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
那继续读经文。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
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好,上半卷,刚才我们读到五十六页这段文字,要引起我们一点重视。
说“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佛的因地通过兆载永劫的成就,实践成就,来成就这样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或者说本愿力。这是《无量寿经》整个经典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或者说本愿力。这一点我们要是关注了,就很容易实践果觉因心这个净土教法。
当然我们读到这里面,说彼国人民,声闻、菩萨,如何功德。彼国的组成,七种宝换来换去的这些池啊,树啊,饮食啊,衣物啊等等。这些描述就是大家通过现象,了解阿弥陀佛的依报庄严。但这未离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就是他的本愿功德。
我们所能跟佛交流的最重要的是本愿,顺性之愿,以本所发之愿,我们能跟阿弥陀佛对接。这一点是令一切有情能坦荡、平实地接纳这个殊胜功德的回施,或者果觉因心的回施的一个值得我们正视、正面面对的一个功德内容。有的时候,我们现在计较、在意的是自身的形象啊,作为呀,善恶呀,所实践的法则得到的什么样的一些见闻觉知呀,关注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或者说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少。
要是我们把注意力去了解观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不管他那个“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或者说“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或者说“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他这个愿力超然的内容,这个本愿力或者这个威神力,是我们应该注意、观察、随顺、融入的这样一个念佛之念、念佛所念的内涵、内容。
那五十六页开始这几句话,所谓的这三种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实际是引导我们来关注于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他的愿力作用,我们要关注这一点。其他的那些现象的描述,实际大家平时都可以一带而过。为什么可以一带而过呢?这个愿力,所有的描述都是为了陪衬他的愿力作用,或者愿力的引导。
上半卷最主要来描述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每个文字,大家下去了都可以读一读。《无量寿经》因为是读诵学习,我感觉到哪一点需要提醒了,我就提醒提醒。
因为这上半卷,这很快就读完了,下半卷要这样读也很快。能不能大家谁有个问题,或者说来表达表达对上半卷阿弥陀佛因地我们关注的内容,大家提一提,我们来讲一讲、交流交流?哪个菩萨?有没有这个意愿?不管是出家在家的,莲友们都可以。
就是我们这上半卷的读诵,哪一点引起我们不同角度的莲友重视了,你可以提一提,或者说这个对你有所启发。我关注的点儿,我给提出来。
某师:师父!阿弥陀佛。我提一个角度。因为读《无量寿经》这个开篇呢,有这个十六正士,还有这些诸大菩萨。他前面很详细地描述了一段儿,就是类似于释迦佛这种八相成道。
那就是给我的直觉,感觉这些菩萨们都是随顺着佛的愿力,像佛一样地展示这种成佛之道。师父,在这个地方,是不是他表达了一个随顺佛愿的作为呀?师父,给我们提一提。
师父:你说的哪个角度?十六正士?
某师:就是最开篇,最开篇介绍这些,前面说完了声闻,后面就一大篇幅的在讲这些菩萨,他们在做这个行普贤之德,然后一步步地八相成道,像释迦佛成佛一样,然后又怎么样降伏魔军成正觉。
这一段,是不是有点像菩萨也随顺着佛的这样一个作为?那么对于我们这个净土行人,是不是也应该随顺佛的愿,像佛这样的一个作为?
师父:大事缘起。
《无量寿经》的这个缘起,他缘起,很简单的一个缘起。像其他经典是一样的,来把这些大比丘啊,菩萨啊,众所围绕的一个状态,来作一个提示。
这个开篇,所谓的到十六正士这个地方,来表述净土教法的这种周全。他不是单对哪一类的有情,他是讲这十六正士,然后讲他们的这种作为,实际就是八相成道的这种应化化现。因为住位菩萨到十住,十住菩萨都可以于他方佛国来化现佛身度化有情了,像佛陀一样地化现。
他就是个缘起。乃至诸佛菩萨的一个大事缘起,都是一样的一个过程。一旦到贤位菩萨、登地菩萨,乃至说等觉、妙觉菩萨,都能像佛一样地去演化佛事,但他们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些为什么能演化,又没有说像佛陀一样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就是所谓他们因地的一个次第修持,都在演化佛法,但是没有像释迦文佛这种法、报、化具足。他们只是一个应化的功德,显现化现身,或者意生身。
佛具三身功德。那这些菩萨化现,只能是化现的应化身。就像观音啊,势至呀,文殊啊,普贤啊,他们化现的也都是在某一角度,或者智慧身、慈悲身、自受用身,某一角度来化现。像释迦文佛,从法身毗卢遮那,卢舍那佛,乃至说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三身功德具足者,他是圆成佛道。
那这一切菩萨有化现身方便,他要归类于或者说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像下半卷会谈到,十方国土这些菩萨们,佛陀皆劝他们去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干什么呢?以期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虽然能化现佛身度化众生,但这个报身跟法身的圆满、法身的清净回归展示,需要这些菩萨去实践,以期一生圆满无上菩提。
应化方便,实际贤位菩萨与圣位菩萨皆能化现。报德圆满,一定是依愿而圆满的。这一点,就是刚才读的那一段儿“满足愿故”。五十几页吧,那几个“故”。五十六页这个“皆因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在这样的因缘圆满下才能称为佛、世尊。
像应化佛,像行位、信位、回向位,这些菩萨们也能化现。像登地菩萨能于百亿佛土化现佛身度化众生,但他们没有这样的本愿力、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样的究竟功德,究竟功德的完成式没有达成。所以各示应化身,如佛一样的应化。佛有化身,我们知道释迦佛,在这个百千世界以不空成就来化现。顺应众生因缘,或者顺应自身因果相续,于种种世界化现其身,来度化有情。菩萨亦能化现。
那刚才那一段文字,说十六正士那一段文字,说这些菩萨们所有的作为,很长很长一段儿说那个故事,说这些菩萨的这些功德。十六正士,第二页,“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跟释迦佛示现是一样的,你看,“处兜术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这整个都是八相成道的内容。“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爲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羣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整个都是八相成道的内容,一直到取灭。
他们像佛一样的示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们在学佛。通过化身的功德的实践,进入报德的成就,亦如佛立誓愿,随顺佛的誓愿而立重誓。一切菩萨若不随顺佛的誓愿而立誓,不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没有机会。
那像我们现在学习净土,是随顺佛的誓愿而直下地取用。因为凡夫因地,你怎么直下取用呢?你看这些菩萨们,他们是有他们的贤位功德、圣位功德。那我们是凭什么呢?阿弥陀佛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回施一切众生的殊胜善巧。所以说“皆阿弥陀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使一切众生获得种种忍,皆是佛力成就。
这个佛力成就,跟菩萨应化的实践,是有差异的。应化,他现种种相,好比八相成道之相。那我们现在接受阿弥陀佛的果地觉的教育,你示现不了八相成道,你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应化过程,就是融入化身功德,像佛陀一样八相成道,去体验化身功德,我们没有机会。
因为像我们众生各安住本位而实践果觉因心,你没有应化的,你没有那种化身佛应化的机会。就是不动本位,成就无上道,这是一个最不可思议的法则!
那这些菩萨,像十六正士等等这些菩萨所行之处,就是释迦佛所行的化身,乃至诸佛所行的化身功德,他们去实践的。你说,那我们有没有机会去实践化身功德呢?菩萨四种正行中,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中,那有他的正行功德。什么正行功德呢?果觉因心的心理状态、作为状态,来引导我们去随顺佛力观察,所以在观察门中广泛使用。就是我们的心意观察、心意随顺,随顺佛的愿力作用,可以观察到种种我们现行的方便。
他这个不动本位,成就无上道,实际只能以本位法来解决我们的所谓的破一切相的善巧,阿弥陀佛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消除一切众生现象所设置的障碍。
所以说佛的威神力,本愿力,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始终如一地就是愿望的作用,佛的愿力作用,本愿力作用。本愿力,本愿力作用!
刚才提这个,最主要就是啥,这些菩萨所行的这种应化方便,如佛世尊,而作大士。大士所做,他们一样的都作为了。佛陀的作为,他们一样作为了,这样的大士不可称计。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像观音、文殊、普贤等这样的大士,多是佛后,就是成佛之后倒驾慈航。那这十六正士,来显现这种所谓化身佛的功德,所谓圆满,也可以称为佛后的这些十六正士。
为什么讲佛后呢?他们就像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显现观音菩萨之身,狮子吼如来显现文殊之身等等。就是他们早已成佛,成佛,佛佛相佐,辅佐其他世尊,他们来倒驾慈航,以菩萨身来示现于世间。
那你说我们这些生命呢?我们这些生命一旦觉悟了,我们也都知道为什么有佛前佛后,为什么有众生相,为什么有佛后普贤,为什么有佛前普贤,就是因地普贤。为什么有倒驾慈航,佛后的普贤。那我们就了解了身相之幻化,业力之幻化,业力之妙用,业力之迷失。
因为我们现在不能究竟觉于世间,我们只能是在一个生命的禁锢的状态中,感知这个禁锢的现量,所以说我们现在处于六道众生的这样轮回的一个状态。我们在这种善缘、善根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出家呀,遇到净土教法呀,通过法则来揭示我们的广大心智,或者说来揭示一切众生本质心智,无量光寿这个本质心智。
我们能不能彻底回归呢?能回归了,这一切演化——佛菩萨的演化,众生的演化,十法界的演化,那我们皆能圆满了知,不再染著任何一个位置,也可以游化十方。以种种身份、种种身相、种种自在力游化十方。
那我们读《无量寿经》,实际就是来回归到生命的本质的一个认知、一个实践上来。那我们现在每个人生命的这个单体,每个生命的单体各有自己单体的执著、单体的现量、单体的自以为是的东西。我们没办法去完全消融自身的执著,融入阿弥陀佛的清净功德,还局限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认知的业力状态中。
那我们学习这些经教,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这些文字,了解这些知识,实际就是揭开我们内心的庄严。他每一个文字都在描写我们内心的庄严,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菩萨、一切法界内有情未离我们现前一念,未离我们的心智,从未离开过。按我们平常的心智,像六道众生,无外乎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我们守护的心智意识,在这种贪嗔痴慢疑见思二惑中制约着,不得自在。
所以说这个大事缘起呢,那十六正士,他们这个角度来展示他们的这种应化方便,来聚会于世尊之教法。因为说这个《无量寿经》啊,大家来聚会。为啥来聚会呢?来显示、揭示一切众生心性的一个聚会现象。
所以先说声闻、菩萨,在耆阇崛山中来聚会。阿难看到这样景象说,世尊,为什么你这样“诸根悦豫,光颜巍巍”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世尊说,对呀,你这问的是一个很好的因缘,你来问的这个问。
阿难说,是不是佛佛相念呐?“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这个缘起,他这个缘起就是所谓的总庄严的缘起,眷属的庄严嘛,声闻、菩萨的庄严,来聚会。
阿难启教。我们读《阿弥陀佛经》不是阿难启教,是世尊无问自说。那这个地方为什么是阿难启教呢?阿难启教之前有什么呢?说“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坐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承佛圣旨”,这个圣旨是承佛威神,在其他经典上,承佛威神。
那能不能靠自力来启教呢?像这个究竟法中,众生是无力,哪怕是菩萨、声闻、常随佛学者,他也是无力启教的。像净土教法这个所谓的本质无量光寿的揭示,唯佛与佛能揭示。
说这个“承佛圣旨”,还是承佛的威神,承佛的威神加被,他来问这个法。世尊说,“是啊。阿难,诸天教你来问吗?”佛故意这么设置。“自以慧见吗?”“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那前面承佛圣旨,这又来说自己所见,实际佛的威神加被他所见所闻。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个文字一定要注意啊!诸佛出兴于世干什么呢?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没有说你修行真实之利。
“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佛说法呢,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惠以群萌真实之利。这个“惠利”呀,是诸佛出世的一个大因缘,或者说真慈悲,无尽大悲。
我们现在的人呢,关注于修行,这个是能理解的,关心着自我见闻觉知的增长、增强、增上法。一切有情都关心于这一点,就是我们怎么变得越来越好,怎么“变得”越来越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佛就从无量光寿这个生命的缘起上,令众生回归。这个经名啊,《佛说无量寿经》。我们都知道,在我们这个东土啊,一共有十二种译本,现在还存在几种译本,五种译本吧。
无量寿谈论的生命的本质。我们把生命看成生老病死,生老病死这个过程认为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觉悟者的生命就是一个无量光寿的生命。无量光寿真正显示了生命的本质,所以这个无量寿,《佛说无量寿经》,就是佛所悦可、所推荐的这样一个法则。
“佛告阿难”,下面的文字,“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出兴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佛。名曰光远。”乃至这五十三佛。这五十三佛呢,“如是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来讲阿弥陀佛法藏比丘的因地。世自在王佛呢,是阿弥陀佛的因地面对的一个世尊,这个大事缘起。
你看,他整个经典就记载了一个大事缘起,什么缘起呢?无量光寿出世的一个缘起。哪个无量光寿呢?这个具有名字,说世自在王面前,有这样一个“世自在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我们哪个人是法藏不是法藏呢?实际我们运用佛的果地觉,那各个都是法藏。只是说直夺他的果地罢了,以他的果地来做我们的因地嘛。所以说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来做我们的因地,超越了法藏比丘因地的作为,把他这个过程给超越了、跨越了。
法藏比丘所发的愿,就是为了把他的果地觉回施众生,说“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佛已远都是诸群苦,九界众生都是群苦众生。
“法藏比丘,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阿弥陀佛的因地开始。
为什么要了解佛的因地?实际了解佛的因地,我们就能知道他出世干啥,要干啥。那我们来接受他的果地觉,就容易正面地不加其他设置,能直下地承担、接受。
不要增上法了,不要九界的法了,不要其他渐次修持了,不要了,舍弃了、放弃了九界所有的增上造作,来实践果觉因心。
刚才谈这个因地,实际就是大事缘起,声闻及十六正士。
这五十三佛呢,描述阿弥陀佛所建的超世之愿的基础。五十三佛表示一切诸佛的一个曼达,坛城。他把过去从燃灯古佛,锭光如来,从燃灯古佛开始,一直到世自在王如来,做了一个佛的曼达。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个曼达,实际就是这颗心。这颗心呢,就是真正的佛心。他用五十三佛来描述,描述世自在王如来所有的背景,就是一切众生皆是佛的一个背景。
为什么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呢?大家要读一读《方等经》,尤其是如来藏性经这一类的经典,就能了解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才说佛教的这种善巧,要不然说这个法没有意义。
我们平时肯定很怪异于此,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我们还修什么做什么呢?所以这个无修修、无念念的修法,无所得的修法,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就是智慧的修法,回本的修法。启用无量光寿实际就是以本起修,或者依愿起修,或者说顺性起修。
实际所有的起修,就是诸佛应化身的方便内容,我们都会去实践的。生命的种种角度,舍王位、弃位出家、行作沙门,这是对人类最简单的一个,从平民到王者,王者出家那是对平民整个生活,七十二行,整个生活都做了了解了、认知了、掌握住了。
所以王者都是应化世间的觉者,要觉悟了,他示现在世间,作为一个王者。能悟者,无过于王者。觉悟最快的人呢,无外乎是王者。像我们现在这些王者,像这些帝王们,世间所有的压力都在他们身上呢,他们觉悟得是最快。那我们也站在一个压力最大的因缘上,我们觉悟得也最快。出家人,三界福田,直接把三界的业力担身上了,你是世间的无冕无冠的一个王者,是不是应该觉悟世间呢?所以我们出家是弃位出家呀,无欲之位,无欲之冠,无欲之王。人人各个以自己为王啊,哪个人的心不是王呢?所以人的自我意识越强,王的意识就越强,自我控制、把握的能力越强,王者的意识就越强。
我们能不能像法藏比丘一样,真正地在世自在王面前弃位出家呢?什么位啊?增上位。世间人都在增上实践、增上修持,每一个世间人心里都有增上的向往,就是越过越好。所有的社会新的政权的建立,都是想越来越好,用越来越好的、让你过得更好的一个承诺来获取政权。世间,这就是世间。
那出世间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个出世间法,出世间的大事缘起。人人无量光,人人无量寿,你认知这一点了,你再回头看看这个世间,你就能觉悟于世间。平等觉悟世间,清净觉悟世间,圆满觉悟世间,无碍觉悟世间,无外乎回到无量光寿这个本体上回观世间,如此而已。
所以讲这个大事缘起,上半卷整个讲这个大事缘起。这个大事缘起,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有没有大事缘起呢?这大事缘起读完了,我们是不是世尊下面所谓的这个“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我们肯定一说自己,这个色身粗重啊。
你看这个色身,“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大事缘起,上半卷这个大事缘起。从释迦文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万二千众,乃至菩萨等等所聚会。乃至五十三佛,世尊说这个世自在王应化于世,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面前发大愿。来发大愿,世尊带领他去看,观察二百一十亿佛土,用四十二劫来审观种种国土,五劫的思维。所以来发起悦可一切大众。“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这个大事缘起,大事缘起。
实际我们每一个人呢,现在都在经历这个大事缘起,我们要畅明本心无量光寿啊!世尊这个呢,法藏比丘是以国王身来出家,舍欲出家,行作沙门。我们大家是以什么身弃欲出家呢?各种身。那有居士说我没有出家,那我们怎么来做这个大事缘起呢?所以说世尊都不管我们这些了,“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他不让你过这个,像法藏比丘这个因地,他不让你过了,直接回施我们无量光寿。
所以说我们的大事缘起呢,是在《无量寿经》、在无量寿佛成佛这样的基础上,来建立我们的大事缘起!果觉因心不是大事缘起吗?所以阿弥陀佛三个根本的大愿:“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他是依这三个根本的愿望,来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回施。他的功德,就是回施。他功德的圆满,就是回施众生圆满。
因为我们是读,不是讲,是在读经。读经,我们前后就可以跳跃,只要是在上半卷,大家就可以来回跳跃,给大家读一读、说一说。我们学习净土教法,已经传到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了,善知识们安排了一个果地觉因地心的实施方法,那我们来以佛的果地觉来做我们的现前因地,就是所谓的缘起。
你要认知这一点,顿超九界,横断生死,阿鞞跋致,必然成立!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还在修增上法,还在学学问,一点一点地去实践,一点一点地去了解,阿鞞跋致跟你有没有关系,我们自己观察。
时间很快啊,因为大家还有其他的课,我们到点儿就下课了。我们这个读讲呢,我希望大家多反复地读一读,我们提提问题,大家谈论谈论。通过这个读讲,来接受果觉因心,来一生成办阿鞞跋致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功德。
好,这节课就到这个地方。
2024年6月5日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