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整个《往生论》,尤其是观察门,让我们每一个有情来接受阿弥陀佛的约定,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察二十九种庄严,就是我们观察彼佛庄严,令心回归,来让一切有情参与观察彼国,与阿弥陀佛作一个愿往生的约定。实际“愿往生”,就是你的约定成立了。
我们通过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要善观佛的本愿力,就是果觉因心啊,处处不离果觉因心的教诲。我们忆念、印契无量寿佛,与无量寿佛同生、同相续;契入弥陀愿海,契入弥陀愿力,是彼国意;安住阿弥陀佛的愿功德海,是往生彼国意的内容的延伸。其意周全啊!愿生安乐国,依愿满足,依愿清晰,依愿安稳,依愿充盈,无所缺失。
(一)往生的约定
我们来学习《往生论》,实在是为了我们道业的有所认知、实践。
上节课,我们把《往生论》九十六句偈颂中的观佛十七种国土庄严,读了读,作了一些提示。
整个《往生论》的叙述,无外乎是真相,叙述了一个真相,一个实相,一个所谓的如来功德庄严,实际大家没有离开过实相。
这个《往生论》呢,不是我们心外的文字,也不是心外的文句,实际是心地庄严的一个描述,不过是净土的描述与其他方法有点差异罢了。
我们继续上一节课的文字。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他作了一个观察彼国庄严的回归,就是愿生彼安乐国。
因为我们知道,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个“愿”呢,有佛愿力之愿,有顺性这样的愿生之愿。我们自身这个角度最为重要,就是我们观察,我们观察彼佛庄严,令心回归,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有这种愿生的愿望,与佛约定的契合,就是报德约定的契合。
这在净土是个不共法,与其他一切法的不共之处。
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的愿是顺性愿,这两点愿生:本质往生是一定没有问题的,佛愿往生没问题的。
我们每个单体与佛接引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的愿,有没有连接,这个约定最重要,这个约定是最重要最重要的!
实际整个《往生论》呢,尤其是观察门,让我们每一个有情来与阿弥陀佛作约定,就是接受阿弥陀佛的约定。能不能接受这种约定呢?那让我们来观察二十九种庄严。前面讲了十七种国土庄严,让我们来了解、来参与这个约定。
实际“愿往生”,就是你的约定成立了。我们单体要与阿弥陀佛摄化十方有情往生彼国、无碍往生彼国的这个愿,与顺性这个愿,契合了,那我们就安心了,就有皈依处了。
身心有所皈依,你观察清晰了,了解清晰了,思考清晰了,各方面都清晰了,那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他作了一个小结。所谓的小结,就是来让我们观察观察,是不是在这个地方能安心,或者说来守护这个约定,或者说来参与这个约定。
大家都知道,世间人做生意啊,人际交往啊,都要签一个合同、合约、契约。物质的交换啊,房地产的交换啊,车子啊,什么样的交换,都要有一个契约、合约。
那阿弥陀佛以他的悲智方便,与一切众生作了一个约定,他主动约定于一切众生。那众生的回馈,就是我们的回馈,就变得特别地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往生”。不管你是往向往生、返向往生,你这个往生有没有约定呢?没有约定,那你心就不安,没有约定,那我们就不安。
怎么安呢?约定!阿弥陀佛与法界有情来作了一个约定,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以自身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全体,就是修德的全体,作了一个与一切众生的回馈,或者约定,或者来印契一切众生心,都可以。
那我们接受不接受?印契不印契自心?就是我们个体来不来约定这个事情?那就是所谓的自受用中,我们是不是在运用果地觉作因地心。
这一点呢,我们净土行人,或者念佛人就要观察得到这一点。
因为阿弥陀佛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说了种种愿,像四十八愿,乃至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我们作为一个单体有情,参与了阿弥陀佛,或者接受了阿弥陀佛的印契,或者接受了阿弥陀佛的回施,或者说接受了阿弥陀佛的这个约定,身心得以安乐,就有依止,称为往生的约定,往生的一个认知抉择。
那我们在这十七种国土观察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小结,有这样一个回顾,有一个认知。
(二)八种佛功德庄严
我们看下面的佛的八种功德的文字。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前面叙述的是他的这种环境,所谓的器世间。这讲的是他的情世间,就是主与眷属功德。
主功德,“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讲世尊这样一个所谓的座功德。“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缘起,安住之处,处所——座庄严。
“相好光一寻,色相超群生。”
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为什么这个地方写“相好光一寻,色相超群生”呢?他这“一寻”,就是佛的这个身,过去有记述,对阿弥陀佛的身相有记述,说圆光或者白毫光相百亿国土,实际就是法界藏(zàng)身阿弥陀佛,或者法界藏(cáng)身阿弥陀佛,整个法界就是阿弥陀佛身。所以,这个“相好光一寻”是根据人心智的一种描述,大家能接受的一个状态。
“色相超群生”,这个群生,是十法界一切有情。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口业成就,口业。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阿弥陀佛的心智,同地水火风,像四大一样。“虚空无分别”,雍塞在法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显。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就是阿弥陀佛这样的一个功德的角度,大众功德。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上首功德,对观音、势至等上首弟子功德的描述。
主功德,“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就是上首与佛住持这样一个极乐法界,这是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的一个记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这是佛不虚住持功德,也是个小结,是佛功德的一个小结。
像“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这是对十七种国土庄严的一个总结。什么总结呢?“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观察了彼佛国土,愿生彼国。
佛八种功德庄严,称为不虚作住持。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是对阿弥陀佛住持功德的一个总结。
前面是观十七种国土庄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来让一切有情参与观察彼国,与阿弥陀佛作一个愿往生的约定。
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印契一切众生,就是一切众生都有这样的因缘,都有这样的回施、印契的因缘。我们接受了,就是我们明确地了解了、接受了,那就“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那这八种功德,他归结到不虚作住持,所以“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跟《无量寿经》那四句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内容是一样的,不过换个角度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告诉我们佛的功德真实住持法界,没有空过者。我们现前的每个莲友,因为观佛的种种相好、庄严,我们也在佛的愿力的摄化下,没有空过的。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说果觉因心满足众生之需求,就是在佛陀的功德海中,一切众生需求皆能得到满足。因为他这是无上心中,或者说清净法界中,具一切功德,“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三)菩萨四种正行
这个文字的次序,就是观察门,先介绍国土庄严,十七种庄严;后面就是情世间庄严,就是主功德、眷属功德。介绍了这样阿弥陀佛主功德庄严,下面就会介绍菩萨功德,或者菩萨正行,菩萨功德庄严。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以前接触过一些法师们,在谈论这菩萨四种正行,实际返向往生,就是我们念佛返向往生。第五门实际就是菩萨四种正行的一个,把第五门表达得十分地充分。
第五门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入生死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故。这菩萨四种正行呢,就是把这个内容换了不同的角度来谈论。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因为我们在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功德海中,就是每个人都在这个愿力功德海中,所以愿意往生,随佛愿力即得往生,如水归海,愿生即生。
你只要不坚持自己的分别知见,不坚持自己取相的那种习惯,或者说一叶障目的那种习惯,你融入弥陀愿海,随顺佛力,那我们就知道,“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那一切菩萨呢,所有念佛的功德,就是所谓的“安乐国清净”的功德。“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住持世间,利益有情,不为自求,因为具足缘起,或者果觉缘起故。
实际果觉缘起就是菩萨正行之发起,菩萨正行发起,实际就是所谓的返向往生,也就是所谓的出功德。这些角度,我们要去常思惟观察,因为它这就是观察门嘛。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若是我们随顺佛不可思议愿力功德,融入其中,就是佛力住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就是“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那我们在这个世间所有的作为,都能安稳世间,光耀世间,就是像须弥山一样,安稳世间。人若不为自求,所有作为就是利益世间,净化世间。这是菩萨第一种正行。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菩萨第二种正行。
若是愿生即生,随佛愿力,或者佛愿力住持故,果觉因心之实践,那就是所谓的“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我们随顺阿弥陀佛圆满的报德入法性海,得不退转,念念时时遍布诸佛会,供养诸佛如来,利益诸群生。就是所有作为、言说、意识,直接与诸佛菩萨融汇在一种功德海中,如是光光相应,所谓的“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人一旦从果觉因心的这个角度,随顺佛的果地觉去实践观察,不为自求,广大心智的妙用就舒展开来了,我们就了解这些语言在说些什么。那我们要是被取相、被自身的业、被自己的爱憎所牵引制约,那你就会“这说些啥啊?”你就没有跟你的广大真心、实相心去相融、相印契,那我们就不了解在说些什么。这是第二种菩萨正行。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这是所谓的雨华衣庄严的一个善巧,就是普供养一切诸佛功德,赞叹一切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菩萨正行中,供养诸佛,赞叹诸佛,普供养于一切。菩萨正行第三。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这收尾了,讲菩萨正行的一个小结。
就像十七种国土庄严一样,“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像佛的八种功德一样,不虚作住持,“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这四种庄严,他也作了个总结。什么总结呢?“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说的就是返向往生,就是所谓的无佛国土,我愿皆往生。
这是个小结,就是菩萨正行的一个小结,也就是返向往生的一个记述,或者说出功德实践法则的一个善巧。
那这四种菩萨正行呢,它的小结就是“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四)善观佛愿,顺性同生
我们通过这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十七种国土庄严的观察,我们有一个小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与阿弥陀佛的约定,我们建立了,莲友们都建立了,那就是所谓的“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因为啥呢?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想满足一切众生的愿乐,包容一切众生的心智,直显诸佛本怀,或者说本愿的功德,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真实利益,所以“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愿生彼,就是展示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功德,接纳十方有情,所谓的器世间庄严。
佛八种功德所总结,“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那我们观察十七种国土庄严功德,有一个总结,“愿生安乐国”。
佛的八种功德,我们有一个总结,因为“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所以说佛的本愿力,我们要善观佛的本愿力,就是果觉因心啊。
这个,处处不离果觉因心的教诲。不管是十七种国土庄严,还是主庄严、眷属庄严,皆是引导我们观察佛的果地觉,佛的依正二报的功德庄严,令我们的心庄严。
因为阿弥陀佛的果地觉,阿弥陀佛是自知自明的,我们来观察、来了解,实际是佛的回施,佛的依正二报的回施,情器世间的回施,主、眷属的回施,功德的回施,令众生心庄严。就是佛之功德庄严回施众生,回施众生!
那我们是有情一份,我们也来接受这个回施,说“遇无空过者”。
菩萨四种庄严,四种正行,正行归结到“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净土的教法不是我往生、他往生,是一切众生本来往生,一切众生随佛愿必然往生。我们清晰观察佛的国土庄严、眷属庄严、主功德庄严,依愿往生。说本质往生,随愿往生,随我们观察功德庄严自心,得以往生。
那这个呢,就是给我们作了这样一个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
所以说观察门有这么多文字,九十六句偈子占的比例太大了,来让我们了解观察门的重要。
所以,阿弥陀佛的引导,他用妙观引导,妙观智,在五方佛的称谓中,称西方阿弥陀佛为妙观智,妙观察智。因为一切众生具有、具足妙观察智,佛以愿力开启我等本具的这种所谓的性,或者说俱生智,开启我们的俱生智,就是妙观智。
妙观智,众生是丢失不掉的,就是心中自有其宝藏,佛愿打开就行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印契、打开,为众生开法藏,来使我们回归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
这十七种国土庄严的观察,阿弥陀佛八种功德的观察,菩萨四种正行的观察,给我们作了一个归结。那就有个收尾了,后面这四句偈子就作了一个收尾。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目的:“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我们从九十六句偈颂中,我们观察到了,这里面只介绍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身口意、国土、依正二报、情器世间,这些庄严、愿力不可思议的作用,让我们来观察、了解、印契自心,引发自身与佛功德的契合。
此庄严,非此庄严,是众生本心庄严。愿往生,必然具足此庄严,我们愿往生的心,就具足这样的庄严。因为彼依正二报,我们愿生即生。
因为极乐世界就是一切众生的本家本国,不过是阿弥陀佛顺众生之本,设立了这样一个国土,就是顺性建立一个国土,接纳十方有情,顺性接纳十方有情,所以“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
这上面没有一个——哪个能往生、哪个不能往生,说九界同归啊,就是所谓的“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他作这个偈颂,就是为了“愿见弥陀佛”,不是他见,是愿见。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这个愿是什么愿呢?本愿。阿弥陀佛依顺性建立这个本愿,接引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从未离本啊,就是从未离开法性、佛性、觉性,或者自性,从未离开过!虽有无明妄想相续的业习,但毕竟是无常无我的这样一个虚妄之法。
我们了解了真相,顺佛的这个本愿,皆是一切众生本心庄严,就是本心究竟所显。所以这个“愿见弥陀佛”,是唤醒一切众生愿生安乐国,所以“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普共诸众生”,他不讲哪一类众生、哪个众生,“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这个“愿见”,是召唤一切众生,顺性愿生,顺佛愿愿生,顺究竟观察,对佛的国土,成佛的这种国土,依正二报,情器世间,主眷属的种种作为、种种角度的观察,令自己的心回归此庄严,也就是所谓的往生。回归此二十九种庄严,那就是“愿见弥陀佛”,愿见弥陀的依正二报,安住于彼国依正二报。原来彼国非彼国,是众生本家本国。
通过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就是让我们了解彼国土庄严是佛顺性所立,此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让我们清净平等觉,回入清净平等觉。
本愿往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就是平等缘起,究竟回归,就是清净平等的觉悟。诸佛如来亲证清净平等的觉悟,回施众生,令众生自然回归,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花开见佛悟无生。
原来,我们觉悟就是悟无生,回归真相即是悟无生,无修修即是无生妙用,就能去除、超越一切烦恼。
所以这个总结,这四句偈子作了一个总结。不管十七种国土庄严、佛八种功德庄严、菩萨四种正行,那三个小结后,作了一个“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那这九十六句偈颂呢,这四句作了一个总结,“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这个愿,“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是天亲菩萨整个九十六句偈颂,乃至《往生论》,以果地觉回施众生的一个方法,一个善巧,令我们实践,令我们能无修修。顺佛愿力,究竟安心;顺佛愿力,得见无生;随顺佛的依正二报的庄严,安乐世间一切有情,安稳世间一切有情,所以“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那我们把这九十六句偈子,作了一个简单的记述,大概地说这二十九种庄严,乃至说在五念门的文字,“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礼拜、赞叹、作愿这前三门。
第四门就是观察门,“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开始引导我们步入观察门。“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有八十四句偈子在介绍观察。
观察彼国庄严,令众生心智回归庄严,就是所谓的往生。我们观察佛庄严,引发自身庄严。佛庄严回施众生故,令众生心智庄严。所以愿生安乐国,因为彼庄严摄化令其回归,那是本家本国故,说认得本家,回得本国,究竟安心。
这九十六句偈子,把五念门给我们作了一个描述,我们在念诵的过程中作了一些提示。后面详细的文字,详细地对九十六句的法则,五念门的解说,五种门的解说,那天亲菩萨会来引领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
这九十六句偈子呢,比较容易读诵,很多莲友们都会背、会唱,在很多地方大家都会唱。但是你要知道,这二十九种庄严,是佛国土庄严,是真相的庄严,是真相的妙用,是无量光寿的妙用。人人心智中皆有无量光寿,每一个生命都有无量光寿,都未离无量光寿。生命若离开无量光寿,生命无所依从。所以每个,不管你是分段死、变异死的生命,都没有离开无量光寿,不过依愿顺性展示的生命呢,是真切地表达了无量光寿。
那我们学佛,不过是回归无量光寿,生命从未离开无量光、无量寿。这样,我们把生死变化呢,就当成一种生命游戏了。那我们在生命游戏中,就无所畏惧、无所排斥、无所迎合,你就不再追求生,怕老、病、死,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大部分人活在这个不安之中,你没有必要了;活在这个畏惧中,或者活在无穷无尽的这种缺失的追求中,你就没有必要受这个苦了。
那我们就忆念无量寿佛,印契无量寿佛,与无量寿佛同,同生、同相续,所以就念佛忆佛,入佛智海。原来其无量光寿是一切生命出入来源的一个所谓的真正生命之体,或者生命的根源。
那大家活得就大方了,不再把各个个体当成对立的东西,自赞谤他啊,自利损他啊。你损害任何一个生命都在损害自己,那饶益任何一个生命,你在饶益有情,也是饶益你自己,自他本来不相隔离。
所以,你看人呢,嗔恨别人的时候,自身受伤害;恶语相加的时候,自身受伤害。第一个受伤害,然后再伤害别人。动恶念,恶的思惟,也是那样子;善呢,也是这样子。自身先受善之意,然后回施与人;爱,爱之意,先自身受益,再回施与他人。
那无量光寿呢?所以我们同享这个无量光寿,生命无尽的变化,大家同享无量光寿。
这九十六句偈子,我们作了一个读诵,简单的提示。
(五)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那我们来看,天亲菩萨怎么讲吧。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天亲菩萨的口啊,嘴巴很大,说话很厉害。他说无量寿修多罗,实际就是契经,无量寿经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我们看《无量寿经》那么长,他就用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把它说完了。
我们怎么了解他说完了呢?他下面就用这个长行给大家来解说,怎么把它说完了。
是啊,我们说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庄严,四种菩萨正行,这二十九种庄严,是说完了,也作了一个总结,“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原来他这个偈颂,就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依佛愿力故,“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他偈颂的目的很清晰,就是总结嘛,很清晰。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礼拜、赞叹、作愿;后面的愿力成就,“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前四句中,尤其是作愿门,“愿生安乐国”,跟这个“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前面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不是谈天亲菩萨一个人一样的,或者谈个人的愿望呢?后面说“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他讲到往生安乐国的真义:就是一切众生咸得往生。
“世尊我一心”,他作了一个表率,作了一个样子,“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说若自愿、顺性愿、佛愿,三者结合。这个“世尊我一心”,我们要单说天亲菩萨,那就天亲菩萨发了这样一个愿,什么愿呢?“愿生安乐国”。
佛愿接引,没问题的;顺性表达,没问题的;自身这个抉择,没问题的。人要作三种角度的观察了解,愿往生彼国,安心、踏实,没有疑义,他会成为一个信仰的动力,在一切顺缘违缘中,在生老病死变化中,能自在运用,那这成为一个信仰觉悟的方法。要不然,我们没有这种信仰抉择呢,人在变化中,生老病死中,重大违缘中,人就会否定信仰,否定教法,随业流转。
所以这九十六句偈子,“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它这个“修多罗”呢,翻译比较多。我查了查《佛学大辞典》,以前查过。它有很多说法,这个修多罗,了义经可以称修多罗,也可以翻译成契经。翻译方法,若干若干个角度。
我感觉无量寿经这个修多罗呢,在这个地方“了义说”比较方便,就是说“无量寿经了义说章句”,或者说“圆满章句”,说了义、了义的法则,这样的章句,就比较有意思。
因为这个修多罗意思太多。要说跟前面的相呼应,“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无量寿经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这比较契合。他为什么要改变一个,他不译说“无量寿经”就可以了,为什么说“无量寿修多罗”呢?了义句,或者圆满句,或者圆满教法章句。圆满教法的章句,他这个意思就引申了。
“我以偈颂总说竟”,就是没有剩余地、很完整地把《无量寿经》所叙述的法则讲完了。怎么讲完了?他后面来提示怎么讲完了。
“总说竟”,没有余地的。过去的善知识也好,世尊教法也好,没有余地,没有似是而非。说法没有余地,他不留余地,不留很大一个所谓晃动的空间,没有!教令众生如法正行,没有似是而非的东西。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
他自己设问了。这个是无量寿修多罗章句,就是《无量寿经》的了义的教法内容,它说些什么呢?
“论曰”,自己设问。“此偈诵明何义”,这个自设问,代替大家设问。
“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大家一定要看清楚这文字。
“示现观彼安乐世界”,你看,我们对那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主功德庄严、四种菩萨正行,这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观彼安乐世界,这是观察彼二十九种庄严。
“见阿弥陀佛”,这个地方的见佛是阿弥陀佛国土二十九种庄严的描述,让我们见主功德庄严、眷属功德庄严、国土功德庄严,就是来观察彼佛国土,见阿弥陀佛。一定要小心。
所谓的近门,大会众门,见佛赞叹,跟现在人说这个往生见佛不一样。现在人说这个往生,是要死掉,要带着色身去,要变成什么这个宝地那个宝地。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干什么呢?示现,示现彼安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见阿弥陀佛。
天亲菩萨直接把我们引领到阿弥陀佛国,通过二十九种庄严,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庄严、四种菩萨庄严,引导我们在佛国里游览一圈,就是所谓的“示现观彼安乐世界”,引导我们在安乐世界做种种观察、种种了解,“见阿弥陀佛”。希望大家关注这一点。
我们读《无量寿经》,不是让我们读那个文字的,“哦!阿弥陀佛国土在此十万亿佛土”,不是,它就如在目前,在我们心意法界中是没有距离的,没有时空的。引领我们的心,引领我们的心意,来步入佛的法界、佛的国土,或者说回到我们本家本国去看一看,见见阿弥陀佛。天亲菩萨说话特别决绝。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它要干啥呢?
“示现观彼安乐世界”,就是示现安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引导我们去一步一步地看一看,观察观察。就像我们到一个游乐园里去观察,去看,到另外一个国家去旅游,去看,去观察。
你心意法界中是没有障碍的,是没有距离的。要是我们突不破自己的心意障碍,就是说自己心意设置了障碍,执著于自己的成见,那你这个引领就不成就,那只能说是文字的一种文字描述,跟你没啥关系。
“愿生彼国故。”
后面的这个话,就说“愿生彼国故”,作了一个对这个偈颂的总结。什么总结呢?我说这个论,把《无量寿经》说完了。说完了,内容是啥呢?“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又归到这个愿生了。
“愿生”,大家要注意这个文字。这是他一个总结。后面,他要把这个“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来作一段一段的分析,一段一段的引导。
后面的文字开始提示我们了。
“云何观。”
观是什么呢?
“云何生信心。”
实际,观即是信心。观彼种种庄严,就是信心,彼庄严的成就,就是我们的信心所依。他这个信,不是空穴来风的一个东西,不是无理由的,不是无源之水,是有来源的,什么来源呢?二十九种庄严,来展示真实心性之庄严,真实心性妙用庄严,让我们回归于真实心性。
无量光寿是心性庄严的一个聚集处。国土庄严、主眷属庄严是它的细分,无量光寿是一个总相。“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誓愿,是我们没有离开过真相、认知真相、善用真相一个誓愿——“南无阿弥陀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
大家一定关注一个点,它有个“行成就”,这三个字特别有份量。对二十九种庄严有充分的了解了,对礼拜、赞叹、作愿有实践了。
“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他没有说死啊,也没有说什么临命终时,也没有说当念往生,他只是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六)认识清晰两种往生
大家要观察,他把这种随佛愿往生,现世见佛,临终往生,这种种往生不退转,见佛往生,他是总结的一个讲法,不像《无量寿经》那样劈开说了。
诸有众生,闻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随顺这个不可思议愿力,愿意往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是随佛愿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复有三辈,其上辈者、中辈者、下辈者,愿生彼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发无上菩提心。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
这两种往生,我们上一节课说,我们一定要把这两种往生认识清晰,才能实践净土。那这个地方呢,他干脆给你这么讲:“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这有什么异同呢?大家要观察观察,要善于观察。
《无量寿经》的说法呢,实际不是那么容易实践。很多人就说,我学净土怎么样怎么样,不容易实践,就是它比较概括性地作了个总结:若随佛愿,即得往生;若随自己业力修持,临终往生。它作了这样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性的说法。
这两大类往生:一个是随愿,得不退转;一个是随临命终时,往生彼国,见佛,得不退转。
那这个地方是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这个地方讲的是什么?是细分了,它很细致了,它很细致地让我们去实践,若随佛愿往生,若自力修持往生。我们大家下面能分出来的,这两种发心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词,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门行成就,这个“成就”是佛的成就。你要是认不清这一点,你想说你修自身成就,你认为你自身能哪个成就……
我们随顺佛功德成就,就是行成就,就是果觉因心。要离开这样一个点,那我们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纯粹像其他法门的修持了,跟净土不相干了,就是离开了佛的愿力,离开了佛的国土庄严的摄化,就是那种庄严的信心建立。那我们去实践这个法就很难很难的,很孤苦,实践起来总没有啥相应的东西,很孤苦,很多人就会很挣扎、很无望,越弄越不安稳。
所以这个章句一开始都很重要,文字很重要。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论曰,此愿偈明何义。”
这个论要解释什么内容?内容是什么?要说些什么?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所以这个《往生论》,把“愿往生”当作那么重要、那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所谓的顺愿回归,还是顺自身修持因缘往生彼国,就是舍自己的,所谓的业力因缘尽,业力因缘尽处,往生彼国。
这两个角度,我们大家一定要观察清楚。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这文字、文句值得我们细细地去读诵,去认识,去了解。
“何等五念门。”
为什么我说这个“行成就”是佛的成就呢?后面会有讲的。因为他讲的是:我们不管哪一门,都是在赞佛,礼拜佛,作愿还是佛,观察还是佛的国土,回向还是佛的功德、佛的本愿,没有离开佛的成就。所以说这个“成就”二字呢,是佛成就,就是佛的果地觉。
我们看看,五念门。
“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大家一定要看清晰五念门。人念佛不知道怎么下手啊,这就让你念佛了,从五个角度来念佛,从五个角度来执持名号。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这个“生彼国意”是礼拜的结果,“生彼国意”是礼拜的内容,“生彼国意”是礼拜的作为。要不然不称礼拜,就你那个身业没有归命礼啊。
归命礼,就是生彼国意;生彼国意,契入弥陀愿海,契入弥陀愿力,是彼国意;降服一切世间现象对人的制约,破一切相,是往生彼国意之意;安住阿弥陀佛的愿功德海,是往生彼国意的内容的延伸。
后面的几念门,都是这个意业的这样一个身业归命礼的相续。
我们只有礼拜,没有归命,没有往生彼国意的完整的建立,那你这个礼拜不是礼拜,你不过是在玩弄你的皮囊,磕一万个头,把头磕破了,没有用!
健全、建立、体验了往生彼国意,是身业礼拜的推动、内容、相续、结果,其意周全啊!
愿生安乐国那个愿,这个意的引发。到发愿门,它就完整地整合了,依愿满足,依愿清晰,依愿安稳,依愿充盈,无所缺失。
往生彼国意,我们下一节再相续跟大家做交流。
好,谢谢!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