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03

本讲内容:

导学3-1  《要解》明宗之一

导学3-2  《要解》明宗之二

导学3-3  不要错解祖师真实义

《闻记》导学3-1

《要解》明宗之一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3页—第14页)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明悉法师:

阿弥陀佛,菩萨们,我们今天继续看《弥陀要解》蕅祖的五重玄义里面的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的一个纲要,它叫作修行要径。那么万行是纲领,就是修净土法门的纲领是什么,那这里面蕅祖提出了:它的纲领是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纲要。那这个“信愿持名”,我们常说“信愿行”,到底什么是信?什么是愿?什么是行?跟我们现在自己理解的这个信愿行一不一样?我们这里面可以依着文来看一下。

我们先说这个“信”。信,他从“自、他、因、果、事、理”这六个方面来诠释。“愿”,他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行”,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首先说这个“信”

“信自”。信自就是“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什么意思呢?信自实际上就是信我们这样一个佛性。我们说以法性来安心嘛,我们现在大家学这个法一直会这么提,对吧?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实相心,依实相心、依法性来得以究竟安心。

这里面蕅祖谈这个“信自”其实就是这一点,就是依我们这一念心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他说我现前这一心,它也不是肉团,也不是缘影。缘影就是六尘,我们看到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它所留在第六意识的那个影相,他说我们这心它本质不是这些东西。那它是什么呢?它是“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意思。“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横”就是十方虚空;都是这一念心。

所以大乘法以实相为体。这个实相就是我们介尔这一念心,一切众生本具这一心。这一心它其实涵盖了整个虚空法界,它跟诸佛这一念心是无二无别的,这个地方就在讲这一点。

那么这一念的心,它“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所谓的“终日随缘”,我们天天随着各种的业力流转,这是六道众生嘛,对吧?那三圣道的众生,随着各自的——声闻的缘就是阿罗汉,缘觉的随十二因缘观修,就证辟支佛,那随菩萨的六度万行之缘就成菩萨法界。不管他随什么缘,他的心本质是不变的,心的本体是没有增减的,它叫“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那么十方虚空微尘国土,都是我这一念心中所现影、所现物。也就是十方的法界都是这一念心所生,都是这一念心所具,它具足十法界,造了百界千如,十方法界都是这一念心具心造的。所以说心外无一法可得,没有一个国土不是我们自心所涵盖,没有一尊佛不是我们心所包含,要知道这样的一个法性周遍。

那我虽然说“昏迷倒惑”,我虽然说被无明遮蔽了,天天起惑造业,烦恼,但是你“一念回心”,这个是关键。这个“一念回心”其实就是一念往生,就是一念往生。我们这次学习的时候提到这个一念抉择,一念——这个一念是顺性之一念,就是我们当下随顺于弥陀的大愿,随顺于这个佛的果地功德;回心,就是回到念佛的这个缘起上,回到念诸法的平等缘起,回到这样一个缘起上,称为“一念回心”。

那其实在《无量寿经》里面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里面蕅祖也是这么讲的,他说你“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之极乐”,也就是当下往生的意思。这个极乐世界没有离开我们这一念心,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念佛,他就抉择了极乐,就在当下这一刻、当下这一念,就回归了自心本具之极乐。

于此正见,于此这个事实,你要抉择无疑的话,这个就称为“信自”。

你看祖师讲的跟我们所学的它没有两样东西,对吧?只是我们有时候没有人讲,我们就误解了,我们觉得好像是“信愿行”就是要靠自己拼功夫,就靠自己要信到一个什么程度。它不是这样子的,它是随顺于这个究竟的平等缘起,实相安心。

第二个讲“信他”。信他,其实就是依佛愿安心。信自,是依法性安心。

那么,佛愿安心就是——信释迦牟尼佛没有狂语;弥陀世尊无二言嘛,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无二言。十方诸佛也好,释迦佛也好,他都是在赞叹阿弥陀佛,所以这点关键还是阿弥陀佛的这个愿。随顺这个大愿,随顺这个大愿的真实教诲,决志求生。在这样一个随顺上,你是抉择的,那第二个信他其实讲的就是这个。

所以你把前两个搞懂:一个是法性安心,我们常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佛愿来开启、印契、回归这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就是前两个讲的。

其实后面的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它其实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的还是这回事,只是换一个角度在说,说的还是这个东西。

那我们看信因果是什么呢?信因果就是信这个因果不虚,如是因必然如是果,我们常说因真果真嘛,对不对?为什么这么强调发心呢?因为你发心就是因,你这个因很真的话,它果一定真。

我们说这个发心——念佛,这里面说“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这里“散乱称名”就是说他发心不清晰,只是随随便便念一句,或者为了求身体好、求保佑儿子上大学啊求这求那的,或者就是随便地念一句。这样地念佛,他都结一个缘,种一个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这个“一心不乱”不是说你要念到功夫上的一心不乱,而是你一心“决志求生”,这个决志求生的心不动摇,这个是他要讲的,决志求生嘛,愿往生的心不动摇,那是决定往生净土,这是信因。

信果,就是如是因,必然感如是果,决定可以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如影必随形,如响必应声,这不可能是没有结果的事情,这叫信果。

所以其实一切佛法不离因果,你念佛也在因果之中,因为因真,果一定是真的。那我们现在当下这一念心以什么为因呢?以果地觉为因,这因是真的,舍此没有往生的正因了。你不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那你以九界的业相为因地心,那肯定对称的不是极乐世界呀!

所以你随顺于上面所说的“信他”、“信自”这两个缘起,它就是一个正因,那这个正的因,感的果就是往生极乐。

所以这个果,我们也不要否定这个果。我觉得现在有的人学了这个果地觉因地心,他容易执理废事。就是以他的识心分别来理解这个果地觉,认为说我当下往生就可以了,我不用临终往生,或者说不谈临终,没有什么临终往生,他否定这个事实。那你这个因,你这个果是什么呢?你能否定它的因果吗?如果你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不存在的话,那你这个当下往生又是一个什么因呢?它不可能否定一个因果的存在的。所以大家在这个地方,不要变成一个断灭见,就是对因果要深信。我们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因真,果必真,那果就是成佛。你因是以佛果为因,那果一定是成佛,成佛其实就是极乐世界所展现的依正庄严,它必然会展现这个果的。

那好,这是因果。后面说到“信事”和“信理”,其实还是重复前面的说而已,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信事)就深信,你现前这一念心不可尽,所以一心所现的世界也不可尽。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它与佛无二无边,它周遍于法界,那你这一念心与诸佛的一念心,它都是实相这一念心。所以这一念心所现的境,因为有心必然有境,心境是不二的。所以它一心所现的境,它肯定是有——既然有秽土,就必然有净土;既然你一念的贪、嗔、痴、无明、我执会现这样一个娑婆的浊恶,那一念随顺本性、随顺佛愿,它也自然会显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个是真实不虚的,不是说庄生寓言。

所谓“信理”是什么呢?信理,其实还是跟前面说的这个“信自”差不多,就是这个事理是不二的,全事即理;十万亿佛土它跟我这一念心无二无别,没有说离开我这一念心。因为我这一念心它没有——它“无外故”嘛,就是这一念心包含虚空法界,包含一切法,在这心外无一法可得,那极乐世界也是我们一念心中所现。

这样的话呢,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都是我一念心中所呈现,全事就是这个理,全体的依正功德都是你心的性德的本具。所以我们在缘念于阿弥陀佛,缘念于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时候,它就会开启我们的本具,是这样子的。它印契你的本具,性修不二,全体依正功德的修德就是我们本具的性德。

这个就是理事一如,“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体的这一念心它是妄心,我们想东想西的这一念妄心,它的本质就是与佛无二无别的真心,它是不二的。

那“全修即性”呢?就是性修不二。我们果地觉常说的性修不二、自他不二,这里蕅祖都这么讲的。全修即性,全体的佛的修德开启了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你在念佛的当下,这个事实就会展现出来的。

全体佛的果地依正庄严,就是我们自心的本质,叫“全他即自”,果地觉是他,因地心是自;当下这一念心,你全以佛的功德为你当下一念心,那这个时候就是心与佛相应,这是念佛。那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心周遍,佛心也周遍,一切众生也是周遍。他举个比喻,就像说一个房间里有一千盏灯,它光光都是互遍互摄的,没有障碍的,这是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实相是这样子。

从以上六点来讲,他其实把这个净土的缘起讲清楚了。净土的修行的缘起,这里面蕅祖说“圆顿中至极圆顿、了义中无上了义”,其实他就是用“六信”的方式给我们揭示出来,怎么个圆顿,怎么个了义,怎么个方便,第一方便。就是这样一个圆顿的知见、最了义的说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念念佛相应就一念回归,当下安心,当下往生。这样的一个角度,你才能当下安心,当下回归这个实相为体的这样一个大乘法的实践上去。

所以说它第二门讲的是“辨体”,辨体就是把一切大乘经所揭示的这个实相真理作为经的正体。

那么所谓的“宗”,就是怎么来实践这样一个经的要径,下手怎么下手,它的关键是什么,那就是宗。

净土法门的宗是什么? 祖师这里面讲到的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它的宗,只是他用这个“信”的方式来开示而已。所谓的信,就是你要随顺,你接受;你不随顺不接受,你排斥它,你不抉择,那你就是五逆嘛,五逆谤法。

所以这里面并不是说让你从一个自我的意识角度,去强迫你信一个什么东西,而是从佛的圆满的知见来开示的,从佛的这样一个究竟了义的弥陀大愿,揭示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一个平等安心的事实,展示了这样的一个无上的功德、无上的发心,你在这个无上心上你来接受它、去随顺它、去承接它。

那我们就能够笃信,笃信什么?我虽然说业障深重,我虽然说没有任何功夫,昏迷倒惑嘛,虽然说我从业相上来说我烦烦恼恼;但是我会在本具的心上安心,会在这一念抉择上安心,我“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自心本具之极乐”就是当下往生嘛,你不会离开这一念心之外再去找什么一个心外的往生,那就是当下安心,当下往生。

以这个当下往生为缘起,再谈行,再谈愿,那它都是顺性而行——顺性而立愿,顺性而执持名号。跟我们现在人理解的信愿行,其实它偏到哪儿去了呢?他没有认清楚这个缘起,这个平等安心的事实,没有认清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个纲,而是说我要攒资粮,我要攒多少功德,我攒多大的那个 每天念多少万声佛的资粮,然后看看我自己信到什么程度……他丢弃了佛果为缘起的大纲,而落到了一个自己业力上的积攒资粮的这个角度上去了。

这个就是辜负了祖师的开示,辜负了这个传承本身的内涵,以至于说我们净土的修行都归结到“我现在拼命攒资粮,换取临终往生”的一个交换的这样的心态上;这跟蕅祖说“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之极乐”是相违的,它没有真正地从祖师讲的果觉因心上去下手。

这一点,大家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去依这个圣言量,依经典以及祖师的开示,从这个点眼处去看待这部著作。

只是他说得比较复杂一点,从六个角度来说,要严谨一些。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思维比我们现在的人要严密,逻辑要更清晰,教理的学习比我们现代人还要好一些。可能祖师这么说,那个时代的人能听懂,听得很清楚。那换到我们这个时代来,这么说反倒大家搞不清楚了。我们就是还为了把它更加的简单,容易听懂,来说清楚,其实就是说一个果觉因心,它说的就是六个方面的核心。

我觉得这样来看待这样一个“六信”的开示,你就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自己要拼什么东西的这样一个“信”,它实际上是接受这样的一个佛陀圆满授予。释迦牟尼佛他无狂语,弥陀无虚愿,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没有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它只是随顺而已。

这是他讲的这个,把这个缘起先摆在最前面,称为“六信”。然后依这个缘起我们来发愿,那它不就是一个安心而起行嘛。你现在这个圆满缘起、平等缘起这样一个理事不二、自他不二的这样一个认知上,你再发愿,那就是愿所说的内容了。

那这个愿是什么呢?愿它说,“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就是你这样的抉择之后你会知道,原来一切法都是由心生的;既然一切法由心生,我心变现了十法界,那我心一定要抉择极乐世界,抉择佛法界。这不就是一个究竟意乐的抉择嘛,究竟意乐的一个抉择——就是我从我内心真切地去抉择生命最圆满的法界就是极乐世界。这是必然会这样抉择的呀,因为如果你接受了法由心生,你接受了这一念心与佛无二无别,佛已经圆满回施给我们这样一个大愿了,一定会抉择它的,那这就叫愿。

而且这个愿,他是说要到极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所谓的“舍至究竟”和“取至究竟”,就是你唯一抉择,不杂余善。我只抉择佛法界,九界一切我都不抉择了,这就叫究竟,唯一抉择。

那所谓的“厌秽”,九界皆为杂染,九界皆不不圆满,你不要去缘九界的业相。这个要干干净净地、利利索索地唯一抉择,那它会达到一个就是与实相相应的这样的一个究竟安心,会在这个究竟安心处得以回归。所谓的究竟安心,就是它无可取而无可舍,你就是唯一抉择了佛法界,其实你会抉择的是心本来圆满的这个事实,心本来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会抉择法无自性这个事实。因为佛的功德彰显了一切法的自性,不增不减嘛,佛的功德彰显了一切法本来平等。所以它就与不取不舍原无异辙。

因为当时禅宗很兴盛,大家认为禅法最高,禅宗讲的不取不舍,禅宗讲的一切法本来清净。蕅祖这里面在说,净土它的修道这样一个果觉因心的这样一个缘起,其实它回归的仍然是诸法实相,它印契的仍然是我们自心本自具足。那在这一点上,净土它的圆顿不亚于禅宗,他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所以他说方无可取,无可舍;“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是这个意思。他说如果不从事上取舍,如果你没有从愿上去标心,没有从这样一个生命究竟意乐上抉择,你光谈一个不取不舍,就像前面说的,你光说性德本具,你不从修德上下手,你那个性德本具会落空。它用不上力,它就执理废事,执一切法本空的那个理,这个理是你概念上认知的一个理,你在心行上你不去实践、不去随顺佛愿、不去发愿的话,那执理废事;你那个理是个空理啊,它没有用,它解决不了烦恼。

所以净土它一定是从事上下手,从愿上随顺,从随顺佛愿这个地方是它的下手处,是它的点眼处。我们恰恰从事上真正地立愿,真正地去念佛,真正地仰靠在佛愿上,恰恰回到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平等缘起上。这个就是净土的殊胜之处,净土的圆融之处,“全事即理”。

所以印祖赞叹这个《弥陀要解》,说理事都讲到了极处了。你看他把这个果觉缘起,这样一个缘起讲得这么清楚,在事上你又恰恰去实践它。事上就是我们唯一抉择弥陀大愿,以这个弥陀大愿望作为己愿,在究竟意乐上来抉择,以这样的发心缘起作为你的起修,那这样的起修才谈到后面的行。

所以其实他前面讲这个信和愿,他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角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在这个地方安身立命,在这个地方随顺与守护,彻底地在这个地方发愿抉择,毫不动摇地在这个地方立稳,你在这个前提下再谈你的“行”。在这个前提下去谈你的行,而不是说你把这个东西抛开一边,你自己按你自己的业力去处理那个行,就是我要念到一心不乱,不是那个。

实际这个讲的是很清楚的,就是你要先安心,安心安在哪里呢?安在佛愿安心,法性安心。然后依这样的一个缘起发愿,发愿就是抉择极乐世界是必归之处嘛,唯一抉择。那这个缘起找准了,清晰了,你的行就一而贯之地去行持。

当然,他这个里面谈到“行”这部分,他只是谈了一个“一心不乱,执持名号”。因为当时五念门这个著作《往生论》,祖师他没有看到,所以后面谈行就这一个角度吧,这也是《弥陀经》所讲的,《弥陀经》就讲执持名号。

《闻记》导学3-2

《要解》明宗之二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4页-第15页)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昭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明悉法师:

那他这个行,其实就是讲的是持名一法。

《弥陀经》里面佛就是这样讲的,若众生闻彼名号,“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是七日,一心不乱”,所以《阿弥陀经》这部经它所揭示的净土行,就是持名这一法。所以他说“名以昭德”嘛,“德不可思议,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

如果说你没有前面讲的这个缘起清晰的话,你就是散乱地称,那它就是未来成佛的种子;如果你前面这个缘起很清楚,彻底随顺弥陀大愿,依弥陀大愿来导行,那你会发这样的愿,以这样的愿你会在你的现行中去念佛。

其实我们说实践五念门也是以这个名号持名,名的功德作为核心的,这个核心还是持名。

那以这个持名的功德,它会怎么样呢?它是圆顿中第一圆顿,了义中无上了义,方便中第一方便。

所以在经典里面虽然讲了其他的念佛方式——观想、观相等等这些,但这一法是收机最广、下手最易的,所以叫作“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它其实是佛功德令我们心回归,因为佛功德成就了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全体都是佛的果地圆满的功德。

他的这样一个圆满的功德投入我们的乱心,那我们这个心会被佛的功德所摄化,会被佛的愿力所……能令我们安心,是这样子的。

所以其实是“佛念在前”,我们随顺于佛功德,随顺于佛念,我们才能够得以究竟安心。所以说它叫清珠投于浊水嘛。佛的大愿投到我们众生的心中,我们随顺于佛的大愿,随顺于佛的名号,就能够回归,一切众生、九界众生都得以安心、得以回归,这个是往生之正因,所以一乘之真因呐。

四种净土是天台的一个说法,这我们不用管它,反正就是把净土讲得更细一点了。是一乘的妙果,就你依这个为因,它一定感这个果。

所以说他这个信愿持名是经之正宗,五重玄义里面第三明宗是最关键的,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法门它的修行要径是什么。

我觉得它这个修行的要径,最重要的在于缘起——发心,在于发心。你发心精准了,这个发心所导的行,它一定是一个顺性而为的行;如果这个发心不清晰,其实你这个宗就没有把握住。

那蕅祖用的词汇,他讲的是“信愿”这两个字。其实他后面也说到,这个所谓的真信切愿就是无上心,就是无上菩提心。那我们现在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其实就是无上菩提心。是不是?大家学了这么久了,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才是无上菩提心,跟蕅祖说信愿就是无上菩提心,它讲的是同样一个事情。

但是,后面我们现在的人学信愿行,我们把这个关键的地方搞错了;很多人是这样,把这个关键点没搞清楚,没有认知到这个所谓的“信愿”其实是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会落到你自力当中的那个你的信、你的愿,而忘了是佛功德圆满的这样的自他不二的缘起,这明明说的“全他即自”啊!明明说的全佛功德来彰显这句名号,这句名号来投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中,它是这样的一个次序、一个引导。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把它真正地理顺。

我们每一个念佛人,其实是我们对教法的实践和传播是有责任的,是有责任的。法赖人弘,对吧?大家也都发愿了:“尽未来际,随顺、实践、传播阿弥陀佛。”但你看到好多人由于对法则不明而用功修行不得力,不安心。有大量的人都是陷入到这个误区中,没有真正地能够依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安心,没有真正能够在蕅祖讲的这个核心点看出来。点眼处没有看到,就被这个文字给绕进去了,陷到了这样一个自力的信解中去了,陷到了一个自己拼功夫的一个误区当中去了。然后用自己的识心评判自己,到底是信呢?还是不信呢?我愿到底切,还是不切呀?这跟净土的安心已经相去甚远了。那这样是多么地可惜呐!对不对?这么好的一个教法,这么清晰的一个法则,大家如果修行不得力,那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啊!

我觉得我们此次来学这个,还是很殊胜的一个因缘,很殊胜的一个因缘。我们可以把它理顺,理顺了之后我们的确是自己要把它实践清楚,有缘的时候要去帮助那些还没有看清楚这个法门关要的人,要去帮助他们。要给予众生这个无上安心,大安心。这个也就是说“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佛佛出世都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这个真实之利,无非是令你这个心能够抉择,能够抉择在本具缘起上,抉择这样一个佛力令我们回归实相这个缘起。

就这里面说的,我“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之极乐”,能不能下一个决定?生一个决定见?能不能在这个地方彻底抉择?如果你能于这个缘起彻底抉择,其实后面的学不学都不重要了,这个关要都在这儿。

为什么天台讲经,要先从五重玄义作为对一部经总的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呢?它是有它的价值的,它就是让你在进入经文的细节之前,先有一个对全经的总体的把握,一个纲领性的把握,一个提纲挈领的认知。这个是很好的,其实是。你对一部经提纲挈领的东西抓住了,其实细节的东西,你有精力就学,没有精力你光五重玄义搞懂了,这部经你也就可以算是了如指掌了。

如果你对净土法门“果觉因心”这个核心点抓住了,其实净土法门的经典,你都能够知道它说的是啥。但你这个核心点抓不住,其实你修了多少年,最后还是不安心,还是不安心。

祖师的悲心呐,他在这个地方我觉得讲得挺清楚的。只是说后人,他没有一定的天台教理的基础,可能看不太懂,看不太懂就错解,错解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把信愿行当成了资粮,当成了资粮。你看蕅祖从来在这里,没有说一句“你积累资粮”,没有吧?他都说“圆顿中圆顿、了义之了义”,他说一念决定往生,他没有说你要攒资粮,然后换取临终的一个往生的船票,没有这么说过。

但你如果对这样一个圆顿的、当下的,当下回归、当下圆满、当下安心、当下承担,全体佛果令我们安心,这个不能汇通领会的话呢,你就会把它变成一个资粮来修。

现在人一谈信愿行就是三资粮,所以资粮就落到你自力当中去了呀,你自己要攒资粮啊,它不是佛功德令你安心啊,这个差别是蛮大的。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把这个文字,文字怎么讲的我们就怎么讲,我们完全没有一点点离开文字吧,对不对?

那这样的话,它还原于它本来如是,本来其实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净土的传承,是净土……不光是说前面祖师这么讲,后面祖师其实也这么讲,只是他讲的方式跟前面讲的不一样,他用的语言更难懂、更专业。

它的次序,他排成了一个信愿行这样一个次序,这是它形式上的一种变化。为什么它形式上有一个变化呀?因为时代的因缘造成的嘛,对不对?但是它核心的东西并没有变。如果核心的东西变了,其实他不可能成为后人这么尊崇的一位祖师。这个传承的核心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变。

到了印光大师,他把这个核心明确地提出来了——净土法门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

那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家其实是要有这种发心,要有一个责任感,要是让广大的受众要了解到净土的真正是什么,它真正的核心是什么。而反倒现在这个时候,那种说法——那种靠自力积累资粮、积累功夫,反倒成了主流。这样一个净土的易行,净土佛力载负的、佛愿授受的、果觉因心的、当下往生的,这样的一个真实教法,反倒变成了大家接受的人少,知道的人少。

这个其实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闻记》导学3-3

不要错解祖师真实义

明悉法师:

好,菩萨们你们可以出来说一说,有疑义的也可以说。祈教的那个菩萨某某(说说)。

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礼敬各位莲友!

听师父这样一开解这个《弥陀要解》,比我们之前学习的这种开解方法,那真是天地玄隔、云泥之别。

如果我们没有了解佛的给予,只是站在众生的立场,用众生的信、众生去积累愿,看看我如何咬牙切齿地去厌离娑婆,甚至说就我连家人也不顾了,拔掉电(话)线,自己一个人躲在屋里去搞自己的清净心,这根本就误解了祖师的真实义。

所以再听师父这样一开演之后,你看,往生是非常容易的,苟一念回心那就决定得生,那后面又说“全他即自”,整个佛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他的就是我们的,这不就是一体的嘛。那我们有了阿弥陀佛给予的功德,怎么能不往生呢?所以这是后人真的对于蕅祖,包括我此前对于蕅祖《要解》的理解,还以为它是天台的一个解释,实际上听师父这样一说,连蕅祖的那个真实义那肯定也是没了解的。

而这个没有了解,还有像我一样的社会上大众,基本上都局于自力的信、愿、行。所以这个真是,我们说要“愿解如来真实义”,不但没有解如来真实义,反而顺着众生的这种分别念,站在众生的立场上,来理解了《弥陀要解》,真是误解了、曲解了祖师义,真是对不起他老人家。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我这样理解,不知道有没有表达清楚我要表达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是是是,对。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这次我们学,我觉得很重要的要把这一点澄清,把这一点澄清。

因为佛一演说法,有情随类各得解,何况这些祖师已经几百年了,老人家已经入灭了。那文字,那你后人的解读上,如果不是说回到这样一个《往生论》的传承来看的话呢,那确实是会解成你说的那样。

那其实我们因为现在先有了《往生论》这个传承,先有了这个点眼的一个把握;你再看,你发现他句句讲的其实真的都是这样一个究竟的,这样一个佛力彻底地彰显一切众生本具的这个缘起,这是祖师要开示的。

看这一句,刚才这又看到很重要一句。他说愿这个地方,“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这个说是什么?

如果你能够通达,真能了达全体的这个“事”——就是那个心,所谓的“理”就是这一念心它的实相功德的话;那我们“取”,当下这个取就是愿生,取的当下它就会回到这个“当下往生”这个理的事实上来,这就我们常说的愿生即生。取,取就是愿生,取极乐世界彻底取到极致,就是“我决定往生、必定往生”这个愿立起来了;那它当下就会“即”,即就是当下,即就会即那个无生的实相之理。

也就我们说的,你当下的愿生,就立马会回到你本来往生这个事实上来。这么来看是不是?你取就会取到究竟,就是从修德嘛,修德我们要去取极乐,我们要去随顺佛愿,这叫取,这叫愿。那它就会愿生的当下怎么样呢?就会即生。

你愿生在当下,你就是在极乐呀。这个在极乐,极乐是啥呀?极乐是诸法的本质,一切法本来平等的这样的一个心,我心本具圆满功德的一个呈现。那当下在这一刻心就呈现出来了,所以他用的是“即”,即就是当下的意思,它没有前后,不是说未来怎么样,它是当下。

莲友:就不要再去用那种积累的方式。

明悉法师:

对,所以它就“全体即事”。所以他说:“一取一舍,无非法界。”什么叫无非法界?就全体即事。其实你这一取,取之究竟,就我取极乐世界,我愿生极乐世界,那它反面就是舍,舍娑婆、舍一切的九界业相嘛。我唯一取抉择佛法界,唯一抉择极乐世界,那这样的当下,全体法界圆满呈现。那这就是当下往生啊,当下往生就是圆满地在你的心当中呈现出来了。

无非法界,你看看,整个的法界,整个的法界的实相功德,整个的佛果的功德,在你“取”这一刻,你随顺这一刻,它就圆满地完成了。这就是当下往生啊,这祖师讲的就是当下。

莲友:就是佛给予了我们这样一个法界,我们取它就是我们的。

明悉法师:

对,你其实只管接受,你只管“全他即自”,在这个地方你随顺,这是净土的关键。

你这个愿,为什么说有信愿必得往生?因为这是往生之正因。而不是说你持名持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你有这个信愿具足,就是你在这一点抉择了嘛,你在这一点彻底抉择了,这个取。取就是究竟,这个取的当下就是全体法界,这个取的当下就是一念回归,这个取的当下就是回归的当下,就是安心的当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众生毕竟往生的这个事实。你在这个事实上抉择了,在一切现行本来圆满这个事实上抉择了,那当下往生啊。当下全体法界,全体的法界功德在这一念心当中圆满回归。

其实他是不是从头到尾讲的就是这个呀?这文多么地——你这样来看,是不是多么透彻呀!

所以说我这一念心虽然“昏迷倒惑”,但我“苟一念回心”,这一念回心就是我一念抉择了,我一念在这个点上抉择了,“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呀。“自心本具极乐”不是说临终,临终了然后我才往生,你当下这一心就本在极乐了。本在极乐了,你已经是在极乐世界中的人了,你全体心都是法界,全体极乐世界都是你一念心,自他不二,因赅果海,果彻因缘,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是往生之正因。

那以这个为正因,在这样的发愿下你去念佛,那肯定是一心呐。这肯定是一心,你在这个地方抉择了,那就是一心。那还有什么好乱的呢?你还会恼乱吗?你乱个啥呢,对不对?这是安心,大缘起,它是大安心。

所以他这个一心不乱,不是说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行!我不能打妄想”,那个叫乱,那个是指的一个表相。真正的不乱是你这个心回到本质来了,你在与本质处契合了,你在与佛愿这个地方抉择了,这是大安心,这是大不乱,这个才是决定往生之正因。

我们要在这地方一定要把它看清楚。你看我们现在如果说我们不了解这个的话,我们这一伙人学果地觉,永远大家觉得就是:你们那一小伙人能学到一个新的东西,广大的人民群众还都在那个,他们认为的那个信愿行里面转不出来,然后你跟他交流,你没有共同可交流的东西。你没有共同可交流的东西,他也认为你说的不是净土,你认为他修的是自力,其实是永远没法交流。

但如果我们都回到《弥陀要解》,你信愿行从哪儿来?《弥陀要解》来的吧;那《弥陀要解》,我们就这个文字,我们来看一看它说的是啥?这一下子就有共同交流的平台了。那你这个时候就能跟他说清楚,果地觉因地心就不是说另外搞出的东西,祖师们、历代的传承祖师都是这么讲的,这样我们就能够让就是这个小圈子,能够不要一直是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法,更多的人知道净土的真正的东西,让他们都能安心。这是我们的发心,对不对啊?

菩萨们那么多那么多,你看都在学信愿行,大家要真的要去发这个广大心,你看不安多么地痛苦啊!天天担心自己临终不能往生那些老人们多可怜呐,不安心。

所以我们其实就把这一段搞清楚就行了,后面的那么复杂我们不用管,这个其实是纲要。所谓的五重玄义,它是在入经文细节之前,对全经的一个核心的把握。其实以前的人听经,他五重玄义听完了就可以不听了,就已经能够圆满把握这部经了。

那我们现在也是,你就把这个地方搞通,然后跟周围的学信愿行的那些人,真诚地跟他们交流这样一个信愿行,那他们也能够在这个法上得利。然后你再告诉他,其实真正的这个东西,在前面的《往生论》讲得更清楚、更细致,这样大家就慢慢地跟这个东西接起来了。

现在人是把前面,把那个源头的东西没学,然后学了后面祖师讲的这个东西,又把祖师讲的东西给搞偏了。给自己处理成了一个自己认为的那个自力的信愿行上去,才造成了现在净土法门大家不安心呐,都求临终找助念团给我助念呐,我自己功夫不够啊,我信的不到位啊,都是这一套说法。这多可怜,是不是?

好,今天把这个问题说明白,其实已经很难得很难得的一个事情了。反正我尽力了,希望我能说清楚。

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我听得非常地清晰,这样来表述的话。就是用佛的果觉,实际上后边蕅祖也说到了全体授予浊恶众生,是果觉的给予。如果我们掌握了果觉的给予的话,再看这一段,那就不会再走到自力的信、自力的愿和行上去了。南无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对,全体授予,它就是全体授予。《弥陀要解》的最后点眼处,他说此一句阿弥陀佛、弥陀名号,是释迦牟尼佛所证之无上果觉,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是它的关键处。

包括这块儿说的那个“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它是佛给你的,是佛的圆满功德来让你安心的,所以叫作圆顿中至极圆顿。这才叫圆顿,不然什么圆顿,对不对?了义中无上了义,方便中第一方便。

莲友:

感恩师父,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