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要随顺佛的愿力去实践,去觉悟世间,去观察你是什么样子。因为佛力住持,因为正觉住持,我们以前那个计较的身心障碍与烦恼,了无所得,所以“受乐常无间”。
果觉因心的实践,随顺佛的愿力,而不是随顺自己的现象,不是随顺自己的见闻觉知去纠缠。随顺佛的愿力,不是随顺你的业力,不去夸张你的业力,觉悟你的业力。我们接受阿弥陀佛果地觉的回施,是即往生的一个事实,即不退转的一个事实。不接受,没有守护具足,没有守护阿弥陀佛的给予,处处都在流转业中流转。
(一)佛法超越一切现象,对一切生命负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往生论》主体就谈的“往生”。天亲菩萨所谈的“往生”,和我们中国人传统谈论的“往生”的内容,差异很大。我们通过这个题目的学习,包括观察门的这一段文字的学习,我们就能体会到,天亲菩萨所谈的“往生”是让我们来跟阿弥陀佛约定,阿弥陀佛引导我们观察生命的本质、无量光寿的功德庄严,让我们来随着这个观察、礼拜、作愿、回向,往生彼国。
所谓的“往生”,就是让它起作用,让我们自性的无量光寿起作用,本性起作用,超越现象对我们的制约,使我们得解脱,使我们圆成佛道,或者说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何以故呢?无上菩提起作用故,或者说真相起作用。
让我们通过观察,观察要多角度的观察,说从主庄严、眷属庄严、器世间庄严来观察,观察阿弥陀佛种种庄严功德,令我们的心庄严。
随着观察,一个观察、一个观察,一个角度、一个角度,来印契众生心,成就往生意,成就往生,或者是说让我们认知、体验、融入无量光寿,或者说融入无量光寿依正二报,让我们体验自他不二的功德,超越我们对现象的执著,超越对现象的这种迷失,超越现象对我们造成的种种制约。
这个《往生论》呢,没有谈所谓的死亡问题。他为什么不谈这个呢?他就谈“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佛教导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来让我们体会到佛法究竟要让我们干什么,我们作为佛子要做什么,就是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每天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想法是什么,业报是什么。那诸多莲友呢,很多时候就谈自己念佛相应不相应,烦恼不烦恼,清净不清净。
佛法谈论的是一切生命的现象,一切生命共同运用的法则,就是所谓的佛觉悟世间、觉悟一切有情所成熟的法则。
那我们平时呢,在私下里都是讲自我的执著、自我的颠倒、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所谓的什么利益,自己的得失想法、见闻觉知。说起那些东西,斤斤计较,津津乐道,但那都是个人的东西。
个人都是现象!
你说你个人的种种感觉、种种知见、种种业报,就是一个现象,就是在芸芸生命中,在种种生命中,你那一个角度的感知现象罢了。
佛法是超越了一切现象,在讲现象的本质。
所以许多莲友到一起,一张嘴就谈不了佛法,只能谈自己如何如何如何,我的执著、我的知见、我的感受,我现在的什么什么身体、我的情绪,别人对我怎么样、我对别人怎么样,只能谈现象,谈不了佛法——所谓的觉悟有情、觉悟世间。
那我们接触下面的文字呢,就是佛来导引我们觉悟生命、觉悟世间的方式方法。不是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他如何、他如何、他如何,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对九界众生、对一切生命作总结,对一切现象作总结,对一切生命有真正的责任,对一切生命的共有的本质,我们去探讨、了解,那是佛子!
每天一个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就是斤斤计较于自己的见闻觉知的现象,那就是一个芸芸众生,那就是一个颠倒的自我,那就是一个深陷其中,什么其中呢?“现象”这个其中,不能自拔者。
(二)尊重、坦荡于生老病死,依法圆满觉悟生命
昨天有莲友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要做大手术啊,有大的灾难啊,认为自己面临的可能就是生死问题啊。在这个大的生死择取的面前,很恐惧、很迷茫、很挣扎,又接触点佛法,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问我咋办?
我写了一段文字,大概的意思我跟大家讲一讲。因为人们超越不了这个地方,我们天天看着都是学佛的,都在玩自己皮囊那一点东西,超越不了。做个佛子,就是个空名字,就不愿意去觉悟生命、觉悟世间,就是我这个皮囊有个什么感觉,我这个皮囊有什么变化,我这个皮囊面对的是老、是病,天天就计较这些东西。
后来咋回的信呢,大概意思是什么呢?我说:
“生命就是生老病死,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我们少一点,这个生命就不完整。那我们只要生,不要老、病、死,这生命的大部分呢,我们就会排斥,就会以为是负担,以为是难缘。所以,大部分人,就是怕老、病、死的人呢,就会一生落于苦难之中,委屈、压抑、徘徊、排斥、怨、多病、多灾、多难。为什么呢?老、病、死是生命的大部分内容。生与健康必然是时间很短很短的,这个内容占我们生老病死这个生命的整个组成,占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君子呢,或者说智慧者呢,全部接受生命、尊重生命,就是尊重生老病死,坦荡于生老病死。贤人呢、善人呢,于此处安慰世间,对生命充满了喜悦、协调、平和。说小人常戚戚、君子常坦坦,坦坦荡荡的是君子,那就是生老病死的面对。”
所以说,很多人就活在生命的极少一部分,他认为那一点是顺缘,就是生、健康,大部分时间就丢失了,大部分就是排斥,认为是违缘。所以,老、病、死,就不断地去对抗老、对抗病、对抗死;埋怨病、埋怨老、埋怨死;惧怕老、惧怕病、惧怕死。以此因缘,浪费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我们作为一个生命的单体,要是不尊重生老病死的全部,只活在你认为的顺缘中,那你这一生就多诸委屈,多诸责难,活在阴影中,所谓的老病死的阴暗中,你认为的阴暗,你认为的负面的东西,那你的生命大部分都在负面的状态下延续着。
所以,佛、菩萨都是把这个生老病死一如看待啊,他们正觉于世间,等持生老病死,圆满觉悟生命。他们那个生命不是自我生命,不是他的生命,是一切生命的一个总结。说生老病死,世尊观生老病死,观一切众生,不是说“我有生老病死,我要解决”。
人进入狭隘的自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越来越烦恼,越来越狭隘。一切佛菩萨都是为一切众生因缘去习法,去觉悟,去观察。那我们学习《往生论》呢,亦复如是。观察阿弥陀佛国土的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让我们回归圆满、清净、无碍的心智,那就是往生啊,观察回归。
大家一定要认清这一点,认不清这一点,天天就在你那个皮囊里,你那个皮囊的感觉。天天就那一套,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想如是,做如是,说如是,一切就围绕这个躯壳子,这个我执。
所以佛法第一个就破我执,破身执。尤其戒律,是破我执的最简单的方法。我们的功课,出家人的生活,学佛人的念诵,都是为了破我执。啥破我执啊?就是我们深深地执著在自己的生老病死这个知见中,结果浪费一生,空过一生。
所以,我们有机会遇到佛法了,大家一定要珍惜正见啊。不珍惜,学是学了,不珍惜的人学也就学过去了,学过去,跟自己不相干,还是天天抱着自己这块皮囊,一直抱到老死,也不知道要干个什么。
(三)无住生心观察一切
上一节课,我们读到观察门,“净光明满足”。那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看看观察门来导引我们回归,心地的回归。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讲彼国国土形相庄严。
下面的偈颂就讲种种事,种种事庄严。“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我们观察这文句,它不会让你落在某一个角度上,滞留在某一个角度上,让你观察而无所留住,就是无住生心啊,就是无住的一个观察。所以,阿弥陀佛无著无碍,心智无著无碍,一切诸佛菩萨皆无著无碍。
我们就会滞留在:我一个好感觉、一个不好的感觉,谁尊重我了、谁不尊重我了,谁赞叹我了、谁诽谤我了,我身体今天健康了、明天不健康了,那就会滞留在一个业相上,就会产生烦恼,对抗、排斥、怨言、不满。那这个不滞留。
妙色庄严。下面这一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触功德,“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所谓的功德庄严,就是给我们带来的所谓的力用,力用。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所以我们称极乐世界为无量光佛刹,光佛刹。
有时候我们会去到一些特别明亮的环境中,特别干净的环境中,或者说极高的高山,像人到高原地区,青海啊,或者西藏啊,康藏地区啊,很高很高的山上,蓝蓝的天,光线比较充足,人就能见到极细微极细微的东西,你感觉到光是充满的,是透亮的。那我们在雾霾的环境中呢,那个光明、光相也是恍恍惚惚的。
极乐世界的这个“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让我们能观察到极细微的东西,所以“备诸珍宝性”,种种事、种种现象“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我们看这个世界,我们看娑婆世界怎么看呢?就是寻找,我们会寻找某种东西,好的景象,自己喜欢的景象,自己听别人说的某个景象。
那极乐世界是“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你看到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方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任何一个事物,一个现象。
“无垢光焰炽”,就像我们大家看到很多珍宝,特别亮堂,没有尘垢那个样子,“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草,大家对草没那么个感觉。“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人要去过草原了呢,草原上有一种草,马兰花,马兰花那个草,它这个描述能感觉得到。“迦旃邻陀”,我们这儿的人不知道是啥,也没翻译,也没有标本。要是到草原见过那个马兰花,它长的都是一大墩一大墩子的,那个草看着很柔软那个样子。
“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就是我们碰到的任何一个东西,它这个宝性会展示出来,就是随意性、随和性,随众生意乐所显现。
“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触,讲触功德。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东西呢,触到什么东西,有软有硬,有能伤害人的,有能保护人的,什么东西都有。极乐世界的所触,所触之物,能让一切有情感觉到这种所谓的“生胜乐”。好的触觉,人感觉到细滑啊,像许多贪欲贪触的人,就喜欢细滑,喜欢穿绸缎。那个绸缎就有那种特质。
(四)庄严三种功德成就——水、地、虚空
水功德。这是三种事,水、地、虚空。这十七种功德中呢,三种事的功德,他把它列出来,是在第八层功德中所列出来,跟其他的不去契合,他就额外列出来,让我们从地、水、空来观察极乐世界庄严。
水,水庄严,“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经典上写得很细致,《无量寿经》上写得很细致,说这个水,人欲没足则没足,欲没膝则没膝,欲没胸则没胸,欲没颈则没颈,欲温则温,欲凉则凉,或者从上灌,或者从下灌,随意自在。水庄严。
这讲“弥覆池流泉”,尤其是印度人,主体是热带地区,所以对这个洗浴啊,冲凉啊,池水啊,就特别在意。这个描述呢,也就是对人们特别喜欢的东西作了一个描述。
“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讲它的这个景色、景象。我们到湖泊,有水多的地方,会看到那种光相,风一吹啊那个光相。“交错光乱转”,不知道大家咋个体会。
地庄严,“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我们站在窗子面前就容易去观,现在的建筑有这些内容,像高楼上可以透视很多地方,“观十方无碍”。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安全、自在,任人去游行,有所保护。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讲虚空庄严。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虚空天乐不鼓自鸣,就是(极乐世界)生命的特质。
我们这个生命的特质出现了很大的障碍。极乐世界,人都是自由地行走,他没有障碍,这个地也好,虚空也好。人类是没办法飞行的,所以人类只能借助飞行器,或者说现在有那种,人穿上一种衣服也可以去飞,从高处跳下去,也可以飞,滑翔一样的。
我们人类原本的功能,现在意生身还有那个功能。过去人讲中阴,中阴身也有那种功能,所以过去的人讲,现在的人都活在中阴中,那很多人就抬杠了,“我们怎么不会飞?”
极乐世界的生命也好、物件也好,都不是像我们这样固化着,都在变化着,生命都是随意飞行。所以它有很多物件啊,乐器啊,生命的走动啊,都会发出很美妙的声音。
有时候刮大风,一个电线,风一大就会发出很多声音。人在飞行中呢,或者生命在飞行中呢,或者物件在飞行中呢,就会发出很多声音。
极乐世界发出的声音呢,就是“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这个声音呢就像《阿弥陀经》讲,无不是在念佛、念法、念僧。
(五)以果觉因心作缘起,建立往生正因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雨华衣庄严”,天降曼陀罗华,天降华衣。这个雨(yù),是纷纷落下来的意思,是个动词;雨(yǔ)是个名词。这个地方的雨(yù)呢,是个动词,就是纷纷地,从虚空中纷纷落下来很多华丽的衣服。这个衣,可能是一个描述,简单的描述。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天上落下来很多像华衣一样美妙的东西。
“无量香普熏”,我们现在的污染,这个尾气,种种、种种、种种,二氧化碳,到处都是。
称为“雨(yù)庄严”。为什么这个地方一定要读成动词呢?跟它的文体有关系。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处处就有佛,佛与菩萨、天人所聚会,所聚会处,就像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的一些画、图像佛会,就是一个一个的化佛,领着菩萨们、天人们在一个一个的地方。
“除世痴暗冥”,就是佛陀的光辉,阿弥陀佛光明照触此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无量寿经》经中有这样的文字。
“除世痴暗冥”,实际这个痴、暗、冥,就讲的三界,讲的善的聚集、恶的聚集、圣的聚集。为什么圣的聚集在这称为“冥”呢?他跟佛功德对比而言。佛慧普照,净化九界。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极乐世界处处流传着美妙的梵声。梵声,过去讲“八不”,八不音,不高不低,不雌不雄,不大不小,不急不顿。八不音,八不声。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妙声庄严。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极乐世界这十七种庄严中,主庄严。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极乐世界这个器世间是阿弥陀佛所住持的世间,阿弥陀佛所住持。
我们读过,说“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那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阿弥陀佛住持呢?大家要去了解经文的这个广义、略义、深义。主庄严。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眷属庄严,一说到主,就要说眷属。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果觉因心啊,为什么念佛人要用果觉因心行此正道呢?为什么阿弥陀佛要把自己的果地觉回施众生呢?就是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正觉化生。就是果觉因心,果觉作众生缘起,作我们的缘起。
我们一再提果觉因心,不是说一定要这么说,你不这么说,怎么往生彼国呢?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啊,《无量寿如来会》中有讲[12] 啊。你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那你怎么往生呢?
所以我们天天说,我念佛怎么样了,我念佛怎么感觉,清净不清净,如法不如法,你能往生吗?你如何如何是正觉吗?觉悟一切生命现象称为正等正觉,觉悟一切现象是为正等正觉。你天天说你如何、你如何、你如何、你如何,天天满脑子都是这个东西,你能建立往生彼国意吗?能建立往生彼国的正因吗?大家要思考好。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讲,“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13] ”?为什么总是要讲这个?为什么要讲阿弥陀佛果地回施众生?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以此为缘起,那就是往生正因。
(六)随顺佛愿观察、觉悟现象,受乐常无间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受用,“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就是往生彼国的众生的受用。什么受用?“爱乐佛法味”,不以谈论自我的感觉为佛法,以觉悟世间为佛法,觉悟有情为佛法,悲悯一切,觉悟一切,了达一切智。
天天我们就盯着自己生命中表现的某种现象,你怎么能正等正觉?怎么能了佛无碍智?怎么能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所以呢,众生就是无“我”不欢,不谈论自己谈不了。那我们永远在狭隘的那个“我”的意识中,不断地纠结,顺我者喜啊,逆我者嗔啊。
有菩萨说,阿弥陀佛果觉因心这个教法是真好,我做不到,我梦中还是颠倒的。我说,你念业你怎么不颠倒呢?你没有随顺佛力,你怎么能得安稳呢?你怎么能清晰呢?因为没顺着他说,就起嗔心了,嗔恨。违背我者、逆我者,不得了了,顺我者……这就是所谓的众生的执著啊。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佛法味,就是乐于觉悟一切世间,觉悟一切因缘,破一切现象的制约,消除一切众生的困惑。
“禅三昧为食”,无染无著。三昧,等持一切因缘,清净等持,“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无难,无诸难。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我们要随顺佛的愿力去实践,去觉悟世间,你去观察你是什么样子。因为佛力住持,因为正觉住持,我们以前那个计较的身心恼,身心的障碍与烦恼呢,了无所得,所以“受乐常无间”。
果觉因心的实践,随顺佛的愿力,而不是随顺自己的现象,不是随顺自己的见闻觉知去纠缠,自己用不上佛法。随顺佛的愿力,不是随顺你的业力,不去夸张你的业力,觉悟你的业力。
好比说我们晚上睡觉迷失了,好比我们白天生烦恼了,好比说我们看到什么不顺了,身体不好了等等,这都是你的现象,你要随着这个现象,你就生种种烦恼,你纠结这个现象,你就会有种种迷失,种种不满。
那我们随顺佛愿来观察这些现象,来觉悟这些现象。就是《圆觉经》所讲[14],“于一切时处不生妄想”,我们随顺佛愿就不生妄想,那就随着佛愿观察嘛;“于诸妄想不加了知”,妄想来了,你也不去了解它,也不去认真、当真,不理它;“亦不辨其真实”,这是虚妄,这是正念,还是不正念,不去管它,就是无住生心,那你就“受乐常无间”,没有障碍。
(七)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所成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天亲菩萨把这个地方说大义门,十七种庄严中的第十六门,大义门。什么大义门?说极乐世界的这个特定状态。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因为它的缘起是一样,皆依佛的果地觉来作缘起的,而不是依众生杂缘作缘起往生彼国,是皆依佛的愿力往生彼国,所以称“大乘善根”。
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所成,就是皆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往生彼国。
现在我们很多人就纠缠自己,认为自己多能耐、多少理解、多少什么、多大的本事,自己能往生或者不能往生。那不是大乘善根,那是你自身的、你个体的因因缘缘。
“等无讥嫌名”,极乐世界,往生彼国有情无有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像女人、根缺,就是人不管哪个角度不圆满,或者说有缺失,包括二乘人,就是声闻人,没有这样的名字,况有这样业报吗?
“二乘种不生”,并不是说没有二乘、声闻乘的现象,它这个“种”就是不去成这个果,如此而己。就是极乐世界不需要你证阿罗汉果,可能你以声闻身份去,有这种相,没有这种果。皆是大乘善根界,皆是大乘因缘,皆是佛的果觉所摄化。
像我们这个世界,世尊讲,有女人的世界就是地狱,他不是说女人是地狱。有女人就有男人嘛,有对待的这种心性的生命,人就活在很痛苦的地方。是不是?大家去观察。所以“女人”,他并不是单说女人的。
现代说男女平等啊,不尊重女性啊,这个地方根本没有这个内容,不是这个内容,不是这个成份。也有很多女性说佛教歧视女性怎地怎地,根本没有这个东西。他是观察整个生命现象,说这个现象的,不是就针对女人、男人说的话。
我们心智狭隘就会出现这个,谁说某个人了,谁说某个事了,“咔”就卡壳了。这一类的因缘是我们觉悟的因缘,不是我们计较的因缘,那就不是说这个事的,是通过这个事我们来觉悟它。
所以世间人与觉悟者,他们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觉悟现象,一个是沉迷于现象、纠结于现象,就这么一点点差异。同样是现象,诸佛如来、菩萨、贤圣得解脱,得自在,得觉悟,以此因缘受恩于此;众生迷失、固执、颠倒,加深这个现象,所以生诸烦恼,受害于此。
一个现象,为什么会有受益,会有受害呢?一个觉,一个迷,就这么大的差距。
(八)随顺极乐国土庄严,觉悟娑婆世间现缘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这个作了一个小结。
这十七种庄严呢,我们上一节课,从第四种庄严,“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后面这个,“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是第五种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第六种。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触功德庄严,第七庄严。
三种庄严,水庄严、地庄严、虚空庄严。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这是第八种庄严。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雨庄严。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第十种庄严,光明庄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第十一种庄严。
主庄严,第十二种庄严,“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眷属庄严。
第十四种庄严,“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无难,第十五种庄严。
大义门庄严,“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第十七种庄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你看,他观察了十七种庄严,告诉我们什么呢?“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这十七种庄严想表达什么呢?众生的种种角度,引导我们观察种种角度,就是我们所接触的这个依报环境,作了种种描述,对极乐世界作了描述。
“观彼世界相”,这十七种世界相的庄严,来让我们看:“胜过三界道”,这是第一种庄严;到最后的“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来导引我们,“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天亲菩萨他这个文字呢,就很简单地让我们来了解极乐世界,实际是满足一切众生需求的一个国土,或者说是个顺性的国土,最简单就是顺性的国土。
下去了,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他讲得都很直接。后面的长行中,他会对它有细分,这个四句偈子是什么,那个四句偈子是什么,他有很细的分,细分,我读的时候就简单地提示一下。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我们“愿往生彼”,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闻名就愿意往生了,一般的人做不到所谓的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做不到,那天亲菩萨就把它列出来,彼国种种庄严,观察彼国种种庄严,来让我们接受,或者是让我们了解,了解愿生彼国。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他这里面讲了很多细致的问题。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讲往生彼国的正因。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作为呢?那大家“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我们在这个世界完全都能做的,我们觉悟每一个事。哪一个事相能影响我们觉悟呢?哪个事相能阻碍我们觉悟呢?没有!你观察,你说有一种事能让我们不觉悟,你可以去观察,你去找,哪个事情能让你不觉悟的?
一切事情都是我们觉悟的对象,都影响不了我们觉悟,都在导引我们觉悟。你只要随顺佛的愿力,随顺“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心智回归到具足,回归到阿弥陀佛所回施的功德因缘上,随顺佛的愿力,什么事情能挡住你觉悟呢?
没有一个能挡住你觉悟,那你就会“爱乐佛法味”啊,就是所谓的觉悟世间“禅三昧为食”。觉悟就等持世间嘛,不生爱憎,等持世间。任何事情来了,没有爱憎,清晰了知,那就等持啊。
正觉世间,等持世间,是为觉悟。
我们一生爱憎,心识就跑了;一生爱憎,就生排斥、黏着。喜欢的人黏着,不喜欢的人就排斥。迷失了,现象就挡着你了,抓着你了,你没有“爱乐佛法味”,你不会正等正觉于世间。
是为具足,具足,心如明镜一样的,光照十方,就是“净光明满足”嘛,照一切世间,正等正觉于世间。光照世间,彻照世间,正等正觉于世间。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为什么不能做呢?不做,就是我们动自己的心念了,那我们就在这个可思议的爱憎中去用了,对错中去用了。
文字处处,你能看到极乐世界的觉悟的一个特质。所谓的“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这个真实功德相,“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极乐世界,或者说佛法的真实功德相。
(九)等持的根本方便——本质具足
这十七种庄严呢,也可以说是十七种角度,让我们体验自心庄严。因为,佛心庄严与自心庄严,了无差异啊!
我们在这儿去观察佛国土庄严,就是观察自己心地庄严,因为阿弥陀佛把功德回施给我们了。他庄严他国土,就是他的功德回施众生啊,那你观察彼国庄严,庄严自心。
所以说,“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那你自心是具足的,是“净光明满足”的,光耀十方,那你照耀了什么地方,你接触什么,圆满不圆满,你不会动摇啊,就是所谓的自觉圆满,自觉清净。
所以这个具足啊,本质具足,是所谓的等持的根本方便。
说这个人受了具足戒了,不得了,过去人一说受具足戒,为一切天人师,所以大家就称某某师了。以前沙弥一般不称师,因为他没有受具足戒,受了具足戒了,大家就称师,见了说“啊,某某法师”,这个人受具足戒了。什么叫具足戒呢?他能等持世间了,因为他的心里的受授,就说你可以等持,你可以平静地、具足地观察一切世间现象,或者说做一切缺失有情的福田,做三界福田。
过去人看到出家人,为什么就赶紧供养礼拜呢?福田啊!他受具足戒了。他要守护具足的心智,就是等持世间。所以出家人过去就平静啊,清净啊,善良啊,圆满啊,为什么圆满?他们就是圆满啊,守护一个圆满的心,光耀十方,智慧慈悲,利益于世间,心性具足故啊。受这个戒,什么戒呢?就是他要守护这个东西。
我以前供养过一次出家人,那时候没有学佛,也不知道什么叫佛法,有一个比丘尼,我认为是比丘尼,他们说不是,我不知道。供养了,就喜悦得不得了,几天就很高兴,并不是说你拿一点钱怎么样,不是,不是那个,是产生了极大的喜悦。这个喜悦并不是说供养人了才喜悦的,是感觉到供养这么个出家人,产生那种喜悦,就管不住自己,心里就很喜悦,像结上一个佛缘了一样。
后面三皈依,皈依以后才知道,的确这个缘很重要。所以从那以后,看到出家师父就欢喜,就想着怎么给人做点什么,供养点什么,赞叹几句。为什么呢?他们受具足戒了啊,他们这个形象就代表着具足、清净,来安慰一切众生,做一切众生福田。怎么安慰呢?他具足,你看到他了,具足就感染你、印契你,他们教诲,也会教诲你,你也具足啊。虽然不直接这么讲,但是给我们一个具足的缘啊。
很多人心里潜在地向往着出家,实际就是那个具足戒是最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为佛内眷属,直接就把众生拉到像佛一样的功德海中了。他们要是承接这个佛力,承接这个戒德力,那这人不得了啊!
要是说,啊,我身体如何,我感觉如何,别人对我如何,供养如何,磕头如何……这就不是具足戒的守护者,这是“我”的守护者,那这个人开始负债了。别人把他当成具足者,他还认为自己这缺那缺,还要受十方礼敬,那他就开始负债了。这索取一点儿名,那索取一点儿利,那不具足。
所以,我们为什么称出家人为这个师、那个师呢?就是因为大家具足啊,受了具足戒了啊。受了具足戒,你不运用具足,你不吃亏吗?你认为你病了,你身体好了、你身体坏了,你烦了、你不烦了,别人恭敬你了、不恭敬你了,那你守护的不是具足,你守护的是缺失现象,某个业报现象。所以这个“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这后面会讲到佛的庄严。
(十)随顺佛力,守护具足,住不退转
好,这十七种庄严呢,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果地觉的回施,是即往生的一个事实,即往生的功德事实,即不退转的一个事实。
那你不接受他,你就会玩你自己的名堂,你的感觉,你的这个人怎么样,谁对你好、谁对你坏,你高兴不高兴,你有多大的本事、没有本事,你天天就会计较这个,没有守护具足,没有守护阿弥陀佛的给予,那出家在家都是一样。我们接受不了佛的给予,处处都在流转业中流转,没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阿逸多,汝闻佛名,吾助尔喜”,助什么尔喜呀?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是嘛,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闻我名号,持名号,干什么呢?称名自归,干什么呢?即入必定。那是佛的愿力使然啊!我们随顺接受,愿力也使然,什么呢?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才是往生彼国正因啊,“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啊。彼国无邪定聚及不定聚,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大家一定要想明白《无量寿如来会》上这个教诲。想不清楚,你还在那掰持你那一点自认为自己的修持,自认为自己的见闻觉知,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就是不愿意随顺佛愿、守护具足、感恩世间。
总想在世间争夺点什么,因为你不满,你就要争夺啊!你具足,你争夺什么啊?你只有布施的东西,只有光耀十方的东西,你没有争夺了。你这儿也不满足、那儿也不满足,你这样想表现自己、那样想表现自己,你不满足,你要世间争名争利,争是争非,争高争低,争凡争圣,说对说错。
有一亿菩萨不闻此法而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心啊!
所以他这个小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我们这节课呢,就把这十七种庄严念一遍。时间又到了,下去了,大家要多多地观察观察这十七种庄严,来印契自心,自心庄严。
好,下课!
随顺佛力吧,随顺佛力。
随顺佛力,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课后开示:依法回入具足心智,走出自我缠缚
(弟子:叙述自己做的两个梦。)
慈法法师:除了他做梦,谁还做梦?哪一天不是梦,你告诉我,哪一天不是梦?你就瞪着眼再真切,你一晃过去就是一个梦,他这不过是说那个梦,他认为是梦的梦,我们哪一天一晃过去、一晃过去,不是梦呢?
人生如梦啊!
所以在梦中我们都不会选择,我们不选择佛力,不选择佛的果地觉,我们选择自己的妄想,你这人太差劲了!梦中是选择最自由的,对不对?梦中能选择,你还不选择?我们还抱着自己的业力、抱着自己的烦恼,去无限流转吗?无限地轮回吗?
弟子:某某师兄他这次听师父讲《无量寿经》,特别感动。他知道我要来斐济见师父,他就用了一段时间来思惟,然后写下他的感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玛达千诺!亲演法教,彻畅佛怀,单提正印,示法如佛。甲辰安居,恩师斐济开示《无量寿经》,晰明净土真髄,点眼佛德自力之别,全彰果觉因心,行法礼赞如是。”
慈法法师:写得不错。
净土只能单提佛印,那没办法,单提正印,它称为正法眼藏。没有一点点办法,因为打一点折扣就没法讲净土。
净土就是对全体众生、整个世间、情器世间的一个整体的真相认知,或者说整体的一个责任。它不是叽叽歪歪的哪一群人、哪一个人、哪一代人,它不是那样子的,它是对全体生命的一个大任。写得不错。
弟子:某某师兄他多次谈到在师父您这里受到恩惠。我们见面次数不多,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真正的感动、触动。他常常说:现在回想到自身啊要多忏悔,主要就是祈祷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加持,这个点。我们更多的,还是提我们自身这一点。感觉之前,好像更多还是提自身这个角度。
慈法法师:我们走不出自我的唯一因缘,就是我们对社会、对生命没有责任感。我们对“他”(指自己)有责任感,这个“我”,离开这个东西,就不知所措。所以我们来学佛,来观彼世界十七种庄严、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看佛干些什么,菩萨干些什么,他的国土都是什么。走出自我,我们要走出自我,并不是说真正是什么“走”,就是不再执著于这个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了。
佛如何,我们就看佛如何、菩萨如何,我们去学佛如何、菩萨如何,我们把自己的身心融合于佛菩萨的作为中去了,思惟中去了,言行中去了。
所以入佛功德庄严,忘却了自我的那种丑陋啊,那种计较啊,种种因缘啊,爱憎啊等等,渐渐地就忘记了,实际就是超越了。你回头一看,还有那么个影子,但它已经是个影子了,它所有的作为如梦如幻,皆是生灭相,没有实质。
现在不是说我们不愿意放弃自我,是没有方法啊,很多人不习惯,放弃这个东西咋办啊?他不得不谈论他、说他、想他,对吧?说他、想他,想他的亲人,想他的周边,他只能这么干,他没有其他的内容。
我说,哎,俄乌战争死那么多人,你念念佛,为他们念念佛。说行啊,但下去了,他不愿意念,跟我啥关系啊?没关系。那边就是生死不得,生死都不自由,但这边的人,说你生一点悲心,为他们念念佛,回向他们像我们一样地安乐,没有战争。答应归答应,但是做的人很少。为啥呢?走不出自我,没有慈悲心,没有无我的智慧。
啥叫无我的智慧呢?无我,就有智慧了;人一有我,就没智慧了,完全就没智慧了。染著嘛,“我”就是个染著相,染著于情,染著于事,染著于正确、是非人我,反正所有的染著都是“我”。走出自我,就没有染著了。
所以佛给出家人授个具足戒,说你不要染著,你具足。那念佛人咋办呢?这世间人咋办呢?一般的教诲也不直接说你具足。净土说,你也是具足的,因为你闻到佛名了,佛的功德就给你了,已经在你心,跟你的心已经印契过了。
闻法正行开始了。
闻法正行,就是果觉因心,就是闻法正行嘛。
那你也就干净了,啥干净呢?具足了嘛,那就可以等持世间了,不再索取世间了,不再排斥世间了。我们对世间一旦不排斥、不黏着、不索取,那是什么呢?叫做等正觉,等持。
所以佛有大三昧耶成就,不出定,不入定,就是爱护一切世间嘛,就是等持一切世间。随众生机而说法,就是等持世间方便。你说你缺失这个、他缺失那个、他缺失那个,他会告诉你真相,如此而已。
三无差别是真相嘛,令一切众生得等持善巧。等持是个善巧,就是他会安稳于此,就是事情发生了,他不会起伏,不会在这个变化中排斥、黏着,他不会。
为什么佛那么安详呢?雷劈死人了,佛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呢。别人就来问,你没慈悲,对不对?那边牛也劈死了,人也劈死了,你怎么就没动静呢?
佛智中无所见,佛业报中无所成。
就佛的本身来说,他根本没有一点点的关系,联系不上。佛以悲心可以观察此缘,所以佛以慧眼观察,以法眼观察,那可以跟他交流法则了,说这个人多少、多少、多少、多少劫前,造了一个什么事,雷劈他了,电打他了,那是他的业相。很多人都不会知道的,就是这个业跟他有缘,就把他打死了。
佛具五眼,他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我们只有肉眼,我们的肉眼还是混浊的,不那么清澈。像我以前还得白内障,看不见,混浊。
所以佛观一切众生,视若一子也好,视若父母也好,视若自己也好,这就是等持,他在等持世间。他不会把人当成其他什么,他是圆满观世间。
弟子:和他是一样的?
慈法法师:不能那么说。在他圆明的法界中,或者说无碍光的法界中,也可以说他一物不见,也可以说他观察到庄严的法界,观察到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庄严,也可以说一物不得。这么说,佛心非我等思惟建立。
他五种眼,就是他五种方便建立,或者说五慧,五种智慧。他建立了不同的东西,不同的角度,什么时间用什么,不用的时候是什么。
大家说性空,是一个描述。一般人说性空,说现象有之时,即是性空妙用。所以觉悟的人,这个现象一出来,它的本质、托付的那个力量就出来了。这个幻生幻灭,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他就不计较了。
我们在现象中就计较,是对我有益啊,对我有害啊?是爱我啊,是憎我啊?我们很多分析就来了,这叫分别心嘛,虚妄分别,开始颠倒妄想了。
实际,佛法很简洁、很明了地告诉我们,心与佛心是没有差别的。阿弥陀佛回施的这个报德就是嘛,说大家的心没有差别。
大家开始产生疑惑,怎么没有差别啊?你怎么怎么样,我们怎么怎么样……他开始告诉你,你要认为有差别,我回施你一个没差别,行不行?但很多人还是不接受。
不接受,佛说,那我的国土可以满足你的愿望。这就是即得利益他不要,他慢慢地来、慢慢地来,所以他设了很多……你看,《往生论》整个就是慢慢地,反正是让你怎么能往生就行,怎么能回归到自心庄严上来就行,充分地认识自心,如此而已。
我们兴奋于某一个事情,好比说兴奋于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总认为有什么可得,那个动力就驱使我们去,不顾遥远,什么都不顾,认为什么得。那净土这个教法呢,无一法可得,但它给你一个真实。
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上 ,设满世界充满火,当过此求此法[15]。干什么呢?来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执著、缠缚,入光明藏,入法藏,回入具足心智,往生彼国,自然的一个回归罢了。
实际并不是难事,就是大家那个紧张,憋着的那个劲,那才是难,设置了很多难。把业力、把自他、把种种因缘、把回忆当成一种力量,造成了很多障碍,尤其坚固自我,造成了很多障碍。
实际我们走不出这个自我,无始以来培养自我,所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建立、强化自我,壮大自我,背道而驰。你看,人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糟糕,不是说一代不如一代,反正是越来越糟糕,因为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封闭在这个壳壳里面,越来越封闭在这个壳壳里面的感知、见闻觉知中了,就越来越狭隘。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大家的争夺的意识越来越强,似乎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了,实际就是人贪心越来越大,对物质、对外在的东西的需求越来越渴望,对内在的具足越来越丢失了。所以战争来了,饥馑来了,瘟疫来了,人心招致来的,感召来的。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