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丁酉年二月十四日(2017年3月11日)
【都讲】永真法师:
好,阿弥陀佛,大家上午吉祥!那昨天我们法师为我们开示了关于我们这个仪轨的一个缘起,包括善导大师的一些介绍,特别是法师对于传承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一个明确的开示。
那么昨天我们学习的第一部分,我们大家看这个正文里面,有关于这个阿弥陀佛,41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无量光佛,有无边光佛,有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个阿弥陀佛的十二光佛名。
那么在我们平常在称念佛陀名号的时候,因为我们众生有种种的根机,我们会在现实的生活中,在不同的对境下,可能会出现种种的现行的当下的烦恼。那么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当中、在称念佛名当中,我们也必须要面对这种烦恼。那么这个阿弥陀佛的十二光明,我们怎么样用这种十二光明来相应的对治我们的现行的烦恼。那在这方面呢,我们想有请我们法师给我们作开示。
大家欢迎法师!阿弥陀佛!
(众人:阿弥陀佛!)
【主讲】慈法法师:
好,这个《大经》上所提出的这个十二个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千百万个名号中的这样的一个十二个名号的一个,这样的一个略说,简单地给我们提示了无量光中的这种十二个光明。
光明在我们这个世间呢,我们大家的概念中,可视光是我们的第一感知,就是我们看到的,能使我们在现象中辨识种种色彩细微之下这样的光照,我们感觉是比较对这个光的理解啊,或者说认知啊、反应啊。
那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光明名号呢,是十二种作用力,是智慧,是心智所产生的作用,他不可思议地来饶益着无量无边的有情,消除我们的心中的愚痴固执的黑暗。
这十二个光明是一个略说。因为无量光,实际佛有无量的智慧与善巧。这个智光所照啊,无以总说,那就分别说,那这些分别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像永真法师提出来说,这个对治啊,它这个对治。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呢,它会有一些,我们相应的一些,相应的一些,好比说:我们生活中,有的人就固执于对比,有的人就偏执着染着,有的人就心智躁动不安,有的人呢就会在骄慢与自卑中令心相续。
那这十二光明呢,它有一些特质地来给我们提出来一些,若说用对治呢,实际也是没有问题的。
南无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像这个所谓的无边光。我们心智中的这个边际,设定有限的,给许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因为我们的可知心智中的边际啊、有限啊,是人人在意识思维中,都有一个极大的意识感知的制约。
那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无边光佛呢,那会来消除我们心智中的,消除我们心智中这个边际障碍,有边际、无边际皆是一种意识障碍。那要是人的这种思考问题,喜欢在边际、有边际这样的一个状态中思考的人们呢,念南无无边光阿弥陀佛,那就容易用这种心智光明的对称的启发或者是名号力,唤醒我们的无边心智,解除我们对有边、无边的制约的这种心智的障碍,给我们带来一个应化的无碍回归。那阿弥陀佛的三身的利益,就是这个名号具足三身的利益呀,就有无碍的接引的应化方便。那这是一个很特定的一个指导或者说揭示。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无碍光佛,他就在这种有量、有限的限制中呢,直接给我们揭示了一切无碍的事实。
那我们现在再来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智中呢,许多人就会感觉到我心就散了,妄想纷飞,那我就可以念一念呢清净光佛,南无清净光阿弥陀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光、清净光佛或者清净光阿弥陀佛。他就能消除我们所谓的诸多的躁动,诸多的妄想对我们的困惑。
那有的人呢,就是在这个念佛中,去感觉这个念佛法门不能给自己带来安乐,没有安稳的依止,没有安稳的这种相续的一个守护,那可以念一念西方极乐世界安稳光阿弥陀佛。
那这个念佛的名号,为什么能唤醒我们的相对的心智呢?那就是与光明智相相应。我们在五念门中有学过的,那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与彼光明智相相应,那这是我们念佛的一个最基本的守则,应该知道这样才是在念佛,有这样一个作为,或者是赞佛的一个作为;要不然呢我们就没有念佛,你那个念佛呢就没有对称性。
所以,我们念这个清净光佛,心得清净;念安稳光佛,心得安稳;念智慧光佛,心得智慧;念炎王光佛,心得炎王;念不思议光佛,心得不思议功德;念无碍光佛,心得无碍。
那这十二个名号呢,它是一个列举,就是一个略说。那有无量无边的,有无量无边的名号利益。
有的人呢念佛就有疑虑啊,说我对这个有强烈的自卑感啊,来念阿弥陀佛心里有很多自卑,那你念妙色身相阿弥陀佛,没问题的。那自他的相应故,那你就会消除你对自身的自卑感。
那你说是不是在编故事呢?不是。这第一个名号,就是南无无量光佛,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光佛中有无量名号的称谓,只要予我们带来方便,那就是真实的利益。
像世尊在许多经典中讲啊,他说赞佛的功德名号、愿力等,若一劫二劫,说不能尽。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亦复如是。这十二光明呢就是略说,略说阿弥陀佛无量光中的这样的对我们世俗人的一些,比较敏感的地方的一些角度。
好比说欢喜光佛。许多人念佛的确就是忧伤啊、负重啊,那我们念念南无欢喜光阿弥陀佛,你那种负重、迷失、沉闷的这种心理呢,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反思与观照,那我们就在这个欢喜中念佛。那念欢喜光南无阿弥陀佛,心智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参照与回归。
我们常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里面有无量义,若知无量义,就能对治一切现行烦恼,摄化一切众生,同归法性智海,得以真实安乐。那我们在这个平时的这种阿弥陀佛这个摩尼宝号的认知中,不共的这些细分说,对我们就十分地有意义。
这一点呢,因为永真法师给大家提出来呢,希望我们引起大家的关注。对这些就是,每一个光明的一个、一个、一个对称性,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择取一个。那可以在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前面呢,加上欢喜光阿弥陀佛、无对光阿弥陀佛、难思光阿弥陀佛、炎王光阿弥陀佛等等,可以来加上这样一个提示;或者说我们所匮乏的、所缺少的这种心智,或者说智慧德相,令自己心中本具的这种种种光明呢,能有一个启发作用。这一点对我们大家来说,无疑地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那我们还要按照原来的次序,请隆实师来消文。
【都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感谢法师的开示啊,为我们开启了这个阿弥陀佛具足无量义与无量的功德。这个十二名号只是一个略说,所以我们说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阿伽陀药,众生有所需求,都能从这个名号里面得到一种满愿、一种功德。
那么现在我们再有请我们隆时法师,来接着第二部分这个经文的消文解字的学习。有请隆时法师。
【辅讲】隆时法师:
大家翻到44页,今天从这里开始,第二部分的礼赞。我们先还是一起来读,读到53页最后一行前面,就把第二部分的礼赞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大家读的时候啊,稍微慢一点,安住一下,读得快的人、熟悉的人照顾一下那些不熟悉的人,因为它整个是要就是随文入观的,慢慢地体会一下啊。一起读:
第二沙门善导谨依大经.采集要文.以为礼赞偈.二十四拜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弥陀智愿海 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于此世界中 六十有七亿 不退诸菩萨 皆当得生彼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小行诸菩萨 及修少福者 其数不可计 皆当得生彼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十方佛刹中 菩萨比丘众 穷劫不可计 皆当得生彼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一切诸菩萨 各赍天妙华 宝香无价衣 供养弥陀佛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咸然奏天乐 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 供养弥陀佛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慧日照世间 消除生死云 恭敬绕三匝 稽首弥陀尊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见彼严净土 微妙难思议 因发无上心 愿我国亦然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应时无量尊 动容发欣笑 口出无数光 遍照十方国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回光围绕身 三匝从顶入 一切天人众 踊跃皆欢喜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梵声如雷震 八音畅妙响 十方来正士 吾悉知彼愿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至彼严净国 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 授记成等觉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奉事亿如来 飞化遍诸刹 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若人无善本 不得闻佛名 憍慢弊懈怠 难以信此法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宿世见诸佛 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其有得闻彼 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 皆当得生彼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设满大千火 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 皆当得生彼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万年三宝灭 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 皆当得生彼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佛世甚难值 人有信慧难 遇闻希有法 此复最为难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 真诚报佛恩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哀愍覆护我 令法种增长 此世及后生 愿佛常摄受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清净大海众
愿共诸众生 礼拜生极乐
好,就到这里了。好了,又翻回前面了,翻到44页。那我们这次是第二部分了,第二部分礼赞,总共是六个部分,第二个部分,昨天我们是第一部分,学了第一部分的内容。
这一部分就是沙门善导,就是善导大师他依据的还是《佛说无量寿经》,就是《大经》,作成的这样一个礼赞偈,总共有二十四个偈颂,每一偈颂一拜,就是二十四拜。
他中间就是,首先看一个文字,46页这里,就是第三行:各赍(jī),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赍,就是携带的意思,随身带着这样的像天上一样的妙华,去供养佛。赍,随身携带的意思。这是一个文字上的一个。
另外就是48页这里,中间这里:梵声如雷震,八音畅妙响。
这是比喻佛陀的音声的功德。这个八音是八种乐器的声音,我们古代从周代开始,就是以自然的八种材料做成的音乐。八音是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匏是一种匏瓜,比葫芦大一点。土就是陶,匏、土、革、木,鼓是用牛皮绷上去。木就是木头做的法器。前面是金,金像这种钟啊,过去是金钟,金、石,石头做的,磬就是石头做的;金、石、丝,琴瑟这些弦是丝做的;金、石、丝、竹,我们吹的箫、笛子都是竹子做的。八音就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自然的音声做成的法器,这是八音,这个提示一下。
文字上就有啊,就是……没有什么,很直白的。
那么大家还是注意,这一部分讲的是善导大师谨依《大经》,所以每一个偈颂在《无量寿经》都有出处的。我也给大家大概地介绍一下,有心的同修,因为都给大家把《无量寿经》放在桌上了,那么就随这个因缘,我们也能熟悉这个《大经》,加深对这个偈颂的理解。
好,大家看啊。就是: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即往生,皆悉到彼国。这是也是说一开始的一个总说。
那么下面三个偈颂:于此世界中,六十有七亿;小行诸菩萨,及修少福者;十方佛刹中,菩萨比丘众。这三个偈颂都是在《无量寿经》最后,可以翻一下,有一个印象。最后179页第二段,就是最后,你看: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
这个偈颂,第一个偈颂对应的:于此世界中,六十有七亿。可见善导大师当时做偈颂的时候,是严格地根据经文来的,是谨依大经,是很严谨的,都有出处的,有经的出处。
你看下面,小菩萨,诸小行菩萨,翻过来180页: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这是我们世界的情况。
下面又列举了他方国土,总共他举了十四尊佛。然后大家看182页倒数第七行:“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竟”。这些都有经典的依据。这三个偈颂是取自这一段经文。
好,下面你看还有偈颂,46页:“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这个偈颂一直下来,到50页这里:“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这个也是在《无量寿经》都有出处的,是在《无量寿经》的下卷。
下卷的开始,是129页,这个善导大师的偈颂,一般都是从这个偈颂中来的,文字上作了些调整。这个偈颂: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诸菩萨,往觐无量觉等等等等。
你看第一个偈颂啊,你看就是: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花。129页这里也有:“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和第一句完全一样。
“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这里是:“宝香无价衣,供养弥陀佛”。
下面“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这个一样的,“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你看完全都是对称的,对称下来,一路都能找到出处的,具体我就不一一地给大家对照了,大家下来,有心的同修可以自己来查看,都能找到,每一个偈颂都能找到出处的。
那么下面51页这里“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这个也是《无量寿经》到最后,“特留此经,止住百岁”,这个就是最后刚刚我翻的那里继续翻下去,那么就有这样。
还有:“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希有法,此复最为难。”一样是最后,都来翻一下,这一句话比较重要,还是最后,佛陀是怎么讲的。
184页,就是这个经是怎么难得的。第四行开始:“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就是这个偈颂。善导大师把它改成一个偈颂容易记的形式:“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希有法,此复最为难。”就是这个长行,所以我们学偈颂的时候,和长行配合就可以相互印证,加深对它意义的理解。
最后52页最后,这个也是最后一个总结:“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诚报佛恩。”前面的是自信,告诉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的依报,依正庄严,那么自己有信心以后,还要教人家有信心。那么这就是难中最难,和弥陀一样有这样的大悲心,那么传达这一教法,才是真正地报答佛恩。所以我们能够遇到善知识,遇到师长,能够宣扬净土教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一个难得的机缘。
后来这三偈都是每一段的偈颂都有这样的,最后是再归命西方极乐世界,然后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诸菩萨清净大海众。
好,结束了。
这是整个法则,第一部分就有一个完整的结束。
好,因为文字上,第一段比较直白,也比较简单,这一段就提示这一点。阿弥陀佛!(大众)阿弥陀佛!
【都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感恩隆时法师的这个消文解字啊,给大家的讲解。
那我们看刚才隆时法师提到,我们这个经文里面,这些偈颂都是从《无量寿经》里面原文中都能找到出处。有的是有一点点有一些总结或者是改成偈颂的形式,那我们看这个偈颂啊,前面这个偈颂部分,基本上都是在说这个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庄严,不退菩萨、小行诸菩萨呀,这样的天乐啊种种的……
那我们看到49页,从这个49页最下面的时候开始,最下面的偈颂说,“若人无善本,不得闻佛名”,但我们都闻到这个佛名了。下面就说“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我觉得困扰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信。我们闻到佛名,但是我们信的程度有多少呢?
我们翻过来看第50页,说“宿世见诸佛,则能信此事”,我们过去世见到佛,人就能生起信心,然后说“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这是一个。
我们再看51页最下面这个偈颂,说“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那么它这个偈颂里面也提到了“人有信慧难”。“遇闻希有法,此复最为难”,能够听闻到这种稀有的净土法门很难。
翻过来我们看52页那个偈颂说,“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所以,我跟大家提出这些偈颂的目的呢,就是说刚才说到: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就这个信心,在座的各位肯定都是有一些信心。没有信解,我们也听闻了这个佛法,听闻了这个弥陀名号,听闻了这个净土法门。
那么我们在这个修学当中,我们这个信心,由不信到深信,信心由浅层的到逐步的深入,到坚定的信心,那么应该说,我们按理论上来说,如果是我们有信心的话,我们的信心非常坚定的话,我们应该是非常安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阿弥陀佛说了:信我者,称念名号就得往生。那如果说我们的信心是非常坚固的,阿弥陀佛那边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佛是不妄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还是心不安呢?我们为什么还是在找种种的方法,种种的修行种种的……来安稳这个的心呢?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今天有请我们的法师开示,就是我们这个信心如何建立?如何坚定?如何安心?在这个方面,给我们一些开示。好,有请法师。(大众)阿弥陀佛!
好! 阿弥陀佛!
这个地方可能是净土法门的一个大事缘起的问题。还是依我们的见闻觉知,还是依果地觉;依我们自己的这种业力的寻求,还是依佛愿来作为往生的依止呢?可能是个大事情。因为我们的常规思维呢,很容易凭着感觉走,那在教法的传承中,教我们来依法、依正见、依佛愿来观察思维,那就可以依正见来进趣教法的修持。
这里面呢,我们看这一段文字,因为这就是善导大师来依《无量寿经》所选择的文字。
我们看前面这一开始,“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这是一个开端。闻名欲往生,不是说我愿意不愿意往生,是闻名!
这个名是什么呢?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之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正觉名号。这就是也是我们学习净土的一个反复应该认识的一个根源问题,就是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啦,是十分容易听闻的,一说就带过去了。但我们真正的动念是不是以果地觉来作我们的心的依止、审观依止、念佛依止,以佛愿或者说我们自心融入佛愿来忆佛念佛,这是个大问题了。
我们看这个,后边的文字中写到,“于此世界中,六十有七亿,不退诸菩萨,皆当得生彼”,后边文字“小行诸菩萨,及修少福者,其数不可计,皆当得生彼”,乃至后面说“十方佛刹中,菩萨比丘众,穷劫不可计,皆当得生彼”,这是给我们信心。这个信心是什么呢?实际就是无量的众生皆当往生彼国。它这一个,这样一个数量的一个给予,远超过了我们心智所承。因为说其数不可计,那么六十有七亿是不退转菩萨,这就说到九界同归的问题了,凡圣同修、九界同归的这个事实了。
那在我们中国,华夏大地上传播净土呢,有这样的音声:善人往生。持戒啊,诵经啊,修诸善法啊,聚集资粮啊,所谓的信愿行三资粮来往生彼国,那这是常规普遍的音声。这个音声呢,已经在我们华夏大地震荡已久,被所有的念佛人所接受。
那违背了这样三种资粮的说法呢,基本上是不允许说的。那是广传,就是善人往生,修证往生,这个呢是我们普遍接受的,也就是在我们汉传佛教中,念佛法门的一个正向引导。大家普遍的都是这么来修的、来实践的,被广泛地细致地,人们学习接受实践的。
再一类音声呢,就是恶人当机。恶人当机者,可能是,有人说这样子,你知道自己是恶人了,你就会出离自己的恶业,来忆佛念佛,摒弃恶缘,投奔极乐等等。
那我早期遇到净土法门,的确就是这样一个因缘,促使了我来面对净土教法的一个机遇。当时就是在天津发生的一个事情。
九六年,两伙念佛的人,我们都比较熟悉,他们的这个念佛的领导者或者引导者呢,都是比较熟悉的。一批念佛的人,就是善人往生的这样一个接受群体,很大。过去这个群体在天津号称三百万,很大的一个念佛群体,就是善人往生。再一类就是所谓的恶人往生。可能是当时从海外有一些说法,尤其是日本真宗的说法,就是恶人当机,也被一部分念佛人所接受。就是自认为是恶人,具足恶业具足烦恼,求生净土,他们说恶人正机。结果两伙人各引据经典、善知识的说法啊,就有争论,争论的十分的激烈。后来有因缘呢,因为都认识啊,就说能不能法师来给我们做一个像评判一样的,或者说做一个提示。那就去,在当时一个加油站的一个二楼办公室,可能跟我们这个厅堂差不多一样的一个办公室,来了这两批念佛者,他们很分明,划了一道中线,这是恶人当机、这是善人当机。
善人当机呢,就说我持戒就能往生,念佛就能往生,做诸善缘就能往生,你恶人就不能往生。恶人说,我们知道自己是恶人,我们很明智,我们能往生;你们不明智,认为是善人,你们不能往生。
为什么提起这个呢?我感觉到这里面的授记中啊,是什么人都有的,阿弥陀佛的愿望是不是这样子的,那我们就说了就了解到阿弥陀佛“闻我名号,俱来我刹,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里面的善人、恶人应该包括在里面。当时呢可能是我也没去说孰对孰错,我只能说我所接受到的《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愿望是十方九界众生同归安养,皆是法性周遍如实,一切众生未离法性智海,令一切众生明晓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可以直下回归心性这种法界的载负,无有一个遗漏。
所以当时我接触净土法门呢,这种言教方便是呢,最主要是善人往生与恶人往生的问题。那不能说谁更高明,我们只能说谁是不是我们在来讲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功德。
那这个善人往生一定有善人往生的立论依据,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教主释迦文佛的应化教法,一定是提倡的我们行诸善法得生彼国,现世安乐,从明入明,究竟成就。他不提倡以暗入明,以苦入乐,他不提倡这个,因为我们本来具足黑暗与痛苦的业缘。鼓励我们从明入明,从乐入乐,所谓的行诸善,广行诸乐法,往生极乐,这个是应化教育,就是人性中所有的特质。这个特质,这一点特质呢,我希望大家有一个了解,这并不是说阿弥陀佛这个报身——“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闻我名号,俱来我刹”,顺法性展示的广大妙愿,他是有择取的,择取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堪忍界苦难众生、幽暗众生的给予光明与安乐的支持,导引我们归向于极乐,这是常规的教法。
那九界同归呢,是无量世界的一个平等教法。所以这里面讲到“不退转菩萨,六十有七亿,皆当得生彼”;“小行诸菩萨,及修少福者,其数不可计,皆当得生彼”。那这里面有善有恶,任何有情念佛闻佛名,愿生彼,皆得生!
这一点,刚才永真师提到难信的这些角度,是因为我们业分的执着,我们依据不同的业分来表达的往生的信心是十分复杂的,若信不信,若正信若偏信,若将信将疑,乃至说没有信,都可能是会有表现,都会有表现。那这个地方的信心呢,是唯依佛的果地觉,依佛愿来回到性德智海中来观察,一切众生咸往生的事实。所以这个后面的文字说,“愿共诸众生,礼佛生极乐”,诸众生同生安乐,不是说他生、善人生、恶人生,是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顺性的修持阿弥陀佛教法的一个发心与缘起,依止顺性来观察,这样一个修法的心理事实,这无上信心,就是咸得往生。
我们心中无所障碍,咸得往生,是自心无碍,顺性所见,顺佛愿力所见的事实,这个信心是无上信心。
那我顺着情绪,顺着自己作为的角度,善恶凡圣,那你就有许生与不许生的种种的知见。
这后面讲到“十方佛刹中,菩萨比丘众,穷数不可计,皆当得生彼”。那十方世界,上面隆实师给我们提到《无量寿经》列举了十一个诸佛世尊所现的刹土,劝化自己国土人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这样一个引导,实际说十方诸佛劝化自己人民往生彼国的这个佛名呢,一劫二劫说不尽的,为什么皆当往生彼呢?正因为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殊胜的教法,以这个愿力回入法性,以法性故,令人生起无上信心,无所障碍,愿生必生彼国这样一个信心,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修行特质,就是所谓的依佛报德——圆满报德之力,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引发我们的无上信心,就是顺性祈求信心,无所障碍,回归安养。
隆实师刚才列举的那几段文字啊 ,说世尊说这个难啊,闻法信此事,有一定的什么,乃至说闻这个经难啊,闻这个教法难啊,在《无量寿经》中,尤其是“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这个是一个对于法生信的一个赞美,不是来导引我们说这个地方不可信,不是这样的。大悲传普化,真诚报佛恩,这个难呢,是我们在分别执着业相知见上,一定产生诸多难缘。但随顺佛愿,得入法性,起修于此法,那这一定是一个易行之道。
这前面的三段文字啊,来讲这个这么多有情往生,从菩萨一直到小行菩萨乃至小善者等等有情,都皆当往生彼,那你这里边没有说恶人往生啊。所以说第一段文字中说,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这个闻名欲往生,就不说善恶凡圣,他这个开端十分重要,往往我们认为善人往生,在我们心目中一定是巨大的一个事实,那恶人呢,认为我摒弃了恶,我反省了自己是个恶人,我能往生,他们自己认为自己警觉、反省自己了,也有他们的道理,但这皆不是阿弥陀佛深广无涯底的智愿海。他的智愿海是什么呢?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没有遗漏,不管凡圣。那是不是没有原则呢?性德海中识达一切如幻,这是他最大的一个原则,就是智慧慈悲的原则,方便利世的原则。众生呢是执着分别的固执、愚痴、困惑。许多人会把佛法当成一个原则的教法,佛陀是智慧、慈悲、方便接引有情的教法。
这一点每一个莲友呢,一定会来依这个文字来思维观察的,那九界同归凡圣同修,是顺性起修,是照十方国无障碍,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所唤醒一个利益事实;皆生彼,是阿弥陀佛的愿望;愿生必生,是阿弥陀佛的愿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阿弥陀佛所立之誓,接引十方愿往生有情。
那你说我不愿往,不愿往生是无量劫以后,因为闻名的因缘,他毕竟也能往生。为什么呢?无量的犹豫徘徊总有警觉之时啊。所以受遥远究竟之记、现行方便之记、若已发愿一生之记,后面的文字就有授记的文字。
在48页最后一段说,“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授记成等觉”。因为我们在《阿弥陀经》读过啊,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这样一个法则呢,是予一切众生授记。
以前接触这个法,我从自身的一个心里感知上呢,心历上来给大家做一个自我的剖析。我以前对阿弥陀佛不能说有信心,对任何世间都是没有信心的。为啥没有信心?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就是一个固执于业分、迷失于业分这样一个人。后来接触到弥陀的教法,因为有性德回归这个平等安心的事实,因为一切众生皆为性德海的这样一个指导,令心安稳,那对阿弥陀佛生起了信心。因为对阿弥陀佛生起了信心,自己有依止了,自己对自心生起了信心。在信心的安稳下,在与人交往中,于一切众生生起了信心。这个信心是所谓的佛在经典中很早就讲过,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无差别的信心就是平等安心的真实。
有这么个历程呢,那这一段善导大师依大经来采取这些文字呢,这二十四拜呢,主要是让我们生起无上信心,了知这个法,一开章“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这是一个这二十四拜的中心所在。然后呢告诉我们有往生的多少有情,来给我们一个随顺这样一个无量数量的一个数量激励,有授记,也有往生所谓的正因,往生的正因。他这个往生正因来告诉我们什么呢?佛有授记,佛有这样一个往生彼国的利益事实。
我们说顺法性,当下就是往生。回心一念即得往生,这是顺法性而得见的方便。顺弥陀的修德,我们有回入的方便。这个回入若取相,若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心智一时安乐。若取于相,舍报,舍弃我们这个依正二报对我们的纠结、困惑,那回入往生。过去说临终往生,这个都不影响我们安心于极乐世界,顺性安心,顺圆满报德安心的这个事实,他不影响的。主要是我们在随顺法性,随顺弥陀愿力与随顺我们择取这个地方呢,来安心,那极乐世界这个生起往生的无上信心呢是必然的。
后面讲,“若人无善本,不得闻佛名。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要是我们通过法性、佛的圆满的修德、愿力来审观自心所依止的法则、取相,那闻佛名愿生必然产生事实。那骄慢弊懈怠的难以信此法,那你说有几个人生信呢?我们不信之时,就是骄慢、懈怠,这样的一个骄慢的一个状态、懈怠的一个状态。懈怠是我们的比较常规的状态,就是心理状态。以前在我遇到的一些念佛的出家师父说,哎呀,遇到净土太早了,八十岁遇到才好。他为什么呢?我可以把世俗的吃喝玩乐都完成了,我再往生极乐世界,再修往生的法多好啊!人世间也完成了,往生也完成了。这可能是个误解,这个误解就是懈怠。我们安心来完成自己已有的业报是没问题的。那你不安心呢,面对你的业报你会惶惶不安。
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必归之处,必生之处,那舍报之时,就是回归之究竟。那我们真正的对生老病死,对死亡的变化、生死的变化也就会生起从容与安乐这样的一个取舍,那就不会畏惧于这个生死的交替。把生死呢,当成换件新衣服一样来看这个事情。
这个文字说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我们在无信的时候,就是自己放纵自己的业习了,有骄慢心。我们都知道在华夏大地依禅宗、依禅和子,我修禅来把自己放在一个位置上出家、这居士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我们中国基本上这些出家师父或者是受教者,都是禅宗的弟子,基本上都是禅宗的弟子。大家说,哦,我是修禅的,就认为或者自己认为就很踏实,起码有根。说念佛人,哎呀这个斋公斋婆,总是感觉到有那种说不清楚的一种……
我听很多传法的善知识这么讲过。哎,你这个修行怎么样?不行。啊,那就念佛吧,那就念佛吧!说你打坐怎么样啊,哎呀,我没文化。念佛吧念佛吧,你就念佛吧!哎呀说,我这个人业障深,念佛吧念佛吧!那念佛就成一个来垫后的一个教化了。真的很好啊!很慈悲。但是这个心里有分别心啊,你这个也修不成了,那个也修不成了,那你念佛去吧!行不行呢?也可以。但有一点点呢,我们念佛人不要有自卑心。
所以说他这个地方说,若人无善本,不得闻佛名。你闻到这样的教法,你是有善功德的这种深厚的底色的。后面的文字讲的更多了,什么宿世见诸佛,才能信此事。宿世见诸佛,才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这个文字中,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什么闻名啊什么什么……“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这个佛名的功德,在这个地方他讲到极致了,实相的功德、圆满的报德与应化无碍的自誓,在这个佛名中揭示出来。说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佛的功德,来自于佛的功德的给予,这样你就轻松。要来自于我们对业分的纠结,我们见闻觉知的机就很难,就很嘈杂,就有很多很多说不清楚的纠结与蒙蔽。那依法性,依佛愿,依我们如实的审思,依正见,往生彼那是必然的,往生彼是必然的。
后面的文字就特别多的来提示我们这个法的久远性。什么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岁。尔时闻一念,皆当得胜彼。
此经住百年啊,这个百年之说啊,过去有说百年是个满分说。要是翻译呢,百年,就是此经久住世。因为呢他这个当时——我们这个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人寿百岁称为满分。他翻译的人呢把他翻译成百年。这一百年,过去说,万法都灭了,这个经会住一百年。这样一听,你感觉也没啥了不起啊。这一百年一晃就过去了。大概这个翻译上有一些出入。
因为释尊在世的时候,对应的是人寿百岁,百岁是满分。“万年三宝灭,此经住满分、久住世”,这个呢应该是比较相应的。
那你说这翻译经典,古代的人在翻译经典,那怎么会有……那康僧铠,我们找康僧铠的麻烦去,这是他翻译的,对不对?因为五种原译本中,各有所翻译啊。这一点他翻译的此经住百年,那住百年比不住要好的多了。对,其他经都灭了,他还能住一百年,了不起。但要说久住世呢,是比较得当的。因为这个无量寿佛啊,他的寿命久远不可称计,他住世的功德久远不可称计。我们这个劫数,在他那个法界中不算劫数了,不算什么。其他法灭,这个法不灭呢,应该是一个十分准确的一个表达。
我们存疑吧,这个地方。
此经住百年,我们把他当成久住世,满分住世。为啥这么说呢?那是我的说法,我认为是久住世。
对,那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这个是个啥呢?这个经典的后面就是,闻净土教法,来收拢、来使一切还有善根、还有因缘的有情,来闻这个名号呢,皆当得生彼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
闻名往生,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因为我们往生彼国的愿,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一个什么,是一个机,这个机成熟了,你闻名了。闻名,往生的欲望是必然会产生的。因为啥?他是顺性说,顺圆满说,也是顺众生的究竟意乐说。究竟的意乐,你思维来思维去,那个究竟的安乐对你来说是有极大的一个真实的引力的。就像大海接纳百川一样,极乐就是大海。那我们这往生极乐呢,那就是百川之向往,必然回归之处,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必归之处。
这些文字后面说这个难啊,什么难啊,难中转更难啊,大悲传普化啊。他是一个流通分。希望大家能在这样一个教言机制中呢,自信让人信,突破一切世间九界中的滞留难缘。这个“难中转更难”呢,不是我们想象的难,是让我们突破诸难缘,来展示弥陀的教法的功德与利益,就是“大悲传普化,真诚报佛恩”。那作为一个净土的行人,把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作为我们修行的缘起,无疑来说是真诚报佛恩,是真正的自信让人信的唯一的依止。这样,我们在这样一个法则中就会得到一个实际的利益。
那后面的文字乃至说哀悯覆护我,令法种增长。此生后生,愿佛常摄受。就是依菩萨诸佛为伴侣,久远的游历法界,完成菩提道业。
我们休息十分钟。
整理:惜善、圆晓、净具、如摄、妙锦
一校:妙一、惠休师
二校:明哲
三校:明良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