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16

本讲内容:

导学16-1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导学16-2  了义到根本没法问

导学16-3  发愿往生彼国是顺性的智者所择取的事实

《闻记》导学16-1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19页-第120页)

(丙)二特劝

舍利弗。(如上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得)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不可算数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xūn)(chí)。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明悉法师:

好,我们今天看这段经文。“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也就是,佛对大智舍利弗说,这样不可思议的大事因缘,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极乐世界这么的超胜,凡夫可以例登补处,这样不可思议的因缘,我们已经得闻到了,那么一定要发愿,一定不要错过此生得闻这个教法的这次机会,愿生彼国。

为什么呢?因为可以与这样不可算数的一生补处的诸大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什么叫做诸上善人呢?就是“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只有这个一生补处才是诸上善人,为什么呢?他是在因位中最极最高的一位了。因位就是相对于佛果,佛是果位嘛,那从佛往下降,九界都叫作因位,因位当中最高一位呢那就是一生补处,所以这叫上善人。

那么在极乐世界这样的人甚多,“俱会一处”,而且还是凡圣同居。就是我们一个凡夫带业往生,我们也是生到那里。那些大菩萨们也是一样的,都在极乐世界佛果的功德当中承载着,都享受着佛所给予我们的这样种种庄严的加持,就是上面经典所描述的这些美好的依报环境。

那么这样的一个凡圣同居,它跟其他的凡圣同居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差别的。他说“寻常”,就是一般的世界,就像我们这样一个娑婆世界,他那个“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

什么叫“实圣”呢?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圣人,他们叫实圣。他们是因为过去有漏的业,就是他还有这一期生命没有入涅槃,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大阿罗汉,但是他现在是称为一个什么呢?叫有余涅槃。就是他还没有灰身泯智、没有取灭的时候,他相续的果报、这个身体这个五蕴身,它是由于过去的有漏业才感召的,所以他还是要经历这一期生命的一种在世间的一个过程。

那这样的话呢,我们凡夫就可以跟他们怎么样?跟他们同居。就是你能看到他,对吧?当时那些世间人能去供养这些阿罗汉,这叫凡圣同居,所以他们是因为过去的有漏业。

而那些“权圣”呢,“权圣”就是这些菩萨,他们是由于大慈悲愿力,所以凡夫可以与他同居。在这个世间也有很多菩萨示现,他们是由于愿力示现在这个世间。像我们中国历史上,寒山拾得呀、永明延寿大师啊等等这些都是圣人,包括布袋和尚——弥勒菩萨。他们大悲愿力而示现在这个世间,所以凡夫可以与他同居。

至到他们实圣灭身——灰身,就是实圣他取灭了,权圣他度生的机已经尽了。就是以前那些高僧们,他们到临终的时候就会说,我是某某菩萨再来,我这一期生命度生因缘已尽,我就要走了。

然后他们就“升沉硕异”,就跟我们其实是告别了,就离开了,“苦乐悬殊”。

所以实际上是暂时同居,而没有究竟地同居。就这一期生命,有这么一段因缘可以同居那么一刹那。这是说的是我们一般的世界。

而“天壤之间”呢,“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就是在天地之间,他们虽然示现在这个世间,但是有因缘碰到他、见到他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的。对吧?你像大家都知道五台山有文殊菩萨住持,但我们有多少人见到了呢?其实还是不多的,而就算你见到了,你能够跟亲近他,跟他学法,那就更少更少了。莲宗的那个祖师四祖吧?叫什么名字来着?一下想不起来那名字(法照大师),他就是在五台山见到的文殊普贤两位大士,在大圣竹林寺见到的,这种机会就很少,“亲近步趋者少”。

然后,“又佛世圣人纵多”,佛在世的时候,圣人虽然很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他其实再多,相对众生的数量来说,圣人还是不多的,不能说整个国土全都是圣人。

“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虽然说我们凡夫在那一刻跟圣人同居在这个世间,但是各自做的事情不一样,他们做的佛行事业,那凡夫该是造业还是造业,只有一些善根成熟的能够去亲近他们,跟他们学法。所以说所做所办不同,这是作一个比较了。

然后说“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就是极乐世界都是因为这个不思议的佛力的这样一个业,叫作“无漏不思议业”,以佛功德来感生俱会一处,就是十方众生往生其实都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往生的。

所以在那里就为师友,然后那个乐器——这两个乐器是要配合的,它的意思就是他们形影不离地跟那些圣人们在一块儿,“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共同地来断无明,证佛果。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所以极乐世界呢,凡夫众生就可以圆证三不退,那在念不退当中他就超越了四十一个菩萨阶位的修行。

这样的话,这样的众生,你如果说他是众生、是凡夫,他“不历异生,必补佛职。”就是你说他是凡夫也不恰当,因为他可以说什么呢?可以不经过很多的阶位,不经过转生再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他就可以一生补佛位。你说这不很奇特吗?然后“与观音势至无别”,所以你不能说他是凡夫。但你要说他是一生补处也不恰当,因为他烦、惑还没断,带业往生,“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

这么一个奇特的存在,他既是凡夫又不是凡夫,他既是一生补处但他又不是等觉菩萨。这样的一种极乐世界的众生的存在方式,一切的“教网所不能收”,就是在佛陀所有的教海当中、教网当中就没有这样的情况,叫“一切教网所不能收”。它是极为特别极为特别的一种状态。一切的教网都是说你要一步一步地你修到哪儿就是哪儿,就是再圆顿的教法,像《华严经》这样一个圆满一生成佛的教法,它不还是显现了不同的阶位嘛,对不对?你再一阶位一阶位地进阶去趋入,所以叫“一切教网所不能收”。那其他的经典就更别提了,它就不可能有这种超常规的一种修行方式——直接超越这么多的阶位又不断烦恼。

然后“刹网所不能例。”就是十方所有的尘刹国土,其实都不能跟它相比,叫“刹网所不能例。”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就是我们一切众生他最难的一个关卡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了生脱死。最难的一个其实就是这个同居,超越凡圣同居土而步入到圣人的行列,就是完全摆脱六道众生这个状态步入圣人的行列,这个是最难的,最难的。

但是极乐世界就不同。极乐世界这样一个同居,它超出了十方所有的同居之外。就是你乘佛愿力往生极乐,心里所有这些难、难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你看,轮回难出,他已经出了,这就叫作位不退,不堕在凡夫地了;然后,菩提心难发,二乘,就是小乘的这样一个果位,再回小向大也是非常难的,那极乐世界它超越了,因为一旦往生,那都是大乘行人,不会落到小乘的那样一个果位中去;再有一个,就是念念于自心的萨婆若海这样一个本性的功德相应,不退转的这样的一个证入——到不退转的无作妙用的那样一个心体的相应的事实,这一点也很难,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他又超越了这个难关。

所以实际上极乐世界仰仗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就能够得到这么样一个究竟的利益。这样一个利益在其他所有的经典当中是没有讲到的,所以“一切教网所不能收”。其他所有的国土,它也没有一个国土是跟极乐世界这么地特别,所以“一切刹网所不能例”。

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什么了呢?知道唯有极乐的同居是超出其他国土的,超出其他佛摄化众生的方便,这个方便。所以你“了此”,你才能深信弥陀的愿力有多么不可思议;你知道这么样一个特别的利益、这样一个无上大利,你就能够深信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

因为这种利益都是佛的愿力所致,不是我们自己修出来的,对不对?你自己能修出个不退转来?你能修出一个凡夫就跟等觉菩萨一样,一生补佛果?你做梦都梦不到,何况修出来呢?所以,它就是阿弥陀佛愿力令我们一切众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所以你就会深信佛力。

深“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你看他讲的就是这完全是佛力所致,完全是佛不可思议的大愿业力产生的作用。那我们在这个佛力处有这样的一个深刻的认知,我们这样地抉择佛力,我们就会抉择这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那你知道这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恰恰就能够深信吾人的心性不可思议。为什么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就是我们心性不可思议呢?因为佛的功德它是修德,我们心性它是性德,性德与修德本来一如。没有我们这一念心,何有这样殊胜的佛果的功德展现呢?离开了这个佛果的功德,又何有显发我们这一念心的本具呢?所以其实你这样地去随顺佛力地抉择佛力的不可思议,其实也就抉择了我们自心本具不可思议。

那你有了这样的见地,有了这样的守护,你就叫作“具此深信”能发大愿,你就会以佛愿为已愿,你会唯一地抉择这个佛果佛愿,不会再有任何的动摇、任何的徘徊。这样的心,你就是决定心、决定见,一念永念,彻底抉择,这个愿是坚固不动摇的。

这样的愿、这样的心地的守护,它就是无上菩提。所以他这里面说“深信发愿,即是无上菩提”。

所以这里面讲的这个无上菩提、这个深信切愿,其实它是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大家看出来没有?是不是?它是以佛的功德,你抉择了佛的功德,它完全是佛力令众生达到的这样一种状态,不是说我们自己修出来的这个状态。这个状态你别说修出来了,你自己脑子里、凡夫脑子你想破了也想不出来这个东西,它完全是佛五大劫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成就的一个佛果,这个佛果给我们揭示出来的这个事实。

那你唯有随顺,你唯有仰信,唯有接纳,你没有你自己任何造作的份。这个时候你去抉择它,你去随顺它,你去认可这个事实,那你这个心是坚固的,是永远不会再有有进有退、有摇摆,那就是一个无上的菩提心。

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念佛人,他是人中芬陀利花,这样的人,他必然去行佛事业。什么叫行佛事业?就是真正地念佛,真正地传递净土教法,真正地守护,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所以其实讲的还是发心,蕅祖这里面讲的是发心,不是说讲的你去做功夫,对不对,菩萨们?是不是现在人——天天喊着信愿行那伙人,你看他是这样按照蕅祖这个角度来认知、来实践的吗?

蕅祖这样的一个无上菩提心,它就是净宗之指南!而你以这个心来执持名号就是正行!这个所谓的执持名号,你已经抉择了佛愿了,那你除了念佛之外,你还会干别的去吗?你就肯定是尽未来际,都会守护佛的功德、佛的愿,以佛的名号来利益众生,它就是正行。

而且他说了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这个心你坚固的话,他说“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他这个“生”,还是从一个事相上的那个往生来谈的。那从因上来说就是你当下这一念的抉择,当下这一念的抉择他就必定往生,所以这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因在于你有没有这个发心,你有没有这样一个誓愿,有没有以这个角度来接受净土。

那如果你不是这样的话呢,那纵然你将名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也无得生之理。”就是你功夫做得再好,你显得再精进,你半夜两点起来就开始做功课,你做到晚上十点才睡觉,但是你内心不是这样的一个守护,你内心天天想着我不能往生啊、我业障深重啊、我积累的还不够啊、我要拼命积累啊,你这样,他说了亦决定不得往生,“亦无得生之理”,因不真嘛。

所以说,修净业者呀,不可不知。

我觉得这段很重要,真是悲心切切,苦口婆心,把净土这个真正的正因讲得是很恳切,就是他一再地让我们知道净土它的殊胜在于佛力使然,与一切教法不同,与一切通途法门不一样,那完全是佛力所产生的作用。

所以说大本的阿弥陀经也是说发菩提愿为要,纲要是一样的。

其实我们看无论是小本的阿弥陀经,还是大本的阿弥陀经,它都是以随顺佛愿得以往生的正因。所以善导大师立宗不就是立的这个吗?祖师都讲的是一样的。善导大师立的宗就是说,一切的众生往生皆仗阿弥陀佛大愿力为增上缘,这是一个往生之正因。

《闻记》导学16-2

了义到根本没法问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20页-第128页)

〖辅讲〗隆实法师:

好,今天的读诵就到这里。翻到第二十五页,我来把要点给大家串一遍。今天我们从“(辛)二化无情声 ”开始,前面是鸟说法化有情声,这是无情说法。大家看这一段:“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

 昨天我们讲到“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这里讲到“四益”,它是从四悉檀产生的。第一益叫凡夫欢喜益,欢喜益是从世界悉檀生出来的,佛通过世界悉檀,让众生生起欢喜,称欢喜益。第二是生善益,各各为人悉檀,佛陀讲法就是让我们的善根生发出来,所以称为生善益。还有破恶益,佛陀讲法能对治我们的烦恼过失,覆灭烦恼,所以说破恶益。那么证入一体三宝是入理益,这是第一义悉檀产生的,证入法性法理。所以四悉檀产生四益—欢喜益、生善益、破恶益、入理益。

大家翻到第二十六页“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佛的心和众生的心互为影质。它是本质,又是影子。那么佛是本质,众生是影;众生是本质,佛也是影。就像我们这么多灯,所有灯照下来都是亮的,你说是哪个灯照的呢?所以“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很难讲是哪个灯给我们照亮的。

这一段倒数第二行“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前面讲“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是西方净土。那有些人会谈唯心净土,这里蕅益大师说,如果我们不讲西方净土,只谈唯心净土,就是“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这是骂人的话,甘心堕在鼠即,老鼠叫声叽叽叽的,它还觉得很得意;鸟空,鸟在天上飞,它觉得它懂空,也很得意。所以说我们只谈唯心净土,就像小老鼠一样,偷到一点大米,就觉得很了不起了,“我懂唯心净土了”;像小鸟在空中一飞,就觉得我懂真空了。鼠即鸟空,你还不是一只老鼠?你还不是一只鸟?

接下来是对阿弥陀名号的解释,“彼佛何故名阿弥陀。”下面就是两个无量,一个光明无量,一个寿命无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没有任何障碍,比如现在也照到我们教室中的每一个人,他是没有障碍的。那么彼佛寿命无量,不仅佛的寿命无量,彼佛国土人民的寿命也是无量的。大家看二十七页倒数第二行:“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还有这一段第三行:“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

下面这一段:“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阿弥陀佛是已成就的佛,不是当成,也不是过去成。

下面“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这是说眷属无量。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他在每一个庄严的最后都有结语:“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内容到这里都是讲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正宗分的信就讲到这里。

下面的内容是劝众生应求往生,讲到发愿的问题。正宗分的第二部分,翻到三十页,大家看“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蕅益大师真是很严谨,为我们考虑。你看佛经的原文没有这些,但是他现在用括号括起来:“众生(才)生(彼土)者。”他就怕我们不明白,把意思补充完整:“众生(才)生(彼土)者,皆是(三种)阿鞞跋致。”要打括号,还怕表达的不完全,还加个三种:“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我们看到蕅益大师的诠释,还是尊重大师的这种严谨。

这里又讲到阿鞞跋致了。我们在五重玄义中,第四明力用,曾讲到阿鞞跋致。当时法师专门开示了阿鞞跋致往生不退的问题,以究竟不退作为我们的缘起。他这里就讲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那么“究竟不退”在前面五重玄义里讲过。

大家看三十一页第一段第一行:“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他所禀的要旨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蕅益大师写这个论剖心沥血,是心血之作,我们读到也是很感动的。

下面再继续看,正式劝众生往生了:“舍利弗。(如上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得)闻者。”“幸得”,这是蕅益大师注解上写的。“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不可算数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劝我们应当发愿,我们听闻前面说的种种利益,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我们就应当发愿。佛陀是一派婆婆心肠啊!一定要发愿,愿生彼国。为什么呢?能够与诸上善人一起聚会。

下面看第六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箎。”“如埙(xun)如箎(chi)”:埙是陶做的一种吹奏乐器,箎是竹子做的一种吹奏乐器。“如埙如箎”,就是讲我们往生以后,师是阿弥陀佛,友是诸上善人,包括这些一生补处的菩萨,不退转的菩萨,和他们做师做友,就像埙和箎一样。我们这儿有懂乐器的同修,可能这两种乐器是离不开的,要一起演奏,如埙如箎。那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就能够有阿弥陀佛作为老师,诸上善人是我们的道友。

翻过来第一段倒数第五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这句我们以前也经常引用,强调信愿的重要。如果没有信愿,就是持名号功夫做得再好,也没有得生的道理。

我们今天的文字内容就到这里。回顾一下,正宗分的第一部分结束了,就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今天又讲了发愿,劝众生往生以发愿,在正宗分中讲了这两部分。阿弥陀佛!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感恩法师带着我们消文。

刚才我一直在想,今天应该代替大家提什么问题,来请法师开演。我想到经典中有句话:“佛在僧数”,什么意思呢?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佛和比丘是在一起的,一起去托钵乞食。“佛在僧数”,讲佛跟比丘僧是一体的。我刚才看到我们的住持和尚,我们和尚大概从来到报国寺,一直在下面听,听了二十年,然后自己在上面也讲。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表法。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自己学了一点点,就很了不起。刚才隆实师说到一个词“鼠即鸟空”,老鼠和鸟互相攻击,老鼠会说这个鸟:你看我会吱吱叫,你就叫不出来。那个鸟在空中飞,它就笑老鼠:这个空性你也了解不到。

说到这里,我也看到这两个字:无诤。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派系的,各种各样的知见。那么我们今天学习《阿弥陀经》,它一个特点就是——佛无问自说的大法,称性而说!我今天也想请法师称性而说,无问自说。所以我就不提问了,把下面的时间全部交给我们的法师。阿弥陀佛,感恩法师!

「主讲」慈法法师:

世尊宣化了很多教法,我们一般判为权实二教,或者了义与不了义教。那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能够遇到这种究竟不退的法则,达到法则利益的极致,是十分不可思议。像在汉传佛教的整个体系中,《阿弥陀经》的确是畅佛普度九界众生本怀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究竟悲心。这个悲心,十方诸佛同赞,同来佐证,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

为什么无问自说?我们读许多经典,都是以佛的神力加持这些菩萨、法王子来启教,那这个地方直接就把这个过程给跨越了,来展示诸佛接引一切众生无所障碍的回施,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回施,就是阿弥陀佛的回施。所以《阿弥陀经》这个经典,同显法界有情本具无量光寿的事实,每一个生命的单体都具有无量光寿的分化妙用。那我们生活在业力、迷失、习惯、分别、执著、割裂这样一些习惯中,迷失在自身这些割裂、变异的我执状态中,往往蒙蔽了细分的无量光寿的分别妙用,我们各个就被阻隔在业力假设的状态中,不得回入无量光寿如来会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诸佛亲证的实质内涵。人人本来无量光、无量寿,这是一个真实说、究竟说,这是佛陀亲证的十方国无所障碍的一切众生本源心分的事实。这个事实,众生不知,无以启教。那佛真正把它揭示开来,令一切听闻众生同归无量光佛刹,就是所谓的同归极乐净土。

你说人人本心无量光寿,平时这个作用力,我们怎么就是展示不出来呢?我们展示出来的都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给我们带来六个根本的烦恼,假着我们的身口意来传递着十恶,使我们在这六道中迷失徘徊。那我们与佛本来是同一光寿,为什么会这样迷失呢?乃至一念无明在我们生命中的驱使呢?所谓无明就是我们对现行业相的执著。这个现行业相,不管是身、口、意,还是自业、共业、他业、交织业,产生现行这样一个展示,都会令我们心中的蒙蔽相续着。这种蒙蔽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的三明——明过去,明现在,明未来。它的根本我们称为“无明业”,无明业造就了六道众生。细分的无明造就了三圣道众生。

佛面对九界众生,他以不可思议的、性修不二的完成式,照了觉知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本具光寿的事实,亲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来传递与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认知觉悟于此,不再受无明蒙蔽,不再令生命迷失相续,枉受轮回苦,枉受蒙蔽苦。这就是阿弥陀佛这样一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一切众生本际光明的光明迹象,诸佛亲证亲知,传递与我等。所以说佛不度众生,只是揭示一切生命本质的状态罢了,让我们突破业习无明的遮蔽,回入无量光佛刹。那就是我们的本分事,回本家本国这样一个巨大的事实。

明悉法师:

好,我们来看,从“主讲 慈法法师”开始。

世尊宣化了很多教法,一般都判为权、实二教。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判法,就是权教、实教,或者说了义教、不了义教。

那么净土它明显就是了义教了,它不是权教,它是实教。权教是权巧方便所说的,不了义也是一种方便的施设。在了义教法当中,也有“了义中之了义”,净土其实它是“了义中之了义”。就是我们刚才谈的,它给我们这样一个无上的大利是最究竟的、最圆满的,是一切诸佛才能知的这样一个无上的大利,所以这个称为最为了义的一个教法了。

所以它就越是了义究竟,它其实越难遭难遇,就是很难遇到,在这个世间。诸佛出世难值难见,诸佛圣道这些教法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菩萨圣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它其实讲的就是这个,它是最究竟最了义的一个教法了,所以它就特别地不容易遇到。

这里面说它达到了法则利益的极致,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如来以大事因缘揭示出来,那《阿弥陀经》就是这样一部经,是佛度生这个机成熟了,以最究竟圆满的法度生这个机成熟了,就畅所本怀来宣说。所以它了义到什么程度呢?了义到根本就没有办法问,太究竟太圆满了!九界众生的智慧问不到这个点,那只能佛自己亲自说了,无问自说。他把这个像通途经典的启教这个过程都跨越了,真是极为特别。

这特别到什么程度?特别到什么样一个点呢?就是诸佛以无尽的大悲心成就了这样一尊阿弥陀佛他的这样一个大愿,他这个大愿其实是含摄了二百一十亿佛的悲愿总持在这里面,那么他就用这个大愿、用佛的功德来揭示了一切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他即自”,展示“众生本来是佛”这个大事缘起、这个大事因缘。“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说的就是这个因缘。

那这个因缘,我们今天终于遇到了,终于听闻了,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你说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有这么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甚深的性德、圆满的一个缘起,只是我们无始劫来都没有去用它,无始劫来都被自身业力的这种割裂、我法二执的这种遮蔽,我们就枉受轮回之苦啊,埋没在这个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以及造种种十恶业产生的果报,在轮回当中徘徊不息。

所以同一无量光寿,而作用却天壤之别。同一无量光寿,佛已经彻底圆满了,展示出这么甚深的、广大的一个生命境界,就是极乐世界的这样一个清净圆满的世界。而我们无量劫来都在干啥呢?都在背觉合尘,枉受轮回之苦,纠缠于自业、他业、共业之中。这样一种无明业的相续,就致使六道轮回生生不息呀!

那佛就以无尽的大悲不舍我等众生,恒常忆念我们,出现于世间,以他这个不可思议的性修不二的完成式,来照了觉知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本具光寿的事实。也就是他来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的,就是这里面说的,照了十方众生本具光寿的事实,让我们就路还家,让我们回归无量光佛刹,回到本家本国,永超轮回之苦。这件大事因缘,就是《阿弥陀经》所揭示的。

那这一段,就是对净土法门再一次地赞叹,而且是赞叹的很精准、很到位。

《闻记》导学16-3

发愿往生彼国是顺性的智者所择取的事实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28页-第131页)

「主讲」慈法法师:

所以我们昨天学习正宗分,宣化彼国依正二报,来令我们生信。今天的文字劝我们发愿往生彼国,得阿鞞跋致,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昨天提到“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成就阿鞞跋致,乃至说一生补处。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若不依本具光寿来起修,来回归安住,那这些利益是全然没有基础的。以我们所谓后天的修持、作为、积累等,欲得阿鞞跋致,那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功德。所以在许多不了义的教法中,是难得难闻的。闻尚不可闻,况且利益呢?那么在净土这个教法中,一生成就无上菩提的这种教法的给予是不可思议的,震动了十方一切佛国。

经典中说,大势至菩萨起座之时,十方佛国一时震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念佛功德的守护者,远离了一切戏论,使生命达到他极致的妙用,所谓令一切众生在十方世界得大自在、大圆满、大方便这样一个究竟的利益。因为我们在法性说中是一如平等的,在圆满的觉性中,我们可以用本具的性德,来去起步,去作为。

怎样认知众生本具的性德呢?没有弥陀,没有诸佛的亲证,我们是没有参照的,没有心灵的感知、业报作用力的参照,我们就无从做起。那会在无明的蒙蔽下,会在自己的业感中,所谓的见闻觉知中去摸索,这个摸索是九界的摸索。就像盲人欲了解一头大象,因为象体大,我们的手面积小,摸到什么认为是什么,认为是柱子,认为是鞭子,认为是伞,认为是盖子等等。但你要想知道大象的全体,不睁开眼目总不得见。

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亲证性修不二的事实内涵,来展示给我们,令我们睁开慧目,得见大象全体,或者说我们本具性德的实质内涵的作用,使这个作用力在我们生命中真正起到作用,不再令每一个单体生命受他不该受的委屈、消减、压抑与不自在。

我们经常会跟人交往交流,会听到许多怨言、不满、累、辛苦,感觉不到生命那种圆满的光辉、自在的喜悦、通达无碍的流畅。我们体会不到生命自在力的实质内涵,往往就壅塞在自我业力的制约之中,实际就是无明蒙蔽下一个业力的制约。

我们今天学习正文这一段内涵,就是鼓励我们发愿,愿生彼国。第一天隆实师就给我们介绍:正文有三部分,一个是信的部分,一个是愿的部分,一个是行的部分。明天那可能是行的部分了,现在讲到应发愿,愿生彼国成就阿鞞跋致,成就一生补处,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同享弥陀这种不可思议圆满功德的惠利、给予,来唤醒我们本具光寿的作用,是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我们聚到一起,有这样一种善的气氛,这样一个生命同享光寿的感知。但我们一旦到社会上,大家不是同志,不是莲友,没有共同享受法益的机会,这个五浊恶世的面目就泛现出来了,就会感觉到世间太多的委屈,太多的压力,太多的疲惫……那为什么让我们来发愿往生彼国,他列举了个例子: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乃至三种不退这样的作用力,因为佛力住持故,实际就是本具光寿力住持故,阿弥陀佛的报德住持故,令我们的心智光寿本然的作用一时生起。这个地方是没有来去生灭变异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这种大安乐载负着一切众生。这个实相载负包容着一切众生,出生着一切功德,消化着一切业力,展示着一切不可思议的实质的生命内涵。

我们看到这段文字,通过蕅益大师剖心沥胆的剖析,引导我们生起发愿往生彼国这样一个顺性的智者所择取的事实。因为顺性一定是智者所择取,违性一定是生灭、痛苦、蒙蔽与挣扎,那一定是愚者所困顿的一种业相。我们可以去细细地观察。发愿愿生彼国,实际不过是本家本国的一个认取与回归,是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圣者所呵护、摄化,所推广、给予的真正教法的利益所在。

明悉法师:

好,我们看这段蕅益大师他剖心沥胆的剖析,是引导我们发起“愿生彼国”这样一个顺性智者所择取的事实。

顺性,它一定是智者所择取。就是我们每一个发愿实践净土的人,其实他择取了是一个生命的回归,生命的一个顺性回归、顺性启用,顺着我们自心本来的样子、本具的佛性,随顺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运用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观察,我们只有智慧的人才能这样择取。所谓的你如果不通过观察,你不通过自我的一个认真的择取的话,我们其实仍然是延续了我们无量劫来这种违性的作为,违性的这样一个造作、受苦、迷茫、徘徊等等等等。

所以其实修行净土这件事情,它是一个回归生命的本来圆满、本家本国的这种智者的选择,所以说叫作“诸上善人”阿鞞跋致。

这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就是你能够在此生,在听闻到弥陀名号这个功德的时候,我们对心性有所触动,我们对自心本具的这个极乐有所抉择,生起了这样无尽的向往,想要回家,如子忆母般的这种念佛。

这是一个性德的光辉在展示它的作用。我们被无明业埋没了很久很久了,终于在这一刻、在此生被阿弥陀佛的慈光所照,被他的名号功德唤醒了我们这颗心——尘封已久的一颗心,浪子回头。

那这样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心它就得到了究竟的圆满、大自在,也就是说我们人人皆为大势至。为什么呢?因为大势至就是念佛功德的守护者,远离一切的戏论,使生命达到了它极致的妙用。

那念佛人我们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守护这样的一个缘起,远离一切的戏论。所谓的一切戏论都是违性的造作呀,都是在这个不急之事当中争高争低,那其实你本来这样生命极致的妙用就被蒙蔽了、被遮蔽了,就在这个极其可怜的那些如幻的蝇头小利上斤斤计较,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埋头造业。

所以它是一个生命大方向的选择的问题——这个发愿,是一个生命彻底觉醒的一个选择,是一个对自己己灵负起责任来、对自己生死大事真正地发起一个大愿要超越,一个大丈夫的选择。

那这个其实就可以——我们就可以走出这个九界轮回的沼泽地,回归到这个性修不二的生命圆满的这样一种念佛回归的事实上来。

所以说大家都是莲友,我们都是同志,都是莲友,我们都共同沐浴在佛恩的给予、佛恩的养育,我们来享受这样一个学法的机会。那这是一个极为善、极为祥和的一个气氛,一个善的气氛。生命同享这个光寿的这样的一个因缘下,彼此光光相照,彼此以法供养。

所以其实也可以说我们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当你在这个因缘下抉择,你当下的心感受到的其实就是极乐世界法音宣流,你当下内心所忆念的都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样一个广大的缘起,你当下的心都是与佛功德去相应,赞叹佛,感动于佛,感动于一切的现行、一切的现缘。那这就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啊,这就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所以其实整个这一大段开示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无非就是反复地来赞叹这样一个殊胜的缘起,就是佛的圆满的修德开启我们本具性德的这个事实,回归本家本国无量光寿。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