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内容:
导学4-1 《要解》第四力用、第五教相
导学4-2 以果觉为因心,如幻经历一切
导学4-3 以佛果为因心,实践不退转
《闻记》导学4-1
《要解》第四力用、第五教相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5页—第16页)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明悉法师:
好。我们今天继续学这个“五重玄义”。
那上次我们重点把“第三明宗”详细学了一下,这部分是重点。所谓明宗,就是明这一经它修行的宗旨,纲领。我们也从究竟的角度看到了,其实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它就是真信切愿,以这个为缘起去行,它就能够直趣佛果。这点大家看清楚啊。
那接下来第四个就是力用。就是这个经它起到的效果,达到一个什么作用,依这个修行的话,就是依这个“信愿行”三法为宗,依这个纲领去修,那结果就是能够成就不退转。这点我们也经常谈,这个不退转很重要。
那不退转,蕅祖这里面把它细致的分开说了。所谓的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和毕竟不退。我觉得这些细致的东西,大家不用去过分的分别它。就是你知道一点:这个经是以径登不退为它的作用。而这个不退转,也就是在通途来说,他要完成这个三不退,那一直得达到八地菩萨才能够达到这种不退转的位次。那作为凡夫,如果按照通途来修不退转,是要经过很长久的累劫的修行。那净土超胜,就在于一生成就不退转,这一块儿要看到。
那么他这里面讲到一个毕竟不退,就是说只要你闻到这句名号,一切众生无论你有心无心,无论你是怎么一个方式,听闻到这句名号,它都会成为一个永远不坏的成佛的种子,将来毕竟因这个因而得以解脱,这是毕竟不退。就好比说那个“涂毒鼓”,你闻到这个声音就必死无疑,远近皆丧。好比说吃那个金刚,你吃了之后决定不会消化。这个比喻就是我们这句佛号它是金刚种子,毕竟不坏。
那这里面他虽然分说了这个“四土”,但其实这个“四土”它也是一个名相的案例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它这个四土当中,按照它这种分法——天台的分法,它越往上面的,就是你断烦恼断的越究竟的,生的那个土就越殊胜。但其实净土,极乐这个净土它不然。它就是最下面这个凡圣同居土,这就是带业往生的凡夫众生,他生到这个凡圣同居土,它同时又“横该上三土”。所谓的“横该上三土”就是它其实仍然会生到报土,仍然可以受用与大菩萨们同样的功德。
那其实这个也没有按照通途分的必要了。就是你如果按照通途这么分,你生的那个土不是很高,但是其实在这个里面他又作了一个结论,就是带业往生同居净土的这样的众生,他横该上三土,以横该上土,其实就是他所說的凡夫亦生报土。凡夫也能生报土,这样理解就很简单了,其实没有必要搞得很复杂。
既然横该,其实就是你跟他那没有本质的差别的。那凡夫也能够受用佛果的功德,凡夫也能够得不退转,凡夫也能够入到那个实报庄严、常寂光。那这就是究竟,它的不可思议的力用,这一点是千经万论未曾有也啊。
我觉得他为了把这一点比较清楚,他先把它分开说。然后再说它跟通途不一样,通途你下面的你不可能生到上面去,而净土它是凡圣同居土仍然横该上三土,这样一个力用、这样一个作用,它是千经万论都没有的。他想把这一点说清楚,把这点,这块是重点啊。
就是,再说一遍。也就是净土的重点在于说你仰仗佛力,能够令什么呢——令薄地的凡夫乘托弥陀的大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可以入报土,可以跟那些大菩萨们同样的受用不退转的功德。他就要想表达这个意思,这个结论大家记住就好了。
那这块儿,它这样一个力用是一切的经典,千经万论没有的。特别超胜就在这儿,一切通途教法的利益是没有这样的利益的。这个地方就是佛力修行的力用跟自力修行的力用,就是天壤之别,天壤之别。有古人说,依佛力修行,犹如风帆扬于顺水;依自力,犹如蚁子上于高山。这块儿蕅祖就是用特别专业的这样一个通途的判设的方式来比较,比较出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这个力用是通途没有的。古人比喻说,净土修行跟通途日劫相倍呀,他指的都是这个内容。
然后同时,他又跟禅宗的一个沩山禅师的对通途修法的一个描述作对比。说较,“较彼”,就是跟那个比较嘛,“顿悟正因,仍为出尘阶渐。”什么叫顿悟正因呢?就是开悟了,明心见性了,知道吧?明心见性的人这样的修行的大修行人,他仅仅是一个出尘的一个起步。“仅为出尘阶渐”啊,他只是刚开始从这儿开始起步,开始修了,他是有机会出离六道轮回的这个尘劳垢染了。
那么“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如果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从这个大彻大悟开始,如果每一生每一生他都不退,一直朝前走,那才能慢慢的趋近于佛果,就叫做“始可期于佛阶。”
那净土这个地方是簿地凡夫不需要开悟,仰仗佛力直接入三不退,直接成就三不退。成就三不退的功德,跟你这个通途的……你已经开悟了的人仍然只是一个出尘的阶渐、出尘的一个起步,如果你生生世世都能够以自力在轮回当中不退转的话,那才能够不断的超越轮回,然后不断的进趋,才能够佛道有机会去趣进。这样一个比较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净土的力用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
你看祖师讲的很恳切啊,“不可同日而语”。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呢?“宗”,就是开悟的这个宗门,“教”就是大开圆解的学教的那些善知识。宗教之士啊,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呢?这个意思。大家要知道我们遇到这个法门有多么的庆幸。
第四个玄义讲的就是这个经的力用,你依着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这里面就是蕅祖讲的“信愿具足”来实践这个法,得到的力用是不可思议的。
接下来第五个就是教相。所谓的教相就是这样一个法,它属于哪一个藏所摄。那这里判为大乘菩萨藏所摄,它不是声闻乘的法,就主要讲这个。而在大乘菩萨藏里面,又是无问自说的,是彻底的大慈所加持的这样一个法,属于这一类的,它叫判设嘛,判设它是哪一个教的。
因为佛陀一代时教啊,佛陀所讲的法,不同的时候对应不同的根基,他的法教的类别不同。所以天台讲一部经,他要先分判这部经是属于哪一类的。有的是对小乘的人讲的,那就叫藏教的;有的是对那个根性不定的人,从小乘把他接到大乘的往上接的对机的说法,就是通教的;那有的人他是大乘根性的,(虽是)大乘根性,但是他的思维习惯、他的意识、他对佛法的认知是渐次修行的,是一步一步来的,他认为究竟的佛果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那这类的众生佛就跟他讲别教的法;那有的众生他的根性很利,善根成熟,他能够接受一切众生都本具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修行可以一念超越三劫,三大阿僧祇劫,那这类的众生佛就跟他说圆教菩萨了义的大乘法。
所以他这个判教相,就是要先把这个经它属于哪一类的给判设清楚。那这个地方明确说了,这个是“大乘菩萨藏所摄”,“无问自说”,彻底悲心,究竟圆满的一个教法,“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这样一个经而得到究竟不退——“径登不退”嘛。
所以说“当来经法灭尽”,佛陀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也就是在佛陀所有的经法当中,再也没有比这个再圆融、再超胜、再不可思议的了。所以说“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在这里面。
华严是经中之王啊,那是讲的一个圆教的见地,而涵摄了别教的修行次第的这一部经,佛初成道时候讲的华严。法华呢,就是纯讲圆教的,在佛快入灭的时候和盘托出。所以一头一尾,都是佛陀的畅佛本怀所说的了义的大乘经典。华严的奥藏,就是华严最深奥的、最归根结穴的这样的一个法藏所指,那就在于此经;法华的这个秘髓、法华的核心,也在这个此经,也不出于此。这不是瞎吹的,这是事实啊!真是这样子。
“一切诸佛之心要”,一切诸佛——不光是释迦佛,一切诸佛,它的核心的、最究竟的、秘中之秘的关要;“菩萨万行之司南”,菩萨六度万行大乘法的这个指南,都不出于此。你看这个赞叹已经到了无以复加了吧?这都是如实的赞叹,没有过。“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所以有智慧的人要自己认认真真的,好好的把它想清楚,“当知之。”
这“五重玄义”我们就学到这里了,就是:释名,辨体,明宗,力用和教相。它其实是把一部经的核心给我们揭示出来了,你对这部经就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正确的认知,而不至于偏。有的人认为说:阿弥陀经不了义,那阿弥陀经是化城,讲的是一个化城,佛看到众生没有力修行,给化现了这么一个地方。这都是不懂阿弥陀经,瞎说。
你看这里面讲的很清楚,而且这部经是以实相为体,它跟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它的体。修行的核心宗要就是信愿行,这个信愿行是我们作重点来讲的,因为大家一直以来对信愿行的理解偏差太远了,其实你回到这个蕅祖他原本的文字来仔细的来看,你会发现,其实它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认知的那个自力的东西。
那我们大概就“五重玄义”就学到这里。
《闻记》导学4-2
以果觉为因心,如幻经历一切
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弟子有个问题不太清晰,请师父给开示开示。上堂课师父讲的“信愿为无上菩提,它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对于我们过去学“信愿行”的人来说,就是和解了,在这一块儿就是没有任何障碍了。
那么现在我们所学的这个,蕅益大师讲的三辈、九品、四土,就是我们过去所学的。还有一些东西不太清晰在哪儿呢?就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个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就是安住本具的极乐,一念回心,回心即往,愿生即生。那么就是现象也等于实相,就等于往生,等于本具极乐,无来无去。
那么就是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与佛印契以后,那既然我们已经果地觉为因地心了,对于临终往生这件事,它就是一个形式和业习而已;而我们过去所学的就是专注于临终往生。那么对于果地觉来讲,这个色壳脱落了与不脱落,它都是在这个托质莲花。那么就是说在你临终这一刻就是梦醒了,美梦成真了,莲花化生了。
那么就是说我们就可以,就像师父刚才所讲的,你像华严的判教是五十二个位次,天台是四十二位次;那么就是说我们就没有这些阶位了吗?就不需要分证去修学了吗?
那么按我们这个五念门修法来说,我们现在就是体验回入娑婆的后花园,就是来体验这个财色名食睡,体验贪嗔痴慢疑。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就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一点武功都没有了,一会迷一会觉呢?但是能记住家是极乐世界,这个是不忘的。
我们就是说就不需要去那个,就是菩萨那些阶位,就是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可以来去自由了吗?比如说我们想上什么北俱泸州啊,什么想去到其他的那个什么那个洲去看一看,我们就可以有那个,仗佛的这个愿力,我们就可以去了。那现在我们啥本事也没有,就是那我们就是说回家以后,或者说不回家,不来不去。那我们就是就不需要那些位次,是吗?不知道我说没说明白,师父。
明悉法师:
好,我知道了。它其实还是如幻的会经历这些东西的,如幻的会经历。它只是你站在一个究竟的缘起上,来经历这一切。比方说像华严,华严他讲初发心即成等正觉,他其实从你初发心那一刻,你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了,你就是以佛的功德。
比方说像善财童子,他在最初、初参第一位善知识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发了这个无上菩提心了。那他这个无上菩提心那一刻,他的功德已经与他成佛的那样一个究竟的圆满,它是在同样一个缘起下了,所以叫做初发心即成等正觉。那他还会如幻的经历,他遍参善知识,然后如幻的破烦恼,如幻的一步一步的去趋近于佛果,经历这些位次。但是这些经历的位次,不是说真的实有一个什么法可得,而是你经历这个过程当中的,一种如幻的体验。
那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你初发心就是圆满的,你初发心用的就是佛果,但不妨碍你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呀,对不对?你每天面对的事情,你还是要去觉悟它、去运用啊,去不断的在这个境界当中来历练呐,来越用越熟练、越用越纯熟,这个过程是……,不否认这个过程的。
但不是说认为实有这些阶次,你那个通途的那个渐次修法,它没有最初这个圆满缘起,它不是认为初发心即成等正觉。你看你原来认为的那个“信愿行”,你认为你是在哪儿,你就是在哪儿,你在你自己业相上,你是什么就是什么,你只是一步一步的积累资量、积累资量,然后最后达到一个结果。他的思维是这样一步一步的阶次,会把这个阶次当真,然后最后那一步才圆满。
而我们一起步,就是运用的这个就是圆满的缘起。一起步就是一个圆满的缘起,那它就叫作“出生贵压群臣”。你用的这个法,你的见地、你的发心、你的缘起,跟你按照通途,按照自力,它是完全两个东西、两个路径,所以这就是圆教的修行的殊胜之处。
那圆教人他仍然也要经历往生的这个事情,所以它叫无生而生嘛,“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你回归本质它当然我们就不生不灭了,对不对?一切法本来具足了,没有来去。但是它“无生而生”,这个无生不是断灭,它是本质圆满,在本质圆满的这样的一个认知、抉择上,我们仍然如幻的经历这样一个往生的过程。
就经典里描述的那一切你都会经历的,你哪个都少不了,你都会经历的。就是你这一期业报尽了,阿弥陀佛大愿,它肯定会满……乘愿而来,因为它的愿也是任运运作的嘛,它是一个法性的事实,它就会显现,因为它感应道交嘛,如是因如是果,会在你的境界当中显现有佛来接你,你就跟着佛往生到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然后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在那里你不断的在进趣修行,然后经过怎么怎么样……经典里描述的你自己去看就行了,每一个你都会经历的,都没有问题。
不是说现在你果地觉为因地心了,就任何的过程你都没有了,那不就是断灭因果吗?因果还是会再相续的,但是你秉持的知见,你秉持的发心,你用的这个功德,它是一而贯之的,它是不变的。你不管你经历什么,你都不会把它当真,就会如幻的经历这个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就变得很轻松了,就是一种游戏嘛,就这菩萨游戏园林这样一个功德就呈现出来,游戏三昧。
你要没有这个见地,没有这个缘起,你这个过程就会很负累啊,对不对?那进进退退呀,你就很紧张,修的好、修的不好了,就原来那一套东西就出来了,对不对?这个是差别。听懂了吗?
弟子:听懂了师父,感恩师父慈悲开示。
明悉法师:
所以这个“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果地觉为因地心,它是直下回到这个无生的事实,无生的这个体认上,无生的安住上,破除对一切现象的执著,这个是一个究竟解脱的一个所依。但是它仍然在因缘、因果上,它是相续的,它是不断灭的,你会经历这样一个无生而生。
那这诸法多么的丰富,对不对?这个世界,那多么的……法界多么的圆满呐!如果一无生啥都没有了,任何的现象都消失了,都断灭了,哪还是佛法?它有无量无边的妙用,无量无边的在一切因缘当中去广泛的利益众生,包括断烦恼、自利利他。只是你是站在一个佛功德为载体、为所依,以佛功德为载负下的一个经历,而不是以自力的功德步步趋上、趋近于、增上的这样一个修行,它只是这一点不一样。
这就是净土它的超胜所在,它不退转,你这样才能不退转,不然你怎么能不退转,对吧?那不退转不是说你啥也不干了,啥事儿都断灭了,那是叫啥不退转啊?
《闻记》导学4-3
以佛果为因心,实践不退转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6页—第20页)
隆实法师:
我们今天就读到这里。这一段给大家提示一下,主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原夫诸佛悯念群迷”这一段,主要讲蕅益大师著这个《要解》的缘起,就是他为什么要著这个注解,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关于“五重玄义”,这是天台宗的一个讲经方式,就是在我们正式地释文之前,对这个经有个大概的述要。他从五个方面来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释名。《佛说阿弥陀经》—这是经文的名字,解释这个经名就叫“释名”。我给大家念一下:“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第二辨体。它的体性是什么?第一句“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这句话是这一部分总的提示,下面都是解释实相、心性是怎么回事。当然这里有些名相,比如:寂照、法身、报身、化身、性德、修德、受用身、应化身等,大家有个了解就行,大概都是“实相”的一种诠释。
第三明宗。“宗”其实就是这个经的宗要,或者要点。大家看第三行原文“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后面专门对持名一法有个说法:“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这是第三宗要。
第四明力用。就是这部《阿弥陀经》到底有什么作用力?如果我们读经没有受用,就不会读它了。我们看第一行“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不退”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阿鞞跋致”,这部经有这样的作用力。下面对力用从几个方面进行诠释,比如说“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然后对“不退”有一个解释,所谓四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毕竟不退。这是第四明力用。
第五教相。第一句话是个要点:“此大乘菩萨藏摄。”“教相”是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教法之相状差别。我们经常讲小乘藏、大乘藏,或者声闻藏、菩萨藏,或者渐教、顿教,或者天台宗讲的藏、通、别、圆。就是把释迦一代时教有个教法的科判。我们这部经是属于大乘藏,不是小乘藏;是属于菩萨藏,不是声闻藏。大家大概有这样一个慨念。
今天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要点,第一个是蕅益大师著《弥陀要解》的缘起。第二个就是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辨体、第三明宗、第四明力用、第五教相。大家对这些有个了解。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感恩隆实法师给大家消文解释这段文义。那么蕅益大师著这个要解也是他的悲心流露,为了让我们悟入净土法门,承接净土教法,能够生信起行。刚才法师提到,我们现在理解性的东西增多,教法在衰减。法师也说,从我们实际修持的层面来说,要无疑地承接这个教法,保持这个教法的纯真度。法师还提到教法的传承只说方法,不讲道理,直下承担。那么我想有请尊敬的法师,如何原汁原味地直下承担这个教法的传承,能够回归佛陀的本怀,请您在这个方面给我们做更深入地开演。阿弥陀佛!
「主讲」慈法法师:
这个文字是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个反复学习、反复思维、反复依文入观的一个法本。教理教义大家可以无限发挥,这些发挥无外乎想消融我们心中对法则疑虑、模糊的地方,令心清晰起来。因为很多名词名相十分专业,尤其像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判教,真正想完整地系统地学习,可能要有若干年的基础。我们现在社会上比较广泛的念佛人,大家知道几个要点就好,这些完整的教义教理,有机会学固然是我们的福德因缘,要是没有机会学,了解这个力用、结果是最重要的。像五重玄义中讲到力用—阿鞞跋致,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我们一切有为的自身业力的修持中,不退转,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要是用自力修持,欲得到不退转这样一个八地以上菩萨所修证的功德,那真是难中之难!没有一阿僧祇劫、二阿僧祇劫深厚的修持与相续的修持,欲得不退,那一定是失心了。
净土教法是令实践者—就是九界众生同得不退!蕅益大师在这里举了三种不退,实际究竟不退是普摄利益,后面的行不退、位不退等,是为了让我们去参照,在行持方便善巧上的一个推动。那你说持佛名能得到究竟不退,那其他法则不是一样可以得到究竟不退吗?在经典上,在教法教义上,一生得不退转,对凡圣有情同予如此无上大利的教法,唯有净土教法有这样的内涵。
刚才谈“力用”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这个“未曾有”是真实言。“一切经灭尽,唯留此经止住百岁”,在《无量寿经》中世尊有这样一个授记,这个授记实在是不可思议!它彻底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闻名得不退转”的事实。我们先从这个究竟不退的力用上去认知它,是比较恰当的,比较容易安心的,比较容易得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佛亲证的给予的信心,佛亲证圆满功德印契我们自心的一个信心。有这个信心,我们再来实践持名念佛,就会念念踏实。念念中我们生起了妄想、烦恼、疑虑等,就会了解这是妄想,这是疑虑,这是一种习气,它是不可得的。唯有这样一个毕竟不退的事实,这个回归的事实,载负着我们的一切行为。因为它是一个终极的结果、究竟的结果、必然的结果,如百川归海是必然的一样。那么我们因为听闻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必归弥陀智愿海中。因为这个名号就是他愿力的全体、修德的全体。
三种不退中,我们依止着究竟不退来实践这个方法,就是所谓的凡圣同修,同得不退转的这样一个根本依止。你就不会疑虑:我这念佛有啥意义?有啥功德?很多人说能不能往生,你就了解持名一切众生咸能往生;持名就是法界圆明,无一残留;称念佛时,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就无缺无欠。
明悉法师:
那先读到这儿,那我们今天继续往下来学。
我们看慈法法师这个开示,这一部分就重点在讲不退转,“第四力用”这个部分。这块儿刚才我也讲了,就是它跟通途教法差别极其巨大,那千经万论都没有的这样一个功德利益。所以,师父这地方重点就告诉我们怎么在这个地方下手,怎么去实践这个不退转。
那怎么能够达到这个不退转的效果?这个关键,就是你要把这个缘起运用清晰。这个缘起其实还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你站在这个佛果的功德的承载下,它就是一个不退转的力用。你站在这样一个佛亲证圆满功德的印契自心的一个信心上,你看佛亲证圆满功德印契我们自心的一个信心,这个讲的就是蕅祖所说的那个“信自”和“信他”。以佛亲证圆满的功德,这是“信他”——信佛愿,随顺于佛愿来印契我们自心,印契你自心的圆满,回归当下一念心本具的极乐,了知全他即自,在这个缘起上,你建立了这个信心,所谓就是这个抉择了。
我们现在为什么很少谈这个“信自”呢?因为怕一谈信自,大家又落到这个自力的那个信上去。那如果你在这个缘起上清晰了,其实你说抉择,你说信心,你说随顺,它只是换个词而已,其实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再来实践实名念佛,那你就会踏实,你从这个缘起上念佛,你就会对我们生起的妄想、烦恼、疑虑,就会了解它。其实所谓的了解,就是觉悟,了知这是妄想,这是疑虑,这是习气,它不可得。这样的一个用心的关键点,其实很省力的,它是省力的,净土的易行就会彻底的呈现出来。
因为你所依的这个,内心依止的这样的一个作用力,这个依止的这个作用力是佛力,依止的这个作用力是佛功德带来的那个究竟的不退转的事实。把心安住在这儿,安住在这个缘起上,那无论你经历什么你都不会当真,都不会着实,都不会落到这个自身的业相上的挣扎、对比,要纠结上去。就这个不退转这样的一个作用力来给我们详细的开演,怎么来去契入这个不退转。
其实师父的开示,都是从实修角度来谈的,他不跟你讲那么多的理,他也不想说服你。他只是教你怎么去用,教你去用这个东西。
那这样一个终极的结果,究竟的结果,必然的结果,它就是百川归海一样,因为我们闻到了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嘛,我们就已经归入了弥陀智愿海中。弥陀的智愿海就是一切诸法的实相功德海。你承接他,你随顺于此,你就会安住在这个不退转的缘起上。这个缘起它是凡圣同修的,是九界同归的,因为无论凡,无论圣,无论九界,都没有离开实相。他都在实相的性海当中承载着,它也都必归于实相,都会依止于实相的,依止这个佛力、佛功德,这是一个根本依止。
你在这儿就不会有疑虑了,不会疑虑你能不能往生,因为他是咸得往生,佛力普摄,咸得往生,法界圆明,无一遗漏。你念佛时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你是与它契合的,与它相应的。你的心与它契合,心与实相法相应。这个地方就单刀直入,只看本源,把这个经的力用——怎么实践,讲的很清楚。
你看这个五重玄义,它这个关键第三讲的就是怎么实践,第四讲的实践的结果。那我们所学的重点就是怎么去实践这个不退转,那它的重点就是以佛果为因心。以佛果为因心,就是蕅祖讲的“真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只是蕅祖那个文字太难懂了,它的说法比较专业,我们现在让大家都能听懂的方式来讲,都能用得起来的方法来操作,这就是善知识的作用。
那这一段就做这样一个简单的提示。
《闻记》导学4-4
一念往生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20页—第23页)
我们真正在这里实践得纯熟了,就了解一切时处无缺无欠。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契入点—究竟不退的依止与承接,我们想去承接其他一些不退、变化、认为等,很难去真正地体会,因为你的发心、用心不彻底。
我以前有一个经历,就是给自己找一个所谓的信心。以前用若干年的时间一天念若干万佛号,那时候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念,有信心,有安乐。后来遇到一位法师说:你念佛行,但你不敢不念佛啊,你不念佛行不行?我说不念就不念了,也有几年就不念佛了。
不念佛你能不能安心呢?有时从习惯上不安心。因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若干万念惯了,只要是脑袋瓜子有空闲的时间,就是那样一个习惯:休息的时候、走路的时候、什么时候都可以念。现在突然没有那个习惯了,会感觉到有些不习惯,心慌呀什么的。后来我就给自己找了一个方法,所谓安心的方法。我一天念几万声难,念几千声也不容易,念几百声还不容易,念几声坚持下来也不容易,不定哪一天我们把所有的心情、作为、习惯都累积在其中,集中在自己身上。我说要是一天念一声行不行呢?今天念这一声还行,明天难保,不知道会不会念。那过去久劫以来,你念不念你根本都不知道。那我现在念这一声,回向于过去一切生生世世,回向于未来一切生生世世,使它充满于一切生命的法界—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我现在的真实心智、究竟皈依!这个皈依充斥着一切时处,充斥着一切生命概念,充斥着一切业力之中。那么我就做这样一个假设,我就念一声,现在就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这一念就充斥了一切,圆满了一切,究竟了一切,洗礼了一切!以这样一个可行性的信心的给予,再来看究竟不退,或者说再来顺性念佛,顺性就是你真正地安心了。我现在就可以执行,我马上念这一声,来充斥着一切法界、一切生命、一切意识、一切业力、一切行为之中,让它成为一个巨大的事实!这个事实不可颠覆,不可改变,不可毁坏!
那你说这是个预设,没问题的!你预设一次,试一试,你信心满满。一旦有信心了,你会说念这第一声就已经充满了,就已经够用了,念第二声可能就是饶益有情了,唤醒迷失有情了。我再念“南无阿弥陀佛”纯粹是为一切众生念的,根本不是为自己念的!为什么呢?没有必要为自己念了。我们这个心从来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增过没有减过,没有变异过。只是你的信心一旦认知了、回归了、对称了,你就不再去那个地方用功了,因为它的确是没有得失可以觅寻。
但我们在平时训练中,就是要得失,就是要差别,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就是要修出点动静来。那好了,你信心就丧失了,你就开始割裂了,你的法界就开始污染了,你就开始不安稳了,你那个心就不能称为一心了,就是没办法寂静回归了。寂静回归就是展示了心智的事实,我们再念佛纯粹是喜悦了,纯粹是供养了。“闻我名号,俱来我刹”,我们就会乘着佛的愿力,把这个功德名号推及于一切众生,令迷失众生得以觉醒,虽未增减,但是众生业分中不再枉受其苦了。
明悉法师:
好,那我们来看这一段。
这一段,因为刚才已经讲了怎么样算是一个缘起,就是究竟不退,怎么以它为缘起来实践,然后接着师父就举自己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也就是他在自己修行的过程中,前一个阶段,他其实仍然用着是自我业力的一个积累的方式,达到某一个相应的状态,以那个状态作为他的一个守护,这样念成一个习惯了,念习惯之后也觉得挺好的;那这个时候,其实他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内心的那样一个究竟回归为缘起,来念佛。所以有一个善知识就问他,说你不念行不行?你不念能不能安心?这样一个善知识,的确是过来人的一个指点。然后师父也非常——根器很好吧,一下子就能够知道问题在哪里,然后他也就不念了。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时候,我们念佛,其实是你的发心不明,发心不清晰。发心不清晰,你一定是在你自己的状态当中,来作为一个好坏的比较;然后维持“某一个状态认为是修行、某一个状态就不是修行”的那个对待心,用这样一个方式来念佛是我们常见的,常见都是这样。
那一旦打破了这个状态,你就会觉得不安心。所以说以这种方式来修行,他一定要——就是要要求自己,要保证自己说临终怎么样,临终要正念现前啊,或者说要伏住烦恼啊,或者要念到什么功夫成片呐……他这一套说法就出来了。因为他在发心那个缘起处,不是以这个佛力承载的这个缘起。
师长在这个地方,突然有人这么提提醒他,他就有了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是什么呢?他就给自己找了一个方法。找了一个什么方法?他说我这时候我只念一声,我只念一声;但这一声是怎么念,关键是很重要。这一声怎么念呢?这一声就是:让这一声充斥于法界,这一声就全体都是这个法界心,让它横贯过去、现在、未来,让这样的一个生命,究竟的归依于阿弥陀佛的这个真实心智,充斥一切时处,承载着一切的业力,这样的念这么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圆满了一切,究竟了一切,洗涤了一切。
你说怎么样才能这样子一念就充斥了、圆满了、回归了?其实真相本来是如是的,就是佛的功德它本来是充斥一切的,佛的这样的一个圆满的功德本来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它本来是充盈的,它本来是不增不减的。我们只是说我们没有去择取这一点,没有去于这一点上去认取它、去相应它。那这时候我们如果知道这一点,你将你的心融入弥陀愿海,不再纠缠你自己的业力好坏,你就是随顺于阿弥陀佛的功德,顺性的来念这一句佛。
蕅祖前面有一句,我们上次课重点跟大家说了,就是“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它这个取,去取之究竟。就是你彻底的将你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你彻底的投向于、投奔于阿弥陀佛,完全择取于这样一个无上的功德。那取之究竟,那这一刻它就是全体法界,就是全体法界。
那我们这一念也是,你将你的身口意三业,不再于纠缠我们自己啊、好坏呀、别人好坏呀、他的业力好坏呀……我们通通把这一切都放下,我们就是一念心择取于弥陀圆满的功德,取之究竟。取之究竟,就我们用我们的话就是说,一时无余供养嘛,这就是究竟了嘛,“无余供养”——全部,全部都融到弥陀愿海当中,全部的择取阿弥陀佛功德来承载这一切。
那这一刻的当下,其实就是一个圆满,当下法界的圆满,当下佛功德的圆满,顺性的呈现,你就会在这个地方安心。那回到这样的一个生命的契合上,它也没有什么增减,它不可毁坏。
那你有了这样一次体验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念佛了;什么是说这个“取之究竟,即是法界”,也就是这里面实际上说的这一声,就充斥于法界,充斥于一切时处,一切业力。那你有了这样的,一旦你试过一次,你就信心满满。信心满满,一旦你有了信心,你念一声也就够了,这就叫做一念往生。因为你这一念它顺性了,回归了,它不再被你的业力的好坏当真当假,就全体把业力交付于弥陀。那你再念呢?再念第二声,它就饶益有情了。因为本来其实这个佛功德就是饶益有情的,只是我们没有认知到这一点,我们就总为自己念、总为自己念。
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那你念佛就是饶益有情,它就是随顺这个缘起,不为自求嘛,随顺这个缘起来实践生命的价值。这就根本在不用再为自己念了。你不会在你自我的那个业力那个没有任何意义的那个地方去用功了。
你看有的时候大家一交流,还是我好啊、我坏啊、我感受怎么样啊、我感受不好啊怎么怎么……都是这些东西,其实是因为你没有择取这个佛果,没有择取这一念;一旦择取这一念,你就不会再说那些见闻觉知的东西了,不会再说那些你无始劫来说的没完没了的那些没有意义的话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关键啊,你就不会再在自己的业力那个地方用功了,在这里是这么说的。
但我们平时,我们就是要得失,就是要差别,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就是要这些这些这些,那你就丧失了这个缘起,你这个缘起就被你的那个意识心给割裂了,开始染污了。那你这个心就不是一心,就没有办法回归。所以其实我们习气来了也不可怕,你把习气当真了,你跟着它跑也不可怕,只要你能够一念回归,把这个地方认识清楚,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怕我们念业,也不怕我们这个习惯来冲击我们,你只要能够有一念回归的择取,你让你发心清晰,发心不动摇,你这个果觉因心这个缘起你把它认知清晰,运用成熟,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它不会在你自力的功夫上去要求你。净土这个教法,它不要求我们,它完全不要求我们。它只是给你这个缘起,让你去体验,让你去运用。
蕅祖这个《弥陀要解》里面关键的地方他都是提到了,他也说到这个往生,实际上是由信愿决定的,信愿那我们上次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啊,就是这个缘起。那品位高低才是你持名功夫的深浅。他这个功夫好坏,决定不了你往生不往生。他说即使你把功夫做的如铜墙铁壁一般,如果你没有这个信愿,也就是没有这个发心,没有这个缘起,你也是不会往生的。所以他其实说的就是“如是因,如是果”,以这个佛功德——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它就是对称的力用,就是不退转,就是毕竟往生。
如果没有这个,你在你自己的业力上用功夫,就算你功夫用的再好,你用到了一心不乱,它仍然不能往生。是不是跟那个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一样啊?无量寿经讲到不退转那个地方,他说正定之聚嘛,邪定聚与不定聚往生不能成就彼因故嘛。那这个正定之聚是什么?就是不退转,这个正定之聚是什么?就是这里面讲到的这个宗。为什么我们强调发心、发心,种子,因真果真(音频断续)。
这个地方大家能听懂吧?是不是这个文字这么一说,就是大家很清晰了吧。大家都听懂了,一定要在这个地方认真,在这个地方实践。这可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事啊!百千万劫,难遭难遇的大事因缘。
莲友:
师父好,阿弥陀佛。
就师父刚才讲,就是有一句话就是突然就是特别就是触动我。就是说:“不再纠结于自己业力的好坏。”
其实很多时候,比如我自己来说,念佛不安心的时候,很多时候去,说实话还是在纠结于自己业力的好坏,就是这个纠结于自己业力的习惯,就是“纠结于自己的业力”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太熟悉了。这几乎就是这个东西,就是在生命的根里边。
刚师父就是一讲这个“不纠结于业力的好坏”,我突然感觉心里面一震,我就是说很感恩师父。好像就是打,就是敲,就都特别警醒,这一点就是这个特别重要。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对,习惯来了就问问自己,问问自己,提醒自己,你内心所依是什么?你依的是佛功德,还是依的是自己的状态?这个地方要反观一下自心,问一下自己的发心,回到这个发心上来,再来看问题,它就很清晰了。
所以大家经常提醒自己啊!经常提醒自己的发心,我们是果觉因心的行人,我们是以佛功德为守护的念佛人,一切都要从佛功德这个地方作为缘起,来看世间、看一切,包括看待自己的状态,看待一切的一切,你这才有一个超脱的眼光啊,有个超然的心境,会得大自在,得大安心,无上之大力。
在这样一个无常变化,苦难频生的时代,大家还有这样的一个善根因缘,学习了义之了义之教法,这是极为难得不可思议的因缘啊。这个世界太不安稳了,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实践教法,回向一切有情,阿弥陀佛。那我们一起做个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