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特别感恩师父,师父的大狮子吼,一下子把你从泥潭里面拎出来了,实在是不可思议
师:净土这个教法,有一个地方,大家一定真正地高度地重视,这个地方稍微不注意就出问题,就是唯依佛师。这个教法的整体的根源在这个地方。我也好、大家也好,我们都是依着佛陀的这个教法、这个愿望而成熟了我们的善缘,或者说我们现行的一些觉悟的、喜悦的、感激的,或者一些法的体验,这一切功德都来源于世尊,来源于世尊。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晰,要不然就会出现这个教法的变异。因为这个教法是念佛法门,所以就是唯佛是念,这一定是个事实,不能有丝毫的篡改,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不能篡改它。这个一定要纯正,这个地方越纯正,大家就越彻底。任何的师长、任何的方便都不能以为真实,唯以佛为师,唯佛是念,世尊是我们真正的所依、所念、所赞美、所供养。
你看第二门,它讲得很清楚,我们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来修行、来调整,得入大会众数。这个一定是赞叹世尊,别无它物。要不然我们就会脱离这个教法的事实,或者说这个教法的实质内容就会偏到世俗上,或者说会被减弱它的完整性、清净性与真实性。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高度地重视。一定要真正地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可能是在网上你们发布的有什么,我不知道,但我这儿每天接到电话呀、短信啊,来赞美净土这个教法,或者说他们感觉到自己获得了新生、看清了目标、感到活得有意义了,感觉到会念佛了等等,但是我给他们所有的回答,一定是唯佛是念!在现行中,这是个抉择。要不然我们就会减弱这个教法的实际的利益,会遮盖阿弥陀佛对我们周遍回施的、揭示我们共性的这种纯正性,它会变成一个人情,或者堕入人的这种范围与蒙蔽中。
你看第一门也很清楚啊,“礼拜阿弥陀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第二门以称赞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这个一定不可忽略。所以这个教法的事实,一定是唯佛是念的,其他的都是“非”,不要说是我这个人,所有的九界皆非。我们对九界所有的存念,在这个念佛法门中都要荡涤一尽的。这个是无畏狮子吼,在这个地方是无畏的,若不然你总是有不圆满、不清净、不究竟的东西。这个教法的高妙就在于唯佛是念上了,真实究竟也就在唯佛是念上了,它的抉择与无畏也就是唯依佛师的真实,这样可以普利于九界而无所障碍。要不然我们不是念佛之人了,念佛人是利于九界自利圆满,自利圆满利于九界的这样一个真实功德藏。这样一个教法。
诸位菩萨,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刚才这个菩萨表达出来的,可能是对这个教法的一种感动啊、赞美啊什么的。但是对人呢,“唯有佛师”,我们大家都是同等的修持的,若凡若圣九界同归,九界同生于极乐世界。这个不假任何的比喻的,要把所有的东西荡涤尽的。一定要荡涤一尽,这个地方,不能有丝毫的残留,这一点一定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个是一定要高度重视的地方。
问:师父,那视师如佛不一样的吗?
师:视师如佛呢还是佛嘛,对不对?还是佛嘛。他就是说通过你这个折射,表达的还是唯佛是念、唯佛为师的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个皈依的事实,不能半路跑到洞庭湖了,你说这就是大海了。
随顺法门,随顺为正精进方便,唯佛是念是真实功德。这个在教法的实践中,不允许我们任何的夹杂、任何的私心或者掺杂的东西,任何东西是不允许的,这个不允许得越彻底,你的作为就越简单,一定要看到这一点。因为我传达的也是佛陀,引导的也是大家去念佛忆佛,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看,你再与我说也没有用,还得要归结到佛陀这个地方来,这个毕竟是究竟的利益所在。
这个教法的彻底性,我们前年学习慈云忏主的那一篇《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蕅益大师为什么把它放在《净土十要》的第二篇,就是认为它特别地重要。当时我看了很受震撼,讲得十分地简洁,把这个教法的直指,就是它的根本缘起,说得十分清楚。因为我们的这个障碍无外乎是疑师、疑教法、疑自己,这三种怀疑使我们产生了真正的所谓修行的障碍。所以他说这个教法唯佛为师、唯佛是念。那我们来展示我们本有的佛性、法性,或者说使我们认识到万事万物万法的本质等等。疑师、疑法、疑自己三个角度的回归,使这个教法变得那么纯洁、简单、直快,使我们在这个法的实践中,真正地产生无畏的觉悟,而不在半途有委屈,或者在不究竟之地我们就停留了。因为我们不念佛,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是没有达到究竟之地,所以,唯佛是念直至究竟圆满,“唯佛是念”一定要使我们高度地警惕。
般舟经中讲视师如佛,实际师是个透视镜一样的。一个师来指导一个教法,我们透过这个地方,看到的还是佛陀的这种清净、圆满、或者说无碍,我们审思到的还是这样的内容。透过师教和师,看到这样的内容,体会到这样的教法,所谓视师如佛,就是这样一个方法罢了,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所谓的业相、人相的一个执著上。若执著就会使我们堕落,堕到世俗中了,这下面就是世俗。
这个世俗很容易使我们变异。因为每一个世俗人的生老病死、忧愁变化是很大的。通过这样一个因缘直接来审思回归到佛法的清净、圆满、无碍上来,就会使我们真正地究竟安心。还是唯佛是念的一种引导罢了。我们不能去在半路上再折到世俗上来,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样我们对教法就没有障碍,对自己实践教法也没有障碍,我们在交流的时间也没有障碍。因为好比说,一旦交流一些师长的东西,人就会对这个人、这个人的这种个体业也好,群体的业也好等等,去纠结这些东西。这一纠结他又违背了我们念佛、忆佛这样一个大的目标、一个真诚的回归的事实,就等于走了一个弯路一样的。这个地方很容易让人走弯路。所以在我们汉传佛教中一定有破除个人崇拜的这种要求,一定要破除这个东西。
以前我讲法一定会讲我教授法则的四种原则,要求一定要破除这个个人崇拜的东西。这个教法跟个人崇拜彻底都没有关系,一丝关系都没有。学习佛法一定要破除个人崇拜、迷信、宗教热,一定要破除这些东西。不破除这些东西,我们没法学习,处处都是障碍。当然我们也不能跟别人斗争。以前我讲法一定有这四种原则——不搞个人崇拜、不搞宗教热、不跟人对抗,破除迷信。这几个原则是给大家交流佛法的一个基础,也是过去一些善知识对我提出来的一些基本的法则的一个底线,要没有这个底线,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宗教热、宗教个人崇拜、或者说迷信、或者对抗就会丢失佛法真正的利益。
实际千百年来这四点在我们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底色。这些东西一定要突破,突不破,我们就会因为弯路而产生疑虑。那我们只是奔着这个法去了,奔着佛陀去了,奔着这样一个法的实践去了,而于这种人我是非纠结不顾,“我顾不得它”,你就轻松,你就不去关注这些东西。因为我们一旦有个人的东西,马上就会有扭曲,会变形,会产生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所以不如我们直接去念佛、直接来体验这个教法、完整地回归,使你真正地身心纯正了,你再来看这些东西,你就感觉到你知道他在说什么了。都是没啥意思的东西了。这一点我们要有抉择性的审观!抉择性的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