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12 二种往生_随愿临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无量寿经》,把“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这一段文字呢,是我们学习《无量寿经》很应该关注的一段文字。《无量寿经》讲了这么多角度,这一段是来劝慰我们实践,实践见弥陀、往生彼国见弥陀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

上一节课提了,希望大家能引起关注。因为这一段文字它是个法则,不是让我们去理解的,也不是让我们听闻这个故事就行了,让我们依止这个法则去实践。我们像阿难一样,在这个因缘下,去实践这个方法,会有很好的效果。什么效果呢?大家去实践就知道了,不实践,了解不了。很重要!

后面这个文字,它很重要的是解释见彼国以后的这种说法,尤其是下面的文字讲: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这个文字呢,有个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胎生的问题。后面文字讲:往生彼国,有胎生,有化生。

我们要注意一点,往生彼国有两个因缘。

一个是乘佛愿力,即得往生,那是没有生死之说的,超越了生死之说,只说实相功德,佛的愿力成就,佛的愿力的随顺使然,佛的愿力的印契、直下的承担,这是一种往生。非临命终时,就是所谓的即下承担、即下接受、即下随顺的这样一个功德,所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一个。

再一个,就是临命终时,三辈往生,前面学过三辈往生。

一个是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一个是发心愿意生彼国,修诸功德,三辈往生。这两点,我们分清了。

那这个地方又出来一个胎生、化生,后面这文字开始提到胎生、化生问题,大家应该注意,就是临命终往生,有胎生、化生。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这是最重要最重要一个问题了,就是说,我们自身要了解这个往生,我们哪怕现在就是随顺自力的选择,愿意生彼国,生彼国有两种——胎生、化生。一定要清晰这一点,清晰!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我们一定要清晰,疑惑心修持,疑佛的智慧,疑佛的愿力功德,自己又愿意往生彼国,这样的往生彼国呢,所谓的叫“胎生”。

大家一定要关注这一点,你要不关注这一点,很麻烦。什么叫麻烦呢?就是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设立麻烦,给自己的未来设立麻烦。好比我们修三辈往生,结果常用疑虑心去修行,又愿意往生彼国,修行愿意往生彼国,但是又疑惑心伴随着。没有往生彼国,那没有去向啊,不方便啊。自力有个选择,选择呢,一定要明白,有胎生,有化生。这个点,一定要清晰它,特别清晰它!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我们一定要关注这一点,这个特别重要。

你要是不疑惑佛智地去念佛,愿意往生,那你就是智慧很深,来一个自然化生,舍报就自然化生彼国。化生跟胎生的差异很大,差异很大。

大家要观察这一点,就是观察自己平时,那我们不依止佛愿住不退转,就用自己的选择,去不断地念佛,发菩提心,愿生彼国,但是这个,对佛的智慧的随顺与信赖特别重要,特别重要!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化生以后,他讲到:“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这跟临命终没关系了,这一段跟临终没关系了。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

谁知道是谁呢?

“发心欲见无量寿佛。”

这个地方不是临终不临终,大家一定要观察这一点。

“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

这个地方讲临命终时,我要愿意见无量寿佛,来实践这个法则。为什么要归到临命终时?为什么说临命终时,没说是乘佛愿力即得往生,或者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即得往生?

你看,“大菩萨”,这个地方讲了大菩萨,“他方诸大菩萨”,这可不是讲的一般有情。

“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他这个化生者,不管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念佛者,还是他方菩萨,这样欲见无量寿佛,愿生彼国,信佛智者,说自然化生。这个地方讲大菩萨,诸大菩萨。

在这个娑婆世界,能信顺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们来念佛,愿生彼国,虽然是自力修持,能化生,生彼国,临命终时生彼国是化生。若不信,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胎生。后面对这个胎生作了一些解释,对化生作了一些解释。我们要注意,要关注这一点。

“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

往生极乐世界了,因为我们在此娑婆世界自力修持,对佛种种智慧有疑虑,五百岁中,往生以后也不见佛。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这一段文字很重很重,五百岁中不能见佛,所以我们平时要消除疑心。

要自力修持呢,消除疑心最为方便,消除疑心,念佛愿生。疑心了,要忏悔,消除疑心来念佛,愿生彼国,修诸功德,这样,临命终时就把这个障碍给去了,就是胎生的障碍给去了,五百岁不能见佛的障碍给去了。

严格地说,学习净土,乘佛愿力即得往生者,大家可以观察,这一类人就是随佛愿力故得不退转,而不是随自己的业力、见闻觉知,他会觉悟见闻觉知,所以得不退转。那我们要是自力修持,三辈往生,一定要注意。

不要怀疑佛的智慧,怀疑了就忏悔,随顺佛愿、随顺佛智念佛,那我们能逾越五百岁不见佛的这个障碍。因为得不退转者少啊,不是临终往生的少啊。是不是这样子呢?大家可以观察。

我们不愿意做这个临终往生,那就随佛愿力,佛力住持得不退转,觉悟世间,不再去在自业、他业、共业中纠缠了。那这一类人就没这些障碍,没有临终往生之后的障碍,那超越了所谓的胎生化生,就是佛力住持得不退转。

这样的修法,跟我们三辈修法、临终往生、得不退转,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地方区分清晰。

这一段文字重要,就重要在什么地方呢?重要在他又把临终往生的这样的菩萨们分胎生、化生。疑惑心修持者,虽愿意往生,往生彼国了,五百岁不能见佛,这是个障碍。大家要观察到这一点。所以这一点呢,应该清晰。

“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

因为往生了,就是过去世的障碍,障碍了这一生往生的化生因缘,形成了胎生。

“疑惑所致。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服床褥,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

那我们这一生修持,应该明白,我们是随顺佛力即得往生,还是随顺三辈,若化生、若胎生,我们要选择的。这个选择,经典给我们了方法,我们怎么来实践。

这就是净土法门,在展示净土法门的这种修法。

一个是乘佛愿力、乘佛不可思议功德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愿生即生,非临命终时,不谈这个临命终时。随顺佛的愿力故,得往生不退转。这个“往生”是什么往生,大家去体验观察。说的就是从实相心中展示的一个法、法则,从究竟法上展示的一个功德,从弥陀的报德圆满上展示的一个功德。

再一个就是三辈往生。三辈往生中又分化生、胎生,皆临命终时。不管是胎生还是化生,是临命终时往生彼国,临命终阿弥陀佛接引,或者梦中见佛,往生彼国。

这皆是净土的方法,一个是自力修持,一个是佛力的愿力住持不可思议。这两种方法皆是往生。

一个往生是乘佛愿力,得不退转;一个是往生佛的国土,自力发心修持。

一个是随顺佛智修持,一个是疑惑佛智修持;一个是化生,一个是胎生。皆临命终时,得其利益。

胎生者,因为疑惑往生彼国故,五百岁中,不能见佛,不能修行,不能供养,以此为苦。如此而已,其他不会有,其他的苦都没有。

这个,都是净土的修法。

净土修法,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后面说,阿难,“凡有三辈”。什么三辈?上辈者、中辈者、下辈者。有胎生,有化生。皆临命终时受其益,受其往生益。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这个往生呢,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所带来的现行利益,非是临终得。大家这个地方要看清楚了,我们就可以择法了。

为什么我们在不断地讲果觉因心这个法则,不断地讲阿弥陀佛愿望如是,我们也发这样的愿,随顺这样的愿,大家一定要清晰这一点。

那跟三辈往生,跟这个化生、胎生,舍命时这个胎生、化生的二种利益,我们要观察。自力就有胎生、有化生,佛力全然没有这些东西了,没这些内容。大家要善于观察,善于观察。

昨天我查了一段文字,《佛说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1],一个原译本的一段文字,我想了解了解,在其他经典上是怎么来讲的三辈往生啊,什么胎生化生的差异啊。

《清净平等觉经》跟康僧铠这个本子呢,这个文字的内容,相差的就是他写得比较细腻一些,这文字特别细腻,特别细腻。

我给大家读一段。这是《佛说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另外一种译本。

“佛告阿难。我哀若曹,令悉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所居国土。若欲见之不。”

就是阿难那一段,说你是不是要见阿弥陀佛?

“阿难则大喜。长跪叉手言。愿皆欲见之。”

他代表大家来说的。“愿皆”,悉皆的“皆”。

“欲见之。佛言。若起,更被袈裟,西向拜。当日没处。”

他写得又细致了,他把这个法写得很细致。

“西向拜。当日没处。”

他不说西方,他写的日没处,他写得很准确了。

“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面著地。”

这是佛教的,这是佛说的话。

“以头面著地,言南无无量清净平等觉。阿难言。诺。”

就是“好”。

“受教。则起,更被袈裟,西向拜。”

说得更细致一些。他把这个动作,佛怎么教导的,他怎么去作为,来作了个提醒。

“更被袈裟,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无量清净佛作礼。”

他把这个方向,“日没处”,而不是单纯说的一个笼统的西方,他把西边那个角度讲得很准确——日没处。很有力量,你感觉到。

“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脑著地,言南无无量清净平等觉。阿难未起,无量清净佛,便大放光明威神。则遍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国,天地则皆为大震动。诸天无央数天地须弥山罗宝,摩诃须弥大山罗宝,诸天地大界小界,其中诸有大泥犁小泥犁,诸山林溪谷幽冥之处,皆则大明,悉皆大开辟。”

就是大开大合,“大开辟”。

“则阿难诸菩萨阿罗汉等,诸天帝王人民,悉皆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国土七宝已,心皆大欢喜踊跃。悉起为无量清净佛作礼,以头脑著地,皆言南无无量清净三藐三佛陀。无量清净佛大放光威神已,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蝡动之类,皆悉见无量清净佛光明,莫不慈心欢喜作善者。诸有泥犁禽兽薜荔,诸有考治勤苦之处,则皆休止不复治,莫不解脱忧苦者。诸有盲者,则皆得视。诸跛躄蹇者,则皆得走行。诸病者,则皆愈起。诸尫者,则皆强健。愚痴者,则皆更黠慧。诸有婬泆者,皆修梵行。瞋怒者,皆悉慈心作善。诸有被毒者,毒皆不行。钟鼓琴瑟,箜篌乐器,诸伎不鼓,皆自作音声。妇女珠环,皆自作声。百鸟畜兽,皆自悲鸣。当是之时,莫不欢喜,得过度者。”

他这个文字呢,就说“九界同归,凡圣同修”那个佛力的彰显,见佛,佛力,随顺佛力的那个彰显的“九界同归”,描述得特别细,从蜎飞蠕动、诸恶道众生,皆得如是功德。

就他这个文字更细一些。我只是查了《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一段文字,我感觉到“佛告阿难,阿难更整衣服,礼无量寿佛,愿见彼佛,如何作为”,这一段讲得就更细致一些。

要是我们要实践这一类的法则呢,可以多几个经典来查一查。有时候查查资料,再去把它摘录出来,再去实践,就特别有味道。以前我也读过,这现在再读呢,味道不一样。他这讲得就是更详细一些,每一个因缘,他把它白话了,翻译得就特别地白话。

那我们最主要是对这个临终往生,胎生、化生,与我们随顺释迦佛教来实践这个法,所谓的“佛告阿难……”这一段文字,我们要真去实践。要了解,乘佛愿力的往生,非是临终;临终往生有二类,胎生、化生,虽有三辈,但往生呢,皆是临终往生,所受益者有胎生、有化生。

大家要知道,经典上这些东西是重点,很重点的,就是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择法了。我们这一生要做个什么?你应该随什么样一个法则?这很重要。

这一点,大家随着文字来认识,来观察。尤其是胎生这个苦啊,这个疑惑,我们这个疑烦恼,这个疑烦恼的相续,会阻碍我们往生以后的五百岁。

我们知道,这个娑婆世界一百年有多长时间,就是我们的一生了。你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五百岁不见佛,就因为我们的疑惑、疑烦恼,我们不愿意去忏除疑烦恼,或者随顺果地觉来实践净土,就有这么大的障碍,他没有化生方便。

说临终往生,我们是不是要回避,或者要关注到化生跟胎生之别,要注意,我们能不能去实践化生方便?在临终往生与随佛愿即得往生,我们能不能随顺佛愿,去实践这个法则?

大家可以观察啊,可以去对比实践啊。观察,对比,实践。

好,我们继续往下面读文字。

【读诵】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告弥勒。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告弥勒。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佛告弥勒”这一段文字是对整个经典、整个教法作了个总结。

前面这些文字啊,什么十方诸佛往生彼国的多少人啊、多少数呀,十方世界,四维上下,往生彼国,这个是个授记。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一段文字是《无量寿经》的一个纲宗。《无量寿经》对弥勒菩萨作了一个嘱累,就是流通分,怎么来流通,讲到流通了。

佛这个总结,“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这个一定要注意。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对整个经典的修法内容,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阿弥陀佛以名号传播十方,来饶益印契一切众生的。怎么饶益众生呢?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利,给予众生无上大利,具足无上功德,具足无上大利。这个“具足”,一定要看清楚。作了个总结。

这一段文字呢,是对整个净土教法,或者整个《无量寿经》的一个核心说。

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里面有没有那个内容呢?也有那个内容,大家可以去读、对比,就是“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功德。

那我们在这一段文字认识清晰了,后面这些嘱累: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这个十分有意义啊,“不退转”这个说法是最重要,最最重的。闻这样的经典,得不退转。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其有得闻,他都不讲众生了。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谁闻,那谁会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后面又讲了,世界充满大火也要求这样的法,干什么呢?因为闻到这样的法,得不退转。很多菩萨想闻这样的法而不能得闻。是不是这样子呢?后面他会讲,那几个难,那多少个难啊。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就是在这里面来实践,来实践这个无上道。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这个是一个不共法了。其他经教都灭尽了,唯留此经止住百岁,为什么呢?这个经典,闻经即得不退,就是闻《无量寿经》这个本体的教法,就是真相的教法,或者生命真相的回归,能令众生得不退转。听这样的经题、经名,得不退转。

这种授记呢,十分有意义。

“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那我们现在遇到这样的经典,是个什么样呢?所以说,以前我写了一个“幸闻弥陀具足名”,我们对幸闻《无量寿经》,庆幸自己幸闻这样的一个净土教法,是不是应该庆幸呢?大家要仔细地去观察,去了解,认真观察了解。

圣言量不可思议!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大家可以善于观察。

“诸佛经道,难得难遇。”

那你说我们现在遇到了,遇到了应该珍惜。“诸佛经道,难得难闻”,因为我们现在闻到的是无上道,不是其他的教法,是究竟的教法,究竟圆满。

“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

就是菩萨法得闻就不容易,在这个五浊恶世尤其是。那我们回观左右,有几个人能听闻无上道,能听菩萨法呢?能去实践呢?你可以仔细地观察,寥寥无几呀。

“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大家好好地对比对比、观察观察。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我们超越了多少难,能闻到这样的经教?闻到这样的法则?佛说这呢,实际让我们仔细地去观察,仔细地冷静下来,面对我们所遇到的法则,稀有的法则。

“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这流通,让我们去实践,实践。

所以下半卷,从“佛告阿难,彼国无邪定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开始,让我们来了解净土一法的修持,学习、修持、实践、成就,转相教化、转相度脱的内容。告诉我们,十方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

“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一段文字,就把整个净土教法的正法眼,给大家安上了,推给大家了,推给一切有缘了。接受不了这个东西,接受不了这个净土的正法眼,正法教,那我们就说“复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发无上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愿生彼国,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现其身,垂手接引……还是临命终时。

一个是佛的愿力。一个是乘佛愿力,临命终时往生彼国。三辈皆是如是,下辈者、中辈者亦复如是。舍报往生有二类,化生、胎生。

随顺佛的愿力,即得往生,得不退转,佛力住持故。

随顺自力修持,临命终时,佛垂手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

往生彼国,临命终时往生彼国,有二种,胎生、化生。

大家一定要把它记熟,一定要清晰了解,这些内容是什么。

我希望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一段,“佛告弥勒”这一段话。

【大众读诵】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下去没事了,这一段文字多读一读。像这样的文字,对我们来说,对我们这些实践净土的人来说,是决定性的推动,或者说是印契性的一个启发。

前面那个“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就是“一念往生”的这样一个抉择性的印契。要不然,随顺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他这个东西要是没有相互支持的文字或者经典,我们就很难去有那样的实践与观察。就是所谓的即念往生、顺念往生、一念往生、一念获其大利,原来这“一念”,在佛教中,这“一念”那么重要。

随顺佛力,一念往生;随顺自力,临终往生。

你自己造作的“我愿意往生”,我不管佛力如何,不管佛的这个所谓的果觉因心如何,我就去自己修行,那个是临终往生。我们随顺佛愿,就是闻佛名即获大利,就是佛名实相印契。印契,实相心即起作用,入不二法门。

所以这一段文字,来用佛名,闻佛名印契众生心,印契众生心即实相,或者说名号即实相,印契众生本自具足的心,来唤醒我们运用具足心,也就是果觉因心的这样的净土实践。

这一段话后面,为什么讲那么多“难”?那么多“难”呢,就是这个法难闻。哪个法呢?“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就这个法,难得难闻。有诸多菩萨欲闻此法而不能闻,有一亿菩萨没闻此法而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这个法,闻法得大利,就是印心大利。印心不离一念,不离当下,不离闻名。无上大利,未离一念,未离闻名。这,就是这个法则。印契之法不假方便,直指人心大用,人心佛心无有差别。

所以这个地方讲,说“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

一定要清楚“闻是经法”,什么经法呢?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就是个法!菩萨们要小心,要认真。

这跟前面那个“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跟这个讲的是一个法。

大家要注意,跟那个“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等等等等,是一样的,乃至一念见佛,得不退转。

一念往生,消除九界众生一切障碍。这一个法则呢,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说法中,不断地提示我们大家。净土的这个正法眼藏,正法功德,正法之力,正法之教,为大家开净土眼,授净土记,授不退转记,一定要观察清楚。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他要反复讲这一段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讲“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这样一个正法。阿弥陀佛整个教法就全在这一点,就是以名声传十方,印契众生心,回于实相功德圆满、清净、无碍的作用。

所以,设满大千火,我们也要闻这样的经法,欢喜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如什么说呢?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印契你的心智。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

你有啥问题都可以来问。

“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因为这样的经,人不生疑惑就是很难,所以说在这一段文字中,他就讲这么多“难”。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所以,它是一个实相印,印契的一个教法,实相回施的一个教法,无上心、无上功德的一个回施的方法。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信乐受持很重要。我们不能信乐受持,那也不算啥,正常。

“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

如是说什么呢?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说“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好,我们再读两遍,这一段文字。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好,时间到,我们这堂课就结束了。


[1] 指《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之一,为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