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佛教与现实分开,或者与现实混淆起来,这都是不允许的

阿弥陀佛教诲是从平等心智中审观世间,不脱离我们这个现实社会。有的人把佛法世俗化,就是把佛教与现实分开,或者与现实混淆起来,这都是不允许的。若与世俗分开,佛法是佛法,世俗是世俗,我们学到的在现实中不能运用。这是世俗化的一种特定作为。

尤其净土教法,很多人说那是临终或死后的事情,那么你还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候怎么办?你就只能做一些准备,为了等到临终或为了来生来世而准备。这就是一种强制分开,脱离了当下与现实作为,我们对佛法的体验就变成对未来虚无缥缈的期盼了,所以导致很多人学净土感到学不下去,他迷失在对未来的说法上。他现下都搞不明白,未来怎能有体验?

在中国这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宗教认知的变异特别大。经历了清末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军阀混战、抗战内战、破四旧、改革开放等等,佛法在现实中的运用受到很大制约,离我们的现实逐渐遥远。有的人把遥远当成一种恭敬,认为这样才能高尚化佛法,其实是高推于佛法,使之脱离现实。这个高推就是可望而不可及,似乎使佛教与现实的人类没有联系了,我们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也变得十分模糊。

所以我们的学习首先要认识佛法,知道他在我们每一个举心动念中起着作用——依着佛陀的正见教诲法则,在我们的现实中在当下就会起作用。离开世间法去寻找佛法,或者离开佛法在世间的作用去寻找佛法作用,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一种世俗化认为这世间的一切都是佛法,然后他就去讲《古兰经》、《圣经》,说这里面都是佛法,使许多人产生混淆。这种混淆又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麻烦,就是佛的经教、戒律都不用学了,因为世俗就是佛教嘛!他把佛法世俗化了。这面临着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们稍不注意就会跑到这两边来。

这两种谈的都是表面现象,而没有谈到我们的心地作为没有解决现行的烦恼或迷失,没有佛法针对性的智慧慈悲的开示与引导。所以一旦离开佛法对我们现行烦恼的对治与超越的正机,我们就开始走到边上去了。一会儿把他分开,高不可攀;一会儿混于世俗,清浊莫辨。现行烦恼不能自知,又增加了新的问题。

佛法是让我们越来越轻松,不管是大悲轻安、至静轻安、寂灭轻安,莫不是解放我们的现行负担,没有一个使我们更加沉重。他使我们越来越轻快,直接解决我们身心世界无意识业力的积累、沉淀、迷失、执着的一些事相,把这些负重的东西通过一些方法有一个方便解(jie)脱或解(xie)脱。南传佛教讲于梵行,就是解脱世俗与多欲的烦恼,令众生在清净梵行中得到轻安与喜悦,在寂灭海中得以安乐,不是断灭。

迷失就是我们的见思惑,执着是我们对种种作为的自以为是,自赞谤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在这个时代,对任何人的思想与作为都不要评价,因为已经分不出是非。你再去分是非就多有烦恼,所以先放一放,念念佛再来看世间的作为,除了斗争之外没有太多东西。离开这个如梦如幻的固有化,它就是个因缘,若把这个当真当假,就把自己固定在某种事相上,结果就是负重与烦恼。人不堪负重就开始烦恼,人心是不堪负重的。邪见的烦恼是最大的,知见上的迷失、坚固都不好休息过来,但不转换过来心灵深处总有痛苦与挣扎。

这些现行的解决,就是佛法直接运用在我们现前的表现中处理问题,而不是增加学问或累积新的东西。我们平时心里一旦有一个固执所在,外在的东西再来增加或表现,马上就会对抗,产生新的负重与事相执着,或新的自是非他的东西,这些惑乱的东西就会相互伤害。

希望大家认识到佛法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作用,就是解除我们的负重,消化我们的迷失,使我们清晰起来,破除我们对思想的执着,破除我们对是非人我斗争心的躁动不安,使我们在积累沉淀的陋习里变得轻松,在清净平等觉中能得到真正的如实的安心与安住。这样我们来学佛就逐步走向轻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