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启问: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弟子慧文想请教一个基础的知见问题。请师父为弟子破除迷障,树立正见。请问师父把西方极乐世界当做天堂求生,有什么风险或者过患吗?
家中有旁系的奶奶辈的亲属信奉上帝求生天堂,觉得天堂有爱,衣食无忧,平时对死亡也没有恐惧。临走时似乎也是预知时至,主动从养老院回家告别,把钱留给后辈,回到养老院没多久离开人世,似乎走得也很平静。假设这位老人在世的时候,因缘成熟之下。将求生天堂的愿望换成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在事相上是否也可以跳出三界往生西方,回归本具的佛性,究竟成佛呢?
这和我们认知心佛众生等无差别,觉悟现行,随顺佛愿,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的发心,似乎是不同的,那本质的区别又是什么,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弟子惭愧,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自己在实践随顺佛愿,觉悟现行的过程中有时候可以思维、实践、体会果地觉往生在每一个当下感觉到安稳,有一种价值感和责任感,似乎体会到一点为法住世的勇气,有的时候仍然会把西方极乐世界当做一个安乐的天堂去向往。特别是阅读经文描写极乐世界种种宫殿、花鸟、衣服、饮食、法音宣流的时候,一方面觉得很亲切,另外一方面,会夹杂着为己求安逸的心态,慢慢演变成向外求天堂这种逃避现世的心态,这里弟子有知见不明,我心想如果这样的心态也可以往生西方的话,好像也可以接受,有种搞不清楚,先去了再说的迷惑和那个一切都托付的一种心态,弟子惭愧,祈请师父为弟子树立正见,调整发心,愿与佛愿相应,做一个清晰不退转的抉择。南无阿弥陀佛。
师父:
这个问题是个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佛教讲法由心生,法由心生。这个法跟这个心它的关系是什么呢?那万法之源,我们讲法界心,这个法界心就是像果地觉,将果地觉佛的这种成就无上的菩提就是法界心的一个展示。
那我们平时的心,平时的这种世俗心、安逸心、人我心、是非心无量无边。那你说这个无量无边的这些芸芸众生的心与法界心的本质,本质人人往生,本质顺性说人人往生,顺佛愿说人人往生。这个顺佛愿人人往生,顺本质人人往生,这个是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这么表达呢?那又为什么又都有的人在讲,有的人能往生,有的人不能往生,你为什么有这样的?这个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这是世俗的,一种世俗就像人我是非是一样的。人人往生是顺性往生,顺佛愿往生。
实际让我们去学习净土的人去体会,体会顺性的心理,顺佛愿,顺佛的果地觉是什么样的一个心理作为下一个生命的一个体验,那顺应世俗纷纷攘攘的那些心,我们说就是心作心是,他就会有种种结果,凡夫心中就有分别,有生没有生这就是凡夫心,佛心就是人人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就是佛心嘛,佛愿来表佛心,佛心来表法界心,法界心表我们的无上心,就是圆满的心、清净的心、无碍的心一个佛心。
能生不能生,求安逸能不能生,不同的信仰能不能生,这个就是世俗的想法,就是这种无量无边的想法中的其中之一,那学习净土的人,顺性说、顺佛说,乃至以前我还讲过顺究竟意乐说,就是你观察你的一个真正的这个游戏的规则,规则就是究竟的一个在任何角度中都是圆满的,没有一个缺失的,那你会观察到。人人能往生,就是生命皆能往生,那这样是一个圆满的一个意乐,顺性的一个表达,法界心的一个真实状态。佛教讲顺性起修的一个缘起,殊胜缘起。
那我们为了追求安逸,为了追求一个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能不能往生呢?这顺应着文字,顺应着这个一些角度说,就是我们在世俗的分析中你随顺佛愿,你虽有安逸的心,安逸的习惯,但你要愿意往生彼国,清晰愿意往生彼国,也能生,它称为什么呢?就是很多人将这一个称为带业往生。
实际说的愿生则必生,这个在净土教法中是一个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愿生必生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心作心是的一个描述,一个描述。当然我们也会听到有些法师,有些大德们讲,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不发无上心不能往生等等,甚至经典上也能查得到,愿生必生实际是净土教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愿生这里面呢,你知道愿生他就有随顺佛力顺性的一个潜在的作用,这一点有一个成就无上道的一个潜在的这样的一个力量,这一点应该去有一个在这个所谓的三辈往生中即心即是,就是随顺佛愿,但发无上心。以果地觉为因心往生,顺性,那也可能就是并没有接触过净土而临终,或者说听到其他人讲了,闻到这个愿生,那一样能生,修过其他法一样能生,甚至不信佛教一样能生,那就是愿生,这个心作心是那一刻钟那一个因缘下愿生。
有的人就是平时念佛,到时间不愿意生,这样的人反而多,不愿意往生,是他产生疑虑了,你说疑虑的人能不能往生?那边地疑城嘛,那有讲,将信将疑,但是他又感觉到不往生不行,不去不行。不去那就是一个茫然,就是迷失,所以说他就心有疑虑,愿意往生那样也能往生,生到边地疑城。
所以过去讲像三辈九品之说就讲能生不能生实际多是讲的众生业中所择取的一个状态,顺佛愿往生,顺性往生,顺究竟意乐往生,那就是人人往生的一个观察、抉择一个实践,我们平时实践就是人人往生,就九界同归,凡生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大安乐,这个大安乐实际就是解除了一切众生往生的障碍,站在解除一切众生往生的障碍这个角度实践这个法则。
那为了升天堂,为了离开世间的苦,往生彼国,那你看我们那韦提夫人就讲的就这么个嘛,对吧?他就是这个方法,对吧?那个《观无量寿经》上有讲这个故事,未生怨这个把他父亲给囚禁起来,听这个调大的这种挑唆,把他父亲给关到七重牢狱之中。以前我们去印度还专门去舍卫国王舍城那个七重牢狱那看看,去那个七重牢狱,关了七重,一层一层一层的。把他父亲给囚禁起来,他母亲那个偷给他父亲···,慢慢就身上就沾点那个什么,就像那个什么吃的东西,然后用他那个璎珞中像瓶子一样灌一点点那个像饮料一样的东西,灌一点什么蜂蜜呀,什么甜甜的可以饮用的东西给他给他父亲带去,她去的时候又带一点,去的时候带一点,结果这个王就没有饿死,就活了很久。
这个未生怨就开始知道了,就要杀他父亲了,杀他母亲了,他母亲也被关起来。就这个舍利佛、目犍连就以神通力去给他说法,目犍连是他的和尚,给他说法,然后就见到这个释迦文佛,他祈请释迦佛给他说法,跟他说极乐世界。他就是因为要远离这个世间的浊恶、苦难、不安。生一个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一个乐土嘛,称极乐世界。这就是愿意生的一个厌娑婆,欣极乐。他不是把他当成天堂了,他并不知道天堂不天堂,他就是了解了这样一个佛的国土,他就愿意往生,有点基督教,天主教什么天堂之说。但这个在《无量寿经》上讲的很清楚的。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个天亲菩萨也讲。他不是欲界,不是色界,也不是无色界,它是超越三界的,我们知道这个三界,天堂还是一个欲界天,一般人描述的天堂都是欲界天,他不一样,虽然同样是离苦得乐,这是究竟意乐处,究竟乐处。就不光是出这个种种生命逼迫的苦,轮回的苦,贪嗔痴慢疑不正念,自业、交织业、共业的苦。他除九界众生,好比说菩萨不圆满的苦,声闻没有慈悲的苦,缘觉这个独觉缺少利益世间的这个作为的苦,方便苦。
这个世间善人能生诸天,能得诸乐,但那个就是有量的一个有限有量的一个福德因缘的苦。就说的无常苦,像天人有很多福德因缘,他们也有满足五欲,有诸禅定善巧,变化善巧,自在力。但他有无常苦,就所谓的无常以来,现五衰相苦,生于地狱苦,其苦生于地狱苦。他讲那个就是九界生命中的种种它都是有缺失的。
所以阿弥陀佛能圆满一切众生心,称为极乐世界,所以说这个不是大家说的生天堂。有那个离苦得乐的心,大家都要知道这个是一个究竟的乐,就是极乐,能满足十方九界众生一切缺失的这个需求,实际就是顺性展示这个佛的功德,佛的功德就展示了性德的功德,就是自性具足,自性生万法,自性不动摇。自性称念,自性安乐,就是这样一个展示。
我们学习净土的这个有离苦得乐的愿望,那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现象,就可以先由自身引发出来,我愿得到安乐处,像韦提希夫人一样,得到安乐处,远离诸苦恼,那希望一切众生都这样。给一切众生都这样一个法,一个法的实践,一个法的回向,这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即得安乐一个实践,开始我们为自己,允许,允许。我们一旦了解了性德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来圆满,本具万法。那你为自求,你在为自求的这个心念依止就没了,就没有。那你再去你就知道那个私心是一个缺失的心,没有顺性的心都是一个缺失的心,委屈的心去生活,去修行,那个结果还是委屈。
很多人修行那么多年,为什么会得不到好的安乐的法义,因为有委屈的心,谗曲的心,残缺的心去修行的,下的种子有问题,所以说那我们通过学佛皈依观察,把过去为自求的心就变成为一切众生往生,一切众生得安乐,一切众生往生无碍来实践。那就自己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也是在为一切众生往生彼国,随着这样的因缘往生舍报等等,他就发现始终就因真果真一个实践,这个话题很重要。
我们读《无量寿经》中下半卷,《无量寿经》下半卷,康僧凯那个本子就讲彼国无邪定聚及不定聚。往生彼国皆出于正定之聚,这个正定聚就只谈佛力成就,不定聚与邪定聚在这个净土教法中讲的是九界众生。这个正定聚放在唯佛与佛力究竟圆满的功德上来,成为正定。把它判得很高,就是唯依佛乘是称为正定,非佛乘皆非正定,所以往生彼国皆入正定之聚,就无不定聚及邪定聚,邪定聚的是诸恶道,六道轮回,都可以称为邪定聚,像这个不退转的菩萨都可以称为不定聚。就是还没有真正得到正定聚的圆满的这样的究竟安乐住。就所谓的阿毗拔致正定聚。
所以他提这个彼国皆住于正定聚,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赞叹他的威神功德,他的威神功德是什么呢?你若有一念愿意生彼国,阿弥陀佛就能接纳这一类的人,你看乃至一念,必生彼国,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所以说乘佛愿力,一念往生,看这个的。
后面他又讲三辈,其往生者,他开始这么讲了,原来那个是乘佛愿力,一念就往生了,这三辈说的上辈、中辈、下辈说的其往生者,按他讲的,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行做沙门,这都是自力说的,自力他也没有离开,他也没有去离开佛力,他也离不开佛力。
自力也离不开佛力,离不开,所以说这个我们呢要了解这个,了解这个净土教法的特质,但在这个三辈往生中,都说到无上心了,弃欲出家,这个往生彼国,弃欲出家,往生彼国的人,跟这个不能行做沙门,不能行做沙门。不能行做沙门,要发无上心,但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做诸功德,但发无上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你看他自力修持,这自力修持呢。实际你要是不说彼佛愿力,不随顺佛的愿力,随着你自己修持呢,这是三辈,它表现三辈差别。
三辈九品呢都是自力说,就是以你自力的果报,那为什么你说佛愿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说三辈呢?实际三辈九品是大部分人。或者说大部分人接受三辈九品说,不接受真正的净土随顺佛愿一念往生的这个易行道,这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说佛就说三辈九品,在《观无量寿经》中说九品说,在《无量寿经》中说这个三辈说。
其下辈者,你看其下辈者,中辈者虽不能出家的人,但是他会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功德,起斋戒,修塔,饭食沙门,修诸种种善法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命终化佛也会现前,他这个说法里的说这个上辈往生的就是阿弥陀佛是报佛,因为你也是出家行做沙门,像他一样的来做沙门什么的,那就会有报身佛,这个中辈者就是化身佛。
那他这个其他的功德都如像上辈者一样,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也是愿生彼国,假使不能做功德。你还像世俗一样生活,但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彼国。若闻法欢喜,心生不疑,乃至一念。闻到净土了,欢喜一念也能往生,这个临命终时,这样人临命终时也能往生彼国,会梦见佛,不是化佛,这些人因为没有做诸善缘,这个什么。
实际上要是我们实践果地觉的人呢他就是欢喜一念,这一念他不是退转一念,他心里就起决定了,就像我们说果地觉因地心这是一念,这是不退转的一念,这一念是抉择的一念,这一念真正深入自心了,与自己的心愿相应了,这一念很重要。
我们以果地觉因地心看看三辈的就知道这三辈要是以自力修持,我们从自身的安乐上来出家最好。出家最简单,因为啥呢?他这个弃欲出家,行做沙门本来就是一个解脱,因为这世间的一切欲望纠缠,毕竟是委屈一场,就是弯路一场,到老来一场空,业报一来种种恶报就会来。世俗的这些患苦患乐,患是患非,种种事业相,失败相,成功相,老来一场空,这真是不虚的。到老病死的时候,他真就不起作用这些东西,你再大的事业挡你老病死吗?你再大的事业能觉悟你的老病死吗?能善用你的老病死吗?难度很大。
所以说你这个出家。弃欲出家,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这个就是报身,报德摄化,为什么?就是身心投入,全部投入了。
你说有的出家人也就是我们看到那个世间相也是很苦,也不见得是往生不往生,看我们是随顺佛愿看,还是随性德看,还是随顺业力看?所以说呢,我们学习净土的随顺果地觉角度来看一切现缘,来观察一切现缘,这很重要。
我们来顺性观察一切生命现象,这很重要,而不是顺业相来去判定他生与不生,那世间人一定是顺业相说,这个能生那个不能生,那看到很多出家人不能生,看到很多在家人不能生,看到很多念佛人不能生,这都是世间人用世间的眼光,世间取向的业力来表述的。这一点大家学净土的人一定要弄明白这一点,我们要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佛力、佛眼、佛力佛愿所成所见。我们要九界同归,凡圣同修,我们要修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法则,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的这种觉受,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所成的一个结果,我们要念这样的阿弥陀佛。这称为信仰,信仰,信仰。
啥叫信仰呢?啥是信仰呢?我这个就是我接受了这个,接受了这个,随顺了这个,就是信仰。信仰不可思议,信仰不可思议。信仰能使迷失的人得到安乐住,所以我们称为弥陀信仰,实践弥陀信仰,信仰——三皈依、念佛,这都是因为信仰而建立的,这样比较简单。你就区别没有信仰的迷茫,没有信仰的依止的人的这种困惑。
就像你刚才说。我能不能作为天堂回归呢,像信基督教、天主教的升天堂一样离开诸苦。实际这是这个对信仰的认知上的一个说法,我们信仰,这个信仰是圆满清净无碍利于一切众生,给一切众生圆满清净无碍的究竟利益这样一个法则,这样一种信仰,我们在实践之中信仰法则。这种信仰中的法则,这种法则可以调整世间迷失的人,没有法则的人,就是无法可依的人,没有得安乐住的人,迷茫的人,给以信仰安乐的回归。给这样一个法则的实践,令人依法得安乐住,依法得安乐住。
所以我们要实现这个信仰,疑虑就全无了。凡圣同修,等蒙摄受,九界同归,咸得往生,是阿弥陀佛果地觉,是愿力住持。诸有众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不退转。这个很重要,很重要,佛力主持,随顺佛的果地觉。会消除我们的疑虑。你自己想用你自己的业力习惯,你想想,你要用这个非九界之力所能信解。就阿弥陀佛这种愿力功德,非九界之力所能信解,那我们就不去妄想了,我们就随顺佛的愿力去观察,去消除一些疑虑,随顺性德消除一切疑虑,本性具足,本性清净,本性圆满,本性能生万法。所以说这一点呢就是很重要,也有就是比较容易混淆,还是自力与佛力与佛愿力,承佛愿力远超三辈九品,这个理大家一定要听得懂,三辈九品能往生,我们在社会上实践三辈九品的人多的是,没问题。
但我们怎么来行易行道呢?果地觉为因地心:佛力住持,念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南无阿弥陀佛,实践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阿弥陀佛的功德,融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阿弥陀佛的功德,体验这个功德,这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实际上就是发无上心,因为这个上面说这个发无上心,大家会通途的理解,理解怎样怎样怎样怎样,挺难的,实际。
所以你这个蕅益大师就说,愿往生心就是无上心。这个有意思的,我们要是随顺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就是无上心,顺性发心嘛,顺佛愿发心嘛,究竟意乐的话,这都是无上心的一个表述,不同的角度。大家可以去观察呀,这里面就是囊括一切众生究竟大利的一个发心,就是无上心,就是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上道的心,因为令一切众生能成就无上道,你得有方法呀,所以净土就是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上道的一个方法,光有这个发心不行,还得有这个方法,所以净土就是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上道的一个方法,我们有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这样的心愿呢。还要有这个方法,发心、方法。就是光有发心,没办法实践不行啊,净土教法就是实践无上心的一个方法。
那实践无上心,实际这肯定有发无上心,说果地觉因地心,这里面有有发无上心与实践无上心的一个综合,综合体。这个点,希望大家把这个关键点与我们自己——基本上每节课都会讲到,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但我们一定还会说,我想,我认为,我们大家交流是这么说的,他是这么说,那个法是那么讲,那个法是这么讲。我怎么想,没有说随顺佛的果地觉来思维,随顺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来思维,随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思维,观察。为什么会这样呢?习惯。我们的习惯,我们接受自力自我,我们接受自己的信解,我们愿意表述我们的信解,我们会守护自己的信解,这个呢就会产生种种疑虑,种种分别,种种迷失,种种烦恼。甚至没办法实践这个教法。这个问题实际挺尖锐的,这个菩萨还真是挺认真的实践,我们在认真的实践这个法的时候很容易回到自己习气上来。
我也经常好比说在生活中经常会发脾气,那性格骄慢哪,有时候对人就是误解,责怪别人哪,还有那种习气,只是说你学习净土了,你会能迅速的知道这个应该忏悔,这个地方不应该这么做,怎么做是你觉悟的机会,而不是你释放脾气,是你应该觉悟这个习气,不是说让你培养这个习气,不是让你守护这个习气,不是应该掩盖这个习气,应该去觉悟它,说的庆幸自己有个净土教法,要不然自己的习气会把自己埋没的。
以前我写了一段文字说,我自己深观我无数次,深观自己,自己的善根还不足以解决自己的生死烦恼。自己的善根还不足以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成就,就是说无上菩提的成就。所以庆幸闻到净土教法,我希望大家在这里边能转弯,你转弯了,你就庆幸你听到这个净土教法,十分庆幸。我以前落笔写那个幸闻弥陀具足名的时候,的确是晴天霹雳,是幻觉也好,什么也好,真是那一种内心世界的那种可以在黑暗中一下见到光明了。在这个活不下去的状态一下感觉到有活的空间了,在这个呼吸困难的情况下,一下感觉到这个有一个氧气绝对适合人生存的一个巨大的这个空间可以投奔的。亲近什么?就是这个不光是希望,得到了一个真实安乐的体验,这样一个体验呢,就像那个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至归,即入必定,你那个即入必定的那种内
心的再无后顾之忧的那种放心、歇心那种喜悦,依法得到安心、放心那种喜悦。
幸闻弥陀具足名,那就总算有机会逃脱了这个自力信解的那个陷阱,这样一个委屈,永远不得到一个真正安乐的一个自力修持法则的一个漫长的路子终于得到解决了。承佛愿力,佛力住持故,令心得到真正的安乐住。真正得到歇心,就对自己再不造一切业的一个无畏的接纳,就是一切法不可得的一个接纳。本自具足的一个接纳,一个接受,敢歇心,在一切业上敢歇心呐。敢休息了。以前那个糟乱的心啊,忙乱的心,不敢休息的心,一直在忙叨着,因为啥呢?找不到安心之处啊。找不到歇心的因缘理由,心没有理由休息下来,没有理由安心,安不下来,歇不下来,就是一直在打妄想了,不打妄想活不了。不修点这,不搞点那,不搞点什么,不自己打打妄想,自己不安呢,打妄想更不
安了,总是不安。
说真闻到这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真闻到这个名,接受了这个名,这个具足名,印契了自心,接受就是印契嘛,你真正接受就印契了你的心,印契了你的自性,本自具足的心,印契这个自心,就我们封存,被烦恼封存的那个本自具足的心就起作用了,本生万法的心就启动了,本来清净就启动了,就开封了,开封就是印,印就打开了嘛,过去叫印契就是打开的意思嘛,运用,发动机发动。原来这个本自具足的东西被封存了,并不是说没有,是封存了,被我们的烦恼业习的垢障积累的太多,埋没了,没在那里面了。今日打开了,你不庆幸吗?原来一粒明珠,原来自家宝藏。非从外得,也非从内得,本自具足故。这太有意思了,要从内在你容易骄傲,从外表你容易自卑,本自具足,人平等心、清净心就自然就升起来了,因为是人人具足,人人都有,这既不贡高,也不下劣,我们来接受这个教法。这个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呢?就是若人愿意生他的国,一念欢喜愿意生彼国。一念愿意生,说称名自归就是愿生彼国嘛。
今天这个问题很好,所以我们实践净土的,要以佛愿来观察,往生不往生,观察我们安心不安心,要用自己的业力,他人的业力,交织的业力,共有的业力去观察,安稳不了,安稳不了。疑虑会生起,对抗疑虑,说从业相中去观察业相,人们安稳不了,垢障会更深,迷失会加剧。那我们来以佛愿顺性观察,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观察,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佛的果地觉的功德力来观察。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效果,来体验这样一个效果,我们在实践一些法,觉悟一些法,就你在修什么法中,都是无上心下的一个实践。
所以这个净土教法是发无上心,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上心,成就无上功德。令一切众生发无上心,成就无上功德的一个信仰,一个法则,有这样一个发心,还有这样一个法则,就是这样一个实践成就。这一点虽然我们是讲,大家的要有耐心,去对自己要有耐心,我们为什么天天听?我们要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思考来观察、实践法则,我们还会用我认为,我自己用业习来认为,来思考呢?就是皈依信仰这个地方,南无皈命礼,誓愿这几个地方我们要多实践,多观察,多实践。
像天堂一样,实际这就是分别心,愿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成就无上菩提,这真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那你一定在其中啊,你不要害怕这个,愿共诸众生,你也是实践这个法则的之一,对吧?没问题,我们是在实践这个法则中,自我孤立,它不成立。
莲友:
阿弥陀佛,谢谢师父,这么耐心。弟子知道了,这个是我的疑虑,是我的这个妄想分别,随顺佛愿。南无阿弥陀佛,谢谢师父!
师父:
这个你不能光听得懂,要在举心动念的实践上要认真,对吧?你就像水已经归入大海了,我再也不谈自己了,再没有谈自己的理由了,你就谈大海,就像我们随佛的愿力为因地心了,我们再也不谈自己的东西了,就谈佛的愿力了,就像水已经归到大海里了,你只能体会大海,谈大海,在大海里说大海,对吧?我们再也不会说自己了。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那我们信仰弥陀,我们就来谈弥陀的果地觉,谈佛的愿力,谈佛的这种作用,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来思考这个,观察这个。就像水入大海了。再没有自己是清、是浊、是大流、是细流、是粗流、是一滴水、是一吨水、是1万吨水,再不谈这个了,谈大海,感知大海,我们融入佛愿力,我们就在谈佛的愿力,思考佛的愿,所以说就是所谓的南无皈命于此了,皈命。在这建立信仰,就是比生命更珍贵的一个信仰,这样的一个誓愿——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誓愿。不要懂,一定要去这样实践,从心中这样印契自己,懂了容易滑过去,我们理解了,很容易滑过去,在我举心动念中,我要守护这个了。滴水已还海,何谈一滴水之作用呢,不谈了。只谈大海水之功德,大海之浩瀚,大海之不可思议。
莲友:
好的,师父,弟子记得师父说的,今天说的话,也请三宝加持!师傅加持!让弟子真正皈依实践。
师父:
这个话题真是,实际不是这个菩萨,不是这个菩萨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在不清晰,不是十分清晰、十分准确的情况下都会有这样的一些状态,都有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说我们慢慢的呢就越来越清晰,这个皈命礼,皈命,我们的命就是弥陀信仰,我们的生命的内涵就是弥陀信仰,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了,这思维作为就在这里实践,不是这个实践就要拉回来就要忏悔,表述这之外的东西就要拉回来,就要忏悔,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呢,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知道众生业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众生业不可思议,佛力是最不可思议,那众生业不可思议呢,我们怎么来觉悟众生业力?用佛不可思议的这种功德,我们来实践了解众生业不可思议是迷失的不可思议,这个是觉悟的不可思议。觉悟的不可思议,那去观察众生业那个不可思议的就能了解众生业没有什么,就是众生业是无常业,幻化业,无自性业,那是众生业可知可解,可明了,那就觉悟了众生业。
学习佛法真是一个,尤其我们实践这个无量光寿,本具无量光寿。尤其我们获得极大的一个耐心,这个耐心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极大的善巧,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极大的这种成就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谈论无量光寿,就因为我们南无阿弥陀佛了嘛,我们在谈论,实际这一些功德就是自家宝贝,每一个众生无上心中、顺性心中本质成就的东西,大家都会,都去认真这一点啊,这节课很重要,这一点很重要。这个得安乐住,得安乐住。昨天我们就在生活中就谈论了一个话题的——谈人怎么得究竟安乐呢,就问我说有没有后悔过,我说我这一生都不后悔。只忏悔不后悔,啥叫后悔呢?就是用过去的业惩罚自己,责怪自己叫后悔,就把过去的业重复的提起来惩罚自己,责怪自己,就是业力的染着了一个重复相。
忏悔是什么呢?顺性忏悔。此法不可得,把这个法呢提出来,作为一个反省、反思的一个参照,称为忏悔。好比过去做了一个事,知道他本来是不可得的,把它提纯出来,说他的不可得的一个自性,说过去这个事要是不觉悟它,就是轮回的一个缘,觉悟它就是一个觉悟的一个感动,这是忏悔,说忏悔得安乐,忏悔得安乐住。
所以呢这个希望大家每一个莲友,我们先说莲友吧,当然祝福天下有情,因为莲友的安乐,因为弥陀信仰的安乐传递给世间这样一个真正的安乐住,永远不后悔,永远的有因缘,有因缘就是我们在重复自力,九界业力的实践,我们都要忏悔,就是依自性观,顺佛的果地觉来观,那就是忏悔,忏悔九界业,同归一乘道。得究竟安乐。
希望一切众生永不后悔。忏悔得安乐,以果地觉因地心行大忏悔,使一切众生同生安乐国,成就无上菩提。不光有无上菩提的发心,不光有愿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的发心,还要有这样的法则的实践。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使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一切众生究竟得安乐的法则,那就是所谓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一个法则。我们要实践,那是一个生命中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个有歇心处、有放心处、有安心处的一个周遍一切的一个法则的一个大安乐的实践,远远超过了世间的五欲之乐,五欲之乐,远远的超越了世俗之乐,远远超越了人的那种音乐、美术那种一时的娱乐,远远超越了有些人的那种普通信仰,也是某个阶段、某个轮回、某个时间段有限的一种安乐。回入性德功德海中就是无量光寿的一个究竟安乐。
所以你这个究竟安乐是真实不虚的,是实实在在我们可以去观察,去超越九界委屈业,圆成无上菩提。安稳安乐一切众生的一个无上法则,我们能实践,我们也能传递给他人,我们能体验到,也能回向给法界有情。我们在自业、他业、共业、交织业中,在过去业、现在业、未来业中,我们可以行大忏悔,顺佛的果地觉忏悔九界业。令九界众生同归无量光寿,清净圆满无碍的运用生命。不是一个胜乐之事吗?不是一个十方如来会吗?不是一个无量光寿如来会吗?就像《大宝积经》里那个无量寿如来会。
我们在实践一个西方如来会的一个盛会的一个法则。同归无量光佛刹的一个光明无极的一个法则,在实践一个在交流在传递一个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而回向世间,世间种种法界种种因缘,让大家来观察对比,了解这样一个阿弥陀佛无尽悲心回施众生的究竟方便,这样一个殊胜,经历无量举之劫呀,这样我们闻到的这样一个法则,若不往昔修福慧,如此正法不能闻,真实不虚。所以闻此法,在《无量寿经》上,设满世界充满大火,像这个火箭来一样,要逾过这样的世界,听闻此法。听闻这样的法则,为什么呢?因为一亿菩萨因不闻这个法而退转阿诺多罗三妙三菩提。这是个给我们启示这个教法。我们能听闻,不管什么样让我们听闻,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善根的成熟,要庆辛自己的善根成熟,要好好的运用这样一个难得的,实践这样一个难得的教法,有发心,有法则,世间人来说九界众生在这个法则中不实践,就会退转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我们来实现这个法则,就是九界同归,就是与一切众生无上心的这样一个究竟圆满的安乐盛会。南无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