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11 无著无碍


好,我们还继续学习。

无量寿佛,《无量寿经》,我们通过这一段文字的学习,慢慢了解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果地的成就,他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重点在于:“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这个文字就是来让我们明确,实践净土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及愿力,愿力!

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就能把随顺净土教法的“一念往生”与”临终往生”这样的修法,或者说随顺佛的愿力“愿生即生”的这样一个实践方法与三辈往生、临终往生的这个实践方法,我们作了一个对比认识,依着经典我们来作了一个对比认知。

这个认识,就让我们比较方便地来选择:我们是随顺佛力来实践这个净土,还是我们自力设置——不管是弃欲出家,还是作诸功德在家修持,或是以平常的生活状态去实践这个净土,这三辈皆以临终往生作了这样的一个清晰的指导。

当然我们通过学习,希望大家能了解佛力住持。佛的愿力威神功德的这个不可思议的作用,我们要能体验它,现生即得往生、住阿鞞跋致、成就阿鞞跋致这样的一个功德;与我们此生修持、舍报往生这样的选择——要是我们接受不了,或者从信解上、作为上、种种因缘上接受不了,那我们这个三辈往生,就是所谓临终往生彼国,那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就依着大家多年来学习啊,交流啊,谈论净土啊,实际三辈九品基本上覆盖了这个时代的修行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感觉到就是……大家可以去细细地审观啊,细细地审观。因为随顺佛的愿力,闻说名号,信心欢喜,在这个当下,回归阿弥陀佛的这样一个胜功德海中,住不退转,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莲友少,比较少。

上节课我们把五恶、五痛、五烧这一段文字读了一遍。这文字,来让我们去避开五恶、五痛、五烧,成就五德,生无为之安。实际一切佛法的修持、实践啊,让我们了解这个无为之体,或者是无为之安,行有为之方便。

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行道十日十夜,胜于他方佛国为善千岁。这一点,大家上节课内容我们要了解。这个五恶五痛五烧,不光是反面的因缘,实在是我们实践佛法的一个最殊胜的增上缘。那我们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不光是有负面的障碍,实际有这个修法的殊胜的外缘推动,我们要珍惜这一点。我们还接着上一节课的那个文字,看看哪位法师读一下。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衆。说是语已.卽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阿难.卽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衆.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爲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衆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徧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衆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衆.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衆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衆。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衆。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牀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服牀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弥勒。此诸衆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爲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衆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卽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徧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这几段文字,最主要来显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照十方国不可思议的功德。宣化教法,于一切世界度化众生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因为这个疑惑啊,生边地呀,胎生啊,不是化生啊,这些障碍,佛在这儿又作了一次提示。

因为前面已经谈到这个,“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信心欢心,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样一个所谓的随顺佛的愿力,就是无疑地随顺佛的愿力,或者说在佛的愿力威神的加被下,一切疑虑荡涤一尽,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那这个是净土教法的整个教义,实际就是随顺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人的疑虑就能涤荡一尽,就能在随顺的当下完成往生的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呢,不说身心往生,也不说生死往生,也不说意识往生,就是与阿弥陀佛的愿力做了一个深层的契合。或者我们用世俗的说法就是这个约定,阿弥陀佛与这一类的有情的约定,即下成为事实了,就是合同签署了,盖上印章了,下面就是执行了,执行就是阿鞞跋致,所谓的佛力住持阿鞞跋致!

那后面这一类的有情,都有疑虑呀。因为有疑虑,所以说就不信佛智啊,不信佛愿,不信佛功德啊,会边地疑城,乃至说多诸障碍等等,但亦是愿意往生。

我们还顺着它的文字来说。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一定要记住,诸佛如来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无着无碍的功德、这个利益。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

我们一定要观察到,经典它这个文字呢,它在叙述什么。世尊说“你要面对西方,你来礼敬阿弥陀佛。”因为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这个无着无碍的功德、威神功德,所以阿难就整衣服,来面向西方,礼无量寿佛,说“我愿见彼佛及国土,声闻菩萨大众”。

“说是语已,即时”,大家一定要看到这一点。“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整个世界是一色。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他们无量寿国的这个佛呀、菩萨贤圣,看到我们这个国土也是一样的,如对目前。

这段文字究竟要描写些什么呢?说阿难随顺佛语,随顺佛语来表述欲见无量寿佛国土菩萨圣众,然后就有这样一个愿望祈祷,面对西方,礼敬西方,有这样一个愿,愿见,那无量寿佛就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那你说这一切有情能不能这样做呢?过去的善知识在讲这段文字的时候,有这么说,说这个跟《观经》是一样的。《观经》有韦提夫人在佛的加被下能见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等等,那这个地方也是由释迦文佛导引阿难来面对西方,恭敬合掌礼拜,然后祈祷愿见无量寿佛及声闻菩萨等。愿见即见,这个皆是佛的本土世尊的威神功德,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阿难无疑地随顺,就会成熟这样一个愿见即见的事实。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很多人说,我们也去模仿啊,我们也去这样子,像世尊来教诲我们一样,面对西方来恭敬心啊,整理衣服啊,面对西方来祈请、礼敬祈请,能不能见佛呢?说这就是一个引子。

我们能以阿难为榜样,这样的作为,所以很多人就拜净土忏呐,念佛啊,来随顺佛的愿力,不作希求地做了一个祈祷;就是有一个愿望放在那了,不用妄想再去推动这个愿望实现,不再打妄想了,把这个愿望放在那儿,就是好好地去礼敬,去随顺实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世见佛不为难事。

这个文字,很多过去净土的大德都有实践。就是阿难在佛的准确的指导下,在释迦佛的准确指导下,这样去实践,我们也这样去实践,说愿见阿弥陀佛及其国土、声闻菩萨等。就像善导大师有一段文字,说“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那个祈祷文是一样的。很多人在临睡前做这么个祈祷、礼敬,在梦中也能见佛,有些人就这样礼拜。

像我们以前在念佛堂,或者是专门去实践念佛的这样的环境呢,就也经常会用这一类似的文字。善导大师的发愿文,慈云法师的发愿文,《无量寿经》的这一段文字都用过,还有什么净土忏文,夏莲居老居士的净土忏,我以前就用过夏莲居老居士的那个净土忏,跟这一段文字。

它这个就是,若是这样去随顺、恭敬、实践呢,说这个见佛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难易都不是我们想象的,所以这个文字就是闻法实践的一个重要性。闻法就去实践,不用去推导它什么什么,理解它什么什么,就很容易达成一个对闻法实践的这样一个认识,而不是说我去理解这个法则。

大部分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就是聪明的意识走在前面,就是我学了一个法则,我理解了,我有个概念了,就罢手了,就去学习更多、更好、他认为更强的法则去了,没有去实践、深入实践。说“闻法奉行”,这一段文字,实际就把“闻法奉行”给我们最直接地指出来了。要是闻了一个,解了以后,人就放下了,就不愿意去实践。

以前我们遇到比较老实的一些老人家呀,一些自认为自己比较笨拙的念佛人,反而在这一类的法则实践中受益、深入,受益的比较多,深入的也比较多。年轻人呐,或者说比较聪慧的人啊,根本就不会去实践,他一读就过去了,或者一读感觉到跟自己没有关系。像这一段文字,说这是阿难嘛,这是世尊叫阿难做的。实际阿难是代表着一切众生,那这一段文字就是世尊是在通过教授阿难,让我们来实践我们欲见弥陀的一个修法。

所以“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于是阿难。”你看,这是在教授阿难,怎么去随顺阿弥陀佛的这个无着无碍的功德。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你看,礼拜,合掌,恭敬,世尊教授他,说“十方诸佛常共赞叹彼佛无着无碍”。这是把无量寿佛的威神功德的内容告诉我们了,那他的功德就是“我于十方世界无着无碍”。你要做祈祷,如法地修持,如法地实践,那阿弥陀佛呢,就会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他讲得很清楚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这就是重在启发我们,阿难实际就代表着一切众生,或者说末世一切有情,或者说接触这个法则的有情。

这段文字特别特别的重要!像我们以前在念佛堂啊,就是学习净土,读经典啊,读诵经典要找到一个可行的,它就是教导你怎么行持、怎么作为的。或者说,怎么依止着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无着无碍的功德,这跟前边“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跟这一段文字是一样的。那个是一个理论对这个法则的总结,这个是一个形持,怎么作为——从怎么整理衣服,怎么面对西方,怎么发愿,给我们做了一个清晰的提示。

你说这样实践的人多不多呢?实际依止着经典准确的教诲去实践的人不多。都是我念佛了怎么还没静下来,我念佛了没见这没见那,这个妄想的比较多,疑惑比较多。

像以前我们在寺院拜《往生礼赞》,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从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个方面来做礼拜,实际也就是想通过身、口、意、智、方便智的转换,来依经教所指导的法则来实践。

这一段文字特别的重要。大家要是有心实践,即于今生见佛,或者说不在舍报之时见佛,那我们就可以乘佛无着无碍的威神功德,来礼拜啊,来礼敬啊,祈祷啊,来念佛啊,面对西方,它就会有这样的效果,就所谓的“于现世成就阿鞞跋致”,不是舍报往生彼国成就阿鞞跋致。

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反复地提示大家呢?经典它讲那么多那么多东西,一定是让我们找到实践的地方,你可以实践,指导我们实践的地方最重要的,其他讲的再多跟你没关系,有啥意义?要不然,我们读诵一个经典,读来读去,没有找到跟自己有最直接关系的、可行的那个教诲,那我们读经的意义是什么呢?你读来读去,你没味道,你就不愿意读了。

但你要去实践,你把他对你的教诲,或者对阿难的教诲,来引导我们去实践的这样的短浅的文字,或者很短的文字,我们要精致地去实践、去了解,那就有味道了,跟你有联系了。你再读诵这个经典,这个经典所指导的东西,它对你是有支持的。为啥我写合订本这个序,我说来支持一切念佛行人,就是圣言来支持,要不然圣言量怎么……你修持,修来修去,它没支持啊!

说运用于现行直接支持!那什么叫直接支持呢?你去实践了,它支持你,你也支持它,你随顺它。那这样的圣言量印契呀,就是对我们的一个支持。我们去实践,就是印契我们。我们去来实践这样一个法则,也就等于经典在印契我们的身心世界。读诵经典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就是教诲我们实践的地方。

说这个文字呢,像前面五恶五痛五烧讲那么多,让我们认识我们所现前的这个社会环境,认识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然后又讲,阿难你怎么来做,我来教你。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段文字,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重点。就是把这个“佛告阿难,彼国无邪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往生彼国皆住于正定之聚。十方如恒河沙诸佛菩萨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他把它又重复了一遍,这个地方重复一遍。重复一遍干什么呢?让你实践!

所以佛告阿难。佛讲那么多,哎呀,越来越人心不古啊,这个什么法灭尽啊,什么什么,唯留此法止住百岁呀,讲很多文字,讲很多内容,目的是让我们——阿难这一块,说,“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为什么礼无量寿佛呢?“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赞叹他什么呢?无着无碍。无着无碍,这四个字就告诉我们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的是什么。那我们可以来运用佛的这个无着无碍,或者接受他这个无着无碍的功德力去实践,去礼敬他。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这是跟释迦佛讲。“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他这个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什么呢?无着无碍的功德、利益,或者他的威神、善巧。

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念佛呀,这个什么呢,就是说不得见佛呢?或者没有见佛这样的机遇呢?我们要观察观察自己所依的方法,是不是像释迦佛这样教授的去做的?释迦佛这样的教授呢,说“十方国土诸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于是阿难”。你看,“于是阿难”。释迦佛告诉阿难什么呢?“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于是阿难”,在这个因缘下,阿难。他的关键问题就说佛力住持阿鞞跋致,佛力住持见佛,礼拜见佛,愿见彼佛即见彼佛。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圣言量呢,去熟读、实践。熟读不要去理解,一理解就卡壳儿,一理解你就跳过去了。你去实践才好,你去实践才有意义。

这一段文字呢,希望大家放自己的手,不要去作理解。他怎么说的我就怎么去实践,我就做阿难,转身来做阿难。世尊这么教诲的,我就依着这个教诲来实践,一遍、两遍、三遍,不行了,百遍、千遍。不要作理解,一作理解,一步就迈过去了,一作理解一步就迈过去了,根本不愿意实践。

这个地方呢,若作解,就变得十分的没有意义。因为这个文字在经典中也很短呐,就这么一段文字,比说五恶五痛五烧说得少得太多了,可以说是最短的一段文字了;但这是个方法,就是我们可行的一个方法。这个地方呢,就超越了临终方获其利,就是得不退转;临终往生,见佛往生得不退转,这样一个实践利益,它能超越这样一个自力实践的一个利益。

我们沉淀沉淀,沉淀!

不是要一定……你看,佛教不都让我们教行信解,你要不信解,你不是迷信吗?不信解怎么有动力实践呢?这个地方你不能作解,一作解你就不愿意做了,一作解你就行不下去了,很奇怪。很多法则一作解,人一作解说“我理解”,好了,这个法跟他没关系了。

法是实践的,不是让我们理解的,尤其是净土教法,尤其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无着无碍,不是我们能理解的东西。你只能去体验这个无着无碍。你理解了无着无碍没有用啊!你理解的无着无碍不是无着无碍,只是我们没有接受佛力的支持,只是接受了这个名言,在我们所谓的意识海中作了一个“我理解了”这样一个妄想概念。

这一段文字呢,某某师领着大家再读一遍,大家一起读。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衆。说是语已.卽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阿难.卽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衆.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最好让大家有一些感受。不作解,我们有实践的动力;一旦作解,实践的动力就会受到阻碍。过去跟师父学戒的时间,跟我师父学戒的时间,就是不允许你理解,你先去读诵做一次,或者是说观想着做一次,不让理解。人一理解就过去了,就跨过去了。闻而奉行,是为正解。要是我们不能去实践呢,尤其是像这个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就是他无着无碍的威神功德,我们怎么理解呢?没法理解。一旦作解,就是名言嫁接过去了。

这一段文字呢,要是莲友们,不管出家在家,有意向的可以把它抄下来,作为一个修行的功课,若几个人、若一个人去实践实践,有莫大的利益。因为这里面看着很简单,但是这个地方呢,是仗借阿弥陀佛无着无碍的威神功德,随顺释迦佛的教诲,去用最简洁的方法实践的一个念佛方式。因为这是释迦佛亲自教诲阿难的一个方法,见佛,于现世见佛。

这个地方没有写临命终时,大家已经看到了,没有说这个阿难舍报之时,这时候怎样怎样。佛法呢,真是说舍报的时间因缘并不多,那在净土宗呢,就是三辈呀,九品呀,多说舍报。这一点呢,许多学习其他教法的人呢,认为这才是净土的修行法则。起码以前学过教的人,接触净土了,他就不会认为三辈,那个是怎么样的一个,或者修行的优势。因为其他方法里,都有那样的修行内容。

这个所谓的仗借佛力这一块,说“诸佛如来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于是。”“于是阿难起。”阿难因阿弥陀佛的无着无碍的功德,他这个缘不一样。我们一定要谨慎这个语言,这个教诲,这个方法。

这个方法呢,大家要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悄悄地实践,我只管放弃理解,这里面的文字我不作理解,只做具体的指导、我实践这个法的一个指导,我去一遍一遍地去实践,看看是什么样子。尤其是在所谓的阿弥陀佛无着无碍这样的威神功德、这样的基础上,我来去礼拜,来去祈祷。

很多方法呢,只要精准,拿得精准,效果是不可思议的。那我们自力妄想中的设计,修行一万遍没有真正地对上那个口,没有印契;那随顺释迦佛的教诲,认认真真地对照着去实践,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佛所说教法,实际佛在经典上说教法,有;直接这么说,有。但都是一言带过,一言带过,一言带过,我们稍微不注意就过去了。因为佛说的整体都是法呀,所以他不可能说“我说重点说”,他不可能。那我们末世的人呢,或者说我们后学者呢,要是找不到我们可行的重点,那我们就白读了。长篇大论,你总是感觉到:哎呀,讲这么多,这么多文字,这样那样。它对你没有支持,直接的支持没有。

我们在经典上真正找不到方法了,我们才去学论呐,论是对法的一个论述,就是稀释稀释我们再去学。像《往生论》就是稀释了,那天亲菩萨把这里面的修行的方法,给我们,从我们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稀释、分解开来,让我们去实践。就这一个,就这一段文字,这么短这一段文字,这五念门都有。“佛告阿难”这一段文字实际具足五念门。你要认真了,你要认真稍微观察一点点,五念门都有,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有。

那这为什么这么大的密度?你一实践就知道了。实际读诵《佛说无量寿经》呢,以前读过,后面读的少了。因为大家不断地在交流交流,还是依止经典上,不过是,像我以前就把净土的五种原译本翻来复去地去读啊,去实践呐,去交流啊,依一个版本反而读的少。像这一段文字呢,它的重要性啊,就是佛亲宣。对阿难,就是阿难没有问呐,他直接告诉阿难,你这个这么做,你做。可以说,这一段文字,是整个经典世尊指导阿难来实践法则的唯一的篇幅。大家读嘛,你就读嘛!这个是针对阿难或者代表一切众生,一个很具体的、一个可行的方法的一个指导。

我不知道平时引起大家重视没有,反正是我以前都特别重视这一段文字。在实践净土的时候呢,了解这个什么缘——果觉因心!阿弥陀佛无着无碍,是他的这样的威神功德所在。你要缘这个,就是果觉因心是一样的,说法是一样的。但这很具体,怎么作为很具体,讲的虽然不多,但它很具体。

希望有心的莲友们下去可以实践实践,或者这么说,可以熟悉这一段文字。熟悉这一段文字了,我也可以不拿本本,我到哪个地方去,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或者说找几个同参道友,大家一起去实践实践,十分有意义!自己实践也好,莲友们一起去实践也好,自己要熟记这一段文字。

世尊就是教你一个可实践的方式方法,在经书中,尤其是在大乘经典中,一本经典最多有一次,就是直接让你现行去实践。所以希望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因为这一段文字,超越了临终往生这个话题,那就是由佛力加持成就阿鞞跋致的内容。所以依教奉行啊,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你看,我们看通篇文字那么多,佛吿弥勒,佛告阿难……那么多文字,讲了很多很多,但观察的多,很具体的实践的可能就这一段文字,大家可以扒扒捡捡。

其他的基本上大家观察,随着佛的教诲去观察阿弥陀佛的因地,阿弥陀佛因地的成就,阿弥陀佛这个摄生三愿,阿弥陀佛的这个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摄化成就的众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后有三辈,那有疑虑心呐,又愿意往生,又不是那么清晰,佛的愿力不那么清晰,不能随顺佛愿,那就是所谓的三辈九品——观经上的九品,这上的三辈,三辈往生。那就是舍报往生,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如何如何,导引其前,往生彼国,得不退转。

往生彼国肯定得不退转呐,这个就是见佛得不退转!“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转退。”就是闻到他的不可思议功德名号,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随顺,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你一作解,你的心就卡壳儿;你不作解,去实践,去念佛实践,它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这就是断我们妄想的一个殊胜的加持。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断我们妄想,让我们随顺佛愿佛力去相续实践这个法则的一个善巧,他还继续打妄想,还是说:我怎么没见佛,我怎么体会不到,我怎么就怎么怎么……他这个妄想纷飞。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来遏制我们的妄想,消除我们的妄想,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一念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就是佛的威神功德的住持,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住持,无着无碍的住持。我们随着这个佛力住持,令心相续,就会体会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住持。

这一段文字,它就跟《无量寿经》下半卷刚开始那段文字的叙述,内容是一样的,但这是操作性的。这不光是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单谈这一念,是让阿难闻到释迦文佛说“十方诸佛世尊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干什么呢?无着无碍。“于是阿难”,大家一定要注意,他果觉因心。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什么呢?无着无碍。阿难乘着无着无碍来作为的!“于是阿难”,在这个地方我们谈的果觉因心。

果觉因心岂是你能思考的?但你看哪个人不思考地去实践净土呢?我们不思考地念一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与站在阿弥陀佛这个角度来说一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就果觉因心嘛。我们天天上课时候念,“阿弥陀佛愿力如是,我也如是愿”,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怎么是可思议呢?它不可思议呀!众生可思议的因缘处处是障碍啊。所以说阿弥陀佛如是誓愿,我亦如是誓愿,那就是果觉因心嘛。我们希望实践果觉因心,那你就站在一个无得无失的角度去念一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立这样的誓,立这样的愿,而不是其他的妄想纷飞地去念这个东西。

这一段文字重要!重要!虽然很短,但是五念门的内容都有,都有。

净土这个修法啊,真是大家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用不上力,我们就自力修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哪怕你张嘴念佛,你心里还是想的自力的修持、自力的见闻觉知,还是难中之难,还是很难很难。要闻到这样的法是很难,闻到这样的法你不奉行,意义何在呢?只结缘,只结缘了。我们结了一辈子缘,舍报的时候急急忙忙地去念佛想着往生,那你现世怎么不受益于此呢?说息止妄想,得现前安乐住。你能不能去随顺佛的无着无碍的功德,无着无碍地念佛呢?无着无碍地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世间呢?这段文字大家要实践,要实践。

我希望我们是莲友了,大家就把这段文字会背它,这一段文字就特别的重要。我们再看一看过去净土上的这些发愿文啊,这些善知识们的发愿文、祈祷文,什么净土忏,都这一类的文字。但这一类文字,他们不过是用自己的笔文、次序把它写下来了。那这一段文字,“佛告阿难”,佛给阿难说的方法,就没有第二转手,就这么说,这不是零售,也不是批发,这是第一手资料。

你说圣言量有这么重要?圣言量最为重要!你认真了,你可以把这一段文字抄下来,拿个卡片也好,把它熟读熟背。有时候我们真不见得这么做,这么读一读,你慢慢地就会……过去说,书读百遍,温故知新呐。你不见得去理解啥……那我们实践净土,为什么不去按照释迦文佛的教诲,承接阿弥陀佛无着无碍的威神来即下见佛,实践净土教法呢?!

这段文字,不是说世尊没事了,故意给阿难说个啥小故事,搞个小插曲。不是这样子的,不是彩蛋,不是博大家眼球的,他真是要把这个净土修法,用最简洁的方法告诉阿难。告诉阿难,等于告诉大家嘛!因为阿难多闻第一,他要把经典传下来的,对不对?告诉了阿难,就告诉了一切有情。

那我们可以整合我们下半卷,佛告阿难,其往生彼国者,皆住于定聚,彼国无有不定聚及邪定聚,皆住于正定之聚;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跟那个文字对照对照,把这一篇文字跟那一篇文字对照对照,再来读三辈往生,三辈往生的特点是什么?这个见佛,这个得不退转,往生彼国的特点是什么?把它分析清晰了,你怎么做都好。你用三辈往生的修法也好,你用这个修法也好。都是不可思议的!但你一定要把他们两个弄得清晰,就是他们在说些什么,我要清晰。

依阿弥陀佛的本义是什么?依释迦佛的本义是什么?依我们的角度,我们可以择取了,但要观察清晰。重要,这是重点。我们学习经典要没有一个重点,我们又没有那么高的那样像世尊那样一个正等正觉的量——世尊以陀罗尼句,整篇的说法都是陀罗尼句。你没办法信解,不知道咋执行,不知道怎么作为啊。不会印契自心呐。

好,我们这一节课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弟子:师父,今天这节课叫啥名字?)无着无碍。

【课后开示】

现在能不能联系上这两段文字,跟那个三辈往生?

没有哪个更优势,没有哪个更劣势,但我们一定要了解他们中间的差异;不了解这个差异,你就择不了法,你是迷糊的,你实践法中你就不知道怎么实践。

好比说我这个人,就是去这一生专念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也不管信呀疑呀,不管这个,就愿生彼国,其他没有路子了。那我就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我,我这个安心了,我这么实践也行啊,对吧,你会守护这个法则。

但你要不把这两个法则观察清晰,你这么实践就不可能,你会有似是而非的东西。那我就相信即下往生,阿弥陀佛的愿力使然。不是我的妄想,也不是我的业力,什么都不是,阿弥陀佛愿力的作用就是即下往生,我随顺就是即下的显现,我不随顺就是我妄想自力的一个业报显现,我坚信于此了,那我实践也清晰。

他会清晰起来,这一旦不清晰,我们就在似是而非中,实际是彷徨的一个状态,或者说不清晰的一个状态。你做了很多事情,但你不准确,不准确他就没有效果,很奇怪。有效果你也看不到,你也看不清楚,所以拿的准确就好了。

某某师,这两段文字能不能联系起来,跟《无量寿经》下半卷一开始那一段文字?

某师:佛力吗?我就是有自己心里不清楚的点,就害怕你骂我。就是也愿意抉择这个佛力,但是我心里感觉好像……

师父:你抉择佛力,还是佛力来抉择我们?这是最重要的!好比说有一种力量把我推到这里边了,跟我自己走到这个地方,那是两种力量。你要认为是佛力把你推到这个地方了,那你得不退转是事实。你认为“我”择取了佛力,那你厉害了。

往往认为自己有择取力,所以说我们就说择取力,实际是你有择取力吗?不,你没有择取力,你择取了你还会晃动。(弟子:对对对,我想问的也是这个……)所以摄取不舍,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即得不退转。所以佛力住持令不退转,而不是说“我”择取了不退转。你择取不了,你择取了了,那就不用佛力了。这是个混沌,这是个特别混沌的地方,容易混沌。我再给你念一遍:其佛本愿力,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其——佛本愿力,他不是说大家如何,他不是这么说的。他说其佛本愿力,诸有人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这个“欲”啊,是佛带领我们成熟的东西,不是你愿意往生,你愿意往生就是三辈往生。你读嘛,这经典。你“愿意”往生就是三辈往生,你择取了,就是“你”择取了,“其上辈者,弃欲出家,行作沙门,愿生彼国,一生怎样怎样怎样”,这是你的择取,这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这是“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不是那个正法,是这个正法,你认为的正法。就是我们认为“我”在乘佛力呀,“我”在实践呐,不是正法,正法是佛力。

佛力使然是正法,佛力一谈就是:皆得往生,住不退转。你的就是“我”能不能往生?“他”能不能往生?这就是我们的择取;三辈往生,这就是我们的择取!

某师:那我不想来这个,我想来那个!

师父:跟哪个都没关系。你再听——“观佛本愿力,观佛本愿力,欲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天亲菩萨转了个角度说;他说是其佛本愿力!直指佛的愿力!这个是观察,观察,了解。

某师:师父,您这一刻我没问题,出了门我就……

师父:你忘了跟我啥关系呢?

某师:我就又来别的了。

师父:我也是这样子,我要是不念“其佛本愿力”,我也是“我”择取,你知道吗?我也是“我”择取,我也认为“我怎样怎样……”,实际那不行,那也只有临命终时才受益。

某师:那怎么能现在是佛力,出门也是佛力?我想知道这个。

师父:门里门外没有佛力,你就出门是佛力,这也是佛力了,就是你有佛力的区分了,主要是。所以说“无着无碍”,这个讲的就比前面讲的……他跟阿难说的,想叫阿难知道,说:啊,十方诸佛都赞叹无量寿佛,常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干啥呢?无着无碍。无着,你那儿说我这儿有佛力,出门它就没佛力了,这佛力又丢给谁了对吧?你有“着”了就有“碍”了。

十方诸佛常称赞阿弥陀佛功德,什么功德呢?无着无碍。“于是阿难”,阿难借着这个“无着无碍”开始做事了。这听不懂吗?我们坐上飞机了,飞机起飞了,就这么个事,“无着无碍”就是飞机!

你想象有啥用呢?为什么我一定要用想象呢?这就是你的障碍。

某师:我老怕我松手,一松手就丢喽!

师父:你那个抓举就是以为有所“有”,所以说它本来不可得,你一抓举它就丢了,它本来不可得,你要抓举它,它就……

某师:您一不在,我就丢了,我真丢!我出门我就丢了。

师父:你主要是你不在乎是咋丢的,你要在乎是咋丢的才好啊!你光说我丢了、我丢了,我咋丢的呢?就是你“着”了嘛,你“碍”了嘛,你一“着”就有障碍了,他说的是无着无碍。

某师:嗯行,那我体会体会。

师父:对,要念念“无着无碍”。

某师:无着无碍。

师父:佛的果地觉就是无着无碍。

某师:无着无碍。

某师:师父,您在,他就觉得有,他在你跟前就觉得有,很安稳。

师父:他这是人情的一个妄想、假设。好比我对这个,对这个我已经习惯于一种依赖了,人情啊,或者说我看到你,我听你讲了,我感觉到我能接受,出了门就忘了。出门呢,这不是我的心念,只是我的一个记忆。记忆跟心念不一样,心念就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念头,记忆是可以抹掉的,可以变化的,可以丢弃的。

他不是用力,他不用力,由心生。我真心的接受了这个,咋接受了?无着无碍就是佛果,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让我歇我的妄想的,我就这么简单。那经典那么写的,说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那我再思议就是惹麻烦,那我就随顺它这个功德去作为就行了。

没法思维了,我再思维都是多余的,就“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读了这句话,反正是我可能也会打妄想,我坐在那儿你要让我打妄想很难。就是你主动的打个妄想,要真想想东西,就阿弥陀佛!要不然是阿弥陀佛,要不然是“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或者念一点啥,但你要没事去让我去打妄想,我一个妄想我也不愿意打,没有用,招烦恼。

你感到自己心里空洞了,就念一段佛经文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念的感觉心里有东西了,不念了呗。这不是吗?无记现前,即念圣言量,或者念诸陀罗尼句。这是修法嘛这过去。

你比丘应该学六念嘛,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师、念天。有吗?

某师:有。

师父:对呀!这个无记来了,开始念佛嘛,念三皈依。你看我们功课前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大家心里没个准头,收集收集,大家都往那收收心,这么个意思。

没问题呀,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自力的选择就是三辈。三辈可以选择的,你认为那个安稳你可以选择,只要安心就好了。

这个呢,不是选择的,这个是完全靠倒了,投奔了,就是没有任何的自我的再优化它啊,再造作个啥,完全都放弃了。完全放弃了自我的这个择取也好,优劣也好,所有的一切思维想法都放弃了,就是无着无碍。心事一来了,就是无着无碍,无着无碍就是佛力,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摄化。

某师:我这听了十来年,怎么着我得尝尝味儿啊!要不然我……

师父:十来年都这么讲的,看来我有点冤枉啊,讲了十来年实际……,过去说鲜花送人嘛,手有余香罢了。我这就是受大家的益,就是你这样顽固的人才让我讲呢,要不大家一听都实践、都见佛了,我也不需要讲了,对吧?所以感恩、感恩。(众笑)。

我也是大家教育出来的,实际我跟大家一样,最主要是大家立出来了,你怎么这个样子呀?我一看我也这样子,不行啊,这样大家需要出离呀,所以急急忙忙就逃出来了。

这个经典,以前《无量寿经》啊,像《戒本》啊,我真都是随身带着的。带它干什么呢?并不是说它怎么的——它让你不乱想了,想的时候,无记的时候,翻几页。一有想法的时候,就多回忆回忆佛的教诲,习惯了,它提醒你。以前我那个僧衣里边有个口袋,就装两本经书,戒本、经书。那就是念兹在兹,常不离舍,犹如坛城,这跟你的心是一样的,维持着。带了三年五年以后,你有感觉了,这个感觉,说实话你处处都无畏无惧,哪怕摔倒了,掉山崖底下了,你都不害怕。习惯就带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畏惧,以前《圆觉经》是常带的。因为你没有畏惧,你带那个没有畏惧。

不是说你自身没有畏惧,是你带的那个东西你没有畏惧。这么说,好比说我们坐到一个坦克车里边,外边人最多有个冲锋枪,有颗手榴弹,我这个呢,反坦克导弹才能把它打坏,我就坐在这里边,我永远是安全感,怎么开车我都安全,就是别人攻不破。就像佛的誓愿啊,经典的誓愿啊,金刚护法的誓愿啊,它的誓愿在那儿搁着呢,我就带着它我就不管了。我是对经、对圣言量、对佛说的法放心。

习惯了,后边就不带了,因为啥?我记忆中就有了,也习惯了,它就没什么畏惧了。一有无记,我就念念“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师唱诵),念一念“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它不要他去无记空过。有时候我也会打昏沉,昏沉了,哦不行!念点东西。空过了,没有啥!就按方法实践就行了。你这人也没有啥,也不需要诚恐诚惶的,对不对。

累了,我需要休息休息,脑袋需要休息休息,那你念个“无着无碍”。我以前念“不制不随”嘛,“不制不随”跟这个“无着无碍”一样啊,那是莲花生大士传的“不制不随”。我累了,念念文殊菩萨“嗡阿惹巴札那德,嗡阿惹巴札那德……”我认为我自己休息休息。像念“无着无碍”是一样的,就休息会儿,清净得休息嘛,智慧是清净心嘛。

累了,有时念不动,那就是愚痴业来了;有时念不动,就得坐起来念。躺着念不动了,念不动,就坐起来念几声,想睡觉了就去睡了,没有啥啊。不需要不吃饭,不吃饭不行啊,不吃饭不是修行,修行不是修那个的。

我们学习佛法,一定做对自身、对有情有益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对自己身心没有益的事不能做啊!不能做。有益身心的事情要做的。我们自己的身心都不愿意有益于它,那你怎么?不是为了自私,是要做对身心有益的事情。法由心生嘛!

苦其心志那一套,中国那一套话,那个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苦源。中国人,我们这个环境啊,我们不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一个民族,是建立一个格局,农耕社会嘛,就是一个格局,一个小格局的这样一个国土文化背景,愿意吃苦,用艰苦奋斗的方法来获益,而不是说扩大环境,对吧?到更多更广泛的世界中去生活。他没有这样的理念,所以他就去找苦吃。说东方人,印度人也有苦行的。

像欧洲人,像雅利安人种,他们不吃苦,他们不找苦吃。释迦佛教,释迦佛也是刹利种嘛,雅利安人,标准雅利安人,他不会找苦吃的,你放心。这儿不行了,找个方法去调整,不能死在那个地方,就固守那个地方,痛苦。

戒律,以前那个某某,说他要吃一餐饭,我说不学这,这不是好东西。这对没有禅定的人,没有多修禅定的人,不是好东西。他不听啊,“那别人能禅定,我也能禅定”。我说不是,这个禅定不是一生一劫修持的,不是骂人啊。那不是那样的,很多东西都不是一生一世能修来的。

净土教法可以,其他的都难,因为这是佛力嘛,对吧?它不挑拣嘛,其他的都挑拣。说世间有世间的因因果果,次第有次第的因因果果,圆满有圆满的因因果果,对不对?这果地觉为因地心,它就是圆满的一个因果。拿自力拼很苦的,自力不行,受苦。

“其佛本愿力”,真应该常念的,“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这就是一个圣言量的支持。对你啥支持呢?就是你怎么认知、怎么实践、怎么随顺这个佛的愿力呢?他就告诉你怎么实践、怎么随顺。好比说“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你看前面有个“皆悉到彼国”,这是佛力。“自致不退转”,个个不退转,这是表现我们观察的现象,我们的心不退转,在哪表现出来的?皆得往生住不退转。一个不往生,那就退转了,那就不是佛力了;九界同归,凡圣同修,这就是佛力。

我不理解九界怎么能同归呀?你咋理解呀?你的理解怎么九界同归呀?我们去就假借嫁接说,只有佛力统摄天下,弥不普摄,那这样的法则、这样的因缘能九界同归,对吧?还是得推导到佛力上去。我们自己的修持怎么能让九界同归呢?只能随顺佛力实践法则,你才能九界同归,要不然你这个脑袋瓜子怎么也达不成九界同归的力量。

净土实践有一个话,佛力住持得不退转,此处易行嘛。龙树菩萨谈的呀,《易行品》中谈的,佛力住持,就像水路行船一样地,顺风顺水,还有扬帆,对不对?这省心嘛,省力嘛;旱地徒步,你一步不到,一步就不到,对吧?一步到了一步到,这是自力嘛,他比喻嘛。

佛力没有我们费力的地方,也没你放逸的地方,你一放逸也成自力了嘛。我这么想想,我以前我这个人我认为疾病也好,我宁愿死掉也不愿让我去得病,你知道吗?折磨自己。实际等于说,我还是潜在的意识还是怕病,对吧?结果你怕啥就来啥嘛。我经常问自己,你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是佛力、还是你自己的业力在支撑着你的生命与意识,对自己观察观察、分析分析。业力太苦了,不堪忍受啊!佛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是啥?你去体验嘛。你完全不能去,起码说不能在这个地方去纠结,沉沦于此,那你就受不了啊!

以前我最怕吃药,那我吃了半年药,一下药把我校正过来了,无所谓了,吃药吃饭都一样。佛力就是我们在一切业相面前能平等安心就好了,那佛力就会显现出来了。你真正在这佛力的随顺上,那你所有自身业力的造作,苦与乐的纠结,你起码不那么用力了,你了解它们,它生起来也就休息了、生起来就休息了,他不会真忙叨这个事。真为苦乐去忙叨,真为如法非法去忙叨,都不可能。

他实际摒弃了自我,或者说于自我不顾了。以前日本真宗有一个亲鸾法师,他在学习净土,他认为他自己的一个弘法的理由,就是于自己丑陋而不顾。因为啥于自己丑陋不顾呢?他说他要弘扬弥陀的功德力,于自己的丑陋而不顾。不顾这些东西,并不是说自己是什么,他用丑陋来形容自我,如此而已。他不是说我“自我”丑陋,他说一切众生的“自我”都很丑陋。奋不顾,顾不得这些,奋不顾身了,顾不得这些东西了,不是没这些东西,是顾不得了,就是有急务要行。

实际学习佛法这个各个角度,我们都可以看一看,还是说我打算怎样、打算怎样、打算怎样……那一定是临命终时的事,没有办法的,谁也没有办法。那你就是,到你挣扎到没有力量挣扎了,这时候说你去哪儿?让阿弥陀佛来接我吧!要是我们不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愿生彼国,没有这样一个专修专念的过程,临命终往生还不见得有机会。为啥呢?可能有更强的业力拉你走,强缘所致嘛!众生业力趣向都是强缘,就是成熟啥缘了,就把你拉走了。

说三辈往生,他都放在什么呢,“一生专念无量寿佛名,愿生彼国,其人临命终时”,你看这话,那么严肃!这是自力的修持。不管你疑惑不疑惑,但你一定愿生彼国,你得专修专念这个东西,要不然强缘就把你拉到哪儿去了,你不知道。所以自力修持万中无一二,不是骂人的,就是他还掌握不了自己的强缘。“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愿生彼国”,这是强缘呐!这里面写得都是强缘。天天培养这个强缘,天天培养这个强缘,一直到自己没有能力了,撒手了,这时候佛说:来吧,该我帮你的时候了!平时都是你自己在帮你自己,这时候我来帮你,就这么个事。他就说:法子,我来接汝!法子你一直不是唠叨着来我这儿嘛,但一直不愿意来,现在不愿意不行了!

我们自力的一个保持啊,或者说把握啊,不愿意撒手啊,实际就是不愿意往生,不愿意回归。你观察观察,说我还有啥事要做,我还有啥事要做,我还要想做啥做啥……你看很多人高明,临命终了,舍报了,弄一塌糊涂。为啥呢?说的多,理解的多,作为的少。很多老人家就稀里糊涂,当然人家就只有极乐世界了,没地方去,其他地方没有把握,也没认识,只有阿弥陀佛了,人家就很好,临命终时就很好。平时很好强,显得很修持的人反而不好。我见的这样的大和尚,所谓的修行人挺多的,不如一般的老人家,不如一般的普通人。

好,下课下课!佛力不可思议!无着无碍,无着无碍,无着无碍。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