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
我们把康僧铠那个本子《佛说无量寿经》下半卷的一些重要文字作了一些提醒。
今天我们把《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像跟《无量寿经》对应的几段话呢给大家念一念,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者说从另外一种翻译方法,我们来体会体会。
因为我们在《无量寿经》的下半卷“佛告阿难”以后那个文字开始,《大宝积经》我们也从“佛告阿难”这段文字开始。我给大家读,大家听就好了。
“阿难。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这个文字就这种翻译角度,更让我们能理解这个果觉因心,我们这个念佛的方法的提出——说果觉因心。这个地方说,“阿难.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我们学这个净土呢,果觉因心,那就能建立往生彼因,能建立所谓的阿鞞跋致或者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他翻译,比那个“彼国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皆正定聚”,讲得就更直白了,把我们果觉因心的重要性,直接提到我们实践净土教法的这个关键的缘起上来。
“阿难.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那我们实践净土教法果觉因心,就跟这一段圣言量、跟这一段佛的教诲就完全整合了。因为一切念佛有情,我们在净土的实践修持中,大家都谈到往生,那要是“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那就是往生彼国的因建立不了。
这一段文字给大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继续读一读。
“阿难。东方如恒沙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彼诸佛等.各各称叹阿弥陀佛无量功德。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量寿经》上讲,所谓的“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他这个翻译方法,他说“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这两段文字差异很小。
“阿难。若有众生.于他佛刹.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及恒种植众多善根.发心回向愿生彼国。是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比丘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即随如来.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个它讲的是我们说那个自力往生。所有自力往生,就所谓的三辈往生,皆是三辈往生。后面也把他这个三辈往生,作了一个具体的分类,没有像《无量寿经》那么细分。
这个《大宝积经》的翻译呢,文字特别的平白,就是说尽量地把那个很专业的语言把它平白化了。那他这个三辈往生就讲了,临命终时,你看这个诸有众生,“于他佛刹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名,他没有谈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这种威神功德。他这个呢,赞叹阿弥陀佛无量功德,这个无量的功德,众生闻其名号,乃至一念发心净信,愿生彼国,作三种回向,愿生无量寿国,皆得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那这个地方讲呢,就是“阿难,若有众生,于他佛刹发菩提心”,这没有讲佛的功德,只是讲“于他方佛国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名及恒种植众多善根发菩提心,愿生彼国,是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比丘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即随如来,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当证无上菩提。”这个就是所谓的自力修持,一定是临终,临终往生。
乘佛的所谓的阿弥陀佛的无量的功德,或者说不可思议的功德,那就是所谓的随愿往生。这一点是我们实践净土的人,一定要把眼睛擦亮看清的地方。
看不清,我们就会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说万修万人去,有人说万人无一二。我们心中有时候安稳得很,有时候一点儿都不安稳。为什么?关键问题,一个是佛力住持得不退转,一个是我们自力修持。自力修持呢,愿生彼国,这里面就会产生一些我们业习、修行进退的一些对境,人就会安心、不安心地去念佛。虽然有愿,但这个愿有时候会模糊,有时候会清晰。
因为佛力住持得不退转,是这个净土教法最精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佛的愿望,说“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设我成正觉,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他就以他的名号来回施他的功德,住持十方有情的心智回归,心智回归很重要,就是愿生。阿弥陀佛的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的功德的加持,令你愿生彼国的这个心念意识清晰、成熟,那就是佛力住持,这一点很重要。
那我在这边给大家再读一读,希望大家把这个观念,在这个《大宝积经》中呢,他这个语言结构也是这样子的。一个是十方佛赞叹阿弥陀佛这个威神功德,来使我们所谓的随念往生,乃至一念随念往生。这是佛力使然,是我们的心智随顺佛的愿力、融入佛的愿力,佛的愿力使然,能形成我们所谓的一念往生,一念愿意往生即得往生的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印心事实,或者说果觉因心的一个运用,这样一个事实。那阿鞞跋致,乃至说非假佛现形象接引往生,就是一个特点。
所以这个自力修持,临终往生,佛及声闻圣众现其人前接引此人,等等。
那这个文字呢,为什么要读呢?就希望大家多一个角度,来认知这个。那我把佛嘱累阿逸多,就是这个流通分,跟我们说那个如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无量寿经》那一段文字,那六个难,那么多难,难、难、难,那么多难。这个呢,佛嘱弥勒这一段文字呢,我把《无量寿如来会》这段文字给大家念一念。
“阿逸多。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闻彼佛名.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今此法门.付嘱于汝。应当爱乐修习。乃至经一昼夜.受持读诵.生希望心。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经卷。于此经中.生导师想。阿逸多。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令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剎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
它这个很重要的一个文字,就是来告诉阿逸多以下的有情。干什么呢?我们要注意这个不退转的法门,这个“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剎圆满功德者”。这个教法呢,它这个“摄受”二字,像我们读玄奘法师那个《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整个经典是以佛力摄受而成就的,是佛的功德回施而成就的。
这一点呢,我们要是涉足不清晰,那我们就会在自己的思想、感知、见闻觉知上去用功夫。那个用功夫就是在业力上用功夫,幻业中用功夫总不得安乐,总是变变幻幻、进进退退。说:
“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假使经过大千世界满中猛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读诵受持书写经卷.乃至于须臾顷为他开示.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设入大火.不应疑悔。”
嘱累阿逸多这个文字呢,我感觉我们听一听,就特别容易把自己学习方法、以前(学习)过程的东西校正校正。
“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是故汝等应求此法。阿逸多。彼诸众生.获大善利。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
他把净土称为一个广大法门,大家要谨慎,在这个地方,他这个称呼都很重要,广大法门!
“一切如来称赞悦可。”
这个《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古人讲这个经题就是把“说”跟“悦”、“悦可”是对等的。过去的古代的文字,一个字就可以借用,很多地方都借用。这地方就说为一切如来称赞悦可。
“若于彼法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随意所乐种诸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彼法中广大胜解之者.当能听闻.获大欢喜.受持读诵.广为他说.常乐修行。阿逸多。无量亿数诸菩萨等.求请此法.不曾厌背。是故汝等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于今来世.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阿逸多。如来所应作者.皆已作之。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学.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是赞叹,赞叹什么呢?能听闻这样的法门,能生无量的大威德,能于佛法广大异法门中得善巧,说“能生广大佛法异门”,就是种种法门通达无碍之意,“异门”。
“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嘱累,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一个交代。就像佛给阿难说“阿难,汝更整衣服,面对西方,当礼无量寿佛。”就他这种教诲呢,就是一个直接的方法来让我们去作为。若是你对佛有亲切感,或者你有真正的三皈依的守护,那你去作为,那个功德利益呢,真有实践者,随顺佛教,奉行于此,必获大利。
这一段,佛给阿逸多所嘱累的这个文字,我们一定要关注。我感觉下去了,大家可以查一查这段文字,多读诵读诵,就是佛嘱累阿逸多这段文字。他讲得特别地细致。这个法门,为什么它是广大摄受的一个法门?我们怎么来实践这个法门?它讲的最多就是我们要读诵、书写、传播。这段讲的传播特别多,特别重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实践、传播。
我们像发那个愿“阿弥陀佛誓愿如是,我等亦如是誓愿,尽于未来随顺 实践 传播 阿弥陀佛。”那是随顺这样一个教诲,我们来立那样的愿。大家读一读,可能我们发那个愿就更顺畅一些,它有一个圣言量的支持。虽然我们依据阿弥陀那个偈颂,我们去发的愿,我先发的那个偈颂,那是个依据,这也是个依据。
为什么要有依据呢?像我们立誓立愿呢,是我们乃至说累劫相续的生命依止,或者说我们究竟生命的一个回归,你不得不严肃。你不能别人说我也说,我也不知道啥意思,啥来源我也不管、不关心,那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实践就太不负责任了。就这一点应该认真负责任,认真负责任。
这个地方说,有一亿菩萨因未闻此法,而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为什么退转呢?自力修持故。就是八地已还呐,七地以下的菩萨,从七地开始以下的菩萨,就是登地到七地这样的圣者,依自力修持,亦有退转。那其他的贤者菩萨、贤位菩萨不用说了,信位、住位、回向位菩萨,那你根本没有办法说,保证你不退转。只要没有佛力加持这样的修持行为,或者说对佛力加持行为这种根本依止丢失了,在自力上就会有进退。
这一点呢,大家就能珍惜我们遇到净土教法的这样一个殊胜缘。就是佛力住持得不退转,这是它的命根所在。也就所谓的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或者他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要点,就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根本就是消除了我们所谓生死业力的这种界定,把你的生死呀、你自我的把持都给消除了,随着佛的愿力而成熟,实际就是契合佛的愿力摄受,即得不退转。那跟我们所谓的这个三辈往生——舍家弃欲等等、等等,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其圣众接引此人往生彼国,得不退转。那个得不退转是往生彼国,就是临终往生彼国得不退转;这个是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就是不厌其烦地,一定大家在这个地方要不厌其烦地把它弄清楚,弄不清楚我们实践净土太难了,就是要似是而非都很难。它这个精彩省力就是佛力住持,而不是我们自己如何如何如何如何。
你看我们在世间,大家观察,你善于观察,世间人你只要得罪他了,得罪他的利益了,说到他的面子了,减损他的收入了,碰到他的人格了,或者什么了,那人马上就翻脸,就什么都不顾,什么都不管了。
那要是佛力住持呢?我们真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了解一切法不可得,你怎么冲击我,你怎么说,你怎么减损,他不会生嗔恨,他也不会染着,也不会去对立。为什么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法,了知无一法可得,那就会游戏于别人的爱憎、自身的爱憎,一切业缘之中得解脱,游戏中得解脱,就是现前的表现中得解脱。那你要是没有真正地依佛力住持或者说没有真正地皈依,没有皈依,没有随顺佛力住持,你随顺你的业力,那一定就是对抗。
因为啥?你以为有所得,你以为别人减损了你,你以为别人违背了你,以为别人怎么样了你,起嗔恨、对立,暗暗地在下边破坏别人的善缘、破坏自己的善缘,斗争,较劲儿,刺激别人的过失,生活在这种沉重负累之中。
这一点搞不明白,还会把佛法当借口,去完成自主的这种所谓的私心、业习。不管你怎么改造,你怎么装潢,只要这一点——佛力住持这一点我们转不过来,或者认识不清晰,那临命终时往生彼国等等,我们这个“一向专念,愿生彼国”要十分清晰,那临命终时利益现前。现前利益就是不断地发愿愿生彼国,不断地念佛回向,专修这样一个法门,发菩提心,不断地校正自己的东西。
因为那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是认取佛力住持,从此觉悟自他业力,了解一切法不可得的事实了。因为佛力住持,你逐渐地会了解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是无生。那我们就会所谓的“一念往生,得不退转”,了解它的内容,原来佛力如此,性德如此,功德如此。
所以这个地方呢,不厌其烦地跟大家这么反复地读啊,希望大家在这一点。为什么下半卷这么重要呢?它就是净土的行法,行法的方式方法所依止的圣言量里面的内容,下半卷主要讲这个的。上半卷主要讲他的因地呀,发愿呐,作为呀。
所以我们把净土教法《无量寿经》的下半卷,给大家读的稍微多一些,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那个点,那个点,就是净土修法的要命的一个点。很多人呢,不在那个点上用功夫,就像其他的自力修持一样,所以总是感觉到不得利益。哎,经典有这么讲,我们平时又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怎么老是会进进退退不安心,还是惶惶不安,还在追求这个名、追求那个利,还在拼命地搞自己这样的怨、那样的恨?不知道为什么。还在拼命地造业,不知道为什么。
就是没了解这一点,就是自力实践与佛力住持;就是果觉因心的实践,与我们拿自己的业力埋在最深处来推动你所有的言说作为,那都是你那个业力在推动。
这个呢,所有的推动都是佛的愿力的摄化,或者说真相在摄受着我们,或者说我们回归了真相,就是回归了生命的本质——无量光寿,无量光寿起作用,照耀一切,清净相续,来接引一切,成就往生的大利,自他往生的大利。
好,我们继续把它下面文字读一读。
“阿逸多。佛出世难。”这个跟那个难是一样的。“佛出世难。离八难身.亦为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着”,这跟那个无碍无着。
“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能说法人.亦难开示。”
这个开示真是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阿弥陀经》说,舍利弗啊,佛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就是除佛以远就是一切世间,就是其他这个世间的,除佛之外的一切众生那就是一切世间。
“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为什么反复这么说呢?因为没有知音啊,菩萨。有知音,那他就不讲了,他一句话就过去了。他反复讲,说你们要随顺这个法,要知道这是佛力使然;你信这个法,你听闻这个法,都是佛力使然,你要把你的这个注意力融到佛力、佛愿上来。要不然,我们这个难行之法,我们跨越不了,就是自力修持跨越不出来,自力修持的推动跨越不出来。
所谓的就是难中之难。世间人还在难中,学习难修之法、难成之法,那不是易行道。你业力推动,你能说是易行道吗?业力推动终是结业力之果。你放心了,不管你怎么用心,你怎么花哨,你怎么拐弯抹角,你怎么装饰,你顶上都是钻石也不行,最后也是业力成就。
这个佛力、佛愿,阿弥陀佛愿望如是,我亦如是愿望。要反复看自己的心是不是这个愿,不是这个愿你一定在实践难行之法,就是你用业力意识在推行你生命的相续。“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啊!要用我们的信解力,就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我们自力修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所以“能说法人,亦难开示。”这个感觉是特别、特别的……
今年在斐济给大家开示这个文字最多。有一次我去北岛,也拿这一篇文字,给大家反复地在讲,说给大家作一个不退转的游戏,不退转的人生游戏。啥叫游戏呀?就是远离诸业蒙蔽,觉悟一切现行业。怎么觉悟呢?佛力住持,佛愿住持,果觉因心,一定会有这样的游戏。大家就可以在这些文字中,要反复在这些圣言量中,反复地读诵、思维,这个上面写的读诵、抄写、传诵、传播、交流,重要!十分重要!这个地方恰恰地就是夹杂不了一点点的私心,一夹杂那我们就是三辈往生。那没问题,你只要夹杂就是三辈往生。
所以佛开这样一个广大法门,就是说我们接受不了佛的威神加被,即得往生印契心智的当下,回归。那你多念这些文字,你这个当下回归也不为难事。因为它是佛力加持,不是你自己的因缘,你要多去亲近这样的文字,多去礼敬这样的圣言量。
所以上面怎么讲的?说阿逸多啊,你要于这个法生导师想,为什么生导师想?要生导师想!大家当珍惜这个东西,珍惜,珍惜,应当珍惜。
“能说法人.亦难开示。阿逸多。善说法人.非易可遇。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是故我今如理宣说。汝等修习.应如教住。”
如教住,如教住,“是故我今如理宣说。汝等修习,应如教住”,在这个教法上要反复地学习,反复地思维,反复地交流,反复地实践。可以把其他都放一放,这个东西要把它当成真是就无量劫以来我们得遇的极其珍贵的珍宝,拳拳在手,根本就不敢放,就要不断地去思维,不断地读诵,不断地交流,不断地传播。
那我们就会体会到佛的理念在传播些什么,佛怎么给我们印心,印心的当下会是什么样一个回归。无一法可得的回归也好,安心的回归也好,本质无量光寿的妙用也好,从不生灭的力量作用也好,那你体会得到了,你就知道为什么说佛说这个法难说、难说,为什么难说,你就能了解。
“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汝当修行.无令灭没。”
以前我就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发的愿,发什么愿呢?尽未来际守护这个法。为什么要发?因为阿逸多这个一生补处的菩萨,释迦文佛反复给他嘱累,嘱累这个干什么呢?反正这一段文字我不知道读了不知多少遍,以前我不知道,反正是每有时间就会读一遍。
因为在自力修持上特别坚固,以前有我们的同参道友就指出我这一点。以前就持戒念佛,你坚守自力的修持,你有进有退。那我一听,的确有进有退,受益是有受益的,但是的确有进有退,有不稳定的东西。
那学到这样的佛力摄受,受佛嘱累,印契自心,以愿印契自心,以愿为己愿就是印契自心嘛。那从此改变了那种所有的内容,说自力他力,原来一切业力如梦如幻,一时化作了一个现实。啥叫现实呢?现实一切如梦如幻,毕竟无实啊!那你就在一切现缘中得抉择,所以一念往生就不为难事。
这个愿很重要!就是所谓的佛力不可思议的利益摄受我们的心智,或者直接印契我们的心智,我们的心智与佛的心,心心相应了,那觉悟世间不为难事,往生不为难事,阿鞞跋致不为难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本位法。
早期想给大家,尤其是集体出家中,想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集体出家的本位法。有时候想想是不是得当,因为出家法中它有学习授受渐次的理。像我们学的时候,师长都有渐次教育的这样一个要求,若三年五年于戒律中勤奋不舍,方得一切修法方便。怕有逾越,所以以前不敢讲。心里就有这种强烈的愿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切众生的本位法,今说必说了。
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本国,阿弥陀佛是生命的本位成就。
那反过来说呢,那就是一切众生的本位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尤其是你是佛教徒的这个角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的本位法。僧人,你替佛出家,你行佛形象,行佛事业,你的本位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正法的根本内容。
那我们是不是当发愿呢?要守护这个法门呢?
以前对出家法多有感动,刻骨铭心呐!那学了净土了,对僧法更加地感动。感动在什么呢?它用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把诸佛如来甚深功德,就是真相的功德,或者本位的功德,就是具足戒嘛,就是真相,直接给比丘了,跟这个具足戒授受予此。十方三世佛,三师七证,十方三世佛一时现前授记予汝。所以过去登坛受戒,就是受具足戒。
感觉到僧人太占大便宜了!这个便宜是什么呢?你们的善根成熟了,佛直接把功德授受给我们了。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于一切世间法,实际就是一切世间法无有实质,一切世间法皆无量光寿。那我们的心就会全体休息下来,正等正觉于世间,不假任何的费力了。
这插了个话题,我因为读这一段文字,私下里发过心,后面在法会上发过愿,那就是读到这一段文字。
“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他这个法门跟诸佛法是并行的,就是含有诸佛法。“嘱累于汝”,这是给阿逸多以下所有的众生讲的。
“汝当修行.勿令灭没。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勿违佛教而弃舍之。”这是给阿逸多殷勤嘱累啊,反复地交代。
“当令汝等获不善利.沦没长夜”,那要舍之就沦没长夜。
“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大嘱累,就是彻底给你作了一个交代。彻底的一个交代,大嘱累。
“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令勤修行.随顺我教。”随顺,这个法门又归到随顺上来了,随顺。阿逸多以往的有情在这个教法中,若不做随顺,无以得入。所以佛陀摄受,我等随顺,即得此法益,印心故,心随回归于此法故。
这一段文字就是,不读有点不甘心,因为以前经常读,希望大家关注它。下去了大家可以查一查,我们以前学过《大宝积经》,就是嘱累这一段文字不长,但它的这个密度特别大,整个把净土教法作了一个完整的总结,嘱累给阿逸多。
《无量寿经》上也有,佛告阿逸多,汝闻佛名,为获大利,我随喜啊怎么的,是为具足无上功德等等,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也是嘱累,跟这个嘱累文字是一样的,翻译方法不一样罢了,这个更详细一些。
像这个地方的嘱累说“阿逸多。如来所应作者.皆已作之。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学.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不入一切珍宝种类成就牢狱。”在那个《清净平等觉经》中,这一段文字有那样的翻译说:阿逸多,若有诸王子,因招罪于王,王禁锢于七宝牢狱之中。诸王子爱乐此处否?他讲这个故事,就是我们执着于自己的业力啊,就像王子被关在珍宝牢狱里一样。
因为我们本来本具无量光无量寿,那我们就被制约在我们自己造的业力。我们所造的业,你都认为是好的东西你才摄取啊,那你就给自己建了个珍宝牢狱。所以“勿住一切珍宝牢狱,珍宝成就牢狱。”就是我们对业力支持、执着啊,都是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好比这个“我”,“我”的得失、“我”的逻辑、“我”的哲学、“我”的思想、“我”的成就等等,你都认为那是你自身所拥有的,那都把你禁锢在一个牢狱之中。
如来所作应作,我们应当安住无疑。所以佛的功德,往生彼国或者说无着无碍,我们随顺无着无碍印契自心,或者安心于此,得不退转。
文字的学习呢,实际最主要是圣言量重要,要不是圣言量,我们这书本拿着,啃这书真是没意思。这个圣言量给我们作了一个不断地校正,来印契我们。对法实践中,稍有偏差了,就拿圣言量来印契它。
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闻这个“应无所住”就心生光明,心生喜悦,得法眼净啊,得自在力。去找五祖去印契啊,那有《金刚经》印契。那我们学习净土一定要用《无量寿经》,不管哪个版本,哪个版本你找到合适了,你就可以去读一读。你感觉到文字流畅,合乎你的心,你就多读。
尤其这几段文字,佛嘱弥勒这几段文字;“佛告阿难,汝更整衣服,面西当礼敬无量寿佛。”这些文字;“彼国无邪定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一类的文字,多读。
这比我们打妄想要有意义得多啊!因为实践这个净土教法呢,只有用圣言量来校正我们的心念了,其他的太难了。很多祖师大德的话,一言半语有,一多说就不见得是了,大家可以对比。
圣言量是没问题的!实践净土,不用圣言量来校正我们的实践,我们很难在这一生中成就阿鞞跋致。就是我们找不到那个佛力摄受究竟是什么,那一念究竟是什么,就会跑到自力修持。那期盼临命终时,人就多有疑惑,多有疑惑又没有方向,又愿生彼国又疑惑,修这个法、那个法又疑惑,又回到净土上,最后挣扎着往生,那五百岁不见佛。极乐世界的五百岁可长喽!
所以我们现在都要防范,我们不要掉到那个坑里去,对吧!虽然没有诸苦,但是不能见佛,不能供养三宝,那是不是苦啊?不能供养三宝,不能听闻经法,不苦吗?
所以我们学习净土教法,依圣言量校正自心,依《无量寿经》的圣言量校正自心。那我们就能成为专门实践净土教法的一个念佛人,此生必获大利,乃至可以转相教化、转相度脱。
你拿准了,你就知道跟别人交流什么净土,净土交流什么问题。你拿不准,你交流的东西都似是而非。似是而非,自身不得利益,他人也谈不上利益。佛法怎么能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呀,因地不能差之毫厘。
它这个经典上就讲,它这个文字上就讲“阿难,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一定要校正自心!我感觉这一段文字重要,因为这是《大宝积经》下半卷的开始有一段文字了,为了给大家提醒这一点,果觉因心的重要性。
我们想一想,我们有几时运用果觉因心了?有几时许运用这个了?没有这个,那你建立不了往生彼国的正因呐。就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没有正因,那你实践什么?你往生什么?彼国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啊,你靠自力你怎么往生?!
所以教法上不能有相似法,尤其在净土这个教法上不允许相似法,相似法会使我们栽跟头的。所以很多实践净土的人半途而废,去修这个宗那个宗、这个派那个派去了,那不算人家的过失,他就是不精准,学习、实践不精准,交流不精准,不获其利益嘛!现下利益没有,佛法利益没有。佛法利益没有,人怎么不去找其他新的法门来实践呢?
你安心了,获得其利益了,阿鞞跋致成就不退转,你怎么还会又去寻求这个寻求那个,这摸索那摸索,到处搬着石头过河呢?抱着石头过河呢?看不清前景呢?尤其出家师父要特别特别地警觉,你们有专业的时间、专门的身份、专业实践的环境,大家会向你们请教啊。你们出家身份立信于世间了,要给世间人讲真实法呀,那自己要实践如实的法则。当然其他的居士啊,出家师父啊,也都担负着这个因缘。
所以如来所作应作已作,我等应安住无疑。
我查了这五种译本上的这两种往生,是很分明的。这个本上《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和康僧铠的译本特别近,语言很相似,只是这个《大宝积经》讲得更白一些,更白一些。早期因为我是藕益大师的信徒,蕅益大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说,他说唐译本,就是《大宝积经》这个唐译本,文字最为优美,诠释教法最为轻松,那时间就读《大宝积经》。因为社会上广传夏莲居老居士的那个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以前基本都会背,大家读啊读。这个《大宝积经》读得多,反复地去读,并不想理解它,也不想会背它,就是喜欢这里边的内容,它讲得特别清晰。
那我们果觉因心,为什么要果觉因心地实践净土教法呢?这个大家要看得准了,因为不是果觉因心,我们就不能实践净土,实践的就不是净土。因为啥呢?不能了解建立“彼因故”。他这个翻译方法跟那个翻译方法,有那么一点点的差异,但内容是一样的。因为佛是陀罗尼句,佛一语中都有无量义,众生随类而解。就是人的善根因缘不一样,他接受的内容就不一样。
那我依着这个圣言量给大家读诵这两段文字,希望大家更加深圣言量对我们实践净土教法的重要性。因为以前多学习祖师们的一些话、一些口诀呀,好比说安心、起行、作业,在心、在缘、在决定,等等等等一些话去实践法则,去按照祖师的教诲去做,那我们要拉回到圣言量来作为呢,更加直接。
依天亲菩萨的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身业、口业、意业、智业如何作为,五种念门,五种功德门。原来功德门讲的果地门,果地门是没有我们思维,没有我们言说的,愿生即生。见佛即见佛,那赞佛就要见佛,见佛就见佛。佛,入室,入他的宅院,入他后院。像回向门就是后院嘛,在园林游戏地游戏自在。
那我们来读圣言量呢,你要是认真地去读它这些对称的教法,更加精准地去了解阿弥陀佛这个教法,龙树菩萨讲是易行道,它这个易行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们念这一段文字,“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就把这个经典简单化了。它把“阿弥陀佛,本愿如是”,什么如是?这样的力量。什么力量?“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的愿力就起到这样的作用——若人念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入必定。怎么入必定呢?称名自归故。印心,称名自归。原来佛的愿力成就是称名自归。称名自归,那就是阿鞞跋致啊,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那就是得不退转啊。
你看,讲得更加精炼一点,那就成了法了,法则。口诀,法则,我们即下可以实践。但我们要拿圣言量跟他去印契,那我们这三个支柱都有了,自己的实践结果,圣言量的结果,祖师传承的结果。这三个东西对称,没有缝隙了,那你心真就安下来了。祖师所讲,圣言量所讲,你实践,这两个完全地相应,你心里没有一丝缝隙了,那就真安心了。就是传承给你安心,圣言量给你安心,你自己实践观察,于诸因缘中安心,得大安,就会得大安。
佛的嘱累这一段文字,希望大家下去了能查一查,尤其是出家师父来查一查,居士可能没这个经典。我们放光寺有《大宝积经》,用手机查应该也能查得到,查一查。把这一段文字也能熟读熟读。因为熟读熟读,我们再实践净土呢,你那个依止就特别地清晰安稳。以前我们依止龙树、天亲、善导,像我早期依止蕅益大师实践法则都没问题啊,那都是由善知识,来依他们的经验、依他们的传承、依他们的这个体系,我们去实践。现在我们直接依释迦佛的教诲。
你尝试尝试,你把这些——我们依释迦佛,依龙树菩萨,依天亲菩萨,依善导大师,依种种不同的这些善知识们,他们的教诲你去体验,他们的内容你就感觉到极为的丰富,角度、层次、因缘让我们在净土这个宏观的净土法中,去体验它这各个不同的法味。当然归结其内容,那究竟是一样的。
为什么今年夏天用《无量寿经》来希望大家对净土法门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认知,乃至说纯粹的一个准确的认知、认识,我们要达成一个纯粹的认知,那我们这一生真可以做到仰俯无愧。就是你自己怎么审观审观自己,也没有啥愧色了,无始以来所有的苦一时告别了,皆成觉悟的资粮了。于究竟无上道得不退转,你有什么愧呢?愧色呢?所以仰俯无愧。
下去大家把这段文字能多读多读,引起重视先,多读多读,体验体验。
【课后开示】
学一点儿净土了再读这些文字就亲切了,它特别亲切,它比那个祖师们讲的实际更亲切。主要是我们以前感觉经典跟我们距离大。所以接触接触这些善知识们的言说作为,就稀释过的,像那牛奶太浓了,我们消化不了,小孩子要加点水稀释一下,慢慢地消化了,我们就直接可以原汁原味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接触接触了。
在这个地方,你要能碰撞自心,那就特别有意思了。所以甘露教法,那就会滋润我们的心田了,就真有味道。
(师父,今天的课叫啥名呢?)
《受佛嘱累》。
实际我们发这个愿,就是佛的嘱累。你们接受这个法,不要让这个法灭呀,要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啊,不要有穷尽。佛的嘱累嘛。
实践净土就是接受佛的一个嘱累,这是最直接最直接的一个这个法的接受了,再没有这么直接了。就是我们扮演阿逸多来接受佛的嘱累,那是最好的念佛人,也是佛最亲近的一个念佛人。所以念佛者我第一弟子嘛。念佛!
2024年7月6日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