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离开话筒大家就听不见,所以这堂课我来给法师做助教,我来板书,法师坐着讲法。前面一堂课法师给大家一些基本概念,因为没有这些基本概念没法交流。接下来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们开始第二堂课吧。
慈师:我们第一节课把人生的一些概念给大家有一个相互熟悉的交流,因为没有概念我们很难去谈话。像对人生的认识,是我们每一个生命独立体必然的关注。这个关注,在学生时代可能它的主动意义或者潜在意义更重,它的意义、内容更多一些。学生时代要没有把人生有一个清晰认知,一旦走向社会、家庭、生活这样多元的内容中,就没有很好的准备,会手忙脚乱。
所以在学生时代,我们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得比较准确、比较清晰,就有很厚重的走向社会的资源、资粮或者心理素质,面对问题不再出现焦虑或者迷茫。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对人生很迷茫。
人生中每一个阶段一定有它的特定内涵。像在学生时代,学习知识、梳理思想、作为准则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在这个年龄也都在学校读过书,受过教育。在浙大这样一个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比较好的学校中来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个特定的受教育的福德因缘,下面接受的教育对我们未来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如果对人生的认知、价值观的认知不够清晰,你怎么走向社会、走向工作、面对你未来的家庭?乃至说你事业的发展?可能我们会有很多误区或者盲点,到作为之时就无所适从。
所以我说“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主体是希望我们对人生、所有作为有一个区分,有一个回归,有一个觉悟,这样一个次序。因为人生次序到学生时代是一个跨越到成熟的过程。因为脱离了幼年的幼稚、童年的无力、少年的迷茫——童年的无力我们已经过去了,少年的幼稚我们已经过去了,进入了青年,学习、成熟自己的身体、心理、作为能力、思考能力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的关键之关键。可以说你这个时间接受、成熟的东西或者思考理念、价值观就是你未来生命的结果。这个时间一旦定型,未来的结果基本就没有啥大的变化。
这个教育对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思想、行为、意识选择的准确性就是它的价值观。你的思维,应作、不应作越准确你就越清晰、越轻松,生命中就充满了明快与灿烂。要不然我们作为中会有很多堕落、迷失甚至怨恨,带来生命挣扎的多是理念不清晰,就是思想理路不清晰带来的效果。
所以李老师这些教育工作者对大家的身心健康乃至未来趣向都十分重视、在意。像我这个在深山里住着的人,能走到这个环境中跟大家交流,也是他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对大家的一种关爱。大家对这个地方认识、重视的机遇,尤其增上修持、增上作为的思维机会比较少。因为大家比较少在生活状态下运用自己的生命学习与实践,增上的东西跟我们基本上是绝缘的。所以现行中的觉悟无疑变得很重要!
当时李老师给我谈来给同学们坐一坐,我也有一些顾虑,因为教育是个大环节,是成熟我们未来的一个大举措,所以谈的话题我十分慎重。希望对这个现行大家有一个名词认知。
我希望这节课能相互提问,用提问的方式有一个互动或者交流机会,要不然我在这里唱独角戏。因为要是没有这些名言或者言词给大家一个铺垫,我们基本上谈话没有内容,就是不知道跟你们这些学生、现代青年怎么来交流。所以我希望比较敏锐的同学可以提出一些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从某些角度我们可以相互碰撞碰撞,或者相互提示,这样也提高我们的思维、思辨或者抉择能力。
就谈“增上、平持、减损”或者“现行皆是人生价值”的话题,我们在这个地方有思维、参与的机会。我希望敏锐的同学,或者说有思想、有这种愿望的同学可以提一提。
我们基本上谈话没有内容,就是不知道跟你们这些学生、现代青年怎么来交流。所以我希望比较敏锐的同学可以提出一些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从某些角度我们可以相互碰撞碰撞,或者相互提示,这样也提高我们的思维、思辨或者抉择能力。
就谈“增上、平持、减损”或者“现行皆是人生价值”的话题,我们在这个地方有思维、参与的机会。我希望敏锐的同学,或者说有思想、有这种愿望的同学可以提一提。
[课堂交流]
焦虑是否也有价值?如何获得勇气?
同学:老师好!我有一个关于焦虑的问题。因为人的现行都是人生的价值,那么焦虑是不是也有价值呢?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可以原谅他人,但最难原谅的是自己。这个焦虑或者说自责、反省,是不是本身也具有价值?第二个,老师说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但是人要为自己做错事承担责任,这种勇气有什么途径可以获得?除了宗教的修持,是否还有其他世俗的途径和方法?
慈师:好。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焦虑的问题。焦虑是不是人生的价值呢?焦虑也是人生的价值。
我刚才举这三个例子:减损、平持与增上,是人类身、口、意三业现下作为的一个趣向问题,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思维会造成三个不同的结果。焦虑必然是减损的,我们暂且把它定个名字说是减损。一旦能觉悟这个是对我们生命的减损,认知了焦虑对我们人生是减损的——你有这样认知,这本身就是价值。对焦虑的认识、反思,这个本身就是价值。因为我们认识到焦虑减损了我们的人生,这个本身就是觉悟。
第二个问题,除了宗教的修行,世俗中有没有方法使我们在现有生活中得到增上?严格地说,我们在平常生活下,能保持持平的作为已经不易。这个时代称为减劫时代,就是人类的作为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不负责任,越来越多的放任自流。像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观、家庭观念、社会观念、责任观念,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比起来,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每时、每日、每月、每年的变化都很大,甚至一回头这个城市不认识了,一转脸这个人也不认识了。为什么?思想状态、作为、共有环境变化很大。在现实社会中,假设我们随顺这个减劫的集体滑坡或者共业,能平持,已经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人。能平持人生,就是不违背人生大道理,是十分不易的,是人中不得了的人了。
最主要是我们对人生中减损的作为能觉悟。好比说烦躁、烦恼、指责、不负责任、种种恶迹,我们能反省,能了解它对人类有危害。这个觉悟在这个时代是不可思议的。能平持人生的人是这个人世间的芬陀利华,就是像白莲花一样圣洁,能平持人生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是极为富有的人。
我遇到许多在社会上很有成绩的人,一些企业家、单位领导或者城市的领导,他们作为中很多就是平持的善巧,或者平持的福报,使他们能安稳地守护人生,能走在人生的前端。做一个领导也好、成就者也好,或者事业的成就者,或者财富的拥有者,他们很自然拥有了财富。为什么?他们能平持人生,人生的起伏就十分小。那些大起大落的心理状态、焦虑不安的人生,就变得贫瘠,失败机会越来越多。好比说妄语者,他没有信誉的人生,做生意或者做领导、人际交往就没有信赖,很难做成事业,所以他是减损的人生。
我们能思维观察平持与减损,是人生的一个觉悟,这本身的价值就会提示我们过去这些陋习,使我们人生中有增上。我们在世俗中能觉悟平持与减损的作为,这本身就是生命的增上,就是增上的修持,不需要额外的。当然你有机会去专门修持实践,那你有更多的机会。如果没有,你能觉悟你的减损、减损的作为与平持的作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增上的内容,就是人生价值的自我提升。
我们这个人生,像现在大家都在读书,很快就要走向社会,面对家庭与感情生活,面对社会责任,你很快有大量内容附加在你的生命与作为中。你要是没有作好准备,就要从现在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学生时代,大家接受的教育就是在做准备。我们学习本身是生活,但传统的教育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学习,就是在积攒资粮一样地准备面对生活。实际我们现在也在面对着生活、感情、未来的事业、未来的发展乃至未来的家庭,很多人都思考过。但是你有没有恰当的方法、恰当的思维角度?你有没有底色?像画一幅画,你要有很好的底色才能把这个作品做出来。你的思想要没有很好的底色,你怎么思维观察呢?
所以应作、不应作,是增上、减损还是平持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一个对自己有责任的人都应该思维观察。
思维观察的基础
同学:法师,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说觉悟到自己的减损,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是我意识到我很多地方做错了,还是沿着错误的轨迹,没有办法挽回。这个时候我更纠结,更痛苦,更焦虑,更加患得患失了。那这种价值是针对我们的还是针对整个世界?
慈师:很好,这个问题比较尖锐,也是我们大家都会遇到的。因为我们一旦做一个不如意的事情、受减损的事情、会后悔的事情,就会自责,自己责怪自己。所以我上节课讲了平等观的守护,这都是价值,这是一个基础。我在这个价值的基础上审观我的作为,就不会有这种滑坡的意识了。
平等观是什么?就是我们所有作为都是有价值的,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必然经历。这样看,你就会坦荡地面对你现在的所谓过失或者某一个作为阶段,就不会在这个事情上更加自责,使自己变得负重,因为这是有基础的。所以说我们把这个基础回避了,我们作的思维观察没有基础,是在一个就事论事的迷失状态下,那不是觉悟。
要是你能平等观——减损、平持、增上,这所有作为都是人生的价值——你在现下安心,再来观察你现在所谓的减损事情,也就一笑了之了,就能轻松地面对它。因为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本身就是作为,作为本身就是价值。你不会再附加一个自责,这个自责是我们的底色基础出现了模糊。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一节课呢?就是希望大家思维、做事情抉择身、口、意三业,有一个底色,就是有一个基础,思考的、作为的、应作不应作的基础,思考的理念的基础。你要有这个基础了,再去思维,再去观察,就有力量,就可以自我作准确的选择了。
你刚才说的这个选择是不准确的,因为啥?你没有选择人生的所有作为都是有价值的。你要是选择了这个,你真正抉择了这个知见——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真正在这个地方抉择了,你这个烦恼也好、减损也好,本身也是价值,你就不会再责怪这个作为,而是觉悟这个作为,就没有责怪它的理由了。
我们这个思维可能是一时半时转换不过来,也不要紧,因为这个思维方式就是先有一个定义性的决定见,使我们安稳下来,再来思维。就是先站稳脚跟再去思维,先选择一种决定的理念再去思维,这样就比较安稳,这个思维比较次序、比较清晰。因为我们现在的烦恼、焦虑都来自于无次序。好,大概这样回答。
法师有没有烦恼?
同学:法师好!我想问一下,我们现在的烦恼大多就是就业、考研、出国什么的,我非常好奇大师有没有烦恼?您的烦恼在哪些方面呢?
慈师:哎呀,太好了!谢谢!(众笑)我能把我的烦恼说出来,真是很好。实际我比较大的烦恼呢,可能是我们现代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从心灵深处大家这种自我的责任感没有真正认识清楚。要认识清楚,我就没有烦恼了。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他的个体性,有他的独立状态,所以我比较关心的是自身要解决自身的问题,解决自己身口意三业的选择能力、抉择能力、作为能力、承担能力。我有承担能力了,我就去作为它、去表达它、去思维它。没有这个能力,我就去观察为什么没有这个能力去作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矛盾?我就去解决这个矛盾。
我认为人生或者每一个生命独立体,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价值感、没有尊重、不够尊重,这是令人烦恼的事情。许许多多生命个体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够尊重,不反省自我作为、自我作为的结果、自我作为的缘起,这是令人烦恼的事情,很容易烦恼。因为啥?他很容易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把自己应该思维、应该作为、应该抉择的东西指责给社会、指责给家庭、指责给环境,就是推脱责任的意思。
推脱责任是这个时代最贫瘠的一个状态,是最普遍的一个状态。但是很多人择取了对家长、对社会、对时代的指责,而没有提高自身思维的素质、观察的素质、思辨的能力,没有使自己锻炼得更加有力清晰,觉悟的敏锐没有去培养,这是令人烦恼的事情。可能这是我的烦恼,因为跟人交往比较多,尤其对那些自我不负责任、对自己这个生命单体的思维、言说、表达、作为不负责任的人,有时候感到他们真应该去思维,应该去观察,应该对自己负责任。
大概就这个烦恼。好,还可以提问。
同学:大师好!请问作为佛教信仰者,您怎样看待其他宗教和佛教不一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慈师:好,你坐下。今天我们不谈论宗教,只讨论现行价值。因为我们只有两个小时时间,很难得。李老师到很遥远的云南把我找来,我的时间也很紧张,挤出来这几节课给大家,也是突破了很多因缘来给大家讲这个人生。我们不讲宗教,直接谈论这一个话题,解决这一个问题。这就是我这一节课的责任,我来完成我的责任,OK?(众笑)
放下本身的理念性错误
同学:大师,请问一下,每一个现行都是人生的价值,那我们做的每个行为的价值有没有大小之分?
慈师:增上、平持、减损,就是价值。那是一种强分,希望大家参与、思维它。我这个说法只是引发大家对自身生命价值作为选择的一个基础罢了,内容还是需要大家填充的。我给大家说一个框子,因为就这么些时间,我们怎么能使这一节课在大家人生中起到作用?这是我很尊重的事情。所以我只是把大框子给提出来了。
我这一说OK,大家就笑了,没问题,我也学过英语(众乐)。
同学六:法师,我觉得我们现在好多人的焦虑是源于内心的执著、嗔恨、分别心,放下执著、放下自我、放下嗔恨、分别,这个太难做了。
慈师:好,听得懂了。人人都放不下的,没有一个人能放下。因为我们一旦有这些焦虑、贪欲、种种习惯作为,说放下,这本身出现了一个理念性错误——他以为有这个东西他才去放下。这个放下本身在原有困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负担——放下的负担。
佛教认识这个东西十分简单,他认为每一个事情都是个过程,没有实质。每一个阶段的过程,好比说我们幼年时期需要一块巧克力;少年时代需要一把玩具手枪;青年时代需要一个电脑、一款苹果手机——都是一个阶段。到老年你给他拿苹果手机,他说这智能手机我用不来。它不是实有的,是阶段性的变化。少年到青年这个过程需要男女情爱,但对一个五岁孩子来说他不需要。你执著你的情爱,那是你到青春期了,你正常的一种生理、心理需要。但你要对一个将要死亡的人说你现在爱谁啊?他说他爱死亡,对吗?不对吧?
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它的表达,但是这个表达内容不固定,是随着你的年龄变化、环境变化、心理变化而变化的,它没有实质。所以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不放下的,只是这个阶段的作为罢了。要强加一个放下,要放下这个放下那个,这样一个原本没有的事情上的附加,你就产生一个新的烦恼——放下的烦恼,逼迫自己放下的烦恼。很多人一说放下就畏惧,感到我一放下不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实际原本就是个过程。
许多人说我放不下——你放啥呢?你有啥呢?是某个阶段的一个感知、某个阶段的一个状态,过去就过去了,你不用放它。所以你该做什么你要了解,你是增上、是平持还是减损自己的人生,你能理解你这个作为就很好了,那就是你人生的内容。你不要怕,你也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不放下的东西。
人生的过程我们不能否认,但它这个过程都在变化。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从你记忆开始到你现在,人生感知的变化、需求的变化、习惯的变化都很大。所以不存在放下的负担,要把“放下”这个负担去掉,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不放下的东西,因为原本就没有这个事情。只是说你这个阶段成熟了你这个阶段的感受罢了。某个阶段的感受,它是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缘生缘灭的。因为这个因缘它表达出来了,过程过去了,它也就过去了。
当然有些人还保持着少年时期或者幼年时期的一些东西,好比说很多女孩子喜欢吃巧克力,到五十岁了还喜欢吃巧克力。这个没有什么放下不放下,是生活习惯。这个习惯的内容有时候我们畏惧它,像如狼似虎一样怕一些习惯。实际没有必要。你了解它就好——它对你是减损的?还是增上的?还是平持的?你真正了解它,你的潜意识会给你下一个正确指令,来让你人生向前行持、作为。不要害怕,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人生要大胆地往前走,但要看得清楚。看不清楚,你不知道前面的路你就不敢走。看清楚了,你会大胆往前走。为什么?看得很清晰。
所以我们要对现下有个了解——皆是人生的价值!那我们对未来就看得很清晰,因为你未来怎么做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唤醒你的觉悟,所以你对未来就没有畏惧、无明的畏惧。你对现下、现在感觉到我这个作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如实地面对,不矛盾地面对。你对过去也没有什么后悔与顾虑,你会洗涤过去。
放下——你这个放下你知道是缘生缘灭的,不需要额外放下,它自然放下了。你说我作意放下行不行?可以,但是作意会给你附加一个思想负担,意识的附加罢了。
现行本身的价值与评判的价值
同学:法师您好!我们从小到大都遇到很多规则、准则、格言之类,我们会通过遵照这些格言去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想问人生价值是自己认定的还是别人给你标准的?有很多伟大的人,他在生前一生未得志,自己都否认自己的价值,可是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这个价值怎么看?
慈师:这跟东西方文化有关系。我们中国人比较在乎周边人对自己的价值评价;西方人比较在乎于自己作为、自我感知的价值,就是个体的价值。我们现在讲这个价值是一切现行皆是人生价值——这个价值不是评价,是他本身的作为。
别人评价是别人评价的价值,你自身感觉是你感觉的价值,但是一切现行皆是它真正的价值!现行价值是什么?就是我们不需要增减它,不需要给它增加一个名字,也不需要减损它、后悔它,需要坦荡地面对我们的现行。这样我们人生能从现行中解放出来,从现行中变得轻松起来,从现行中就会觉悟人生。这个价值皆是增上的价值,或者说清净价值,或者说圆满价值,或者说真实的价值。这个价值,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参与进来,自身的认为也可以加入其中,生前不得志死了以后有价值也可以,只是它的一份罢了。
那我们所有的作为都是一种价值。你这样看你的人生,就不辜负自己,不贬低,不高扬,人就会安住在平等的相续中,人的生活就稳当、踏实、安详、从容。从容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十分重要!
因为这个时代的焦虑啊,心理学研究者对我们这个学生时代、这个年龄段有一个统计,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有焦虑——不是焦虑症,但是有焦虑,不必要的焦虑。我来这个课堂之前就有点焦虑,因为这样的场面、这个阵式我没有见过,就有一种莫名,这个莫名就带来焦虑。什么焦虑?你感觉不适应。因为我以前讲的课堂不是这样的,现在大家像看戏一样的结构,大剧院才这样设置,对不对?我以前这样看(俯视),现在我这样看(仰视)。
我也有焦虑,但我能觉悟,我说:哎呀,我有焦虑的感受了。这个焦虑就不能影响你。假如影响我了,我也就不愿意与大家交流了。要是焦虑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这个焦虑就应该反省了;要是一瞬间就闪过了,那是我们生活习惯的一种不适应,如此而已。
如何观察应作与不应作
同学:法师,我想问一下,您说的现行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迫于环境,这个身、口、意是不统一的,我们怎么解决这个事情?我们怎么判断我们的身、口、意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增上的、平持的或是减损的?
慈师:很好。这个菩萨比较善于思维。我们这个身、口、意,做每一个事情,我们要善于观察,这个事情就会给我们带来从容。很多人做事情就会急急忙忙地去做,结果做得就有很多后悔的结果、很多不相应的结果。
若是在这个行为之前做过观察,是减损、是平持或者是增上?观察这个底色,你自己也可以去设定这个底色,就是它的标准,你可以思考:这个事对我是减损的、对他人是减损的、对社会是减损的,我就不做;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我就去做;对他人有益,对我有减损,我就少做;对他人减损,对我自己有益,我就不做。你这就是个增上的心。
这个观察在宗教理念中是十分准确的,它有很多不是格式的格式,给你一个方法,给你一个工具,像手机一样,像电脑一样,你可以输入大量信息,你可以有交流的方便。它的很多仪规、仪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这些方便就是让我们实践、观察,让我们分析这个身、口、意的作为。
比如言说是个什么结果?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若是有害,不可为;尤其对他人、对社会有害,是不可为的。要有这个理念,你很多言说就会把握得尺度十分准确。有时候对自己是有益的,但对他人有减损,绝对不做。有时候对他人有益,对自己有减损,少做。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帮助别人,但做得太多会减损你自己,自己会承担不了,慢慢地会衰弱自己,也要少做的。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一定要做的。身、口、意三业都包括在内。这是我们自我思维观察的一个方法。
佛教一个名词叫“正勤”,在下面可以查一查这个名词——四正勤,就是应该作为、不应该作为的,讲得十分准确,这个方法。实际我们做人要对自己负责。四正勤,它没有宗教性,人人都可以用,很准确,对我们身、口、意三业的增、减的认知很清楚,平持也很清晰。
我们思维人生需要一些材料,需要一些基础的东西,这就是学习。好比说写一篇文章,很多文字你要学习。你要是没有文字的积累、造句的能力,你写文章是写不出来的。我们要想有正确的思维、观察、作为能力,也有很多需要学,这个基础学习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十分正常。
要从佛的本源说,这个言说、言辞就离我们更遥远,那干脆不谈它,就谈四正勤吧。因为有些专有名词跟我们有距离,所以李老师跟我谈过,说我们尽量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跟大家交流。当然偶尔出现一个名词,大家下去可以查一查,一百度就出来了。(众笑)
渐悟与顿悟
同学:大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觉得人生的觉悟能不能单纯通过一个思考过程就得到?还是一定要经历过很多、感受过很多,然后突然间有一个契机,就觉悟了?
慈师:她是个话题是渐悟与顿悟的问题了。我们每天都在渐悟。顿悟是从根本上对根本智的认知,对我们生来就拥有的智慧的一个认知,也就是大彻大悟。我们一般的理解,是对某个事情的一个心开意解,对某个事情解决方法的一个善巧、一个成熟,这样我们不断地在某个事上就会有觉悟。这个觉悟有无量无边次,每个事情都可以觉悟。
但是说顿悟,突然碰到了,所有问题都明白了——这是我们拥有的,称为俱生的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俱生,就是生来都有的东西,就是一切智、总相智,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说我们被后天的习惯执著蒙蔽了,它不起作用。一旦我们把自己的习惯看得清晰了,把自己的执著看得清晰了,它就会起作用了。这个智慧不是修来的,称为俱生,每个人本来都具有的。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或者干脆说每个人本来是佛。但是我们没有受过很好的方法,一听这样的说法就有一种眩晕的东西,干脆就不讲它。我们每个人的习惯把我们的俱生智覆盖了,所以我们逐渐来运用它,逐渐来觉悟它。
有的人在某个问题上突然对一切智有所认识,就是对总相智有所认知,这个总相智能解决一切问题,一切问题在总相智面前都会迎刃而解,他就会如实地安住在解悟的人生、智慧的人生这个层面,他人生是很灿烂的。这样的人生是灿烂的。我们普通的人生是在不断觉悟的,经常一些意外的喜悦。那些迷失的人、减损自己的人,不断地糊涂,不断地指责,不断地推脱责任,不断地埋怨社会、埋怨家庭、埋怨自己生不逢时等等,越来越迷失,越来越沉重,没有意外之喜悦,那是迷失的人、固执的人。
觉悟的人就会变得轻松喜悦。彻底觉悟的人,心智灿烂明亮,能从容在一切时处。
同学:法师好!我想问一下,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有很多事是身不由己的。当我们身不由己地面对人生减损的时候,应该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它?听您的讲述,可不可以理解为减损是走向平持的必经道路?
慈师:减损这个话题,我们佛教称为对待、对立,就是大家设立的一种分别,这个分别是使我们条理的一个方法。怎么能使人条理起来?他就要分别,分别成种种种类,好比说善、恶、无记,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作为,其结果是苦、是乐还是中庸状态?让我们了解。
并不是说减损是走向平稳的必然之路。是我们这个时代共业中,减损的成分大,减损的机会多,外缘比较炽盛。就是我们在这里面有被迫性,这个被迫是共业造成的。共业,就是大家集体拥有的,不是某个人拥有的,称为时代的精神、时代的状态。我们不必要对抗,觉悟自己,供养这个时代就够了。觉悟自己,供养这个时代,就是把你的安详、从容、分明、条理供养给这个社会。你对抗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是非对错的概念与决定见
同学:法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比如说一个青年人站在这里,他很不开心,抽烟喝酒是他很好的发泄方式,但是他知道在佛法上讲抽烟喝酒会增加体内的浊气,增加业障。如果按佛法来说,他克制,他不去抽烟喝酒,他不开心;按自己本性来说,他抽烟喝酒很开心。这个时候是听自己的还是按佛法的说不抽烟不喝酒?
慈师: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矛盾。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二元对立的特定心理状态下,就是得失的问题了。这样做有什么得失,那样做有什么得失……我们会思想徘徊,每一个问题都会徘徊,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决定见,就是没有稳定的知见。没有一个稳定知见,这个话题是成立的。
“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本身就想给大家提示一个决定知见,这个知见能让我们的心稳定下来、平和下来。
这个菩萨提这个问题,跟她第一个问题是同等的,只是改了一个话题,就是矛盾。矛盾是人生的推动,是你人生的主题内容。你看一看,许许多多作为中都是矛盾。我们生活的天地是一对,男女是一对,善恶是一对,冷热是一对,是非……无量无边,都是矛盾的。这种选择呢,虽然举了一个抽烟喝酒的例子,实际许许多多不是抽烟喝酒的问题,许许多多作为是像抽烟喝酒一样——知道抽烟喝酒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但挡不住我这个习惯作为。
我看有一个公益广告,说抽烟得癌症是普通人的多少倍。这个广告就是一个理念、一个决定见。抽烟的人看到这个广告,他当真了,他把它当成一个决定见,他就不再抽烟了,因为他不愿让癌症等待他。有的人说得过且过,癌症不癌症我不管——这也没问题,也是他的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不可替代,就是我们的作为、抉择代表着我们的生命趣向!你要自己承担自己的选择,这是个大问题!就是你自己对你自己生命趣向与价值的认知,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说它对错,只说你对你自己生命的趣向你怎么来择取?你参考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维的。用对错的理念没有太大价值。善于思维、善于自我抉择是很重要的训练,因为以后面对人生,不是是非,是你要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决定,不断地作为。
所以你要没有养成自我决断、认知的能力,没有一个良好心态,你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你现行也做不好。现行中你也有很多焦虑,你把你应该学习的东西不去认真学习,你未来生活必然变得手忙脚乱。很多人走向社会手忙脚乱的,我接触了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到社会上,他们说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因为没有做好准备。
学校是个环境,社会又是一个环境。你没有家庭、没有感情生活、没有子女之时是一个环境;一旦有家庭、有儿女、有家庭负担、世间交往,你有更多面临的心理自我测试。那就不是抽烟喝酒的小事了,有很多类似的你要抉择的问题。别人不会替代你!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要训练学会自己思维、独立思考辨别的能力、应该做不应该做的辨别能力。自己要学会这个能力,走向社会就很轻松了,就很自如。要不然走向社会你没办法适应它。所以很多人焦虑自己未来的工作、未来的感情生活、家庭,那你现在去思考它,什么是应该做的?应该做的你明明亮亮地去做。
好,大家珍惜时间,尽量提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尖锐也好,不尖锐也好,能提得出来,我们尽量有这样相互交流的一个好机会,希望大家在未来的人生中相互有些启发与激励,成熟一些我们比较有力或得力的知见、作为。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