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安居往生咒开示
第12课 一切生命从未离无量光寿
2025年6月21日
好,我们学习《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节课我们继续。
往生咒这个内容啊,虽然一直反复地在重复地提示这个经题跟这个前三句、前四句的这个内容,但总是感觉到就是这个角度啊,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这种下手方便哪,或者真正地来实践佛法或者说有一个最初的方便,或者是初发心的一个运用,真是角度啊,这个角度,不管从哪个角度,能启发我们这些莲友们真正地来不失当下地,或者不失机会地,不失每一个当下,不失每一个机会,真正地来实践这个觉悟的法则。或者说就是我们把每一个因缘呢都能充分地来运用出来,不是浪费了我们这个难得的人身啊,或者说难得的因为能闻法的、实践法的这种机会。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呢,它这个教授,难度在一个什么样的难度呢?就是因为它把这个《无量寿经》,或者说净土这样一个修法的根本内容,或者说它的正法内容,就通过这样几句话,来很完整地给我们作了一个表述,就是它的这个量的密度啊,内容密度挺大。
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拔一切业障根本这个名词啊,它揭示了我们实践这个法则,它解决了我们人生也好、生命也好,一个步上觉悟之路的这样一个法则,拔一切业障,拔一切业障根本。
严格地来说,这个教法就是一个真如的传递,或者说揭示一切现行未离真相,或者未离真如的这样一个事实。“一切”,我们的一切作为,若凡若圣,若我们名字上学习佛法、没学习佛法,一切生命现象没有离开过真如。
这个呢,这个事实,这个真相之力,或者是这个真相,我们真是要有这样一个比喻啊,我们遇到了黑暗,或者说我们在黑暗中,这黑暗呢,你是撵不掉的、去不掉的,点一盏灯就好了,这个黑暗,太阳出来就好了,一个光明的光明源就好了,这个所谓的黑暗它自然就消散了。
那我们要了解了这个所谓的我们生命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因缘,从未离开过真相、真如,从来没有离开过本自清净这个“本”,那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呢,我们自然地就能得见了。认知这个,了解这个,似乎一听一闻,但我们真正能闻而行之,那就是“拔一切业障根本”的一个作为了。
闻能行,这个“拔”是行为的这样一个,对这个理、对这个说法有一个执行力了。我们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行中能执行这个,或者说能回到,能透过现象、透过每一个现象回到真如上来,那就是所谓的这个“拔”的作为就有了。
所谓的心净国土净啊,那真如的显现啊,就是十方众生本具这个功德就能全体显现。这个地方就说阿弥陀佛,这个第一句“南无阿弥多婆夜”,加上“哆他伽多夜”, 它就讲的这样一个故事。
皈命,实际就是全体,就是我们的每一个事、每一个因、每一个缘都没有离开过,没有离开过无量光、无量寿。那我们的生命全体,无有始终地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所谓的无量光寿,那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他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教诲?让我们来明白这个所谓觉悟的一个初发心,或者说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真正才能觉悟这个世间,就是所谓的生于净土。净土是觉悟的法界,或者说诸佛圆满觉悟的法界。
那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实际是一个法性功德的叙述,或者说阿弥陀佛的报德实际就是法性功德或者真如功德的一个叙述、一个表现。我们能随顺这个表现,去感知这个表现、这个力量,那我们就回到了真如的性德海中,或者说法性海中。
所以这个“南无”就是全体,就是不管是我们所有的身口意、自业、他业、共业,一切因因缘缘,全部没有离开过无量光寿,那就是南无。或者说就是契合真如,这个南无,这个契合。或者南无就是归命,一切生命依附于或者说出处于无量光无量寿,或者出处于法性智海,或者出处于法性。在这个地方有所认知、有所念诵、有所体验、有所观察,那个对初发心,就是所谓的发菩提心,对这个初发心、发菩提心,我们不再堕入迷执现象的、这个以现象以为真实有实有、执著于种种现象的这样的迷失,那我们就从这种迷失里就走出来了。
说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就是一切生命、一切现象从未离无量光寿。这个“南无”就是运用这个,或者说我们展示全体没有离开过的一个表示,从未离开过的一种表示。我们了解了从未离开无量光寿,一切因因缘缘从未离开无量光寿,这就是初发心;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了,初发心。
你要是听听,这是个教理,这就是理上的一个发心、理上的一个认知。这个认知一旦确定了,那你就安心于此了,那你再去面对一切,反过来面对我们的一切因因缘缘,你就了解这一切因因缘缘所谓的幻生幻灭、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等等,那我们就在现行中觉悟了,依真相而觉悟。
所谓的顺现行或者说顺法性而行,法性引发我们的现行,是名如来;法性功德引发我们的现行,那就是如来。如来的功德就是“哆他伽多夜”,就是法性不动,引发现行。
我们的这个现行呢,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无始以来一切生命、一切现象从未离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寿是法性功德的、法性的一个功德样,就是它的作用的力。
你说这迷倒有情,那觉悟有情从未离开过,我们能去正面面对啊,理解啊,接受啊,那说迷倒有情怎么能从未离开呢?所以说,我们因为从未离开(无量光寿),没有运用它,我们运用的是现象,我们习惯于现象的执著,结果遮蔽了无量光无量寿的作用,变得不安。就是所谓的被无常所逼迫就不安,被无明蒙蔽就迷失。所以我们在这个蒙蔽迷失的习惯、这个虚假的习惯上,去着实了、当真了,我们产生了所谓的众生业分,或者种种法界。
这一点我们要识达清晰了,那我们拔一切业障根本这个作为,就点亮了我们的这个在无明业海中,阿弥陀佛的这个功德,就是无量光的功德、作用,说功德、说作用,作用力或者愿力、法性力,随顺着这个因缘就回施给我们。
回施给我们就是作用。说为什么要回施呢?佛的悲心哪!为什么能回施呢?顺性啊,因为其性无别啊!所以呢,这个“南无”是生命的全体,生命的身口意、过现未来、自他共,这一切全体未离无量光寿,这就是往生义。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就有愿生义,愿往生的义。
因为你要去实践了,我们真正地在这个所谓的“一切从未离开无量光寿”这个性德现前,我们真正地在这个地方实践,在每一时、每一因缘中都认得清、用得明,那就是往生,那就是所谓的得生净土。那就说阿鞞跋致,是阿鞞跋致揭示了生命从未离开这个法性的功德,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从未离过,这就是阿鞞跋致的真实啊,从未离开过。说觉悟者觉之,迷失者以迷失的业相为障碍蒙蔽自心,如此而已。
那没离开过,所以我们了解了没有离开过,那就拔除了这样的一切业障根本,我们就照亮了……因为这个性德作用现前了,以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这个无量光就照破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自我的这个蒙蔽、业习的蒙蔽,照亮了这个蒙蔽,这个黑暗就是所谓的无明蒙蔽自然就破除了。
那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就是让我们来在哪一个当下、哪一个因缘不管,随时随地,随因随缘,我们都可以来运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来破一切无明,来安顿一切有情,回到这个所谓的“得生啊”,就是往生啊,得生啊,那就是回归于法性智海、法性功德海,或者圆觉于现行,都可以。
陀罗尼就是圆觉,圆觉功德就以陀罗尼而称啊,总持一切,总持一切因、总持一切缘、总持一切业。所以这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那就是所谓的不舍一切众生。那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无量光,他这个“无量”就是一切众生,无量光无量寿就摄化一切、光照一切,说“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一切有情心念所动、举心动念,诸佛如来知晓明了,所以他是应正遍知啊。那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阿弥陀佛的这个誓愿名号、报德名号、顺性名号,我们就能回到性德。这种所谓的随顺真如,来觉悟现行,就是所谓的引发现行。就是随顺真如引发现行,是为如来,那我们就行如来之业、行如来之事,就是在这个得生净土,这样就会成为我们实践这个法、实践这个文句的一个实相功德的现前。
提醒我们也可以,我们去这样实践也可以,这样观察也可以,这样如实地安住也可以,这个听闻就很重要。所以从“闻陀罗尼”,就是“法陀罗尼”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闻了以后,有意无意地去观察、去实践、去回归,有意无意地去觉悟。
那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就是讲了这样一个理,讲了这样一个事,讲了这样一个理事一如。那我们要运用了,就是理事一如;我们不运用了,佛把这个功德,就是阿弥陀佛,就是他那个誓愿力,这个名号功德就是他的誓愿力,就是真相的功德回施给我们,顺应这个名号来回施给众生。
所以我们闻此呢,就能有意无意地去实践。不怕你听得懂,不怕你听不懂,不怕你实践,不怕你不实践,不怕你接受,不怕你不接受,你只要能听过就好。听过了,我们有意无意地念得多了、做得多了、熟悉了,它的作用我们就了解了,我们就不再、不去拒绝什么业,也不去夸张什么业,也不去恐惧什么业、不安什么业。那我们什么因缘来了,我们清清楚楚地,这什么因缘的浮现也是在无量光的照射下、在无量寿的载负下,就是真如法性在托负着这个因缘。或者说佛的愿力载负着一切有情,或者佛的功德载负着一切有情,大乘载负啊。所谓的载负,就是你没有离开过。
我们了解过“未离开过”,就哪怕一个认知的了解,那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有这个了解就是一切众生、一切有情从未离无量光、无量寿,那就是所谓的如来的事业回施众生,众生安住在如来业的回施中。如来,就是运用无量光寿的一个表述,法性激活的这样一个言词,这样一个音声,这样一个实相。
说“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个句子呀,它是一个直接地剥脱了一切一切所谓的方便的语言啊,顺应众生的因缘哪,就是直指法性妙用,令众生入真实这个功德海中。所谓的真实,就是不退转的法性功德海。
此处呢,各个本具故,阿弥陀佛回施故,阿弥陀佛来激活我们。就是这个人、有情没有这个现象,没有这个作为,没有这个参照,没有这个模范,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运用觉性、法性,不了解什么叫真如真相。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展示了生命的真相,展示了一切众生不离、未离觉性的这个真相,未离法性的这个真相,就是自性彻底彰显的一个真相,就是阿弥陀佛自己那个所谓的“相好光明无等伦”什么什么。那些对他的所有的赞颂,我们都看到了所谓的生命的真相,生命的一个根本的成就。
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就彻显了诸佛出世的一个正因,出世的一个根本的愿望,就是直接地告诉众生,直接地回施众生,令一切众生直下回归,得究竟安乐住,那就是所谓的净土、得生净土。
佛没那么多曲曲弯弯的东西,那我们的心、凡夫心呢、九界众生的心呢,那太多内容,太多内容。所以这个“南无”,要是全体归命无量光无量寿,运用无量光无量寿,或者融入无量光寿,得见法性不动、法性不转。
所以过去为什么不翻译呢?就怕翻译的这个角度不够,不够准确,因为它有无量义啊,有无量角度来接引众生啊。但他说的都是究竟语,究竟教,圆满觉,真实功德。
说“阿弥陀佛欲惠予众生究竟真实之利,出现于世”,发的这样一个超世大愿,在二百一十亿个佛土的这个观察、了解,五劫思维,何以最胜法中饶益有情?何以稀有法中饶益有情?何以不共法中饶益有情?直接使众生回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真相功德中来。
说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一切诸佛皆称赞其名,“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这么念?所谓阿弥陀佛彻底地、无余地展示了一切诸佛出世正因,就是成就众生清净道业,以佛的知见引导、开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所以诸佛出世的大事因缘,阿弥陀佛彻底地彰显,功德利益也是彻底彰显。
我们学习《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不是为了学点儿什么知识,这里面没有知识,这是我们可行、可作为、可觉悟的一个法则,那我们要把这每一句当成法则。那我们这些听闻的,东说西说,说得再多,我们自心不能开启,就是所谓的初发心,我们认识不了真如即是自心、自心即是真如。
信仰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所谓的真如,真如就是发心,发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无量光寿,真心的作用就是无量光寿。无量光寿我们归命于此,无量光就是我们的初发心,就是我们的初发心,初发心与究竟心。初发心,这个说“一发心已成正等正觉”,因为啥?果觉因心,因果圆满,因果互酬,不可说异,不可说同啊,所谓的法性本然故。
真言有这样的作用啊,所以它这个“忍”,忍陀罗尼就是这样一个就是实相的、直接的,以实相作用而观察世间、审视世间、运用于世间,安住于实相功德。
无量光寿是实相功德的一个最好的描述,或者是一个动态的实相或者法性,或者真心、真如、涅槃功德,有无量无边的说法。
所以这个“南无”呢,可以说全体生命、因缘、作为从未离无量光寿,“南无阿弥多婆夜”。如是实践,如是随顺,如是归命,如是融入,如是观察,那就是“哆他伽多夜”,就是如来,就是契入法性,引发现行,引发这个契合真如的现行,引发不动、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的这个真如心智的妙用,归于体性,是为净土。要不然,这个就是个名言,就是这个真如也好,发心也好,就是空空洞洞的所谓的一个名言。
那我们要用它,怎么用呢?每一个现行,起于此,归于此,圆融于此,那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内容充分,我们人人可以体验,这就是真相,这就是“南无”,这就是无量光寿普摄十方。
为什么要无量光无量寿呢?阿弥陀佛为什么弄这么个名字呢?无量光无量寿,或者说为什么称阿弥陀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所谓的光照法界呀,全体摄受啊!所以这个在《观无量寿经》上有那样的话,说“阿弥陀佛光明遍照,摄念佛众生不舍”。
实际说,我们运用,运用者就是被摄受者;你不运用它,摄受你,你没有用,就还是我们被业力所障碍,那并不是说没有摄受,只是你没有用它。所以说我们现在听闻于此,接受于此,念诵这个名号,念诵这个真言,我们就要运用它。
说全体运用无量光寿,全体用无量寿安顿一切不安有情,全体用无量光照耀一切众生我执,破一切众生我执无明,那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这个现行啊,引发现行。这个重要啊,因为实践一切法,它离不开这样一个初发心,离不开这样一个着手、着眼的地方。一旦离开了,我们就跟佛法没有联系,我们联系都是妄想、设计、虚假的东西,或者不究竟的一个知见,总会是变异啊,无常啊,得不到那种所谓的法性的安乐呀。
因为我们要了解了大地山河、一切世间、一切现象,莫不被阿弥陀佛所谓的愿力所载负、报德所载负、法性所载负。我们明确于此了,人的心就安顿了,真正地了解了一切那种所谓的虚妄的造作,我们就会了解那虚妄的造作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带来的麻烦,真正地能歇心。
无量光寿能让我们歇心安心,歇心安心性自显,歇心安心法性的功德自显,就是无量光寿它的作用就显示出来。那我们就可以作这样的生命,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来破一切众生的这种无明我执,来帮一切众生安顿一切心智,就是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就是所谓的还向往生,或者返向往生,就是所谓的佛后普贤。
因为果觉给予众生,众生接受就是佛后、佛后的现行,就是所谓的不为自求的现行。
一切所谓的自求都是缺失,因为有我执就有缺失,就有委屈,就有压抑,就有期盼,就有不满。一旦“我”、我这个所谓的满足了,那就圆满觉了,那就安住了,那就没有这个我执了。所谓的我执被满足了,那我执就没意义了。
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阿弥陀佛的这个愿力报德呢,满足了一切有情,就是告诉一切有情,阿弥陀佛的性德、阿弥陀佛的修德的给予,是随顺一切众生、给予一切众生的。没有一个众生,没有一个他不给予,所以称为无量光无量寿。没有一个众生他不安慰的,他都安慰。
说这个性德从未离开过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初发心。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发现了这个心:其心广大,其心究竟,其心周遍,其心慈悲,此心智慧,此心方便,那我们就发心了。我们要了解了这个心了,慢慢地就用这个心,成为信仰。所谓的明心啊,知信仰。
什么叫信仰啊?就是知道真相了,真正地无疑地安住真相了,清净、觉悟、自在运用了。他没法为自求了,没有需要为自求了,那就开始作为,所谓的饶益世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方便力,在生死烦恼林中,自在游戏,以本愿力故。”所谓的本愿力就是得到了满足啊,所谓的不为自求成为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佛的果地觉,把我们所有众生为自求的因缘给圆满了,给你补充充分了,充分了,再为自求没有意义了。说佛后普贤,行广大佛事利益世间有情。
我们都读过《普贤行愿品》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啊,引导众生,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乃至普皆回向,无一为自求的。
所谓的佛者,圆满利益世间者;利益世间者唯佛,唯佛与佛利益世间。因为圆满功德无所缺失故,他的作为不利益世间又有何意义呢?没有意思了。不利益有情,他没有作为了。所以利益世间是诸佛作为,报众生恩故。
因为众生种种业相使诸佛圆满哪,超越种种业相,了解种种业相从未离法性这个事实,亲证于这个事实,所以诸佛感众生恩哪,得生大慈悲心。
那这个不为自求,悲心、智心一定生起,方便利世,他自然会作为呀。生命还在相续,心性已经圆满,随顺圆满,回入法性圆满,那还有啥作为呢?那只有利益世间了。所以这个“哆他伽多夜”后面,这都是利益世间。
那反过来翻译,依那个倒装句翻译,说我们这样用心,即下这样用心,归于无量光寿、皈命无量光寿。不是一个人皈命,了解一切众生本未离无量光寿的作用、功德,这样我们得见法性真实,随顺这个因缘引发我们的现行,就是“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
“哆地夜他”就是所谓的发这样的愿,即说咒曰,即说咒曰,若翻译即说咒曰,或者说即下心生。我那一天这样翻译的,即下心生。后面都是利生的,“阿弥唎都.婆毗”,就是利生的一个善巧,什么利生善巧呢?以无量光引发一切众生的现行,什么现行呢?破除无明我执的现行,令一切众生回入清净法界,得“行”诸佛的这个法身功德行、法身之行。法身周遍哪,法身功德周遍。
人的意业,每一个众生的意业都是周遍的,我们每一个现前有情,你的意业都是周遍的。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周遍法界,那他成佛之时,他的法身功德也就成就了。那我们这个“哆地夜他”就是这样的用心,实际就是像阿弥陀佛一样地运用无量光摄化十方,引导一切有情现行照破一切无明我执,无明我执、无明的蒙蔽,使一切众生回入清净法身功德海。就是一切众生都被法身普摄呀,这个就是在佛法的功德中是真实不虚呀!
“阿弥唎都.婆毗”,讲的是法身功德周遍的摄化,就是光明普遍的摄化,光明清净世间,就是所谓的清净法身,或者说每一个众生皆从清净法身中出生。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唎都.婆毗”,就讲这样一个,我们自身皈命无量光寿,或者一切有情归依无量光寿,引发这个现行,就是随顺法性的现行,那我们就会发这样的愿,用这样的心,说即下发这样的愿,什么愿呢?以无量光普摄十方,破一切众生我执的这种蒙蔽,就是我执的黑暗嘛,我执就是一个无明蒙蔽嘛,破这个蒙敝,回入清净法身功德海。
一切业障,一切我执蒙蔽呀,都在阿弥陀佛或者说法性光明中被洗礼已尽。这个光明能破一切暗,就是能破一切我执,这个我执、无明暗它就能彻底破除。为什么呢?这个无明没有任何的实质,是妄自生起、虚妄生起、妄执而成。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唎都.婆毗”,就是一切众生来回入清净法身。
无明我执啊,我执,我们的我执,你看这个说话,大家交流,在平时交流中,这个我执是最厉害的,怎么地都离不开我如何、我如何。你看在佛法中,它都是“一切众生如何”。
释迦文佛的这个出四城啊,观生老病死,乃至说要解决生老病死这个事情。生老病死是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不是他自身的生老病死。所以他这个修行,实践苦集灭道,乃至菩提树下证道,要解决了生老病死这个众生轮回的这样一个业,他不是解决自身的。
那我们现在呢,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的有情呢,最最重的就是我执,就是我要干什么,我缺什么,我得什么,我失什么,我要证得三昧,我要往生,我要如何,我要如何,我要……他离不开这个我执。所以呢就是这个时代,法呢,这个所谓大乘教法、诸佛如来这个大方广的教法、真实的教法,就是我们认识一切生命的本质的这个教法,没人实践了,都实践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
那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法则,我们这样一个法就是解决一切生命、一切世间、一切因缘的障、业、业障,一切业障的根本就是所谓的无明相续的作为,令一切众生……这就是法性的作用啊,无量光无量寿是法性作用,就是随顺法性的作用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
这个“令一切众生”,是在法界海中,就是在一切众生意识法界中。一切众生的意识法界是不相隔离的,我们的隔离,我们跟佛的对待、菩萨的对待、一切有情的对待,是我们自我的、我执的一种割裂与蒙蔽,如此而已。
每一个生命的意识,跟诸佛菩萨的意识都没有任何的隔离,没有任何的一个、没办法把它隔开的,意识法界你怎么把它隔开呢?隔都隔不开。实际就是我们强烈的我执、无明习惯、无明我执把它给隔开了,如此而已。就是所谓的众生是众生,菩萨是菩萨,声闻是声闻,缘觉是缘觉,修罗是修罗,人是人,天是天……就是互不相通,各个生命守护在自己的业缘中。定聚、不定聚、邪定聚,都在自己的业缘中。这个坚固的业缘的这个界是众生的执著造成的,这个界实在是没有存在的,没有存在就是真相,就是真如,就是法界心,就是诸佛所证那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所以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唎都.婆毗”,让我们不为自求,了解了真相,来运用这个真相。它这个即说誓曰,或者即说咒曰,或者即立如是誓愿,或者即如是发心,或者即如是生心,就是说慈悲、智慧、方便来利益世间的这样的作为,不为自求。
所以誓愿哪,为利世故,而立誓愿。所以这个“哆地夜他”就是不为自求的一个誓愿,说:即说咒曰,即如是生心,如是生心。
“阿弥唎都”,就是一切众生,或者说我们来运用无量光净化一切意识法界,净化意识法界,使一切众生得见法界心,成就法身。就是来运用清净的这个意识法界,那就是法身引发的现行,这个“身”就是现行的作为、作用,作用,现行。
我们一说法报、报身、化身,一说“身”,大家就把它当成一个什么。这个“身”就是作用——现前的一个作用。
说这个“南无”,我们这个全体、全体未离法性的无量光无量寿的作用,无量光破除一切无明蒙蔽、无明黑暗,无量寿来安顿一切不安的生命。
破无明,安顿有情,为一切众生而作大安,为一切众生作究竟利益,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哪。他的誓愿,在这个地方呢,以他的名号功德,以他的报德,就他的名号功德就是报德来接引十方有情同归这个净土,就是法性智海啊,就是不退转的净土,就是诸佛所安住的净土。“哆他伽多夜”,就是同归这个法性国土(du),就是阿弥陀佛所圆成的这个依正二报的国土(du),或者说这个净土。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来拔一切众生的业障根本,令一切众生得见所谓的真相,回归真相,真正地得究竟安乐。因为这个安乐呢,就是我们从未离开过无量光无量寿,从没有离开法性的载负与摄化。从没离开过,那这个就是大安处。
所以这个地方,你举心不得、动念不得。举心动念,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所以这个真如妙用,真是言语道断啊。所以这个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用他的这种无量光无量寿来摄化十方、安顿十方有情,同归法性智海,同归净土。这个力呢,在我们这个意识法界是清净法界,就是不可思议的法界,也称为无量无限的法界,就是无量无限的意识法界的功德作用。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好好地观察观察,好好地去从各个方面看,去审思我们的意识、菩萨的意识、声闻的意识、缘觉的意识……这十法界的意识怎么隔离的呀?就是因为我们强制的执著隔离。要是把这个强制的执著,就是无明执著,我们有无量光的因缘,顺着无量光回归,这个执著呢就被照破了,就像千年的暗室一灯照破,黑暗顿除。那我们就会了解,我们的意识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无对立的法界。
因为九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各个建立对待,各有对待。对待就有割裂,割裂就有残缺,残缺就有不满、有压抑,有种种对待,有种种的得失,有种种现量的制约。这个无量光无量寿把我们那个现量制约先打破,让我们回入一真法界。
所以净土啊,诸佛安住的净土,有的教判这个方便有余土啊,什么报土啊,常寂光土等等,这个净土的判法。那在净土这个传承体系中呢,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土,我们不谈其他土。阿弥陀佛报土呢,常寂光土,这也名未离此土,任何它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依他的愿力,随顺他的愿力,跟他的愿力契合,就是我们赴他这个约会。他跟一切众生有这样一个誓愿之约,我们随顺这个“约”,就赴约去了,就是往生安乐国土。
那大部分人只要这个我执不除,我执的这个东西放不下,不能随顺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一真法界的功德,我们回不到这个一真法界的功德上。
现行我们还有执著,还是我是我、佛是佛、娑婆世界是娑婆世界、极乐世界是极乐世界,这样的一种所谓的思议现象的执相而求,那就等临终。这个你要是发心清晰,必定随佛愿,毕竟要往生,一直专向念佛,你这样毕生修持,舍报,阿弥陀佛一定垂手接引。因为赴约啊,他赴约来接引你。他不现前,你不敢撒手啊,你不敢入这个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海中啊,那你就要临终,阿弥陀佛来现相。你需要相嘛,你需要相嘛,阿弥陀佛现相来垂手接引,你这时候才敢可以放下我执,随佛入清净法海,入清净国土(du),就是往生彼国。
所以在二种往生中,这个是必然的,所谓的复有三辈往生彼国。那我们不能真正地接受“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个法的实践,就是净土正法的实践。
佛说你去世了才能给你利益,你这个所有的修行者要去世了我才给予利益,那这个佛出世也挺不容易的,佛保留的东西还是挺多,大慈悲、大智慧、大方便,那称不上吧?
所以佛乘一切众生的因缘哪,种种教法,所谓的三辈九品真是顺应众生所设立。
佛愿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皆生报土,真实不虚啊!因为依佛的愿力,随顺佛的愿力往生佛的国土,他这么了无障碍。
说这个意识法界中,我们善观意识法界,意识法界中人人无碍啊,碍在我执!
随顺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随顺阿弥陀佛的这个无量光明、无量光,这个无量光时时处处在起着作用的,我们只要随顺,随顺这无量光,现下我们这个我执的无明蒙蔽,随顺这个无量光,一念我们的意识法界一时圆明,那就是一真法界一时现前,就是所谓的阿弥陀佛净土就现前。现在哪个“前”呢?你随顺阿弥陀佛报德那一刻、那一念。
你那个意识法界跟佛的意识法界原本一处啊,不相隔离。因为我们那个执著,就是所谓说太阳出来了,大光普照,但我们躲在最深最深的我执的那个深洞里面,说“没有太阳啊,没有光明啊”。就是我们自我的这种累积业,累积的业习深厚,把自己给埋没在深深的那个土壤下面、业力下面。所以佛来安慰我们,把我们这些所谓的我执给破除掉,就是所谓的这个黑暗我执、无明我执啊,让我们不能跟这个光有隔离的东西啊,光芒照射,那这个黑暗顿除,无明我执顿除。
所以我们读《往生论》,很多人读《往生论》,那个《往生论》上没有说到一个生死之字啊,没有说一个死的字,没有。只有说生不说死,是心生,没有说死的东西。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也没有一个死的字。
我们现在这个修行者呢,大部分就是在死这个东西上用功夫,我什么时间死,佛什么时间现前,怎样、怎样。所以不能主动运用一切现行、一切现象本不可得,一切现象皆是一个虚妄之相,无有实质,缘生缘灭。这个明明是这样子,我们不愿意去深入了解,不愿意破这个幻相,让阿弥陀佛现身,劳阿弥陀佛现身,垂手来接引我们。
现在是依愿力接引,众生得依愿方便,那我们在意识法界中的熏修作为,意识法界得到自由。
这个色身的统领啊,那就是意识法界。你要是没有这个意、识,没有意识,你这个色身是什么呢?就是个地水火风空呗,对不对?地水火风空,它起什么作用?
要是没有这个意识法界,所谓的这个教法呀,在意识法界中训练我们。即得往生是意识法界的训练,你临终往生也是你意识法界的训练。放下不了我的执著,那一定是临终往生。因为啥呢?佛不现前,我的命不能舍啊。佛现前了,也不见得舍,佛现前了,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呀,我很多债还要还呢,别人欠我的债还要给我呀,我还有什么感情的事没有处理好啊,我还有什么样的东西呀,那临命终时也不是临命终了。
所以我们这个学习净土啊,二种往生一定要认识清晰,认识清晰。你看我们读《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说那一段,“佛告阿难,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愿生彼国,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它为什么要有这一段话?这就是我们,你要是在这个意识法界中,把我们所有的意识的执著、意识的割裂、意识的分别,我们随着阿弥陀佛这个不可思议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种光明意,来解除我们那种跟阿弥陀佛对立割裂的那个意,回入一真法界,或者回入阿弥陀佛净土,那我们在这个意上训练训练自己,那就是所谓的一念,“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我们去读读那个文字,去那样去观察,那样去观察自己,培养自己的心念,我们再念这个真言就好念了。
就像我们学的《往生论》一样的,原来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可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随着佛的愿力而成就。成就什么呢?入门、近门、大会众门,可以以佛的愿力回向众生来利益世间,往返、回向,往返往生,圆成净土教法。
大家就可以把这些净土的学习实践联系起来,我们来实践佛出世的教法功德,就是正等正觉,圆满觉悟世间的觉悟究竟怎么来运用?等死了才能运用,那是不是佛教?那是不是佛的真正的出世因缘?我们要审思的。不审思这一点呢,人很难接受乘佛愿力,即得往生,得不退转。很难接受这个,接受不了这个,就没有初发心。没有初发心,你说你临终往生,那你就等临终了。
因为这个初发心,我们知道佛在说些什么、教些什么,我们就能了解所谓的“爱乐佛法味”,就能理解觉悟、体验觉悟、深入觉悟,成就菩提。
好,时间到了,我们这一节课就这样了,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