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过去讲有信根、信力、信德,实际我们讲的一般的信是世俗的信心,一种世俗的理解。我们会把一种世俗的理解,这个信,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耳闻,眼见来确定一个事情,这是世俗的一个理解,过去也叫解信。
大家都知道信为功德母,你不管怎么地,这个信,它是个手啊,没有这个手,你入宝山,你也是空手而归。信是功德母,大家通常学法都是这样的,信如手足,如手一样,可以取物。如手取物,有这样一个作用,我们要是没有信的时候,就手不能取物。
那净土这个难信,大家怎么步入呢,它是个很奇特的一个缘起,所以这个净土它有,阿弥陀佛有接引导师说,接引导师说,所以我们这个所谓的这个易行就是所谓佛力住持,得以往生,往生我们讲过很多。这个接引、往生、佛力住持这些名词的出现。跟你的这个所谓的信的这个取舍呢,它作用力不是太一样。接引,你要说我净土我不信,我怎么能去接触净土呢?这就是一个所谓的难说的法则。
那释迦牟尼佛说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他说这个难信之法干什么呢?他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他这个说呢,实际是接引,就是往生的给予,也就是佛力主持。因为这个说,这个说法,它的要点我们看到是难信。他于一些世间说此难信之法,这个难信就是唯佛知,他这个地方的独特,唯佛知。就是佛陀亲证的东西就是难信之处,那他一定要说这个法来接引,来令众生得到这样一个法的住持,让我们明晓这样一个难信之法,他来接引,用佛的知见来接引我们,来印契众生的心,印,他不是说让你去信不信,印契众生心,就显示了所谓的性德的作用,净土教法这个难信一定是他的特点。那很多人呢要去突破这个难信,他就成为一个引力,他也是个引力,人的大疑大信啊,或者说人大疑大悟啊,就是他会引发大家的一种乐趣。引发人的这个向往,这个难信呢,要是有信心,有意乐的人或者说福德成熟的人呢,他就有这种抓举力而吸引力。也可以说是个摄受力,他要是说我就随顺这个法,
所以你看这个在这个教诲中呢。《往生论》中讲随顺得入最多,他就不讲我是什么什么,他讲顺。他通过这个随顺的行为,身口意智方便智这方面随顺的得入,就是所谓的礼拜、赞叹等,这个五门随顺得入,它逾越了这个信解。我不用信解的方法,我让你去随顺,从礼拜等这五种的业中去体验,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它是个体验过程,这个五业的体验呢来去把这个难信的这个关口呢给避过去,就是所谓的佛力住持,随顺得入。这是一个关键,关键点。
那其他的法则呢,就是这个我们常讲的这个通途的法则一定是通过信的接收,你这个信,你这个信念,你才能接受这个法,接受去实践。所以他一般的把信都放到前面了,讲通途一定讲信,因为信是功德母,信是手什么等等这一类的说法的特别特别多,一定是通过信的。你接受了这个法,理解了这个法,那你就会去实践,那你就有所谓的亲证这样一个机会,那这是通途说。因为这个通途说的这个接受实际是易接受的,就是所谓的易信。因为这个易信呢是顺九界业说的,随顺九界业,业缘所表,这里面有对治悉檀,过去说通途的都有对治的东西,我们知道很多人学过四种悉檀,对治。他有对治的一个特点,就是好比说人嗔心大了,我就说这个慈心,慈心观。人散心呢,就是说观因缘,或者说去观这个法性的这种种种差别。或者说我这个人贪婪就做不净观,他有对治的东西,这里面也有对治的东西,或者说顺应众生的,顺应,像各个悉檀中讲要顺应,有的人就有执着有的邪见,有的人执着无的邪见,就是断灭的邪见,他也会顺应施教。顺应施教,它这个特点很很强。这个通途的教法。
那这个(净土教法)呢是唯畅佛德,这个是唯畅佛的这样一个法则,唯畅佛德,他不表达其他的东西,所以说要从信解入手呢是很难的,那从随顺得入的是个方便,所以佛力住持即得方便,那我们就是唯佛是念就得方便。这个唯畅佛普度众生的这样一个本怀的法则,那跟这个通途的修持他就不一样,跟这从信入手也就不一样。那我们通途的就一定有信解了,你才能去行证,过去的一个修行次第叫教、信、解、行、证,他一定是这个通途。
这个(果地觉)就是净土教法,你要用这个通途是很困难很困难的,所以佛说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他告诉你这个法是难信,要是用你通过理解来去接受,实际上这个法则特别难,那干什么呢?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种随顺得入,所以说它这个法则的一个施教方法是不一样的,说这个易行,难信易行是这个法的特点,他超越了通途的这种对治相应或者说随顺大家的某些角度和理解的角度去讲,佛说种种喻法都是大家可以理解的,过去这个在声闻乘说《阿含经》部说的就是所有的对应法则。称为应化施教,他就是让你理解的。包括苦、寂、灭、道我们都能理解,乃至说了许多许多的法则,但是没有说大乘法。
在阿含部中就没有讲大乘教法,后面说般若波罗蜜乘说智慧,智慧教。就我们现在读的般若乘的般若乘教法,就是大乘教法,大乘。大乘就不跟这个(顺应众生),跟这个就有差异了,也是显唯佛知,众生在这边的信解的,它是通过种种方法来引导你,让你有个信解方便,但这块难度,他的难度也是难信、难解、难见、难知。但佛不断的在讲,所以这个《般若经》讲了,过去说有十万頌有多少頌多少頌,像我们翻译的,现在翻译最多的是600卷《般若经》。讲了很多很多,欲使诸菩萨呢能信解佛乘,就是般若乘。那这个呢(净土)连信解都不说了,他就讲了我这个法就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它突出了我于一切世间说是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但难在什么呢?就是大家通过信解修持的东西太多,已经习惯了,我们的通途的这个信解呢我去做,不信解我不去做,这太习惯了。
那这个佛力住持,是为易行处,这个身口意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跟十大愿王是一样的,它这里面没有你什么信解的东西,您去礼拜,什么什么忏悔,什么什么常随佛学等等,实际都是随顺得入的东西,你信解无由,就你这个信解是没有理由的,你没有理由去下信解,因为这个过去叫第一义谛悉檀,第一义谛悉檀,他这个成就呢就是唯佛成就,那你没办法信解的,这信解不成立,因为实相所说,非来去、非生灭、非有为建立、非无为建立,你一切对法中都不成立的,那这第一义谛的这种胜行呢就是唯佛亲证。它又有作用,像说一切如幻,那在第一义谛中的实相,他不在这个如幻上说,实相不能说幻与实,他逾越了幻与实的这两种说法,逾越了是与非的说法,凡与圣的说法,空与有的说法,它叫第一义谛,说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是说的实相义,那净土说的实相义,只是说实相义,直指第一悉檀,第一义谛悉檀。
因为我们对四悉檀的学习,不管它了。这个第一义谛实际就讲的实相,实相就是唯佛亲证的这样一个佛果,为佛知的一个佛果,所以对九界众生就是难信,这个你要敲不定,那我们就不能信佛语,不能信佛语,那我们就不能随顺这个佛力住持,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去实践,而是想用理解,我怎么信解去实践,那就难中加难了。因为又步入通途的修持,许多人的信解不过是假自己的习惯,做了一个放下的一个,就我对这个事放下了,作为一个信解的一个状态,我理解了,好比说妈妈是女人,他理解这个事了,就再遇到这个事他就不动心了。很多信解不过是把对这个地方执着、疑虑放下来了,这样一个过程。
这个净土教法它不是这个,现在呢你看许多净土行人呢也是在攻这个难信,他想办法自己生信,中国的祖师都走的这个路子,我要把这个信给你攻克,因为他一定用通途的教法,没有信,你没有这个教信,没有这个教信,你没有生信,这个教的意义是什么?你不信解你怎么能行呢?就是没有指导。
那这个地方(净土教法)就不,就说你身业应该礼拜,口业应该赞叹,意业应该作愿,智业应该观察,方便智业怎么回向,他通过一个行为,就所谓易行来让你去体验、体会,体会、体验,而不是说我用自己的意识去信解,来通过这个东西来步入。
那这个通途的东西我们能接受,大家都接受,因为易信。你一说我这个一天攒一钱,十天攒十钱。这个大家都能理解,说你一下得一万钱他不相信,因为他这个果地觉的教法就是直接给你一个法界,你更没法生信。直接印契众生的性德作用,我们没办法生信。说这里面呢,所以这里面直接把性具、性空它的作用直接展示出来。
像性具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有种种依正二报的庄严,情世间器世间的庄严,有种种方便善巧,而性空的是他的这种本体的一个不增减的一个作用,又说性具种种妙用。种种妙相,种种不可思议的这种功德,他直接的把性德的作用,性空性具的作用展示出来,实际就是你要是用信解的作用,因为我们没步入这个境地十分困难,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个历代祖师的,就很容易去在这个信上去发挥。好比说蕅益大师有六信,在他这个《弥陀要解》中讲了六个信,很多人都读过,他们就是这些祖师们一定在这个信上下功夫。用尽一切方法就是让你步入一个通途的修持,你一定要信,你不信我想办法让你信,通过种种角度说,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的在这个信处真正的下手呢,这个信处跟佛的果德跟这个实相第一义谛又有什么样一个关联呢?没有几个人能了解,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是信解,所以不受用,因为你这个解无外乎是凡圣之解,非佛解,就是非是性德真实作用。
净土教法的这个特点真是,就是我们要是不把它区分开来,我们那就不能了解净土的经教为什么那么重要。《阿弥陀经》因为是广泛传播的这个净土经典的一个什么人都在读嘛,他在收尾的时候说,我于一切世间说是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他反复强调这一句。这个说法难,还是说了,那这个就是接引,我们闻了这个法,就是得到这个接引。
那你要是从信来入手呢,现在的人从信入手呢,大部分的实践净土,实践不下去,修着修着修着修着就跑,感觉到没意思。感觉到没有什么,尤其你那个疑惑心,凡是你这个疑惑心啊,惑未尽啊,细微惑未尽,粗重惑未尽,这惑未尽呢,你这个信也是进进退退,进进退退。
那阿鞞跋致的修法呢,只有这样一个东西了,所以这个净土说,《阿弥陀经》讲说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闻这个经,这个诸佛名,皆得不提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所谓阿鞞跋致的修法,那只有因地,只有唯佛知的这个畅佛本怀的这个实相功德。只有这样一个作用。
那你要是用信解的方法去步入,往往呢我们未尽之惑。到你修所谓你信解修持中呢,你就会起作用,而不是佛力住持起作用,净土教法特别注重的就是佛力佛愿的住持,我们念佛忆佛无外乎是对佛的功德,像那个五念门中,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些都是在佛的这个功德当中,像十大愿王没有戏论的修法是一样,不在任何其他角度用工夫的。也不在这个所谓的信解上用工夫,也不在这个次第上用工夫,他只是在这个唯佛是念这个唯字上用工夫。随顺上用功夫,在佛力住持上去观察、去体验。这是个要点,要是我们不了解这个,我们也会攻这个难信,一攻难信,这个惑就来了。粗重惑及细微惑就来了,那你就念不成佛,你就念你的惑去了,很细微的惑乱,你就没办法去随顺,那你得不到佛力的住持,你就会跟着你的惑就会跑了。
现在实践净土呢,大家还是极力地在希望引导入通途的这样一些修持方法,就是信愿行嘛,大家高举这个东西,一点问题都没有。把信放在第一位,那世尊为什么说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呢?他像这个天亲菩萨他们能理解到了,那我从易行处下手。我身业怎么行,口业怎么行,意业怎么行,智业怎么行,方便智业怎么行,就像那个《普贤行愿品》讲的十大愿王一样,我就去礼拜、赞叹、供养诸佛世尊,我不用信不信,我不管这个事情,我逾越这个事情,我逾越这个坎。
那中国现在这个普遍的大家这个信愿行的作为,所以大量的功夫就用在信上。那佛说难信,那你要突破这个难信,那你是世尊说的这个教法你没有随顺,那你用的通途的方法,所以说很多修行说的是在念佛,实际还是用的通途的心理次序在修持,变得就使净土也很难。很多人说净土容易啊,这不容易啊,很难呀,为啥呢,他在信上,因为这个信就是难信,本身就是个难,阿弥陀佛亲证的这个功德力对众生的理解来说,本身就是个难,所以从这个地方下手呢,就陷入了这样一个通途的一个作为,那净土这个特定之法,这个什么特别法门,反而就变质了。
那你说这历代祖师讲信愿行,他们有啥过失,没有过失,在正法时代那人人都信,因为啥呢?他那个有佛力的,有佛直接住持或者佛功德的住持,佛说就是他这个应化身的佛这种存在力的一个护持,所以像我们读《观无量寿经》中讲说这个频婆娑罗王的夫人问啊,韦提夫人问,佛在世的时候,你看我们能仗着佛力能见到佛的国土,能信顺佛的功德,佛灭度我们怎么办?那你没有这个力量了。那在像法时代的,因为有贤圣住世,这些圣者住世的,他们亦有威德,令福德不具,智慧不具的人呢,在这个智慧的光——就是圣光的照耀下,一样可以步入信善巧,就是信为功德母,他就步入信善巧,末世之人呢。你做最正常的人情世故你都信不得。人与人际的关系信不得。大家信,这个信呢实际是一个一时的东西,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有一个信力、信德、信根,不是一个很扎实的东西。
末法时代的人的确是变化晃动的厉害,所以说要从信入手呢,我在东北遇到大连的两个居士的时候,我就很感慨,他们那个团体,念佛那个团体。说三万人到五万人,就是念佛团体,就是大家有记载有记录的就是一个群一个群的组成起来,一个大群体,说是三万人到五万人,这个居士头,夫妻两个做的,我们三年以后再相见,他说现在有二百个人在念佛。我问怎么念佛的呢?他们都从这儿入手,去寻找信。用信这个方法,我怎么信呢,你念佛怎样怎样,要功夫成片怎样怎样,大家都容易生信。但去实践了就深入不了。这个惑心就被挑起来了。很多人呢就去学南传学藏传学禅宗学其他宗,因为啥呢?你要除惑呀,因为你这个为了生信你就要除惑。你有疑惑你怎么信?要除惑,那惑尽了人就大彻大悟了。走禅宗的路子,念佛为了开悟,为了除惑。
这个不是为了除惑。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不是为了除惑,也不是为了生信。是为了正行,是为了实现阿弥陀佛的正行。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实践佛所行地,跟信疑都没关系,不建立这个东西的。
那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这个信疑上用功夫呢?在这个除惑上用功夫呢?因为大家接受了通途,通途的教育是我们心量心力所及之处,你心力可及的,不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定要读这个《阿弥陀经》这个话,我于一些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他反复讲这个话,在《无量寿经》也有讲,讲这个法多难多难,讲了九种难。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让你不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
果地觉为因地心跟信不信不相干,好比说平等安心跟信疑不相干,咸得往生跟信疑不相干,那都是佛力、佛愿、佛功德。跟你信疑都不相干。就像大地载负着我们,载负一切大地众生是一样,你信疑他都载负你,他讲这个事实,就是载负的事实。
那佛力住持的事实,他讲的事实。那你说我不信,会不会我能离开这个工作,离不开。信者用之呢,随顺者用之呢,你要是不信排斥,但你听闻了,也就行,这个法呢重在于听闻,要是重在于信疑,那这个我们没有步入,通途的这个修持呢,大家都会了解的,不管你是哪一宗哪一教,一定要通过教信解行证这样一个过程。
以前的日本真宗的一个叫亲鸾法师的一个菩萨呢也写了一本《教信解行证》。我感觉就是他实际同样走的是这个(通途)路,他一定要把这个信解就是给大家安排好,不敢直接讲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佛的愿力为我们的因地心。佛的这个接引印契,佛力的载负的这个易行处。基本上避开这个东西,只要去重点在这个信上用功夫,认为这是第一步,人都步入难行之道,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就会步入难行之道,这个呢反复我们去体会讲这一点呢,就要了解这个难信,他这个难信这个特点。
难信就是实际叫我们去放弃这种作为,所以它这个五门修法讲的很简单,随顺得入,这个通途的修法就是靠信解行来入的,这个就是随顺得入。里面没有讲你信解的东西,他不讲你信、解、怀疑,不讲这个东西,身业就去礼拜,口业就去赞叹,意业就去作愿,智业就是观察,方便智业就去回向。他这个有很具体的修法,实际都是讲的随顺得入,那我们这个信解行证呢,大家通途中的这些修法太多了,种种法门都是这样子,一定由信来解,得以行,得以所谓的证,它这样过程,净土就是随顺的。
实际九界呢,九界在佛力佛果这个地方只有随顺,这个地方他只有,他这个不随顺他没有机会,只有随顺他才能印契,他没有其它东西。
那这里面呢,这种通途的修法呢,都有自身的自身作为。这个地方(净土)只有随顺得入,随顺得入,他就比喻说,如水入海,百川入海,就这样一个气势。就我们融入佛愿,重罪消灭,善根增长,什么过去那些偈诵写的,那我们就能实践这样的法则。那通途的这个自身的作为,就是说的证量很重要,他这个证量是有次第的。
那这个地方(净土)没有次第,我们读那个《势至念佛圆通章》说五十二位菩萨,五十二同伦,皆因念佛成就。那他就是以这个念佛成就,随顺得入,他并不是说我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修持,不是那样的,念佛含有五十二个次第,所以佛果它是称为圆满,能圆满五十二个次第。那这个通途的修法就是有自己的证量,我们大家你这不能平等安心,这不存在着平等安心。这是各自安心,也成为人人悉檀,各自按照自己的这种业相现缘,所以这个没办法平等安心。
这个(净土)教法就是平等安心,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平等安心于一切事。这个(通途)法没办法去行这个路。所以这个佛力,这个佛力住持是个很奇特的事情,所以说这个念佛法门。这地方(指通途)一定念有自身业,念业的东西一定会有的,念种种不同的现象次第,这个方法差异太大。所以一个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一个是因地心为因地心,因地心以教以业成就。某种教,某种业。那这个(净土)就是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差异我们必须得把它区分开,区分不了我们就会以这个(通途),那就是因地,就是你可能以某种教,某种业来行成的因地心。有的人就依某种业,有的人就依某种习惯烦恼,有的人依某种教。但这个净土就是唯依果地觉为因地心,你像五念门中讲的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他这五念门都充分表达的这个东西。表达了果地觉为因地心,他不利用其它的。
那这个(通途)不是,就你能想的,就是我们要是用信愿行这样的修法,他这个因地心一样是某种教,是你某种理解,某种业相,某种教你来印自己的心。你要用这个教(净土)呢他就是念佛,所以净土教法它就是念佛法门,他不讲其他的东西,你是不是在念佛,烦恼生起了,我是在念烦恼还是在念佛。是非人我什么生起来了,能生不能生,生起来了,你是在念佛吗?念你的分别,念你的执着,念你的疑惑。你要念佛很简单,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念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念佛,我理解不理解都可以。你就在这个念上去观察就行,在这个果地觉上去观察就行,他十分容易看到我们的起心动念,你只要愿意念佛。不愿意念佛。你自己举心动念你看不清楚,你身在其中嘛,就会障着你自己的眼目的,所以他讲的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骄慢,释迦文佛在他的经典上这么讲,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为什么?你只要有骄慢的心,你自以为是的心,你根本不可能信。那这个净土呢,它是清净平等的,一个随顺法门,随顺法门。
那这个通途的修法,那就是要有信解行证。说净土他这个难易,说易行处下手,你在水上乘舟一样的,那你顺风,顺风行,他这样一种行,他就是易行,我就在易行处下手。那我这个通途的修法呢,这个历代的善知识必须是啥呢?像这一类修法,就是说如旱地步行啊。没问题,你自己可以走旱地,你就一步一步的走,你走一步是一步,不走就不是,那个没问题,就是所谓的次第行。我们靠自力的时候呢,这个就是这样子的。
这个(净土)就是佛力,说的这个果地觉就是佛力,是佛力住持啊,因地心就是住持,你这个呢用五念门你充分能体会它,去体验它。所以它远离了这个难信的这个障碍,他不过这一关,我不需要这一关,我不在这一关上用功夫,我只是在念佛这个法门上用功夫,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因为我们这个通途的信,要是通过行,随顺行,再讲信,是易,那就信也易了,反过来说,五门行的行持,那我们这有行持了。用来看信,就简单了。就是行后,信易。
我们通过这个五念门实践,这个信也变得容易了,因为果地觉来相信果地觉,很容易。果地觉相信果地觉没啥难的。我们在随顺佛的力量住持的因缘下,去信这个法,也称为易行。所以这个难的是我们没有接触这个法,就想用理解来了解他,就难。那通过这个五门行持呢,我们再来看这个法,也易信啊,所以信易,这个呢是它的一个次序。那通途的就是信解行证,那这个他是个通途的做法。这个(净土)呢一定是行,因为这个易呢,给我们带来了易的方便,易的方便。那你这个信,再来导行,信亦易了,这个难信就是九界心就歇息了,要不然我们歇不下来,因为在很多这个自身的作为中或者自力的作为中很难逃出我们自己的见闻觉知。我们自身的体验,难以逃出。
所以这个通途法与特别法,为什么要讲这个特别法?为什么要依一个经教呢?没有经教就是这个本部经教,好比净土的经教、经论这样的一些指导,指导,我们很难去了解净土,一定要依经依论来去实践学习,要不然很麻烦。你想想现在大家讲这些东西,就是因为他用通途的教法去理解去讲的,人呢就是。信愿行,我们都知道信愿行已经成铁案了,所以学净土的人要不讲信愿行,你不是学净土。在国内一定是这样子的。一定要讲信愿行,要信的不真,什么愿不切,什么怎么样,你一定是这样讲的,但是那有几个人能做到那样的,结果呢,念佛的人多,后退的人多。
因为这是一个不退转的教法,你要实践过,没法退转,怎么会念佛的那么多,慢慢都不念佛了呢?原来他们不是在念佛,是在念自己的一些信解,自己的一些所谓业力的状态罢了,没有念佛。那念佛即阿毗拔致,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这个次序就是行后信易。行我们作为通过五门的实践以后信也不是啥难事。但要是把这个信放在前面的确是难,因为我们用九界的心怎么去信佛呢?不容易,特别不容易。
所以实践过佛果了,用佛果印契过我们的心了,清净了,平等了,圆满了。我们再看这个东西,就太简单了,咸得往生,没有障碍。谁有障碍,我的愿力就消除你的障碍,这是性德的作用,直接彰显了他的所谓的愿力就显性德的作用。一些造作敢了了必然无有自性,生灭幻化无有自性,缘生缘灭和合表相没有自性。没有一个实法可得,唯有实相功德常住于世,所以称为无量光寿。一定要把它放到唯一上去了,为啥呢?这就是一个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一个推动罢了,把其他杂质都给你去掉,不相干的东西都给你剥掉了。
所以净土法,这个五念门不去实践,真是特别难交流,你张嘴你说啥呀?要么成一个自大了,我法尊贵我最厉害,这又成外道知见了,所以世尊在世的时候,舍利佛的舅舅,长爪梵志叫知见第一,后来他那个姐姐怀孩子了,结果他一辩,他辩不过她了。他说这不是你的功德,是你儿子的功德,你儿子就是借着你的嘴巴来给我辩的,等你儿子长大了再说。
他又去读了大量的经典,去辨识的。他立了三个东西,说一切法可破,一切论可破,一切执可破,他立了这样三个观点,他见世尊说他这个···,因为舍利佛去世尊那儿出家了嘛。他说什么人能制服舍利佛呢,他到世尊那说我一切法不受,就你那法我不受,你不拿再高明的法,我一切法我不受。世尊笑话他说,一切法不受这个见你受了吧,就是说他那个染著,实际我们很容易表达就是一切法不受的这种心,步入断灭见的一个相似法,无所得,依无所得这个法不是断灭,我们一定要知道,说诸相非相一定不是断灭,他前面讲得清清楚楚的,诸相非相不是断灭,但很多人就会往断灭这个地方靠,一切法不受,他要往断灭这个地方靠,那就否定世间与出世间二法。断灭心是否定了世间与出世间,世间法我们在这个世间幻化生老病死中,你以世界悉檀就是有,就是世间相嘛,大家都这么看。这个人生下来了,这个人成长了,这个人病了、老了,这个人死了。我们看着这个人,这就是世间相,用世界悉檀,用世界的成就状态来说,它是存在的,他还没有实质,这没办法,这是缘生缘灭的和合所现,有父有母受孕十月然后出生一个孩子,大家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生命体会的这个现象,用世界的现象来说,这是有。
那我们要了解这个在十法界中,唯有佛陀这个功德在对待法中九法界都是如梦如幻,佛陀的这个完全顺性的功德呢是无量光无量寿,照耀着,永远照耀着九法界如梦如幻的业相。接引着如梦如幻的业相,因为它是完全顺性而成就的,他这个功德没有逆性的东西,是修德与性德无二无别。世间人最主要用违性作为罢了,就是好比说我们把诸行无常当作常。你看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生命很长,天天就放逸浪费,甚至做不该做的事情,去修补,实际很快就过去了,明明我们的生命是个无常现象,在生命的浩瀚,在时间的浩瀚这个海洋中,你那个生命太短太短了,他认为是常,他不了解缘生缘灭的这个特质。
所以佛说四悉檀中,讲第一义谛悉檀这个有,这个悉檀中是第一义有,来反照一切缘生缘灭,让我们了解一切缘生缘灭的特质。当然许多人读过像《涅槃经》这样的经典讲,说一切法如幻,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乃至诸佛法如幻,大家很容易落到这样一个因缘上,这是平等心的一个安置,这个没有问题。但要是说这个在这个第一义谛悉檀中或者说佛国中来说十法界,唯此国为无量光寿,就是真实国,不可毁坏,极乐世界是一个不坏果。其国的寿命无量,人民的寿命无量,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他这个就是不坏国。不坏国,我们念佛就有这样一个回归,这样一个认知,那九界,九界幻化,大幻化网中,在佛这个功德中能透视一切,表达一切,所以他是如实,所以念佛如实,他是如实的,我们实践这个如实的法则罢了,那其九界皆不如实,因为没与性德整合,它不是完整的整合,他总是一部分一部分,不过到像菩萨这一部分呢,就整合的多一些,但还不是完全的整合。所以我们念佛就是一个完整的整合。其心不起不作,无修而修,无念而念。就你念而无所得,但这个起到了作用,什么作用?令正法住世,接引众生,自己深受其法益。它起到这样的作用。
所以我们任何一个念佛的人,你念佛的时候,你知道不知道,法都在住世,你要是知道了,你要是清晰的运用这个,那你自利利他,正法住世都成立。过去出家师父的他们这个出家教育就是说你出家了就是出世俗,世俗就是自我,就是以我为中心的一切作为都要出这个,出什么?实际就是我家、我执、法执,出这样的家。
那我们念佛的真正的出这样的九界家,你看他不是出我的什么五蕴,这个人无,蕴有,不,他是真对九界有了。我对九界来回向这个功德,念一句佛号普照十方九界众生。那这个法住世,这个教法住世,这个自他二利成就。要不然我们就所谓的自力修持,次第去做为,这东西就不是净土法门了。不是念佛法门,不是果地觉因地心,不是佛力主持,我们就离开了这个念佛法门的宗旨了,这个地方要反复要反复去运用,不运用我们就极容易陷入这个所谓的自力作为中,自力作为亲切嘛,没问题。
又比如我执、法执中来蒙蔽,所以广大的殊胜心,你发不起来,这个我们对广大殊胜心不太容易认识,所以功课上,那个文殊发愿,就是描写这个事情。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为闻缘觉乃至权教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我们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是一模一样的内容。那这个平等安心实际就是佛力住持,那我们就在念佛。
你信与不信呢,你在做什么样,这都是次第上,这都是某一个阶段上的事情,不是念佛。那这就有难处,易信难行,他有难处。这个(通途)一个次序一个次序相续不断,十分不易容易,因为退转变异太快了。
这个(净土)没有退转,没有变。好比说我们念一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他没有啥退变的,他不需要变化,那我在哪个次第某个次第某个次第上,你难保它不变化,所以这个通途的修法呢,通途的修法,这个易信难行,一定是他的特质。净土呢易行难信一定是他的特质。我们不去惹这个信不信,先在五念门上来实践,再来看这个东西,我信不信也容易。
你要是用通途的方法,很容易接受,实践不下去,深入不了,特别不容易深入,大家可以自己去实践,也可以去观察实践。因为我们现在在这种法门的这种混乱蹂和中呢,很多人呢就分不清楚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修持。把果地觉因地心修持变成了自身的某种证量,某种证量,某种证量,别人某种证量,我念佛会得到某种功夫,会开解什么,理解什么东西,证悟到一个什么样,得到什么样的功夫,那这都不是净土的修持,都不是在念佛,那只是借着念佛完成自己的法的需要,完成自我法的需要,自我的一些业力的需要。
念佛就是念佛,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念佛就是平等安心,就是无一众生有往生障碍。就要把这个心熟练运用在一切时处。这跟信疑没关系,所以我们的伪命题呢,在这个通途中的习惯,它就是伪命题。那这个地方佛果中呢,它就是这表百川之水在这个大海,大海就有百川之水,没有问题,所以饮用海水,知百川之味,我们念佛就能知道一切法味,能统摄一起法,反复反复地这样反复地拆,合拆合拆合拆拆合九了呢,就是一动念就知道我们在干啥了,人家问你五念门的实践,你的身业在干啥口业在干啥意业在干啥?
是在念自己的需要,还是在念阿弥陀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的需要,还是性德的具足,性德的圆满,性德的清净。
为什么说这个弥陀教法,或者弥陀的愿力这么重要。因为他这个愿力,就是他顺性的特质,像我们想在其他因果上看到顺性的特质,十分不易。某些角度能体会得到,另外一个角度体会不到,在弥陀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功德上,我们都能看到性德的作用,随时随随地都能够体会到性德的作用,就是只要去了解佛的性德,才能了解修德,一定能了解性德,我们通过了解佛的修德性德就能了解一切有情生命性德的所在,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易行、易行,净土一定易行处下手。我们就能迅速的到达彼岸,或者说迅速达到自己体验果地觉,唯依果地觉的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作为。
因为众生的因地心是佛的果地觉,就是体会佛的果地觉。我们拿自己的现行身、口、意、智、方便智,体会佛的果地觉,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没有离开果地觉,没有离开阿弥陀佛的果地觉,身业礼拜为生彼国意,口业赞叹,称彼光明智相,于彼相应,作愿,意业作愿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观察彼国二十九种庄严,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回向什么呢?回向佛的果地觉,接引一切众生入无碍境界,就是光明境界,都是这个,没问题。所以呢有些人对通途的修持也没有了解,不管他。但我们就专注在这个净土,这个五念门上,《往生论》上去了解,都要读一读,《往生论》还是要读的,像读你的法本一样的读一读,读,就可以反复去观察了解,反复观察了解。
对这个《往生论》,我从96年开始,大概有7年的时间,就念念不忘这个东西,你不敢用理解它,但是你就是离不开他,因为一离开他就会步入这个地方,因为在这个地方呢不是没有实践,也会,就是排斥这个东西去实践这个,实践这个(通途)很负累很辛苦,就在咱门见闻觉知去用功夫的时候很辛苦很辛苦很辛苦,而你用这个(净土)就很轻松,就是所谓的易行啊很轻松,所以说就是舍,就是离不开这样一个实践,一年一年的过去,越来越感觉离不开他。
所以你实践念佛,你感觉到离不开这个果地觉,离不开佛的愿力住持,你离不开他就在忆佛念佛,你就是离不开他,你不得不忆念他。你不忆念他,这个东西(指通途)就起作用了,这个东西就起作用了,这个东西一起作用了,这个时代是很艰苦的时代,我们自身的业力包括我们周边的依报呢都是很苦的,因为你体会到苦与难,所以说很多时候呢,在这里边折腾一段时间,哎,还是念佛吧,只有念佛,只有念佛了,只有念佛了,因为折腾其它的都是苦。
回到这个地方(净土)呢,他不是乐不乐的问题,你可以休息,你可以没有挂碍,你可以不去造作,你可以坐在就是船上去观两岸风光。我们遇到一些什么样的业,也粘不住你,也制约不住你。
但我们在这个(通途)修持中呢,我们自己的业,跟周边人的业就会制约着你,就会把你给捆绑着,使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那这个(净土)不存在,这个一路风光,两岸猿声不住,但是你听来听去,看来看去就是一路就过去了,他不会有黏着的东西。我们在这个自力的修持上不黏着,太困难了,不比较太困难了,不容易自知,容易自是非他,很容易。那这个地方(净土),就是你的心,要稍有染着你就知道,他是沉重的,你稍有分别,你知道这是割裂,稍有凡圣,你知道你自己心在做啥,起码能知道自己的心。通过这样的修法,能知道自己的心念所依,不管他如法非法行,你都能了解自己。
这个地方(通途)呢不容易不易了解自己,这个(净土)容易,如镜照物,看得清楚。这个(通途)看不清楚,因为它(净土)的稳定性在这儿搁着呢。稳定性能让我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这个(通途)不能。自力修持大家是很容易去作为的。
这个佛力住持,这个安心,什么因缘来了你能安心,因为你不用费力,这个东西。我什么来了,什么果报来了,我都不费力,因为它梦幻、因缘和合,这个特质我了解了。你不去黏着它,你就很容易出离,你很容易看得清楚,所以净土修法一定是个易行处,一定把这个易行处看得清。他易行在哪?就是佛力住持,我就投入这个佛力住持,实际就是滴水还海了,那这滴水太省心了,任何心都不用操了,那我们要是自身的这个是不是枯竭、是不是干净、是凡是圣,这个自力修持要求太多太复杂,境界呀,环境啊,要求太高。这个(净土)不。
因为在这个净土的这个传承中,像我对这个五门修法呢,真是是很多年很多年的这个去交流啊、体验啊、实践啊,实际就现在我一松手、我一松手,就是在这个地方一松手,人用方面这东西。用这种东西(通途)还是很困难的,还是很困难。有时候想一想是不是自力修持,我在这里面能真正安顿之心了,是不是在这里边(通途)有方便呢,还是不行,因为很容易陷入这个业力的这些混乱中,很容易,就是杂乱因缘都来了,你自己就是梳理很不方便。
回到这个地方(净土)就又很容易了,身业呀,口业呀,意业呀做一个调整很容易,因为你随顺的佛果,也做一个调整,一次两次三次也可能是百千次重复啊,去实践就体验一下就跑出来,体验一下就跑出来,我们说这个百川入海很有意思,你可能有时候就是一个包装的水,包了很厚的包装扔到大海里去了,感觉到大海了,实际不是大海水,你可能又用自己的业力把他取出来了,还是自己那包东西。因为包装太厚了,貌似扔到海里了,但你跟海水还没有融到一起,我们经常取自己的业缘还去折腾它,没融入大海。就是我们要赞美大海,好比说五念门中啊,赞美这个大海。去回入大海,去体会大海的作用,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那些内容我们去体会,那你就把自己那个包装真正的给捅破了,让自己这个业力之水融入大海,不要隔开。现在我们很多人心是隔开的,唯恐融入了大海,你知道吗?经常会有那种感觉,那我要把这个业力给捅破,撕破这个包装,就是我怎样怎样怎样的包装,那我们就融入大海,要不然我们那个包装太···,我感觉是太厚了。你是到大海里面,冲到大海里,看见在大海里,但你就格格不入,因为你那个包装太厚了,所以我们现在呢最主要的是要敢去掉自己的包装,在这敢去融入它,那你就有特定的意义了。
自力的作为是我们无始以来一个熏修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作为。你看人有时候皮囊是中心,有时候饥饿是中心,有时候面子是中心,有时候是事业是中心,有时候男女是中心,有时候是白是黑是中心,可能我们以任何一个东西都会把自己当成生命的中心。来做你的主,那都是自我。那阿弥陀佛以愿力来做主,这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在体会他的时候,再看我们那些这个主那个主真是这个人太麻烦了。
那佛力住持就很容易,会让我们做这个主。所以这个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个佛力的愿力的特质来住持我们的身心世界。再来我们再了解这个世界。就是所谓的行后信亦易,这样一个特质,我们再来看这世间业报不太容易了解,包括对我们特别潜伏在自己心灵深处特别的固执的东西也容易击破,要不然特别难击。人自我击破自己,是太难了,太难了。所以佛力住持,他的特点,易行处,他的特点,平等安心他的特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的特点。
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我们要是有因缘了,就读一读《往生论》呢。那里能去了解这样一个易行道。咋说呢,我们把这个净土也改成通途呢,最少有1500年的历史了,太根深蒂固了,就像在我们中国大陆,包括藏传佛教,很多果地教也都改成通途的修法了。我以前遇到我们汉地一个体系的传播,实际上就是他依止就是心中心品,佛说心中心品,实际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心心相印,他讲的是什么呢?一切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一切诸佛是众生心中之诸佛,那我们这个众生与诸佛呢,原来都没有一丝的这个分开过的因缘,他讲的这样一个传递,这样一个教法。所以以咒印心,众生心与诸佛心,心心相印一个善巧,但是他们讲怎么修行开悟,怎么修行,怎么怎么。我接触到了以后,我就跟他几个老师讲,我说要是把这个心印,就是我给你盖章给你合格的、一个合格产品的一个东西,你说我要去制造这个产品,我怎么制造这个产品,连合格的这个过中就是还远着呢,那就跟这个法是违背了,它是传递心印的一个法。那现在基本上,我们现在把所有的果地教法都改造成众生的心分中的一种修法。不光是净土包括藏传,包括一些其他的修行也都改成修行的方法了,不是启用性德的方法,不是直接运用佛果的方法,都改造了,不是一个人在改造,是时代,就是末法在改造,一进入末法就开始改造了,把正法变成末法了,把果地教改成世俗教法了,改成凡圣教法了,就是这样子,这是时代带来的因缘,所以说要把这个地方剥离出来,真是费力的,很费力。那我们要去实践就简单了,要去想用信来入,就真是困难重重,要极大的耐心,从信入手,要有极大的耐心,极大的耐心。
我们这个信愿行呢,以前也讲过,也提示过。所以这个我们要信佛力,就简单,信佛性,很简单。我信佛很简单,用佛的功德来看,用佛愿来看,而不是自己的,自己的信,自己的愿,自己的行,那都不行。用佛的功德来生信,用佛的愿力来看自己的心,用佛性来印契自性,有机会。要不然就很难,因为我们一讲,就反复的思这个净土跟这个通途的修法,大家下面的可以用一点时间功夫自己去思维,光听听没有用,自己去观察观察,思维思维,要有乐子就读读《往生论》,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