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丁酉年二月十三日(2017年3月10日)
【都讲】永真法师:
好,阿弥陀佛!
非常感恩我们的法师,刚才为我们开解了,为我们这个仪轨呢,跟我们前面的这个龙树菩萨的《往生礼赞》,我们课后有时间可以前后作为对照,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仪轨和这个《往生礼赞》,法师也提到,没有增减。这就是打消我们的一个疑虑,我们这个仪轨是由这个从善导大师祖师的这样一个传承下来。
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仪轨?法师也给我们开示,我们一句佛号,我们说一些理,可能比较空洞,那么通过这个仪轨呢,我们有一个抓手,我们有一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去行持的。
法师刚才也谈到了,就是说我们在修持这个仪轨的时候,我们口在念,在赞叹;我们意在思惟这个法、佛的功德;我们的身体在礼拜。那么我们身口意三业都是跟这个弥陀相应的,跟佛法是相应的。也就是说通过这个仪轨呢,我们来摄受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那么法师刚才也说到我们的三身——法身、化身、报身,那么我们的自性,跟弥陀的自性,我们的三身在本性上跟弥陀的三身是一致的、一体的。那么我们也通过持念佛名,或者是说我们通过这个仪轨,来达到跟佛的这种相融相入,能够有助于我们能够随顺这个佛愿,随顺我们的这种法性的本愿,回归到弥陀这种愿力当中去。所以这是一点。
那么下面呢我们看看我们这个四十页:顶礼传承三宝。
那么我们法师也提到,我们这个仪轨有一个传承。那么我们修学佛法,那么我们也是传承这个佛陀的这种本怀、本意。那么在这种传承方面,我们怎如何去理解:什么是传承?这个仪轨也好,学佛也好,我们怎么样才叫传承?我们怎么样让我们的本心能跟佛心相应?这个传承不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传承不是说在哪一个上面,这个传承应该是说跟我们的佛性是完全相融的,直接契佛本怀的,契佛本意的。所以,我们佛法也说到“依法不依人。”
那么在这方面,我们也有请法师开示,我们怎么样能够作为我们一个修学者,一个修学净土法门的人,能够完全无余地,我们说,一切供养阿弥陀佛,一切无余供养阿弥陀佛,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一切无余地、完全地、原汁原味地承接到阿弥陀佛,承接到这个佛陀的本怀,让我们回归这个佛的法性。这方面我们有请我们法师开示。
阿弥陀佛!
【主讲】慈法法师:
好,阿弥陀佛!
那么,还接着他这个三身来提示大家。
因为像刚才说这个传承问题就是说到报身问题了。法性功德无需传承,只是个揭示、开示、表达,因为此处无来去、无增减、无凡圣、无大小,那这是个平等的、无需传承的,揭示就好了。
过去讲传承,可能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以法性的展示来说佛的报德,所以佛陀的心、愿,以行的作为的一个完整事实是什么样子,来使有情在自己的业分中有所依止,就是身口意,后面说智、方便智,这五个角度呢来有一个回归、皈依处。
那传承的主体在过去的修法中就谈佛愿,佛因地所发胜愿,就是殊胜功德之愿。尤其是阿弥陀佛,我们称为阿弥陀佛是佛中至尊,这个尊,就他的愿望是建立在诸佛大愿这样的一个因缘上所发的愿,就是“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他这个愿就是他的修德的依止,与修德的一个展示的内涵,我们称为“内誓外愿”。这是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不共的地方。
性德,凡圣九界必然一如,或者十方法界一切有情一如本质,就是体性所显,这个是没有差异的;不管是凡圣有情,那这个体,就是所谓的心体无异呀。我们学佛要先识心体,识心体必然有皈依方便,那我们皈依三宝就成为一个事实。此心体,在凡在圣等无差别,就是说的性体、心体,不了解这个体,我们谈修德就无所依从。
阿弥陀佛呢在这个十方诸佛的功德因缘上作了一个广泛的观察,《无量寿经》有清晰的描述,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土的观察。二百一十亿佛土呢,严格地说就是一切佛土,那二百一十亿是一个总说罢了,就是一个、这样一个言说,来表达阿弥陀佛观察了一切诸佛所行所为建立一个愿望。什么愿望呢?就是直接依自己的修德贴切地、无余地、无残余地令一切众生通过他的愿力而回归到法性究竟、一味的法则上来,安乐上来,得一生不退转的这样一个实际的教诲与修法。
阿弥陀佛在他的因地,世自在王如来前所发弘愿,就是“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他这个超世愿就是在这个四十二劫中广泛地观察一切诸佛国土、一切诸佛度生方便,那他总摄了一个超世的愿望,以形成“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种修德。
那谈及传承,没有修德,传什么呢?无所传。承什么呢?无所承接。因为性德海中,无增无减;实相功德中,无来无去;这一体心性中,无垢无净。
那我们回到传承这样的一个话题上来说,是阿弥陀佛的修德传递。这五门修法成就的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来揭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弘愿,显示成就“若不成就,不取正觉”,来揭示十方九界众生同归安养的这样一个事实。那我们要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我们来承接阿弥陀佛所成熟的依正二报的功德。那这个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这五门修法,就是让我们来整合我们的身心世界,接受这个传承,接受这个传承。那下边释迦文佛呀,像龙树、天亲呐,我们中国的这个善导、彦琮法师啊等等,就是为了把这个传承的体系不增减地来和盘托出,令一切有缘完整地接受这样一个法义。
谈起弥陀的报德,也就是净土法门的根本依止,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它的重中之重,依止法性之一味,展示圆满报德的平等摄化、圆满摄化、真实给予。阿弥陀佛的报德圆满地展示在一切众生的生命面前,就是圆满地接引十方九界众生,那就是包括我们每一个有情、修行者。因为众生分别、执着的习惯,一旦有一类有情不被摄化,那很容易把自己就去对号入座,就会产生疑虑。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他一个圆满摄化的大愿,也是他修德的依止,顺性展示一切众生原未离法性这个事实。从三恶道说起,乃至他方菩萨,这九界生命从未离法性之海,阿弥陀佛依圆满报德展示这个事实。
我们现在所谓的修行者畏惧于轮回,畏惧于三恶道,畏惧于烦恼,畏惧于生死变化,那这个“畏惧”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伤害。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的安乐国土,实际就是性德之海的直下的接引。为一切众生作究竟安慰——大安,令一切众生远离生死怖畏、烦恼怖畏、凡圣怖畏、诸多的不自在的这种纠结的怖畏,给我们一个究竟的安乐住,或者说究竟的殊胜缘起。这个缘起就是传承,这个缘起就是一切有为法的一个基础。
我们都知道世尊在“付法偈”“法身偈”中都有讲,无一法可得的这个“法本法无法”这个事实,传递着法法相承的因缘法。那我们这个因——阿弥陀佛的因地的圆满成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重誓,顺性揭示一切众生本性往生这样一个事实,令我们顺佛愿展示自心心智所依。凡夫有情的心智所依呢,往往是习惯,往往是我们记忆的见闻觉知的一些相续。那我们现在来缘阿弥陀佛圆满的报德,就是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广大接引,令我们的心回入无上大利真实功德上来。
“佛告阿逸多”,在《无量寿经》中有这样的文句,说“吾助尔喜。汝闻佛名故,是为具足,是为无上大利”。闻名而获无上大利,依圆满功德名号印契众生,令众生业分心智,一时回入圆满功德,得见性德一体之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不增减的、不垢净的、不来去的这个事实,实相功德的事实。依此殊胜缘,得不退转。
我们的心地所依止,生种种法。一切有为法未离开因缘生、因缘灭。那我们来缘阿弥陀佛的报德,就会直下地显示性德的事实,那在现行中必然行诸无碍,所以呢一切现行回归圆满报德,因为缘佛故,回入清净法性。因为法性周遍故,这个事实呢,就会使一切念佛人在念佛这个殊胜缘——这个因缘生法中,生安乐法,承接这个安乐法。那九界纷纷攘攘的业报呢,就在阿弥陀佛这个圆满的印契下同生安养。我们要用阿弥陀佛的这个愿力与心智,来使自己的心智有一个圆满、究竟的一个回归。
百川归海,不说川之大小,只说大海之浩瀚。那我们缘阿弥陀佛圆满的报德,不说众生九界业分之别,但说弥陀圆满报德之用,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一切有为法的因缘生、因缘灭的这样一个依止事实,我们依止阿弥陀佛圆满报德,归于无上道,就是事实。所以缘佛成佛,即是事实。
那反过来说,我们缘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那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相续。那有情呢,不知念佛这个因缘方便,多迷失于自己分别、执着、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一个习惯,口称阿弥陀佛,心念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于六道中依旧轮回,不得安乐。就是没有传承,没有接受这个传承的因、缘,没有接受这样一个法则。
我们一旦接受了阿弥陀佛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来使我们的现行像百川入海之势归入大海,但赞叹大海功德,觉知大海方便,行于大海之浩瀚,那我们呢就会九界同归,同享佛果。而不是辨别于九界功德、业力差别,说什么功夫,说什么业力,说什么凡圣,说什么垢净。就像但说百川之别,不说大海功德,那纠结于无量的差别,迷失于其中,就是六道轮回、九界徘徊。那阿弥陀佛这个教法的传承,就是摈弃九界,同归大海,但说大海一味功德真实利益,圆满方便在此处,身心安乐,无有顾虑。
这个传承啊,不管是从释迦文佛所宣化的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于世自在王面前所发殊胜大愿,乃至说历代的祖师各以善巧所接引、给予,都是一样地来传递着阿弥陀佛顺性所立的大愿,圆成摄化十方,普利有情,无所障碍的这样一个身口意,这样一个法报化功德的圆满的印契、给予、究竟的接引,令十方九界有情同归弥陀愿海。弥陀愿海是我们同归之处,同归之处是我们的缘起——修净土的缘起、依止的缘起,别无他途,就是念佛成佛。就是“凡夫心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的事实。
那我们来看它这个,所谓的首先礼敬传承啊,这个实在是个提醒。你说这个疑与不疑,“不疑”“疑”皆是我们的心理动态。那这样一个所谓的法、报、化的说法呢,无外乎使我们的疑虑的心有所依从,消除疑虑,生起正信——就是在因缘法、有为法中使我们有真正的依止,不再迷倒,不再徘徊。
净土一法唯佛是念,或者说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它的正因,是它的真正的缘。那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习惯,见闻觉知的运用的习惯不是正因,我们要在这个不是正因的“因”上用功夫,那背道而驰。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因”真,果必真。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法性之印,是报德之印,是无碍之印,令我们一切有情就路——就每一个现行,直接回归到法报化的功德上来。这种忆佛、念佛不假方便的究竟利益,会在每一个当下——念佛之时,一时显现出来,横断生死流,直出九界的这种分别、执着、差别、凡圣的差别,使我们圆成于顺性功德的事实——圆满的回归、清净的回归。这就是所谓的传承的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就在于“因”真,所谓的缘起的准确性。
那在许多人修净土这个法则中说,你要放生,你要持戒,你要精进,这都没问题的。关键是,说是“你”要这样用功,而不是归到大海中,就是说你这一滴水要怎么做怎么做,要不归于海,必然有枯竭的机遇。那它最简单的方法是投入大海,再说这一滴水的方便,那就有方便。我们要是不“南无佛”,我们说自己的这个个体修行方便,只能在见闻觉知这样的现象中去枉用功夫啊!现在修行净土法门的一个大的岔路,无外乎是各逞己能,而不是缘佛成佛。各标其异,各行其态,各行方便,但是不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得不到真正的彻底的抉择。
这一点那我们来了解这个传承的重要性,重要性,实际就是起步的重要性。这个起步就在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意识、言说、作为的当下,没有在其他地方准备——不需要准备。需要准备,那就是我们要去除我们心的疑虑,心中的不清晰的地方。
那个传承就揭示了我们忆佛念佛、缘佛成佛这样一个“因真果真”的事实。不在其他地方用功夫,那就是净土的传承。所以这上面这些从我们这个娑婆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到极乐世界的世尊阿弥陀佛,还有观音、势至,来给我们揭示这个教法的实质内涵,通过我们西天的这些祖师——龙树、天亲,立这个法门,设置这个方便,让我们念佛成佛;乃至说我们东土的祖师们代代相承,无外乎是不增减地把这个教法——不敢增减的,过去的人讲述而不著地来传递、托出来,不妄自增加自己的所谓的意思、分析等等,直下地揭示这个不可思议的胜缘——就是传承。就像一个珍宝一样,上一代人给下一代人,下一代人再给下一代人,他不会增减的,那叫传家宝。那佛陀的教法也是一代一代的不增减地在传递着,若有增减那必然画蛇添足,或者出现障碍,头上安头,制造麻烦。
那这个净土的传承唯佛是念,依法不依人。这里面没有任何人可以依的,唯一的依止——阿弥陀佛的殊胜大愿。这个教法它纯粹到就是我们末世众生有一个根本的依止——法性的依止、报德的依止,那你其他一切善知识、一切说法要回不到这样一个法性、圆满的报德上的依止,那都不是真正的依止。一切善知识莫不是传递着佛的功德、法性的功德,使一切众生皆有真实安乐住的安乐的一个依止与安乐修法的一个真正的参照。
我们这个时代的善知识大部分都是逆行善知识,就是自我行持呢,没办法所谓的表达像我们释迦佛在世的时间那些阿罗汉、那些菩萨们,圣行具足啊,人格无疑啊。我们现在的诸多的善知识基本上都是逆行者,现诸过患。倒还是能传递无上道,像《楞严经》中有讲一样,末世中,世尊把法嘱累给种种人,现种种过患,但传递无上道。
你能不能遇到无上道是最为重要。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格、言行、作为已经由不得人了。由得的是新闻、大量的信息;由得的是传递、说法,而不是个人的行为,个人的行为变得没有意义了。为什么呢?信息的交织、作为的交织,宣传力度的交织,根本由不得你善恶是非。过去的古人,作为就是作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现在的人的作为可以炒作,可以无限放大,可以无限地变换。
那依法不依人呢,是我们这个时代学佛最重要的一个依止,过去叫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会使你生起无畏,传法者也没有畏惧,修法者也没有畏惧,要不然我们生诸多的畏惧。很多传法人因为自身有诸多的习气、过患、作为,就不敢说话了,为啥呢?一想自己的作为就埋没在自己的业力的这样一个状态下了,不敢直下面对。那依法不依人呢,会使我们在实践法中生起无畏,依法得无畏、得安乐。那依自己的业力就会是有畏惧。不是一个人畏惧,现在依任何人的业力,人人都畏惧。那这个依法不依人呢,是我们末世众多的修学者的一个殊胜方便。
这一点,这个传承呢,那你说这我们还念这些祖师啊、佛陀啊、菩萨干什么呢?目的是让我们知道来源罢了。那来源的不增减是它的一个大原则,述而不著是传递的方便,和盘托出无有剩余的真实。这个地方人会愈发地生起说法、接受教法的无畏。这个时代我们一旦不依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语,这样的善巧、这样的抉择筛选,我们没有办法学习。
人去拿捏人的人格作为,那我们不是念佛,我们是在念人格,那这个世间念人格,十分不易得的!因为杂缘炽盛。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杂缘炽盛!不管是任何人,尤其是所谓有一点修学的人,杂缘更加炽盛,蒙蔽的因缘更加多。过去一个人说修行者,闭关三五年,一下山,十个八个这个居士一围,早就不知道头是什么,脚是什么了。没办法去所谓的真正地修学、守护、传递教法。
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呢,真正地能遇一个教法来传递,净土无疑是把九界众生的因缘都撇开了,况且我们这样一个修学者。所以呢凡圣同修,九界同归,这样一个唯依佛乘的教法,是这个时代的灯塔!是这一个时代的无畏的一个选择,给我们了一个无畏选择的机会。我们要真正地遇到净土,每个人都应该庆慰于此,应该庆慰!因为其他法则,人格上的东西,人会产生疑虑。
以前许多的法师也劝我,去学一些其他法。一说到老师,我说:“不行,我这个人修行不成。”为什么呢?怀疑心太重了。这个那个,就是去审视、去了解,一了解,心里这种对别人的要求过高。不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呢,放在自己心中审视审视自己,反思反思自己。
弥陀这个教法呢,给予了我们这样一个殊胜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呢都可以来忆佛、念佛,唯依弥陀的法、报、化功德,来作为自己修学缘起,不依,不依其他的东西。这样呢唯佛是念必成佛道。
我们在这个地方纠结人我是非,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是没办法自拔的。因为这个沼泽地,深之又深,一直旷大劫以来,就沦陷了无数的生命!那给我们的一个胜缘就是忆佛念佛。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个传承哦,在净土法门这历代的善知识,修学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干净。像现代的印光大德,就是说常惭愧呀。他自己是个惭愧僧、粥饭僧。他对自己呢就是说:哦,可能就是,我就是赖佛吃个饭罢了,粥饭僧就是赖佛吃饭。惭愧是什么呢?事事惭愧。我们这些人在佛面前哪个不惭愧呀?在佛的圆满报德面前,你不惭愧吗?在性德清净真实的面前,你不惭愧吗?在这个无碍的给予中,你接受了无碍吗?你没有接受,你不惭愧吗?所以呢,那粥饭僧也好,惭愧僧也好,是印光法师的如实的说法,念佛人的一个如实的一个心理。
那这个依法不依人呢,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重中之重的一个剥离。尤其是净土教法,无畏地宣化了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唯佛是念这样一个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一个传递事实!把任何分别执着的业力都抖落掉了,任何业力,是非人我的蒙蔽,都抖落掉了。要不然根本没有办法去去掉这种蒙蔽的黏着,处理不干净的!
所以呢世尊在他取灭这样的一个因缘中就说了四依法,尤其对我们中华大地啊,这样一个四依法,是最为殊胜的一个智慧的保护,也是智慧的运用。因为依人,个人崇拜,很快迷失在自己业力、业分中了,把这个人塑造成神,塑造成一个佛,塑造成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结果呢,人就会挑剔于此,纠结于此。
阿弥陀佛这个直显一切众生心性功德,圆满觉悟的功德,来印契我们,以西方所具,圣缘接纳,就是他是现在佛啊。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我们读经典中说嘛,“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来摄化十方众生。那我们的依止呢就是现在佛,虽不在此土,那已普摄于我等。
那我们依止彼世尊生彼国,依此愿、依彼愿生彼国,那是无有障碍的。对任何九界众生来说,都是公正的。未圆成佛道间的,念佛、念法、念僧所依止的是一切修行者必行之法!未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缘佛成佛,一点都不委屈,所以呢没有戏论,真实之教。在这个真实教诲中呢,祝福大家,能随顺这样一个唯佛是念,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胜缘中,我们得到一生的成办,不退转于、安住于这样一个教法中。
【都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非常感恩法师!
法师刚才非常地精彩,为我们剖析了我们这个传承。我记下法师说的三句话,给大家分享。
第一句:性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性德一体。这就是说我们众生和佛的性德是一体的,不增不减的。
第二句:我们传承的是阿弥陀佛的修德。虽然我们在性德上无二无别,但是我们修德,我们作为凡夫的层面和佛的层面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说我们传承的是阿弥陀佛的修德,那么我们,这是第二点。
第三句: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用这种五门修法,包括我们这份仪轨,用这份修法,这是阿弥陀佛的报德。阿弥陀佛的报德也是圆满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诸佛是圆满的。那么我们用这种修法来整合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这样我们和盘无余地来承接诸佛菩萨、阿弥陀佛的这种传承。所以说我们的传承是佛的传承,是阿弥陀佛的传承,是诸佛菩萨的本怀,也就是法师刚才说到的依法不依人,没有任何增减,不通过任何媒介,直接的。
那么法师也说到,在这种因缘法中,我们用这种仪轨的修持,称念这个弥陀的名号,用五门修法,这也是个因缘法。那么通过这种因缘法,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内心,生起这种安乐,能够承接这种安乐之法。那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对这个传承的一个正确的、一个客观的一个认识,我相信这个对大家应该都会非常地有益。
因为今天的时间关系,我们一会要过堂。那么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下课以后,在座的各位,如果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写纸条放到我的桌子上。或者是直接跟我语言交流也可以。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今天这种讲的方式,我们法师是主讲,我们隆时法师是辅讲,为大家消文解字。那么我呢,作为一个祈请法师开讲的一个缘起,所以我希望得到大家一个反馈,大家有什么想法啊,有什么意见,有什么疑问都可以交给我。然后我在这个过程当中,随时地向法师请教,希望法师给我们一个圆满的一个开示,大概就是这样。
我们今天上午的开示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众:阿弥陀佛!
整理:妙一、果凌、明弘、惜善
一校:净宇、惠洪
二校:明哲
三校:明良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