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礼赞偈开示06(下)


时间:丁酉年二月十八日(2017年3月15日)

【都讲】永真法师:

好,阿弥陀佛!我们通过六天的学习,我们这个《往生礼赞偈》的六段往生礼赞,到今天的学习告一个段落。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呢,法师对我们有诸多的开示,那么剩下的这一些时间呢,我想请法师,看看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的过程当中,或者说我们在具体地行持、实践当中,或者说具体地在我们实践《往生礼赞》的这个仪轨当中,还有哪一些需要法师为我们指引的,或者说指导的,有哪一些法师需要提示我们修学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就请法师自由地发挥,解其精华,也供养给大家。阿弥陀佛!

大众:阿弥陀佛!

【主讲】慈法法师:

我们还来看十六观这个文字啊,因为隆时师用这个《观经》文字做了一个对比。

在《观经》中,释迦文佛给我们来宣化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的庄严,让我们来做定、散二种观法。前十三观是定观,上品、中品、下品这三辈九品讲的是散观。散观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作为,我们来熏修散善方便,就是说不是来专修一法。好比说,这十三观中任何一观都要专修方行方便。

上品上生,发三种心——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即得往生,那就是发心即往。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佛教中重在发心这样一个修行呢?尤其是散善的这种三观修法中,就是日常生活的特质。

实际我们现在熏修的,大部分的熏修人是在散善中熏修阿弥陀佛的。在十三观的定业的修法中,十分地罕见稀少。尤其在我们汉地,包括善导大师他十分受益于《观经》,但他后期提倡也重在持名念佛。那把十三观的这种定观的修持,也就,尤其是但他并不是太着重的这一点来推荐给大家。所以,在善导大师之后的后人们,注重于提倡信愿行持念佛。这是在我们华夏大地的一个念佛法门的广大推动的内涵。这个内涵已经被现在所有的念佛人广泛地接受着,实际就是后三观——三辈九品往生的这样的修法。尤其是说中辈者,这一类的要求比较多一些。

前十三观定法的修持,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多变性,人的杂缘炽盛,静下来,不管是修日观还是水观、冰观、宝地观,乃至修这种所谓的杂观、小身观,我们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许多人因为不依经教,不依正见修持,也会出现一些麻烦。所以说,善导大师之后,持名念佛成为一个这样一个特质的显教广泛传播的法则。

我们这个前面十三观被淡化,淡化到我们今天基本上就闻人修十三观的很少很少。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他们那个时代的出家人,也有修十三观的,那个时代的居士也有修十三观的。大部分的都修到悬鼓观,就是日观,观日悬鼓,能观到观日悬鼓这样一个观成就,再往前面进趣的人,就少得很了。水观、琉璃观、宝地观成就的人,就特别少了,或者说在这里面深入的少了。(他们)学着、实践着,基本上就放弃,然后就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的重点在于依佛愿力持名念佛,他就会获益无量。就是散善修法呀,这种后三观中,要不依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我们这种杂善之修,就很容易偏颇于自己对自身的见闻觉知业力的重复使用,增上缘就会割裂开来。这一点能引起我们诸位莲友的重视就好。因为持名念佛,要是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的支持、摄化、引导,或者说我们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的这样一个前提,持名变成功夫,就是所谓的敲门的砖子、瓦子,那我们就会出现一个误障。

过去的善知识有讲,我们要是没有依往生的心,或者说不依佛的愿力的心这样来念佛,纯粹地追求功夫,你就是念得风雨不透,亦不得往生。这一点是佛力与我们修持力的契合,或者这么说,百川归海的海之力,而不是说你这个百川之力。

这个角度重(zhòng)提,并不是说有什么,对我们现在的这些修学者有什么个人的看不起,实在是佛愿、佛心、佛果,是我们念佛人唯一的依从。我们自业、他业、共业、交织业是不可纠结处,不可滞留处,甚至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去谈它、说它,就会烦恼交织、是非交织,不可穷尽的。

在净土的修法中呢,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咸生报土这是有争议的,这个争议就来自于这个杂善的修持。就是人以为自我的修持怎样,在自我修持力与他人修持力的择取上,专注于业力或者自身自力的修持,这样会产生众多分别杂缘,人心目中会出现很多落差、变异。

唯依佛愿这个缘起清净,无所诤论,平等缘起故,人心得安乐。昨天听那个说“共生机易识”,“同生机易识”。彦琮法师文句中有这样一句话,“同生机易识”。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愿望是九界众生同生彼国,你认识到这样一个大机,你在自身的修持上,就十分容易顺愿力如法行,究竟安乐。要是我们根据自己的业力与感受,乃至他人的说法、感知与业力的感受,很容易滞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状态,于究竟的利益没有一个彻底地回归的缘起。

行持这个法则的缘起最为重要,就是种性的问题。种性,《妙法莲华经》中讲,“佛种从缘起”,佛种从缘起,一定引起大家的重视。六道轮回的缘起也是我们在世俗纠结着这些差异、差别,善恶凡圣的,九界这个地方也是个缘起、种子。我们唯依佛乘,唯依佛愿这个缘起就是念佛的缘起;这个缘起拿捏得准确,念佛人功德修持就是日劫相倍。

近代的印光大德在这个地方反复地提示我们。这个稀有法难得难闻,就是去除九界杂缘,唯依佛愿佛力为缘,所缘境。这个种子、这个因缘,一旦择取清晰了,种子就是发心,唯依佛愿,那就是你的发心;唯往生阿弥陀佛国土,那就是你的愿望;那个因跟佛的愿力契合,那就是日劫相倍的一个效果,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我们的因、发心与佛愿相应,就是第三门——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样一个心,果地觉的心,因地的心,这个作为在我们三个散善的修法中,就是后三观的修法中,你可以择取方便了。

因为我们学这个《往生礼赞》五门行法,这个行成就,五门行成就的这样一个修法仪轨,他的关键问题是大家在实践这个五门佛的功德成就中,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转我们的身口意智业入佛的果地觉。这是一个行成就,就是在佛功德成就的基础上,在佛力愿力的载负下,我们来完成自己的身、口、意、智、方便智的回向,归向,落脚处,依止处。

这一点我们大家要专注于此,就是所谓发心佛即成,这个发心佛即成,可能是《华严经》中最重要的一个,这种一念三千、三千一念的这样一个,给我们一个清净的揭示的一个所谓的教法。

《观经》中有讲,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刚才隆时师也给大家着重提示这一点。我们能不能认知到佛住法界身,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中的众生,这一点要反复地观察!反复地去思惟。入众生心想中,就是让我们来心想,这不怕你想,你正想正观即可,系念于此,必得其利益。这不怕我们想,但你要是依业力,依自己的见闻觉知、习惯来想,总会背道而驰,无限地循环在业力的取舍之中。

这一点,我们通过这六时的拜法来了解这样一个功德。因为《往生礼赞》原来就是六时礼拜的一个特质,每一天分成初夜、中夜、后夜,上午、中午、下午这六个时辰、六个时节,每一天有一段礼拜修行的机会。过去是专修方便,就是闭关啊,或者专门修持的出家师父啊,或者说居士啊,拿出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若一日七日,若二七三七的一个闭关修持、专修的一个方法。

现在六时修法不易了,不是太容易。许多人要日常生活,要工作,要去照顾子女父母,照顾亲人,要应酬,那这六时修法就不成为一个事实了。所以我们把它择取在一个多小时,把这个六时礼拜变成这样一个简单的修行仪轨,使大家在这个修行的操作性合我们现在人的时间与机遇。当然,你要是想深入地去实践,善导大师的六时礼拜,那个往生礼拜还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返到原点上,那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介绍这个仪轨,实际是现在人的一些特质——心力、身体、因缘,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专修,那就怎么办呢?就去把它略减起来,把六时修法在一个来小时、一个多小时的礼拜中把它给做完了。

要是人看过,有机遇看过《往生礼赞》,它是六时礼拜,六时礼拜,它是一个六时礼拜的法则,初夜、中夜、后夜、上午、中午、下午这六个时间段礼拜的一个修法。

以前我们用过一百天,用六时念诵,在放光寺我们做过一次。应该是十二个人,在一个小环境中,我们一个小土房子里面,有七十二平方的内空里面,十二个人用了一百天去作六时念诵。那要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因缘环境,人会疯掉几个的。就把你圈在一个小房子里面,然后除了吃饭,就念诵,吃饭,就念诵,没有礼拜什么的,专一就念诵,做了一百天。

中间有几个法师就这样跟我说,“你把我杀了也行,我得出去!”“你把我关进监狱也行,我要出去!”有的那就“我不信佛了行不行?我要出去!”对,有一个法师跟我这么说,大概我们念到第三十天的时间,就这么说,他说“哎呀,这成佛也没啥意思!”对对对,“我不学佛了,你就饶了我吧!让我出去吧!”

当时我们有一个约定啊,什么约定呢?因为当时这一群人都认为放光寺是个修行的地方,我说这放光寺是个逃避社会的地方,他们不相信。他们说“哎呀,法师,我们精进念佛吧!”我说怎么精进呢?他们说“我们日夜六时修法。”我说“行吗?”“行!”我说“那大家写保证!”第一次说,第二次说,第三次说,我说“你们真当真啊?”“真当真!”当时是二十四个人来说这个事情,我说“那谁要参与了,你就写保证。”什么保证呢?就是不准反悔噢!对,大家都写得生死状,都签那个生死状。参与的是十二个人,就是在念直接念诵的有十二个人,每一个人都写了一个(保证书),画押签名。

当时为了这一次七,我们花了一点点的钞票,就是衣物、铺的、盖的全部是新东西。就是写个“吽”字做个加持,就是说,一定是全新的缘起。房间都整理干净,一道布帘子、一道布帘子、一道布帘子,就是很认真的样子哦,干什么呢?吓唬人的!对!啊,说你要是不认真修持,这可不得了哦,说花了若干若干钱。可能就是当时花了很多钞票,那对一个茅棚来说是花了很多钞票,大概十几万吧。然后我就说,签上。谁要是半路逃跑、半路后悔,就把这个钱拿出来。

大家一想,——那时间住茅棚,那也就将近有二十年了,十八年前哦。——说这个十几万我还不了吧?大家都说,哎呦,肯定我要坚持哦。最后一个法师说:“钱!我赔了,我后半生打工我也给赔出来,但你要让我出去!”

为什么呢?实际我们都是想象,一念一动啊,一念一动去修法很容易的。相续,就开始要真是要有力量了。有五十天、六十天,人刚刚就安顿下来了,但是前这个四、五十天,人就真是不得了,什么样的事情都发生。后面他们走般舟啊,就是在外面,自己走七天七夜都没有感觉了。为什么?日夜六时叫你连轴转了五十天。这一转,转转转,人在六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感觉了。跟他们说:哎,谁出去走三天三夜。走走,没感觉了。

六时修法呢,是过去人的一种修法要求。这个修法要求是,在明朝以来大概要求呢十人以里,有诸同志共同发心,清净道场,就是清净一个环境,然后着新衣,六时沐浴,就是出入这个殿堂要沐浴的,然后去礼拜、修持。那样人呢,有一个净缘相续,不至于出现其他岔口。要有一个很好的和尚啊,法师啊,主持这个环境,令人心智安乐,要不然就会出现大问题。

现在呢,就是这种日夜六时的修法呢,很多人用走般舟的方法说,尤其是有一些法师们自己想搞出一些什么作为啊,领着大家日夜去弄,但是很多呢就会出事情。人的生命,有的老人就死在这个……因为他的身体不够;有的人就发病,因为因缘不足。所以呢,像这些修法中,六时熏修要择取人的。要有一个约定,要有一个真正的主法者。

那我们像现在的这个礼拜呢,就比较轻松,一个来小时拜一拜,一天能拜一次,就把这个六时修法给做了,做了一遍,内容给做了一遍。但是呢,就不是说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的滚动。这个时间呢,人的心力、承受力,发心啊,真是不够。

九十年代的人还比较猛,那时候出家师父、修行者,还都比较,还真有那个精神状态,但真正参与进去还是不易,福德因缘也不易。因为啥呢?很多人要摒弃外缘,去维护这一小撮人修行。凭啥、为啥去护持你啊?一个寺庙、一个大环境都要为你服务啊?所以呢,现在这个修行福德因缘的差异,我们提了这样一个修行的方式,大家有一个理解、有个认知,有个理解、认知。

《往生礼赞》这个从六时修法变成这种五门行成就的仪轨呢,就是为了契合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心力、环境、因缘,作了这样一个推荐。实际呢,最重要还是能引导那些真正的修行者去六时修法,这也可能是最初的发心。

当时放光寺这个《往生礼赞》呢,拜了二十年。从九七年开始拜,整整拜了二十年,没有间断的。这一群出家师父不管他们受益不受益,先拜了二十年。就是把六时的仪轨在一节课处理了,用一节课把它拜完了。

推荐给大家呢,实在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净土学佛者呢,净土行人呢,修行总要有一个依止的法则的。那一句佛号念到底呢,一本经、一句佛号呢,这个提倡,从藕益大师那个时代,主要是莲池大师提出来以后,许多人去模仿他,但他不知道莲池大师是个什么人。莲池大师当时是一代,就是过去叫明末四大士。真正一句佛号念到底,反而不易啊!但通过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入阿弥陀佛的报德,是名念佛,方便、松散,利益不减弱的。就是大家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可修、有法可成。

因为我们这一次学习的缘起,也是隆时师、隆宣法师、报国寺的常住啊,他们提出来。今年我们在学习上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呢?我也是思考了思考,大家又缓了一两天,我感觉到呢,还是有一个修学的一个内容。以前都讲一些,也可能是啰嗦,讲一些也可能是有用没有用的话,那这个方法推荐给大家了呢,大家就可以去实践,可以身体力行,可以去操作它。这样呢,也完成了我们作为一个“大家是莲友”这样一个法则的推荐。因为这个本子可以遵循的,你可以去体验它。因为很多时间讲一些大道理啊,怕是大家站起来,个人就忙个人的去了,理解的不理解的。那这个呢,是你要去实践的。

所以我们通过一个法本的仪轨的推荐,欲使大家有一个修行仪轨的依止,去实践念佛法门。在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上呢,真正地回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样的正行上来,不离我们的现行,成就菩提道业。有这样一个真正的可作为的法则。

这个初衷呢,给大家作一个汇报。因为我们学习很快,实际七日七节课也就是弹指间哦,到最后那一节课,我们一下座就结束了,十分地快。但是这个仪轨给大家留下来,这个修行的方式给大家作了一个提示,一些内涵来源。这不是我们没事闲编出来的东西,是来自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由善导大师把它聚集成,实际最后就加了——放光寺礼拜时就加了一句话,就是和唱的一句话,其它的都没有增减、没有改变的,也不敢增减。那一句话是和音,就是过去都有的,说“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是普遍说。我们就加了这么一句话:“愿共诸众生,礼拜生极乐;愿共诸众生,见佛同赞叹;愿共诸众生,得入莲花藏;愿共诸众生,受用法味乐;愿共诸众生,平等施一切”。只作了一个和音的提示。

为什么要有这个和声呢?就是参与的意思哦。许多人的修行不参与,就是完成了一个对付,完成了一个功课:哎,我出家了、我修学了、我到这个寺庙里了,别人都礼拜,我不礼拜不好看。没有去“和”——与这个法和。那这样呢,共同有这一个音声的“和”,这样一个音声的思惟与引导,让我们参与其中,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发心。所以说,这样一个仪轨完全来自于历代的善知识、经典,没有其他的东西。这样大家可以去放心实践。

它的目的就是使大家真正地顺佛的报德入法性究竟安乐处,就是得生极乐。所谓的即下的往生,顺性得见;圆满的往生,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业分中,能回入阿弥陀佛的愿力海中,九界众生同生同往,大机所现,究竟安乐,就是平等安心,一切业相中就路回归,这样圆满往生。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望。

那随应化呢,在一切业处不滞不留,觉悟于此,行诸无碍,那是化身的功德。那也是我们说,你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是应化方便,成熟与不成熟,那我们能往生无碍。这三身功德的接引呢,实在是我们每一个念佛人要了解这一句佛号具足三身的功德。那即下的往生不离前后际,性德海中无人能出离其左右,那即下就能回归。

随顺佛愿,圆满往生,九界同归,大机所现,报土所成,无不摄化。这是一句弥陀名号的功德。处处给予方便,就路还家,毕竟无碍,是佛应化一切世间、接引一切众生不舍之摄化方便,就是垂手接引。我们看到阿弥陀佛的像,其他世尊的像都是坐在那儿,就阿弥陀佛不辞辛苦站在这个地方。我们应该站着,佛应该坐着的,结果他站着,干什么呢?随机接引啊,就是“随机感应靡不周,恒常坐此菩提座”,来接引大家回入菩提道业的功德安乐上来,这个座安乐。欲令一切众生得安乐,佛就辛苦垂立。大家一定要知道这是佛的无尽悲心的一个德相。

所以我们念佛,了知佛的三身功德,若说即下往生,即得往生,人无畏;若说圆满往生,人人往生,人无畏。在无畏中得到真心回归,实相心中得到究竟安乐。这是一切念佛行人当抉择、应抉择,应实践、当实践的一个法则与利益。

好,还有十五分钟,看看有啥问题,接着提一提。

【都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感恩法师的开示!法师刚刚也提到,不管是我们念佛也好,这个仪轨也好,都是一种设置,都是导归我们的极乐、回归我们心性的一种法则、一种实践、一种启示。刚才在听法师说法的时候,我也看到《观经》上面的这一句话,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观经》上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什么分享这句话给大家?其实我们注意到,法师在给我们开示的时候,不管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也好,唯佛是念也好,其实出处的根源,可以说都从《观经》的这一句话中可以找到出处,都是同源。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回归我们的心性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种种的语言、种种的说法最终都是回入佛的本国来,都是一体的,都是一致的。

我们下面有一点时间,我们挑一些问题来请教法师。

第一个,请问师父:师父讲到,我们念佛持戒、去除烦恼,以及修一切功德,都要回归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在回向时,只回向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回向给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呢?谢谢师父,阿弥陀佛!

他的意思是回向给他一个人还是回向给一切众生?

【主讲】慈法法师:

这个是对机说与大机说,就是说顺法性说、顺修德说,还是顺我们个人的愿望说。顺个人的愿望,也未尝不可。就是说,好比说我们自身在往生的这个因缘上不安心,认为我做一点事情,我念几句佛、持个戒、发个愿,然后我能安心,回向给自己。可以的,虽然小气一点。(大众笑)是有点小气。因为回向给大家你也不吃亏哦。

咱们说在七菩提分中,舍分,在七菩提的正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这个舍觉支是一个重要的修持,实际是慧的修持,就是回入法界的修持。在觉知,七菩提的这个……,就是菩提分,把菩提心分成细分,这个舍分是最重要的一分,就是平等施一切,我们最后那一句话。平等施一切,就是回入法性。就是你一点功德,你一点一滴的善缘回入了无尽的法性之海。就说,这一点善缘波及于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回向给一切有情最为真实。占便宜啊,不吃亏。(大众笑,大众鼓掌)

【都讲】永真法师:

请问法师,称念佛陀名号时,是一心清净称念,还是一边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一边忆想、观想弥陀无量功德?请答疑,感恩师父!

【主讲】慈法法师:

这就是杂修与专修的问题了。散念与专念。我们面对的就是十三观中是专修专念,作某一观,白毫相观、小身观、阿弥陀佛观、观世音菩萨观、大势至菩萨观、悬鼓观、冰观、水观、宝地观,作某一观,古来已久大家提倡真作专观,“观白毫相”最为方便。作白毫相观最为方便。有人不提倡,有人提倡作“卍”字观最为方便,就是观佛胸中这个“卍”字观。那你说这个经典上卍字观没有专门提出来,白毫观提出来了,所以说人就提倡白毫观。有的人心不定啊,就做卍辐轮观,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脚下的那个卍辐轮观。

那这个专修呢,那这就是念佛。观佛相好是取相念佛。好比说观佛的发髻——绀青色、右旋,对,他有肉髻,无见顶相,这都是观,念佛,这也是念佛;什么眉如新月、眼如青莲、鼻如金锭、面如满月,这都是在念佛;舌广长,舌能拂面,这都是在念佛;齿,四十白齿,念佛。依相好念佛得方便。

那说持名念佛,我再作观想行不行呢?阿弥陀佛,眉间白毫光;阿弥陀佛,眉间白毫光;南无阿弥陀佛,眉间白毫光……,挺辛苦的事情。(大众笑)那这个定观——十三观的定观中,可以择一观来念佛。心想,忆念,存观,这都是念佛。并不是说,持名念佛是持念,不一定把持名念佛跟这个观想又夹杂到一起,没有必要的。当然你要说,我就要持名,还要观想。行不行呢?也行。你的功夫大一点。持着名去观想呢,实际挺费力的。

过去的古德们有呼吸念佛来观想的,就是他自然呼吸来作观想,但不计数的。知呼知吸,知长知短,知粗知细,在这种状态下,宁静心智,观佛相好。是有这样的修持者的。

一心多用,我们作为普通人挺辛苦的。所以要读一读十三观,真想观某一相好、某一因缘、某一观,去专门观。持名念佛,方便。依佛愿力、持佛名故,心得安乐。出种种征兆、种种美好的妙相,也会出现。你要是会背《观经》、读过《观经》,有时候就是你持名念佛,它一样会出现美妙境界。这些美妙境界不过是你心智静下来了,并不是说有啥了不起的事情。回入平常又回入平常了,也没有一法可得,只是一个心净、国土净罢了。心净,境界净,如此而已。实在是如幻如梦啊!无所得法。

你持名,不要跟观想去一定揉在一起。持名,依佛愿持名最为方便;若作观想,十三观中皆有清晰的指导。要真想去观,当然你说我其他的十三观也不观,我就观佛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四十不共法,十八不共法,都可以。就念佛的不共法,也是在念佛。这在龙树菩萨的“三势念佛”中有清晰的指导。若是人真想去了解净土法门的全貌,我提倡大家去看一看《易行品》。《十住毗婆沙论》中的《易行品》,广泛细致地对念佛法门有细说,细致的指导。

因为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净土法门的实践者,去细致地、去依经依教、依这些祖师的指导来熏修学习,无疑是最为安稳、最为真实的。这一点还是回到世尊的遗教,祖师的论著、法则、仪轨上来,使我们有一个真正遵循的、没有谬误的一个准确的修行结果、修行过程与修行缘起。起码修行缘起清净。过程清净,结果一定是清净的。

好,谢谢!

【都讲】永真讲师:

好。阿弥陀佛!感恩法师的开示!

我们明天还有一节课,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写个纸条放到这个桌子上就可以。阿弥陀佛!好,我们今天的课到这里。谢谢大家!

整理:喜心、如心、净具、慧凡

一校:妙一、果凌

二校:观心

三校:明哲

四校:明良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