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启用佛果,是净土不共的起步


这儿出家师父多一点,还是想把起修的问题给大家讲一讲。起修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实际这东西呢,人容易似是而非的。

举几个例子。教下呢,它有它的特质。像我们中国的唯识宗、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很多宗啊,我们统称教下。教下最主要是要有它自己的理论,华严有华严的理论,唯识有唯识的理论,天台有天台的理论,它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就是通过说教,或者言教,就是依经依论,就是所谓的圣言量所施教,来传递一个东西,它的起修处就是“大开圆解”。这个“大”,就是圣言量所支使,人能心开意解,大开圆解。这个“大”,因为跟圣言量、跟经论有关系,非自己的识心所产生的作用力,称为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教下起修方便。教下的起修一定是在“开圆解”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去起修。这个开圆解呢,已歇业习之识,就是我们的识心习气休息了。“歇”,歇了,休息了。这个重点,就在他习气的这个识,识的运用休息了,那他就开始起修了。这是教下的一个普遍的特质,不管它是哪一个,都是以经论的圣言量来开人的心识,把意识的东西、习惯的东西,让它停止下来。

宗下,我们知道有云门、临济、曹洞等等五宗,宗下有五宗。这五宗的起修点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又是什么呢?过去宗下的这些导师们——我们称为禅师,这些禅师们佩佛心印,就是一代一代人佩佛心印。就是像拿一个合格的公章一样,我给你盖这个章,你的心跟这个心(佛心)契合了,那他就把心印的这个权力给你有个印证。

这些禅师们的印证有三个方面。他不是说一句话私属于我,我有权力就给你胡说,不是的,他最根本的圣言就是经典经论,这是一个。再一个呢,传承,就是一个法系它有一个传承,传承的一些口诀。通过这些传承口诀的对应,一代一代的人呢……像临济宗的三玄三要,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口诀。那你对着这个了,他再拿经典给你来印证。下面就是自己的实践,因为每一个禅师他有自己实践的证量,他用自身实践的证量来勘验你所契合的东西是不是如实。

大部分就是这三个方面。当然也有一些冥加冥证的东西,这是不可预设的不共法,就是不共的东西,这很少,也有。像过去已经取灭的佛菩萨,或者在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或者阎浮提不再显现的这些佛菩萨们,他们来显相,显现象,来作证施教,也有。

那这个,是禅师们宗下的一些明心见性的起修。这个起修呢,亦起到一个“歇”,真正地歇自业的一个过程。自业所属,意识也好,造作也好,完全就停止了。所以他这个最重要的是真正地休息了,在自身的业、知见、法则等等利益上全部休息了,在这个地方真正地休息了。通过这样印证休息了,那就是起修方便了。这是宗下的特质,它的重点一定是明心见性。

这个明心呢,实际宗下的人士往往依经论就没那么复杂,不像这个开圆解——我让你处处理解了,他(宗下)只是重点让你歇心、歇业,在自己的心智上能休息了,有个着手处了。此一心体,十方诸佛与一切众生同一心体故,得见方便,他得见这个同一心体了。得见,是明心方便。那又为啥说见性呢?知心方便。知其心体广大无碍,圆明具足,是名见性。它两个是互说的,明心者必然能见性,见性者必然能明心,就是寂照照寂,就是照者能照自心体,使这个寂静的心体能得见得用。所以,这里面有止观的直下的作用。明心见性,这是个起修。

我们说净土的起修很独特,它跟这都是不共的。净土的起修,独特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大用现前的法则呢?净土的起修,十分地独特,称为“不共”。一切法就像百川入海——净土的修法,以海的功德,以海的浩瀚,来回观百川。就是以海的量——佛果——来回观百川。了解、运用这个接引。它是必归的,他还要接引,为啥呢?很多人就会迷失在自己的大小水流、深浅水流上,会迷失在自己的是清是浊这些状态上,会迷失、固化在自己这个因缘上。那佛的接引呢,是同入大海的事实,就是往返往生的教育。这个不共在“往返二法”,往返皆依佛果,这是个很独特的东西,所以称为往生。

实际在许多修法中,止观二法是大家必修的。不管什么样的乘,止观二法不修似乎都是不行的。那净土宗,像天亲菩萨,他也用止观二法入功德。但他这个止,是以佛愿来作止的,是以佛愿、佛心来作止的。观呢,是观佛的依正二报,所以往返往生皆不离佛果,这是他的不共之处。

在我们学习的其他教法中呢,都有这样必然歇心的一个修持。这个歇心的修持是十分不容易的,就是这个歇心的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对普通人来说,我们用这些方法——渐次修持,十分漫长。就是这个起修前行十分漫长,加行十分多,为什么呢?你这个歇心不容易产生事实,或者说不为自求等等,十分难得见这样的心智。有的人修行——我就要为自己怎样,我证明自己怎样,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等等,都是不歇心的状态。我要度众生啊,或者我要怎样怎样,实际心都在狂妄着,狂躁着。所以渐次修持是个很久远的过程,这是个资粮道。人的资粮不够,资粮与见地都不够,那这是很麻烦、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我们真正不为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不为自己?凭什么不为自己呢?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我要做好人不行吗?我要修行不行吗?我要度众生不行吗?我要开悟不行吗?我要达到某种境界不行吗?都是在为自求。为自求,就无以歇心,你没办法歇心,你的心永远在躁动着,不管什么样一个理由,就是令心躁动。那这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达到歇心很不容易。

明心见性,大开圆解,实际都是歇心的一个过程。像宗下的大德接引上上根性,直指大用,他有方便,那就是接引方便。但那是上上根性,得有一个成熟的人来接引。

再一个就是像密乘中的善知识——阿阇梨直接的给予。那个给予呢,要有四皈依的这种接轨,令你歇心,也是十分不易的。过去人修五加行、六加行,很多喇嘛,真正的修行者就修十几次加行,或者几十次的反复修持,令心歇息,真正地了知无一法可得的事实,真正了知三无差别的事实,顿时歇心了,他就开始起修了。别的都不是起修,是准备工作,叫前行。准备工作是个前行、加行,这都不是正行,你这所有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佛法,就是在准备,就像要打仗一样,粮草先行,要把粮草准备好。很多人修行多年,还在法外徘徊,在那儿晃晃荡荡的,实际根本不入于法流啊,就是没歇心。这是很厉害的一个现象。

这一点呢,你看这个止观,好比说有小止观,有大止观,等等等等,说得似乎跟这(歇心)都有关系。但它不是说像净土这样一个直指,一定是这是个因,这是我们起修的因,这个因就是佛果,这个是不共的地方!

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共的、净土的、念佛的特质。它这个念佛啊,特质是十分独特的。好比说佛的内誓,假设我们念佛的无诤,假设念他的外愿,我们在念这些的时候,无诤的自受用,外部的他受用,你可以直接体会到佛所亲证功德的内容,他不需要我去歇心、我去干什么干什么,我就直下启用佛果,直下启用,不去委屈了,所以称为平等缘起,圆满缘起,无碍缘起。

这个缘起,跟止观修持,跟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跟九界有情都没有关系。“九界同归,咸得往生”,这个九界同归、同修,这是不得了、不得了的一个大因缘。这个心是不可思议的,实际是佛心了。资粮道,加行道,歇心的状态差异太大了,一个人一个样子,一个人一个样子,九界中百千万个样子。那九界同修、同归,直指佛果,这是特别不共的一个起步。

所以说“凡圣同修,九界同归”,这是个大话题。我们一读到净土的修法,就是“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这个同生,实际就直下启用了三无差别的这样一个法性,直下启用三无差别的法性。直下,它不啰嗦任何东西。这个大用现前呢,非歇心事,非修证事,不是说我们见性,也不是说我们开圆解,直接这个大用,就是佛,佛果,佛功德。

——节选自生命反思第82课《起修》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