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亲情关系

弟子:
      请师父指导弟子,在面对亲人这一块儿,这个业缘关系,所谓的酬偿业报这一块儿,能给弟子清晰一下吗?阿弥陀佛!

妙果师父:
      这个还是清晰我们内心根本所依,一切生命根本所依,是清晰这个。因为首先的前提是你是一个果地觉行人,所以你的心念是果地觉,那我们观察什么都从果地觉去观察,就非常的清晰。但一从自我业相观察就迷糊了,很简单,你这描述了这么久,就是我,我爸爸妈妈,我的家,我家庭关系需要改善,怎么怎么怎么样,好像跟这个一切众生没太大关系,就你们小家庭,对吧?瞬间就不是果地觉行人了,你说果地觉的运用怎么可以来改善我的家庭呢?这就是我们经常说佛法被我所用,保治佛法,不是归于三宝,三宝归于我,阿弥陀佛归于我,为我所用。这个只能说明我们所依不清晰,在这里自己就拒绝用这个根本所依去观察;而只是在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就像师父说的讲故事,每个人不得都有故事,对吧?

从我们在这个世间生出来,家庭是我们的第一站。就你个人的因缘来讲,对家庭关系有非常大的一个欠缺性,就是觉得父母过得不够好,然后你跟他们的关系不够圆满。这个欠缺性实际上是我们的一个果报的一个显现,那应该去觉悟它,而不是去弥补它。如果我们用佛法来弥补我们的欠缺性,那完全就忘失了发心了。就是还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希望用佛法来改善它,而不是觉悟它。那你这个想改善,你还不知道你的生命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缺失,改了这个还有那个,而且这种关系它是一种果报,你一定要相信,它不是你假想的,我可以用一个法则然后去改变它,这个是我们很多人痴心妄想的。就是我们希望用佛法的各种的,就是因果法则也好,或者究竟法则也好,我们希望来改善世间的不圆满,成为圆满。

首先你的发心不是为出离三界,是为沉沦三界的。如果家庭关系特别好,相当于我们也没有出来的机会了,就是我们不会生起对这个世间的出离心,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就已经特别好了,我所学的都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么一般大家比较着急的都是弥补自己最差的那一块,就是那个欠缺性他会是一个强缘,因为我们觉得不幸福,最主要是各种关系不圆满,然后我们就想修复关系。就像你到了果园,没有在这里说发无上心,得到了增上,而是觉得我现在比较踏实了,我回去之后,我就可以改善家庭关系了。

是这样的吗?其实第一个发心迷失,第二个其实我们太小看了轮回的业,因为如是因如是果,果报就是接纳就可以了,接纳的同时就是消散。比如说我们有很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一些关系,有的人有非常糟糕的情感关系,有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其实这是果报。在娑婆世界,没有一个人有好果报,没有,所以四法印里的说“有漏皆苦”,它是一个法义。但是我们总妄图在虚幻的世界里建构一个真实的幸福,就像以前有人说你把两个草莓叠在一起,仿佛有点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就觉得我们是可以建立一些美好的。然后我们就想把第三个草莓再放到第二个草莓的上面,但就比较困难,但我们总想一定可以,一定可以,我都把两个叠在一起了,叠三个应该没问题,然后我们就不断的去做这个尝试,耗费了一生,是没有办法的。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这个海市蜃楼当中,还是希望有一个真实的东西,这个是大迷惑啊,大迷惑。

但像中国人呢,孝道思想是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一提到孝道这也最大,但是大家对于什么是孝是根本认知不清晰的,对吧?菩萨戒里面也讲到,这个至道就是孝,所有一切的戒律是孝,那不是说我们到父母身边是不是把所有的戒都持完了,它是指的顺性,因为我们的法身父母,这个是我们一定要孝顺的,然后顺承下来呢,世间的这一切我们都用顺性去面对,那这个是至孝。就像释迦牟尼佛,他的父母应该说财富也是极大的,他的家庭关系也是很圆满的,但是呢,为什么他仍然他要去寻找这个众生解脱之道,就像你自己也观察到了,就是父母他是心里苦,心里贫瘠,他需要你挣钱吗?其实他们也能养活自己,那他的生老病死你能代替吗?你不能代替。特别是他心里的那种贫瘠,想抓取儿女,因为中国的这个老人,很多时候他就有这种养儿防老的这个普遍的心理,儿孙孝顺父母,这个本来也是天性,但是呢,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慈爱负责任,这个本来是天性,但这里面都是没有交换条件的,才是顺性。如果父母又说,啊,你是我孩子,你不照顾我,你干嘛不孝之类的,那种特别恶的那种心态会出来,那这个呢,实际上他也没有顺性。那么孩子总觉得,哦,我对不起你,然后我要来报答你,他也是变成了一种交换。他不是那种天性的父慈子孝,所以说我们现在如果是从这个地方来出发,其实我们就没有办法说真正的去体验到那种至孝到底是什么。

所以你的守护呢,很多时候在这个地方会迷失,因为这个地方呢是对中国人来讲就像有一根不敢碰的高压线一样的,只要是被指责为不孝,那这个人就已经完蛋了,他所有的人品都已经不行了。但是大家因为歪曲的理解和认识了孝,或者是非常固执地认为孝必须是某种形式,比如说就像是儒家文化里面讲的,必须是要去承欢膝下,要给父母扬名立万,种种的,这些呢,应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体系里面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你要从解脱道上面来讲,它就有非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要看我们内心所依的是什么。那么,出世间的孝,并不违背世间的孝。而世间的孝怎么能够尽到,恰如其分,这个其实也是我们需要在这里深刻思维的。

我自己是觉得,如果没有果地觉的这种支持,其实我们世间的孝也根本就尽不了,尽不了的。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家也知道,我们中国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其实一直是比较扭曲的,因为它也加了太多的那种附加条件,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养儿防老也好,或者应该为我的整脸面,满足我的需求,完成我这辈子没有完成的愿望,种种的。那么还有儿女对于父母的这种心态,也是不完全是一个纯孝之子,也有特别多的自我设定,所以这关系一直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但是大家呢,在这个上面很少有做深刻思维的。前几年有个电视剧叫《天道》,王志文演的,它里面有一段他去处理他父亲,就是住院,跟他的兄弟姐妹发生争执的有一段,是非常深刻的,非常深刻。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留意,我要做一个孝子,或者我情感上我要满足这个,而忽略了很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的利益到老人,实际上是一种极度自私,一种虚伪的这种东西。所以这些呢,为什么后来《天道》被禁演了,它有非常挑战那个传统思想的一些地方,但是它做了非常负责任的一种思考引导,现在它又被人翻出来。其实现在因为养老的问题是社会的一个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解决的并不是养老院,或者居家养老的一些生活物质方面,是要解决大家的认知,就是什么是孝,还是这个问题。

我是前段时间关注了一些节目,他们都在讨论,最后我没有看了,因为我发现大家没有找到根本,所以反而陷入了一个负面的。因为这些人他们的发心也是很好的,他们想为这个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个家庭,就是他的心胸应该说比你还要宽广,他是考虑这个千家万户养老的这个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认知上面没有真正的达到生命本质这一块。所以他们出的招都有非常多的局限,他们当中那不乏那种已经是知名人士,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和很多的粉丝都扔下,比如说有一个是作家,甚至他的粉丝都提议,你们家这个爹妈可以请保姆,因为钱不是问题,去照顾,然后你应该为大家出更多的优良的作品,争取去获得一个奥斯卡或者是诺贝尔之类的,反正就是在果地上扬名立万的这种奖项。但是他自己呢,他觉得他最好的作品就是下半辈子去伺候父母,但他其实很无奈,就是那个他说其实人生是失败的,彻底失败的,就是从父母的衰老和他自己的衰老,以及无法解决这里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的只是一个体力,而他的体力还不济,就像给父母洗完澡之后自己都瘫下去了,每天就这件事情,就是他最大的一个体力挑战。但他也不忍心让护工来做,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文学,就是经常我们说情感都要丰富的人,是一个作家,他要完成他心理上圆满的这一个需求,就是他要来做一个孝子,其实他后来说人生是很失败的,他就得了这个结论。所以我也深刻地认知到,这根本不是解决去到父母身边,要不要给他们洗澡、洗脚,就是你说的踏实嘛,踏实也就是在你那里就会做一些生活小事,其实没办法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真正的彻底觉悟生命,我们现在觉得自己挺好,等到你回家跟父母一相处,你那个习气也要出来。你现在想,我要尽孝,就是有一个现在很有名的叫艾克什么来着,他说你们有的人声称自己已经开悟了,你们回家跟父母处两个礼拜,我就能知道你到底开悟了没有,因为他是一种深刻的业缘纠结,如果你的发心就是为了照顾这两个人,那可能你就不能够好好地用法了。因为他们如果说你是有这个因缘,去承侍父母尽孝,这个是很好的;但是你是处处觉悟的,是不黏着、不执着、不抓取、不控制,那这个是很随习的。但如果这个所依我们现在是不清晰的,你的那个所依就是基本上我要跟这两个人,因果来纠缠一下,我要来做一个我心中的好孝子,我要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但是不管从我们内在里面,所依这个地方去考察,还是说从现缘上来考察,它都会成为迷失和最终失败的结局。因为整个轮回确实是失败的,如果没有觉悟,轮回就是失败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们已经很多生很多生了。所以我说那个作家他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失败的,虽然他仍然在坚持,但是他认为是失败的,但我觉得在一个失败的心态下面,就这样一直去做自己认为是最终失败的事情,其实人生真的是很悲催的。

我们果地觉行人有着最最深刻的对人生的一种觉悟,还有一个最厉害的就是它可以解决一切众生生老病死乃至成佛的问题,这么大的一个不去用而却要去解决轮回当中的,其实就是因缘互相酬偿的这样一个幻想。您就看看这个发心的迷失有多严重了。大家既然是果地觉,果地上就是诸佛的功德,那为什么不学诸佛呢?诸佛是把一切众生当成父母,而且不但要承侍他们,还要什么?把他们从轮回当中,从永远的无明业当中彻底的解脱出来,这个是大孝纯孝之心。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阿弥陀佛已经给我们完全做好的这样一个最有力量的东西给我们用,它用在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完全可以的,完全可以。但是如果你是把它倒过来的,你只是为了服务你这段因缘和自己现在心理上的一个缺失,那么完全就比如说这个把一个摩尼宝换了一颗糖吃,这个是本末倒置的。由于发心的不清晰,它在后面它一定会带来结果的混沌,轮回也都是混沌,为什么说,其实物理学家都知道这个熵增现象,说这个世界会越来越混乱,因为它是缘起混乱,因为就是我们说宇宙怎么产生的?一念,就是我们说从一个最小的原子开始爆炸,然后膨胀,这一个地方是什么?就是那一念的无明,因为它的缘起是无明,所以它只会增加混乱,这就是熵增现象,其实太简单了,如果用佛法中来讲的话,物理学上来讲的话怎么来解决这个熵增现象?因为我们总是试图让它有序,但是它的缘起是混乱的,是无明的,所以它的现象、结果,它就是越来越混乱,就是混沌,所以一定要清晰缘起,然后以缘起来解决我们现象上的混乱,特别要破除诸相达本源,在一切众生复杂的交织业当中,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直接穿透一切的混乱,回到本质的清净无碍。如果没有这个,你以为你能解得开现在父母跟子女之间纠缠了很多世的那种复杂的因缘吗?其实你的看都看不明白,你有时候真不知道为什么与我相爱与我相杀,这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恩和怨,它复杂的这种纠结,然后生生世世来还,越还越烦恼,越还越迷糊。《无量寿经》上面有说,从小微起成大困局,就是一世一世这样的沉沦,最后是完全理不清楚的。为什么说在《****经》里面讲,当人寿十岁的时候,就是马它的体积就是跟狗一样的那个时代,父子相见都是相杀,而且都不用准备兵器,所有的草顺便拿起来就可以是刀,因为那个时候人心里相当相当的恶毒和尖锐了,所以外境就是那样的。为什么会父子相杀?你就可以知道,都是前面很多生的这些业缘没解决,后面越来越****,所以我们还妄图在这样一个减劫的时代,我们总要来营造一个小范围内的花好月圆,美好人生。我们是对整个的大的时代的观察和整个生死轮回的时代因缘观察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没有依照佛给我们所讲的来观察,而只是以一个凡夫,反正我们生出来就在这个世界,就这么几十年,我们接受的都是世间的教育,所以他就会迷失,非常迷失。你怎么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清醒地活着,如果不是靠佛的正知见来看世间,秒秒迷失;如果不是以阿弥陀佛的果地作为我们的所依,我们就是不迷失,我们也没有条件来改善它。我们如果有阿弥陀佛的这个力量,这个大的报德,这个大家一定要特别特别地重视,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是我们所依的力量,不仅仅是顺性的这一点,因为它已经圆满了,而且是诸佛果中之果,是彻底圆满的,我们要依赖这个力量,然后来支持世界一切。因为如果只支持家庭,那么你在用它的时候,不是整体起用的,不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皆得往生”这样起用,而是就我爹妈,虽然他符合了世间的孝道,但是一念之间就堕入了世间法,所以他用不上这个力量,懂吗?越是狭隘,越是想解决我们眼前的某一个个人问题,越用不上佛力,越是没有这种分别,是像诸佛那样的广大慈悲,平等的回施,那么你自己的所依的现缘的这种依报,它是自然而然的会改变的,但是不是为了这个。大家在这上面一定要非常清晰,你不是为这个,你就是不为一切世间的利益和你所谓的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九界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而念佛,而去跟他们相处,去回施,那就你个人的,就这一切生命的现缘,你彻底的接纳就好了,不试图改变它们。因为你内心所依是佛愿了,所以说世间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因为是以果地觉才能够自动满足,它能够弥补一切众生在果报上的欠缺。

如果不是以果地觉为我们内心所依的话,我们就是以因地心为因地心,就是我们想要父母好,这都没差错呀,但是这是因地心,对吧,那个好是什么个好,吃好穿好,在跟你关系好,不是他的究竟解脱,我们不够爱父母,我们要爱,要爱到他们的本质,要想到他们究竟解脱,而且一定要以这个为重。那么世间我们也就不会跟他较劲了,每一个父母都有他们各自的习惯,他们之间可能也会有一些你根本解决不了的矛盾,那我们接受这一切,跟他们相处的时候尽量的随顺,但是不用搅和到世间的业里面,时时刻刻的去回向给他们无上的佛果,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反而因为你不太在乎世间业里面变成什么样,你也不试图去改变和控制他们了。其实很多儿女控制父女的心理很强,就觉得哎呀,你看这老妈,就是不明道理,我要应该让她这么做,那么做,我们家就是这种情况,我成天接到的投诉都是说老妈不讲道理,然后就企图让老妈要怎么地,就是按儿女的方式来生活,要不然就是说她老糊涂了怎么地。这老人实际上得不到尊重,但是世间都会觉得这孩子特别孝顺,就天天给妈管着,所以说呢,如果我们对世间呢,它没有那种要改造、改变,你就是接纳,接纳就是接纳这个果呀。然后你内心里面,不管你是在家还是不在家,你时时刻刻那一颗光照法界的那种弥陀大愿的这个心不改变,那么其实呢,在一切时处都是一样的。就是对于父母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跟你今生呢,显现在业缘上的这种,就是最近呢,比其他人更近,那么他更能够在这个上面有一个,就是得到佛果回施的一个这样的一个显现。但是这个不是我们作意出来的,就是不是我们故意,就是我只对我爹妈好,就是我回向只会用我爹妈,那由于你这个狭隘的这种心,它割裂了佛果,那就用不上佛果了,佛果是无法割裂的,所以一起就是整体回向整个法界,那么跟你近因缘的人反而会得到非常大的一个加持。这个是很多人算不清楚这个账的,因为我们一来就把心弄得很狭隘,然后就想到世间因缘已经堕入世俗了,根本用不上果地觉了。你就念佛也用不上,你不过是结一个缘而已,用不上这个力量。这个作用你要用得最大化,就像你说让此生怎么样最大化意义,那就是全身心南无阿弥陀佛,世间一切因缘放下。为什么说果地觉行人实际上是出九界之家,还跟我们僧伦界当中的出三界之家,出我们这个世俗的家,就是要剃个头,穿个出家人的衣服,这个还不尽相同,果地觉行人是出九界之家,不要天天心里面就你们家那几个三瓜五枣的,这个真的很难果地觉,只能说是跟念佛结了一个缘。那你可不可以用在自己家力人身上呢?当你整体是果地觉的时候,你不用**,自己就在这个功德海当中。最大利益化,只有我们内心里面是真正的不去分亲疏远近,就像佛一样的,就是念佛所念,佛念一切众生,我们也念一切众生。肯定包括我们的父母,不要担心,还包括累生累世的父母,那个《梵网经》上面说的,一切女子是我母,一切男子是我父,那要到这个程度呢,那就行菩萨道,就是为一切众生尽孝了,你是一切众生的子女,所以就不分是这一世我的父母,还是哪一世了。其实我们只是失忆了,现在我们失去了过去的记忆,你现在的父母你觉得我就是这个父母,那过去生生世世你的父母多得不计其数,他们很多都在三恶道正在受苦,他们可能真希望你去救他们,但是呢,你都忘干净了,真是无孝了。所以说,我们只有像弥陀这样的,你说把所有众生视为一子,把所有众生视为父母,把所有众生视为自己,这样来用的话,那就是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我有时候也突然一想,我有一个特别的因缘我需要回向一下,但我马上就想到,其实我还想着找到好多因缘呢,如果我单独只为这个因缘回向,那么其实就是挂一漏万,那么佛果它是平等回施的,就像我们说水啊,它往地处流,那个最深的坑,可能那个水就先去盈满这个最深的坑。所以佛是什么?就是极苦偏救。就是那天有一个人问啊,为什么佛心是平等的,先救那苦的呢?你想,水之德就是这样的,其实越低的地方,它愿意去填那里,它也会把那个,只要是坑它都会填的,但是它一定是先去填那个低的。这就像我们如果平等回施给一切众生,那么它自然而然,由于它平等的这个特性,它会去先救苦的,它的智慧和慈悲超过了我们。如果我们心是有拣择的,那先问父母,父母最要紧,那就差了,那肯定不是佛心。你不是佛心,其实你用不上这个佛果,你就是结一点缘,就让他沾点光,但是没有办法用上我们所说的全体圆满的这个果地觉。所以我们要取这个大用的话,是你的心有多大,这个用具有多大。心小,那就只能是沾光,也能沾到光,沾一点点,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像你吧,就比较愿意在因缘上面,就是我下一步我怎么走,回家伺候父母呢,还是我要干点啥,其实这些都不是重要,我们所依还不清晰的时候,到哪儿都会犯迷糊,一定要清晰,然后到哪儿都不犯迷糊,这就是价值最大化,这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价值最大化。有的人说我是不是要行作沙门,才能价值最大化,这个对不起,要落入三辈九品,对吧?因为最大化是无差别的,就是在果地觉为因地心这里就无差别。如果你非要说我现在是干啥,我是在家还是出家,其实你已经堕入到因缘法里面了,已经堕入到这个分门别类,这肯定不是果地觉了;果地觉是不分这些的,它就是在内心一念整体的时候就启用了,这个就是价值最大。