓的邪定聚之中,因为对因果不能随顺生信,多是断灭之心。人主要是因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这个果报是很惨的。
【此即合第三福第二第三句也。四明回前所业.标指所归】
知道我们这个学习净土一法,皆是以极乐世界的这种利益为昭著的,所谓经一小劫,能得无生忍,现前授记,上品中生的利益,要有一昼夜,方能华开,闻佛说法,得第一义谛教化。
因为净土一法本来是极圆极顿之教诲,为什么说往生之后经一小劫以后,方能得无生忍,现前授记呢?我们现在学习的当下,能不能面对这个事情呢?所以《无量寿经》反复地告诉我们,能发无上菩提心,没有发无上菩提心,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至心信乐,乃至一念回心,那即得往生。这就是现前的所谓的随顺无生法忍,能随如来三业,即得不退转。
所以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就包括无生法忍,包括信忍、顺忍,这样的大利,是我们各个取用的问题了。四十八愿最后一愿,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那就是说现下,闻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威德名号,具足名号,成就名号,果德名号,圆摄一切的名号,当下就能身心脱落,随顺回归,得见得用,至圆至顿,那么利生时也好,往生时也好,成佛时也好,一时得见,一时圆成,所以圆闻,圆修,圆成。
为什么会有这个所谓的经一小劫方得利益呢?让我们来判别自己的发心,判别自己的随顺因缘,或者说是哪一品位,这因为是随顺众生分,让我们自己判别、审思的。就佛的愿望来说,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是现前一念之说,所以一念具三千,一念是为具足,获得无上大利,如《无量寿经》说。那我们不能接受,那就你往下排自己的因缘了,看是哪一品哪一类。
因为在上品上生之类,或者说三品不摄之处,信心欢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教诲中,往往人心生恐恫。佛为了摄化我们的信心,增长我们的信心,给予我们一个决定的信心,所以不让我们逃逝,设立这个九品之说,自己可以判定自己的因缘,那就于现生得以出离生死苦海。那么我们大家要审思自己的发心,用心,随顺心,净土一法是随顺之教啊!
就像我们自己的作业,也可能是说日行百里,那要是乘佛菩萨的神通力,那是不可称说的。我们乘上飞机,一天还可以飞几万里几千里,坐火车也可以跑几千里。就我们自己的力量,就有一个限度。佛菩萨亲证的果德,佛的圆满果德的威神,不可思议的力,我们很难用自己的情计或者说限量来衡量他的,因为我们的限量,往往是非量分,就是很难去衡量圣量所具,圣量的给予,诸佛亲证的果德的真正内涵,我们若以情计是不能随顺的。那怎么办呢?只有以佛的增上摄化引导,使我们各以期修上品,这种心性来做增上的提携,使自己的善根迅速成就,能随顺佛的教诲,随顺佛的果德给予。
【三从行此行者下.至迎接汝已来.正明弥陀与诸圣众持台来应.即有其五。一明行者命延不久】
这个命还是说色身之命,意识之命,我们强执自己的知见,就是这个色身死掉这个知见还是一样不坏的。那我们现前这一念的随顺,舍弃自己的执著知见,一样可以使自己无始以来的生死根处得以断灭,得以了脱,得以超越,得以成就。你不能随顺弥陀的教诲、弥陀的知见与诸佛的果德的给予,解脱知见,那我们肯定还是自己的业缘所缠缚,所以这个命有色身之命,有知见之命。当然圆成之时,色身与知见一时回入,归入圆满,得以彻底成就。
像宗下大德讲,那就是五八识都是果上用,六七识才能随因而修,所以那是串习处。净土一法本来就不需要这些事情了,彻底随顺,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彻底随顺弥陀的身口意业乃至智业、方便智业,得以总体南无。这个南无是彻底的,并不是说我口业南无,那么意业就不南无,身业不南无。这个南无呢,不光是自己的身口意业南无,整个的智业、方便智业,法界有情依正二报,全体南无。如此因缘呢,得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名号随顺,得以启迪自己的本来具足的心性,就是所谓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一切众生本证圆觉之本,这本一启发,得以现下的这种所谓的圆启圆用。这样才能真正地知佛恩,报佛恩,普利世间,得自他二种安住。所以“行者延命不久”,是跟上品中生的这个阶梯或者说这个阶段,这一类有情的一个利益。
【二明弥陀与众自来】
这个“自来”,就是因为我们闻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及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这一念喜悦之心,这一念听闻之心,一念的存念之因缘感召出来的相应的摄取不舍的利益,舍弃不了的不可思议的利益,阿弥陀佛有如此大愿嘛。
我们读《阿弥陀经》,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七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个就是弥陀现前。至于我们现前能得到不乱,能得到安住安心,一心回施,深信弥陀的究竟的给予,现下无挂无碍,无惊无怖,那么现下就得,得见弥陀法报摄化应化的利益,得以真正的现前的运用。
佛法重于现前、当下,以圆教或藏通别圆之中的通教来说,就是当下的成就。我们读《普贤行愿品》读的比较多一些,实际三世可以唯一念,一念铺陈开来,也是三世;旷劫以来,也可以合作一念,来全体运用。能不能运用呢?这是个人的因缘与发心,或者善根的成熟与未熟,信根的成熟与未成熟。
【三明侍者持台至行者前】
这个地方说的是紫金台,坐紫金台,上品中生是紫金台,这个授手各有差别,上品上生是金刚台,这个是紫金台,就是说他这个法义的差别用这个标相来描述出来。过去有祖师因为念佛的利益,甚为精进,见到银台就不坐,我要金台,就是信心具足嘛。
【四明佛与圣众同声赞叹.述本所修之业】
这是修法的现前的利益问题了。有的人在读经的时间,直接可以听闻到佛菩萨的赞叹,见到就像修的随闻入观了,得到这样的利益,那就是说障缘薄少,信心具足者,现在还是有这样的人的。这怎么说呢,也可能是大家有遇有不遇者,这个是所修之业熟与不熟。但就弥陀的报德来说,见与不见,闻与不闻,利益是同等的,这里是个大安稳处,若冥加显加,功德咸是究竟,这个是无相处,无相具足诸相处,这是彻底解脱处。那我们要是见相,见诸佛赞叹,生欢喜,生安稳,那你这个不见相处还不得安稳,所以没有亲证实相处,不得真正的具相。
因为啥呢?具相处就是一切相,颠倒相,正相,罪相,恶相,咸是安稳,咸是无所挂碍,咸是无所得,这是真正实相安稳处,真正的大利益善巧,所以就是说,五道身中,得以自在。那入佛境界,入魔境界,也可以入地狱境界,地藏王菩萨我们都知道是在地狱境界,在十方地狱境界中饶益地狱众生,于火中做清净莲华,在大火中予以安稳,饶益有情,他一样是清净的境界,真实安稳的境界,所以见诸地狱,无有恐怖之相,安稳饶益有情,作大依怙,说大安慰,这也是稀有安稳相。
那假如我们真知道弥陀这种回施就在现世种种恐恫颠倒中,种种魔业中,种种是非中,得以安住,得以识得诸法空相,毕竟无所得,得以真实远离怖畏,作众生眼目依怙,那你也是大威德者,也是弥陀果德现世给予。这个地方不是妄自承担,因为啥?这是佛陀的给予与加被,非是汝业所成,就是不是我们自己亲证的现量,这是佛陀的给予。若遇给予者,接受者即得其利益,只是受与不受的问题了。
《妙法莲华经》的长者与长者子之喻,这是这么个说,大白牛车的这个比喻,都是一样的。因为堕落众生,软弱众生,心性比较下劣一些,就希望一个羊车,鹿车,大白牛车雄健有力,多有珍宝,不敢期盼,或者说直接入长者位,具足无尽的家产,具足无量的威德,一时不敢接受。何以故呢?实是非他所及,非心力所及,这儿只是给予的东西。
【五明佛恐行者怀疑.故言我来迎汝】
因为净土一法整个都是以佛力、佛愿、佛的国土的给予所成就的教化,来消除我们的疑根,消除我们的顾虑,消除我们对无始以来的幻业的染著、取舍,使我们得以清净的本源安住,得所谓的安养,现世的利益。这最主要是佛来亲证,所以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称赞此不可思议功德,与我等作真实的证明,什么证明呢?此不可思议不退转的法益,于无上菩提得以不退转的摄化与成就,皆是以佛来摄化所成就的。
玄奘法师所译的经典《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净土一法是十方诸佛摄受法门,摄受法门,非是你要怎么行持的法门。因为佛说很多法,有折法有摄法,摄法就是以慈悲摄化,直接提携你来作为修持,你接受提携,就得修持的利益;再有折法呢,就是需要持戒精进,种种六度万行,来作为自己的行持,三十七道品,以发起利益,那是一种折法。摄法就是养育儿女之说,佛以自己的慈悲的果德、知见、成就来摄化随顺者,就是摄化佛子得以成就,所以有真如门,有生灭门,有折门,有摄门。
往往我们对折门相信,对摄门不随,认为摄门下劣。经常听到有人说,你这个法门就是老头老太太干的事情,斋公斋婆之说,愚昧无知之人才能行的,或者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人才来行此道的,实际非是实言,是佛第一弟子。就是现在人说的跟《无量寿经》说的的确是反的,《无量寿经》就说,佛与诸大菩萨是这么说的,阿逸多,你不要认为这个是小儿科,是小乘,因为信任此教者是我第一弟子,是我亲善之友,就是旷劫以来是佛的亲善之友。你把他轻看了,诋毁了,因为你不知道净土一法真正的教义与内涵,广大与真实,因为净土一法是诸佛如来智慧啊!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是如来会,《无量寿经》是如来会处,《大宝积经》有如来会,就是无量寿如来会,所以极乐世界是一切诸佛汇集之地,那我们怎么能轻看呢?善财童子证等觉菩萨,发十大愿王,一起导归极乐,现世出此娑婆,证无上菩提。那等觉菩萨不导归极乐,无以成佛,文殊普贤之类亦复如是。所以佛后普贤,劝善财童子发十大愿王,一起导归极乐,这十大愿王都是佛后普贤所行持,所建立的法义。我们知道有佛前普贤,佛后普贤,佛后普贤就是倒驾慈航,为饶益众生故,为助释迦佛教化故,显现菩萨之身分,随顺众生不可思议因缘。
这十大愿王是我们不散坏的善根,那我们随顺佛的果德就是不散坏。你随顺自己的业缘乃至四十一个菩萨次第都是幻化业流。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发心已成等正觉,四十一位菩萨次第如梦如幻。如梦如幻并不断灭,因为运用之时,因果之处不生断灭。所以佛不说断灭,知法如幻,不取断灭,要不然世间何以安立呢?世间空立,那就不是佛教了,那是断灭之教了。所以佛常说寂灭,寂灭饶益有情,但常说智慧,安稳有情,常说解脱,利益有情,所以三法具足,是为佛教,三德具足,是为圣证,断德、智德,还要有个恩德呢。
往往我们对佛的恩德不接受,对断德很欢喜。诸佛亲证,断除无量劫以来的习气烦恼,这个地方大家喜欢,就是大恩之德。大德摄化之处,慈悲摄化温养众生之处,大家往往心生疑惑,能行吗?能成吗?离开我还行吗?就是于随顺处不能发起。所以佛说四法饶益有情,四法中有名号之法,就是摄化众生,以名号直接饶益有情,所以说佛恐大家行者有疑,言我来迎汝。
道绰禅师引用的经典特别多,诸佛的名号就是说大慈悲行持者的回施,为一切众生开大宝库,这个名号本身就是宝库,布施一切众生,所有功德,若有人称佛一口,功德不可较量,如诸佛等无有异,这是所谓的名号功德。就像有人叫母亲一样,母亲一生的学习,一生的财富,一生的威德善巧,小孩子称一声妈妈,妈妈的一切善巧都可以布施给他,可以运用在儿子身上。那我们这个念佛之人呢,亦复如是。所以称名功德,其福不尽,功德难量,不可思议。
这个经典上文字在这个地方特别多,因为佛示四法度众生,大家一般对这个修持之法、观想之法还都信得及,对名号之法信不及。你看真言宗,那就是名号之法,是秘密真言,秘密名号,所以行持真言得以成就。我们这个弥陀称为真言宗。念佛法门也是真言成就,弥陀名号功德成就,诸佛名号功德成就,所以人能称念多宝如来…….
这个因缘特别,所以陀罗尼教中,闻说阿弥陀佛名号、正受,那么能忆念者,临终时必受弥陀的摄化,能忆念者。实际过去说,现在说的称念,一心不乱,实际这个过去叫系念不乱,系念就会得到不乱的加持与给予,这个不乱是佛所亲证的果德的平等一味的给予,不间断的摄化,使你不乱。凡夫心用,念念都在恐恫,在变异,系念佛的果德处,慈悲利益给予处,可以得到不乱。
所以说“佛恐行者有疑,故言我来迎汝”,这个“来迎汝”有实相迎汝,法相迎汝,报德迎汝,也有应化迎汝,那我们众生以无明心、怀疑心遮障迎汝,实际也迎汝。像现在的每一个众生有情面前,都有阿弥陀佛大放光明之处,只是我们自心心缘闭塞,疑心恐恫,不能见此光明罢了。
临济祖师说,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无为真人,在我们面前放光动地。我们每一个人面前都有阿弥陀佛放光动地,垂手接引,摄化我们,只是说我们见与不见。不见,非佛不放光明,是我心地壅塞,疑虑所障,非是弥陀有碍,是我等心源有碍,若不如是,佛是有碍之佛,不是究竟之佛了。
【四从与千化佛下.至七宝池中已来.正明第九门中.众圣授手.去时迟疾.即有其五。一明弥陀与千化佛同时授手】
到这个上品中生之列,有千佛授手,报佛中还有千佛,化佛、应佛来授手。
【二明行者既蒙授手.即自见身已坐紫金之台】
这是个过程,他把它判成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让大家来感受。
【三明既自见坐台.合掌仰赞弥陀等众】
像我们这个赞叹门,口业赞叹,为什么赞叹呢?见佛赞叹,同赞叹,你不见佛你怎么能赞叹呢?怎么见佛呢?我们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名号之时,就是清净海众,本身就在清净海众,在莲池海会之中,所以这个时候呢,这个心性就是赞佛,就是见佛,就会生大欢喜。合掌礼赞,这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名号相应故,是为赞佛,这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在赞阿弥陀佛。
要是你念的时候,心中还恐恫,不得利益,不得摄护,不得安稳,不知道弥陀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威神加被,不能相应,那你就不是赞佛者,是谤佛者,疑佛者,怀疑佛者,不接受佛教者。那你疑佛回施者,这样肯定是不会赞佛的,所以说不见佛那就不赞佛,疑佛。现在念佛的,口业念佛的虽多,真正赞佛者甚为稀有,何以故呢?不知见佛同赞叹。
你见佛才能赞叹,你不见佛你何以赞叹呢?见什么佛呢?见弥陀照无所障碍的清净广大的给予,圆满果德的给予,诸佛知见正知见的给予。这个给予,你若接纳,心念一转,当下就是欢喜,当下就是安稳,当下就是见佛,当下就是赞叹,就是随顺,就是利益。此一念唯心所做,唯心所造,因为就实相心来说,不增不减,非佛非魔,非有众生,亦非诸佛施化,本来安住,若不假报德,何以彰显呢?我们只能在众生分流转,不能在法义中得见。这个地方希望大家要审思。
【四明正去时迟疾】
这个速度是刹那间,一念之顷,就是时间的问题了。上品上生的往生那就是说即得往生,这个即,连刹那之说都没有了,那这个就是弹指顷。弹指顷,这个是一念顷,一念有多少个刹那,这个大家都还知道是佛教的名词,还是有个时间距离的。这个弹指顷,这个弹指大家都会弹,即起即束。
若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即是现下一念之即。所以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这个即就是现下之意,连弹指都没有了,闻名即得。这个即是什么即呢?就是没有前后,没有前后即,因果同时感召,所以三品不摄。这个即,所谓的是一念顷得以往生。
【五明到彼止住宝池之内。五从此紫金台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他是把它判成十一段文字,因为这个已经习惯了,我们读的每一段文字,他都会把它判成十一门来判 ,这是一开始形成这种规矩了,善导大师讲这文字的科判善巧。
【由行强故.上上即得金刚台】
那就是上品上生是金刚台。
【由行劣故.上中即得紫金台】
这个地方是不是弥陀的本怀呢,一定要审思,你要不审思,这个地方就会出问题的,因为不管是紫金台、金刚台,你都会下台的。搞不清楚啊,大家争金刚台,那也挺好的,就是这个发心的猛利,接受的这个疾迟问题了。
发心,那有的人发心就是缓,就是疑虑心重。我们都知道贪瞋痴慢疑是我们凡夫思惑中惑乱的根,就是怀疑,所以我们一疑心,全体凡夫,没有啥好说的,信根退失,善根不能增长。那我们学法的时候,多有这个思惑的疑,才使我们产生恶见,就是见惑,由思惑而产生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见都来了,一个跟一个出来,它是利使嘛,策励我们,误导我们,就是叫六贼,来盗我们的法身,盗我们的慧命,浪费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在这本来清净的国土中六道轮回,幻化业流中痛苦不堪。
所以这个“行劣”或者说“行强”,是我们凡夫次第觉受,或者强执觉受,非佛亲证果德。佛亲证果德,平等一味,决定真实,报德圆满,不二给予。为什么反复在这个地方提示呢?下面善导大师会把我们都摄化到报德中,不希望我们在这个应化中来强执差别,现世受苦报。因为差别执著是众生果报相,是众生分相,非是佛威德智慧真实相,诸佛亲证一真啊。
我们都知道十法界中唯有一真是佛法界,佛法界一显,九法界要泯,要泯覆,归于一真,那要是法界体性一彰显,十法界炳然唯现一真,那是诸佛亲证的法界体性智。我们只能听闻啊,你能随顺不能随顺,你能随顺,那太方便了,现世现念都得解脱。他是体性智,他是以法界体性归于一真,十法界彰显,彻底归于一真。在天台教化来说,一法界显,九法界都要泯覆,他并不是灭掉了,它不见,不用。好比说我们现在是在人法界中,以五戒十善为生命依托,你犯五戒十善你就丢失生命的依托,你会受到现世生命的冲击与伤害,不杀生,你就健康长寿,杀生你就短寿,多病,乃至杀盗妄语淫妄亦复如是,各有所摄,那其他的界都泯了。
那我们要是发菩萨心,行六度万行,那你人道的东西也就会泯失的,因为啥?你冤亲同等对待,同等饶益,那就丢失人分了。那要行佛行,一味的给予,广大的摄化,不二的提携,那你是十法界都归于一真,这样的大威德相,唯有诸佛亲证。我们能随顺,随顺分中可以觉知、觉受,可以得到这种欢喜、摄化,可以得以增上,可以得以信心。这个地方,大家还主要是要思惟,因为如法思惟,得以善巧。
所以这个就佛根本的愿望来说,一切众生同生报土,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佛的报德。有所障碍,这三辈九品都是障碍处,三辈九品是众生接受处,就是所谓的摄化处、归向处,是利益的接纳过程,并不是究竟安住的利益,只是说一个接度的过程。就真实利益来说,得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法是同一法义。那个品位的差别呢,坐紫金台乃至金台银台,各种台的差别,乃至在梦中得见弥陀也得往生,那是要经过多少劫,华才能开,才能闻说第一义谛的施教,这差别就大了。不管多大的差别,最究竟的利益必是一。
【生在宝池.经宿始开也】
我们都知道,上品上生,弹指顷,即得往生,华开见佛,那就开始能闻佛说法,弥陀的这个教化即时现前,那跟这个因缘就相差很大,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一时的这个利益就现前了,于佛前得以授记。这个要经一小劫才能得到这种所谓的无生忍的授记,差别就很大了。极乐世界的一小劫,那就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那就太遥远太遥远了,那个距离就太大了。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印光大德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以个人未明往生正因,以期各修上品,你并不明往生的正因的时候呢,才修上品往生,干什么呢?要坐金刚台,弹指顷即得往生。要明正因呢,唯是弥陀回施。《净土五经》有印光大德的这个序说,未明往生正因,才开始期盼这个因缘,人一般的认为我修上品,那还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是很好,但你没有真正地明白往生的正因。
我们来借助过去大善知识的话,因为我们的话不可信,我们依经依祖师教。印光大德在《净土五经重刊序》[[3]]中说:“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那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个心是什么心呢?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那个本心。这个地方没有泛出来众生,也没有泛出来诸佛,就是一个无有来去无有增减的宝心、光明心、一个无差别的心,那从心想中生,所以“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原来我们现在众生不众生,是心作是心是啊!唯有像印光大德这样的大德,亲证不可思议的这种诸佛甚深行处的果德利益现量,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与佛之语无二无别。
所以“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这就有意义了,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那众生烦恼业海亦从心想中生,这个生是个什么心呢?大家不得不思惟,因为我们学习要思惟,你不思惟就丢失大利啊。有信无解,徒生迷茫。历代祖师都告诫我们,你说我信佛,但你不善于随教生解,善解法义,那你就会迷闷,遇到事你就会迷闷,无记,糊涂,颠倒,不知前面的所以然,所行之地,那就很苦了,那么就要如实地信解。
所以“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下面这句话,是我们要提示的,“未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哪一辈,哪一品,这个生因,莫不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的回施,彻底都离不开的,要是离开这个,你生何国净土呢?弥陀的净土,弥陀的接引之愿,弥陀的修德给予,全体是弥陀的回施,所以净土一法是纯佛力施教,就是这么个说法,就是摄受之法。
佛在八万四千法中判两大类,就是折摄二教,过去学教的人,都会根据这两大教化,来择取自己,用哪个方法比较合适。有的人心性比较刚强,善于行持的人,那么就以折法来走出自我;比较弱的人,或者说比较善随顺的人,信根具足的人,多以信解归入摄化之法,得以现前利益,现证善巧。这个方法不一样,这两大类有情的判,这种分判,有的人就是需要折,以智折,以佛的亲证无碍的智慧来折我们现前的骄慢,就是说自己认为自己可以行,可以知,可以做,这是慢心——我执慢心,我法慢心。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未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印光大师为什么提出来这个话呢?就是告诉我们,三辈九品之类的行持支持者,多是不明佛慈悲给予者,只是说向往极乐世界,愿意了生死,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往生的正因尚未明晓,这个地方我们很容易带过去。未明九品生因,这样才会以期各修上品,那要明白了就知道,一切众生,本是弥陀报德回施对象,各个无有差别,利益现前,所以远离分别心,随顺弥陀圆满报德给予,生彼报土,得以真实安立,就是弹指顷即得往生,面见弥陀,受无生忍记。就是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就这么个说法,这与弥陀的愿望相应故,就是所谓的真实增上,入菩萨种性或是诸佛种性,得以真实利益。
未明之前,就是发起所谓的修持差别,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有个审思。我听到很多地方的人都是这么说,“这个人修行啊!”我们打了这个一百天七,出去了,大家赞叹这个地方,其他的不管了,一百天七,要是真的打了,真也了不起,我们在这个地方混饭吃呢,没办法了,打一个布帘遮遮丑,因为啥呢?有时候感觉到就这么个因缘罢了。
是不是呢?修行不坏,但是要是认为自己有修持,的确是未明清净本因啊!所以“诸比丘,我法无修修,无念念”,现在人提起这个话,认为是魔说,他认为要有一个修修处,那就是非得要有个样子,像马祖一样,坐着能成佛,就得有个样子是一样的。所以障碍了很多人的所谓的现前利益,因为弥陀的平等回施,往往大家就是不愿意接受,三辈九品发生了,这个正因未明发起的随顺因、相应因,或者说就是杂毒之因。这个因,能不能正因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告阿难,彼国无有不定聚及邪定聚,那你这个杂毒之善、不定之聚,你能不能往生呢?这真是个问题了。
所以只能回心向往,所以三辈九品,由此而出。各修善法,心心回向,持戒精进,六度万行,诵大乘经典,发无上菩提心,三福九品,这之类都是随顺这个因缘来回向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不是现下的利益,是舍报的利益,何时舍,何时得利,何时临命终时,何时得利,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们这个地方生决定想,要好好地思惟透彻,要不然我们现下的利益总是不现前,总是一层遮碍,就是隔着靴子挠痒,无济于事的。
现在念佛的人多,现前利益的人少,最主要是没有随顺佛的圆满给予,不明往生正因,不依多善根福德因缘得以成就,只依少善根福德因缘得以发起,心心向往,现前利益不得究竟安稳,只是一时的向往之说,念佛时感到安稳,不念佛时心生恐恫,顺缘时感觉到欢喜,有瑞相就感觉到欢喜,一有违缘,一有恶相就心生恐恫,不得真实圆满解脱,不得弥陀不退摄化,那现前利益不能昭著。所以净土一法被人推到下劣之教了,因为啥呢?未明往生正因。
《阿弥陀经》实际讲得很明白很明白的,尤其《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在这个地方讲得是特别地清晰特别地清晰,给我们的提示特别直接,说“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这是往生正因啊,这是功德名号的给予得到的这种正因,这是大善根福德因缘。并不说你做了多少事,你做的好事坏事,你读了多少经,你拜了多少佛,这都会散坏的。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说,那我们命终之时,一切善根,一切威德,一切修持,都一时散坏了,你做的善恶业都散坏完了。你平时一天礼拜一千个佛,你平时读五部经,十万声佛号,这都是你个人的业,这都会散坏,何以故呢?你读一读经典,你的威势散坏,眷属散坏,宝藏散坏,什么作业都会散坏,唯有十大愿王,于刹那间摄化你往生无量刹土。
那你要认为有修修,你要认为你自己可以不散坏,那就不明往生正因,叫杂毒之善,有善有恶,有是有非,有对,这有对的修为就是有大有小,有修持处有不修持处,你四修你不能成就的,无间修,恭敬修,长时修,毕命修。这个无杂修,你念念都会杂的,一会感觉到还如法,一会感觉到不如法,一会感觉到安稳,一会又感觉到不安稳,这都是杂修,叫杂毒之善,不能成就往生正因。这个地方只能心心回向,一直到临命终时,方得利益,还不知道你是哪一品所摄,你自己还要判。
这个地方希望大家一定要当真,要不当真呢,我们净土法门的利益总是不现前,谈来谈去总是兜圈子,兜圈子的很多。因为在下面一谈,都是在兜圈子,就是不愿意现下舍弃自力,随顺弥陀的圆满的给予,现下接受,要期盼着一个未来,我要得到个什么样子。所以《无量寿经》苦心诲喻,反复地诲喻,反复地教导,引导我们,现下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样呢,我们不能接受,佛真是委屈说又委屈说。
【六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下.至得不退转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不同】
“华开后得益”,所以正觉华开,信心华开,华开即见佛。那你信心呢,现下就见佛。你说你这是狂妄之语,那也可能是,那你要是顺教呢,顺教之语,当下就得利益。因为法身遍一切处,报身圆融一切处,应化随众生接受处,只是大家看怎么来接受佛法了,接受诸佛的教诲。我们不接受,那法身虽然遍一切处,涵养十方,但我们不会汲养,因为啥?你自己不愿意接受罢了。虽然不会接受,已被涵养,所以决难逃逝,闻者即被摄化,就是你强执,我不被化,你慢慢都会被化掉的。因为诸佛是真实功德故,我们只是虚妄执著,一日一时的执著,就是强执我故,也会逐渐化掉的,所以必得摄化。
“华开后得益不同”,我们这个华开,是上品还是中品,是上生还是中生,还是三辈不摄?所以若有人发三种心,即得往生,发三种心即得往生,发心时即见佛,所以信则华即开,花开即见佛,正觉华化生啊!因为一切往生的善知识,莫不是阿弥陀佛的正觉华开,坐的是阿弥陀佛的正觉之华,非是我们的修德,非是我们的作业成就,你的作业是什么,我们个人的作业是什么?我们很难去,我们很少人真正地认真地去思惟,我们无始以来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得到的,失去的,无外乎是个虚妄的执著,虚妄的分别,如此而已。旷劫以来我们曾经得到过什么呢?虽然旷劫流转,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因为啥呢?佛宝不退,佛宝不衰,佛宝不变。旷劫以来,我们执著妄想,认为有什么得,可得可取之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无外乎现前的一个下劣身。
所以一定要善自思惟,我们作为现在的这个生命,这个十法界在哪一界所居,我们这个六根、六尘、六识能不能把我们困惑住?我们这个五蕴四大是不是我们的本体?这个本体能不能回归于彻底投入,弥陀的大智愿海?那我们的重罪,所谓的执著之罪,能不能消除?妄执之罪,分别之罪,贪瞋痴慢疑恶见之罪,能不能当下回归于弥陀的大光明藏中,一产生光明分?因为心作心是故,所以回入光明,即得光明,回入执著,即是众生分,心作心是众生,那心作众生,我们就作众生分,那这个意义就有差别了,所以我们这个华,看什么时间开吧。
【即有其五。一明佛光照身】
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我们现世照注不照注?这光是可见光还是智光?智光就是心光,心光相应,一发心就相应,那你心作佛时,即与佛相应,你心作众生,与众生相应,所以心光相应,得以无碍。
我们现在心作心是,作的是什么?本来一切众生即心即佛,一切诸佛即心即佛,心佛众生本无差别。无差别就是我们现在行差别中,行差别,这个差别由何而生呢?是真心生妄心生,真心妄心是不是一心呢?不得不思惟。所以光明照注我们,唯使我们思惟,发起正思惟,正行,正念。
【二明行者既蒙照体.目即开明】
所以佛在《圆觉经》中讲,若诸众生闻善知识的教诲,知一切法无有自性,得法眼浄,入众生随顺觉性,得以众生随顺觉性。你怎么得法眼净呢?能不能随顺这个无有自性的善巧呢?那你不随顺,你的眼目不开,两眼浑浊,随境而转,不得正见。
【三明人中所习.到彼众声所彰.还闻其法】
听到这些说法,第一义谛,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因为不谤大乘故,闻到的法都是第一义谛的法。现在像诸多的善知识,或者说因缘上的,修种种法,有的人就把大家引导到人天福报上了,求福求慧,就不求了生死,有的人求声闻,就是自利,自利善巧,不求发起广大的利益,饶益一切有情,对大乘多生疑谤,说你不要说狂妄之语,你说的怪好,你怎么的……就是不生大乘心性,不以利他为自利善巧,不以弥陀的果德回施为安稳,以自己的行持为善巧,不得真实安住,多生疑虑,那这样对大乘就会有疑谤处,不谤就疑,他因为不信取故,不信顺故,不信顺必然谤疑,不谤就生疑,这是决定的。因为人没有悬空处,你说我也不信,我也不谤,我也不疑,那你是个什么呢?
蕅益大师在他的著作中讲的很多,有的人说,我现在识得诸法空相,不念佛,你不念佛你念贪瞋痴,没有啥好说的。因为众生念呢,刹那刹那间都不会断,你不念佛你会念贪瞋痴,所以说妄说空有,有也是妄说的,空也是妄说的。那你念佛呢,不空不有,彻底圆明,可以用有住持诸佛教诲,可以用无彻底解脱,无所挂碍,你说有说空是个啥东西呢?所以强执二边。你看我们现在学法,很容易二边执,就是说边见,那是相互伤害,不入中道义。入得中道义,也不可安住啊,你安住于中道,你也不得真实究竟,所以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亦不住中。有所住,就是法执了,那法如筏喻,法尚应舍,你舍不得的,出现法执我慢,增上慢心,以为有所得,以为有所证,所以我证中谛,如是之人堕魔眷属。
习法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得闻第一义谛善巧,不住中,不住彼,不住此,得以彻底解脱。所以运用中岸,此岸,彼岸,运用此岸饶益有情,运用彼岸安住有情,运用中度脱有情,所以得以善巧。若无有回施对象,只以空安住,所以说明明沥沥啊,无挂无碍。
【四明既得眼开闻法】
眼开方能闻法,眼不开闻法,也是混沌,迷失本心,你闻的是什么法呢?
【即下金台.亲到佛边】
所以不管是金刚台,下面还很多的,必须得下台,这个地方不要感觉到可笑。若是不明正因,以期各修上品,我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这个人了不起,精进,上品上生”,说实话让人心里感觉到,这不过是一个妄执之见罢了,就是自己的情见分,妄判别人高低,于似乎善法处心生欢喜,于违法处心生瞋恨,此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圆觉经》有讲,我们有时间看看《圆觉经》,不要认为是我说的话,所以这是以分别、分别爱憎心来习法,不得法益,是在四病中流转。所以此类有情,多以四病为法,以非法为法作为教授,末法时代有情多是如是。就是你如法,我爱你,我喜欢你,你非法坏法,我瞋恨你,听着是很好的,此人不得度脱,多住四病地狱,就是一身病,作止任灭四病跟着他呢,常随此人,不得究竟圆觉性安住。
【歌扬赞德】
“赞佛功德”,就像我们现在做这个礼拜,我真是前一段福报薄,有20多天没有回来,大家礼拜,有五种礼拜:从第一门礼拜,得生彼国,第二门赞叹,念佛同赞叹,第三门得入莲华藏,实际这个地方,就是说的现下的利益。
天亲菩萨在他的著作中,都让我们现下在礼拜的时候,在念佛的时候,在作愿的时候,举心动念的时候,观察的时候,时时刻刻亲近佛菩萨,不离佛菩萨的清净海会,不离佛菩萨的教诲,不离佛菩萨的伴侣,这种因缘来运用自己的法义,哪一门也没有离开。
但现在人不知道净土法门的教义,把净土法门看的就是,包括我们现在很多人的修持、行持,就不把自己跟诸佛坐在一起,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他念着无障碍的名号做有障碍的事情,发有障碍的心理,求有障碍的这种因缘,所以这个地方谤法啊!谁能谤法啊?唯有不知法,妄行非法处为谤法,你要不行法,也不知法,也不作法,你没有谤法因缘。所以过去人习法,先要把法的路子搞明白了,才来习法,要不然咋习呢?没有下手处,所以亲近佛的教诲得以开明。
【五明经时七日.即得不退】
上品上生很简单,闻到即得,弹指顷往生彼国,闻说妙法,闻已即得无生忍,须臾间就结束了。这个上品中生就要一段时间了,就要一小劫了,经于七日,得不退转,那得无生忍的授记呢,就要一小劫了。那这个地方就有差距了,这个差距是众生心分所许分。大家这样才欢喜,这样才对位了,“他这样修持应该到那个地方,应该这样才可以”,这样是告慰大家的分别心。因为啥呢?我精进念佛,我上品上生,我坐紫金台,应该的,这样就叫平衡大家的心理,要不然没有激励修行的正因。这修行的正因,跟往生正因还不一致,一定要搞明白。搞不明白呢,我们就会被自己……
修行正因,修行也可以缘佛修行,也可以不缘佛修行。有的人好比说,我就为得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他虽然念着阿弥陀佛,但并不缘阿弥陀佛,缘自己的现前一念觉受,断妄未断妄,清净未清净,在自己的觉知分上,在自己的觉受想识上用功夫,那这还是不明往生正因,这样也在修持,不能说他没有修持。净土一法的修持方法、行持方法呢,的的确确要是搞不明确,很容易走弯路或者造成误解。
以前我们在一起交流,也打过七,也打过精进七,也做过什么样的就是多少天多少天不休息的念佛,二十四小时的念佛,也都用过,但是有一点,这样的行持的人是少分,还是不明往生正因。因为啥呢?你二十四小时都在念,哪一天不念的时候,遇到违缘的时候,对自己的往生不能往生,还是生恐恫,还是生疑惑,所以不明往生正因。就是本来是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得不退转的摄化了,十方诸佛都做的这个证明,但是为什么我们念佛老是感觉到自己不能往生呢?老是不安稳呢?这个地方就有大问题了,就是不明往生正因,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的回施为增上缘,为真实正因。在这儿搞不明白,就老是退转,老是退转,净土一法是无退转之教,那为什么我们会在退转分中得以利益呢?那就是肯定是出问题了。
这个地方三辈九品,慢慢跟《阿弥陀经》一对比就知道了。《阿弥陀经》怎么讲,大家都读《阿弥陀经》,我们天天读《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说的有啊,我们对比一下,可能就容易认识到。我们只能依经教来对比,我们看这段文字:“舍利弗,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佛劝告舍利弗,要信受佛的教导,信受诸佛的教导,诸佛的摄受与不退转,这个地方就是听闻佛的名号,听闻诸佛的名号及受持这个经典,就得到不退转。
为什么《观经》上又这么说呢?那往生之后,经到七日,方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呢?这就是摄这一类不明正因之人,没有闻阿弥陀佛的名号与行持阿弥陀佛经教诲的人,这样不摄的人,他以自己的修持力,读诵大乘经典的因缘,回向往生的人,临终得到的利益。闻说大乘经典,不谤,深信因果,于第一义谛能随顺,这样的人,回愿往生,以此功德,回愿往生,这样的行者,临命终时,得到的往生之后的利益。这让我们观察,所以修诸功德回向之人得到的利益,跟直接行持净土法门的人的利益决定不一样,就是闻佛名号即得的利益,功德差别是很大很大的。
那么闻说阿弥陀佛名号与诸佛名号功德,乃至随顺《阿弥陀经》的教诲,即得不退转。闻是经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定要看到这样的授记,授记的差别。所以说净土一法的行持要是仗借佛力,现下就是不退转,因为佛果不退转故,佛摄化众生不舍故。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